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林清玄.docx
- 文档编号:25090950
- 上传时间:2023-06-05
- 格式:DOCX
- 页数:52
- 大小:106.60KB
茶林清玄.docx
《茶林清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茶林清玄.docx(5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茶林清玄
茶--林清玄
友情的茶(台湾林清玄)
读茶神陆羽的资料时,令我感动的有两处:
一是陆羽和师父智积法师的感情,一是陆羽和皎然法师的友谊。
陆羽是一个弃婴,完全不知道自己的身世,在他的自传里开头就说:
“陆子名羽,字鸿渐,不知何许人。
”名姓都是他自取的,他卜卦得了“渐”卦,依《易经》的记载:
“上九,鸿渐于陆。
其羽可用为仪。
吉。
”(鸿鸟逐渐登陆,它的羽毛可以做仪礼用,是很吉祥的卦。
)
因此,“陆羽”是陆上的羽毛。
“陆鸿渐”则是鸿鸟逐渐登陆。
从这里,说不定可以看到陆羽的用心与立志。
陆羽不知道是被谁拣到的,只知道他三岁的时候,被复州竟陵龙盖寺的住持智积法师收养,智积法师看出他根器不凡,九岁时,就教他学习佛教经典。
不知道是佛典对九岁孩童过于深奥,或者是智积法师过于严格,陆羽对佛法兴趣不大,反倒是喜欢诗文创作,放牛的时候常在牛背上学作诗文,到了忘情的地步,时常受到责难,十三岁的时候,陆羽忍无可忍,逃离寺院。
话说陆羽离开寺院之后,到一个戏班子里当丑角,据说还写了剧本,后来在竟陵演出的时候,受到竟陵太守李齐物的赏识,亲自教他诗文,还介绍了一位姓邹的夫子教他诗文。
一个懂得茶道的人,必然是有诗心的,陆羽的文名很快就传出来,加上他会烹茶,与李白、杜甫、颜真卿都有来往。
安史之乱后,他在苕溪隐居,因为苕溪出好茶的缘故。
这时,他和诗僧皎然、隐士张志和结为莫逆,经常在一起煮茶论诗。
皎然与陆羽的交情很深,陆羽在自传中形容他们的友谊是“缁素忘年之交”,在皎然的诗里,曾有多首谈到陆羽,有一首是《九日与陆处士羽饮茶》:
——俗人在酒中应酬,怎能知道在友谊中喝茶是多么的香呢?
还有一首是《寻陆鸿渐不遇》,是皎然去找陆羽没有找到:
——清晨就到山上,黄昏才回来的陆羽,恐怕是到山上去采茶了吧!
有一次,皎然和颜真卿,陆羽一起登妙喜寺,写下《奉和颜使君真卿与陆处士羽登妙喜寺三癸亭》,其中有四句:
境新耳目换,物远风烟异;
倚石忘世情,援云得真意。
皎然是历史上最有诗才得僧侣,他留下来的诗有四百七十余首。
许多诗中有陆羽,可见陆羽是个喜欢朋友的人。
可惜陆羽的诗多未留传,仅存得一首是《会稽东小山》:
月色寒潮入剡溪,
青猿叫断绿林西;
昔人已逐东流去,
空见年年江草齐.
在唐朝,有当官资格而不就仕得人,称为“处士”。
“古之所谓处士者,德盛者也,能静者也,修正者也,知命者也,箸是者也。
”(荀子)陆羽曾被任命为东宫府太子文学的官,又奉召为太常寺太祝,但是他宁可在隐逸中生活,泛舟江湖,寻访山寺,与朋友饮茶谈诗,可见是个解脱了欲望束缚、志行高洁的人。
因此,在《茶经》中,他开宗明主的说,懂喝茶的人一定是“精行俭德之人”。
精行俭德恐怕还不够,还要懂得感情,在茶中有着友谊的芬芳。
陆羽是个孤独儿,但他一生结交了许多好友,才不枉他成为茶圣,写下全世界第一本茶的经典。
我每次想到陆羽在自传里写到,他与朋友约定一定守约:
“虽冰雪千里,虎狼当道而不侃言也,”心胸便为之震动,仿佛看到陆处士在千里的雪原奔赴朋友的茶会,天地中都飘着茶香。
茶与酒不同,茶是为更清明、更深刻的友谊存在世间的。
卢仝七碗茶(台湾林清玄)
在杭州西湖畔的翁隆盛茶馆喝茶,这家茶馆听说是明朝时代就有了,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
几位一起喝茶的朋友问我:
从古到今有这么多的茶诗,你觉得哪一首最好?
这真是问倒我了,“从古到今”是一个多么长的观念,茶诗可考的就有几千首,更别说那些不可考的了,若要选出好的茶诗,编成一册《茶诗三百首》也绝无问题。
但是,哪一首茶诗给我留下极深的印象,又把茶写得极好的,我倒是可以推荐卢仝的《七碗茶》诗。
卢仝的《七碗茶》诗原题为《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
日高五丈睡正浓,军将扣门惊周公。
口云谏议送书信,白绢斜封三道印。
开缄宛见谏议面,手阅月团三百片。
问道新年入山里,蛰虫惊动春风起。
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
仁风暗结珠蓓蕾,先春抽出黄金芽。
摘鲜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
至尊之余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
柴门关无俗客,纱帽笼头自煎吃。
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
一碗喉吻润。
二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
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惟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
山上群山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风雨。
安得知百万亿苍生命,堕在巅崖受辛苦。
变为谏议问苍生,到头还得苏息否?
这首诗是卢仝写到在午睡的时候,突然收到孟谏议的赠茶,自己立刻关起门来煎茶吃,连吃了七碗茶,随即达到了饮茶的极高境界,自己仿佛做了神仙,但做了神仙的心情却是想到有百万亿的百姓在受苦,不知道他们是否也能得到呢?
特别是他写到喝七碗茶的感受,使我们觉得痛快淋漓,以致于后代喜欢喝茶的人,常把卢仝的这首茶诗当成喝茶的一个准则了。
我们如果把它诠释一次,也就知道饮茶的奇效了。
一碗喉吻润——茶可以滋润身心,产生喉韵。
二碗破孤闷——茶可以破除烦闷的心情。
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茶可以刺激灵感,使思想清明。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茶可以抒发情绪,创造人的正向品质。
五碗肌骨请——茶可以使人超越俗事,连肌骨都为之清朗。
六碗通仙灵——茶可以使人通往神明的境界。
七碗吃不得也,惟觉两腋习习清风生——第七碗不能再喝了,因为会使人生起如梦似幻的境界,仿佛不在人间。
卢仝在历史上并不是赫赫有名的人,却因为他写了这首茶诗,使后人在谈茶史的时候,不能不提到他,因为在他之前从来没有人把茶提到那么高的境界——专心地喝茶即可以羽化登仙,名利权位又有何可恋?
又有何可求?
卢仝自幼家贫,但写得一手好诗。
他不顾仕进,因此隐居在少室山,自号“玉川子”,读书、写诗、喝茶度日,曾写诗讥讽宦官专权,得罪了元和逆党,“甘露之变”时因留宿于宰相王涯家,与王同时遇害。
从卢仝的简历看来,他是与世无扰、与人无争的隐士,也唯有这样隐于山林之间的人,才能对每一碗茶都能细细品味,而每一碗茶都有深刻的感受吧!
在飘飘欲仙的当刻,又能深切体会采茶制茶的农民生活艰辛,更使这首茶诗在优美的诗境后还有深深的感情。
卢仝光是靠这一首诗就可以传世了!
大诗人苏轼在茶中一再以这首诗用典,例如《汲江煎茶》:
“枯肠未易禁三碗,坐听荒城长短更。
” 例如《试院煎茶》:
“不用撑肠拄腹文字五千卷,但愿一瓯常及睡足日高时。
” 例如《马子约送茶,作六言谢之》:
“珍重绣衣直指,远烦白绢斜封。
惊破卢仝幽梦,北窗看起云龙。
” 例如《游诸佛舍,一日饮酽茶七盏,戏书勤师壁》:
“示病维摩原不病,在家灵运已忘家。
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仝七碗茶。
” 例如《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茶》:
“仙山灵草湿行云,洗遍香肌粉未匀。
明月来投玉川子,清风吹破武林春。
要知玉雪心肠好,不是膏油面首新。
戏作小诗君勿笑,从来佳茗似佳人。
” 例如《游惠已》:
“吾生眠食耳,一饱万想灭。
颇笑玉川子,饥弄三百月。
” 我读苏东坡的诗,很少读到他一再用典的诗,卢仝是例外,可见他对卢仝的这首诗是如何倾倒了。
不只是苏东坡,历代可以说有无数的诗人拜倒在卢仝的茶诗下,我们试举个例子:
北宋诗人文同的《谢人寄蒙顶茶》:
“落落真贤宰,堂堂作主人。
玉川喉吻润,莫厌寄来频。
” 宋朝诗人孙觌的《饮修仁茶》:
“昏昏嗜睡翁,唤起风洒面。
亦有不平心,尽从毛孔散。
” 宋朝诗人陆游的《昼卧闻碾茶》:
“小醉初消日未晡,幽窗催破紫云肤。
玉川七碗何须尔,铜碾声中睡已无。
” 范仲淹的《和章岷从事斗茶歌》:
“卢仝敢不歌,陆羽须作经。
森然万象中,焉知无茶星。
” 宋朝诗人梅尧臣的《尝茶和公仪》:
“莫夸李白仙人掌,且作卢仝走笔章。
亦欲清风吹两腋,从教吹去月轮旁。
” 元朝诗人耶律楚材的《西域从王君玉乞茶》:
“卢仝七碗诗难得,念老三瓯梦亦赊。
敢乞君侯分数饼,暂教清与绕烟霞。
” 明朝潘允哲的《谢人惠茶》:
“漫道玉川阳羡蕊,还如鸿渐建溪芽。
冷然一啜烦襟涤,欲御天风弄紫霞。
” 信手拈来,就可以看出卢仝的一首茶诗几乎贯穿古今,历来喜欢喝茶的诗人没有不倾慕的。
记得在翁隆盛茶馆,我对气质不凡的茶馆主人说,可以把卢仝的诗书写于壁间,让到茶馆品茗的佳客至少喝七碗才走,因为如果不能一饮七碗,如何能知道“乘清风归去”的滋味呢?
我在杭州的时候,正好是清明时节,明前茶成为嗜茶人在茶市里追逐的目标,茶馆主人以明前龙井为我连续泡了三盏,又冲了一碗野生的苦丁茶,最后又以明前的开化龙顶泡了三盏,七盏过后,眺望西湖,颇有飘飘欲飞之感。
想起卢仝,他的时代,以及他喝阳羡茶的情景,才知道,连喝七碗好茶,果然能醉人呀!
沏壶冻顶供养春天(台湾林清玄)
中国茶艺得力于许多小人物,就以现在最流行的紫砂壶来说吧。
紫砂壶确实的起源很难查考,但是以现存的图书作证据,在宋元以前的绘画中,都没有用紫砂小壶泡茶的,因此我们可以确定紫砂小壶是起源于明朝。
传说,常州府的宜兴有一天来了一位云游的和尚,他一边走,一边叫卖:
"卖富贵!
卖富贵呀!
"
富贵怎么能买卖呢?
初听到的人感到好奇,全跑到街上来看,发现叫卖的人原来是一个衣衫破旧的穷和尚,全都嗤之以鼻,一哄而散。
只剩下一位老人,兴味盎然地看着和尚。
和尚就拉着老翁说:
"贵不用你买,买富怎么样?
"
一边说,一边把老人拉到山上,指着一个地方,就扬长而去,不见踪影了。
老人决定碰碰运气,他把和尚所指的地方挖开,里面竟露出五色俱全、灿若披锦的泥土,附近的陶人都来取土回去烧壶,烧出的陶器古朴素雅,不亚于瓷器。
这就是紫砂壶由来的传说,记载在明朝周高起的《阳羡茗壶系》里。
但这时紫砂烧的仍是大壶,制紫砂小壶的则是另一位和尚。
话说宜兴的金沙寺里有个和尚,性情非常闲雅而有品味,他时常和一些制陶的工匠在一起,谈一些陶艺的事。
他看到陶师们把用剩的泥土丢弃,觉得十分浪费,于是把这些泥土收集起来,再加淘洗,只留下那质地最精细的泥土,然后"搏其细土,加以澄炼,捏为胎,规而圆之,刳而中空",再安上底座、口、柄、盖,做成小壶,托陶师与其他的陶器入窑烧制,烧出的茶壶色泽乌紫,质地坚硬,铿锵作金石声,拿到的人都当成宝物,紫砂小壶的做法就传扬开来了。
这位金沙寺的和尚,连姓名也未曾留下,很可能在历史上也不是什么大师级的人物。
第一位紫砂壶的制作名家,和这位和尚一样,也不是什么大人物。
在宜兴有一位极富有的文人叫吴颐山,他有一位小书童,取名为"供春"。
吴颐山有一段时间到金沙寺借住读书,供春随侍而住在金沙寺里。
供春对做茶壶很有兴趣,劳役的余暇,就学习老和尚制壶的技艺,自己也去选一些泥土捏着玩。
供春不只心灵手巧,还颇有艺术创造天分。
他把老和尚制壶的技术改良,精选泥土做坯,用茶匙压内壁,用手指按压外壁,内外一起使劲,屡按屡压,反复不断,直到壶坯紧密异常为止。
制成后,整把壶都留下指节纹理。
"指螺纹隐约可见,胎必累按,故腹半尚现节腠。
"这种在壶上留下指节纹理,就颇有艺术家的气派了,传说金沙寺和尚所做的壶也是以指纹为记。
周高起看到供春的壶,惊叹为"神明垂则",传世者栗色,暗暗然如古金铁,敦庞周正。
"闻龙在《茶笺》一书中说到,他的老朋友周文甫,宝藏着一个供春壶,"摩挲宝爱,不啻掌珠,用之既久,外类紫玉,内如碧云,真奇物也"。
周文甫养这把壶数十年,死的时候还用以殉葬。
一把茶壶从外面看起来像紫色的玉,里面看起来如碧绿的云,这种感受只有养过茗壶的人才能知道。
供春的壶太出色了,从明朝就有人仿制,茶壶名家时大彬就留下许多仿制供春的壶,如果不是时大彬在壶底自刻"大彬仿供春式",现代的人根本难以分辨。
我曾看过两把供春壶,那壶看起来是随意的,表面上有泥土的纹路,看着看着就令人感动了。
供春的名姓也未曾留下。
茶道之路,是由许多小人物铺成的,这一点又留下佐证。
几天前,朋友送我一斤今年的冻顶春茶,我在喝的时候,就想到如今能以紫砂壶喝这么好的茶是幸福的,想到流汗制壶的不知名的金沙僧,想到做完劳役之后,蹲在一旁捏壶学习的供春,想到平凡的小人物如何不为名利地创造了中国茶文化。
就觉得今年的冻顶应该供养那些创造了茶文化春天的小人物,人小志气高的那种伟大的怀抱。
流华净肌骨(台湾林清玄)
偶然读到唐代诗人元稹的一首诗,诗名为《茶》,是一字到七字诗,颇有现代风格:
茶香叶 嫩芽慕诗客 爱僧家碾雕白玉 罗织红纱铫煎黄蕊色 碗转曲尘花夜后邀陪明月 晨前命对朝霞洗尽古今人不倦 将知醉后岂堪夸
这是一首“宝塔诗”,那是因为字句叠起来就像一座宝塔。
这种形式的诗非常少见,在茶诗中更是绝无仅有的。
元稹的茶诗不只形式特殊,内容也很美。
几乎包括了对茶叶的各种了解,例如“香叶,嫩芽”是说明茶叶采摘芳香的嫩芽。
“慕诗客,爱僧家”则说茶一向是诗人和僧侣向往和宝爱的。
“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以白玉茶碾将茶叶碾碎,再用红纱的茶罗筛过。
“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
放进茶铫中煎茶,使茶泛出黄色花蕊的色泽,以茶碗冲泡流转出如微尘般的花末。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
不仅早上对着朝霞要喝茶,晚上邀明月作陪也要喝茶,从早到晚,人们都需要喝茶。
“洗尽古今人不倦,将至醉后岂堪夸”:
洗尽古往今来的胸臆,使人不感到疲倦,特别是酒后喝一杯茶,更感觉到,茶比酒更好,更值得赞美呀!
元稹的《茶》诗可以让我们想到,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朝诗人就很懂得饮茶品茶了。
有一次,一家茶艺馆的老板向我索字.我就写了元稹的宝塔诗相赠,老板大为赞叹,问我:
“还有什么有趣的茶诗吗?
” 这使我想到历史上的茶诗不少,但堪称有趣又佳妙的茶诗并不多,在记忆所及,有一首郑板桥的《竹枝词》很有趣:
◆湓江江口是奴家,郎若闲时来喝茶。
黄土筑墙茅盖屋,门前一树紫荆花。
◆◆◆ 这首听起来像茶山情歌的诗,用最浅白的语言写出了小家碧玉的深情,仿佛让我们看见了紫荆花树后黄土墙内,等待情郎来喝茶的待嫁女儿心。
茶不仅可以表达男女之情,也常被拿来表达友情,因此,古代诗人不只饮茶赋诗,喝茶也生起诗情,有一首《五言月夜啜茶联句》,就是几个大文学家在喝茶时,用联句咏茶,并呈现了朋友间的情谊。
这六个大文学家分别是颜真卿、陆士修、张荐、李崿、崔万、皎然。
泛花邀坐客,代饮引情言。
(陆士修)
醒酒宜华席,留僧想独园。
(张荐)
不须攀月桂,何假树庭萱。
(李崿)
御史秋风劲,尚书北斗尊。
(崔万)
流华净肌骨,疏沦涤心原。
(颜真卿)
不似春醪醉,何辞绿菽繁。
(皎然)
素瓷传静夜,芳气满闲轩。
(陆士修)
(这首联句意境悠远淳美,我试着译成白话:
我用泛看碗花的茶邀请各位来做客,我们以茶代酒来写首诗吧!
如果为了醒酒,应该办个豪华的茶宴,为了留住皎然最好有个像这样单独的庭园。
不需要爬到月亮上去,也不需要满院栽种花草。
像张荐这样的御史比秋风还强劲,像真卿这样的尚书比北斗星还要尊贵。
不要吹捧我了,我们来看碗中漂流的茶沫,洗净我们尘俗的肌骨和心灵的原野吧!
不像春酒使人迷醉,也不像酒席那么繁琐,朴素的瓷碗在静夜中传递看,芬芳的香气溢满了清闲的小屋。
) 我喜欢喝茶,也喜欢朋友,每次想起这首诗,也会想起昔日与朋友饮茶的情景,在喝茶时论诗作文、品评人生实在是一大乐事,比起“喝咖啡,聊是非”更不可同日而语了。
说到新奇有趣的茶诗,不可不提苏东坡在梦中得句的诗。
苏东坡有一次在大雪过后,梦到有人用雪水烹煮着小龙团茶请他,还有美人在旁唱歌陪伴,在梦里写回文诗相赠,醒来后只记得其中一句“乱点余花唾碧衫”,是用了赵飞燕的典故,意即美人的唾液染于袖上都像花一样的美。
清醒后,苏东坡把这首诗完成。
“回文诗”意思是诗中字句,回环往返,皆成篇章。
写诗的人必须有很深的造诣,才能写出不俗的境界。
苏东坡在梦中喝茶,果然是茶痴,一奇也。
喝完茶梦中写诗,果然是大诗人,二奇也。
梦中还能写高难度的回文诗,三奇也。
梦醒之后,竟能续完,四奇也。
记梦回文二首并叙 十二月十五日,大雪始晴,梦人以雪水烹小团茶,使美人歌以饮余,梦中为作回文诗,觉而记其一句云:
乱点余花唾碧衫,意用飞燕唾花故事也。
乃续之,为二绝句云:
酡颜玉碗捧纤纤,乱点余花唾碧衫。
歌咽水云凝静院,梦惊松雪落空岩。
空花落尽酒倾缸,日上山融雪涨江。
红焙浅瓯新火活,龙团小碾门晴窗。
我们再由尾往头读一回,更能感受这首诗的妙趣:
“窗晴门碾小团龙,活火新瓯浅焙红。
江涨雪融山上日,缸倾酒尽落花空。
”“岩空落雪松惊梦,院静凝云水咽歌。
衫碧唾花余点乱,纤纤捧碗玉颜酡。
” 但从“玉碗”转“玉颜”,以物转人。
再由“歌咽水云凝静院”回成“院静凝云水咽歌”,以人转物,人的歌声化为水的歌声。
接着,是花落尽在先呢?
还是酒缸空了在前呢?
不得不令人佩服苏东坡的才情与境界呀!
茶诗尽管有趣,是与茶相得益彰的,想起北宋文学家曾巩的两句诗:
’‘一杯永日醒双眼,草木英华信有神。
” 喝了一杯好茶,就喝了满腹的诗书!
无我的茶(台湾林清玄)
与朋友相约去爬山的时候,我总是比平常起得更早,准备到山间泡茶的用具。
朋友说:
"起得更早,是为了烧开水吧!
"
我说:
"不是为了开水,而是为了开心,我很喜欢和你到山上喝茶。
"
那种欢喜和开心,是为了"一生一会"的想法,在这个忙碌混乱的社会,要和朋友在咖啡馆喝杯咖啡或在茶馆饮茶都是困难的,何况是在宁静的山林,对着沿山坡变化的枫树、松树、相思林,喝着最好的茶,真是人生难得的。
在山林里喝茶当然不比在家里,有各种齐全的用具,所以,我通常准备一大壶开水放在保温瓶里,带着一只紫砂壶,几个小杯子,还有两三种茶叶,然后背着到山顶去喝茶。
山林里的喝茶,是与室内不同的。
由于心里充满了自由,所以我们可以随意选择泡茶的地方,不管是坐在风景美好的树林或繁花盛开的花园,感觉那来自高山的茶与四周的林园融成一气,我们的心也就化成一股清气,四散飘流了。
那种清朗之气的回归,使我们进入无我的境界,这使我想起有一个爱茶的朋友组成的茶会,他们常在各地风景好的地方喝茶,互相分享带来的茶叶,茶会的名称就叫"无我茶会"。
这名字取得真好,如果山林与茶都是宇宙大河流中的一叶,当我们"入流亡所",也进人那宇宙的大河流忘记自己的执著,就会呈现"无我"的状态。
"无我"就会连忧悲苦恼一起流入大化,到最后,胸臆里只剩下山林与茶香,而整个山林,也充溢了友情。
宋朝以前的人喝茶,都是用大壶大碗。
寻找心灵自由的僧人,为了四处云水参访,为了在林间品茗,发明了紫砂小壶,以便揣着小壶在人间游行,遇到志同道合的人就坐下来喝一泡茶;或独自行走时,在山边水湄,坐下来与树木和溪水共饮。
这是紫砂壶的由来,因此,紫砂壶中有着浪漫的心,是为了自由、为了无我而创造出来的。
我们虽非僧侣,却也是为了云水的自由而游行于人间,如是思维,我们的心也就拨就如云,我们的情感也就灵动如水了。
喝完茶,我们再度走向人间,带着春茶的清气,爱也清了,心也清了。
喝完茶,我们再度走入风尘,带着云水的轻松,步履也轻了,行囊也轻了。
大茶壶与小茶壶(台湾林清玄)
我从前在一家报馆上班,坐大办公室,是一百多人的办公室,光是打工的工读生就有好几位。
在我们编辑台这边的工读生,是一位十六岁的少女,长得非常清秀可爱;同事都很喜欢她。
她讨人喜欢的不是长相,而是性情,每天都好象怀抱什么样喜悦的秘密来上班,然后一直抱着秘密的微笑下班,她对待每一位同事都像兄姐,语调里有尊敬和体贴。
我很少看到性情那么好的人。
令我最难忘的是,她知道什么人是几点来上班,谁喜欢喝开水,谁喜欢喝茶,在最恰好的时间,她会泡一杯茶来。
我每天上班的时候,都会发现桌上有一杯热腾腾的茶,天天都使我非常感动。
我在还没有喝茶前,就会跑去跟她道谢:
“小妹,真谢谢你呀!
”然后就会看到一朵微笑像花开起来。
报馆里的茶叶通常是粗糙不堪的,却因为她的细腻体贴,使我觉得那茶非常好喝,我时常对小妹说:
“像你这么细腻的人,长大以后,世间哪有男子可以与你匹配呢?
”
后来,小妹因上学而不再来报社打工,我每天上班,看到空的茶杯总有一种说不出的怀念与感伤。
如今,我离开报社也有十年了,上司与同事的脸都因为时间而模糊了,但小妹的脸还非常清晰的越过时间,她泡的茶---那把粗茶泡得很好喝的茶---还常热腾腾的从心里涌出来。
从那时候,我就知道泡好喝的茶不一定要好的茶叶,不一定有什么特别的技术,只要有细腻体贴的心和对待人的善意,再普通的茶里也有无尽的滋味。
许多喝茶的人都不免会执着于用小壶喝茶,认为这才是「功夫茶」,用大茶壶或大茶杯泡茶的人是不会喝茶的,这是一个错误的见解。
一个人用盖碗也可以泡出好茶,而大茶壶里也有特别的滋味。
记得童年时代,乡间的十字路口,或寺庙、车站的门口,都有大茶壶的「奉茶」。
奉茶的茶叶都不会很好,是茶枝煮成的,也有一些是米茶、麦茶、决明子茶,但是用大碗一咕噜灌入喉中,一阵清凉到底,想到那些不知名的奉茶的人,他们用心煮茶,给过路人清凉的善心,就会非常感动。
一直到现在,乡间的公园也有为人泡茶的人,他们带着一把大茶壶,几具玻璃盖杯,在乡下的凉亭冲茶给人喝,清晨或黄昏到那里去喝茶,一碟瓜子、一盘象棋,就会使我们感受到茶中也有情味。
喝小壶茶,是明朝才开始的,明朝以前的人都以茶碗喝茶,寺院里则是用大茶壶喝的。
想想,在唐朝数百人或千人以上的寺院,敲了木鱼或打了茶鼓,僧人鱼贯而入,排成几排,管茶的「茶头」和「茶座」,用一个大茶壶,倾注在茶碗里,大家安静的喝茶,提神静心以便等一下继续打坐修行,光是想想那样的场面就要令人动容。
泡茶的人比泡茶的技术重要,喝茶的心比茶叶更重要。
我曾经听过一个关于泡茶的故事:
有一位少女大学毕业以后,去应征文书的工作,被公司录取了,由于公司里没有文书的缺,经理就暂时安置她做泡茶的工作,领文书的薪水。
一开始,她很开心,认为泡茶的工作简单,又可以领文书的薪水,很安心的为公司同仁泡了一段时间的茶。
过了一年多,她心里开始嘀咕,自己是堂堂的大学毕业生,老是做着低三下四的泡茶工作,心里很不开心,不但端茶时表情郁郁,连泡出的茶也很难喝,弄得整个公司气氛僵硬、人心惶惶,有一天经理喝了一口茶就吐了出来:
“堂堂大学毕业生连茶都泡不好,干脆离职算了。
”
少女听了很伤心,决定当天下午就提出辞呈,正在这时候,公司有一位重要客户来访,谈一笔数目很大的生意,经理便叫她泡茶出来招待客人。
少女擦干眼泪,心想:
“这可能是我在这家公司泡的最后一壶茶了,不如好好的泡,不要让人觉得我连茶也泡不好。
”
她非常专心细腻的泡茶,用灿烂的微笑端茶出去,客户只喝了一口就说:
“呀!
好久没喝过这么好喝的茶了。
能把茶泡得这么好的人,做任何工作都可以胜任的。
”经理也喝了一口,久久说不出话来,这同样的茶叶泡出来的茶水,和早上已经完全不同了。
这故事的结局很好,公司做成一笔大的买卖,少女的辞呈被退回,立刻调任文书的工作。
我喜欢的人生态度,是工作与泡茶是同一回事,一个能在泡茶时专心的人,工作也会专心,因此,泡茶给人喝是一种很好的供养,并不是卑微的事。
我喜欢小壶茶、盖碗茶、大壶茶都能泡得很好,并且有好心情去喝。
摆在我们眼前的小茶壶,可以为三五知己而倾注,如果我们能尽心的去爱朋友、体贴朋友,泡起人生的这把大茶壶就容易得多了。
偶尔会想起十六年前为我们泡茶的小妹妹,她现在也是中年的人了,一定也经验了一些沧桑,我想,她一定很幸福的生活着,一直有花样的微笑,因为我深信:
“能把茶泡得那么好喝的人,做什么都会成功的吧!
”
茶与杯的玄思(台湾林清玄)
故乡的体育场附近有一个老人聚集的“茶亭”,终日都有老人在那里喝茶开讲。
我回乡居住的时候,总爱去那边闲坐,听听老人在生活中的智慧与品味。
由于茶亭少有年轻人去,我刚去的时候,老人有些惊疑,后来知道我是后发哥仔的后生,立刻就冰释了,还热情地说:
“来,这是你老仔生前常坐的地方。
”
我发现老人有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茶林清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