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将是一个竞争更加激烈的时代.docx
- 文档编号:25088835
- 上传时间:2023-06-05
- 格式:DOCX
- 页数:7
- 大小:20.93KB
21世纪将是一个竞争更加激烈的时代.docx
《21世纪将是一个竞争更加激烈的时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1世纪将是一个竞争更加激烈的时代.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1世纪将是一个竞争更加激烈的时代
21世纪将是一个竞争更加激烈的时代。
它对人才的要求不仅是知识丰富、能力超群,它还要求人才具有良好的品德、丰富的情感、健康的个性,应德才兼备,全面发展。
正是基于对孩子道德教育的缺失,世界各国在面向21世纪的教育改革中无不重视德育的地位和价值。
众多国际教育专家通过20世纪百年来经济、政治、文化和教育发展的回顾和检讨,以及对21世纪教育发展方向、培养目标和伦理要求的展望,认为在未来的21世纪应该把道德教育放在全部教育的首位
一、加强小学生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明确指出:
对受教育者要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要进行理想、道德、纪律、法制、国防和民族团结教育。
小学生的品德教育,要遵循这一总要求,从小抓起,从做人的基本道理抓起,从行为习惯训练抓起,形成良好的品德,为使孩子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打下扎实的思想基础。
道德品质又叫品德,它是一种个体现象,是比较稳定的态度与行为的倾向。
它不是先天遗传的,是在社会生活条件影响下,在家庭教育和人们的交往中,通过孩子的观察、体验、模仿而获得的。
这种道德认识和行为变为自动化了的行为时,就形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孩子的品德修养进入到较高的思想境界。
青少年时期是道德品质、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是孩子的身心发展由不成熟到逐渐成熟,道德行为由他律逐渐向自律过渡。
这时的孩子可塑性极强,既可向积极方面发展,形成良好的品德;也能往消极方面转化,形成不良道德倾向。
所以加强小学生道德教育尤为重要。
二、当前小学生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当今时代,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竞争日趋激烈。
各国之间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是民族创新精神的竞争。
我国正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时期,经济形式多元存在必然带来人的思想观念的不断变化,这样以来,学校的德育工作必将遇到新问题,面临新的挑战。
小学是学生道德教育重要阶段,加强对学生进行五爱教育,社会公德教育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促进学生良好意志、品格和个性的形成,学会自理,关爱他人等为基本内容,德育工作应当与时俱进。
然而,在我们的现实的工作中,却存在着一些亟需改变的问题,从而影响了德育的实效性,阻碍了学生正确的道德品质的形成和个性和谐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问题一、道德教育主要是班主任的事
学校工作千头万绪,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应试教育的影响依然明显地存在,尽管大家都知道德育工作重要性,都知道课任教师也是做学生的思想工作,一旦面临升学的压力时,一些课任教师就不自觉地把德育工作的重任完全推给了班主任,认为德育工作主要是班主任的事,基于这样的认识,无形中造成班主任做学生教育工作的孤立性,影响德育的效果。
诚然,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是学校贯彻国家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骨干力量。
他对学校教育教学计划和其它各项管理的实施,协调本班任课教师的教育工作和沟通学校和家庭、社会教育之间的联系,起着重要的作用。
班主任的主要职责之一是着重领导班级德育,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和精神风貌是衡量班主任工作成功与否的晴雨表。
然而,各科教学是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最经常的途径。
不仅科任教师甚至学校中的每一位员工都有责任对学生实施道德教育,用自己的崇高品德、用自己的敬业精神去教育和影响学生,营造起有利于学生道德成长的良好环境。
从前常有老师说,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云云,似乎是特意的外加行为,其实,道德教育应是教育应然的行为,是不能分离的教育内容。
孔子云:
志于道,据于德,把道看作是人们应当遵循的普遍原则和终极目标,而德为在遵循最高的普遍原则中个人所修养的道德培养。
有学者认为,学科教育作为伦理性的整体,意味着学校教育在实践中具有价值指向性。
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具有道德教育意义,对学生的道德发展构成价值影响,即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均包含着道德教育。
因此,学校领导者在实施教育管理过程中,应当十分重视师德建设,重视德育工作的全员性,尊重小学生的道德发展的规律,培养四有新人。
有研究资料显示,但凡教学效益好的教师,他与学生的关系必然是和谐融洽的,是深得学生信赖的,德厚业精的人;他能与学生平等相处,他能以自己的严谨风范和教学技艺吸引人、启发人、引领人。
问题二、道德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成绩
考考考,教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
升学的竞争、择业的竞争使素质教育举步维艰。
这种对考试的畏惧和对高分的崇拜,直接导致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在做学生德育工作时的目标的偏向,似乎只有学科成绩优秀才是好学生,只有考出高分才是热爱学习、品德优良,甚至把评比三好学生当作了只有少数学生才能拥有的专利,而在德智体美等方面中,智又占据突出地位,品德如何往往不做过多考查,殊不知,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应当是所有学生必须实现的目标。
小学德育是学校对小学生进行的思想品德教育,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保证人才培养的正确方向,起着主导作用。
《小学德育纲要》对德育的培养目标就列举了十个方面的内容和要求:
包括热爱祖国教育,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教育,热爱人民的教育,热爱集体的教育,热爱劳动、艰苦奋斗的教育,努力学习、热爱科学的教育,文明礼貌、遵守纪律的教育,民主与法制观念的启蒙教育,良好的意志、品格教育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等,其中,教育学生努力学习,热爱科学仅是其中的一个方面。
因此,德育工作者不能任意拔高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不能把德育内容与要求狭窄化,应当着眼学生的道德成长,为未来人生奠基。
如何使小学生懂得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如何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培养勤学好问、刻苦努力、专心踏实、认真仔细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等,需要我们的教育者付出创造性的劳动。
在面对全球生态化、网络化以及多元文化碰撞的大趋势,学校德育更要重视学生的品德教育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强调情感教育和主体性培养,强调认知与实践性的协调,重视传统道德元典的学习与传承,弘扬民族传统道德。
决不能用静止的眼光、不变的尺子与度量学生的个性发展。
问题三、道德教育的方法就是批评教育
持这个观点的人认为,现在的小学生见识较广,给他们讲再多的道理都没有太大的作用,比较便捷的办法就是批评教育,对表现好的,听话守纪的就表扬,对表现差的,影响纪律的就批评,甚至对有越出常规的学生动辄训诫,使道德教育走向无视学生个性特点的空洞说教。
道德教育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他的意义在于帮助人获得一种立身处世的根本。
由于受教育者的个性差异,实施道德教育很难有固定的方法,但作为一种可观察和可感受的教育活动,德育又有其自身的规律。
上海师大燕国材教授曾主张道德教育要把握三种方法:
倡导主体论,反对客体论;倡导内化论,反对灌输论;倡导独立论,反对顺从论。
在道德教育过程中,学生是道德教育过程中的唯一主体,教育者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主体积极性,实现教育途径和方法的多样化。
说理和疏导是需要的,榜样激励和情感陶冶也不可少,但一个不容忽视的途径是学生的道德实践,道德教育只有依靠自我教育才能产生作用,实施道德教育就是要引导学生在自主的生活实践中,培养个性品质,提高道德素养。
儿童有自己的哲学,有自己的价值观,而正因为这样,我们的教育者才更需要去尊重儿童,走进儿童心灵,了解儿童需求;那种固执己见,用空泛的道德标准去要求学生的做法,那种无视现实社会的特征,大谈崇高理想的教育方式已不合时宜了。
活动是道德教育的载体,从小学生的道德现状和认知规律出发,开展平等的对话与合作,在活动中增进相互了解,在交往中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在鼓励与赏识中发挥榜样的激励作用,使学生形成合乎道德规范的价值取向,实现道德教育由单向灌输向双向互动的转变,提高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三、如何加强小学生道德教育
如何使道德教育与各类教育活动相结合,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
结合自身的实践,我觉得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切实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
(一)、找准切入点,在教学中育人。
德育工作不能靠单一的灌输,需要与各类教育活动相结合,实现综合效益。
教师应该科学地安排每一节课,精心地设计每一个知识点,认真地挖掘并利用各科教学内容中所蕴含的德育因素,恰到好处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教育。
比如:
在音乐课上,教师可以介绍歌曲产生的时代背景、歌词的含义、旋律的欣赏等方面进行德育渗透;在常识课上,教师可以通过祖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对学生进行民族自豪感的教育;在体育课上,教师可以通过健儿们在奥运会上努力拼搏为国争光的典型事例,激发学生战胜困难、奋发向上的学习热情;在数学课上,可通过中外著名科学家对人类文明事业发展的巨大贡献,吸引学生刻苦学习,长大后报效祖国的理想教育;在语文课上,教师则可以通过一句句名言,一个个故事,一位位英雄,去开启学生的心灵之窗,容古今中外,纳五湖四海。
总之,传统美德教育要依据教材特点,针对学生思想实际,使德育如春风化雨般滋润小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个人的意志和行动。
(二)、找准结合点,在活动中育人。
除了利用在课堂教学中培养民族精神外,还可以开展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感悟。
学生自由、主动、生动地参与活动,在活动中动手、动脑,构建知识和能力,形成内化的道德品质。
1、抓课堂活动,加强品质教育。
通过实践,让学生懂得人和人之间需要合作,了解遇到困难怎样合作,体会合作的好处。
在活动中受到道德教育。
2、抓课余活动,提高道德素质。
除了正常的教学活动以外,适当可为学生开辟第二课堂。
如开展朗读小组,通过朗读使学生在理解文章的同时陶冶情操;开展奥数小组,在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同时,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开展绘画小组,让学生借助于构思、欣赏,在美的熏陶中提高审美意识;开展体育小组,借助于跑步、跳高等技巧训练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顽强的精神……结合活动的特点提高审美情趣,陶冶道德情操,培养思想品德。
3、抓重大节日,培育民族精神。
抓住重大节日,在节日的庆祝活动中进行教育。
如,要充分利用纪念日、宣传日、传统节日以及重大事件等,有计划地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集中、系列主题教育活动;通过组织观看富有教育意义的展览、影视、举办歌咏比赛、文艺演出、书画展、征文等活动;举办纪念会、演讲会、座谈会等主题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民族精神的意义和价值,在实践活动中将民族精神内化为自身的精神品格。
(三)、找准着眼点,在环境中育人。
环境对青少年学生身心和影响是很大的。
从社会大环境上讲,青少年不可避免地受到社会各种现象的影响,其中积极健康的东西将会给学生带来好的教育,而那些消极的、庸俗的乃至下流的东西也会自觉不自觉地给学生带来一定的影响。
尤其是小学生的自制能力、分辨能力还处在不成熟的阶段,其思想很容易就会受到侵蚀。
因此,加强学校小环境的建设尤为必要。
那么如何建设学校的小环境呢?
首先,在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我们应该在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上下功夫。
《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是约束学生日常行为的准则,教师要经常向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教育。
同时少先队组织更应该结合学生的特点,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各种教育活动。
在全体学生中促成尊敬师长、团结同学、知法守法的良好风尚。
另外,学校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墙报、板报、标语、广播等形式,广泛宣传、大造舆论,及时对学生进行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的德育。
通过卓有成效的工作,实现江总书记提出的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的目的。
另一方面可以定期邀请先进人物、模范人物、老红军、企业家等社会各界人士给学生做报告。
教育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能结合时代精神在青少年身上发扬光大,使学生真正成为祖国建设的合格接班人。
(四)、找准教育点,在时机中育人。
从班主任对学生教育的角度来说,班主任一定要有敏感性,要善于抓住各种偶发事件,并及时、充分地利用偶发事件,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张海迪的故事,让学生明确摔倒了、失败了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了战胜困难的决心和勇气。
一个人只有勇于拼搏,才能取得成功。
通过这次活动,我发现了学生们的些许变化。
由此可知,对学生进行德育,绝不能单靠课堂上按部就班的说教,需要我们积极抓住时机,努力拓宽教育的渠道。
道德教育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其内容之丰富、涉及面之广、运作之复杂,在理论与实践方面都需要我们不断认识和探索。
在工作中,我们要深刻认识思想教育工作在整个教育工作中的地位。
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联系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获得对现代社会生活的积极的态度和参与能力;在感悟和体验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逐步养成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所必须具备的道德观、价值观及相应的良好行为习惯。
同时呼吁家庭、社会等各个方面都要关心和支持青少年的教育工作,形成有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大环境。
青少年学生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热情、最有生气和创造力的力量,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
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坚决落实江泽民同志《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精神,抱着对国家、民族和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精神,下大力气加强与改进青少年道德教育工作,使我国青少年一代茁壮成。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1 世纪 一个 竞争 更加 激烈 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