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阅读第2节考点1分析结构思路概括内容要点.docx
- 文档编号:25053877
- 上传时间:2023-06-04
- 格式:DOCX
- 页数:25
- 大小:46.83KB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阅读第2节考点1分析结构思路概括内容要点.docx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阅读第2节考点1分析结构思路概括内容要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阅读第2节考点1分析结构思路概括内容要点.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阅读第2节考点1分析结构思路概括内容要点
第二节 考点分解 思维建模
——洞悉高频考点,快速强技提能
考点1 分析结构思路,概括内容要点
题型1__分析结构思路
高考对文章的结构和思路的考查,大多与文章的段落、句群相联系,考查文章结构、段落结构、段与段的逻辑关系、句与句的逻辑关系等。
“分析结构思路类”试题在高考散文阅读中出现频率较高,此类试题与《考试说明》中“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考点相对应,着重考查考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按照分析对象分类,这种题型主要有两类:
一类是按线索梳理文章的行文思路,一类是分析文章开头句段、中间句段或结尾句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角度1:
分析行文思路
明常识
行文思路是作者按照一定的条理表达思想的路径、脉络。
思路有不同层面,对全篇而言有总体思路,对具体段落或层次而言就是局部思路。
具体可以分解成下列几个方面:
1.段内的结构层次;2.全文的结构层次;3.文章材料的组织方式;4.材料与材料之间或段落与段落之间的关系;5.文章主旨形成的过程。
定考向
题干示例
审读判别
(2016·北京卷)作者对老腔的认识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
请结合全文作简要说明。
(1)题干中有“过程”“变化”“思路”“构思”等字样
(2)题干中有“说明”“分析”“梳理”等字样
(2015·湖南卷)综观全文,从情节的发展分析“我”的心理变化。
(2012·重庆卷)文章主要写了画家老刘的“太阳梦”,请就此梳理作者的写作思路。
(2012·全国卷)这篇文章是怎样构思的?
请简要分析。
其他常见设问方式:
(1)作者描写×××的景色,却从另一面写起,这样安排材料好不好?
请简析。
(2)本文主要写了几幅画面?
这些画面是如何组织到一起的?
(3)文章的情感线索是怎样的?
请分条列出文章情感发展变化的情况。
(4)作者围绕×××写了哪些事?
熟技巧
行文思路分析“5字诀”
明——明确题材,把握全貌
通过阅读,明确散文题材,是写人叙事、写景状物,还是阐发哲理,概括文章主要叙述了什么事情或者谈的是什么问题,不同的文章题材,行文思路有所不同。
圈——圈点勾画,抓关键语
在通读时要善于捕捉文本中体现时间、空间、人物、事件、感情的句子,以及开头总起句、中心句、结尾总结句、承上启下的过渡句等。
抓——抓住线索,理清思路
思路是作者思维的轨迹,如能找出贯串全文的线索,就能很快理清文章的思路。
散文的线索类型主要有:
具体事物线、人物线、中心事件线、思想感情变化线、时间推移或空间变化线、作者的所见所闻线等。
合——合并段落,概括要点
要针对文章的内容,进行认真思考,逐段分析文章的段意,再看哪些段落集中表达一个意思,划分出层次,理清文章各个段落之间的联系等内容。
具体做法是寻找段落中的明显信息,如开头总起句、中心句、结尾总结句、承上启下的过渡句等,它们往往就是段意的提示。
另外,段落中的议论抒情句往往有助于我们加深理解段意,因此需加以关注。
无明显信息的段落,应该通读全段,找出概括性语句关键词语,分析合成段意。
这些都没有时,要考虑句间的关系,先划分层次,概括出各层意思,再综合成段意。
当然分类合并时要根据题干要求的方向,然后理清每一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进而理清段落层次之间的关系。
组——运用模式,组织答案
常用答题模式:
首先写了……,其次写了……,最后写了……。
(2016·北京卷)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的问题。
白鹿原上奏响一支老腔
我第一次看老腔演出,是前两三年的事。
朋友跟我说老腔如何如何,我却很难产生惊诧之类的反应。
因为尽管我在关中地区生活了几十年,却从来没听说过老腔这个剧种,可见其影响的宽窄了。
开幕演出前的等待中,作曲家赵季平也来了,打过招呼握过手,他在我旁边落座。
屁股刚挨着椅子,他忽然站起,匆匆离席赶到舞台左侧的台下,和蹲在那儿的一位白头发白眉毛的老汉握手拍肩,异常热乎,又与白发白眉老汉周围的一群人逐个握手问好,想必是打过交道的熟人了。
我在入座时也看见了白发白眉老汉和他跟前的十多个人,一眼就能看出他们都是地道的关中乡村人,也就能想到他们是某个剧种的民间演出班社,也未太注意。
赵季平重新归位坐定,便很郑重地对我介绍说,这是华阴县的老腔演出班社,老腔是很了不得的一种唱法,尤其是那个白眉老汉……老腔能得到赵季平的赏识,我对老腔便刮目相看了。
再看白发白眉老汉,安静地在台角下坐着,我突然生出神秘感来。
轮到老腔登台了。
大约八九个演员刚一从舞台左边走出来,台下观众便响起一阵哄笑声。
我也忍不住笑了。
笑声是由他们上台的举动引发的。
他们一只手抱着各自的乐器,另一只手提着一只小木凳,木凳有方形有条形的,还有一位肩头架着一条可以坐两三个人的长条板凳。
这些家什在关中乡村每一家农户的院子里、锅灶间都是常见的必备之物,却被他们提着扛着登上了西安的大戏台。
他们没有任何舞台动作,用如同在村巷或自家院子里随意走动的脚步,走到戏台中心,各自选一个位置,放下条凳或方凳坐下来,开始调试各自的琴弦。
锣鼓敲响,间以两声喇叭嘶鸣,板胡、二胡和月琴便合奏起来,似无太多特点。
而当另一位抱着月琴的中年汉子开口刚唱了两句,台下观众便爆出掌声;白毛老汉也是刚刚接唱了两声,那掌声又骤然爆响,有人接连用关中土语高声喝彩,“美得很!
”“太斩劲了!
”我也是这种感受,也拍着手,只是没喊出来。
他们遵照事先的演出安排,唱了两段折子戏,几乎掌声连着掌声,喝彩连着喝彩,无疑成为演出的一个高潮。
然而,令人惊讶的一幕出现了,站在最后的一位穿着粗布对门襟的半大老汉扛着长条板凳走到台前,左手拎起长凳一头,另一头支在舞台上,用右手握着的一块木砖,随着乐器的节奏和演员的合唱连续敲击长条板凳。
任谁也意料不及的这种举动,竟然把台下的掌声和叫好声震哑了,出现了鸦雀无声的静场。
短暂的静默之后,掌声和欢呼声骤然爆响,经久不息……
我在这腔调里沉迷且陷入遐想,这是发自雄浑的关中大地深处的声响,抑或是渭水波浪的涛声,也像是骤雨拍击无边秋禾的啸响,亦不无知时节的好雨润泽秦川初春返青麦苗的细近于无的柔声,甚至让我想到柴烟弥漫的村巷里牛哞马叫的声音……
我能想到的这些语言,似乎还是难以表述老腔撼人胸腑的神韵;听来酣畅淋漓,久久难以平复,我却生出相见恨晚的不无懊丧自责的心绪。
这样富于艺术魅力的老腔,此前却从未听说过,也就缺失了老腔旋律的熏陶,设想心底如若有老腔的旋律不时响动,肯定会影响到我对关中乡村生活的感受和体味,也会影响到笔下文字的色调和质地。
后来,有作家朋友看过老腔的演出,不无遗憾地对我说过这样的话,你的小说《白鹿原》是写关中大地的,要是有一笔老腔的画面就好了。
我却想到,不单是一笔或几笔画面,而是在整个叙述的文字里如果有老腔的气韵弥漫……
直到后来小说《白鹿原》改编成话剧,导演林兆华在其中加入了老腔的演唱,让我有了一种释然的感觉。
从此老腔借助话剧《白鹿原》登上了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舞台。
后来还想再听老腔,却难得如愿。
不过两年之后,我竟然在中山音乐堂再次过足了老腔的瘾。
那天,无论白毛老汉,还是其他演员,都是尽兴尽情完全投入地演唱,把老腔的独特魅力发挥到最好的程度,台下观众一阵强过一阵的掌声,当属一种心灵的应和。
纯正的关中东府地方的发音,观众能听懂多少内容可想而知,何以会有如此强烈的呼应和感染力?
我想到的是旋律,一种发自久远时空的绝响,又饱含着关中大地深厚的神韵,把当代人潜存在心灵底层的那一根尚未被各种或高雅或通俗的音律所淹没的神经撞响了,这几乎是本能地呼应着这种堪为大美的民间原生形态的心灵旋律。
我在那一刻颇为感慨,他们——无论秦腔或老腔——原本就这么唱着,也许从宋代就唱着,无论元、明、清,以至民国到解放,直到现在,一直在乡野在村舍在庙会就这样唱着,直到今晚,在中山音乐堂演唱。
我想和台上的乡党拉开更大的距离,便从前排座位离开,在剧场最后找到一个空位,远距离欣赏这些乡党的演唱,企图排除因乡党乡情而生出的难以避免的偏爱。
这似乎还有一定的效应,确凿是那腔儿自身所产生的震撼人的心灵的艺术魅力……在我陷入那种拉开间距的纯粹品赏的意境时,节目主持人濮存昕却作出了一个令全场哗然的非常举动,他由台角的主持人位置快步走到台前,从正在吼唱的演员手中夺下长条板凳,又从他高举着的右手中夺取木砖,自己在长条板凳上猛砸起来,接着扬起木砖,高声吼唱。
观众席顿时沸腾起来。
这位声名显赫的濮存昕已经和老腔融和了,我顿然意识到自己拉开间距,寻求客观欣赏的举措是多余的。
(取材于陈忠实的同名散文)
作者对老腔的认识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
请结合全文作简要说明。
(4分)
【尝试解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思维】
第一步,明:
把握题干要求,明确筛选范围是“全文”。
第二步,圈:
在文中逐段找寻关键词句。
如“我在关中地区生活了几十年,却从来没听说过老腔这个剧种”“听来酣畅淋漓,久久难以平复”“企图排除因乡党乡情而生出的难以避免的偏爱”“顿然意识到自己拉开间距,寻求客观欣赏的举措是多余的”。
第三步,抓、合:
根据段落内容,梳理作者对老腔的认识过程。
认识过程是:
从没有听过老腔——认为老腔影响小——认为老腔演出者不过是民间演出班社——去听老腔——产生神秘感——第一次听老腔,深深地被震撼——为自己的小说《白鹿原》中没有加入描写老腔的画面而遗憾——最后在中山音乐堂再次领略了老腔的震撼力,被老腔征服。
第四步,组:
整合归纳,分条作答。
【答案】 要点一:
开始不知道,不了解,后产生神秘感。
要点二:
第一次看过老腔表演之后,感到震撼。
要点三:
再看老腔表演时,怀疑其中是否掺杂了乡情带来的偏爱。
要点四:
最后认识到自己被老腔征服完全是因为老腔自身强大的艺术魅力。
(每点1分,共4分)
角度2:
分析句段作用
明常识
句段的作用,是指某些关键语句、语段在表现文章主旨、情感和观点态度上的作用。
具有特殊作用的句段往往是全文行文思路上的重点句子或段落,结构上有特殊作用的句子或段落,表达上富有特色的句子或段落。
句段作用是文章考查的重点和热点。
定考向
题干示例
审读判别
(2016·天津卷)作者回忆童年迷路的经历,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1)题干中有“作用”“用意”“好处”等字样
(2)题干中有“简析”“为什么”“有何”等字样
(2016·浙江卷)母亲和行人的对话在文中出现了三次,这样安排有何用意?
(2015·山东卷)简析第②段在文中的作用。
(2015·湖北卷)文章第②段引用波德莱尔散文诗《头发中的半球》的片段,有何作用?
请简要分析。
其他常见设问方式:
(1)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好处、效果、目的、用意、妙处等)?
(2)说说画线处的句子在文中的好处。
(3)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一段(句)?
(4)某段(句)删去行不行?
为什么?
熟技巧
解答句段作用题3步走
第一步 审清题干要求,明确答题方向
审题要关注三点:
①句段位置;②答题方向;③提示或暗示性语言。
其中“答题方向”最重要,如笼统地问有何作用(妙处)或为什么要从××写起,这是综合问,需要从内容、结构、表达等多角度回答。
如只问结构上的作用,则只需从结构上作答。
第二步 阅读句段本身,抓住位置考虑
在整体把握全文思路的基础上认真阅读所给句段本身,通过阅读,明确它写了什么,主要包括陈述对象是什么、怎样陈述的、作者表达的感情是什么等。
另外,还要关注它在表达技巧上有何突出特点。
最后,还要考虑句段在文中的位置,因为位置不同,作用就不同。
因此,需要掌握处在不同位置的句段的作用:
句 段
作 用
首句或首段
1.总领全文
2.引出下文的……情节或引出话题
3.为下文的……情节作铺垫或与下文构成对比
4.开篇点题,营造……的气氛,奠定……的情感基调
5.制造悬念或埋下伏笔,吸引读者
1.如果开篇即点题,首段的作用往往是总括全文,点明题旨,或者表达与主旨相关的某种情感(奠定情感基调)
2.如果开篇没有点题,那么首(句)段的作用就是开启(引出)下文,或与下文形成对照,或为下文作铺垫
3.文章开篇如果是景物描写,那么首段的作用从结构上看,一般是铺垫作用,从景物描写上看,作用是衬托、勾勒环境、提供背景、营造(渲染)某种气氛等
中间句段
1.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2.前后呼应
3.为下文……的情节作铺垫、引起下文的……内容
4.照应上文的……内容、转换话题
5.或衬托作用(在行文中为了彰显叙述主体而谈到其他事物,其他事物具有衬托作用);或渲染烘托某种氛围(描写环境为人物的出场营造氛围)
1.中间句段如果比较短,那么它在结构上的作用可能是承上启下(过渡)
2.中间段如果比较长,而且描写的是选文的主要物象或论述的与情感有关的事情,那么,它在内容上的作用一般是扩展思路、丰富内涵、具体展示、深化主题或照应前文
结尾句段
1.升华感情
2.点明中心,深化主题
3.总结上文
4.卒章显志,点明主题,或含蓄地表明主旨(往往借助象征性的景物描写)
5.呼应开头,使文章结构完整
6.言已尽而意无穷,使文章委婉含蓄
1.首尾呼应(照应)而结构完整,揭示并深化主旨或总结全文,点明题旨,深化中心。
(高考题中出现最多)如《背影》:
“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唉!
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如果从内容方面考虑:
结尾再现父亲的背影,直抒思念之情。
如果从结构方面考虑:
呼应开头,首尾圆合
2.有暗示主题或强化作者情感的作用。
如《故都的秋》结尾段
3.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引人深思
反复出现的句子
1.在内容上,有突出内容(主旨)、强化情感等作用
2.在结构上,有交代线索、前后呼应等作用
3.它在表达上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有强化或一唱三叹之效
景物描写的句子
写景点明时令、地点;写景表现人物关系;写景表现人物性格;写景渲染气氛
文中引述性、插入性材料(语句、故事等)
1.传说故事:
增强文章的传奇性、风物的神秘性;丰富文章内容;引起读者兴趣;含蓄地引出、表明……观点
2.某一事件:
引出下文的议论或抒情,在结构上往往具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在内容上具有深化或启迪作用
3.史实:
反思历史,以古证今或借古讽今,具有例证的作用
4.诗句:
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具有意境美;丰富文章内容;引起读者兴趣;含蓄地引出、表明……观点
5.名言:
表明……观点,具有论证观点、阐明事理的作用,增强文章说服力;丰富文章内容
第三步 掌握解题的思维方向和答题模式
解答“句段作用”类题,需要注意以下方面:
1.思维方向
(1)先从思想内容上考虑。
①联系本句(段)的含意。
②突出(强调)上下文的什么内容或者揭示段意。
③联系(揭示)本文的中心与作者的态度、情感。
(2)再从篇章结构方面思索。
遣词造句要着眼于文章结构,据此分析,“词、句或段在文中的作用”就是起“统率全文”“过渡”“照应题目”“前后呼应”等作用。
词句的位置不同其作用也不同。
另有两个特殊角度:
一是表达角度,看所给文字在表达技巧上有何特点,然后答出其表达作用;二是读者角度,看能给读者带来什么作用。
这两个角度不常用,可作为答题时的参考。
2.基本答题模式
形式方面的作用+内容或主旨或情感方面的作用。
(2016·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在母语的屋檐下
彭 程
少年时代的伙伴自大洋彼岸归来探亲,多年未见,把盏竟夜长谈。
我们聊到故乡种种情形,特别谈到了家乡方言,兴之所至,后来两人干脆用家乡话谈起来。
本来以为这么多年不使用,很多方言都已忘记,不料却在此时鲜明地复活了。
恍惚中,甚至忆起了听到这些话时的具体情境,眼前浮现出了说话人的模样。
友人感慨:
真过瘾。
在一种语言中浸润得深入长久,才有资格进入它的内部,感知它的种种微妙和玄奥,那些羽毛上的光色一样的波动,青瓷上的釉彩一般的韵味。
几乎只有母语,我们从牙牙学语时就亲吻的语言,才应允我们做到这一点。
关于母语,英文里的一个说法,最有情感温度,也最能准确地贴近本质:
mothertongue。
直译就是“妈妈的舌头”。
从妈妈舌头上发出的声音,是生命降临时听到的最初的声音,浸润着爱的声音。
多么深邃动人的诗意!
在母语的呼唤、吟唱和诵读中,我们张开眼睛,看到万物,理解生活,认识生命。
诗作为浓缩提炼过的语言,是语言的极致。
它可以作为标尺,衡量一个人对一种语言熟悉和理解的程度。
“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坍了”,说的是世事沧桑,人生无常。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说的是心绪流转,昨日迢遥。
没有历史文化为之打底,没有人生经历作为铺垫,就难以深入地感受和理解其间的沉痛和哀伤,无奈和迷茫。
它们宜于意会,难以言传。
每一种语言都连接着一种文化,通向一种共同的记忆。
文化有着自己的基因,被封存在作为载体和符号的特有的语言中。
仿佛一千零一夜的故事中,阿里巴巴的山洞里,藏着稀世的珍宝。
“芝麻开门吧!
”咒语念起,山洞石门訇然敞开,堆积的珠宝浮光跃彩。
但洞察和把握一种语言的奥秘,不需要咒语,时间是最重要的条件。
在一种语言中沉浸得足够久了,自然就会了解其精妙。
有如窖藏老酒,被时光层层堆叠,然后醇香。
瓜熟蒂落,风生水起,到了一定的时候,语言中的神秘和魅惑,次第显影。
音调的升降平仄中,笔画的横竖撇捺里,有花朵摇曳的姿态,水波被风吹拂出的纹路,阳光下明媚的笑容,暗夜里隐忍的啜泣。
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只有母语,才有这样的魅力和魄力,承担和覆盖。
日升月落,春秋代序;昼夜不舍的流水,亘古沉默的荒野;鹰隼呼啸着射向天空,羊群蠕动成地上的云团;一颗从眼角滑落的泪珠有怎样的哀怨,一声自喉咙迸发的呐喊有怎样的愤懑。
一切,都被母语捕捉和绾结,表达和诉说。
我骄傲于自己母语的强大的生命力。
五千年的漫长历史,灾祸连绵,兵燹不绝,而一个个方块汉字,就是一块块砖石,当它们排列衔接时,便仿佛垒砌了一个广阔而坚固的壁垒,牢牢守卫了一种古老的文化,庇护了一代代呼吸沐浴着它的气息的亿兆的灵魂。
童年在农村度过。
记事不久的年龄,有一年夏天,大人在睡午觉,我独自走出屋门到外面玩,追着一只蹦蹦跳跳的兔子,不小心走远了,一直走进村外一片茂密的树林中,迷路了,害怕得大哭。
但四周没有人听到,只好在林子里乱走。
过了好久,终于从树干的缝隙间,望见了村头一户人家的屋檐。
一颗悬空的心倏地落地了。
对于长期漂泊在外的人,母语熟悉的音调,带给他的正应该是这样的一种返归家园之感。
一个汉语的子民,寄居他乡,母语便是故乡的方言土语;置身异国,母语便是方块的中文汉字。
“官秩加身应谬得,乡音到耳是真归”,故乡的语言,母语的最为具体直观的形式,甚至关联到了存在的确凿感。
因为时时相与,反而熟视无睹。
就像对于一尾悠然游弋的鱼儿,水的环抱和裹挟是自然而然的,不需要去意识和诘问的。
但一当因某种缘故离开了那个环境,就会感受到置身盛夏沙漠中般的窒息。
被拘禁于全然陌生的语言中,一个人也仿佛涸辙之鲋,最渴望母语的濡沫。
那亲切的音节声调,是一股直透心底的清凉水流。
每一种语言的子民们,在自己母语的河流中,泅渡,游憩,俯仰,沉醉,吟咏,创造出灿烂的文化,并经由翻译传播,成为说着不同语言的人们共同的精神财富。
以诗歌为证,《鲁拜集》中波斯大诗人伽亚谟及时行乐的咏叹,和《古诗十九首》里汉代中国人生命短暂的感喟,贯穿了相通的哲学追问;中世纪的意大利,彼特拉克对心上人劳拉的十四行诗倾诉,和晚唐洛阳城里,李商隐写给不知名恋人的无题七律,或者隽永清新,或者宛转迷离,各有一种入骨的缠绵。
让不同的语言彼此尊重,在交流中使各自的美质得到彰显和分享。
热爱来自母亲的舌尖上的声音,应该被视为是一个人的职责,他的伦理的基点。
他可以走向天高地阔,但母语是他的出发地,是他不断向前伸延的生命坐标轴线上,那一处不变的原点。
(原载《光明日报》,有删节)
作者回忆童年迷路的经历,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4分)
【尝试解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思维】
第一步:
确定段落位置。
“作者回忆童年迷路的经历”是在文章的第11段,位于文章的中间。
第二步:
明确答题方向。
这类题可以从两个大的角度考虑:
一是内容上,二是结构上。
第三步:
分析内容上的作用。
第11段是回忆童年时迷路又找到路的过程,第13段则将这一过程比喻为游子回归母语的感受,强调的是一种“返归家园”的安全感。
第四步:
分析结构上的作用。
“望见了村头一户人家的屋檐”呼应了题目“屋檐”。
“作者回忆童年迷路的经历”属于记叙,引出了后面的议论。
【答案】 ①内容上,用孩子迷路比喻游子离开母语,强调母语给人带来的庇护感和安全感。
②结构上,呼应题目“屋檐”,引出下面的议论。
(每点2分,共4分)
题型2__概括内容要点
概括内容要点,就是要求考生能够准确理解文章每一段的内容要点,并能按照要求用原文或自己的话表达出来。
对阅读材料的内容要点和中心意思的归纳、概括,需要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认真分析。
对文章内容要点的概括是近几年高考中考查的热点,是针对分析概括作品内容、主题而设的常见题型。
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来看,主要从两个角度考查:
主旨概括和特定指向信息概括。
角度1:
主旨概括
明常识
主旨概括是针对文章的整体表现而言的,它是直接以文章层意、内容要点为基础,又涉及作者主观创作意图和文章客观表达效果,涉及文内使用的材料和文外相关材料,要求具有较高的分析概括能力和较准确的语言表述能力。
概括散文主旨,包含两点:
一是文本思想意义概括,二是作者思想观点和写作意图的概括。
定考向
题干示例
审读判别
(2014·湖南卷)概括全文主旨。
题干中有“主旨”“主题”“思想情感”“道理”等字样
(2014·全国卷)“听雨”让他明白了什么道理?
请根据全文进行分析。
其他常见设问方式:
(1)你认为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这篇散文的主题的理解。
熟技巧
一、主旨概括“3法”
1.“关键整体结合”法
就是抓住文章标题、开头、结尾,文中的议论、抒情、文眼等关键部位,同时要认真思考全文文句,解答时二者一定要有机结合。
2.“段意串联”法
即汇总每段的中心句,概括出文章的主旨。
概括不同于归纳,归纳指从不同事物中寻取共同点并抽取出带有共性的论断,概括不一定都寻找共同点,它更要求将各个知识点联系起来,在更高的层次上找到一个集中点。
也就是说将每段的中心联系起来,在整体上找出它们表达陈述的集中点,从而概括出文章的主旨。
这种逐层地、由多段意思向中心意思提炼的方法,是分析归纳文章中心意思最实在、最有效、最一般的方法,也是传统的方法,是各层意思的相加且又是一种“意思的综合”。
3.“因文而异”法
不同文体运用不同方法来表达中心意思,写人叙事散文常写人记事,应看其写了什么人,记了什么事,表达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文学 文本 阅读 散文 考点 分析 结构 思路 概括 内容 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