中考化学45分钟课时检测练 专题三.docx
- 文档编号:25105449
- 上传时间:2023-06-05
- 格式:DOCX
- 页数:11
- 大小:215.86KB
中考化学45分钟课时检测练 专题三.docx
《中考化学45分钟课时检测练 专题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化学45分钟课时检测练 专题三.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化学45分钟课时检测练专题三
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45分钟课时检测练100分
专题三 物质的检验、鉴别、
分离与除杂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1小题,每小题5分,共55分)
1.(2014·北京中考)下列方法能鉴别空气、氧气和二氧化碳三瓶气体的是
( )
A.闻气味 B.将集气瓶倒扣在水中
C.观察颜色D.将燃着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
【解析】选D。
将燃着的木条伸入三瓶气体中,使燃着的木条剧烈燃烧的是氧气,没有变化的是空气,熄灭的是二氧化碳,现象明显不同,方法简单,D正确。
2.(2015·临沂中考)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
A.用燃烧的木条区分二氧化碳和氮气
B.用燃烧的方法区分棉纤维和羊毛纤维
C.用肥皂水区分硬水和软水
D.用紫色石蕊溶液区分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
【解析】选A。
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鉴别和区分。
二氧化碳和氮气都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无法区分,错误;棉纤维燃烧时生成细软的灰烬,羊毛纤维燃烧时具有烧焦羽毛的气味,可以区分,正确;向水中加入肥皂水产生大量浮渣的是硬水,有大量泡沫的是软水,可以区分,正确;向稀盐酸中加入紫色石蕊溶液,颜色会变为红色,向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紫色石蕊溶液,颜色会变为蓝色,可以区分,正确。
3.(2014·重庆中考A卷)某矿物质水标签的部分内容如图所示,若要检验其中含MgSO4,需要的试剂之一是( )
A.稀硫酸 B.AgNO3溶液
C.BaCl2溶液D.金属镁
【解析】选C。
检验其中含有硫酸镁,利用的试剂需能与硫酸镁反应并产生明显的现象,观察选项物质,硫酸不能与氯化钾和硫酸镁反应;硝酸银能与氯化钾反应产生沉淀,不能确定是否含有硫酸镁;氯化钡不能与氯化钾反应只能与硫酸镁反应产生沉淀,故可根据加入氯化钡后是否产生沉淀判断有无硫酸镁;镁不与氯化钾及硫酸镁反应,故选C。
4.(2015·芜湖模拟)家庭小实验具有贴近生活,趣味性强的特殊魅力,并且开展家庭小实验可以通过探究性的实验活动,把学校里学到的知识的来龙去脉弄清楚。
利用食盐、食醋、纯碱等家庭厨房常见物质,不能完成的实验是 ( )
A.除去热水瓶中的水垢
B.鉴别食盐和纯碱
C.检验溶液是否呈碱性
D.证明面粉发酵时产生了酸
【解析】选C。
水垢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与氢氧化镁,食醋可与之反应,生成可溶物,故A可以完成;纯碱与食醋反应产生气泡,食盐不反应,故B可以完成鉴别;食盐、纯碱、食醋都不能检测出溶液的酸碱性,可用酸碱指示剂或pH试纸检验,故C不能完成;纯碱能与酸反应生成气体,故D可以完成。
5.(2014·内江中考)下列各组物质的鉴别方法不能够达到预期目的的是( )
编号
被鉴别物质
鉴别方法
A
O2与CO2
分别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B
HCl与H2SO4
分别滴加BaCl2溶液
C
Ca(OH)2溶液与
Na2CO3溶液
分别滴加酚酞试液
D
CuCl2溶液与
Cu(NO3)2溶液
分别滴加AgNO3溶液
【解析】选C。
分别将待测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有白色沉淀生成的是二氧化碳气体,没有明显现象的是氧气,现象不同,可以鉴别,故A正确;取样品分别滴加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的是硫酸,没有明显现象的是盐酸,现象不同,可以鉴别,故B正确;氢氧化钙溶液和碳酸钠溶液都显碱性,都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现象相同,不能鉴别,故C错误;取样品分别滴加硝酸银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的是氯化铜,没有明显现象的是硝酸铜,现象不同,可以鉴别,故D正确。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用肥皂水区分硬水和软水
B.为提高农作物产量,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
C.除去氢气中的水蒸气可用浓硫酸
D.用洗涤剂清除油污是因为洗涤剂具有乳化作用
【解析】选B。
常用肥皂水区分硬水和软水,泡沫较多的为软水,浮渣较多的为硬水;化肥和农药的使用容易造成污染,故两者的使用要适量,不可大量使用;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可作干燥剂,浓硫酸不能与氢气反应也不能吸收氢气,故除去氢气中的水蒸气可用浓硫酸;洗涤剂的除污原理是利用其乳化性,故用洗涤剂清除油污是因为洗涤剂具有乳化作用。
7.(2014·哈尔滨中考)区分下列各组物质的两种方法都正确的是 ( )
选项
需要区分的物质
实验方法
A
涤纶线和羊毛线
①观察颜色 ②点燃观察
B
木炭粉和铁粉
①用磁铁吸引 ②加稀盐酸
C
稀硫酸和
纯碱溶液
①闻气味
②滴加无色酚酞溶液
D
硬水和软水
①加肥皂水 ②过滤
【解析】选B。
涤纶线和羊毛线观察颜色无法区别;稀硫酸和纯碱溶液都没有气味,闻气味无法区别;硬水和软水中都没有难溶性固体,无法用过滤的方法区别。
8.根据你的生活经验和所学的化学知识,判断下列做法能达到目的的是( )
A.煤炉火上放一盆水,就能防止一氧化碳中毒
B.用氢氧化钠固体来除去二氧化碳中的水蒸气
C.用灼烧闻气味的方法区分羊毛线和棉线
D.将燃烧的小木条放入集气瓶内来检验二氧化碳是否集满
【解析】选C。
本题考查化学与生活的联系。
由于一氧化碳难溶于水,所以在煤炉上放一盆水,不能防止煤气中毒,故A错误;二氧化碳可与氢氧化钠反应,若通过氢氧化钠固体,则将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同时除去,故不能用氢氧化钠干燥,故B错误;羊毛是蛋白质,燃烧有烧焦羽毛的气味,棉线灼烧时有烧纸的气味,故C可鉴别;检验收集二氧化碳的集气瓶是否集满的方法是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的瓶口,观察木条是否熄灭,故D错误。
9.(2015·重庆中考A卷)区别下列各组物质,选择的实验方法不能达到目的的是
( )
A.CO2和CO:
闻气味
B.黄铜片和铜片:
相互刻画
C.浓盐酸和浓硫酸:
分别用玻璃棒蘸取点在滤纸上
D.BaCl2溶液和KNO3溶液:
分别加入Na2SO4溶液
【解析】选A。
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都没有气味,无法通过闻气味的方法来区分;黄铜比铜的硬度大,相互刻画,有明显划痕的是铜片;浓硫酸具有脱水性,能使滤纸炭化,浓盐酸不具有脱水性;氯化钡与硫酸钠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硝酸钾不与硫酸钠反应。
10.(2015·宜昌中考)分离、提纯是化学实验的重要环节,下列实验设计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设计
A
除去CO中的少量H2O和CO2
先通过浓硫酸,再通过氢氧化钠溶液
B
除去NaCl固体中的少量Na2CO3
先加足量水溶解,再加适量稀盐酸,蒸发结晶
C
除去KNO3溶液中的少量K2SO4
加入适量的Ba(NO3)2溶液,过滤
D
除去铜粉中混有的少量铁粉
用磁铁吸引
【解析】选A。
先通过浓硫酸吸收水,再通过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二氧化碳,气体会带出水蒸气,A错误;先加足量水溶解形成溶液,再加适量稀盐酸除去碳酸钠,蒸发得到氯化钠结晶,B正确;加入适量的Ba(NO3)2溶液除去硫酸钾,过滤得到硝酸钾溶液,C正确;用磁铁吸出铁粉,剩余的是铜粉,D正确。
11.下列有关物质的鉴别、检验、除杂所用的试剂或方法正确的是 ( )
选项
实验目的
所用试剂或方法
A
鉴别氯化钠溶液和稀盐酸
无色酚酞
B
鉴别硫酸铵溶液和硝酸钾溶液
氯化钡溶液
C
除去氧化钙中的少量碳酸钙
加水溶解后过滤
D
除去二氧化碳中的一氧化碳
通过氢氧化钠溶液
【解析】选B。
氯化钠和稀盐酸都不能使酚酞变色,A错误;氯化钡溶液与硫酸铵溶液反应生成白色沉淀,B正确;加水后氧化钙会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C错误;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反应,与一氧化碳不反应,故不能达到除杂目的,D错误。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4小题,共45分)
12.(8分)(2015·苏州中考改编)化学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生活中鉴别羊毛线和棉线的方法是 。
(2)可用 (填名称)来检验大米、面粉等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3)长期饮用硬水对人体健康不利。
生活中用
检验软水和硬水。
(4)铁元素是人体必需的一种微量元素。
食用“加铁酱油”可预防 。
(5)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用锅盖将其盖灭的原理是
。
【解析】
(1)点燃时,羊毛线有烧焦羽毛的气味,棉线没有。
(2)淀粉遇碘变蓝。
(3)软水中加入肥皂水泡沫丰富,而硬水中有较多浮渣。
(4)人体缺铁时易患缺铁性贫血,可以补充铁预防。
(5)可燃物燃烧需要跟氧气充分接触,盖上锅盖,能隔绝氧气而灭火。
答案:
(1)点燃闻气味
(2)碘液
(3)肥皂水 (4)缺铁性贫血 (5)隔绝氧气
13.(9分)(2014·咸宁中考)某工厂欲从只含有CuSO4的废液中回收金属铜,并得到工业原料硫酸亚铁,其工业流程如下:
(1)操作a的名称是 。
(2)在操作b中需用玻璃棒不断搅拌,其作用是 。
(3)写出流程中固体的成分 (写化学式),写出加入过量A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写出加入适量B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解析】由题意可知,废液中加入的过量A为铁,所以操作a为过滤;得到的固体中含有铜和铁,加入适量B是除去铁,要得到FeSO4晶体,B为稀硫酸,对液体进行蒸发可以得到FeSO4晶体,操作b为蒸发,玻璃棒的作用为防止局部温度过高,液滴飞溅(使液体受热均匀)。
答案:
(1)过滤
(2)防止局部温度过高,液滴飞溅(使液体受热均匀)
(3)Fe、Cu Fe+CuSO4
FeSO4+Cu Fe+H2SO4
FeSO4+H2↑
14.(14分)(2014·广东中考)Na2SO4是制造纸张、药品、染料稀释剂等的重要原料。
某Na2SO4样品中含有少量CaCl2和MgCl2,实验室提纯Na2SO4的流程如图所示。
(1)加入NaOH溶液可除去的阳离子是 (填离子符号),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若添加的NaOH溶液和Na2CO3溶液过量,可加入适量 (填名称)除去。
(2)操作a的名称是 ,该操作中需要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 。
(3)溶液M中的溶质是Na2SO4和杂质NaCl,观察下图的溶解度曲线,则操作b是先将溶液M蒸发浓缩,再降温结晶、过滤。
降温结晶的最佳温度范围是 ℃以下,因为Na2SO4的溶解度 。
【解析】
(1)根据杂质离子种类,加入NaOH后可以形成沉淀的是Mg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MgCl2+2NaOH
2NaCl+Mg(OH)2↓;除去过量的NaOH和Na2CO3时应该选用稀硫酸,否则会引入新的杂质。
(2)操作a是将固体和溶液分开,因此是过滤操作,该操作中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漏斗、玻璃棒。
(3)根据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在30℃时两者溶解度相等,低于30℃时硫酸钠溶解度小于氯化钠,更利于晶体析出。
答案:
(1)Mg2+
MgCl2+2NaOH
2NaCl+Mg(OH)2↓
稀硫酸
(2)过滤 漏斗
(3)30 30℃以下比氯化钠小(或30℃以下受温度影响比氯化钠大)
15.(14分)(2014·宜昌中考)物质除杂是化学实验中经常遇到的问题。
【方法探究】为了除去二氧化碳气体中混有的少量一氧化碳,小明设计了三种方案。
上述方案中有两个是合理的,写出合理方案中任意一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方法提炼】上述两种合理方案体现了物质除杂的不同思路:
思路一:
将杂质直接转化为所需物质;
思路二:
将所需物质转化为中间物质,再将中间物质转化为所需物质。
【方法运用】
运用思路一:
除去氯化镁粉末中混有的少量氯化钡,先加足量的水溶解,再向溶液中加入适量的 溶液,过滤、蒸发,即得氯化镁固体。
运用思路二:
除去氯化镁粉末中混有的少量氯化钡、氯化钠和硫酸钾。
步骤①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滤液B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 ;
步骤②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滤液C中一定含有的阴离子是 ;
步骤③中乙溶液是 (填化学式)溶液。
【解析】【方法探究】方案A和方案C都是合理的,方案B不合理,因为方案A中一氧化碳和氧化铜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铜和二氧化碳,方案B中二氧化碳多,一氧化碳少,无法点燃,且即使能点燃也会引入杂质氧气;方案C中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从而得到纯净的二氧化碳。
运用思路一:
除去氯化镁粉末中混有的少量氯化钡,先加足量的水溶解,再向溶液中加入适量的硫酸镁溶液,过滤、蒸发,即得氯化镁固体,因为氯化钡与硫酸镁反应生成硫酸钡白色沉淀和氯化镁;步骤①:
氯化镁粉末中混有的少量氯化钡、氯化钠和硫酸钾,先加水溶解,其中的氯化钡与硫酸钾反应生成硫酸钡白色沉淀和氯化钾,过滤后,A是硫酸钡,B中有氯化钾、氯化钠、氯化镁三种溶质;步骤②:
步骤②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氯化镁与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碱溶液即可)反应生成氢氧化镁白色沉淀和氯化钠,因此滤液C中一定含有的阴离子是氢氧根离子和氯离子;步骤③:
滤渣D是氢氧化镁,氢氧化镁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水,蒸发即得氯化镁固体,因此乙溶液是盐酸。
答案:
【方法探究】CO+CuO
Cu+CO2或Na2CO3+2HCl
2NaCl+H2O+CO2↑或CO2+2NaOH
Na2CO3+H2O
【方法运用】硫酸镁 BaCl2+K2SO4
2KCl+BaSO4↓ 氯化钾、氯化钠、氯化镁 MgCl2+2NaOH
2NaCl+Mg(OH)2↓(合理即可) OH-、Cl- HCl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考化学45分钟课时检测练 专题三 中考 化学 45 分钟 课时 检测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