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运算定律和简便计算.docx
- 文档编号:25091984
- 上传时间:2023-06-05
- 格式:DOCX
- 页数:29
- 大小:29.79KB
第三单元 运算定律和简便计算.docx
《第三单元 运算定律和简便计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单元 运算定律和简便计算.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三单元运算定律和简便计算
第三单元运算定律和简便运算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是加法、乘法的交换律与结合律,乘法对于加法的分配律,以及这五条运算定律的一些比较简单的运用。
数学中,研究数的运算,在给出运算的定义之后,最主要的基础工作就是研究该运算的性质。
在运算的各种性质中,最基本的几条性质,通常称为“运算定律”。
也就是说,运算定律是运算体系中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是运算的基本性质,可作为推理的依据。
在理解和掌握了五条运算定律的基础上,本节进一步学习整数四则运算中的一些简便计算。
教材一共安排了五道例题。
例1和例2讨论加减法运算中常用的简便计算,例3和例4讨论乘除法运算中常用的简便计算,例5主要讨论乘、加运算中常用的简便运算。
也就是说,例1至例4只涉及同级运算,例5则涉及两级运算。
在这五道例题中,例1和例3讨论的连减、连除运算中的简便计算,过去的小学数学中也有同样的内容。
教材主要着眼于通过不同解法的比较,使学生认识一个数连续减去或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改为减去两个数的和或除以两个数的积。
这里并不要求概括为运算性质。
学情分析:
对于小学生来说,运算定律的概括具有一定的抽象性。
好在学生通过第一学段的学习,对加法和乘法的一些运算规律已经有所了解,这是搞好本单元教学的有利条件。
领会教材的这一意图,用好教材,借助数学知识的现实原型,可以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帮助学生理解所学运算定律,构建个性化的知识意义。
进而,凭借知识意义的理解,也有利于所学运算定律的运用。
对于小学生来说,运算定律的运用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对数学能力的要求较高,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
另一方面,运算定律的运用也为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供了极好的机会。
教学时,要注意让学生探究、尝试,让学生交流、质疑。
相应地,教师也应发挥主导作用,当学生探究时,仔细观察,认真揣摩学生的思路,酌情因势利导,不失时机地给予适度启发;当学生交流时,耐心倾听,洞悉学生的真实想法,加以必要的点拨,帮助学生讲清自己的算法,让其他同学也能明白。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对运算定律的理解、掌握和应用。
教学难点:
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目标:
1、 通过尝试解决实际问题,观察、比较,发现并概括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
2、 初步学习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并用来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难点:
对加法交换率、加法结合率的理解、掌握和应用。
教学策略:
要鼓励独立思考,尽可能地让学生自己探索不同算法。
教学过程:
一、出示学习目标。
二、教学生题图
出示生题材图:
这幅图告诉我们什么?
“(李叔叔骑一辆带有记录仪表的自行车旅行)
三、新授课
1、教学例1:
出示例题。
这道该怎样列式?
有几种不同的列式?
40+56=96(千米)56+40=96(千米)
多媒体展示:
从右往左再现线段图。
问:
两个算式都表示什么?
得数怎样?
O里填什么符号?
40+56O56+40,
你能照样子再举几个例子吗?
从这些例子可以得出什么规律?
请用最简捷的话概括出来。
反馈交流。
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揭示定律。
提问:
①知道这条规律叫什么吗?
②把加数换成其他任意的数,交换律还成立吗?
③怎样表示任意两数相加,交换加数位置和不变呢?
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示,好吗?
(同桌轻声交流。
)
④交流反馈,然后看书:
看看课本上的小朋友是怎么说的。
完成课本第28页下面的“做一做”:
2、加法结合律。
多媒体展示:
李叔叔三天骑车的路程统计。
(1)找出信息解决问题。
问:
你能解决李叔叔提出的问题吗?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
多媒体展示线段图:
根据学生列出的不同算式,表示三天路程的线段先后出现。
问:
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问:
通过线段图的演示,你们发现什么?
(不论哪两天的路程先相加,总长度不变。
)
我们来研究把三天所行路程依次连加的算式,可以怎么计算:
比较88+104+9688+104+96
为什么要先算104+96呢?
(后两个加数先相加,正好能凑成整百数。
)
出示:
(88+104)+9688+(104+96),怎么填?
(2)你能再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吗?
问:
观察、比较这些算式,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秘密?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
)
(3)揭示规律。
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就是加法结合律。
(4)用符号表示。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核对。
)
(5)问:
用语言表达与用字母表示,哪一种更一目了然?
这里的a、b、c可以表示哪些数?
四、练习巩固
连一连。
83+31564+(73+37)
87+42+58315+83
(64+73)+3787+(42+58)
56+78+4478+(56+44)
想一想:
最后一组连线的依据是什么?
五、全课小结
1、今天我们发现了哪些数学规律?
2、这些运算定律是怎么发现、归纳的?
3、对于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的应用,我们已经知道的有哪些?
六、检测
P31第1题
(五)布置课后作业
P31第3题。
板书设计: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加法交换律:
加法结合律:
40+56=56+40(88+104)+96=88+(104+96)
82+98=98+82(36+47)+53=36+(47+53)
356+784=784+356(a+b)+c=a+(b+c)
a+b=b+a
教学反思:
加法的简便计算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
2、能运用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能运用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策略:
自主学习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问:
什么是加法交换律?
什么是加法结合律?
学生回答。
2、计算下面各题
425+14+18641+159+282
3、出示学习目标。
二、新授
1、教师:
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求出李叔叔骑车旅行一个星期的计划还剩下几天。
你能球处李叔叔后四天的行程计划吗?
(出示例3挂图)让我们先来看看后四天行程计划的具体内容与已知数。
指名学生叙述。
找出具体内容和已知数。
明确要求的问题。
教师:
请同学们尝试独立计算。
2、交流各自的算法。
学生汇报自己的算法。
通过学生的汇报,教师明确:
当某些加数可以凑成整百或整十数时,运用加法运算定律,可以使连加计算简便。
教师可有意识的提问:
为什么要改变加数的位置和连加的顺序,根据是什么?
根据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计算比较简便。
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同时运用。
115+132+118+85
=115+85+118+132←运用加法交换律(熟练时可以省略)
=(115+85)+(132+118)←运用加法结合律
=200+250
=450(千米)
三、巩固练习
1、“做一做”,让学生独立完成。
在做题之前,先让学生观察算式,说说怎样计算比较简便,再各自动手计算。
2、练习五的第6、7题,可以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交流自己是怎样计算的。
四、目标测试:
P32第5题。
板书设计:
加法的间便计算
115+132+118+85
=115+85+118+132←运用加法交换律(熟练时可以省略)
=(115+85)+(132+118)←运用加法结合律
=200+250
=450(千米)
教学反思:
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目标:
1、通过加法运算定律推出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
2、初步学习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并用来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加法运算定律推出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
2、初步学习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并用来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策略:
探究学习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提问:
1、四则运算是哪四则运算?
(+、-、×、÷)
2、加法运算定律有哪些?
(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
3、什么是加法交换律?
什么是加法结合律?
用字母怎样表示?
(学生回答)
二、探索新知
1、教师:
加法有加法的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乘法有吗?
猜一猜。
问:
你认为用字母怎样表示?
生:
a×b=b×aa×b×c=a×(b×c)
教师:
大家光猜不行,要有科学依据。
2、出示目标。
3、教学例题1
学生自己分析题意,然后列式解答。
4×25=100(人)25×4=100(人)
这两个算式都表示什么?
比较这两个算式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
得数相同,两个因数也相同。
不同点:
两个因数的位置不同。
小结:
两个因数相乘,交换两面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用字母表示:
a×b=b×a
通过验证,同学们的猜测是正确的,真聪明。
4、教学例题2:
学生自己分析题意,列出算式,并说出你是怎样求的?
(25×5)×225×(5×2)
=125×2=25×10
=250(桶)=250(桶)
答:
一共要浇250桶。
说一说:
这两个算的解法有什么样不同?
解法一:
先求一共种多少种?
再求一共浇多少桶水?
解法二:
先求每组浇多少桶水?
再求一共浇多少桶水?
两种解法的结果如何?
(相等)
(25×5)×2=25×(5×2)
这两个算式的相同的是什么?
不同是什么?
谁能再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
(9×3)×18=18×(3×9)
(4×5)×6=4×(5×6)。
三、全课小结
1、教师:
通过同学们的验证得出了结论,知道乘法也有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
2、问:
什么是乘法的交换律?
什么是乘法结合律?
(学生回答)
四、练习
P37第2题。
学生独立填写,再交流。
交流时,让学生说说各题分别运用了乘法的什么运算定律。
五、检测
P37第3题。
六、作业
P37第4题。
板书设计:
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乘法交换律:
a×b=b×a
乘法结合律:
(a×b)×c=a×(b×c)
教学反思:
乘法分配律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探索和理解乘法分配律。
2、会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
3、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意识,渗透植树造林、绿化环境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难点:
乘法分配律意义的理解。
教具策略:
探究学习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25×18×4=50×2×81=
2、先口算出结果,再把得数相同的两个算式用线连起来。
(7+4)×57×5+4×5
(5+2)×35×3+2×3
二、探究新知
1、导入新课
教师:
我们已经学习了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这节课再来学习乘法分配律。
(板书课题)
2、出示学习目标
3、学习乘法分配律
(1)(投影出示)由25个小组参加植树,每组有4人负责挖坑、种树,2人负责抬水、浇树。
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
提问:
你能用不同的方法解答吗?
(学生独立解答)
解答后,由学生说出解题思路。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4+2)×254×25+2×25
=6×25=100+50
=150=150
答:
一共有150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
使学生明确:
虽然解题思路不同但结果相同。
请同学们在观察两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2)投影出示:
(18+7)×618×6+7×6
20×(15+9)20×15+20×9
提问:
每组左右两边的算式相等吗?
他们有什么样的关系?
有相等关系的两个算式可以用什么号连接?
引导学生分析、概括:
a、等号左边的两个算式有什么特点?
(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
b、等号右边的两个算式有什么特点?
(两个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然后再把两个积相加)
c、你们所说的“一个数”和“这个数”指的是什么数?
(指同一个数)
d、请你们举例说明。
教师:
请同学们结合算式想一想,发现了什么规律?
(学生交流)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概括出乘法分配律:
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加
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
(允许学生用自己的话叙述)
(3)学习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
如果用字母a、b、c分别代表三个数,怎样表示出乘法分配律呢?
(a+b)×c=a×c+b×c
3、反馈练习:
例3下面的“做一做”。
三、巩固练习
1、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数。
(1)(23+8)×125=×+×
(2)25×(20+4)=25×+25×
(3)45×8+55×8=(+)×
2、P38第5题。
其中的第1、3小题运用了乘法分配律;第2小题只是按运算顺序计算,没有运用运算定律;第4小题运用了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
四、检测
应用乘法分配律计算下面各题。
42×9999×38
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
(4+2)×254×25+2×25
=6×25=100+50
=150(人)=150(人)
(18+7)×6=18×6+7×6
20×(15+9)=20×15+20×9
(a+b)×c=a×c+b×c
教学反思:
乘法运算定律的应用(练习课)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探索和理解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
2、使学生能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能比较数量的进行简便计算。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能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能比较数量的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策略:
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
一、复习
选择:
(1)(10+5)×4与下面的()式相等。
①10×4+5②10×5×4③10×4+5×
(2)与a×6+b×6相等的式子是( )
①(a+b)×6 ②(a-b)×(6×6)③(a-b)×6
二、练习
1、练习六的第6题,要启发学生运用乘法分配律使较复杂的计算转化为简单的口算。
2、练习六的第7题,可以先让学生观察没一组算式,判断上下两个算式是否的数相等,并说一说理由。
再确信每组中自己认为能算得快一些的算时,算出的数,并说一说这样选择的理由。
3、练习六的第8题,学生可能45×5或5×45;也可能(4元+5角)×5。
学生如果直接口算或列出竖式算出结果,都是可以的。
4、练习六的第9题,因为后面例5主要讨论的就是类似的简便计算。
这里可以从算式的意义上帮助学生理解。
如:
167×2+176×3+167×5可以理解为2个167加上3个167再加上5个167等于10个167,故方框里填10。
三、检测
简便计算
25×(200+4)47×125×816×105-5×16
板书设计:
乘法运算定律的运用
教学反思:
加、减法的简便计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减法中的简便算法。
2、使学生能根据简便方法正确灵活的进行计算。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难点:
理解算理和根据简便方法灵活计算。
教学策略:
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投影出示)
112+59=123-39=203+99=128-99=
2、口算。
第一组:
78-16-14=80-18-12=95-25-15=
第二组:
78-(16+14)=80-(18+12)=95-(25+15)=
教师:
通过口算这两组题你有什么体会?
(学生:
第二组的题口算起来比较简便)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加、减法的简便算法的有关知识。
(板书课题)
3、出示学习目标:
二、探究新知
1、学习例1。
(投影出示)
例1:
一本书一共234页,李叔叔昨天看到第66页,今天又看了34页,还剩多少页没看?
教师:
请同学们用两种方法独立解答,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投影出示学生的解题:
234-66-34234-66-34234-66-34
=168-34=234-(66+34)=234-34-66
=134(页)=234-100=200-66
=134(页)=134(页)
答:
还剩134页没看。
学生说一说解答的理由。
引导观察:
这几种解答方法哪个更简便些?
为什么?
(学生回答)
2、练习。
出示:
528-53-47
观察:
这道题里的数目有什么特点?
小组讨论:
怎样计算比较简便,为什么?
汇报交流:
因为53与47的和是整百数,从528里面减去整百数计算起来比较简便。
独立解答,投影出示:
528-53-47
=528-(53+47)
=528-100
=428
小结:
刚才我们对减法中的一些简便算法进行了学习,同学们掌握的很好,在计算一些从被减数以此减去几个减数时,要先认真观察几个减数的和是否是整十、整百或整千数。
如果是整十、整百、整千数,就可以用从被减数里减去这几个减数和的方法进行简算。
3、教学例2
(1)出示主题图,让学生看图说出已知的信息与提出的问题。
在提出的问题中,重点让学生说说“总价在100元左右”是什么意思。
明确:
只要接近100,比100多,比100少都可以。
而且没有要求“最接近”。
学生小组展开讨论,汇报结果:
方法一:
每三本价钱相加
①56+31+24=80+31=111(元)
②56+31+19=56+50=106(元)
③56+19+24=80+19=99(元)
④31+19+24=50+24=74(元)
方法二:
先算四本总价,再减一本价钱
56+31+19+24=50+80=130(元)
①130-19=111(元)
②130-24=106(元)
③130-31=99(元)
④130-56=74(元)
(2)第二个问题
学生在交流解决第一个问题后讨论第二个问题。
汇报:
(学生容易想到以下两种算法)
100-48-47100-(48+47)
教师也可出示两张50元钞票加以启发:
如果付出的100元是两张50元的,买48元、47元的两本书,可以怎样口算比较简便。
(学生回答)
四、巩固练习
1、第39页“做一做”的第1题后两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做一做”的第2题,学生读题后说说他的理解,再列式解答。
五、检测
P41第1题
六、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加、减法的一些简便算法,在解决具体问题时要灵活运用这些知识进行解答。
七、作业
P41第2题
板书设计:
加、减法的简便计算
例1:
一本书一共234页,李叔叔昨天看到第66页,今天又看了34页,还剩多少页没看?
234-66-34234-66-34234-66-34
=168-34=234-(66+34)=234-34-66
=134(页)=234-100=200-66
=134(页)=134(页)
教学反思:
加、减法的简便计算练习
教学目标:
1、进一步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加、减法的简便算法。
2、进一步使学生能根据简便方法正确灵活的进行计算。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难点:
进一步根据简便方法正确灵活的进行计算。
教学策略:
自主学习
教学过程:
1、练习七的第3题,5名队员的身高正好从左往右,后一人都比前一人高2厘米,通过“移多补少”可知中间这位队员的身高就是他们的平均身高。
因此,列出算式后,可以通过交换、结合求和再除以5,也可以通过观察,直接写出得数。
2、练习七的第4题,有必要提醒学生认真审题,搞清已知“样品2255元”是降了再降后的价钱,要我们解决的问题是原价是多少钱?
学生弄清题意后独立列式计算。
3、练习七的第5题,强调学生审题,学生容易只看数据能否“凑整”,而忽略算式的整体。
常见错误如:
672-36+64=672-(36+64)
25+75-25+75=100-100
对此,应强调交换律、结合律适用于连加、连乘运算。
不能随意用于加减混合、乘除混合运算。
4、练习七的第6题,可以先让学生把计算结果填入教科书上的表格中,订正时再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计算的,有没有比较简便的算法。
5、练习七的第7题,首先要让学生理解,4390是6月11日上午10时之前已出院的总人数。
表中的人数是6月11日上午10时以后各时段新出院的人数。
结合本题的内容,可以适时渗透及时、准确的统计对于全国上下齐心协力控制疾病的重要性。
6、思考题,可以把横式改写成竖式,再思考。
结果:
1963×4=7852;1738×4=6952
7、检测
简便计算
652-45-155567+42-67
8、作业
P42第8题
板书设计:
加减法的简便计算练习
教学反思:
除法的简便运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懂得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除以两个除数的积。
2、使学生会用上述规律进行简单计算,并会用来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懂得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除以两个除数的积,会用上述规律进行简单计算,并会用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策略:
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
一、口算
1、上下两题为一组:
560÷8÷7=720÷9÷8=1800÷3÷6=
560÷56=720÷72=1800÷(3×6)=
2、你发现了什么?
3、出示目标
二、动手操作
1、出示16个苹果的教具。
(1)先平均分成2份,每份几个苹果?
(2)把每份中的8个苹果,再平均分成4份,每份几个?
怎样列算式?
请一位学生说,教师演示:
其他同学边看演示遍列算式。
(16÷2÷4)
2、提问。
①从刚才分苹果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把16个苹果先平均分成2份,再把每份苹果平均分成4份,一共分成了几份?
(8份)
②这个8份是怎么来的?
(2×4)
③那么现在每份几个?
又可以怎样列式?
16÷(2×4)
④算式16÷2÷4与16÷(2×4),最后结果都表示什么?
相等吗?
⑤可以用什么符号把这两个算是连起来?
三、小结规律
1、观察比较,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16÷2÷4=16÷(2×4)
12÷3÷2与12÷(3×2)
2、交流并小结。
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两个数除以两个除数的积。
四、学习例3
1、出示例题,理解题意。
(1)投影第43页主题图与例3的文字。
(2)学生口述题意,分清已知条件与问题。
2、学生尝试用两种方法解决问题。
3、交流解决问题的算法,说出先算什么。
4、比较两种算法,你认为哪种比较简便。
五、练习
1、完成第43页“做一做”第1题左边的两小题。
2、完成第43页“做一做”第2题。
六、测试:
计算:
(1)81÷3÷3
(2)120÷12÷2
(3)240÷5÷24
(4)210÷(7×6)
(5)350÷(25×7)
七、作业
P46第1、2、3题。
板书设计:
连除的简便运算
16÷2÷4=16÷(2×4)
12÷3÷2=12÷(3×2)
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两个数除以两个除数的积。
教学反思:
乘法的简便运算
教学目标:
1、进一步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的简便算法。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三单元 运算定律和简便计算 第三 单元 运算 定律 简便 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