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必修一概述.docx
- 文档编号:25060312
- 上传时间:2023-06-04
- 格式:DOCX
- 页数:83
- 大小:72.08KB
高中物理必修一概述.docx
《高中物理必修一概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物理必修一概述.docx(8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物理必修一概述
目录
第一章声现象1
第二章光现象3
第三章透镜及其应用7
第四章物态变化10
第五章电流与电路13
第六章电压电阻17
第七章欧姆定律20
第八章电功率23
第九章电与磁28
第十章信息的传递32
第十一章多彩的物质世界33
第十二章运动和力37
第十三章力和机械41
第十四章压强和浮力45
第十五章功和机械能49
第十六章热和能53
第十七章能源与可持续发展56
重要的物理常数57
常见的物理数值(估算用)58
物理量及其单位58
物理公式59
第一章声现象
第一节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声源:
振动的发声物体。
声音的产生:
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一切正在发生的物体都在振动。
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鞭炮爆炸、气球爆炸、雷声、笛子声等声音是由空气振动产生的。
声音的传播:
声以波的形式传播着。
声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多数情况下,声音的传播速度v气<v液<v固。
声速:
声传播的快慢用声速描述,它的大小等于声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
影响声速的因素:
介质的种类、介质的温度。
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
第二节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听觉的传播途径:
发声体振动→(通过空气等介质传播)→鼓膜振动→(通过听小骨等组织传播)→听觉神经传递信号→大脑产生听觉。
骨传导的传播途径:
发声体振动→(头骨、颌骨)→鼓膜振动→(听觉神经)→大脑
骨传导的原理:
固体可以传声。
演员进行《千手观音》的排练、贝多芬听钢琴声、使用助听器听声音都利用了骨传导。
耳聋包括传导性耳聋和神经性耳聋。
传导性耳聋者可以利用助听器听声音,而神经性耳聋者很难再听到声音。
双耳效应:
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也就不同。
这些差异就是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基础,这就是双耳效应。
人们通过双耳效应,可以较为准确地判断声音传来的方位;但声源在我们正前方、正上方、正后方时我们并不能准确判断,因为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几乎相同,双耳效应不明显。
双耳效应的应用:
立体声。
第三节声音的特性
声音的三个特性:
音调、响度、音色。
音调:
声音的高低叫音调。
频率:
物体在1s内振动的次数叫频率。
频率的符号为f,单位为Hz。
1Hz的物理意义:
物体在1s内振动1次。
决定音调高低的因素:
频率。
物体的振动频率越高,发出的音调越高。
大多数人能够听到的频率范围从20Hz到20000Hz。
超声波是高于20000Hz的声音;次声波是低于20Hz的声音。
这两种声人都听不到。
蝙蝠、海豚能发出超声波。
海豚、猫、狗能听到超声波,狗还能听到次声波。
演示实验:
探究影响音调高低的因素。
【设计实验】将一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
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同时注意钢尺振动的快慢。
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再次拨动。
比较两种情况下钢尺振动的快慢和发声的音调。
【现象】在使用同种材料的情况下,伸出桌边越短,音调越高;伸出桌面越长,音调越高。
【结论】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着音调的高低。
物体振动频率越高,发出的音调越高。
【注意】①使钢尺两次的振动幅度大致相同。
②不要听桌面被拍打的声音。
实验的研究对象是钢尺,听桌面声音是错误的。
乐器调弦,改变的是音调。
分辨碗的好坏时(敲击),主要分辨音调,其次分辨音色。
见书上图1.3-8的水瓶琴,
对瓶口吹气时,声音是由瓶内的空气柱振动产生的。
空气柱越长(水越少),音调越低。
敲击瓶体时,声音是由瓶体振动产生的。
空气柱越短(水越多),音调越低。
响度:
声音的强弱叫响度。
振幅:
物体在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叫振幅。
决定响度大小的因素:
振幅、距离发声体远近。
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探究实验:
探究影响响度的因素。
【设计实验】如书上图1.3-4所示,将系在细绳上的乒乓球轻触正在发声的音叉,观察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
使音叉发出不同响度的声音,重做上面的实验。
【现象】用不同的力敲击,兵乓球被弹起的高度不同。
用力越大,乒乓球被弹起的高度越大。
【结论】发声体的振幅决定响度的大小,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注意】乒乓球的作用:
把音叉微小的振动放大。
音色:
反应声音的品质。
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音色来辨别不同的声音。
音色决定于发声体本身。
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也不同。
声音的波形可以在示波器上展现出来。
音调和响度相同、音色不同的声音,它们的波形在大体上没有区别,而在小的振动处有区别。
第四节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从物理学的角度讲,噪声是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从环境保护的角度讲,噪声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
人们以分贝(dB)为单位来表示声音强弱的等级。
0dB是人刚能听到的最微弱的声音(不是没有声音);
30~40dB是较为理想的安静环境;
70dB会干扰谈话,影响工作效率;
长期生活在90dB以上的噪声环境中,听力会受到严重影响并产生神经衰弱、头疼、高血压等疾病;
如果突然暴露在高达150dB的噪声环境中,鼓膜会破裂出血,双耳完全失去听力。
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90dB;
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不能超过70dB;
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不能超过50dB。
控制噪声的办法:
防止噪声产生、阻断噪声的传播、防止噪声进入耳朵。
防止噪声产生——城市内禁鸣喇叭、摩托车安装消声器
阻断噪声的传播——马路两侧的隔声板、植树造林、夹层为真空的双层玻璃
防止噪声进入耳朵——耳罩
当今社会的四大污染:
大气污染、噪声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
第五节声的利用
声能传递信息的重要应用:
回声定位:
蝙蝠发出超声波,确定目标的位置和距离;声呐(探知海洋深度,绘出水下数千米处的地形图)
“B超”
根据超声波的反射情况,可以检测钢管等物体内部是否有裂缝。
超声波探测仪
声能传递能量的重要应用:
超声波清洗钟表等精密机械、超声波治疗人体结石等。
回声:
声音的反射现象。
计算公式:
s=vt/2(由速度公式推导出来)
应用:
回声定位、圜丘等。
回声和原声至少相差0.1s(在15℃空气中的距离为17m)以上才能感觉有回声。
如果原声和回声间隔不到0.1s,回声和原声混在一起,可加强原声。
雪地感觉较宁静(电影院的墙壁使用较粗糙的材料)的原因:
蓬松多孔的结构能吸收声音,声音经过多次反射,能量减小。
第二章光现象
第一节光的传播
光现象:
包括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和光的折射。
光源:
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光源按形成原因分,可以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例如,自然光源有太阳、萤火虫等,人造光源有如蜡烛、霓虹灯、白炽灯等。
月亮不是光源,月亮本身不发光,只是反射太阳的光。
光的直线传播:
光在真空中或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光的传播不需要介质。
光沿直线传播的现象:
小孔成像(其光路图见图2-1)、井底之蛙、影子、日食、月食、一叶障目。
光沿直线传播的应用:
射击、激光准直等。
在光沿直线传播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小孔成像的特点:
在光屏上形成倒立的实像。
像的形状与孔的形状无关。
光线:
用一条带有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径迹和方向的直线。
光线是由一小束光抽象而建立的理想物理模型,建立理想物理模型是研究物理的常用方法之一。
显示光路的方法:
①让光线通过烟雾。
②让光线通过加牛奶的水。
③让光线沿着某一物体的表面射出。
光速:
真空中的光速通常取c=3×108m/s=3×105km/s。
真空中的光速是宇宙间最快的速度。
空气中的光速略小于真空中的光速。
光在水中的速度约为真空中光速的。
光在玻璃中的速度约为真空中光速的。
介质的密度越大,光速越小。
光年:
光年等于光在1年内传播的距离。
第二节光的反射
反射:
光在两种物质的交界面处会发生反射。
我们能够看见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物体反射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
探究实验:
探究光的反射规律
【设计实验】把一个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再把一张纸板ENF竖直地立在平面镜上,纸板上的直线ON垂直于镜面,如图2-2所示。
一束光贴着纸板沿着某一个角度射到O点,经平面镜的反射,沿另一个方向射出,在纸板上用笔描出入射光EO和反射光OF的径迹。
改变光束的入射方向,重做一次。
换另一种颜色的笔,记录光的径迹。
取下纸板,用量角器测量NO两侧的角i和r。
【实验表格】
角i角r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实验现象和结论】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都在同一个平面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i=r)。
【注意】①把纸板NOF向前或向后折,将看不到反射光线,这说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在同一个平面内。
②如果让光逆着反射光线的方向射到镜面,那么,它被反射后就会逆着原来的入射光的方向射出。
这表明,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光的反射定律:
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都在同一个平面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简记为:
三线共面、两线分居、两角相等)。
如图2-3,垂直于镜面的直线ON叫做法线;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i叫做入射角;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r叫做反射角。
光的反射的两种类型:
漫反射和镜面反射。
漫反射:
凹凸不平的表面把光线向着四面八方反射,这种反射叫做漫反射。
我们能从各个角度看到一个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光在该物体表面发生漫反射。
镜面反射:
光滑镜面的反射叫做镜面反射。
这两种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如果想在平面镜内看到全身像,镜子高度至少为身高的一半。
画反射光线或入射光线完成光路图的方法:
画反射光线或入射光线完成光路图的依据是光的反射定律。
当绘制完成的时候,图中必须包含以下元素:
平面镜、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标好箭头)、入射角和反射角相等的标志(如果给出角度,还要标好角度)、法线(虚线)和垂直标志。
已知平面镜、入(反)射光线、入(反)射角时,先过入(反)射点作法线。
然后在法线的另一侧量出与入(反)射角相等的角,作出反(入)射光线。
最后将其他元素补全。
已知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时,先作两线交角的角平分线,作为法线。
然后过两线交点作垂直于法线的平面镜。
最后将其他元素补全。
第三节平面镜成像
探究实验: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设计实验】如图2-4,在桌面上铺一张大纸,纸上竖立一块玻璃板,作为平面镜。
在纸上记下平面镜的位置。
把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可以看到它在玻璃板后面的像。
再拿一支没有点燃的大小完全相同的蜡烛,竖立着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它与跟前面那支蜡烛的像完全重合。
这个位置就是前面那支蜡烛的像的位置。
在纸上记下这两个位置。
移动点燃的蜡烛,重做实验。
【实验表格】
物到平面镜的距离/cm像到平面镜的距离/cm像与物大小比较(放大或缩小)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实验现象和结论】
(1)平面镜中的像是虚像;
(2)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3)物点和像点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注意】
使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原因:
因为玻璃板既能反光又能透光,便于观察找到像的位置。
刻度尺的作用:
比较物与像到玻璃板的距离的关系。
两根蜡烛大小必须完全相同的原因:
便于比较物与像的大小关系。
验证所成的像是虚像的方法:
移去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
如果光屏上不能接收到蜡烛A的烛焰的像,那么平面镜成虚像。
在选择玻璃板时,要选择比较薄的一个。
目的:
防止烛焰在玻璃板的前后两个面反射成像。
重做实验的目的:
防止误差(最好是3~5次)。
在实验中找不到像的原因:
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
(玻璃板位置放置不当)
平面镜:
反射面是光滑平面的镜子叫做平面镜。
平面镜的作用:
①成像;②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平面镜中的像是虚像;
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
物点到对应像点的连线与镜面垂直,且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像与物是对称的。
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光的反射。
如图2-5,光源S向四处发光,一些光经平面镜反射后进入了人的眼睛,引起视觉。
由于我们认为光沿直线传播,所以我们感到好像光是从图中S'处发出的。
S'就是S在平面镜中的像。
但是平面镜后并不存在光源S',进入眼睛的光并非真正来自哪里,所以把S'叫做虚像。
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而实像能。
凸面镜和凹面镜(见下图2-6)
凸面镜:
用球面外表面作反射面的面镜叫凸面镜。
凸面镜对光的作用:
凸面镜使平行光束发散。
凸面镜的应用:
汽车的后视镜、街头拐角的反光镜。
凹面镜:
用球面内表面作反射面的面镜叫凹面镜。
凹面镜对光的作用:
凹面镜使平行光束会聚。
凹面镜的应用:
手电筒的反光装置、太阳灶、反射式望远镜。
凸面镜凹面镜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平面镜成像作图方法:
(1)如图2-7,过M点作平面镜的垂线,交平面镜于O点;
(2)在另一侧截取M'O=OM,M'点即为M的像点;
(3)仿照前两步,完成N点的像点,然后用虚线连接M'N'。
绘图之后要注意垂直、等距标记,还要注意虚像要画成虚线。
已知光源、平面镜和反射光线经过的点,作光路图的方法:
(1)如图2-8,先用上面提到的方法作出光源S的像点S'点;
(2)连接S'A,交平面镜于P,则PA为反射光线;
(3)连接SP,SP为入射光线。
绘图之后要注意垂直、等距标记和表示光路的箭头,还要注意哪一段画成实线,哪一段画成虚线。
该作法的原理:
所有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交于像点。
第四节光的折射
折射:
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图2-9)。
当发生折射现象时,一定也发生了反射现象。
当光线垂直射向两种物质的界面时,传播方向不变。
光的折射规律:
在折射现象中,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都在同一个平面内;
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方向偏折(折射角<入射角);
光从水或其他介质中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向界面方向偏折(折射角>入射角)。
在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在光的折射现象中,入射角增大,折射角也随之增大。
在光的折射现象中,介质的密度越小,光速越大,与法线形成的角越大。
折射的现象:
①从岸上向水中看,水好像很浅,沿着看见鱼的方向叉,却叉不到;从水中看岸上的东西,好像变高了。
②筷子在水中好像“折”了。
③海市蜃楼
④彩虹
从岸边看水中鱼N的光路图(图2-10):
图中的N点是鱼所在的真正位置,N'点是我们看到的鱼,从图中可以得知,我们看到的鱼比实际位置高。
像点就是两条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
在完成折射的光路图时可画一条垂直于介质交界面的光线,便于绘制。
第五节光的色散
光的色散:
光的色散属于光的折射现象。
1666年,英国物理学家牛顿用玻璃三棱镜使太阳光发生了色散(图2-11)。
太阳光通过棱镜后,被分解成各种颜色的光,用一个白屏来承接,在白屏上就形成一条颜色依次是红、橙、黄、绿、蓝、靛、紫的彩带。
牛顿的实验说明白光是由各种色光混合而成的。
色光的三原色:
红、绿、蓝。
红、绿、蓝三种色光,按不同比例混合,可以产生各种颜色的光。
(图2-12)
光的色散色光的三原色颜料的三原色
物体的颜色:
透明物体的颜色由通过它的色光来决定。
如图2-13,如果在白屏前放置一块红色玻璃,则白屏上其他颜色的光消失,只留下红色。
这表明,其他色光都被红色玻璃吸收了,只有红光能够透过。
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的。
如图2-13,如果把一张绿纸贴在白屏上,则在绿纸上看不到彩色光带,只有被绿光照射的地方是亮的(反射绿光),其他地方是暗的(不反射光)。
如果一个物体能反射所有色光,则该物体呈现白色。
如果一个物体能吸收所有色光,则该物体呈现黑色。
如果一个物体能透过所有色光,则该物体是无色透明的。
第六节看不见的光
光谱:
棱镜可以把太阳光分解为红、橙、黄、绿、蓝、靛、紫几种不同颜色的光。
把它们按这个顺序排列起来,就是光谱。
书中图2.6-1是一种光谱。
在红光之外是红外线,紫光之外是紫外线,人眼都看不见。
红外线:
在光谱上红光以外的部分叫做红外线。
一切物体都在不停地发射红外线。
物体的温度越高,辐射出的红外线就越多。
物体在辐射红外线的同时,也在吸收红外线。
红外线有以下三个特性:
(1)红外线的主要特性是热作用力强。
(2)红外线穿透云雾的能力比较强。
(3)红外线可以用来进行遥控。
红外线的应用:
用红外线加热物体、红外线烤箱、红外线取暖、用红外线诊断病情、红外线夜视仪、红外线烘干汽车表面的喷漆、全自动感应水龙头、电视的遥控器等。
紫外线:
在光谱上紫光以外的部分叫做紫外线。
高温物体,如太阳、弧光灯和其他炽热物体会发出不同颜色的荧光,同时发出紫外线。
紫外线有以下特征:
(1)紫外线的主要特征是化学作用强,很容易使照相底片感光。
(2)紫外线的生理作用强,能杀菌。
(3)紫外线具有荧光效应,能使荧光物质发光。
(4)适当的紫外线可以帮助人们促进合成维生素D,促进钙的吸收。
紫外线过度照射会损害身体健康,不要用眼睛直视紫外光,不要照射过量的紫外线。
太阳光中有大量的紫外线,但大部分被大气层上的臭氧吸收,不能到达地面。
紫外线的应用:
验钞机、紫外线杀菌、紫外线鉴别古字画、晒粮食等。
光的散射:
地球周围的大气能够把阳光向四面八方散射,所以整个天空都是明亮的。
如果没有大气,散射将无法进行。
不同色光的波长不同,依照红、橙、黄、绿、蓝、靛、紫的顺序,它们的波长一个比一个短。
那么显然红外线的波长比红光还长,紫外线的波长比紫光还短。
大气对光的散射有一个特点:
波长越短的光容易被散射,波长较长的光不容易被散射。
天空是蓝色的,是因为大气对阳光中波长较短的蓝光散射得较多。
大雾弥漫时,汽车必须打开雾灯才能保证行车安全。
汽车雾灯使用黄色光,是因为黄色光的穿透能力比较强,不容易被散射。
第三章透镜及其应用
第一节透镜
透镜的原理:
光的折射。
两种透镜
凸透镜凹透镜定义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叫做凸透镜。
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叫做凹透镜。
实物形状主光轴和光心透镜上通过球心的直线CC'叫做主光轴,简称主轴。
每个透镜主轴上都有一个点,凡是通过该点的光,其传播方向不变,这个点叫光心。
对光线作用及光路图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
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光线透过透镜折射,折射光线传播方向比入射光线的传播方向更靠近主光轴。
光线通过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传播方向比原入射光线的传播方向更远离主光轴。
特殊光线焦点和焦距凸透镜能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会聚在一点,这个点叫做焦点,用F表示。
凹透镜能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发散,这些发散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于主光轴上的一点,这一点不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叫做虚焦点,也用F表示。
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做焦距,用f表示。
凹透镜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做焦距,用f表示。
凸透镜有两个相互对称的实焦点,同一透镜两侧的焦距相等。
凹透镜有两个相互对称的虚焦点,同一透镜两侧的焦距相等。
焦距与会聚能力的关系凸透镜焦距的大小表示其会聚能力的强弱,焦距越小,会聚能力越强。
凹透镜焦距的大小表示其发散能力的强弱,焦距越小,发散能力越强。
同种光学材料制成的凸透镜表面的凸起程度决定了它的焦距的长短。
表面越凸,焦距越短,会聚能力越强。
同种光学材料制成的凹透镜表面的凹陷程度决定了它的焦距的长短。
表面越凹,焦距越短,发散能力越强。
每个凸透镜的焦距是一定的。
每个凹透镜的焦距是一定的。
平行光:
射到地面的太阳光可以看作是互相平行的,叫做平行光。
用凸透镜正对太阳,调整凸透镜到纸的距离,使纸上形成最小、最亮的光斑,那么这个光斑在凸透镜的焦点上。
第二节生活中的透镜
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原理凸透镜成像u>2ff<u<2fu<f像的性质倒立、缩小的实像倒立、放大的实像正立、放大的虚像光路图透镜不动时的调整像偏小:
物体靠近相机,暗箱拉长
像偏大:
物体远离相机,暗箱缩短像偏小:
物体靠近镜头,投影仪远离屏幕
像偏大:
物体远离镜头,投影仪靠近屏幕像偏小:
物体稍微远离透镜,适当调整眼睛位置
像偏大:
物体稍微靠近透镜,适当调整眼睛位置物体不动时的调整像偏小:
相机靠近物体,暗箱拉长
像偏大:
相机远离物体,暗箱缩短像偏小:
镜头靠近物体(位置降低),投影仪远离屏幕
像偏大:
镜头远离物体(位置提高),投影仪靠近屏幕像偏小:
透镜稍远离物体,适当调整眼睛位置
像偏大:
透镜稍靠近物体,适当调整眼睛位置其他内容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像越小,像中包含的内容越多。
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投影片要上下左右颠倒放置。
平面镜的作用:
改变光的传播方向,使得射向天花板的光能够在屏幕上成像。
实像和虚像(见下图):
照相机和投影仪所成的像,是光通过凸透镜射出后会聚在那里所成的,如果把感光胶片放在那里,真的能记录下所成的像。
这种像叫做实像。
物体和实像分别位于凸透镜的两侧。
凸透镜成实像情景:
光屏能承接到所形成的像,物和实像在凸透镜两侧。
凸透镜成虚像情景:
光屏不能承接所形成的像,物和虚像在凸透镜同侧。
第三节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实验器材】f=12cm(最好在10~20cm之间)的凸透镜一个,蜡烛一支,用白色硬纸制成的光屏一个等。
【设计实验】①把蜡烛放在远处,使物距u﹥2f,调整光屏倒凸透镜的距离,使烛焰在屏上成清晰的实像。
观察实像的大小和正倒。
测量物距u和像距v(像到凸透镜的距离)。
②把蜡烛向凸透镜移近,重复以上操作,直到屏上得不到蜡烛的像。
【结论】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如下表(第一条规律并非由本实验得出):
物距(u)像的性质像距(v)应用正倒大小虚实[无穷远]倒立一点实像v=f(利用太阳光测透镜焦距)u>2f缩小f<v<2f照相机u=2f等大v=2f(成像大小的分界点)f<u<2f放大v>2f投影仪、幻灯机、电影放映机u=f不成像无穷远(成像虚实的分界点)u<f正立放大虚像u>v(同侧)放大镜【对规律的进一步认识】
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
实像都是倒立的,倒立的都是实像。
成实像时,u+v≥4f(u=2f时u+v=4f)
成虚像时,物近,像近,像变小。
u=f是成像正倒、物像同异侧的分界点。
u=2f是像放大和缩小的分界点。
当像距大于物距时成放大的像,当像距小于物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注意事项】
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要位于同一高度,目的是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中央。
u>f时凸透镜要放在蜡烛和光屏之间。
烛焰在光屏上的像在偏上方时,可以向上移动光屏或蜡烛,也可以向下移动凸透镜来调整。
若在实验时,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在光屏都得不到像,可能的原因有:
①蜡烛在焦点以内;
②烛焰在焦点上;
③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不在同一高度;
④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稍大于焦距,成像在很远的地方,光具座的光屏无法移到该位置。
在凸透镜旁放一近视镜(凹透镜),若使像清晰,需要将光屏远离透镜,或者将物体靠近透镜;
在凸透镜旁放一远视镜(凸透镜),若使像清晰,需要将光屏靠近透镜,或者将物体远离透镜。
第四节眼睛和眼镜
眼睛的结构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物理 必修 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