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构建生活化美术课堂》文献综述.docx
- 文档编号:25088226
- 上传时间:2023-06-05
- 格式:DOCX
- 页数:10
- 大小:26.04KB
《如何构建生活化美术课堂》文献综述.docx
《《如何构建生活化美术课堂》文献综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构建生活化美术课堂》文献综述.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如何构建生活化美术课堂》文献综述
《如何构建“生活化”美术课堂》文献综述
2001年7月颁发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试验稿)》指出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美术教育中存在以过于强调学科本位为根源的现实。
笔者以“如何构建‘生活化’美术课堂”为选题,参阅涉及教育学、美术学、美术课堂结构、教师教学策略、教材内容、初中学生特点等方面相关文献资料,以古今中外多位专家、学者以及教育工作者的观点入手,通过笔者的分析与思考来阐述构建“生活化”的美术课堂教学不仅可以给课程改革带来新的活力,更是以培养人(学生)终身发展为课程目的的课堂教学方式,力图通过本篇综述为接下来的实证研究打好理论基础,以理论指导实践,为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做出点微薄的贡献。
一、研究的理论依据
(一)历史上的研究
关于美术课堂教学的“生活化”问题,历史以来的研究非常丰富。
陶行知先生早在上世纪30年代就曾经提出了“生活即教育”,并多次解释过什么是生活教育,即“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
”确立了以生活为中心的课程思想,让课程回归生活,生活回归课程,揭示了课程源于生活的真谛,并用“笼中鸟和林子里的鸟”的例子生动而有趣的说明了之中所存在的一些似是而非的理论误解。
近80年后的今天,生活化的课堂教学虽是赞声一片,课程改革也是如火如荼,但同样类似的误解依然存在,我们的最终目的并不是如何让课堂教学或学科本身变的如何的生活化,如何的人性化,并不是“弄根树枝来塞进鸟笼让小鸟舒服一点”。
“新课程,这要从社会和个性两个方面讲。
从社会这面讲来,要问这课程是否合乎世界潮流,是否合乎共和精神。
……更从个性一面来讲……看这课程是否为学生所需要。
”从陶行知先生的课程评价观可以看出,教学的最终目标并不是学科或课堂本位是否得到了发展,而是社会的发展、人(学生)的发展,是要让生活化的课堂教学作为通向学生终生发展的一级阶梯。
陶行知先生倡导“教学做合一”的课程实施方法,他认为“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就是教育法。
”而这里的“做”可以理解为我们现在所说的体验——对生活的体验,让教师用体验去教,让学生在体验中学,将体验和教学结合在一起,体验贯穿了整个教学的过程,由此可见,生活化的课堂教学作为向目标无限接近的载体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显得尤为重要,课堂教学不能停留在生活化表面,流于生活化的形式,要让学生真实的体验和感受所学习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在接受了有限的课堂知识后能拓展、延伸自己的思维,得到新的体验和感受。
(二)国外的研究
在新课程标准下,“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日渐受到关注和提倡,“生活世界”、“交互主体性”等现象学的重要概念,也逐渐频繁的出现在我们眼前,现象学“回到实事本身”的研究态度为我们对“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研究提供了理论方向。
范梅南坚持:
“教育学不能从抽象的理论论文或分析系统中去寻找,而应该在生活的世界中去寻找”,教育学存在于“极其具体的、真实的生活情境中”。
在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研究中,更需要“回到事实本身”,把抽象、空洞、高高在上的理论研究拉回到实实在在的课堂教学上来,从对课堂的真实体验中去寻找、去研究。
贝茨指出“教育思考直接面向处在家庭、学校的特定情境中的儿童本身,直接面向儿童生活方式和日常生活中与他人的关系”。
萨恩斯“现象学把世界理解为由各种意义组成的有机体”,“只有通过发现世界这个整体之中的各种关系,我们才能发现或生成意义。
因为现象学把知识和兴趣联系起来,这就激发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抽象能力”。
传统的课堂教学研究中,往往忽略了在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对学生、教师、教材、课堂、家庭和社会多元的联系和关注,静态的、线性的研究,这不仅给研究结果带来很大程度的局限性更难以充分理解和揭示教育本质意义。
研究“生活化”的课堂,要善于观察课堂,这里的观察并不是一味的看,而是要用自己的智慧去观察、去体会,通过课堂本位观察对象(学生)的课堂表现,在课堂上寻找的还包括课堂以外所有影响课堂的各种元素,并进行多方位的分析和思考,了解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及在课堂上出现的问题,针对问题的存在对课堂教学进行相应调整和重构。
以上国内外的研究经验为我们的实证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理论依据和研究经验。
二、研究现状
(一)“生活化”课堂教学的本质研究
在新一轮美术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许多美术教育工作者都在为着同样的目标在不断的努力着。
李力加教授在他的新作《走向多元的美术教学》2009年3月序言中,提出“观念更新后的美术课堂教学研究”之思路,包含了1、初步了解“现象学”2、如何进行美术教育课堂教学的现象学研究,倡导运用现象学方法研究和思考美术教育课堂教学问题,让“面对事实本身”的哲学思辨贯穿美术课堂教学,从生活体验的角度关注学生和教师在美术课堂上的种种实录,并指出“美术教师自身和学生们的‘生活世界’,是美术教师思考美术课堂教学实践的逻辑起点,也是美术教育研究的本源。
”对美术教师来说,美术课堂“生活化”的研究,仅仅停留在去依靠单一的学习或照搬某些先进教育理论是远远不够的,要将研究回归到对美术课堂教学事实与现象的探究中来,在课堂上用自己的眼睛和思维去观察、去体验,试着去触及美术课堂教学的本质。
周彬副教授在《上海教育》2007第19期“学科生活化还是生活学科化?
”一文中指出“学科生活化并不是教学的全部,它只是教学活动中的一个步骤而已,而且这个步骤只是教学开始的一步,离成功教学还有着很长的路要走。
”正如文中所说,目前我们的教学中确实存在这样的问题,当教师们都有意识的去力求让课堂变得更有生机,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借助各种手段来丰富课堂教学形式时,却发现并没有因此取得意想中的效果。
文中生动而清晰的阐明了它们的本质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和区别,为我们做进一步研究和实践指明了方向。
“有一句平常话说,一个人离开学校之后,教育不应停止。
这句话重要的是,学校教育的目的在于通过组织保证继续生长的各种力量,以保证教育得以继续进行。
使人们乐于从生活本身学习,并乐于把生活条件造成一种境界,使人人在生活过程中学习,这就是学校教育的最好的产物。
”由此可见,课堂教学生活化只是课堂教学的一种手段而并不是目的,不能为了生活化而生活化,让学生真正理解学科知识的内涵才是最终的目的。
要想达到目的,这就需要教师在完成课堂教学后,还能够引起学生在平时生活中对所遇到表面的、浅层次的问题进行一定程度的探索和思考,并将其升华,养成用美术的眼光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的习惯,这就给我们的美术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构建“生活化”课堂的策略研究
学科教学“生活化”需要以课堂教学作为载体,教学依托课堂这个平台运用“生活化”的学科教学手段才能实现学生发展的目标,所以,对如何构建“生活化”课堂的策略研究更是重中之重。
李力加教授在《教育探索》2004年第12期“课程范式转换下的综合艺术课程教学”一文中指出:
在后现代课程知识观的引领下,艺术课教学活动发生了重大变化,并对课程理念的转变、课程目标的理解、课程结构的调整作了清晰而准确的分析,给如何构建“生活化”美术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首先,在基础教育中,我们应该从为本学科发展课程理念中转变过来,将学生的终身发展作为教学的最终目标和方向。
其次,新艺术课程的目标要从以学生在课堂上掌握了多少教材中的知识为标准的检测和评价中走出来,使学生在艺术学习中对问题的反思能力和整合能力得到逐步的发展和提高,使学生能够站在自己原有的文化、生活背景的基点上与文化对话,能够进行批评式的思考单元课题所创设的文化情境,使学科知识在思考中清晰起来,培养对问题的分析和知识批判性的能力。
最后,要调整基础教育中传统美术课在某些知识点和教学重点、难点占据课程的核心地位的课程结构,重新从教学过程、对话、探究、转变等角度来看待课程。
王莉莉在《教育探索》2008年第9期“解构与重构:
后现代主义视角中的课堂教学”之研究中用后现代的视角解读课堂教学,并对课堂教学进行了解构和重构,文中提出:
1、解构二元对立,力主师生平等2、反对权威主义,倡导师生对话3、批判总体化倾向,尊重学生差异4、批判线性教学,正视课堂的非线性特征5、消解工具理性,强调真实交往。
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一般由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组成,多年来我们一直主张两个主体要平等,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体,但能实现的程度我们也是有目共睹,收效甚微。
每件事物都有其复杂的构成,让平等不再成为一纸空文需要我们更多的努力,但我们发现无论哪一方成为主体都势必会对另一方造成压制,由于学生处于特殊的年龄段、处于身心发育的不成熟阶段,我们往往选择教师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主导,课堂上的权威和中心化也便由此而生甚至走上灌输式教育的老路,这明显已经滞后了学生的发展甚至变成了障碍。
李小红在《教师教育研究》2007年1月第19卷第1期“论关注学生生活世界的非文本的课程开发”的研究中认为:
关注学生生活世界的课程开发应注意把课程内容还原为真实的生活问题,应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感悟,应关注当下的社会事件和生活问题。
分别从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
课程开发的应有之意、课程开发为什么要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以生活世界的视角反观我国的课程开发、课程开发如何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五个方面来阐述教育应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从单一的科学世界、书本世界走出来,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将学科知识还原为生活问题,让课程开发走向生活世界。
王贤德在《今日湖北(理论版)》2007年第8期
“优化美术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之研究中,以提高美术课堂教学效率为目的,从以下几点对优化美术课堂教学的方法进行了思考,1、教师素质现代化,是课堂教学结构改革的关键2、优化美术课堂结构,是提高美术课堂效率的有效途径3、优化教学每个要素,是提高美术课堂效率的具体措施4、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是提高美术教学的根本。
“生活化”的课堂中,教师是这个课堂的设计及决策者,教师依据自己的文化素养、专业特长来重构课堂教学结构,使课堂更加适合学生的发展,而教师素质现代化正是教师文化素养的体现,重构课堂教学结构显然是一个优化的过程。
作者在文中特别强调的是第三点,也就是优化教学的中的每个要素,首先涉及了教学内容的优化,对教材的重构便是其中的关键,其次,教学结构的优化、教学方法的优化、教具的优化,要求老师改变原有单一、死板的课堂教学结构,在分析、了解学生特点的前提下,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来增强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虽然作者是从优化美术课堂教学的角度来切入分析,但我们可以发现在优化的趋势是朝着“生活化”的方向发展,其优化过程无不渗透着生活的元素。
(三)对“生活化”课堂上两个主体的研究
1、教师胡塞尔“交互主体性”的含义可以理解为人们在交往过程中都是主体,交往各方有相对的独立性,彼此互相承认、互相尊重。
课堂上的关系最主要是师生关系,他们的关系是两个主体之间的关系,课堂教学必须重视这种关系,强调重视学生在课堂上的地位,教师要把他们当成真正的“交互”对象,在“交互”中,通过解答学生的疑问、对话学生的感受来了解学生,在了解学生特点、理解学生感受的基础上课堂教学才能真正给学生带来他们所需要的东西,学科知识才能有效的被学生接受。
李国华、李冰在《教育发展研究》2007年第3B期“对‘课程生活化’的思考与探究”一文中提出“要促使课程回归生活,探索其有效方式与途径,首先就需要准确把握‘课程生活化’的目的与要求”,站在教师的角度来阐述“课程生活化”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七个要点,对教师提出了相关的要求。
生活化的课堂应该是学生角度的“生活化”,教师不能主观的去设计一些“生活化”的内容来进行课堂教学。
学生处在特定的年龄阶段,教师只有把握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关注学生的兴趣和其生活背景,主动去感受和体验学生的生活,这样才能真正让课堂教学“生活化”,避免“生活化”流于形式,偏离了最终目标。
“课堂教学生活化”作为通向“人终身发展”目标的重要手段,教材内容的重构是至关重要的,教师要依据实际情况重构、替换教材中学生缺乏体验的内容,设置问题和困惑,创设问题情境,改变原有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从感性入手,自愿主动的去探寻疑问,来实现理性突破。
“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最终目的还是要让学生从课堂中走出来,使学科知识在反思和实践中清晰起来并形成对生活中所遇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的能力。
2、学生杜威认为课程的中心是儿童,是儿童的生活与生长。
强调学生的生活经验对课堂教学的重要意义,他反对把书本中的知识和结论直接灌输给学生,主张课堂教学的设计和开发应把书本上的知识内容“还原”为儿童(学生)的生活经验。
基于此,美术教师须以了解学生的特点和体验为前提,并依据此前提来构建“生活化”的美术课堂。
陈筱洁编著的《初中生常见心理问题及疏导》一书中对“初中生的认知特点”概括为半成熟半幼稚,主要表现在思维方式和思维品质两个方面上。
所以,在“生活化”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依据学生认知特点,将“生活化”的题材结合学科知识,促使学生加深体验,使学生充分发挥其特点中优势的一面,本质而非表面的理解学科知识,引导学生创造性和批判性的对所遇问题进行全面而深刻的思考。
(四)对“生活化”课堂中教材的研究
师生在“生活化”课堂上须围绕一个共同的话题进行探究,教材正是为课堂提供这样一个话题的载体,“一套相对静止的教材永远无法承载一个不断变化的世界”,因此,教材起到的作用只是“中介”,作为打开广阔思路的一个点,通过对这个点的接触来实现多面的延伸。
李力加教授在《走向多元的美术教学》一书中对教师与教材的关系上作了这样的思考“美术教师需要在一定高度的教学理念的支撑下,依据自己的文化背景、自己的专业长项,发挥自己的独特思考,认真审视教材文本,发现教学课题中自己认为最重要的‘灵魂’,再重新设计与构架成个人独具风格的教学思路。
”要求美术教师主动的去解析学生到底需要什么,努力挖掘教材内容与生活的联系点,找到教学设计与学生发展需要的契合点。
曾天山著的《教材论》中指出对教材的处理其首要任务便是结合生活充分挖掘教材的教育性。
由此可见,美术教师只有在认真审视、解析教材内容的前提下,让教材在“生活化”的课堂教学中依据学生的体验和需要进行一定程度的重构,才能真正使用好教材,活化教材,让教材融入到“生活化”的课堂中去。
(五)其他学科的相关研究
各学科在课堂教学“生活化”的问题上也都有着非常丰富的研究。
张文,高玉柏在《中国教育学刊》2006年10月第10期“生活化教学的实施策略”一文中提及以下几个方面:
1、课前准备生活化2、课堂教学生活化3、课后延伸生活化。
研究首先从教师和学生的课前准备出发,作者认为“教材中出现的案例与本地区学生的生活实际以及原有知识背景存在一定的差距”,这就对教材本身提出了疑问,也是我们不可回避的现实,教材的普遍性和学生的区域性本身存在着一定的矛盾,特别是身处农村的学生,这样的矛盾尤为突出,重构教材中离学生生活较远的材料,让课堂“亲切”起来是非常必要的,当然引导学生体验教学内容相应的生活也是必不可少的,学生缺乏情感体验,生活化也无从谈起。
随后,课堂教学以激活学生生活经验为教学突破点,把教学知识和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相融合,使学生的思维泛起涟漪,从而拉开了教学的帷幕,并创设多种生活情境,应用实践,培养学生的能力,总结知识方法,发展学生思维,最后回归生活,将课堂向课后延伸,作者提出“生活—教学—生活”的循环作为全文结尾。
文章比较全面的阐述了生活化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策略,两位作者分别从事历史与社会和物理的教学,他们对生活化教学的研究以实施策略入手,结合自身历史与社会和物理教学的实际,从课前准备开始,直至课后延伸,让教学和生活有机的结合在了一起,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为生活服务。
不管什么学科都不可能脱离生活,教学回归生活是必然的,让学生更好更轻松的学习到知识是每个老师所希望的,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感悟和思考是我们教学的必然选择。
运用所学知识为生活服务固然正确,但一节课,十节课,甚至整个中学阶段,在课堂上所能得到的知识是很有限的,生活化教学更需要一个生活化学习的结果,不能局限于课堂知识本身,让课堂教学完成后的学生能够“在情感的感动中、在文化的传递中、在生活经验的唤起和回忆中得到对学科知识和技能的迁移与理解,能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
”并对相关问题进行一定程度的思考,真正意义上对课堂做出一定的延伸,如果仅仅停留在知识应用于生活的层面显然是不够的,或者这仅仅是生活化教学走向其目标的一个起步,我们的课堂操作也应该更有针对性的朝目标前进。
站在以上文献带来的研究经验之上,对于如何构建“生活化”的美术课堂的研究,笔者认为研究绝不能流于“理论化”,同样需要“生活化”,在真实的美术课堂上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如何运用理论有效的整合构成美术课堂教学的各种元素(生活体验、课堂教学、教师、教材、学生等)才是研究所要面对和有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陶行知著,江苏省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会等编,陶行知文集,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
[2]马克斯·范梅南著,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M],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3]杜威著,赵祥麟、王承绪编译,杜威教育论著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
[4]曾天山著,教材论,江西教育出版社,1997
[5]李力加著,走向多元的美术教学,湖南美术出版社,2009年
[6]尹少淳主编,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7]张大均著,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8]傅建明主编,教育原理与教学技术,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
[9]陈筱洁著,初中生常见心理问题及疏导,暨南大学出版社,2006
[10]周小山、严先元编著,新课程的教学策略与方法,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
[11]余文森等主编,关注资源、学科与课堂的统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12]余文森等主编,解读教与学的意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13]王义高等译,发展性教学问题,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
[14]默耕主编,经典教学方法荟萃,福建教育出版社,1993
[15]袁振国著,教育新理念,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16]李永长著,美的培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17]徐建融等著,美术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8]尹少淳主编,走进课堂美术新课程案例与评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19]陈爱娣等主编,生活化的儿童美术,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20]戴高桃册主编,美术新课程课堂教学案例,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1]赵玲主编,有效教学和谐课堂美术义务教育阶段,光明日报出版社,2008
[22]王贤德,
优化美术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今日湖北(理论版),2007年第8期,56-57
[23]尹少淳,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教育文汇,2004年第10期,14-16
[24]李小红,论关注学生生活世界的非文本的课程开发,教师教育研究,2007年第1期,53-57
[25]李国华、李冰,对“课程生活化”的思考与探究,教育发展研究,2007年第3B期,53-55
[26]张文、高玉柏,生活化教学的实施策略,中国教育学刊,2006年第10期,47-49
[27]周彬,学科生活化还是生活学科化?
,上海教育,2007第19期,(33)
[28]王莉莉在,解构与重构:
后现代主义视角中的课堂教学,教育探索,2008年第9期,65-66
[29]李力加,课程范式转换下的综合艺术课程教学,教育探索,2004年第12期,23-24
[30]尹少淳,基础美术教育正在发生什么变化,美术观察,2002年第6期,13-14
[31]王攀峰,现象学还原对教育学研究的方法论意义,现代教育论丛,2004年第5期,16-21
[32]许庆红,现象学对学科教学论的意义,保山师专学报,2006年第4期,62-64
[33]倪梁康,胡塞尔选集[M],上海三联书店,1997
[34]张祥龙等著,现象学思潮在中国,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如何构建生活化美术课堂 如何 构建 生活 美术 课堂 文献 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