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人教版语文高二暑假作业22.docx
- 文档编号:25065420
- 上传时间:2023-06-04
- 格式:DOCX
- 页数:18
- 大小:36KB
学年人教版语文高二暑假作业22.docx
《学年人教版语文高二暑假作业2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人教版语文高二暑假作业22.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人教版语文高二暑假作业22
2017-2018学年人教版语文高二暑假作业(22)
一、现代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2015年5月,《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办法〉等三个文件的通知》(教体艺【2015】5号)正式下发,“三个文件”的研制和出台,填补了艺术教育评价制度的缺失,对于建立科学规范的评价制度意义重大;将有利于切实改进美育教学,切实提高艺术教育的育人质量,促使人才质量标准更加全面,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意义重大。
(选自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负责人就《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办法》等三个文件答记者问)
材料二:
《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办法》明确,艺术测评将以分数形式呈现,由三个等级组成,基础指标40分;学业指标50分;发展指标20分,其中加分项目10分。
测评的依据是学生的写实记录、成绩评定,同时参考教师评语、学生互评、自我评价等。
此外,音乐、美术课的出勤率,也将是艺术素质测评的考核内容。
教育部相关负责人强调,学校必须如实记录每一位学生的艺术素质测评结果,初中和高中阶段的学生测评结果将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内容,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正是“小升初”、中高考等升学考试的重要参考依据。
本报记者了解到,目前各学校的综合素质评价非常随意,看不出有统一的标准,同时也疏于监督。
评价基本就是针对每个学生在课堂及课外的表现写个性化的评语。
这种评价方式与教师工作态度、工作强度等因素有关。
测评指标体系虽已出台,但其中所包含的基础指标、学业指标以及发展指标其实都缺少具体的规范化方案。
测评分数并不一定能如实反映孩子们的艺术造诣和水平。
(摘编自《北京青年报》)
材料三:
自2015年8月教育部公布全国中小学艺术素质测评实验区名单至今,基于对实验区的成功经验与存在问题的分析,统一思想认识、澄清测评理念是测评工作的重中之重。
施行中小学艺术素质测评的初衷,是想通过素质测评这一杠杆来形成一种倒逼机制,一方面推动艺术教育落后地区和学校真正重视艺术教育,另一方面促进艺术教育开展较好或有一定基础的地区和学校提升艺术教育发展水平,让学生享受到更优质和更丰富的艺术教育。
实施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不是为了评估学校,不是为了考核校长,也不是为了考评老师,更不是为了考试学生,这类考核评估如果只是获得一个结论,却不能对推进学校艺术教育起到任何作用,那除了耗费人力物力之外,恐怕没有实质性的意义。
当然,如果这类考评与学校、校长以及教师的发展和切身利益相关,从而形成倒逼机制,而让学校、校长或相关人员主动或被动地加强学校艺术教育,那么,这样的考核某种意义上又成为了艺术教育的推进手段。
艺术素质测评能整体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让更多的学生享受到基本的艺术教育或更好的艺术教育,在每年进行的常态化测评中不断提高艺术素质,这才是艺术素质测评所关注的重点。
(摘编自《课程·教材·教法》2017年第07期)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办法》等三个文件的研制和出台,填补了艺术教育评价制度的缺失,将有利于切实提高艺术教育的育人质量。
B.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对于建立科学规范的评价制度、全面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意义重大。
C.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不仅重视学习结果的评价,也重视学习过程的评价,将促使人才质量标准更加全面。
D.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由基础指标、学业指标、发展指标三个等级组成,基础指标所占比重最大,出勤率是考核重点。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
A.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的依据是学生的写实记录、成绩评定、教师评语、学生互评、自我评价等,测评的结果是各级升学的重要依据。
B.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将有利于切实改进美育教学,推动艺术教育落后地区和学校真正重视艺术教育。
C.实施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不是为了评估学校,考评校长、老师,而是要考评学生,获得一个对推进学校艺术教育起作用的结论。
D.只要将考评与学校、校长以及教师的切身利益相关,就能够形成倒逼机制,从而使相关人员主动加强学校艺术教育。
E.艺术素质测评关注的重点是测评能整体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让更多的学生享受到基本的或更好的艺术教育,提高艺术素质。
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实施艺术素质测评工作,目前还存在哪些困难。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利用传统街区发展经济,早已经成为我国许多城市趋之若鹜的举措,大家热衷于把这些街区“打造”成一个地方的“名片”,以增加城市的影响力,招徕商家和顾客(特别是游客)。
充分利用好历史资源,让文化遗产活起来,本无可厚非。
但是在对传统街区新意迭出的“打造”中,也产生了形形色色的问题,甚至导致传统街区面目全非、名存实亡的悲剧,令人痛心。
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没有弄清传统街区本身的性质,以及该如何保护和利用。
所以,传统街区要慎言“打造”。
②传统街区的价值就在于其“传统”,在于其所承载的历史文化。
几乎稍有名气的传统街区,其形成的过程都比较漫长,少则数十年,多则数百年,比如西安的西羊市,元朝时即已出现。
传统街区产生于人民群众的长期创造和积累,其住宅区、崇祀区、商业区、公共活动区等的构成,都体现着人民的生活理想与生存智慧,体现着社会的伦理道德关系,也体现着鲜明的地域特色,街区的灵魂即维系于此。
传统街区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人文信息,是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和谐统一体。
以此观之,传统街区最值得关注的地方绝不仅仅在于那些年代不一、外形各异的房屋建筑,更在于这些建筑所承载的生存方式、风土人情。
③因此,保护和利用传统街区,必须明白它自身的社会意义,明白它是否存在问题、我们需要做什么。
把原住民大量迁走,对街区进行彻底的改造和招商,是饮鸩止渴的短期行为。
因为,若没有对街区历史和现实的尊重,街区的文化特色将逐渐失去,其内涵必然会受到重创,所谓的招商引资能否产生长久效益十分令人怀疑。
十年前的北京前门大街改造就是前车之鉴:
迁走了老住户,推倒了旧房屋,建成了气派的新街道,招来80多个京城老字号以及许多国际连锁品牌店,后来却难以达到预想的效果,本地居民及游客均不买账,有数十家店铺又陆续撤走。
④当前对待传统街区还普遍存在一种现象,就是号称将其打造回清朝或民国的某个阶段,似乎回归的年代越早越好。
此举就如同要把百岁的老人整回童年,也是妄自菲薄的无知行为。
你把蕴含丰富历史信息的街区压缩至某一年,把它搞成往昔特定时期的模样,那么之后的这几十年、上百年算不算历史、算不算是街区的生命历程呢?
况且,即使真有街区百年前的照片或资料可资参照,但没有了那时的人、技艺、材料、社会环境,你能把它不走样地整回到过去的年代吗?
整回去之后又希望什么年代的人来生活?
这么整的结果,必然是把真的整没了,搞出个不伦不类、缺乏生命力的假古董,哪怕看着再奢华,也不过是基因突变的怪胎,甚至是僵尸。
街区房屋的整治,最好的办法或许是采取逐步维修与更新的方式,对不得不修缮的才采取适当措施,对违章违法的私搭乱建行为坚决予以纠正和制止。
(摘编自马奔腾《传统街区要慎言“打造”》)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传统街区蕴含了厚重的历史文化,可成为地方的名片,可以增加城市的影响力,也是城市发展旅游业的核心竞争力。
B.历史文化是传统街区的价值所在,历史文化的形成需要几代人的努力,传统街区的形成比历史文化的形成更为漫长。
C.充分利用好历史资源,让文化遗产成为发展地方经济的动力,需要先弄清楚传统街区本身的性质,并以保护为前提。
D.那些年代不一、外形各异的房屋建筑是传统街区的灵魂,它反映了地域特色和人民的生活理想、生存智慧及社会的伦理道德关系。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①段直言当前不少城市“打造”传统街区出现了不少问题,然后探析原因,提出了慎言“打造”的论点。
B.文章讲述了十年前北京前门大街改造失败的案例,这为论述保护和利用传统街区需尊重传统街区的内涵提供了例证。
C.文章从传统街区的价值所在保护和利用传统街区时出现的问题两个方面,论证了改造和利用传统街区要谨慎。
D.文章第④段连续使用了三个问句,鲜明地表达了反对改造传统街区的态度,然后提出了传统街区整治的办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传统街区改造的过程中,如果能充分发掘出传统街区蕴含的历史、人文信息,因势利导,就能做到古为今用,古今融合。
B.缺乏准确的定位,怀着急功近利的心理粗暴改造,既会破坏传统街区原有的格局,也难以建立新的有可持续性的文化生态。
C.迁走原住居民,彻底改造旧城区,以此招商引资,这并不能长久促进城市的发展,反而会破坏传统街区的文化特色和内涵。
D.对于传统街区,我们要怀有敬畏之心,要认真地去认识它、了解它尊重它,顺其自然,而不是轻率地将其打造成返古名城。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流浪的名著
蒋新
中午的文化市场已经退去沸腾和热闹,人头攒动与淘宝捡漏的各色眼神终于渐渐收场,给这个季节的清冷腾出许多可以畅快呼吸的空间。
冷风重新凝聚,换挡提速,自由鼓荡,在人们身边进行新一轮穿梭。
冷风里的阳光十分柔和,暖暖灿灿的,宛如尼采的纤细之手,移动着抚摸着地上那些还没有撤走的物品,当然还有我的感觉。
那些醒目的枣红色,宛如一群被冷落被流浪的红鹤,倔强在那个杂乱的地摊上,无奈而又高贵。
蹲下。
捡起。
端看。
眼睛一碰触精装书面上的烫金书名,周身像被灌了一瓶六十二度二锅头似的,顿时热乎起来——原来是群诺贝尔文学奖书籍悄无声息地集结在这冬季里!
封面:
《诺贝尔文学奖全集·41》,主编:
陈映真。
获奖年度:
1966年。
获得者:
以色列作家约瑟夫·阿格农;瑞典作家、诗人奈丽·沙克丝……我呆了,瞬间把自己雕塑在冷风里。
书籍之“书龄”已经超越而立之年,开始在不惑之路上行走,可书们为什么会来到这里?
我蹲在为阳光抚摸、为冷风扫射的地摊边,迅速将散放的枣红色书一本一本收集到跟前,一共十五本。
从书的编码看,十五本只是这套诺贝尔文学全集的一部分,后边有无不敢断定,前面应该还有确凿的四十部——因为摆在面前的最小截止书目号是“41”。
“那些书呢?
”我抬头问那人,直言不讳。
“哪些书?
没有了,就这些。
”黑瘦矮的摊主似乎有些不耐烦。
地上那些落满一层尘土的书已被收集在无序的纸箱里。
摊主准备走,把空间让给清冷的风。
摊主见我还在翻看,便跺着脚催问买不买。
他急着要走,因为冷,因为要吃饭,因为到了散摊的正午时光。
于是询价,掏钱,打包,在柔和清冷的阳光抚摸中,我把那摞枣红色书籍带回了家。
用白菜价格买来的那排枣红色,宛如钱塘江涌出的一线潮,整齐醒目地摆在书橱中央。
然而,望着捡漏得来的书籍和由它们簇成的风景,我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
文化和市场一接轨,就成为买卖文化的市场,一切与文化沾边的标识,比如青铜、陶瓷、字画、家具、钱币、刺绣、木雕等等,都贴着文化的标签,以古董的身份在不同的位置出现和交易。
至于真假,新旧,年代,那就考验淘宝者的眼力、胆识和运气。
书,自然是文化的,可是,在这交易文化的市场里,除了古籍和稀有版本受到收藏者淘宝者的青睐外,其他都白菜萝卜般地拥挤在地摊上。
一堆一堆任人翻,任人找,任人看的书,在这里成为真正的落魄者和流浪者,既失去了“书中自有黄金屋”和“书中自有颜如玉”的高贵价值,也失去了可以归属的身份证。
它们的高贵去哪儿了呢?
寻找被遗失被冷落的那些高贵书籍,常成为我周末的主题。
在不同城市的文化市场和相同模样的地摊书摊上,我寻找到许多高贵的书籍,如四卷本《柳宗元集》,四卷本《乐府诗集》,三卷本《白居易集》等;八十年代初影印的《详解聊斋志异图咏》让我高兴了许多个夜晚,书中那些绘于光绪十二年的上百幅精致插图,是那样惟妙惟肖,清晰可人。
稀有的图画,让蒲松龄笔下的聂小倩、崂山道士、席方平都有了可以直视的生命画像。
还有四十年代末、五十年代初标着金圆券价格的鲁迅的、巴金的、吕叔湘的书籍;还有六十年代山东师范学院研究老舍、夏衍、郭沫若的书籍,在那些跳跃着细小草根显露的纸面上,尽管造纸的师傅想用绿色黄色淡青色来掩饰,依然如劳作者的皮肤那样粗糙。
凹凸不平的汉字们倔强地排在那里,一言不发地留着自然灾害年代的苦涩和艰辛。
上世纪七十年代出版的鲁迅着作单行本竟也在地摊上一一买齐。
这些绝对正版,品相绝对在九品以上的不同思想的高贵者,各自在书橱的上上下下站位,摇曳着厚重如山的独有风采。
坚强人格让我敬仰,倔强书格让我生出无边的敬意。
淘来的书群既有卓然自尊的高贵身份,又有正版合法的身份证和居住证。
书中一枚枚不同模样不同规格的印章,还有不同方式的图书编码,都载着岁月痕迹与书一同存在,成为书无法分离的命运共同体。
这些后来附加在书中的手写体和深深浅浅的印泥,证明这些书们曾经驻留的基地或者居住的地址。
有的书中还有硬硬的或白或黄的借书卡,卡上还有借书人书写的潦草姓名和时间。
这一切都成为书的正统履历。
好玩和好奇心曾促使我按图索骥,为书籍寻找曾经的家门,结果出奇一致,你寻找的单位不存在。
书大概在破产、改组、或者拍卖过程中,被迫卖掉的,或者任意让人拿走的。
我见过无数书们被秤钩子称过以后,被塞进麻袋的狼狈和无奈。
书的高贵身份瞬间被秤钩子剥夺,从高高的书架沦为不值钱的“废品”,然后到地摊上去流浪。
名著,尽管流浪过,也是流浪者中的高贵者。
每次抚摸,阅读这些血统正宗、出身名门的流浪书,感觉面对的似乎已经不是简简单单的书本,而是一位位经过生命体验的长者。
当手指划过,眼光走过,书籍也默默收藏起你的体温、感知和眼神,就像收藏每天的阳光那样,把发生的一切悄悄地融注在经过岁月沧桑洗礼的纸面里,成为你什么时候需要就什么时候出现的最好朋友与知己。
每一部书,特别是那些经过书摊地摊流浪后的书,都会成为一座有秘密有故事的房子,无论横版竖版精装简装简体繁体。
书的一个钤印,一个刻本,一个年份,一行字迹,都在文化字面的脊梁上,留下烧不掉、丢不了、碾不碎、化不去的文化记忆。
1.下列对作品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蹲下。
捡起。
端看。
”这三句描写了“我”发现那几本高贵的书时的动作,短促的句式表现了“我”内心的激动。
B.这几本名著已经出版了三十多年且已不成套,对于书贩来说已经没有太大的价值,难怪他显得那么的不耐烦并急于出手。
C.文中写了书的种种遭遇,比如“白菜萝卜般地拥挤在地摊上”“被秤钩子称过以后,被塞进麻袋”,隐含着作者的痛心。
D.本文记述了“我”发现散落的名著进而收集名著并寻找这些名著“身份”的经历,表达了对名著经久不衰的价值的崇敬之情。
2.文章开头写出了环境的什么特点?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3.文中写到:
“坚强人格让我敬仰,倔强书格让我生出无边的敬意。
”结合全文,谈谈你对“倔强书格”的理解。
二、文言文阅读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欧阳玄,字原功。
母李氏,亲授《孝经》《论语》《小学》诸书,八岁能成诵,始从乡先生张贯之学,日记数千言,即知属文。
十岁,有黄冠师注目视玄,谓贯之曰:
“是儿神气凝远,目光射人,异日当以文章冠世,廊庙之器也。
”言讫而去,亟追与语,已失所之。
部使者行县,玄以诸生见,命赋梅花诗,立成十首,晚归,增至百首,见者骇异之。
年十四,益从宋故老习为词章,下笔辄成章,每试庠序,辄占高等。
弱冠,下帷数年,人莫见其面。
经史百家,靡不研究。
延祐元年,诏设科取士,玄以《尚书》与贡。
明年,赐进士出身,授岳州路平江州同知。
调太平路芜湖县尹。
县多疑狱,久不决,玄察其情,皆为平翻。
豪右不法,虐其驱奴,玄断之从良。
贡赋征发及时,民乐趋事,教化大行,飞蝗独不入境。
改武冈县尹。
县控制溪洞,蛮獠杂居,抚字稍乖,辄弄兵犯顺。
玄至逾月,赤水、太清两洞聚众相攻杀,官曹相顾失色,计无从出。
玄即日单骑从二人,径抵其地谕之。
至则死伤满道,战斗未已。
獠人熟玄名弃兵仗罗拜马首曰我曹非不畏法缘诉某事于县县官不为直反以徭役横敛掊克之情有弗堪乃发愤就死耳不意烦我清廉官自来玄喻以祸福,归为理其讼,獠人遂安。
召为国子博士,升国子监丞。
致和元年,迁翰林待制,兼国史院编修官。
时当兵兴,玄领印摄院事,日直内廷,参决机务,凡远近调发,制诏书檄。
更张朝政,事有不便者,集议廷中,玄极言无隐。
科目之复,沮者尤众,玄尤力争之。
诏修辽、金、宋三史,召为总裁官,发凡举例,俾论撰者有所据依。
史官之论议不公者,玄不以口舌争,俟其呈稿,援笔窜定之,统系自正。
至于论、赞、表、奏,皆玄属笔。
五年,帝以玄历仕累朝,且有修三史功,谕旨丞相,超授爵秩,遂拟拜翰林学士承旨。
十七年春,乞致仕,以中原道梗,欲由蜀还乡,帝复不允。
时将大赦天下,宣赴内府。
玄久病,不能步履,丞相传旨,肩舆至延春阁下,实异数也。
是岁十二月戊戌,卒于崇教里之寓舍,年八十五。
帝赐赙甚厚,追封楚国公,谥曰文。
(选自《元史•欧阳玄传》,有删节)
1.下列对文中加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獠人熟玄名/弃兵仗/罗拜马首曰/我曹非不畏法/缘诉某事于县/县官不为直/反以徭役横敛掊克之/情有弗堪/乃发愤就死耳/不意烦我清廉官自来/
B.獠人熟玄名/弃兵仗/罗拜马首曰/我曹非不畏法/缘诉某事于县/县官不为直反/以徭役横敛掊克之/情有弗堪/乃发愤就死耳/不意烦我清廉官自来/
C.獠人熟玄名/弃兵/仗罗拜马首曰/我曹非不畏法/缘诉某事于县/县官不为直反/以徭役横敛掊克之/情有弗堪/乃发愤就死耳/不意烦我清廉官自来/
D.獠人熟玄名/弃兵/仗罗拜马首曰/我曹非不畏法/缘诉某事于县/县官不为直/反以徭役横敛掊克之/情有弗堪/乃发愤就死耳/不意烦我清廉官自来/
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庠序,是古代的地方学校,后也泛称学校或教育事业。
《孟子》中有: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
B.进士,是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之称,进士分为三等:
一等称进士及第,二等称进士出身,三等赐同进士出身。
C.“博士”,古为官名。
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D.致仕,旧指交还官职,即辞官。
典籍中习见的“致事”“致政”“视事”“告归”“乞骸骨”等,也都指的是“还禄位于君”。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欧阳玄年少文才过人。
黄冠师看其面相,推测他未来必是肩负朝廷重任者。
部使者让他作诗,他立刻作成十首。
B.欧阳玄明察善断、不畏权贵。
县中许多长久难以决断的疑难官司,豪门大族不遵守法律、虐待家奴的行为,欧阳玄都能公正判决。
C.欧阳玄为官清廉,声名显著。
武冈县有人聚众闹事,他能以清廉的官声正确处理,亲自用祸福之理开导他们,武冈于是安定了下来。
D.欧阳玄深受皇帝器重。
他兼理国史院事务,参与决策机要事务,负责编修史书。
为使朝政再加扩大影响,他畅所欲言,毫无隐讳。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官曹相顾失色,计无从出。
玄即日单骑从二人,径抵其地谕之。
②史官之论议不公者,玄不以口舌争,俟其呈稿,援笔窜定之,统系自正。
三、诗歌鉴赏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水龙吟·秋兴
吴则礼
秋生泽国,无边落木,又作萧萧下。
澄江过雨,凉飙吹面,黄花初把。
苍鬓羁孤,粗营鸡黍,浊醪催贳①。
对斜斜露脚,寒香正好,幽人去,空惊咤。
头上纶巾醉堕,要欹眠,水云萦舍。
牵衣儿女,归来欢笑,仍邀同社②。
月底蓬门,一株江树,悲虫鸣夜。
把茱萸细看,牛山③底事,强成沾洒。
【注】①贳:
读shì,赊欠。
②社:
一种民间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
③牛山:
《晏子春秋》载,齐景公登牛山,流涕曰:
“美哉国乎!
若何去此而死也?
”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词的上阕“秋生”句和“澄江”句,交代了时节,描写了环境特点,营造了悲凉孤寂的氛围,奠定了全词的感情基调。
B.“苍鬓”句,描写了词人两鬓斑白,人生老迈,漂泊孤苦,生活不易,连喝杯浊酒也要赊欠的困顿境遇。
C.“对斜斜露脚”句,写露脚斜斜,寒香恰如其分。
如此美景,恋人却离词人而去,徒留词人悲伤感叹。
D.“把茱萸细看”与王维诗“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异曲同工,抒发了故乡亲人对身处远方的词人的思念。
E.整首词所描写的萧萧落木、雨后澄江、云水萦舍、月下江树的景象,画面感极强,表现了词人独具匠心的构图能力。
2.下阕写词人酒醉“欹眠”后,有“牵衣儿女,归来欢笑,仍邀同社”一句。
请简要赏析这一句。
四、默写题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阿房宫赋》中说明人心没有区别,都追求幸福快乐,挂念家小,对秦统治者的残民以自肥作了有力的抨击的语句是:
__________, 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煜《虞美人》中运用想象手法,抒发物是人非的感慨的名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煜的《虞美人》中那美好的事物却使李煜倍添烦恼,劈头怨问苍天,你什么时候才能了结呢。
这句诗是:
__________。
五、语言表达
1.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4岁起在父亲开办的私塾里读书,10岁就考入商丘工学院,最近,一名河南女孩儿“火”了。
即使这名河南女孩儿真是个“神童”,或者说被培养成了“神童”,但有些问题还是不可忽略。
因为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我国的义务教育只可能设计为9年。
况且,这个女孩儿考上的商丘工学院是一所民办普通高校,学历为大专,在这样一所民办高校,不可能实现孩子成才的梦想。
人生是一场漫长的旅行,不是一次短跑竟赛,仅仅追求“赢在起跑线上”并没有太大意义,赢了开头却会输了最后。
①我国的义务教育并非只可能设计为9年。
②__________。
③__________。
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句不超过15个字。
人类建筑史上的三次革命:
一曰石材,以欧洲哥特式教堂为代表;二曰木材,以北京紫禁城故宫为代表;①__________。
据考察,永定境内现有各式客家土楼2.3万余座,被誉为“土楼王子”的振成楼,坐北朝南,调节阴阳,遵循八卦理念建造,空间配置妙不可言:
②__________,层层向外伸展,环环互为相接,“楼中有楼”为内通廊圆形结构,“楼外有楼”呈苏州园林式布局。
振成楼大门石刻对联开宗名义:
“振纲立纪,成德达材”;厅堂两侧楹联颇含哲思:
“振作哪有闲时,少时壮时老年时,时时须努力;成名原非易事,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要关心”,这正是客家人对③__________的权威诠释。
六、材料作文
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被日本喻为“煮饭仙人”的村嵨孟现年85岁。
1963年,他在大阪开了一间大众食堂烹饪米饭,一煮就是50多年。
每天限量出售500份老人用古法亲手煮的“银饭”,必排长队。
他坚持着煮饭步骤铁则——取水、选米、泡米40分钟,用力淘米搓去外层影响口感的淀粉,生米下锅,先小火,后转大火……无论在哪煮饭,他都使用土灶和自带的古法炊具,不用电饭锅。
日本媒体曾描述说,村嵨孟像武士一般守卫着稻米文化和传统技法。
要求:
综合材料内容及含义,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套作不抄袭。
七、选择题
4.下列各句中,表达通顺、得体的一句是( )
A.全国人大代表蒙兰凤说:
“为了更好缅怀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献身的英烈,建议将湖南芷江设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地’。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学年 人教版 语文 暑假 作业 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