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83广西桂林中学届高三月考试题.docx
- 文档编号:25058984
- 上传时间:2023-06-04
- 格式:DOCX
- 页数:21
- 大小:33.70KB
高考83广西桂林中学届高三月考试题.docx
《高考83广西桂林中学届高三月考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83广西桂林中学届高三月考试题.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83广西桂林中学届高三月考试题
2015年高考(83)广西桂林中学2015届高三10月月考试题
广西桂林中学2015届高三10月月考试题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卷(阅读题)和第卷(表达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在相应位置贴好条形码。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试题卷由学生保存,答题卡上交监考员。
第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诗歌批评庸俗化
普冬
批评对作品的意义不言而喻。
好的批评如同灯光,指引着作品从暗处走向前台。
近些年的诗歌批评中,不乏这样的经典或中肯之作。
但与此同时,诗歌批评庸俗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不少诗歌批评为了应酬需要,违心而作,学术含量可疑,甚至堕落为诗人小圈子里击鼓传花的游戏道具。
这类批评对诗歌创作来说类同饮鸩止渴,还不如索性没有的好。
批评庸俗化表现为诠释过度,脱离作品文本进行没有限度的再创造。
一些平庸之作明明直白无味或佶屈聱牙,批评文章却写得天花乱坠,一再上演皇帝的新衣闹剧。
这些批评牵强附会、肆意升华,外延无限扩张,乃至另起炉灶,使批评成为式的畅想,早已失去了与原作品的。
批评庸俗化表现为一哄而上的羊效应。
有人提到疼痛,一时间无痛不成诗,非痛不好诗,翻开诗歌评论集,简直痛不欲生;有人说到底层写作,于是流水线、小餐馆、地下室和打工妹顿时成为新宠。
不论创作还是批评,长期以来已习惯跟风、复制和起哄。
对生活我们缺的不是图解,而是用心的。
诗歌应该是自然与人文背景下的顺产儿,诗歌批评同样如此。
海洋、浪花、岛屿,应该把这些真实的生活还给诗歌,也还给批评。
批评庸俗化表现为概念代替文本,行为代替写作。
较之个体性的埋头创作,不少诗人似乎更喜欢混个脸熟,在这样的背景和语境下,诗歌批评基本沦为诗人间的交际和应酬。
哪怕是纷纷攘攘的流派或主义之争,也往往是你方唱罢我登场,名目噱头不少,却未见得与文学和读者有何关系。
批评庸俗化表现为以偏概全、近亲结缘。
某些诗人同时兼有批评家身份,习惯以自己的喜好为唯一或主要标准。
比如现实主义视浪漫为虚空,浪漫主义视写实为流水账,废话诗人眼里唯美即为幼稚,至于下半部诗人则一篙子打翻一船人——除我之外都是伪娘。
这种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门派偏见之争,批评效果不难预期。
一切表现形式都应该是创造的成果。
今天的浪漫或许是明天的现实,当下的现实也可能是昨天的浪漫。
重要的是我们的作品是否揭示生命本质,精神是否向真向善向上,以及手上的主义是否与我们的诉求达成一致。
而批评要做的,就是把真正的创造性成果点亮,让不同形式、不同风格、不同创造性诉求的佳作,在反复的研读与辨析中沉淀价值。
诗歌批评庸俗化趋势亟须扭。
文学批评的职业公信力需要树立,批评家需要贡献学术良知。
果真如此,对诗歌和读者,都将是福音。
1.下列关于诗歌批评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诗歌批评对于作品而言意义巨大,犹如灯光一样能够指引着作品由暗处走向前台。
B.诗歌批评是对作品的诠释,也是对作品文本的一种再创造,但须坚持适度的原则。
C.诗歌批评需要批评者保持清醒,与文学和读者紧密,而非人云亦云一哄而上。
D.诗歌批评需要批评者有学术良知,用心、反映生活,而不是对生活进行图解。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现在的诗歌批评庸俗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学术含量低,有些甚至沦为学术游戏,妨碍了诗歌创作的进步。
B.不少的诗歌批评脱离现实,牵强附会,更有甚者竟然割裂与原作品的另起炉灶,天马行空,肆意畅想。
C.无痛不成诗,流水线、小餐馆、地下室和打工妹顿时成为诗歌的新宠,这些陋习导致了诗歌批评的庸俗化。
D.诗歌批评之所以会出现概念代替文本,行为代替写作的现象,在于批评者心气浮躁,不能潜心、埋头创作。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批评与诗歌一样,都应该是自然与人文背景下的顺产儿,反映真实是它们的共同要求,而不是制造噱头。
B.现在的诗歌批评家习惯以偏概全,搞门派之争,以自己的喜好为唯一或主要标准,给诗歌创作造成恶劣影响。
C.文艺作品需要揭示生命本质,表现真善美;文艺批评则要把文艺作品中真正的创造性成果点亮,将价值沉淀。
D.诗歌批评庸俗化,会丧失文学批评的职业公信力,如果文艺批评家再不反省,对诗歌和读者来说,都是灾难。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郑赐,字彦嘉,建宁人。
洪武十八年进士。
授监察御史。
时天下郡邑吏多坐罪谪戍,赐尝奉命于龙江编次行伍。
方暑,诸囚惫甚。
赐脱其械,俾僦舍止息,周其饮食,病者与医药,多所全活。
秩满当迁,湖广布政司参议阙,命赐与检讨吴文为之。
二人协心划弊,民以宁辑,苗、僚畏怀。
母丧,去。
服除,改北平参议,事成祖甚谨。
复坐累谪戍安东屯。
及惠帝即位,成祖及楚王桢皆举赐为长史。
不许,召为工部尚书。
燕兵起,督河南军扼燕。
成祖入京师,李景隆讦赐罪亚齐、黄。
逮至,帝曰:
吾于汝何如,乃相背耶?
赐曰:
尽臣职耳。
帝笑释之,授刑部尚书。
永乐元年,劾都督孙岳擅毁太祖所建寺,诏安置海南。
岳,建文时守凤阳,尝毁寺材,修战舰以御燕军,燕知其有备,取他道南下,故赐劾之。
二年劾李景隆阴养亡命,谋不轨。
又与陈瑛同劾耿炳文僭侈,炳文自经死。
皆揣帝意所恶者。
祁阳教谕康孔高朝京师还,枉道省母。
会母疾,留侍九阅月不行。
赐请逮问孔高,罪当杖。
帝曰:
母子暌数年,一旦相见难遽舍,况有疾,可矜也。
命复其官。
三年秋,代李至刚为礼部尚书。
四年正月,西域贡佛舍利,赐因请释囚。
帝曰:
梁武、元顺溺佛教,有罪者不刑,纪纲大坏,此岂可效!
是年六月朔,日当食,阴云不见,赐请贺。
不许。
赐言:
宋盛时尝行之。
帝曰:
天下大矣,京师不见,如天下见之何?
卒不许。
赐为人颇和厚,然不识大体,帝意轻之。
为同官赵羾所间,六年六月忧悸卒。
帝疑其自尽。
杨士奇曰:
赐有疾数日,惶惧不敢求退。
昨立右顺门,力不支仆地,口鼻有嘘无吸。
语未竟,帝曰:
微汝言,几误疑赐。
赐固善人,才短耳。
命予葬祭。
洪熙元年赠太子少保,谥文安。
(选自《明史·列传第三十九》,有删改)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景隆讦赐罪亚齐、黄讦:
攻击。
B.枉道省母枉:
曲绕。
C.梁武、元顺溺佛教溺:
沉溺。
D.帝意轻之
轻:
轻佻,轻浮。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郑赐不识大体的一组是(3分)
母丧,去
吾于汝何如,乃相背耶
赐请逮问孔高,罪当杖
西域贡佛舍利,赐因请释囚
赐言:
宋盛时尝行之。
赐有疾数日,惶惧不敢求退
A.
B.
C.
D.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郑赐为人和厚。
在安排因罪被贬戍边的人员过程中,郑赐给他们卸去刑具,让他们在租来的房屋中休息,周济他们饮食,病者问医问药,使很多人活了下来。
B.郑赐做地方官小有成绩,很得民心。
湖广布政司参议一职空缺,朝廷命郑赐担任,他倾力除弊,百姓得以安居,苗、僚部族也心怀敬服。
C.郑赐做事喜欢揣摩皇帝心思。
郑赐先弹劾孙岳擅自损毁太祖修建的寺庙,后弹劾李景隆暗中收养亡命之徒,图谋不轨,又与陈瑛弹劾耿炳文超越本分。
D.郑赐遇事胆小,忧悸而死。
他被同僚赵羾离间,病了多天,心里害怕而不敢要求退下,站在右顺门,因力不支倒地而亡。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母子暌数年,一旦相见难遽舍,况有疾,可矜也。
译文:
(2)帝曰:
微汝言,几误疑赐。
赐固善人,才短耳。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8~9题。
卜算子·旅雁
朱敦儒
旅雁向南飞,风雨相失。
饥渴辛勤两翅垂,独下寒汀立。
鸥鹭苦难亲,矰缴忧相逼。
云海茫茫无处归,谁听哀鸣急!
注靖康元年(1126年)十一月,金兵强渡黄河,朱敦儒加入了流亡队伍,开始了他颠沛流离的逃难生活。
矰缴:
系着丝绳射鸟用得短箭。
8.本词描写了旅雁怎样的形象?
透过旅雁的形象,呈现出的是一幅怎样的南渡画面?
(5分)
答:
9.本词主要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6分)
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万里悲秋常作客,。
艰难苦恨繁霜鬓,。
(杜甫《登高》)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荀子》)
(3)飞湍瀑流争喧豗,。
(李白《蜀道难》)
(4),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
(贾谊《过秦论》)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注意:
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永远的门邵宝健
江南古镇。
普通的有一口古井的小杂院。
院里住了八九户普通人家。
一式古老的平屋,格局多年未变,尽管人们房内的现代化摆设是愈来愈多了。
这八九户人家中,有两户是一人独居——单身汉郑若奎和老姑娘潘雪娥。
郑若奎就在住在潘雪娥隔壁。
你早。
他向她致意。
出去啊?
她回话,随即擦身而过。
多少次了,只要有人幸运地看到他和她在院子里相遇,听到的总是这么几句。
这种简单的缺乏温情的重复,真使邻居们泄气。
潘雪娥大概过了四十吧。
苗条得有点单薄,瓜子脸,肤色白皙,五官端庄。
衣饰虽时髦又很素雅。
她在西街那家花店工作。
邻居们很不理解,这位端丽的女人为什么要独居,只知道她有权利得到爱情却确确实实没有结过婚。
郑若奎在五年前步潘雪娥之后,迁居于此。
他是一家电影院的美工,据说是一个缺乏天才的工作负责而又拘谨的画师。
四十五六的人,倒像个老头儿了。
头发黄焦焦、乱蓬蓬的,背有点驼。
瘦削的脸庞,瘦削的身躯,只有那双眼睛大大的,总烁着年轻的光,烁着他的渴望。
回家的时候,他常常带回来一束鲜花,玫瑰、蔷薇、海棠、腊梅,应有尽有,四季不断。
他总是把鲜花插在一只蓝得透明的高脚花瓶里。
他没有串门的习惯,经常久久地呆在屋内。
有时他也到井边,洗衣服,洗碗,洗那只透明的蓝色高脚花瓶。
洗罢花瓶,他总是斟上明净的井水,噘着嘴,极小心地捧回屋子里。
一道厚厚的墙把他和潘雪娥的卧室隔开了。
一只陈旧的一人高的花竹书架贴紧墙壁置在床旁。
这只书架的右上端,便是那只花瓶永久性的所在。
除此之外,室内或是悬挂,或是旁靠着一些中国的、外国的,别人的和他自己的画作。
从家具的布局和蒙受灰尘的程度可以看得出,这屋里缺少女人,缺少只有女人才能制造得出的那种温馨的气息。
可是,那只花瓶总是被主人擦拭得一尘不染,瓶里的水总是清清洌洌,瓶上的花总是鲜艳的、盛开着的。
同院的邻居们,曾经那么热切地盼望着,他捧回来的鲜花,能够有一天在他的隔壁——潘雪娥的房里出现。
当然,这个奇迹就从来没有出现过。
于是,人们自然对郑若奎产生深深的遗憾和绵绵的同情。
秋季的一个微雨的清晨。
郑若奎撑着伞依旧向她致意:
你早。
潘雪娥撑着伞依旧回答他:
出去啊?
傍晚,雨止了,她下班回来了。
却不见他回家来。
即刻有消息传来:
郑若奎在单位的工作室作画时,心脏跳搏异常,猝然倒地,刚送进医院,就永远地睡去了。
这普通的院子里就有了哭泣。
那位潘雪娥没有哭,眼睛委实是红红的。
花圈。
一只又一只。
那只大大的缀满各式鲜花的没有挽联的花圈,是她献给他的。
这个普通的院子里,一下子少了一个普通的生活里没有爱情的单身汉,真是莫大的缺憾。
没几天,潘雪娥搬走了,走得匆忙又唐突。
人们在整理画师遗物的时候,不得不表示惊讶了。
打开锁着的房门,他的屋子里尽管到处灰蒙蒙的,但那只花瓶却像不久前被人擦拭地空心似的,明晃晃,蓝晶晶,并且,那瓶里的一束白菊花,没有枯萎。
当搬开那只老式花竹书架的时候,在场者的眼睛都瞪圆了。
门!
墙上分明有一扇紫红色的精巧的门,门拉手是黄铜的。
人们的心悬了起来又沉了下去。
原来如此!
邻居们闹闹嚷嚷起来。
几天前对这位单身汉的哀情和敬意,顿时化为乌有,变成了一种不能言状的甚至不能言明的愤懑。
不过,当有人伸手想去拉开这扇门的时候,哇地喊出声来——黄铜位手是平面的,门和门框平滑如壁。
一扇画在墙上的门!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1995年7期,有改动。
)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和形式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
作品的标题永恒的门:
门,既指画在墙上的那扇门,也能够理解为许多人的心灵之门。
永恒,既表现了作品的悲剧性——两位主人公永远地被隔断开来,也可理解为作品更深刻的含义——人与人之间永远存在着一种可以打开,也可以封闭的隔阂。
B.
本文是以小院人对郑、潘二人的感情变化为线索贯串全文的:
起头,热烈恳切盼愿郑、潘二人能发生感情;接着,对二人的缺乏温情暗示缺憾与同情;最后,许多人看见隔墙上的门,为郑潘二人黑暗私下勾结而倍感愤激。
C.
小说结尾以一扇画在墙上的门戛然而止。
从写法上可见其简约含蓄之妙,从主题上也可以看出对于人与人之间虚伪感情的强烈讽刺。
D.
有文艺评论家说:
在一部诗剧中,要是咱们看见一幕的墙上挂着一支枪,就肯定是会在后面的戏剧的情节入耳到这支枪响。
《永恒的门》中,画师屋内那只老式的花竹书架即是这样一支枪。
E.
小说最后写许多人为画师整理遗物时,发现那插瓶被人擦拭过,瓶中的菊花傲然怒放。
我们根据作品内容可以作出这样的推断:
这是潘雪娥迟来的表白。
作品结局安排这样潜在的圆满,寄寓了对于有情人的祝愿。
(2)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小说开篇的环境描写有何作用。
(6分)
答:
(3)小说中的两个人物形象有什么共同点?
请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进行归纳。
(6分)
答:
(4)文章的最后一扇画在墙上的门揭示了郑潘二人的感情,你觉得意外吗?
为什么?
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这种结尾设计的理解。
(8分)
答: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下笔不觉师造化
黄宾虹一生绘画艺术的大进展,多发生在他隐居的时期。
这并不是纯粹的巧合,无需应酬杂务的宁静生活可以让他深思内省,促使画作和自然风景、隐居生活进一步契合。
池阳湖画风之变是一次突变,源自他对江湖水光天色的写生,也他蓄积已久的思考,还苦涩现实对他心灵的影响。
其弟子王伯敏多年后还难忘他老师的教诲:
读书的人,要甘于寂寞。
寂寞能安定,定则心静,静则心清,清则心明,明则明白一切事理。
作画,墨是黑的,只要眼明心清,便能悟出知白守黑的道理,画便猛进。
1929年的一件盛事是教育部在上海举办的第一届全国美术展览,南北国画家都参加。
此时在上海美专任教的黄宾虹参加了展出工作,并发表了评介文章《美展国画谈》。
文章提倡士大夫的逸品画格,以为不必求悦于人,人不知而不愠,才是真画者;还以为当时沪上流行的一种是细谨、工于涂泽的媚人习气,另一种是自矜才气、沦于放诞的欺人画风,以浮滑为潇洒、以轻软为秀润,真画者反不合时宜。
他希望画者能坚持避俗趋雅的操守,力求华滋浑厚的画风,不要因一时俗世弃取而改变。
黄宾虹一向以为书画同源,所以称作画为写画,他以为上古时代书画不分,如伏羲画八卦,仓颉造字的一种主要方式就是象形,中国最早的文字中已有横线、纵线、弧线等线条形式;汉以后虽分书画,但仍是道归于一,三代以上笔法可从甲骨、古玉、铜器中求之。
他在1929年编辑的《滨虹草堂古印谱》里曾谈到古印上的籀篆文字:
点画的肥瘦方圆奇正各不同,有助于绘画笔法;而结构的疏密、参差离合、抑扬顿挫、回环往复,更可见章法布置之妙。
所以,他作画时要置备金石拓本在案头。
他由古玺印这种上古金石实物、临近原始的艺术形式中悟出笔法要旨,认识到书法、文字、金石、绘画都是同一来源,即来源于自然山水,从而找到回归造化之路。
黄宾虹常提到古代书法家从观察自然中有所领悟,如在雨后看车行泥沼,车轮在泥中动犹如笔被纸墨所滞却仍圆,不疾不徐、不粘不脱,由此笔法大进。
他也常以自然山水之理来诠释自己的笔法,如平就是如风吹水动、一波三折;圆如行云流水、宛如,而石有棱角、树有桠杈,则是圆中有方;变则如石有阴阳向背、树有交互参差,山有起伏显晦、水有缓急动静。
1922年他在给友人陈柱尊的信里说到,自己是以山水作字,而以字来作画。
可见,他已将山水自然之理、《说文》六书之法、书法、画法相互打通。
现代画家以画为道抑或以画为艺,这种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上的对比,在黄宾虹和张大千身上表现得最为明显。
张大千一生充满传奇色彩,黄宾虹一生平静淡泊。
张大千1925年在上海举办第一次个人画展,26岁就扬名南北,后又去北平办画展,被称为南张北溥,可谓名满天下;而黄宾虹虽较早就有南黄北齐之称,但他直至1943年才在上海举办第一次个人画展,这时他已经80岁了。
黄宾虹自来沪上就以鉴赏、鉴别真伪著称;而张大千仿作的石涛画,甚至瞒过了当时的大行家罗振玉、黄宾虹及其老师曾髯,可谓出神入化。
还有对画与钱的关系,黄宾虹一生力避卖画,多以画赠友人知己,虽有润笔,与他的名气相比也很低,他一直严守传统士大夫不言阿堵的精神,过着清寂的学人生活;而张大千却有着对金钱的开通看法和潇洒追求,有过极高的润格,也卖商品画,出手阔绰。
不同的人生态度最终体现在他们的画中,黄宾虹的画是典型的恪守传统的雅正的士夫画,张大千的画则有趋向民间、时尚的意趣。
两人都是一代宗师,只是在境界上和被认可的领域不同而已。
(摘编自吴晶《画之大者——黄宾虹传》)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针对当时沪上流行的细谨、涂泽的媚人习气和自矜才气、沦于放诞的欺人画风,黄宾虹推崇细腻、轻软的逸品画格,倡导做真画者。
B.由于我国书法、文字、金石、绘画同源异流,道归于一,要研究中国书法、绘画的笔法意蕴,就只能从上古时期的甲骨、古玉、铜器入手。
C.书画家常能从观察自然中领悟到艺术的真谛,如由雨后看车行泥沼悟得笔法的疾徐粘脱,由石的阴阳向背、树的交互参差悟出笔法的变化。
D.张大千有着深厚的艺术修养,模仿的水平也极为高超,以至于他所仿作的石涛画,甚至瞒过了当时的书画大行家罗振玉等人。
E.本文通过记述黄宾虹博采众长、学习绘画的艰苦历程,描写了他在中国绘画艺术上的理论创见与突出成就,为我们展示了一位艺术家的感人形象。
(2)黄宾虹一生绘画艺术的大进展,多发生在他的隐居时期。
这是什么原因?
请简要分析。
(6分)
答:
(3)黄宾虹作画时为什么要把金石拓本摆在案头?
请简要分析。
(6分)
答:
(4)尽管黄宾虹和张大千都是一代宗师,但二人的人生态度、对金钱的看法以及艺道旨趣却大相径庭。
这给你什么样的启示?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8分)
答:
第卷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在过去的2012年里,我们河北省大部分地区可谓风调雨顺,冬温夏清,这是多么可喜的事情。
B.十年同学聚会上,大家都说王兰花越发珠圆玉润了,她说这些年烦心的事少,日子过得很是惬意。
C.我们第一次见到王老师便喜欢上了她,那甜美的微笑,那轻柔的动作,一看便知是个一团和气的人。
D.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如果上级想多看成绩,基层就会多展示好的一面,粉饰雕琢自然就会多一些。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恢复五一长假的受益面几乎是中国全社会,它能给民众带来一份惊喜,而这样的惊喜对中国今日恰逢其时。
B.切实保障并不断改善民生,才能真正保持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进一步提高国民的幸福指数,实现长治久安的目标。
C.中华全国总工会紧急下拨200万元救灾款,用于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境内地震灾区职工的生产、生活困难。
D.据中央气象台预测,近日,随着冷空气再次到来和雨水的出现,西北和华北的大部地区升温被遏制,气温开始回落。
15..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近年来,一系列公益事件的发生,引发了全民对正能量的和讨论。
正能量是一种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动力和情感。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只有多创造多传递正能量
每个人的身上有正能量,自然也有负能量
才能增加人体的正能量
负能量如同劣质的汽油,会对社会这辆疾驰的列车造成严重的伤害
一个人只有减少不该有的欲望,保持心态的平和,喜乐地生活
这辆列车才能安全地驶向远方
A.
B.
C.
D.
16.根据所给材料的内容,在下面画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
要求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不得照抄材料,每句不超过20个字。
(6分)
材料:
司马迁《史记》记载:
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
晋代王嘉在《拾遗记》中说:
神农采峻岭之铜,以为器。
如果这些史料可靠,则我们祖先大约在5000年前就开始使用铜器了。
但是,考古学家一直没有发掘到可以确证是夏代之前的铜器。
因此,这些记载还只能视为传说。
早在传说中的远古时期,,铸造铜器了。
从传世文献记载来看,我国在夏代之前就已进入铜器时代,但是,。
上个世纪50年代,考古工在河南偃师二里头一带发掘出了不少青铜器。
经鉴定,这批青铜器的制作年代距离现在3500多年,这个时间大概是夏晚期。
它们出土的地点正好是古书中所说的夏代开采铜矿之地,因此,可以确信,。
17.面是某权威机构的一组统计数字,请根据要求完成后面的题目。
(5分)
2010-2012年全国电视剧题材播出比重(百分比)
题
材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谍战剧
5.1
19.1
27.6
家庭剧
22.0
23.6
22.1
古装剧
25.1
26.2
23.4
军事剧
4.3
13.5
21.2
言情剧
32.8
13.2
3.2
农村剧
10.7
4.4
2.3
(1)请概括图表中近三年全国电视剧播出比重的变化情况。
(3分)
答:
(2)请从电视剧多元化发展的角度,给电视剧创提一条建议。
(2分)
答: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台湾漫画家蔡志忠说:
如果拿橘子来比喻人生,一种橘子大而酸,一种橘子小而甜,一些人拿到大的就会抱怨酸,拿到甜的又会抱怨小。
而我拿到了小橘子,就会庆幸它是甜的,拿到酸橘子,就会感谢它是大的。
请全面理解材料,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可以选择一个侧面或一个角度构思作文。
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题目自定,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10月月考试题答案(语文)
1.A(偷换概念,好的文学批评才如灯光,才能起到那个作用)
2.C(因果倒置,将诗歌批评庸俗化的表现当成原因)
3.B(以偏概全,只是部分诗歌批评家犯了以偏概全,搞门派之争,以自己的喜好为唯一成主要标准的错误)
4.D轻:
轻视。
只要理解准确轻后面的之是代词,就可断定轻的意思为轻视。
5.B句中去是离职的意思,是表现郑赐识大体的,可排除AC;根据原文赐曰:
‘尽臣职耳’可断定是侧面表现郑赐是识大体的,可排除D。
6.B原文的表述是命赐与检讨吴文为之。
二人协心划弊,民以宁辑,苗、僚畏怀。
任职的是郑赐与吴文两人,而不是郑赐一人。
7.
(1)
母子分别几年,一旦相见难以立即离开,何况母亲有病,值得同情啊。
(第一句中暌应为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 83 广西桂林 中学 三月 考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