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版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板块提升练五.docx
- 文档编号:25065414
- 上传时间:2023-06-04
- 格式:DOCX
- 页数:15
- 大小:46.75KB
新课标版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板块提升练五.docx
《新课标版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板块提升练五.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标版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板块提升练五.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课标版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板块提升练五
板块提升练(五)
(时间:
90分钟 分值:
100分)
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
1.(2019·浙江温州“十五校联合体”期中)在凡尔登战役正在激烈进行的时候,为减轻凡尔登法军的压力,英法两军发动了一次重要战役,这次战役发生的地点位于图中的位置是( )
A.①B.②
C.③D.④
解析 材料中图表爆发于①处的战争是索姆河战役,该战役的目的即是减轻法军在凡尔登的压力并削弱德军,故A项正确。
答案 A
2.(2019·山东滨州一中模拟)1917年3月,美国总统威尔逊在其连任的就职演说中说:
“……我们不再是孤立的区域,经过那致命的骚乱所造成的30个月来的悲惨事件,我们已经成为世界公民。
要想回头已经不可能,我们国家的命运就取决于我们是否愿意全力去保卫这个国家。
”这表明威尔逊( )
A.明确表达了美国参战的想法
B.对俄国的二月革命非常不满
C.主张放弃孤立主义外交政策
D.希望协约国取得战争的胜利
解析 材料中的事件是指第一次世界大战,由“我们不再是孤立区域”“我们已成为世界公民”可知美国不想再置身事外,故主张放弃孤立主义外交政策,所以C项符合题意;题干中的表述并没有明确表达参战的主张,故A错误;题干中没有提到二月革命,故排除B;材料表达与对协约国的态度无关,故排除D。
答案 C
3.(2019·山东济宁检测)1917年3月,俄国沙皇退位,“所有沙皇制度的象征物都被销毁,镶有罗曼诺夫王朝的两头鹰的旗帜被撤下。
冬宫上,象征着国际革命标志的红旗在飘扬着”。
上述事件( )
A.促使俄国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B.标志着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分歧已经消失
C.使无产阶级全面掌握了国家政权
D.标志着俄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任务基本完成
解析 1917年3月,俄国沙皇退位,标志着俄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任务基本完成,故选D项;和平法令促使俄国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排除A项;俄国沙皇退位,二月革命胜利标志着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分歧成为主要矛盾,排除B项;1917年3月,俄国沙皇退位,俄国出现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临时政府实际掌握着国家权力,排除C项。
答案 D
4.(2019·山东烟台期中)有一种观点认为,粗看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全球,它显示出的变化相当少,欧洲的霸权比大战前更完整。
但实际上,从全球史观来看,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意义恰恰在于它开始了欧洲霸权的削弱。
粗看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的霸权比大战前更完整”的主要依据是( )
A.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以欧洲为中心
B.国联由英法操纵
C.欧洲的帝国主义阵营更巩固
D.欧洲的海外殖民体系进一步扩大
答案 A
5.(2019·浙江金华十校联考)一段关于二战前夕的记载这样写道:
“西方领导人仍为先前张伯伦对苏联红军的战斗力、苏联领导人的动机和苏联邻国的反应所表露的怀疑和担心所困扰。
同样,随着轴心国在西班牙、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节节胜利,斯大林的疑虑也在不断增长。
”上述情况( )
A.导致四国达成《慕尼黑协定》
B.推动苏德签署“互不侵犯条约”
C.反映出英国的大陆均势政策
D.推动三国军事同盟的正式建立
解析 “四国达成《慕尼黑协定》”不包含苏联,故A项错误;“斯大林的疑虑也在不断增长”可得出苏联对英法的不信任转而求自保,推动苏德和解,故B项正确;此时的英国奉行的是“绥靖政策”,故C项错误;三国军事同盟是一战时期存在的军事集团,故D项错误。
答案 B
6.(2019·山东青岛模拟)二战时期某宣言称:
“(签字国政府)现在正对力图征服世界的野蛮和残暴的力量从事共同的斗争,兹宣告:
1.每一政府各自保证对与各该政府作战的三国同盟成员国及其附从者使用其全部资源,不论军事的或经济的。
2.每一政府各自保证与本宣言签字国政府合作,并不与敌人缔结单独停战协定或和约。
”这一宣言( )
A.标志着二战达到真正的世界规模
B.表达了英美反对纳粹暴政的决心
C.说明英法等国开始放弃绥靖政策
D.大大加强国际反法西斯整体力量
答案 D
7.(2019·山东烟台期中)《联合国宪章》规定在形成重大决议方面须“五大国一致”,各常任理事国享有“否决权”。
这一规定( )
A.有效地解除了战争的威胁
B.体现了美苏两国霸权主义
C.顺应了多极化的发展趋势
D.突出了大国的责任和作用
答案 D
8.(2019·山东济南期末)1943年在德黑兰会议上斯大林同意在欧战结束之后出兵中国东北对日作战,此后美国驻华大使赫尔利开始积极调解国共矛盾,力主中国建立统一、民主的“联合政府”。
1945年2月部分美国驻华外交官还在一份集体签署的给国务院的报告中主张向中共提供援助,并迫使蒋介石实行有实际内容的政治改革。
这说明美国( )
A.对苏联的冷战已经开始B.稳步输出政治理念和体制
C.积极谋划战后国际格局D.准备放弃扶蒋反共的政策
解析 通过题干可知,美国在二战之后,“开始积极调解国共矛盾,力主中国建立统一、民主的‘联合政府’”“主张向中共提供援助,并迫使蒋介石实行有实际内容的政治改革”,可知美国积极谋划二战之后的世界格局,故选C项;杜鲁门主义是冷战开始的标志,排除A项;题干中只是述及“迫使蒋介石实行有实际内容的政治改革”,这与美国“稳步输出政治理念和体制”无关,排除B项;通过所学知识可知,美国在二战之后是扶植蒋介石的,排除D项。
答案 C
9.(2017·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某西方学者说:
“直到美国觉察欧洲普遍不满与苏联的影响日益扩大的危险同时出现时,它才被迫制定了‘马歇尔计划’,答应为大规模恢复‘自由世界’的工业提供巨额资金。
”该学者认为“马歇尔计划”出台的目的是( )
A.履行“北约”成员的义务B.缓和两大阵营的紧张局势
C.对抗“华约”集团的冲击D.扶持西欧国家和遏制苏联
答案 D
10.(2019·山东烟台期末)“几十年前还统治全球的欧洲大陆的前途这时似乎是暗淡的、危险的。
但20世纪50年代后,东欧和西欧各国却惊人地东山再起。
这一复兴同中国日益增长的实力和自信一起导致了一种全新的世界政治格局。
美苏短暂的首要地位让位于一种新的多元化社会。
这实质上意味着全球地方主义的恢复——至少从政治上来看是如此。
”上述材料意在说明( )
A.多极化格局的形成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B.美苏两极格局被多极格局所取代
C.世界格局即将呈现“一超多强”局面
D.“冷战”时期已呈现政治多极化趋势
答案 D
11.(2019·山东聊城二模)根据科索沃战争后召开的赫尔辛基首脑会议的决定,欧盟于2000年11月、2001年3月先后成立了欧盟政治和安全委员会、欧盟军事委员会和欧盟军事参谋部。
这主要表明( )
A.债务威胁欧盟安全B.恐怖阴霾笼罩欧盟
C.欧盟自主意识增强D.欧盟成为世界一极
答案 C
12.(2019·苏北三市模拟)伦敦国际战略研究所所长约翰·齐普曼认为:
“美国的权力虽然强大到能设定国际行动日程,但却无力有效地在全球执行这样的日程,其他强权无论是国家还是次国家都有力量足以对抗美国的日程,但是却无力塑造有吸引力的替代品或推行不受外界影响而又能持久的地区日程。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多极化趋势日渐加强B.地区性力量逐步崛起
C.美国建立起单极世界D.一超与多强局面并存
答案 D
13.(2019·山东济南一模)近年来,新兴经济体开始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成为IMF增资的重要来源。
出身工会领袖的巴西总统卢拉就感慨,在过去20年里他在历次抗议中大多会要求“IMF滚出去”,但“现在,(我的)财政部长说,我们将借钱给IMF”。
这说明( )
A.世界多极化趋势逐步加强
B.南北经济发展渐趋平衡
C.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
D.IMF面临严重资金困境
解析 据材料“新兴经济体开始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成为IMF增资的重要来源”和“我们将借钱给IMF”说明新兴经济体在国际中的作用加强,体现世界多极化趋势,故选A项;据所学发达国家仍旧占据优势,排除B项;材料“国际责任”和“IMF”都说明不是区域集团,排除C项;材料“成为IMF增资的重要来源”不能说明IMF面临严重资金困境,排除D项。
答案 A
14.(2019·山东泰安期末)1921年12月,苏俄政府做出决定:
凡雇佣工人20名以下的小企业,不论是否已被国家接管,一律归还业主或者出租。
到了1922年底,私营企业已占全国企业总数的88.5%。
据此可知苏俄( )
A.修正了十月革命的奋斗目标
B.彻底否定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资本家掌握了国家经济命脉
D.致力于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
解析 十月革命后,苏俄成为世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排除A、C。
新经济政策没有从根本上否定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而是调整其不合理部分,以便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探索向共产主义过渡的路径,排除B。
材料表明苏俄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实行国家资本主义,部分国有企业采取租让制和租借制,这有利于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故选D。
答案 D
15.(2019·山东济宁检测)苏(俄)联某领导人将实现社会主义和谋求国家强大的战略同步实施,提出:
只有在胜利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基础上才能消灭俄国的落后;只有走“捷径”,采取强制措施,打破常规,才能实现生产力水平的加速发展。
这种认识( )
A.肯定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推动了斯大林体制的形成
C.违背了苏联当时基本国情
D.延续了新经济政策的精神
解析 根据材料“只有在胜利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基础上才能消灭俄国的落后……采取强制措施,打破常规,才能实现生产力水平的加速发展”并结合所学可知苏联集中一切有限资源搞重点建设,实行公有制和计划经济,推动了斯大林体制的形成,故选B项;根据材料“将实现社会主义和谋求国家强大的战略同步实施”可知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符,排除A项;谋求国家强大的战略适应苏联当时基本国情,排除C项;材料“只有走‘捷径’,采取强制措施,打破常规,才能实现生产力水平的加速发展”可知这种认识打破新经济政策的精神,排除D项。
答案 B
16.(2019·山东潍坊二模)1962年苏联学者利别尔曼建议,用利润、奖金、价格、货币等手段来刺激企业的生产,提高劳动者的积极性。
在赫鲁晓夫的倡导下,围绕此建议展开了学术讨论。
这一讨论( )
A.主张恢复新经济政策B.使苏联经济进入市场轨道
C.动摇了公有制的地位D.促进了苏联经济体制改革
答案 D
17.(2019·山东临沂期中)1923年底,美国一项调查发现,某城镇123个工人家庭中60个都有汽车,而这60个家庭里面有26家住房相当简陋,其中21个家庭甚至连洗澡盆也没有。
据此推断,当时美国( )
A.经济通货膨胀相当严重B.经济运行过程隐含危机
C.一战对美国的打击沉重D.轻重工业比例严重失调
解析 根据材料“123个工人家庭中60个都有汽车,而这60个家庭里面有26家住房相当简陋,其中21个家庭甚至连洗澡盆也没有”,反映了美国的经济繁荣之下,暗藏隐忧,故选B项;通货膨胀的显著特点是物价飞涨,排除A项;一战美国是最大的受益国,排除C项;部分居民家庭消费,不能反映美国的工业结构状况,排除D项。
答案 B
18.(2017·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罗斯福新政的某项法案在国会讨论时,反对者声称,如果它得到通过,子女就将不再赡养父母,工人也会辞工不干。
有人甚至认为这个法案是从共产党的著作中抄来的。
下列与之直接相关的新政措施是( )
A.整顿财政金融B.加强工业计划指导
C.成立农业调整署D.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解析 “反对者声称,如果它得到通过,子女就将不再赡养父母,工人也会辞工不干”表明新政的措施是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故D项正确。
A、B、C项材料中没有涉及,故排除。
答案 D
19.(2019·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1996年12月的《时代周刊》首次提出“新经济”一词,用于形容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经济。
下列关于“新经济”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实行自由放任政策B.优先发展重工业
C.大力扶持高新技术D.推进农业集体化
答案 C
20.(2019·山东枣庄模拟)关贸总协定的缔约各方只是使用临时适用议定书和其他加入议定书,对于它在先天如此不足的情况下,仍然能够取得巨大的成就,世人几乎均有惊奇之感。
关贸总协定能够取得巨大的成就应是因为( )
A.基本消除了世界各国的贸易壁垒
B.拥有强制解决争端的法制化框架
C.倡导的贸易宗旨得到缔约方认可
D.基本解决世界贸易中的各类争端
答案 C
21.(2019·山东菏泽一中模拟)当前正在兴起的一种“反全球化”浪潮,从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此起彼伏的贸易保护主义,到英国脱欧,再到推翻区域自贸协定,乃至退出世贸组织,从纯粹的民间非主流呼声变成“大嘴”特朗普等政客堂而皇之的说法。
这些现象表明( )
A.全球的经济竞争更加激烈
B.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
C.南北方国家之间矛盾重重
D.贸易保护主义进一步弱化
答案 A
22.(2019·山东沂水期末)爱因斯坦说:
“物理学中没有任何概念是先验地必然的,或者是先验地正确的。
一些旧概念,像绝对同时性、绝对速度、绝对加速度等,在相对论中都被抛弃了,因为它们同实验之间不可能有单一而无歧义的联系。
”这表明爱因斯坦( )
A.怀疑牛顿力学的科学性B.肯定了相对论的完整性
C.重视科学实验的重要性D.打破了传统的时空观念
解析 依据材料“一些旧概念,像绝对同时性、绝对速度、绝对加速度等,在相对论中都被抛弃了,因为它们同实验之间不可能有单一而无歧义的联系”可以看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打破了传统的时空观念,故D项正确。
A、B、C三项均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答案 D
23.(2019·山东临沂一中月考)“能量子钻进物体的表面层……把它的全部能量给予了单个电子……一个在物体内部具有动能的电子当它到达物体表面时已经失去了它的一部分能量。
”上述“理论”诞生的主要意义在于( )
A.首次将人类置于世界和社会的中心
B.用科学方法精准描述宇宙运行规律
C.解决了经典物理学无法解释的问题
D.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开始深入到微观世界
解析 普朗克在热辐射理论中所提出的能量子理论,启发了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认为能量不仅以ε=hν形式发射,也以同样的方式一份份被吸收,光是由具有粒子性的光子所组成。
他说:
“光量子钻进物体的表面层,把它的全部能量给予了单个电子……一个在物体内部具有动能的电子当它到达物体表面时已经失去了它的一部分能量。
”爱因斯坦的光量子理论,一语中的,圆满地解释了光电子效应,解释了经典力学无法解释的问题,使量子概念进一步深入人心,并因此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故选C。
答案 C
24.(2019·山东烟台高二期中)下图是毕加索的名画《格尔尼卡》(局部)。
它采用夸张、变形和抽象的表现方法,已超现实主义风格,表现苦难、受难和兽性,控诉了法西斯的战争暴行。
该作品所属的流派是( )
A.古典主义B.浪漫主义
C.印象画派D.现代主义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毕加索的《格尔尼卡》强调人的主观感受,属于现代派作品,故选D项;古典主义强调的是形式的统一规范,排除A项;浪漫主义强调的是人的感情的抒发,兴起于18世纪,排除B项;印象派强调的是光影的结合,突出色彩,排除C项。
答案 D
25.(2019·山东临沂质量抽测)好莱坞(Hollywood)是美国电影工业的代名词。
从下表所示20世纪40年代好莱坞电影主题的变化,可以推知( )
时间
主题
举例
1943年
歌颂苏联
《出使莫斯科》《光荣的日子》
1948年
对抗苏联
《铁幕背后》《红色威胁》
A.电影是社会现实与舆论的一种反映
B.从合作到对抗是历史发展的大趋势
C.不同政权性质决定了不同国家利益
D.电影艺术必然超越意识形态的分歧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39年至1945年,处于二战期间,这时期美苏是盟友关系,共同对抗法西斯国家,所以此时美国电影的主题是歌颂苏联。
二战结束后,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的基础不复存在,由于国家利益和社会制度的冲突,美苏开始走向对抗。
根据上述分析可知电影是社会现实与舆论的一种反映,A选项符合题意。
和平与发展是历史发展的趋势,排除B选项。
国家利益不是由政权性质决定的,C选项错误。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电影艺术不会超越意识形态的分歧,D选项错误。
答案 A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第26题18分,第27题18分,第28题14分,共50分。
)
26.(2019·山东济南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德意志帝国建立后,奉行“大陆政策”,追求在欧洲大陆的崛起,被英国视为抑制俄法的力量。
德皇深知,在成为霸权国前英国随时可以给德国以沉重打击,因此要求尽量维持与英国的良好关系。
当时的欧洲大国频繁结盟与反结盟,错综复杂的条约与联盟关系造就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
到20世纪初,在工业生产方面,英国已落在美德之后。
对英国而言,要“为自己要求阳光下的地盘”的德国成为其头号对手,英德之前的良好关系走到了尽头。
——据张新颖《国际关系中的结构性矛盾及其转化》
材料二 美国冷战史学家加迪斯用“漫长的和平”来形容冷战。
美苏都未抱有以与对方直接发生战争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的打算,为准确把握对方意图,避免因误判导致战争意外发生,仅在军控领域两国就进行了多轮谈判,到1987年陆续签订了《反弹道导弹条约》、《美苏防止核战争协定》、《中导条约》等协议。
这即使并非美苏战略稳定的根本原因,至少起到了缓冲与调和双方战略紧张关系、防止世界战争的客观效果。
——据桂立《苏美关系70年》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英德两国关系的特点并分析原因。
(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美苏保持“漫长的和平”的原因。
(6分)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大国处理相互间关系的认识。
(4分)
答案
(1)特点:
从和平共处到战争对抗。
原因:
和平共处:
英德间存在共同利益(若仅从英德各自具体情况作答不得分);欧洲大国间错综复杂外交条约关系的推动。
走向战争:
英德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或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德国国力增强,英德战略目标根本冲突);德国的军国主义传统。
(2)原因:
避免与对方发生直接战争;建立了沟通协调机制(或以国际协议互相制约);美苏势均力敌;吸取二战教训;核战争的威慑。
(3)认识:
大国关系关乎人类命运,大国在处理相互间关系时应全面考虑本国利益和国际责任;建立广泛互信机制,加强沟通协调,避免战争实现合作共赢应是大国处理相互间关系的基本原则。
27.(2019·山东烟台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3—1925年沙俄、苏俄、苏联粮食作物耕作面积、粮食作物产量变化示意图
——摘编自《苏联史》
材料二 1928年,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施时,工业领域的所有制改造已经基本完成,所以,五年计划期间,所有制改造的重点在农业领域。
在中央的推动下和压力下,苏联农村出现了大跃进式的集体化浪潮。
到1933年,富农首当其冲被消灭,分散的个体小农经济纳入到了社会主义大农业中;苏联从小农国家变成了拥有规模最大农业的国家。
从此,国家对农民有了强制征粮的稳定机制,以农民“贡税”满足高速工业化的资金需求。
——王斯德《世界通史》
材料三 1933年5月,美国国会通过《农业调整法》,政府与有关农场主个别签订自愿缩减耕地面积的合同,停耕的土地作为国家的租地,付给农场主租金;停耕地部分所减少的产量,由政府付给农场主货币作为补偿,进一步给各州、各区直到个别农场规定农产品的生产定额,对超过定额的产量课以重税。
政府通过同农产品加工商签订销售协议,并以1910—1914年的工农产品价格水平(称为平价)作为农产品支持价格的标准,以维护农产品价格。
据统计,1932—1935年,美国政府直接拨款支付给农场主的费用高达15亿美元,政府同时缩减了数千万英亩耕地。
——摘自高德步《世界经济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13—1925年沙俄、苏俄(联)农业经济发展趋势的变化,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原因。
(6分)
(2)依据材料二概括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影响。
(6分)
(3)概括材料三中美国恢复农业的举措,结合所学指出其与材料二政策在本质上的相同点。
(6分)
答案
(1)变化:
1913—1921年俄国农业经济出现较大幅度的下降;1921—1925年则持续增长。
原因:
长期战争的破坏及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导致农业经济下滑;新经济政策的推行,则促进了农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特点:
规模和速度“大跃进”;全面地将农民纳入到集体的计划体制之下;注重积累牺牲了农民的利益。
影响:
为工业化积累了资金,促进工业迅速发展;农业集体化实现规模经营,为苏联农业机械化、现代化开辟了广阔道路;严重挫伤农民积极性,农业生产严重下降,阻碍苏联经济长远发展。
(3)举措:
缩减耕地面积和产量;维护农产品价格;重视对农业资金的投入。
相同点:
美苏的农业政策都是用行政手段国家干预经济,都是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28.(2019·江苏南京三模)新航路开辟以来,世界经济联系日益加深,但是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阅读材料:
材料一 通常认为,全球化经历了三个波次或四个阶段。
从地理大发现开始,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是第一波全球化浪潮,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是全球化空前曲折及调整时期,一战爆发和1930年代国际金本位制崩溃,全球化开始了第一次逆转过程;二战后是分裂及平行推进的第二波全球化时期;冷战结束后则是全球化深入、全球拓展的第三波,全球化时代的真正到来。
总体上看,近500年以来,全球化尽管有重大挫折,但依然不断深化向前。
——储昭根《当前西方的反全球化浪潮:
成因及未来走向》
材料二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西方国家出现了明显的逆全球化倾向……本轮逆全球化动向具有强烈的政治力量主导性。
过去反对经济全球化的力量来自民间社会,政治力量则极力助推经济全球化,但如今这种局面似乎发生逆转。
欧美国家利用国家权力限制本国资本、企业的自由流动,强行干预自由市场机制在世界范围内配置资源,国家经济管制极端化。
——吴志成、吴宇《逆全球化的演进及其应对》
材料三 当前全球化逆动是美国等西方大国对其推动的全球化主动收缩,是基于全球化进程中利益分配不满的反映,也是美国对自己推动的全球化规则体系开始改弦更张……特别是近年以来英国脱欧、特朗普退出TPP协定及奉行“美国优先”的策略等现象,引发国际社会高度警觉。
——摘编自陈伟光等《逆全球化暗流与中国应对》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全球化发展进程的特点。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全球化开始第一次逆转”的背景和主要表现。
(3分)
(2)据材料二,“本轮逆全球化倾向”出现了怎样的变化?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
(6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逆全球化的实质及其对全球化的不利影响。
(5分)
答案
(1)特点:
阶段性、曲折性、渐进性。
背景:
经济大危机的冲击。
表现:
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关税战或贸易战)。
(2)变化:
逆全球化的推动力量由民间主导转为政府主导(政治力量主导)。
原因:
政府利用国家权力干预自由市场;金融危机的冲击;维护国家利益的需要;发达国家在全球化中的主导地位受到冲击;部分大国国际责任意识的消减;民族(民粹)主义思想抬头。
(3)实质:
调整规则以实现利益重新分配。
不利影响:
不利于各国市场的开放;妨碍了国际贸易的自由化;阻碍了各国的经济合作。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新课 高考 历史 二轮 复习 板块 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