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高分答题攻略学生版.docx
- 文档编号:25070468
- 上传时间:2023-06-04
- 格式:DOCX
- 页数:30
- 大小:9.31MB
诗歌鉴赏高分答题攻略学生版.docx
《诗歌鉴赏高分答题攻略学生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歌鉴赏高分答题攻略学生版.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诗歌鉴赏高分答题攻略学生版
2019年高考诗歌复习之
诗歌鉴赏导学案
编写者纪学斌2018.9
1.学习目标:
学习诗歌鉴赏的阅读方法,读懂诗歌内容;学会审题,把握答题角度,规范答题。
2.学习重点和难点:
读懂诗歌、审清问题和规范答题
高考《考试说明》在“古代诗文阅读·鉴赏评价”能力中提出了两点要求: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②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这两点要求虽然也涉及到古代散文阅读,但主要是针对诗词鉴赏而言的。
由此可见,古代诗词鉴赏主要考查四个方面的内容,即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作者的观点态度应该包含在思想内容中。
这四个方面也是诗词鉴赏的主要命题方向。
虽然知道了这些,但还不够,解答古诗鉴赏题分三步走,读懂、审清、答准才是硬道理。
怎样算是读懂诗歌?
1、明白表层意思 能翻译出大意:
时间、地点、人物、事情、景物
如何明白浅层意思?
填充内容——诗中省略的主语、宾语、状语、过渡语等
调整语序——主谓倒装、状语后置、宾语前置等
整合句意——前后连缀,大体翻译为意思相对完整的句子。
明确题材——送别诗、羁旅诗、边塞诗、闺怨诗、田园诗、怀古诗、隐逸诗等。
例1:
汉江临泛(王维)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大意:
(我泛舟江上,纵目远望,只见)莽莽古楚之地和从湖南方面奔涌而来的“三湘”之水相连接,(汹涌汉江入)荆江而与长江九派汇聚合流。
汉江(滔滔远去,好像一直涌流到)天地之外去了,两岸重重青山,(迷迷蒙蒙,时隐时现,)若有若无。
(远方的)城郭在前面的水面上浮动;波涛汹涌,浪拍云天,摇荡起(远方的)天空。
襄阳风光美丽,(似乎想要把我)留下,与山翁共谋一醉.
2、领会深层意思 :
用了什么手法?
写出了什么意境(形象、氛围)
表达了什么情感(情绪、心境) 反映了什么思想(态度、观点)
(1)三、四两句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
(2分)
答:
江水的流长邈远和两岸青山迷迷蒙蒙、时隐时现的特点。
(2)颈联中哪两个词用得极妙,找出来并简析。
(4分)
答:
“浮”和“动”。
“浮”表面上写城郭在水面上飘动,实是所乘之舟上下波动,“动”表面上写天空在摇荡,实言波涛汹涌,浪拍云天。
(3)从整首诗看,作者流露出的感情是什么?
(4分)
答:
对襄阳风物的热爱之情,充满了积极乐观的情绪。
读懂诗歌有哪些方法技巧?
Ⅰ.读懂
读懂诗歌主要包括3个方面:
一要明白诗句写了什么;二要体悟出全诗是怎么写的;三要把握准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只有读懂了一首诗或一首词曲,才能有针对性地作出答案。
因此,诗词鉴赏的关键是阅读理解。
那么,怎样去阅读理解、分析鉴赏诗词呢?
一、读题目(暗示信息)
(一).读懂标题信息:
标题是诗歌内容和形式等信息的丰富载体。
标题蕴含的信息可以从以下方面来读:
有的标题概括了作品的重要内容。
有的揭示了作品的线索,有的奠定了作品的感情基调,有的揭示了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等。
总之,标题是我们理解诗歌的重要切入点,是诗歌鉴赏的向导。
它或点明主旨,或表明诗人的情感基调。
当然,不同的标题所蕴含的信息也有所不同:
1.提示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
2.交代写作缘由或目的;
3.暗含的情感或奠定的作品感情基调;
4.揭示的作品线索;
5.表明诗歌的题材;
6.暗示的诗歌表达技巧
例析:
卷别
标题
蕴含信息
2017·
全国新课标卷Ⅰ
《礼部贡院阅
进士就试》
①点明了地点(礼部贡院)。
②交待了事件(进士就试)。
③提示了工作状态(阅)。
2017·
北京卷
《晓行巴峡》
①点明了时间(晓)。
②交待了地点(巴峡)。
③说明了事件(行)。
2016·
全国新课标卷Ⅰ
《金陵望汉江》
①点明了地点(金陵、汉江)。
②提示了动作(望)。
2015·
全国新课标卷Ⅱ
《残春旅舍》
①点明了时间(残春)。
②点明了地点(旅舍)。
③暗示了诗歌的感情基调(残)。
(二)、即时训练:
看下列诗题都蕴含着那些重要信息
1.《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2015·全国Ⅰ)
2.《残春旅舍》(2015·全国Ⅱ)
3.2017年全国Ⅱ卷《送子由使契丹》
4.2018年全国Ⅱ卷《送王昌龄》
5.2018年全国Ⅲ卷《精卫词》
(3)、明确诗歌题材:
即时训练1、
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解读文题】
2、近试上张水部 (唐)朱庆馀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
画眉深浅入时无?
思考:
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解读文题】
小结文题作用1:
题目揭示内容(对象) 朱熹的《观书有感》,如果只看诗正文,以为是小湖水的风景,但看了题目之后,便知道,本诗谈的是作者看书的感受,半亩方塘是书,天光云影是指书中有美好的景致,源头活水是指读书可以使神清智清,思想永远鲜活。
作用2:
题目表达情感 刘长卿的《喜李翰自越至》这个题目中的“喜”点明了对朋友多年不见,自越而来的惊喜之情。
作用3:
题目展示思路 张九龄的《望月怀远》,题目意为遥望月亮起相思,进而怀念起远方之人。
而“先望后怀”正是该诗的思路。
二.读作者
要真正读懂一首诗歌,必须知人论世。
同样的景物,因作者遭遇、心境的不同,会寓含截然不同的情感,读诗时,必须注意作者的遭遇如何、境况如何,注意作者所处朝代的国势如何、朝政如何。
联系这些背景,才能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如南宋偏安一隅,国势衰微,外敌入侵,民族矛盾异常尖锐。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爱国主义是陆游作品的主旋律,其表现有反抗外敌侵略、抒发壮志未、揭露当局腐败及关怀祖国人民等。
陆游爱国主文思想的形成是由他所处的时代、家庭、社会环境及其自身的高贵品格决定的。
读作者,暗示了时代背景和可能的作品风格。
例3:
鹊桥仙·夜闻杜鹃?
(陆游)
茅檐人静,蓬窗灯昏,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
但日夜常啼杜鹃,催成清泪,惊残?
孤梦,又拣深枝飞去。
故山?
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注】?
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初,陆游在郑(今陕西省)做四川宣抚使王炎的幕僚,积极参加抗金战争,战绩显著。
正当前线节节胜利,即将收复长安之际,王炎调往都城临安枢密院,陆游也被调任成都府路安抚司参议管,离开抗战前线。
此作是他到成都之后所写,是“借物寓言”之作。
?
惊残:
惊醒。
?
故山:
即家乡。
思考:
这首诗表达诗人怎样的感情?
【解读作者】
三.读注释:
了解背景、内容和写作风格
读作者和读注释就是挖掘暗示的信息。
诗歌的注释有些介绍写作背景,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思想内容;有些是介绍相关诗句,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用典或其意境;有些介绍作者,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写作风格。
对这一内容读诗时一定不能忽略。
注释内容
作用
介绍疑难词语、地名
帮助读懂诗歌句子
介绍写作背景
暗示诗歌的思想主旨
介绍相关诗句
暗示诗歌的用典或意境
介绍作者
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
提供与“此诗作于贬官或流放之际”类似的注释
与作者仕途失意,对现实不满或报国无门、壮志难酬、愤懑
孤寂等深层原因有关
例4:
春日即事李弥逊①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
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
②张罗地:
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解读作者】
四.读正文:
(一)明结构(《核按钮》P133)
诗歌创作的大致“套路”:
起、承、转、合。
起句:
写景叙事。
承句:
承接上文,继续写景,叙事。
转句:
笔锋逆转,引向抒情,议论。
合句:
抒发情感,发表议论,以景结情。
典例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 思贾 至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杏花香。
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问:
请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
解析:
该诗首句(起)从春草柳色写起,次句(承)写桃花杏花,继续从色彩角度写生机盎然的春光,第三句(转)转写诗人的愁恨,第四句(合)以“春日”结景,以“恨长”结情。
答案:
先写景,后抒情:
先选取草色、柳色、桃花、杏花等典型春景表现春日之美,再用东风不消愁、春日惹恨长来点明春思。
(或:
先写春天的色彩;次写春天的繁花;接着写不解愁的春风;最后写春日惹恨,点明春思。
)
“起”句就是开头,或写景,或叙事,或抒情,或议论,方式多样。
其作用主要有两种:
?
点明题旨,统领全诗,奠定情感基调;?
托物起兴,烘托铺垫,渲染映衬。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东 坡①------苏 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luò)确②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
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
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
②荦确:
山多大石貌。
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
请简要赏析。
答:
(2)抓关键词句
中国古典诗歌大都篇幅短小,因其语言高度凝练、概括、含蓄而有跳跃性。
因此读诗千万不能匆匆一扫而过,应该一个字一个字品读,边读边想其意,力求还原诗歌画面当然,最重要的是抓住关键词句,迅速确定其情感基调。
方法
举例
表明诗歌的字句和结句,往往直接透露了诗歌的主旨
1.王维——“王孙自可留”(留表现出对山水田园的留念)
2.陆游——“塞上长城空自许”空流露出空有报国之情,却无报国之门的惆怅)
3.杜甫——“孤舟一系故园心”(孤表现出作者客居他乡的孤独抑郁之感及忧国之情)
诗词中的一两个字往往揭示了其情感,这样的字叫“情感语言”。
它不单单是诗眼,有时还藏在写景叙事句中中。
如抓住了这些字,把握思想感情往往既快又准
1.杜甫——“危樯独夜舟”(“独”揭示出诗人的孤独)
2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悲”表明了作者客居他乡又逢秋时无尽的伤感)
(3)读意象,体悟意境
意象
意境
意象是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是诗人用来兴寄思想感情的人、物、景、事等
“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是诗人强烈的感情和生动的客观事物的交融。
例6:
闻雁 (韦应物) 寒塘 (赵嘏)
故园渺何处?
归思方悠哉。
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
淮南秋夜雨,高斋闻雁来。
乡心正无限,一雁过南楼。
思考:
这两首诗为什么都写到雁?
解答:
(四)读典故
用典可以丰富诗的内容,装点诗的门面,提高诗的质量。
齐梁文学用典太多,晦涩难懂,但适当用典,的确有利于诗歌思想内容的表达。
例7:
庆庵寺桃花 [南宋]谢枋得
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是一年春。
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
[注]谢枋得,南宋人,宋亡后,仍以江东提刑、江西招谕使知信州的身份抗击元兵,兵败后潜入山中,隐居达十二年之久,拒不出仕。
后被强迫北行,至元都燕京,绝食而死。
此诗即写于隐居期间。
【解读】
(五)、读尾句(抓情语)
诗歌往往先写景叙事,后抒情明志,因而把握诗歌的尾联,有利于把握诗歌的主旨。
另外抓住诗歌中直接抒发情感的字、句,也能帮助把握诗歌的主旨情感,如愁、苦、怨、恨、羡、忆、怀、喜、泪……
例8:
壬辰寒食 王安石
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
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潮。
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
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
思考:
这首诗体现了作者一种什么样的追求?
【解读】
基本阅读方法小结:
1、读题目抓住题材2、读作者抓背景3、读注释抓暗示
4、读形象抓意境5、读细节抓形象6、读尾句了解主旨
7、读整体品意境
[真题体验1][2017·全国新课标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送子由使契丹苏 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é〔清禁〕皇宫。
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
②〔武林〕杭州的别称。
苏轼时知杭州。
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
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
“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
”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
“彼李揆,安肯来邪?
”
[阅读指导]按以下步骤把握全诗:
第一步 整体阅读,领悟诗意
1.析标题
2.读注释
3.悟意象
4.辨句法
5.明题材
第二步 分析手法,把握情感
14.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 )
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轼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
C.从李揆的典故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
D.苏轼告诉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
E.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
15.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
请加以分析。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真题体验2]
[2017·全国新课标卷¡é?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诗意赏析〗
欧阳修主持贡举(嘉佑二年,即1057年),大举改革,使应试举子一片哗然,甚至闹事。
但是不良的文风,终被扭转过来。
嘉佑二年二月,欧阳修充御试进士详定官。
情况已非昔比,心情也舒畅得多。
首联着力渲染礼部考试的考场环境——群英毕至,贡院里肃穆幽雅,试院中焚起了香,以消除人多的异味,且能增添祥瑞肃穆的气氛。
颔联重点描绘士子答题时的情景,考生们大清早就入场了,没有一点喧闹嘈杂之声。
试题下发后,考生奋笔疾书,一片沙沙之声,好似春蚕在食桑叶。
颈联表明考试意义,诗人对此景象不禁发出感慨:
济济多士,尽是天下英才,国家栋梁。
尾联自谦衰病,对同僚谆谆嘱托:
作为选拔人才的考官,应当具有慧眼,认真鉴别。
诗中说自己老病,精神不济,阅卷挑选人才之事要拜托同仁,那是谦逊之辞。
全诗透露出一种惜才爱才的真挚感情,也表达了要为国选出真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5分)( )( )
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又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E.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
析:
15.本诗的第四句?
°下笔春蚕食叶声?
±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
(6分)
答:
Ⅱ、审清—审清题干问题指向
“磨刀不误砍柴工”,审准题目相关信息和要求,是答准答好题最关键的一步。
下面结合实例对古诗词表达技巧题的审题策略作一探讨归纳。
一、审题目类型:
根据题干提问的形式来看,题目类型主要有两种:
明考题型和暗考题型。
所谓明考题型,就是直接要求答出表达技巧,题干中明确含有“艺术技巧”“艺术手法”“表达技巧”或“修辞手法”“抒情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描写手法”等提示信息的。
所谓暗考题型,就是题干中不直接含有“艺术技巧”“表达技巧”等提示,而是以“如何写”“怎样写”等用语来提问的。
因此,弄清楚题目类型,尤其要弄清楚是否是暗考题型,可以避免答非所问、张冠李戴等错误。
1.明考题型:
艺术技巧、艺术手法、表达技巧、修辞手法、抒情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描写手法等。
2.暗考题型:
题干中是“如何写、怎么写”用语
二.审题干要求:
1.显性要求:
明确说明或规定要求。
2.隐性要求:
隐含在题目中的要求---结合题干信息;仔细揣摩挖掘。
【典例分析】(2009年高考湖北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西溪无相院张先
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
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
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
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方修芦碍月生。
问题:
第二联是怎样写景的?
请简要分析。
从题干信息“怎样写景”来看,此题是暗考类型的,考查的是有关写景的表达技巧。
所以,答此题时要从表达技巧的范围来思考。
具体来说,可以从景物的描写技巧入手。
景物描写的技巧与角度主要有:
正侧结合、虚实结合、动静结合、远近结合、俯仰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声光色态,粗笔勾勒、工笔细描,比喻、比拟、夸张、通感,对比、衬托、烘托、渲染,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等。
就第二联内容来看,主要是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写景的。
【答案】第二联是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来写景的。
上句着眼于视觉,写浮萍破处,山影在水中显现出来,呼应了第一联的“清”字。
下句则着墨于听觉,以细微的草声衬托出环境的宁静,呼应了第一联的“静”字。
【见证高考】(2009年高考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小重山•端午[元]舒頔
碧艾香蒲处处忙。
谁家儿共女,庆端阳。
细缠五色臂丝①长。
空惆怅,谁复吊沅湘②。
往事莫论量。
千年忠义气,日星光。
《离骚》读罢总堪伤。
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注]①五色臂丝:
荆楚风俗,端午节以五彩丝系臂。
②沅湘:
沅水和湘水。
湘水支流中有泪罗江。
问题:
这首词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
请分别结合上阕和下阕作简要分析。
分析:
答案:
三.审设问区间
明确是针对全篇内容还是针对局部(某句某联某片)的内容分析
1.针对局部内容,就要首先考虑修辞手法,再考虑其他手法;
2.针对全篇内容,优先考虑表现手法,再考虑其他手法。
缩小搜索范围,找准答题角度,避免以偏概全。
典例分析:
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阮籍
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
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
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
适逢商风①起,羽翼自摧藏。
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
但恨处非位,怆悢②使心伤。
【注】①商风:
秋风。
②怆悢(ling):
悲伤。
【试题】
(2)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请作简要分析。
分析:
咏物诗
整体手法:
托物言志或象征
具体描写:
比喻、拟人、对比、正面描写、侧面烘托等。
【参考答案】
(2)这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或比兴象征)的手法;以凤凰自喻(或象征诗人自己)抒发了诗人孤独无奈的苦闷心情和壮志难酬(或报国无门)的悲伤情怀。
(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
四.审提问角度
1.大角度:
题干直接问表达技巧(艺术技巧、艺术手法)是什么;
2.小角度:
具体到描写手法、抒情手法、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星闻结构等某个角度。
避免混淆概念,避免张冠李戴。
典例分析:
晓至湖①山(清)厉鹗
出郭晓色微,临水人意静。
水上寒雾生,弥漫与天永。
折②苇动有声,遥山淡无景③。
稍见初日开,三两列舴艋。
安得学野凫,泛泛逐清景?
。
【注】①湖:
杭州西湖。
②折:
弯曲。
③景:
影。
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对“折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进行赏析。
分析:
?
对比【叙】以“有声”与“无声”对比,近写声觉,远写视觉【析】,突出层次的远近和景致的深阔【评】。
?
对偶(动静结合)【叙】以“折苇”对“遥山”,近景与远景结合,以“动有声”对“淡无影”,听觉与视觉相结合【析】;节奏优美(或形象丰富或层次分明),意境淡雅(或幽静、清新)【评】。
【解题思路】
第一步,此题设题角度大。
“折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是写景名句,从写景手法考虑,有
声与无影形成对比;从画面描写考虑,既有听觉又有视觉,既有动又有静,故而可
得出手法为对比、动静结合或对偶。
第二步,分别举例鉴赏两种手法的使用。
第三步,考虑技巧对画面意境的效果。
5.审答题步骤
简单题型:
只需回答表达技巧的名称
完整题型:
“三步走”
1.指出表达技巧(是什么)
2.分析表达技巧(为什么)
3.点明表达效果(怎么样)
根据设问数量和分值分配来确定何种题型
原则:
立足文本、点面结合、答题规范
典例分析:
醉落魄·咏鹰(清)陈维松
寒山几堵①,风低削碎中原路②。
秋空一碧无今古。
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
男儿身手和谁赌?
老来猛气还轩举③。
人间多少闲狐兔。
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
[注]①堵:
座。
②削碎中原路:
形容鹰掠地飞过。
③轩举:
意气飞扬。
①词借咏鹰抒壮怀,言其欲像雄鹰搏击狐兔一样,消除恶人、小人,声色俱厉,可见作者在郁闷中进发之愤慨。
词人概作于作者旅寓河南期间。
②堵:
一般为用于墙的量词,词中形容山高。
③“风低”句:
写鹰在广阔平原上迅疾低飞。
削碎,犹“划破”。
清·陈维松《醉落魄·咏鹰》试题阅读答案及全诗翻译赏析清·陈维松《醉落魄·咏鹰》试题阅读答案及全诗翻译赏析
④寻呼处:
行猎地方。
寻呼,即呼鹰逐兽。
杜甫《壮游》:
“呼鹰皂枥林,逐兽云雪冈。
”
⑤身手:
指才能、本领。
和谁赌:
没有机会与别人比高低。
⑥轩举:
昂扬貌。
⑦汝:
指鹰。
译文:
几座山峦像墙般低矮,鹰在广阔平原上秋风迅猛急速地掠过大地。
天空澄清静谧古今不变。
醉酣敞开貂裘,约略记得当年打猎时呼鹰逐兽的事情。
男儿的空有一身武功绝技来和谁一争高下呢?
年老了仍然意气飞扬,因为人间还有多少狐兔啊!
月黑天的时候,正是鹰出猎的时机,在这样的时刻,我特别想你!
(1)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是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鹰的?
请做简要分析。
答:
上片主要运用衬托手法。
借用壁立的寒山、迅猛的秋风、澄碧的秋空等场景,来衬托鹰威武、刚劲的形象。
“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
6.审答案数量
题干问“哪种”,只能答出一种;
题干说“哪些”,多角度切入,不能少答;
题干问“主要”或“突出”,一般答一种,至多两种。
确保答题规范和准确
典例分析:
华清宫朝元阁迥羽衣新吴融
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便干。
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过华清宫李约
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
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问题:
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的华清宫,请指出它们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
(5分)
答案:
)①两首诗都运用了对比(或对照、映衬)手法。
(1分)②第一首诗宫内宫外(或空间)
对比:
宫外飞雪阴云,分外寒冷;宫内绿树掩映,温暖如春。
(2分)第二首诗今昔(或时间)对比:
昔日霓裳羽衣,歌舞升平;今朝杂树丛生,宫殿荒凉。
(2分)
【小结审题步骤和方法】
一、总体要求
审题不误答题工,匆忙动笔希望空。
勾圈画点审题干,咬文嚼字题细看。
不懂题意不下笔,答非所问最讳忌。
题目要求准又全,遗漏信息要扣分。
仔细读题重点抓,隐含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诗歌 鉴赏 高分 答题 攻略 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