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综合学习与探究》导学案苏教版.docx
- 文档编号:25081834
- 上传时间:2023-06-04
- 格式:DOCX
- 页数:27
- 大小:34.28KB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综合学习与探究》导学案苏教版.docx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综合学习与探究》导学案苏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综合学习与探究》导学案苏教版.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综合学习与探究》导学案苏教版
综合学习与探究
课题
综合学习与探究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1
学
习
目
标
1.比较研究各课,角解古代社会现实,系统领会作品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2.通过收集资料,掌握一定的古代文化常识。
课
前
预
习
学
法
指
导
古文翻译口诀
古文翻译,自有顺序,首览全篇,掌握大意;
先明主题,搜集信息,由段到句,从句到词,
全都理解,连贯一起,对待难句,则需心细,
照顾前文,联系后句,仔细斟酌,揣摩语气,
力求做到,合情合理,词句之间,联系紧密。
若有省略,补出本意,加上括号,表示增益。
人名地名,不必翻译,人身称谓,依照贯例,
“吾”“余”为我,“尔”“汝”为你。
省略倒装,都有规律。
实词虚词,随文释义,敏化语感,因句而异。
译完之后,还须仔细,逐句对照,体会语气,
句子流畅,再行搁笔。
相
关
链
接
文言文中的一些文体知识
1.世家:
主要是记载诸侯和贵族的历史,当然陈胜以戍入史家,也是太史公特别关照。
2. 记:
这种体裁出现得很早,至唐宋而大盛。
它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
在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
3.说:
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
“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通常彩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托物寓意”。
4.书:
即书信,在我国有着渊远流长的历史.它产生于春秋时代,发展于西汉时期,并出现了一些书信写作名家,如司马迁的《报任安书》.东汉以后,由于发明了纸笔,书信也随同文学一道,逐步向社会下层发展.这时的书信,不仅是一种应用文体,且已发展为书信体散文,本文属代表性的骈体散文。
知
识
预
习
1.《核舟记》的作者是 代的 。
这是一篇
(文体)。
《桃花源记》的作者是 代的 。
这是一篇 (文体)。
《岳阳楼记》的作者是 代的 。
这是一篇 (文体)。
《醉翁亭记》的作者是 代的 。
这是一篇 (文体)。
《捕蛇者说》的作者是 代的 。
这是一篇 (文体),相当于现代的 。
课
堂
探
究
一、探究本单元六篇作品流露的思想感情
《陈涉世家》:
歌颂农民战争的巨大威力,表现陈胜的伟大抱负、远见卓识、非凡的谋略
《桃花源记》:
寄托了自己的社会理想,反映了人民厌恶战争的情绪和追求和平幸福生活的愿望(局限性)
《与朱元思书》:
描绘了秀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了作者厌弃尘俗和寄情山水的思想情绪(比较阅读)
《捕蛇者说》:
揭露了封建统治者残酷压迫剥削劳动人民的罪行,表达了作者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局限性)
《岳阳楼记》:
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阔大情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局限性)
《醉翁亭记》:
表达了作者对自然风光的喜爱和与民同乐的情怀(政治理想)
二、古人写文章,往往就是这样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关注自然。
在理角本单元文章基本意思的基础上,说说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1.学会关注自然——热爱自然
2.学会关注生活——珍惜生活
3.学会关注人生——理想抱负
4.学会关注社会——和谐发展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三.了解古代文化常识
一、人名称谓
1.人名:
名、字、号、谥号、籍贯、官名
2.称谓:
一般称谓、谦称、敬称、特称
二、地名
1.六合:
指天地四方(上下东西南北)
2.八荒:
指远离中原的地方(八个方向)
3.特殊的地名:
江、河、阴阳、中国、九州
4.别称:
南京(建业.建康)、开封(大梁.东京)
三、古代职官
四、天文历法(天干、地支)
天干(10个):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12个):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五、科举制度
1.乡试、会试、殿试
2.解元、会元、状元
六、音乐文娱
1.五音:
宫.商.角.徵.羽
2.文房四宝:
笔.墨.纸.砚
3.六书:
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4.岁寒三友:
松.竹.梅
5.花中四君子:
梅.竹.兰.菊
七、饮食器用
1.五谷:
稻.黍.稷.麦.菽(稻谷麦子高梁大豆玉米)
2.五味:
酸.甜.苦.辣.咸
3.五牲:
牛、羊、豕、犬、鸡(马)
八、风俗礼仪
九、文史典籍
1.四书:
《大学》《论语》《孟子》《中庸》
2.五经:
《诗》《书》《礼》《易》《春秋》
3.六义:
A:
礼.乐.射.御.书.数(B*)
4.史书编写方式:
纪传体.编年体.纪事本末体
5.重要图书:
《古文观止》《资治通鉴》
十、目录辞书
1.《四库全书》:
经.史.子.集
2.《尔雅》》:
我国最早的词典
3.《说文解字》:
我国最早的字典
四.学习文言文常用的方法
1.充分利用工具书及有关的注解
2.学会反复阅读并试着翻译
3.了解作者及有关文化常识
4.学会探讨作者的思想感情或精神追求
5.实现两方面的学习要求
巩
固
训
练
当
堂
练
习
语言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
因此,后人阅读前人的文章,会遇到语言障碍。
课本对文言文所加的注释,好比给我们在古今语言之间架设了一道桥梁。
请你从本单元文言文的注释中,就解题、释词、注音、能句四个方面,分别再举一个例子。
例句:
见课本。
你的举例:
示例一:
《与朱元思书》
1.解题。
《与朱元思书》一文的题注交代了课文出处《六朝文挈译注》,吴均的基本情况,还介绍了朱元思书的情况。
2.释词。
【寒树】耐寒常绿的树。
3.注音。
【轩邈(miǎo)】高远。
这里作动词用,比高远。
4.通句。
【望峰息心】望见这里的山峰,追逐名利的心就平静下来。
示例二:
《醉翁亭记》
1.解题。
《醉翁亭记》一文的题注交代了课文的出处是《文忠集》,介绍了欧阳修的基本情况: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吉州吉水(今属江西省人)。
谥文忠。
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2.释词。
【前陈】在面前摆着。
陈,摆放,陈列。
3.注音。
【伛偻(yǔlǚ)提携】老年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搀着走。
这里指老老小小的行人。
伛偻,驼背。
4.通句。
【颓然乎其间】醉醺地坐在众人中间。
颓然,原意是精神不振的样子。
乎,这里相当于“于”。
课
后
作
业
一位哲人曾说过:
“不仅会在欢乐时微笑,也要学会在困难时微笑。
”微笑,标志着自信、雅量和大度,这是一种胸怀,也是一种境界。
人生需要微笑,让我们用微笑面对生活吧。
现在班上将要举行以“微笑着面对生活”为主题的演讲比赛,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1)做好准备:
在正式演讲比赛之前,请你根据比赛的主题确定自己演讲内容,做好充分准备。
①搜集、整理资料 ②
③ ④设计演讲(恰当运用演讲技巧)
(2)拟写标语;
为营造活动氛围,请你拟一条简洁优美、富有感染力的标语。
答:
(3)简述事例:
如果在你的演讲中要举出“名人笑对挫折”的事例作为论据,请你仿照例句简述一个事例。
例句:
司马迁遭受宫刑之后,发愤著书,写出了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名著《史记》。
答:
(4)提出建议:
你认为“微笑着面对生活”综合性学习活动,除了进行演讲比赛以外,还可以开展什么形式的活动?
请写出两种。
① ②
参考答案:
(1)②撰写讲稿(或“写演讲稿”);⑧熟悉讲稿(或“背诵演讲稿”)(步骤设计合理,具有一定逻辑性,表述清楚即可,2分)
(2)示例一:
烦恼全抛去,快乐心中留;示例二:
阳光拨开阴霾,微笑驱散烦恼;示例三:
把痛苦抛到脑后,让微笑与我们同行。
(语言简洁,意对即可,2分)(3)示例一:
爱迪生笑对数千次失败,经数千次试验,终于发明经久耐用的电灯。
示例二:
贝多芬在听觉完全丧失的情况下,仍把主要精力用于作曲,给世人留下不朽的作品。
(写出人名0.5分,简述事例1.5分,共2分)(4)示例:
①诗文朗诵比赛;②作文竞赛;⑧主题班会;④手抄报展览;⑤主题报告会等。
(写出一种得1分,共2分)
反
思
总
结
格言警句:
不去读书就没有真正的教养,同时也不可能有什么鉴别力。
———赫尔岑
课题
综合学习与探究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2
学
习
目
标
1.掌握文言文中常用词语的用法,了解文言文常用句式的特点。
2.通过各类知识卡片的收集、整理,掌握文言文的基本知识。
课
前
预
习
学
法
指
导
文言文读解理论(部分)
第一、文言文阅读题主要分为两类。
一是翻译类。
此类题解答思路是:
(1)粗知全文大意,把握文意的倾向性。
(2)详知译句上下文的含义,并逐字对应翻译,做好留、删、补、换、调、变。
注意翻译时应抓住句子中关键字词,这些字词往往是得分点。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
二是启示类。
解答这类题目时要注意思想倾向,抓住作者基本的感情立场,联系文章主要情节及主要人物,抓住评论性的语句从多角度、多侧面思考作答。
知
识
预
习
找出本单元所有的通假字并解释。
2、举例整理本单元“之”“而”“于”“其”“乎”“以”词的用法。
课
堂
探
究
一、文言文常见词语的用法
(一)通假字: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论语十则》)说(yuè):
通“悦”,愉快。
2、诲女知之乎?
……是知也。
(《论语十则》)
女:
通“汝”,你。
知:
通“智”,聪明。
3、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扁鹊见蔡桓公))还:
通“旋”,回转,掉转。
4、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
(《扁鹊见蔡桓公》)齐:
通“剂”。
5、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狼》)止:
通“只”。
6、日之其所亡。
(《乐羊子妻》)亡:
通“无”。
7、河曲智叟亡以应。
(《愚公移山》)亡:
通“无”。
8、对镜帖花黄。
……火伴皆惊忙。
(《木兰诗》)帖:
通“贴”。
火:
通“伙”。
9、路转溪头忽见。
(《西江月》辛弃疾)见,通“现”。
才美不外见……(《马说》)见:
通“现”。
10、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口技》)坐:
通“座”。
1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愚公移山》)反:
通“返”。
12、甚矣,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惠:
通“慧”,聪明。
13、一厝逆东,一厝雍南。
(《愚公移山》)厝:
通“措”,放置。
14、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三峡》)阙:
通“缺”。
15、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童趣》)强:
通“僵”,僵硬。
16、缚者曷为者也?
(《晏子使楚》)曷:
通“何”。
17、圣人非所与熙也。
(《晏子使楚》)熙:
通“嬉”,开玩笑。
18、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核舟记》)有:
通“又”。
19、左手倚一衡木。
(《核舟记》)衡:
通“横”,与竖相对。
困于心,衡于虑。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衡:
通“横”,梗塞,这里指不顺。
20、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核舟记》)甫:
通“父”。
21、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核舟记》)简:
通“拣”,挑选。
22、数至八层,裁如星点。
(《山市》)裁:
通“才”,仅仅。
23、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
(《陈涉世家》)適:
通“谪”。
24、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陈涉世家》)唱:
通“倡”,倡导。
25、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陈涉世家》)以:
通“已”。
26、将军身被坚执锐。
(《陈涉世家》)被:
通“披”。
同舍生皆被绮绣。
(《送东阳马生序》)被:
通“披”。
27、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马说》)食:
通“饲”,喂。
28、食之不能尽其材。
(《马说》)材:
通“才”。
29、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畔:
通“叛”。
30、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岳阳楼记》)具:
通“俱”,全,皆。
31、属予作文以记之。
(《岳阳楼记》)属:
通“嘱”。
32、四支僵硬不能动。
(《送东阳马生序》)支:
通“肢”。
(二)古今异义:
例词例句古义今义
1.居居十日——过了 /居住
2.走扁鹊望桓侯而还走——跑/ 走
3.再一股作气,再而衰——第二次/ 又
4.池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护城河 /水池
5.次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从祠中——停驻 /质量差;次数
6.戾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至 /暴戾
7.令何患令名不彰耶——美好的 /命令
8.寻未果,寻病终——不久/ 寻找
9.狱小大之狱,虽不能察——案件/ 监狱
10.坐停车坐爱枫林晚——因为/ 坐下
11.渠问渠哪得清如许——它(他) /水渠
12.微微斯人,吾谁与归——没有 /微小
13.迁迁客骚人,多会于此——官吏调职 /迁移
14.形无案牍之劳形——身体 /形状
15.亲戚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父母兄弟等 /姻缘亲属
16.交通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交错相通 /交通运输
17.妻子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儿女/ 男性的配偶
18.绝境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 山穷水尽的地步
19.无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更不必说 /条件关系连词
20.几何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多少 /数学学科之一
21.开张诚宜开张圣听——扩大/ 开业
22.会计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聚集商议/ 财务人员
(三)一词多义现象:
1. 备:
1、周全、详尽。
(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 2、具备。
(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 3、准备。
(犹得备晨炊《石壕吏》)
2. 薄:
1、迫近,接近。
(薄暮冥冥《岳阳楼记》) 2、轻视。
(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 3、厚度小。
(薄如钱唇《活板》)
3. 次:
1、编次。
(吴广皆次当行《陈涉世家》) 2、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4. 道:
1、道路。
(会天大雨,道不通《陈涉世家》)2、道义。
(伐无道,诛暴秦)3、方法。
(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4、说,讲。
(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5. 等:
1、同样(等死,死国可乎/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2、诸位,表多数(公等遇雨)
6. 发:
1、行动、发动(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 2、发射(见其发矢十中八九) 3、起,被任用(舜发于畎亩之间) 4、征发(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 5、开放(野芳发而幽香) 6、发出(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7、fā,头发(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7.夫:
1、那(予观夫巴陵胜状) 2、fú,句首发语词(夫环而攻之/且夫人之学)丈夫(夫齁声起/罗敷自有夫) 4、成年男子的通称,人(荷担者三夫)
8.扶:
1、沿,顺着(便扶向路《桃花源记》) 2、搀扶(出郭向扶将《木兰词》)
9. 固:
1、本来(固众人《伤仲永》) 2、顽固、固执(汝心之固《愚公移山》)3、一定、必定(而戍死者固十六七)4、巩固(固国不以山溪之险)5、安守,固守(君子固穷……)
10. 观:
1、看(予观夫巴陵胜状) 2、景色,景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
11.归:
1、归依(微斯人,吾谁与归) 2、回家(太守归而游人从)
12. 号:
háo1、大叫,呼啸。
(阴风怒号《岳阳楼记》) 2、hào,别号。
(故自号日醉翁也《醉翁亭记》) 3、hào,国号。
(号为张楚《陈涉世家》) 4、hào,号召。
(号令召三老……)
13. 或:
1、有时(一食或尽粟一石/或王命急宣) 2、有的人(或说处杀蛟/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3、或许(或异二者之为)
14.穷尽,动词(尝极东方)4、极其(初极狭)
15. 间:
1、夹杂(中间如拉崩倒之声) 2、一会儿(立有间) 3、参与(又何间焉)4、中间(傅说举于版筑之间)5、期间(奉命于危难之间)6、量词(宫阙万间都做了土)7、间隔,隔开(遂与外人间隔)8、暗暗地(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
16. 居:
1、过了(居十日) 2、停留(不可久居)
17. 举:
1、传扬(死即举大名耳) 2、发动(举大计亦死) 3、被举用(管夷吾举于市)4、参加(董生举进士) 5、全(举国欢庆/举世无双)
18. 具:
1、同“俱”,全、都(具答之) 2、具有(各具情态)
19. 开:
1、散开(日出而林霏开) 2、放晴(连月不开) 3、打开(旁开小窗)
20. 苦:
1、苦于(苦秦久矣) 2、使……苦(苦其心志) 3、愁(何苦而不平)
21. 乐:
1、以……为乐(太守之乐其乐) 2、使……快乐(钟鼓乐之) 3、乐趣(而不知人之乐) 4、欢乐、快乐(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22. 利:
1、有利的(天时不如地利) 2、锐利(兵革非不坚利/怀抱利器) 3、认为……有利可图(父利其然) 4、物资(利尽南海)
23. 临:
1、面对、对着、当着(执策而临之/把酒临风) 2、来到,在(临溪而渔/临池学书) 3、靠近(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4、将要(故临崩寄臣以大事)
24. 名:
1、命名、起名(名之者谁《醉翁亭记》) 2、说出(不能名其一处《口技》) 3、名字(自名为罗敷《陌上桑》)
25. 穷:
1、穷尽,动词(穷山之高而止/穷回溪/欲穷其林) 2、尽头,名词(而不知其所穷) 3、穷尽,形容词(乐亦无穷) 4、深(穷冬烈风)5、贫穷(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26. 去:
1、走开,离去(一狼径去) 2、距离(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西蜀之去南海。
)
27. 舍:
1、学舍、书馆、房屋(至舍/屋舍俨然)2、舍弃(舍文轩而窃敝舆/便舍船,从口入)3、丢开、离去(意难决舍/故决然舍
28. 甚:
1、超过、厉害、严重(所恶莫甚于死者) 2、十分(流辈甚称其贤)
29. 胜:
1、取胜,胜出、超过(此时无声胜有声) 2、优美、美好(予观夫巴陵胜状)3、忍受,能承受(高处不胜寒/驴不胜怒) 4、尽(跨州连郡者不胜数)
30. 数:
1、shù,表多次。
(又数刀毙之《狼》) 2、shǔ,计算。
(珠可历历数也《核舟记》) 3、shuò,屡次。
(扶苏以数谏故《陈涉世家》)
31. 通:
1、通过(初极狭,才通人) 2、通晓、掌握(未能通习吏事) 3、顺利、顺畅(政通人和) 4、整个(通计一舟) 5、通报、传达(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 6、贯通(中通外直)
32. 为:
1、以为、认为(孰为汝多知乎) 2、做,制造(为学/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公输盘为我为云梯) 3、是(此不为远者小) 4、对、向(不足为外人道也) 5、替、给(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6、刻有(为人五) 7、为了(故不为苟得也)8、接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33.下:
1、攻下、攻克(蕲下) 2、向下(日光下澈) 3、往下走(下见小潭)
34. 鲜:
1、鲜艳(芳草鲜美) 2、xiǎn,少(陶后鲜有闻)
35. 行:
1、品德(性行淑均) 2、行军(行收兵,比至陈) 3、行列、队伍(皆次当行/行阵和睦) 4、行走(行深山巨谷中
36. 寻:
1、寻找(寻向所志《桃花源记》) 2、不久(寻病终《桃花源记》
37. 已:
1、停止(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2、完了、完毕(死者长已矣) 3、算了,罢了(且壮士不死即已) 4、已经(骨已尽矣)
38. 义:
1、坚持合宜的道德、情理 2、正义、仁义(舍生而取义) 3、适宜、恰当(引喻失义)
39. 异:
1、奇异、特殊、不同(奇山异水/觉无异能者) 2、认为……奇怪(父异焉/渔人甚异之)3、意外的事(久行怀思,无它异也)
40. 意:
1、心情(意少舒) 2、神情、态度(意暇甚) 3、情趣(醉翁之意不在酒)4、企图,想要(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
41. 因:
1、于是、就(因屏人曰/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2、凭借、依据(高祖因之以成帝业)3、根据、依照(罔不因势象形)4、因此(因以为号焉/而因以及乎其迹)
42. 指:
1、手指(人有百指)2、指明(不能指其一端)3、指点(始指异之/皆指目陈胜
43. 至:
1、极点(寡助之至) 2、到(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 3、周到(礼愈至)
44. 志:
1、记(故为之文以志) 2、标记(寻向所志) 3、做标记(处处志之) 4、志向(且人患志之不立) 5、立志(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
45. 属:
shǔ 1、类。
(忠之属也《曹刿论战》) 2、侪、辈。
(徒属皆日《陈涉世家》) 3、管辖。
(司命之所属《扁鹊见蔡桓公》) 4、相同,同类。
(神情与苏黄不属《核舟记》) 5、zhǔ,通“嘱”,嘱托。
(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四)同义词:
悉、皆、咸、具、并等
(五)词类活用:
1.名词作状语
在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而言是不直接用作状语的,有些名词在文言文中却经常用做状语,在句中起修饰作用。
如:
“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中的“日”“月”,都是名词作状语,翻译成一天天、一月月,合起来引申为慢慢、逐渐。
[小练习]找出下列各句中的名词用作状语的词语,并加以解释。
(1)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云、响、景:
像云彩、回声、影子一样
(2)人皆得以隶使之隶:
像对待奴隶一样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
每天
2.名词用作动词
现代汉语中,名词是不会直接带宾语的,但文言文中却经常出现名词直接带宾语的现象,这就是名词用作动词。
活用以后,名词变成相关的动词的意思。
如:
“始见中原气象,泰然不肉而肥矣”中的“肉”,就是吃肉的意思。
[小练习]找出下列各句中用作动词的名词,并解释之。
(1)沛公欲王关中王:
统治
(2)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敌:
攻击
(3)流血五步,天下缟素。
缟素:
穿孝服
(4)大楚兴,陈胜王王:
称王
(5)范增数目项王。
目:
示眼色
3.名词使动用法
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宾语之后,表示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如:
“而欲以力臣天下之主”中的“臣”,就是名词作动词,臣服的意思。
(使天下之主臣服。
)
(1)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王:
让……称王
(2)汗牛充栋汗:
使……出汗
(3)齐威王欲将孙膑任命……为将
4.名词意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上宾语后,表示主语把宾语当作是什么。
如: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中的“师”,就是“以……为老师”的意思。
①稍稍宾客其父宾客:
把……当作宾客。
②鱼肉百姓鱼肉:
以……为鱼肉
③孟尝君客我客:
把……当作门客
④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不仅仅把亲人当作亲人,不仅仅把孩子当作孩子。
”
5.动词用作名词
文言文中,动词往往用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有时又受“其”“之”等词语修饰限制,这使之具有了名词的特点。
如:
“追亡逐北,流血漂橹”中的“亡”“北”均为动词用作名词,意思是败逃的人。
(1)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出、入:
产品、收入
(2)去国怀乡,忧谗畏讥谗、讥:
诬陷、嘲讽的话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综合学习与探究 九年级 语文 上册 第五 单元 综合 学习 探究 导学案苏教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