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学期西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长方体与正方体教案.docx
- 文档编号:25078903
- 上传时间:2023-06-04
- 格式:DOCX
- 页数:63
- 大小:32.11KB
春季学期西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长方体与正方体教案.docx
《春季学期西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长方体与正方体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春季学期西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长方体与正方体教案.docx(6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春季学期西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长方体与正方体教案
第二单元:
长方体正方体
课题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认识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形。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操作,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抽象概括的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渗透事物是相互联系、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
认识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形。
教学难点
认识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形。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长方体、正方体直观图。
学生准备
长方体、正方体纸盒或物品。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投影仪展示主题图
师:
能说说它们是什么形状吗?
你有什么关心的数学问题要问吗?
二、探究学习。
1摸一摸,认一认。
师:
展示长方体或正方体物品。
师:
像这些形状的图形都称作立体图形。
请大家摸摸看,这些物体与我们前面学过的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有什么区别呢?
师:
两个面相接的边称为棱,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
2.探索特征
师:
观察课件演示:
让长方体、正方体旋转,清晰有序地显示6个面。
师:
长方体、正方体的面和棱有什么特征吗?
师:
动手来量一量吧,并把相同长度的棱指给你的同桌看。
师:
长方体中相交于一个顶点的3条棱长度一样吗?
师:
像这样的3条棱分别叫做长、宽、高。
师:
再想想:
正方体的棱有什么特征?
师:
通过刚才的学习,你认为正方体和长方体有什么关系呢?
3小结
师:
今天我们进一步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怎样判断一个物体是不是长方体或正方体呢?
三、课堂活动
第37页课堂活动第1题:
分类,把图形分为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四、课堂练习
1.练习九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辅导。
2.练习九第2题。
先让学生说说哪里是长方体的长、宽、高,再分别指出其长度。
其中有特殊的长方体吗,这时的长、宽、高还可以怎么说?
五、课后操作
小组活动:
用细木条和橡皮泥做一个长方体框架。
六、总结
通过今天的讨论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生:
广告箱、雕像座子。
有长方体也有正方体。
注满这个水池需要多少水?
做一个广告箱大约要用多少玻璃?
做这样一个纸箱要用多少纸呢?
二、探究学习
1.摸一摸,认一认
展示
生:
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是平面图形,长方体是立体图形。
生:
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在一个面上,长方体不止一个面。
2.探索特征
学生观察汇报:
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有12条棱,8个顶点。
正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正方形,有12条棱,8个顶点。
生:
长方体相对的面是相等的,正方体所有的面都相等。
学生讨论汇报。
生观察后汇报:
我认为正方体的每一条棱都是一样长的,长方体中有的棱相等。
学生汇报量出的结果:
正方体12条棱长度相等,长方体的12条棱可以分为3组,每组的4条棱相等。
(边说边比划)
生:
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是长、宽、高都相等,6个面都相等的长方体。
3.小结
三、课堂活动
第37页课堂活动第1题:
分类,把图形分为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四、课堂练习
1.练习九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辅导。
2.练习九第2题。
先让学生说说哪里是长方体的长、宽、高,再分别指出其长度。
其中有特殊的长方体吗,这时的长、宽、高还可以怎么说?
五、课后操作
小组活动:
用细木条和橡皮泥做一个长方体框架。
六、总结
通过今天的讨论学习,我: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课题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操作和观察,进一步熟悉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它们的展开图(侧面展开图).能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各个面的面积。
过程与方法
在动手操作中理解表面积的含义。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抽象概括的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通过操作和观察,进一步熟悉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它们的展开图(侧面展开图)。
能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各个面的面积
教学难点
通过操作和观察,进一步熟悉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它们的展开图(侧面展开图)。
教师准备
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
学生准备
学具:
长方体、正方体纸盒、剪刀。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一、探究新知
1.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的意义
师:
(出示长方体和正方体模型)我们都知道长方体、正方体有6个面,是长方体或正方体露在外面的部分,我们就称这6个面为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
我们能看到或摸到的这些部分都是这个物体的表面。
师:
(出示三棱柱模型)它的表面是由几个面组成的?
每个面是什么形状?
师:
请大家拿出一件自己喜欢的物体,像刚才那样把它的表面介绍给你的同桌。
2.剪一剪,看一看
师:
为了更好地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我们把它们剪开来看看,怎么样?
3.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意义
师:
通过剪一剪,我们清楚地看到了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的大小。
像这样,一个物体表面所有面的面积之和就是它的表面积。
(板书:
一个物体所有面的面积之和就是它的表面积。
)
师:
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指什么呢?
二、课堂练习
1.实际操作
练习十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个别辅导。
2.判断
(1)长方体的6个面一定是长方形。
()
(2)正方体6个面的面积一定相等。
()
(3)一个长方体(非正方体)最多有4个面面积相等。
()
(4)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相等的长方体一定是正方体。
()
三、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讨论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一、探究新知
1.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的意义
长方体、正方体有6个面,是长方体或正方体露在外面的部分,我们就称这6个面为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
我们能看到或摸到的这些部分都是这个物体的表面。
2.剪一剪,看一看
3.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意义
通过剪一剪,我们清楚地看到了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的大小。
像这样,一个物体表面所有面的面积之和就是它的表面积。
生:
就是它的6个面的总面积。
二、课堂练习
1.实际操作
练习十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个别辅导。
2.判断
(1)长方体的6个面一定是长方形。
()
(2)正方体6个面的面积一定相等。
()
(3)一个长方体(非正方体)最多有4个面面积相等。
()
(4)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相等的长方体一定是正方体。
()
三、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讨论学习,我有: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课题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二)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从中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成功的体验。
过程与方法
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抽象概括,让学生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体会所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从中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成功的体验。
教学难点
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从中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成功的体验。
教师准备
长方体、正方体纸盒(可展开)。
学生准备
长方体、正方体纸盒、剪刀。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一、复习引入
出示一个长方体,指名摸它的表面。
师:
我们已经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面的特征,也会计算每个面的面积,今天就运用这些知识来计算它们的表面积。
二、探究学习
1.探索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出示例1:
制作下面这样一个长方体的纸盒,至少需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的纸板?
师:
请大家想一想,这道题实际上是求什么呢?
你打算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
4人小组合作完成这个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
汇报交流计算情况,教师总结学生的不同算法,点拨得出长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师:
你能把这种求表面积的方法归纳一下吗?
师:
为什么求出这3个面的面积和,再乘2就可以了?
师:
你能把这种求表面积的方法归纳一下吗?
师:
观察真仔细,归纳能力真强。
师:
在这些方法中你认为哪些比较简便?
把你喜欢的方法给同桌交流交流吧。
2.探索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师:
通过大家的积极思考,我们学会了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
想一想,正方体的表面积又怎样算呢?
出示一个正方体,让学生自主探索方法。
师:
你能把这种求表面积的方法归纳一下吗?
三、巩固练习
1.练习十第2题。
练习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
让学生独立列式计算,然后集体评析。
2.练习十第3题。
先独立完成,再与同桌交流自己的算法。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讨论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一、复习引入
摸它的表面。
二、探究学习
1.探索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出示例1:
制作下面这样一个长方体的纸盒,至少需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的纸板?
4人小组合作完成这个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
汇报交流计算情况,教师总结学生的不同算法,点拨得出长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生1:
我们组是这样算的:
8×4×2+4×5×2+8×5×2=184cm2前后面左右面上下面
师:
你能把这种求表面积的方法归纳一下吗?
生:
长×宽×2+长×高×2+宽×高×2。
生2:
我们组是把6个面的面积分别算出来后再相加。
生3:
我们组是先算“前面+左面+上面”的面积,再乘2就可以了。
即:
(8×4+4×5+8×5)×2=184cm2。
生:
长方体6个面可以分为3组,相对的面相等,只要算出这个长方体盒子的一半,再乘2就可以了。
生:
(长×宽+长×高+宽×高)×2。
2.探索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汇报交流。
生1:
我是把6个面的面积加起来。
生2:
我是用(长×宽+长×高+宽×高)×2的计算方法来做的。
生3:
我觉得只要求出一个面的面积再乘6就可以了。
生:
正方体6个面的面积都是相同的。
生:
正方体的表面积=棱长×棱长×6。
三、巩固练习
1.练习十第2题。
练习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
让学生独立列式计算,然后集体评析。
2.练习十第3题。
先独立完成,再与同桌交流自己的算法。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讨论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课题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三)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让学生进一步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过程与方法
能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所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价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动手动脑和同伴间协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
让学生进一步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让学生进一步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师准备
一些长方体和正方体实物。
学生准备
一些长方体和正方体实物。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一、创设情境
师:
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怎么算?
师:
(出示一个纸做的袋子)想知道做这样一个漂亮的纸袋子需要多少纸吗?
想一想,解决这个问题要用到什么知识呢?
二、探究学习
1.教学例2
让学生齐读例2。
师:
请大家结合生活实际想想看解决这个问题还需要考虑什么问题?
让学生先试着计算,再交流汇报。
师:
你是怎样计算的?
师:
通过解决这个问题,你有什么收获?
2.试一试
师:
做这样一个灯笼(上下都是空的),至少需要多少红绸?
先让学生结合实际来思考应算哪几个面,再独立解决。
汇报交流:
师:
他的思考方法很独特,明白这样算的原因吗?
再把你喜欢的计算方法给同桌说说吧。
师:
在解决与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有关的实际问题时,应注意些什么?
(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应结合实际来思考问题)
三、课堂活动
1.教科书第41页的课堂活动第1题
让学生4人小组先猜一猜摆成的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会不会相等,再动手摆一摆,算一算。
汇报交流:
师:
为什么表面积会减少呢?
师:
表面积的大小是否与摆成的形状有关呢?
2.课堂活动2
先动手量出计算表面积需要的数据,再算一算,然后同桌间相互交流,进一步知道计算表面积需要哪些数据,以及应怎样算长方体的表面积。
3.课堂活动3
量一量,算一算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厘米的书皮纸。
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以及同伴间的协作能力。
四、课堂作业
练习十第4题。
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
汇报时谈谈需要求几个面的面积,怎样算。
五、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一、创设情境
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
二、探究学习
1.学习例2
齐读例2。
生:
有一个面不做,只需要求出5个面的面积。
让学生先试着计算,再交流汇报。
生1:
25×35×2+10×35×2+25×10=2700(cm2)。
前后面左右面下面
生2:
(25×35+10×35+10×25)×2-10×25=2700(cm2)。
六个面的面积上面……
2.试一试:
学生结合实际来思考应算哪几个面,再独立解决。
汇报交流:
生1:
我是这样思考的:
这个灯笼上下面都是空的,不需要做,只需求前、后、左、右4个面的面积。
35×5×2+35×5×2=70(dm2)
生2:
我认为还可以这样算:
35×5×4=70(dm2),因为它4个面的大小都是一样的。
在解决与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有关的实际问题时,应注意:
三、课堂活动
1.教科书第41页的课堂活动第1题
学生4人小组先猜一猜摆成的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会不会相等,再动手摆一摆,算一算。
汇报交流:
生1:
我把它们放一排,摆成了一个长方体,发现表面积减少了7cm2。
生1:
8个小正方体摆在一起就会减少14个面,所以表面积减少了14cm2。
生2:
我把它们放两排,摆成了一个长方体,发现表面积减少了20cm2。
生3:
我把它们放两层,摆成了一个正方体,发现表面积减少了24cm2。
2.课堂活动2
先动手量出计算表面积需要的数据,再算一算,然后同桌间相互交流,进一步知道计算表面积需要哪些数据,以及应怎样算长方体的表面积。
3.课堂活动3
量一量,算一算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厘米的书皮纸。
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以及同伴间的协作能力。
四、课堂作业
练习十第4题。
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
汇报时谈谈需要求几个面的面积,怎样算。
五、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有: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课题
体积与体积单位
(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常用的体积单位有cm3、dm3、m3。
感知物体的体积及体积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亲历猜测、观察、动手的过程,在说一说、做一做的过程中对cm3、dm3形成比较明确的表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亲历猜测、观察、动手的过程,感知物体的体积及体积的含义。
教学重点
知道常用的体积单位有cm3、dm3、m3。
感知物体的体积及体积的含义。
教学难点
知道常用的体积单位有cm3、dm3、m3。
感知物体的体积及体积的含义。
教师准备
量杯、土豆、绳子、杯子、视频展示台。
学生准备
装满沙的杯子、橡皮块、积木等。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一、导入新课
课件展示:
比一比:
师补充:
图(3)是比较两个立体图形体积的大小。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物体的体积。
二、教学例1
1.
(1)猜一猜:
出示装有带颜色水的量杯和土豆。
如果将土豆放入水中,水位会不会发生变化?
怎样变化?
为什么?
(2)看一看:
将土豆放入水中。
(3)想一想:
把土豆从水中取出,水位又会发生什么变化?
为什么?
(4)说一说:
分组讨论刚才的实验过程及水位变化的原因。
(5)做一做:
将杯中的沙子全部倒出,把你们的橡皮块或积木放进去,再把沙往杯子里装,你发现了什么?
2.概括
师:
通过刚才的两个实验,你知道了什么?
我们的书包装课本、文具盒等物品,放的书越多,书包剩下的空间就越小,就是因为这些课本、作业本、文具盒会占一定的空间。
你还能举例说明物体占有一定空间吗?
(如晚上洗脚,吹气球等。
)
三、教学例2
1.师生共做。
(1)画一条边长为1cm的线段,标出长度。
(2)画一个边长为1cm的正方形,标出边长和面积。
2.从学具袋中拿出一个小正方体,量出它的棱长为1cm。
师:
这个小正方体的体积就是1立方厘米。
师:
用自己的语言描述1立方厘米的大小?
抽生说一说。
师:
对,棱长为1cm的正方体的体积为1立方厘米,用字母表示为1cm3,读作1立方厘米。
3.列举生活中体积为1cm3的物体的例子。
师:
知道了1cm3的大小,你能举出身边哪些物体的体积大约是1cm3吗?
4.小组活动。
用几个体积为1cm3的小正方体拼摆成不同的长方体,并说一说,这些长方体的体积分别是多少立方厘米?
5.认识1立方分米。
6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体积大约是1dm3?
哪些物体的体积比1dm3大?
哪些物体的体积比1dm3小?
四、全课小结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你有什么收获?
一、导入新课
比一比:
生:
图
(1)是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图
(2)是比较两个平面图形的面积大小,图(3)是比较两个长方体的大小。
二、教学例1
1.实验
(1)猜一猜:
(2)看一看:
将土豆放入水中,水位上升。
(3)想一想:
把土豆从水中取出,水位下降。
(4)说一说:
分组讨论刚才的实验过程及水位变化的原因。
汇报:
把土豆放入水中,水位会上升,因为土豆占了原来一部分水的空间位置,水就往上升,把土豆从水中取出后,土豆占有的空间又被水填上去了,所以水位就下降。
(5)做一做:
将杯中的沙子全部倒出,把橡皮块或积木放进去,再把沙往杯子里装,剩了一部分沙,装不进杯子里。
积木和橡皮块也占了一定的空间,放到杯子里就挤占了原来沙的空间,所以,沙就装不完了。
2.概括:
小组讨论,抽生说。
抽生说一说,也可同桌互说。
三、教学例2
1.师生共做。
(1)画一条边长为1cm的线段,标出长度。
(2)画一个边长为1cm的正方形,标出边长和面积。
2.从学具袋中拿出一个小正方体,量出它的棱长为1cm。
3.列举生活中体积为1cm3的物体的例子。
生:
我的小指头尖的体积大约是1cm3。
生:
一颗骰子的体积大约是1cm3。
让学生用手比划一下1cm3的大小。
4.小组活动。
用几个体积为1cm3的小正方体拼摆成不同的长方体,并说一说,这些长方体的体积分别是多少立方厘米。
5.认识1立方分米。
我们除了以“立方厘米”作为物体的体积单位,还常常需要使用一些较大的体积单位,比如立方分米。
学生讨论后回答:
1立方厘米是棱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体的体积,那么1立方分米就是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的体积。
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体积大约是1dm3?
哪些物体的体积比1dm3大?
哪些物体的体积比1dm3小?
四、全课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
我有: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课题
体积与体积单位
(二)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使学生明确1m3的概念,建立1m3的大小观念。
过程与方法
用体积单位去度量物体的大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使学生明确1m3的概念,建立1m3的大小观念。
教学难点
使学生明确1m3的概念,建立1m3的大小观念。
教师准备
米尺,棱长分别为1cm,1dm的正方体。
学生准备
各种体积单位的大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一、复习引入
师:
一根线的长度用什么单位去度量?
一张纸的大小用什么单位去度量?
师:
粉笔盒的体积大小又该用什么单位去度量呢?
二、教学例3
师:
刚才同学们知道了1cm3,1dm3的大小,你能说说1m3的大小吗?
引导学生得出
做游戏:
3个学生用3块1m长的尺子在老师的帮助下在墙角围成一个正方体,这个正方体的体积是1m3,然后让学生依次钻进去。
将书包放在这个正方体模型里垒起来,能垒多少个书包?
三、教学例4
出示例4:
1dm3等于多少立方厘米?
师:
1dm3等于多少立方厘米?
能用类似的方法推导出来吗?
1.将学生分组,用棱长是1dm的正方体推导。
教师巡视指导,让每个学生在1dm2的纸上画出100个小格,然后贴在棱长为1dm的正方体纸盒(木块)的6个面上。
2.展示推导过程:
3.归纳总结:
课件展示将一个棱长为1dm的正方体分割成1000个棱长为1cm的小正方体的过程,并板书1dm3=1000cm3。
4.你能推导出1m3=()dm3吗?
学生可以分组讨论出结果,再抽生说一说推导的方法。
5.总结相邻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四、构建长度、面积和体积单位的计量系统
出示表格,学生独立填写,并集体订正
五、课堂活动
第1题是一个开放性的题,可以让学生在小组内先说一说,再全班汇报。
第2题学生可先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
六、课堂练习
第48页练习十一第1题。
可分组活动,先用1cm3的小正方体拼出一个和墨水瓶盒大小差不多的长方体,估算一个墨水瓶盒的体积。
再将小正方体装在墨水盒里,比较一下估算的结果。
七、课堂作业
练习十一第2~4题。
八、全课小结
同学们,今天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你有什么收获?
一、复习引入
一根线的长度用长度单位去度量。
一张纸的大小用面积单位去度量。
二、教学例3
棱长为1m的正方体的体积是1立方米,写作1m3。
用手比划一下1m3的大小。
做游戏:
3个学生用3块1m长的尺子在老师的帮助下在墙角围成一个正方体,这个正方体的体积是1m3,然后让学生依次钻进去。
将书包放在这个正方体模型里垒起来
最大:
1m3
最小:
1cm3
三、教学例4
1.学生分组,用棱长是1dm的正方体推导。
每个学生在1dm2的纸上画出100个小格,然后贴在棱长为1dm的正方体纸盒(木块)的6个面上。
2.展示推导过程:
一排有10个,一层有100个,10层就是1000个,所以1dm3里有1000个1cm3。
3.归纳总结:
将一个棱长为1dm的正方体分割成1000个棱长为1cm的小正方体的过程,并板书:
1dm3=1000cm3。
4.推导出1m3=()dm3。
学生可以分组讨论出结果,再抽生说一说推导的方法。
用刚才的方法推导出1m3=1000dm3。
5.总结相邻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请按从高到低的顺序把它排列出来,然后说出每个体积单位的相邻单位。
1dm3=1000cm31m3=1000dm3
得出:
相邻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
四、构建长度、面积和体积单位的计量系统
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
长度单位mdmcm10
面积单位m2dm2cm2100
体积单位m3dm3cm31000
五、课堂活动
第1题是一个开放性的题,可以让学生在小组内先说一说,再全班汇报。
第2题学生可先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
六、课堂练习
第48页练习十一第1题。
可分组活动,先用1cm3的小正方体拼出一个和墨水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春季学期西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 长方体与正方体教案 春季 学期 师大 年级 数学 下册 第二 单元 长方体 正方体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