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之美.docx
- 文档编号:25072603
- 上传时间:2023-06-04
- 格式:DOCX
- 页数:6
- 大小:20.72KB
边城之美.docx
《边城之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边城之美.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边城之美
品读边城之美
读《边城》是一种享受。
《边城》的文字如水般灵动鲜活,处处是湿润柔和的湘西景色和淳朴赤诚的风土人情,无时无刻不闪耀着无法企及的美感。
《边城》的人性是美的。
最美在与生命,生命之中最美的又是人。
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生活在如乌托邦般的理想世界里,人的品性无疑是最纯洁无暇的。
《边城》中的人,有着最纯净的心灵,小至船夫大至为官者,都用着极为真诚质朴的态度待人处事。
开篇就成功地塑造出一个坚守岗位,淡泊荣利的老船夫形象,不仅渡船不收受钱财,还送茶送烟,大方好客,喜交朋结友。
而女主人公翠翠,一出场就以灵巧的姿态深入人心,“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亮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
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她没有半点机心,乐观豁达,待人和善,恍如一潭纯净透明的湖水,不容一丝的亵渎。
在文中哪怕是娼妓,亦是重义轻利、守信自约的人,难怪故事中说道:
“即便是娼妓,也常常较之讲道德知羞耻的城市中绅士还更可信任。
”正因为这种慷慨无私的品性,造就了当代社会少见的和谐美满的人际关系,卖肉老板会选取最好的肉并故意给多分量,摆渡者会专门打听药方用茶缸给过渡人煎药治病,淳朴的民风演绎出了最珍贵的茶峒品德。
《边城》的风景是美的。
茶峒,这个依山傍水的小山城,耸立着长年青翠的高山,流淌着豆绿色的清澈河水,白塔、溪流、鸟叫、虫鸣点缀着柔软的四季,就是这样一个如桃花源般美好的地方,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湘西人。
王国维先生说过:
“一切景语皆情语。
”正是如此美景,勾画出了湘西人的性情与品质,延绵着透明如水的故事与传说。
文中没有一处景物是突兀的,一切都显得那么的理所当然,仿佛早已与故事融为一体。
老船夫逝世前夜狂风暴雨忽至,“电光从屋脊上掠过时,接着就是訇的一个炸雷”,它展现了大自然的力量之美,也预示着大事件的发生与悲剧的到来。
而翠翠在为爷爷守夜时,抬头望见“天上月色极好,大星子嵌进透蓝天空里,非常沉静温柔”,湘西夜晚的静谧之美跃然纸上,同时也把翠翠内心那种绝望的平静感渗透进了读者的心灵中去。
端午佳节,擂鼓打锣赛船,自由泅水捉鸭,锣鼓声与呐喊声把一种单纯的快乐慢慢地融入水边山间。
美景伴着深情,如何不触动人心?
《边城》的故事是美的。
翠翠父母的爱情,给故事埋下了悲伤的基调,“有情人终成眷属”的佳句未在书中得到实现。
正如老船夫所说:
“每一只船总要有个码头,每一只雀儿得有个窠”,他唯一的心愿就是为翠翠找到一个可以托付终身的好归宿。
老船夫看上忠厚稳重的大老天保,但翠翠却与船总顺顺家的二老傩送一见钟情,两兄弟爱上同一个女孩,纯朴的性格让他们进行了最纯朴的比试---唱歌,自叹不如的天保最后黯然退出,毅然远离却不幸溺死在湍急的漩涡中。
天保的死令傩送和顺顺对老船夫有所误解,傩送最后远走桃源,没有人知道他什么时候会回来,而孤独的翠翠再也没有听到梦中使她爬上高崖去摘虎耳草的美妙歌声。
这座边城,也就成为了翠翠的精神枷锁,永远在溪边等待着一个无法预知的未来。
悲剧总是唯美而耐人寻味的,“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给人留下了悠长的惋惜和无限的牵挂期盼,更增加了这个如水般柔弱的故事的美感,这是一种残缺遗憾的美,一种可惜可叹的美。
边城,这个让我魂牵梦遗的乌托邦,它用最质朴的人性、最宁静的美景,记载了一个关于爱与守候的故事,“爱”与“义”赋予了这里难能可贵的纯净与永不磨灭的真情。
“美即生命”这一理念在《边城》中有着恰如其分的说明,正是它永远涌动的字里行间的美,让我情愿深深地扎根在这样一个美丽的理想世界中。
因此,读这样的作品,我们获得的不只是文学艺术的美的享受,更重要的是它对我们心灵人性的滋养与疗补。
《美丽的哀愁》
——品读《边城》的无奈与悲伤
读过沈从文写的作品,难免不会不被他文字中的朴素与内涵的超俗所吸引。
当说到他作品创作的题材,吴立昌如此说过,“如果说,沈从文那么多文体的创作是‘磨盘’,‘人性’则是‘轴心’,离开它,作家的笔就无法转动。
”①而在沈从文众多的作品中,无论从独特的艺术风格,还是从所表现的人性内容来看,《边城》都应是他当之无愧的代表作。
在面对众说纷纭的“民族文学”问题“农民”文学问题时,一向以乡下人自居的沈从文写下了《边城》这一短篇小说,故他言《边城》是在偶然中诞生的,在此他渴望要表现的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②
《边城》构筑的是一个田园牧歌式的诗意世界。
美丽的湘西边境,山清水秀,坐落着一个名叫“茶峒”的小山城,在这个地方,人们日复一日地过着一样的生活,正如文中所述,“一切总永远那么静寂,所有的人每个日子都在这种不可形容的单纯寂寞里过去”,他们与世无争,简单却快乐地活在这片土地。
这里有一个老船夫,带着一个女孩和一只黄狗组成了一个家庭。
这个孤雏是老船夫的外孙女,女孩的母亲十七年前殉情后就留下了这可怜女孩,与老船夫相依为命,一晃眼这女孩已十五岁了。
因为住处两山翠色逼人的竹篁,老船夫便为这可怜的遗孤拾取了个近身的名字,叫做“翠翠”。
文章讲述了翠翠与傩送之间相爱却无法结为连理的爱情悲剧,通过这个爱情悲剧寄寓着沈从文对“爱”与“美”的美好理想,同时也表现了其作品一贯有的“人性美”。
“这世界上或有想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
我只想造希腊小庙。
选山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
精致,匀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
这种神庙供奉的是‘人性’。
”③如果说《边城》是作者心中的供奉“人性”的希腊小庙,那么翠翠便是其作品中人性美的化身。
翠翠是一切美好事物的象征,她有着姣好的面容,有着善良纯洁的心灵,她在风中长大,在优美的自然中成长成美丽的精灵。
然而一切美好的事物总会受到命运的嫉妒。
当翠翠与船总的二儿子傩送相爱,却因为同样心属她的大儿子天保的意外离世造成与傩送的种种误解,无奈傩送离开了茶峒、离开了翠翠。
最终,女孩只能在无止尽的等待中等着爱人的回归,“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就回来!
”翠翠在没有结果的等待中等待着一个未知的未来。
没有结局的适时结尾,作者将这种凄美表现的恰如其分,“等待”是最幸福却也是最漫长的未知,这也演绎着湘西农村人民在“自然”、“人事”面前只能听命上帝,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的悲哀。
美丽与哀愁形成强烈的对比,这种美丽的哀愁这正是《边城》的魅力所在。
沈从文说过“值得回忆的哀乐人事常是湿的”,这也是边城经典不衰的原因。
沈从文写《边城》的美丽是直截了当的,先不说其他,就单说这小城镇的安静和平,山水景秀,宛如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然而这里却有着欢快的端午节,宜动宜静,绽放着小城独一无二的生机与古朴美,无不体现了作者对这种生活的向往与憧憬;再说当地的淳朴风俗,翠翠的美好、爷爷的刚直,人民的古朴善良,以至于就连是妓女也那么那么浑厚、那么重感情,与城市生活中消失已久的“人性”形成对比。
边城是作者笔下构建的一个理想乌托邦,充满着人性的美丽,一切都那么美好那么令人神往。
我们徜徉于《边城》中这个远离城嚣、静谧安详的桃源世界,触目皆是祥和的美丽,我们感受着一切美好的人事物,殊不知在这背后却隐藏着作者无法言尽的爱怜与悲悯,而这种哀愁才是这篇小说的关键。
“我作品能够在市场上流行,实际上近于买椟还珠,你们能欣赏我故事的清新,照例那作品背后蕴藏的热情却忽略了,你们能欣赏我文字的朴实,照例那作品背后隐伏的悲痛也忽略了。
”④沈从文在《废邮存底·给一个写诗的》中提到,“神圣伟大的悲哀不一定有一摊血一把眼泪,一个聪明的作家写人类的痛苦或许是用微笑表现的。
”⑤的确,沈从文在《边城》中以“微笑”的方式向我们展现了一个理想国度,一切都那么安详、那么美好,却在字里行间流露着悲伤的情愫。
他的悲哀没有大起大落的眼泪或是撕心裂肺的嘶吼,即便是大老天保的死,还是爷爷的死,作者都只是用短短几句一笔带过,平淡的离世,减少了死亡的恐怖,却将一切的悲伤都压抑着,逼得人喘不过气。
一切都以沉默的方式在诉说,这其中蕴含的哀愁需要读者细细的品味。
故而汪曾祺说《边城》“是一个充满爱与温暖的作品,但是后面隐伏着作者很深的悲剧感”。
⑥说得出的痛就不算是真的痛,说不出的痛才是痛到了内心,深入到了骨髓。
而作者痛的究竟是什么?
是因为故事的悲伤而心痛,抑或是因为生命的不完美而心痛?
也许只是因为现实不如梦想的美好,只是因为心中理想被破坏而忧伤。
正如鲁迅所说,“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事物撕碎了给人看”。
能让你流泪的往往不是大起大落的伤悲,而是那些美好的理想硬生生被击碎后的哀悯。
《边城》就是如此美丽,才会如此忧愁。
小说贯穿着两段刻骨铭心的爱情,纵然是悲剧的结尾,过程却是美得动人。
先是翠翠母亲的爱情,她和一个军人相恋并怀了孕,一个因为不能违背军人的责任,一个因为离不开年迈孤独的父亲,于是选择双双殉情,给翠翠留下了一个美丽却凄凉的出生。
而当故事发生在翠翠身上时,老船夫凭借着直觉似乎预见了她和她母亲一样的命运,翠翠在碧溪岨的码头等待着一个不确定的未来。
在这里,作者表达了对乡村人民闭塞传统思想的哀悯,他们对于一切人事都遵循着听天由命的传统思想,就如老船夫看来,翠翠父母的悲剧是“谁也无罪过,只应由天去负责”。
而翠翠的爱情终究也逃不了宿命的安排,纵然他们都执著于自己的爱情,纵然他们都不违背于内心的情感忠于所爱,但只因为他们不懂争取、一味的顺从,最终不能结为连理,只能擦肩而过。
听说,没有结果的故事最美,但美丽却总是伴随着哀愁。
故而沈从文说,“美丽总令人忧愁”、“美,总不免有时叫人伤心”。
如汪曾祺所言,《边城》的生活是真实的,同时又是理想化的,这是一种理想化了的现实。
《边城》“是一个怀旧的作品,一种带着痛惜情绪的怀旧”。
⑦其中隐约透露出沈从文面对历史大潮裹挟下的湘西世界所抱有的一种伤感、困惑和无奈。
小说结尾写到那座作为边城象征的白塔在雷雨之夜轰然倒塌的情景,白塔不仅关系着小城的风水,在作者眼里,白塔也是湘西美好世界的象征。
塔的倒掉寓意着现代文明冲击下的湘西山村与作者年少时记忆中的那个湘西世界渐行渐远,同时也预示着一个田园牧歌神话的必然终结。
作者将遥远的边城里发生的故事写得如此平淡,以致使他内心的隐痛几乎被淹没在环境的牧歌情调里,从容的叙述几乎使人难以觉察到作者心底的深长叹息。
他用优美自然的湖光山色掩饰着田园牧歌式即将消逝的哀愁与悲悯,用茶峒淳朴的风俗掩饰着对于希腊小庙所供奉的“人性”的丧失的担忧,即便这样,作品中人物的遭遇仍然使我们在感受爱与美的同时,也体会到痛苦与不幸。
沈从文反感现代商业文明对于乡村的侵蚀和腐败,赞颂乡土自然和人性同时批判城市的病态,《边城》就是表达了对田园牧歌式的乡村生活的喜爱与向往,却也对这种田园牧歌式神话的终结表达了忧伤与哀悯。
美丽总是伴随着哀愁,正如那些刻骨铭心的爱情,没有结局的故事最忧伤却也最凄美。
也许每个人都在心中有着自己幻想中的一个理想乌托邦,在那座希腊小庙里供奉着属于我们自己的信仰。
我们虔诚的对待着我们的信仰,固执地坚持着我们的固执,然而很多时候,理想免不了会被现实打击得支零破碎。
你感到说不出很悲伤,因为你自认为的美好的事物在你面前被摧毁而你却无力挽回。
这亦是一种成长,你渐渐长大了却离梦想越来越远了,曾经奋不顾身追求的童话在告别幼稚的童年后渐行渐远,我们的青春美丽并疼痛着,就如同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美丽却哀愁着,但是他们都终将会随着人的成长、时间的迁移走向终结,你可以回望,但你必须继续向前走,我们唯一能做的只是期盼现实与梦想不会走的太遥远……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边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