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古诗二首 登鹳雀楼.docx
- 文档编号:25058837
- 上传时间:2023-06-04
- 格式:DOCX
- 页数:12
- 大小:17.10KB
第8课 古诗二首 登鹳雀楼.docx
《第8课 古诗二首 登鹳雀楼.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8课 古诗二首 登鹳雀楼.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8课古诗二首登鹳雀楼
伊宁县萨地克于孜乡小学备课教案
备课日期:
2017.10.9月日
课题
第8课古诗二首登鹳雀楼
授课日期
10.15
教学内容
语文教材第43—第45页
课时
一课时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古诗,体会诗人描绘的意境,明白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王之涣本人和他的《凉州词》、《送别》这两首古诗,并能背诵这两首古诗。
过程方法
通过朗读《登鹳雀楼》诗句,并结合插图想象理解诗中的意境及蕴含的哲理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教学重点
朗读背诵《登鹳雀楼》,能背诵《凉州词》、《送别》。
教学难点
理解诗人所要描绘的意境和诗中告诉人们的道理。
教法与学法
结合插图,以读促学、以读促悟。
教(学)具
PPT课件,古诗新唱视频资料
板
书
设
计
8、古诗二首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教
学
反
思
领导签字
组长审核
教学活动过程
学法指导、调整
教学过程:
一、师生问好,喊班级口号:
“天天有进步,人人在成长!
”教师对学生提出希望,相信大家这节课都会有进步。
二、图画导入,了解诗意
1、导语导入:
老师知道小朋们友们非常喜欢画画,上课前老师找到了这样一幅画。
(师出示登颧雀楼课文插图)
2、谁能根据这幅画编一个故事或说一段话?
生交流。
3、教师(边指图边讲)在我国唐朝,有一位大诗人,名叫王之涣。
一天傍晚王之涣来到黄河岸边,他看到夕阳挨着群山慢慢落下,像个大红球,染红了天边,滚滚的黄河水浩浩荡荡流向大海。
诗人感到,这里的景色太美了!
但是他还不满足于眼前看到的景象,他想知道远处的风景又是什么样的,只可惜站在这里看不到。
小朋友,你能想个办法让诗人王之涣看到远处的风景吗?
学生动脑想办法。
4、如有学生提出可以登上旁边那座楼时,教师相机讲解:
这座楼它叫鹳雀楼。
板书“颧雀楼”。
谁来叫叫它的名字?
学生齐读“鹳雀楼”。
5、同学们,课题中就出现了两个生字宝宝,我们先来看第一个字“雀”,怎么读?
你怎么记住它?
“楼”呢?
学生交流识字方法。
6、很好,我们开课就先认识了两个生字,大家都在努力使自己进步,为自己鼓掌。
知道这个楼的名字怎么来的吗?
课件出示鹳雀楼资料。
7、同学们,我们接着来替诗人想办法,诗人仅仅登上这座楼就能看到远处的风景吗?
那我站在楼的一层,行吗?
生(齐):
登到最顶层!
师:
谁知道为什么登上鹳雀楼就能看到远处的风景呢?
生:
因为站得高就看得远。
8、你说得太好了!
诗人王之涣登上鹳雀楼后,明白了这个道理,想要看得更远就要站得更高,于是就写了一首诗,题目就叫:
《登鹳雀楼》(板书课题)
(利用小学生喜欢绘画的特点,教师以画的形式再现了这首古诗的内容:
“鹳雀楼、高山、夕阳、诗人、黄河”,并启发学生看图说话,说出诗意,理解这首古诗包含的道理:
站得高,看得远。
使学生对作者、诗意,留下深刻印象,自然进入到古诗的学习中。
)
三、指导朗读古诗。
1、出示诗人,了解诗人。
2、课件出示古诗。
教师示范读古诗。
(不少学生跃跃欲试,因为他们在一年级就已经背过。
)
2、请会背的同学一起背。
3、哪位小老师能上来教一教大家?
4、出示节奏读,学生按节奏来读。
5、指导学生平仄读古诗。
6、学生齐读(背诵古诗)
过渡:
刚才老师看到很多小朋友已经能背诵这首古诗了,现在请小朋友闭上眼睛,来欣赏一段优美的乐曲,边听边想诗描绘的画面。
(学生闭上眼睛,在优美的古筝曲中,随老师的提示进行想象画面。
)
四、学习古诗。
1、同学们,你们刚才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自主交流。
)
2、(出示古诗的前两句)诗人看到了什么?
“白日”是什么意思?
“依”又是什么意思?
换个词语来解释一下。
3、读一读前两句来。
4、(出示诗的后两句)诗人看到了如此美景,他想到了什么?
(生齐读后两句)“欲”是什么意思?
“千里目”呢?
5、你能用自己的话把诗的意境给描述一下呢?
6、从王之涣的诗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学生自由谈谈。
五、出示谷建芬老师的古诗新唱《登颧雀楼》。
学生边听边学着唱歌,还可以配上自己的动作。
六、背诵古诗,拓展延伸。
教学活动过程
学法指导、调整
教学活动过程
学法指导、调整
第8课古诗二首登鹳雀楼
教学目标:
1、理解古诗,体会诗人描绘的意境,明白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王之涣本人和他的《凉州词》、《送别》这两首古诗,并能背诵这两首古诗。
教学重点:
朗读背诵《登鹳雀楼》,能背诵《凉州词》、《送别》。
教学难点:
理解诗人所要描绘的意境和诗中告诉人们的道理。
教具准备:
PPT课件,古诗新唱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
一、师生问好,喊班级口号:
“天天有进步,人人在成长!
”教师对学生提出希望,相信大家这节课都会有进步。
二、图画导入,了解诗意
1、导语导入:
老师知道小朋们友们非常喜欢画画,上课前老师找到了这样一幅画。
(师出示登颧雀楼课文插图)
2、谁能根据这幅画编一个故事或说一段话?
生交流。
3、教师(边指图边讲)在我国唐朝,有一位大诗人,名叫王之涣。
一天傍晚王之涣来到黄河岸边,他看到夕阳挨着群山慢慢落下,像个大红球,染红了天边,滚滚的黄河水浩浩荡荡流向大海。
诗人感到,这里的景色太美了!
但是他还不满足于眼前看到的景象,他想知道远处的风景又是什么样的,只可惜站在这里看不到。
小朋友,你能想个办法让诗人王之涣看到远处的风景吗?
学生动脑想办法。
4、如有学生提出可以登上旁边那座楼时,教师相机讲解:
这座楼它叫鹳雀楼。
板书“颧雀楼”。
谁来叫叫它的名字?
学生齐读“鹳雀楼”。
5、同学们,课题中就出现了两个生字宝宝,我们先来看第一个字“雀”,怎么读?
你怎么记住它?
“楼”呢?
学生交流识字方法。
6、很好,我们开课就先认识了两个生字,大家都在努力使自己进步,为自己鼓掌。
知道这个楼的名字怎么来的吗?
课件出示鹳雀楼资料。
7、同学们,我们接着来替诗人想办法,诗人仅仅登上这座楼就能看到远处的风景吗?
那我站在楼的一层,行吗?
生(齐):
登到最顶层!
师:
谁知道为什么登上鹳雀楼就能看到远处的风景呢?
生:
因为站得高就看得远。
8、你说得太好了!
诗人王之涣登上鹳雀楼后,明白了这个道理,想要看得更远就要站得更高,于是就写了一首诗,题目就叫:
《登鹳雀楼》(板书课题)
(利用小学生喜欢绘画的特点,教师以画的形式再现了这首古诗的内容:
“鹳雀楼、高山、夕阳、诗人、黄河”,并启发学生看图说话,说出诗意,理解这首古诗包含的道理:
站得高,看得远。
使学生对作者、诗意,留下深刻印象,自然进入到古诗的学习中。
)
三、指导朗读古诗。
1、出示诗人,了解诗人。
2、课件出示古诗。
教师示范读古诗。
(不少学生跃跃欲试,因为他们在一年级就已经背过。
)
2、请会背的同学一起背。
3、哪位小老师能上来教一教大家?
4、出示节奏读,学生按节奏来读。
5、指导学生平仄读古诗。
6、学生齐读(背诵古诗)
过渡:
刚才老师看到很多小朋友已经能背诵这首古诗了,现在请小朋友闭上眼睛,来欣赏一段优美的乐曲,边听边想诗描绘的画面。
(学生闭上眼睛,在优美的古筝曲中,随老师的提示进行想象画面。
)
四、学习古诗。
1、同学们,你们刚才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自主交流。
)
2、(出示古诗的前两句)诗人看到了什么?
“白日”是什么意思?
“依”又是什么意思?
换个词语来解释一下。
3、读一读前两句来。
4、(出示诗的后两句)诗人看到了如此美景,他想到了什么?
(生齐读后两句)“欲”是什么意思?
“千里目”呢?
5、你能用自己的话把诗的意境给描述一下呢?
6、从王之涣的诗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学生自由谈谈。
五、出示谷建芬老师的古诗新唱《登颧雀楼》。
学生边听边学着唱歌,还可以配上自己的动作。
六、背诵古诗,拓展延伸。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8课 古诗二首 登鹳雀楼 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