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星通信行业分析报告.docx
- 文档编号:25101842
- 上传时间:2023-06-05
- 格式:DOCX
- 页数:24
- 大小:213.63KB
卫星通信行业分析报告.docx
《卫星通信行业分析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卫星通信行业分析报告.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卫星通信行业分析报告
2016年卫星通信行业分析报告
2016年8月
一、卫星通信构建天地互联网络,实现全球覆盖6
1、卫星通信构建天地互联大系统6
(1)卫星通信系统的定义6
(2)卫星通信系统主要由空间段和地面段两部分组成7
2、卫星通信作为地面通信网络的重要补充和备份,发挥重要作用8
3、卫星通信的主要技术发展趋势9
(1)以地球同步轨道为主,中低轨道增加覆盖区域9
(2)卫星通信频段由低频段向高频段发展10
(3)多点波束技术兴起,卫星宽带技术获突破12
4、卫星通信的规模及商业化程度领先14
二、军用:
顺应信息化战争需求,各国加速建设步伐17
1、信息化战争需求打开军事通信卫星应用空间17
2、各国加速建设军事卫星通信系统,美国规模与技术全球领先19
(1)美国:
军事卫星通信系统体系完备,规模和技术全球领先21
(2)俄罗斯:
军事通信卫星数量虽多,但性能相对落后美欧23
(3)欧洲各国:
各国独立发展,整体在轨能力有限25
(4)其他国家:
整体发展较为分散,数量较少,在轨能力有限27
(5)我国的军事卫星通信系统28
3、美国军事卫星通信发展方向的启示29
(1)新一代卫星向高带宽和高速率发展29
(2)防护型卫星通信系统需求将继续增加29
(3)引入商业卫星增加军用带宽30
(4)探索激光通信技术30
4、军用卫星通信系统耗资巨大31
三、民商用:
多网融合,宽带和移动业务是未来方向32
1、全球主要的通信卫星资源集中在欧美32
2、卫星电视直播业务占主要份额,宽带和移动业务快速发展34
(1)卫星电视直播业务在全球占主要份额,但在国内尚未形成规模35
(2)卫星数字音频广播在美国打开市场空间37
(3)空间段运营是基础,但经济效益地面段运营更高37
(4)卫星宽带实现全球宽带无缝覆盖,在航空、船舶等领域拥有巨大商业空间39
(5)卫星移动业务快速增长,全面提升卫星应用能力41
(6)地面设备制造增速与卫星宽带和卫星移动业务快速增长相吻合43
3、多网融合,“卫星+互联网”打开广阔市场空间44
4、我国民用商用卫星通信产业“十三五”迎发展机遇47
四、卫星通信产业链梳理50
卫星通信构建天地互联网络,作为地面通信网络补充和备份广泛应用,其规模和商业化程度领先卫星产业。
卫星通信系统与地面通信网络互为补充,构成天地互联网络实现全球无缝覆盖,在应用方面主要作为地面通信网络的补充和备份,在边远地区、应急通信、军用等领域应用空间巨大。
从技术角度看,低轨移动技术、Ka频段和EHF频段的应用、以及多波束技术的发展,从带宽和网速方面大大增强了卫星通信系统的可用性。
卫星通信产业在规模和在商业化程度方面远远领先于卫星导航和卫星遥感产业,有着巨大发展潜力。
军用卫星通信系统顺应信息化战争需求,虽然耗资巨大,但各军事强国仍加速建设步伐。
卫星通信技术顺应信息化战争需求,从海湾战争以来的历次现代战争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全球只有16个国家和地区拥有军事通信卫星,美国规模和技术全球领先,俄罗斯数量虽多但技术较落后,欧洲各国独自发展,虽有技术但覆盖领域不足。
从发展方向看,高带宽、受保护型、激光通信、以及租用商业卫星成为发展趋势。
从投资规模看,军用卫星通信系统耗资巨大,但对于美俄等军事强国组建全球覆盖的高性能军用卫星通信系统是全球作战能力的根本保证。
我国军用卫星通信系统相对落后,但需求迫切,只能依靠自己研发,我们预计未来十年国内军用卫星通信系统投入的规模有望超过250亿美元。
民商用卫星通信向多网融合发展,当前卫星电视直播业务占比最高,宽带和移动业务是未来发展方向。
欧美国家在全球卫星通信商用领域处于垄断地位。
在商业卫星通信服务产业收入构成方面,卫星电视直播占比最高,宽带业务和移动业务的增速最快,反映出对卫星宽带业务和移动业务需求的增加,在地面设备制造方面的消费者终端也因此受益而得到快速发展。
从发展趋势看,卫星宽带、卫星移动和地面网络向融合化发展,卫星移动系统的宽带化以及VSAT、动中通技术模糊了卫星通信固定业务和移动业务的界限,卫星通信系统作为已逐渐成为全球互联网的一种必不可少的接入手段,目前谷歌等公司布局全球卫星WIFI,打开更大的想象空间。
国内卫星通信产业刚刚起步,政策带来发展机遇,“十三五”有望快速发展。
《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2015-2025年)》明确指出民商用卫星通信的发展规划,“一带一路”带来市场增量空间,预计卫星通信将在“十三五”实现快速增长,随着政府主导和行业推广,地面设备制造行业有望率先得到发展。
建议关注产业链相关公司,例如中国卫星、华力创通、振芯科技、华讯方舟、信威集团等。
一、卫星通信构建天地互联网络,实现全球覆盖
1、卫星通信构建天地互联大系统
(1)卫星通信系统的定义
卫星通信是指利用卫星作为中继站转发无线电磁波,以此来实现
两个或多个地球站之间或地球站与航天器之间通信的一种通信方式。
从广义上讲,卫星通信可以实现的信息传输路径主要包括地球站之间通信、地球站与空间站之间通信、以及空间站之间通信三类,三者可以密切结合为一个大系统,以通信卫星为中继站实现天地互联。
从狭义上讲,卫星通信的应用形式主要指地球站之间的通信,主要包括地面、水面和大气层中的通信终端设备。
本报告提到的卫星通信主要为狭义概念。
(2)卫星通信系统主要由空间段和地面段两部分组成
空间段以通信卫星为主体,并包括地面卫星控制中心(SCC)和跟踪、遥测及指令站(TT&C),卫星的拥有者通过SCC和TT&C站实现对卫星的监控以及故障检修和轨道维护等管理工作。
地面段包括了支持用户访问卫星转发器并实现用户间通信的所
有地面设备,包括地球站和陆地链路两部分。
其中,地球站是地面段的主体,一方面提供与卫星的连接链路外,一方面通过陆地链路与地面网或用户终端相连接,根据不同应用领域,包括卫星电话、卫星电视接收终端、VSAT站、船载或机载动中通等多种类型设备。
地球站一般可分为中心站(主地球站)和远端站两类:
中心站一般需要具有网管和路由的功能,通过网关设备实现与地面网络的协议转换和互联互通;远端站可以与本地局域网相连,也可以是单独的发送接收设备。
2、卫星通信作为地面通信网络的重要补充和备份,发挥重要作用
卫星通信以卫星作为通信中继,优点和缺点同样显著。
相对于地面光纤通信和地面蜂窝移动通信网络,卫星通信的最大优点是易于实现较宽区域的无缝覆盖,且不受地理条件限制,地球站建设快速灵活,便于实现快速响应;
卫星通信的缺点主要是以卫星作为中继导致通信
链路过长,信号传输损耗和时延较大,对终端要求较高,通信能力受卫星限制,同样带宽的消费远高于地面网络通信。
卫星通信的发展历程一波三折,20世纪90年代受到地面通信网络快速发展的巨大冲击,当前主要作为地面骨干通信网络的补充和备份。
卫星通信的理论最早由英国科学家阿瑟·克拉克于1945年提出,20世纪60年代随着通信卫星的发射成功进入到试验验证阶段。
20世纪70-80年代,卫星通信开始实用并逐步走向成熟,其应用主要面向干线通信,随着VSAT系统的诞生得到高速发展。
20世纪90年代,卫星通信的技术和应用达到新高度,卫星移动通信技术出现,但由于受到光纤通信和地面蜂窝移动通信发展的影响和冲击,整个卫星通信市场进入低速增长期。
进入21世纪,卫星通信在民用和商用领域主要作为地面公共通信网络的补充、扩展和备份。
对于由国家、地区骨干网覆盖的高业务密度地区,采用卫星通信的经济性较差,一般只能作为地面网故障时的备份;对于广大低业务密度地区来说,使用卫星系统比建设地面网更经济,得到广泛应用;另外,对于某型类型的业务和应用场合,卫星系统具有一定的优势,例如电视直播、视频广播、国际通信等。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全球对移动通信和高速数据交换的需求迅速增长,对通信网络的全球“无缝”覆盖提出了更高要求,卫星通信产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为了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宽带多媒体卫星通信系统和移动卫星通信系统成为新的发展趋势,卫星通信不仅在经济、政治和文化领域中有效地补充了其他通信手段的不足或不能,更是在抢险、防灾、救灾、处理突发事件等应急通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3、卫星通信的主要技术发展趋势
(1)以地球同步轨道为主,中低轨道增加覆盖区域
通信卫星既可以采用地球同步轨道(GEO),也可以采用低轨(LEO)或中轨(MEO
)等非静止轨道。
地球同步轨道特点是覆盖
固定区域,且覆盖面积大,理论上3颗卫星可以实现对南北纬75度间区域的覆盖,但无法对高纬度地区提供服务。
低轨卫星和中轨道卫星的主要优点是信号链路损耗和时延小,对终端天线增益和发射功率要求不高,但为了确保对特定区域的连续覆盖需要较多数量的卫星组网。
从发展趋势看,最初的通信卫星多为地球同步轨道,多数国家对卫星通信的需求都是对本国领土及周边地区实现覆盖,因此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可以满足绝大多数国家需求,目前仍是卫星通信系统的主流方案。
到20世纪80年代,随着人们对移动通信需求的增加,低轨卫星移动通信技术开始出现。
低轨通信卫星的最大优点是可以全球覆盖、实现终端设备小型化并且传输时延更小,但多星组网的方案对系统的设计、轨道的维护以及在轨管理带来了更大难度。
面对地面移动通信网络的竞争以及高额的维护费用,使得当前采用低轨方案构建的卫星通信系统数量并不多,典型的代表是美国的铱星系统和全球星系统。
但低轨移动通信网络在军用以及军民两用领域仍拥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例如,当前新铱星系统已为军民两用,美国军方已成为铱星公司稳定的大客户。
(2)卫星通信频段由低频段向高频段发展
卫星与地球站之间通信的信息通过电磁波承载。
根据国际电联制
定的规则,卫星通信系统可以使用的频段包括甚高频VHF、特高频UHF、超高频SHF和极高频EHF。
受到技术条件以及频率资源的限制,迄今实际应用于卫星通信的频段主要在如下几个细分的频段:
UHF频段400/200MHz、L频段16/15GHz、C频段6/4GHz、X频段8/7GHz、Ku频段14/12GHz、Ka频段30/20GHz。
从应用的业务类型看,UHF频段虽然传输带宽较小,但由于信号的空间损耗小,能够适应恶劣天气的影响,主要被应用在军用领域,例如美军的UFO和MOUS卫星通信系统。
S频段和L频段大部分用于移动通信业务和静止卫星测控链路的指令传输,以及特殊的卫星通信业务,例如Inmarsat、GlobalStar等均采用L频段,S频段在卫星测控方面应用较多。
多数商用卫星固定业务使用C频段,该频段目前已十分拥挤;Ku频段正在被大量利用,是当前通信卫星的主流工作载荷;Ka频段的应用也已逐渐增多,根据iDirect公司预计,Ka频段将是未来卫星通信的主导,Ka频段通信卫星占上市总容量的比例将由2012年的10%提升到2015年的70%。
由于空间频率资源有限,可以预见未来Ku和Ka频段也将趋于饱和,目前频率更高的Q频段和V频段正在开发,预计将成为下一代通信卫星的主要发展方向。
同时,为了支持更高的传输速率,太赫兹频段(01-10THz)也在加紧开发中,可提供超大容量以及10Gbps以上的高速传输。
虽然高频段的使用会导致信号传输的空间损耗增大,对卫星以及地面设备的研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高频段可以大大增加卫星通信的传输速率和总带宽能力,符合信息社会发展的需求和方向。
但总体来看,卫星通信从低频段向高频段发展已成为大趋势,高频段将成为各卫星通信产业制造商和运营商布局和争夺的焦点。
(3)多点波束技术兴起,卫星宽带技术获突破
在卫星移动通信系统中,为了使终端小型化需要通过收窄波瓣宽度的方法,汇聚能力提高星载天线增益,这就是点波束。
同时,为了保证卫星的覆盖范围,需要采用多点波束来填满服务区。
所谓空分多址(SDMA)就是利用天线波束将空间分割出互不重叠的多个逻辑信道,以满足同频、同时向多点通信的目的。
简言之,基于多点波束的SDMA技术利用卫星对不同区域地球站所发信号在空间互不重叠,实现频率的多重复用,突破了有限的带宽的限制,成倍地扩大了系统的通信容量。
多点波束的弊端是会增加天线的复杂度,提高技术难度。
当前,越来越多的通信卫星采用多波束技术以及SDMA技术,大大提升了卫星性能,制约卫星通信发展的带宽问题取得巨大突破。
国际上,早在1996年发射的INMARSAT(国际海事卫星组织)第三代卫星就突破了前两代全球波束技术,采用了基于点波束的SDMA技术,Globalstar(全球星)系统的每颗卫星有16个点波束;同在1996年发射的Iridium(铱星)系统有3副天线,每副天线16个点波束,共48个点波束。
在国内,星载多波束的应用还比较少,其中北斗系列卫星均采用了SDMA技术,但在通信卫星的直接应用还处于尝试阶段。
4、卫星通信的规模及商业化程度领先
卫星产业由卫星制造、卫星发射、卫星运营、卫星地面设备制造四部分构成。
其中,卫星制造和卫星发射统称为卫星制造产业,卫星运营和卫星地面设备制造统称为卫星应用产业。
卫星应用的收入规模相当于卫星制造的9倍,占据主体地位。
根据美国卫星工业协会(SIA)统计,2014年全球卫星产业的营业收入规模约为2030亿美元,增速约为4%,高于全球经济增速24%。
从卫星制造方面看,通信卫星的数量和价值占比处于较高水平。
2014年全球共发射卫星208颗,其中通信卫星为52颗,占比约为25%;2014年卫星制造的营业收入规模约为159亿美元,其中通信卫星约为53亿美元,占比约为33%。
通信卫星的价值占比高于数量占比,说明通信卫星的单价高于平均水平。
由于通信卫星的轨道多为地球同步轨道,设计寿命最长可达15年,远高于其他类型的卫星的设计寿命,因此从在轨卫星数量看,通信卫星的占比最高。
根据SIA统计,截止到2014年底,全球在轨卫星数量为1261颗。
其中,通信卫星的数量占比超过50%,商用通信卫星的数量占比约为38%左右。
卫星通信的商业化程度最高,运营服务的收入规模绝对领先于其他卫星应用产业。
在整个卫星产业中,卫星服务的营业收入规模最大,2014年全球卫星服务的营业收入约为1229亿美元,约占整个卫星产业的605%,约占卫星应用产业的678%。
由于卫星通信的应用起步较早,且需求旺盛,相比于商业化运营服务刚刚起步的卫星遥感和以地面设备销售为主的卫星导航,卫星通信已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商业化模式,例如卫星转发器租赁、电视广播服务、VSAT业务、卫星移动通信等。
根据SIA统计,卫星通信服务业的营业收入规模占全部卫星服务的比重高达99%左右,处于绝对的主体地位。
从卫星地面设备制造领域看,卫星通信的营业收入规模逐年增加,占比逐年提升。
2014年,全球卫星地面设备制造业的营业收入约583亿美元,其中卫星通信地面设备营业收入约为272亿美元,占比约为467%。
二、军用:
顺应信息化战争需求,各国加速建设步伐
1、信息化战争需求打开军事通信卫星应用空间
自20世纪60年代卫星通信进入实用阶段以来,
军事通信装备的身
影开始在太空出现。
卫星通信覆盖区域广、专网通信、组网快速灵活的特点符合现代信息化战争的发展方向,近年来得到快速发展。
作为C4ISR的核心,卫星通信系统已经成为指挥控制的重要手段,它在全球范围内为指挥官提供极为灵活的信息传递能力,在复杂的战场上快速传送语音、图像、视频和决策数据,在战略通信、战术通信、保障海外作战、特别是空中和海上行动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海湾战争是军用卫星通信发展史上的重要转折点。
1991年爆发的海湾战争被称为人类第一次信息化战争,战争对信息的依赖程度以及战时传输的信息量发生空前的变化。
卫星通信一跃成为美军及其盟军战时的通信主力方式,完成了70-80%的战时信息传输。
在海湾战争中,美军及其盟军共运用了九个系列共23颗通信卫星。
其中,主要有国防卫星通信系统、舰队卫星通信系统、英军的天网卫星和北约卫星通信系统、国际卫星通信系统和国际海事卫星通信系统等,并将研制中的军事战略和战术中继卫星转发器搭载于舰队卫星上,作为连接美国本土与海湾前线的指挥手段。
其中,国防卫星通信系统构成对海湾战区部队实施指挥控制与美国本土、欧洲及太平洋地区进行远程通信的支柱。
在地面战争开始时,开通了105条连接美国与欧洲几个战区间的远程通信线路。
到海湾战争结束时,它提供的多路通信业务占美军通信总量的75%以上。
现代战争对军事通信卫星的依赖性越来越强。
如其他军事太空系统一样,军事卫星通信提供了其他武器系统所依靠的核心基础设施服务。
各级作战部队都依赖军事卫星通信进行空中、海洋和陆上领域的
可靠的全球通信。
此外,军队对军事卫星通信的使用正在以指数方式增长。
例如,在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50万的部署部队对军事卫星通信的最高需求大概有100兆比特每秒。
在八年后的联合特遣部队NobleAnvil行动中,在塞尔维亚北约盟军作战行动中的美军部队消耗了大约250兆比特每秒的卫星带宽。
随着2003年伊拉克自由行动的开始,一支部署部队军事卫星通信需求增长至2400兆比特每秒,而这支部队的规模是第一次海湾战争部队部队的一半不到。
2、各国加速建设军事卫星通信系统,美国规模与技术全球领先
截止2014年底,国外共计各类在轨军用通信中继卫星113颗。
国外军用通信中继卫星发展已相当广泛,共计16个国家和地区拥有军用专用或军民两用通信卫星,其中美国、俄罗斯和欧洲分列前三位。
从应用来看,绝大部分为一般军用通信卫星,军用数据中继卫星仅有10颗,且集中在美国和俄罗斯。
欧洲有2颗、日本有1
颗数据中继
卫星在轨运行,但均为民用航天机构发展,主要面向“国际空间站”及低轨气象等对地观测卫星,提供有限的测控和数据中继服务。
从轨道上来看,GEO轨道仍是通信卫星应用最为广泛的轨道,除美国和俄罗斯以外,其他所有国家均选择GEO轨道来发展军用通信卫星。
HEO轨道主要为美国军用数据中继与俄罗斯军民两用通信卫星,LEO轨道则均为俄罗斯卫星,主要面向军用移动通信。
从整体来看,国外军用途通信中继卫星领域“一超-两强-多点分散”发展格局比较清晰。
“一超”指美国,不论是在轨卫星规模、卫星技术水平,还是军用卫星通信系统应用情况都处于绝对领先的地位,目前正在积极推进新一代通信卫星的更新换代。
“两强”指俄罗斯和欧洲稳定处于第二集团,俄罗斯卫星数量较多,但性能水平相对较低;欧洲则是仍然坚持各国独立发展的态势,在轨卫星大多部署不久,未来发展也相对稳定。
其他国家基本上处于分散独立发展的态势,以色列、日本、巴西、墨西哥、韩国、澳大利亚均采用军民两用形式发展军用卫星通信能力,在轨卫星数量和能力水平都非常有限;印度则采取了发展军用专用卫星的途径,此外,
近年来墨西哥和巴西也在加紧新一
代军民两用通信卫星系统建设。
(1)美国:
军事卫星通信系统体系完备,规模和技术全球领先
目前,美国建成了体系完备的军用通信卫星体系,以宽带、窄带、防护、中继等专用卫星系统为核心,确保关键的军用卫星通信服务的连续性和可获得性。
其中,国防部主要负责发展宽带、窄带和防护系列卫星系统,目前33颗在轨卫星均为GEO轨道,是美军军用卫星通信的骨干力量。
国家侦察局主要负责发展数据中继卫星,目前共有4颗卫星在轨,采用HEO和GEO混合星座;此外,另有3颗秘密卫星和2颗军民两用卫星。
此外,各军种也有零散的技术试验计划。
宽带军事卫星通信系统主要用于大容量干线数据的传输,为数据和视频提供高数据率通信链接。
美军目前使用的宽带卫星星座有两种:
一是工作在X波段的传统的防御卫星通信系统(DSCS),当前已发展到第三代,由8颗星构成,单星容量250Mbit/s,具有抗干扰特性;二是工作在X波段和Ka波段的新一代宽带全球军事卫星通信系统(WGS),计划部署10颗,目前已有6颗在轨运行,单星容量可达
36Gbit/s,超过现役DSCS的总和。
自WGS-4起,后续卫星均配备射频旁路载荷,增强对空基情报、侦察和监视平台高速数据上传的支持能力,最低数传速率可达274Mbit/s。
窄带军事卫星通信系统主要用于战术移动通信,为移动用户提供超高频频段的语音和低速率通信。
美军目前用于窄带通信的卫星星座主要有两种:
一是传统的特高频后继星星座(UFO),由7颗同步轨
道卫星构成,单星支持106路同时接入,传输速度24kbit/s;二是新一代的移动用户目标系统(MUOS),计划由5颗卫星和4个地面站组成,实现全球覆盖,当前已发射3颗星,单星支持4189个标准速率终端同时接入,超过现役UFO系统的总和,单路传输速度支持348kbit/s。
新一代移动军用通信卫星将极大地增强作战人员动中通的能力,包括得到增强的同步语音、视频和数据能力。
项目经理保罗吉泽尔称,现行卫星通信的做法是,固定位置、拉出天线、对准卫星,以便使用窄带卫星通信。
当MUOS提供服务后,能够在战时移动并在不对准卫星的情况下通信,美军士兵不论身处移动的车辆、潜艇还是飞机内,都可以自由通信。
F-35战斗机上也安装了MUOS终端。
防护型军事卫星通信系统着重抗干扰,防侦听、防截获及核生存能力,常用极高频频段,代表军事通信卫星的最高水平,可以在发生灾难性攻击时为战略部队提供通信能力,给战术用户提供高可靠性和安全性的通信手段。
美军目前使用两种防护型卫星星座:
一是传统的军事星星座(Milstar),由5颗星构成,提供最高15Mbps的速率;二是新一代的先进极高频卫星系统(AEHF),计划部署6颗,目前已有3颗卫星在轨运行。
AEHF采用全数字化处理机进行星上基带处理,借助扩跳频技术、可移动点波束和调零天线技术,大大提升了抗干扰能力和灵活性。
同时,为了减少对容易受到攻击的地面站的依赖,星上还配备具有路由和抗干扰功能的星间链路,提升系统的抗毁能力。
AEHF卫星携带低数据率、中数据率和扩展数据率3种载荷,单条链路战略通信速率可达192kbit/s,战术通信速率可达82Mbit/s。
AEHF单星支持2000部用户终端,容量430Mbit/s,较“军事星”提升10倍以上。
此外,AEHF可创建4000多个战术网络,具备网络快速重构能力。
(2)俄罗斯:
军事通信卫星数量虽多,但性能相对落后美欧
俄罗斯军用通信卫星体系涵盖了战略、战术和数据中继等多种类型,但由于其地处高纬度地区,在体系建设与欧美有一定区别。
从整体上来看,俄军军用通信卫星都混编在“宇宙(”Cosmos)卫星系列中,主要分LEO、大椭圆轨道和GEO三个系列,在保障高纬度地区卫星通信的基础上,利用LEO卫星星座来实现全球覆盖。
俄罗斯LEO军用通信卫星主要采用VHF、UHF频段,用于战术通信,包括“箭”(Strela)和“泉”两套系统,均为存储转发体制,设计寿命较短,且数传速率有限。
俄罗斯大椭圆轨道军用通信卫星主要采用C频段,用于战略通信,包括“闪电”(Molniya)和“子午线”军民两用卫星。
其中,“闪电”由8颗卫星组网运行,目前均已退役;“子午线”用于替代“闪电”,容量较之大幅提升。
俄罗斯GEO军用通信卫星主要用于战略通信和数据中继,包括“虹”(Raduga)和“鱼叉”(Garpun)两个系列。
“虹”用于战略通信,覆盖俄罗斯本土,目前在轨3颗;“鱼叉”是数据中继卫星,替代原有的“急流”(Potok)卫星,用于LEO军用侦察卫星的数据回传,目前在轨1颗。
此外,另有多颗“射线”卫星,为军民两用,可以基本实现全球覆盖。
俄罗斯近年来一直维持稳定的发射活动,近3年来每年都维持3~5次的军用通信卫星发射,主要面向LEO移动通信卫星星座和大椭圆轨道卫星的补充。
整体来看,俄罗斯的通信卫星数量虽多,但水平与美国、甚至欧洲的差距依然很大。
例如,俄罗斯目前在用的GEO通信卫星“虹”,其星上仅携带6台C频段和1台X频段转发器,载荷数量和处理能力均有限;“箭-3”系列卫星的速率仅在24kbit/s量级,星上存储空间仅12Mbyte。
2014年6月,俄罗斯军方内部人士称,俄罗斯正在计划研制新型的保密军用通信卫星星座(功能类似美国的保护型军事通信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卫星通信 行业 分析 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