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科学四上《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说课稿2.docx
- 文档编号:25051174
- 上传时间:2023-06-04
- 格式:DOCX
- 页数:13
- 大小:21.85KB
教科版科学四上《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说课稿2.docx
《教科版科学四上《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说课稿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科版科学四上《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说课稿2.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科版科学四上《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说课稿2
2019-2020年教科版科学四上《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说课稿2
一、 教学内容
1.说教材
本课是新课标科学四年级(上)第二单元的第二课,这一课选用溶解实验的典型材料——高锰酸钾,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描述高锰酸钾溶解于水的逐渐变化过程,想象食盐在水中溶解时可能出现的变化,形成“溶解”的描述性概念,加深对溶解现象的本质性理解。
2.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不会自行沉降,也不能用过滤得方法将物质从溶液中分离出来。
过程与方法:
观察和描述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并想象食盐的溶解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实验中细致观察的重要性。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描述高锰酸钾溶解现象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理解溶解的现象这一过程。
4.【教学准备】分组材料:
装水烧杯、筷子、高锰酸钾、小药勺、食盐
二、教法和学法
说教法:
1、探究式实验教学法该教学法的教学模式是:
设疑—观察(实验)—思考—总结—应用。
通过实验、观察、探究得出科学结论。
2、互动式教学法在教师的讲解过程中,有学生的猜想、讨论、抢答,在实验过程中师生之间不停地进行“信息”交流,有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和学习积极性的提高。
说学法:
1、探究学习:
通过实验来对其实验现象的准确描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2、自主学习:
指导学生以实际生活的经验和对教材的阅读,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
三、教学过程
(一)观察食盐在水中的溶解
师:
同学们喜欢吃糖吗?
师:
那你们知道糖含在嘴里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生:
会慢慢的化了。
师:
如果把糖和食盐放到水又会发生什么呢?
(揭示课题:
水是怎样溶解物质的)
师:
同学们,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
(教师出示食盐)生:
是食盐。
师:
那你们食盐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吗?
(教师做食盐在水中溶解的实验)
1.让学生想象:
食盐在水中的溶解过程。
2.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二)观察高锰酸钾的溶解
1.教师讲解:
为了清晰地观察到溶解的过程,我们用一种有颜色的物质来做溶解实验。
教师出示高锰酸钾。
(教师取放演示要规范,这是学生首次接触化学药品)
因为高锰酸钾具有腐蚀性,对组织有刺激性易污染皮肤致黑色。
所以在取药品时不能用手直接取高锰酸钾,要用小药勺。
2.引导观察描述:
高锰酸钾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
(外观呈黑紫色固体小颗粒)
3.做实验:
在一个装水的烧杯内,轻轻地放入几小粒高锰酸钾,先静观高锰酸钾在水中的分散现象,然后用筷子轻轻搅拌一下水,继续观察水和高锰酸钾的变化。
(注意学生对观察到的细节地描述)(高锰酸钾颗粒慢慢地变小,划出紫色的线条向四周扩散,然后均匀地分散在水中。
形成紫红色的溶液)
4.学生汇报:
高锰酸钾在进入水的前中后有什么样的变化?
它在水中溶解了吗?
它与食盐在水中的溶解有什么异同?
高锰酸钾的状态
高锰酸钾进入水中时的状态
搅拌后高锰酸钾的状态
高锰酸钾水溶液的状态
作业:
写实验报告单
《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教案设计
(一)教学内容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
(二)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不会自行沉降,也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溶液中的物质分离出来。
2、过程与方法:
观察和描述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细致观察、比较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描述高锰酸钾、食盐等物质溶解现象的主要特征。
2、教学难点:
比较食盐、沙、面粉和高锰酸钾在水里的变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四)教学准备:
小组准备:
装水烧杯4个,空烧杯1个,高锰酸钾1小份,小药勺2个,面粉、沙、食盐各1份,三角形玻璃漏斗1个,铁架台1个,玻璃棒1根
教师准备:
滤纸若干张,盛水烧杯1个,高锰酸钾1小份
(五)教学过程:
一、魔术表演,引入新课
1、教师做水变色的魔术表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由食盐的溶解引入课题《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并板书。
二、第一环节:
科学观察园(观察高锰酸钾的特点)
1、说一说用什么方法观察高锰酸钾。
2、小组内观察,然后分小组汇报。
三、第二环节:
溶解实验室(高锰酸钾的溶解实验)
1、出示实验方法,指名读,并想一想最应该注意的是什么?
2、交流:
实验时最应该注意哪些方面?
然后教师加以强调。
3、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分小组实验,并认真填写记录表。
4、交流观察到的现象。
四、第三环节:
分离实验室(做高锰酸钾的分离实验)
1、猜想:
高锰酸钾能不能从水中分离出来?
2、对照实验装置,明确实验应注意的事项。
3、学生分组做高锰酸钾的过滤实验,教师在小组内指导。
4、交流过滤后的结果。
五、第四环节:
科学操作站(面粉、沙、食盐和高锰酸钾在水中的不同状态)
1、材料员领面粉、沙、食盐
2、出示记录表,讲解实验要求。
3、学生分小组做实验,比较它们在水中有什么不同与相同,并填写记录表。
面粉、沙、食盐和高锰酸钾在水中的状态记录表
面粉
沙
食盐
高锰酸钾
能否看见颗粒
√
√
×
×
分布是否均匀
×
×
√
√
是否有沉淀出现
√
√
×
×
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吗
√
√
×
×
是否溶解
×
×
√
√
4、分小组汇报交流:
请学生上台,展台出示记录表对照记录表说说实验的结果。
六、第五环节:
收获交流台(能够溶解的物质在水中溶解后有哪些特点?
)
1、教师引导提出问题。
2、小组讨论回答,然后汇报,并板书要点。
七、科学小课题:
课外认真观察,在我们的周围还有哪些物质能和水溶解?
八、课堂收尾,赠送科学家的名言。
板书设计:
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
看不见颗粒
没有沉淀
分布均匀
过滤不能分离
科学动手操作活动实验报告单
实验名称
物质在属一种是怎样溶解的
实验材料
烧杯3只、玻璃棒、药匙、食盐、高锰酸钾、沙子
实验步骤
1.先在三个烧杯中倒入约三分之二的清水。
2.用药匙分别取适量的食盐、高锰酸钾、沙子,先观察这三种材料的形状、颜色等,再分别放入三个烧杯中,用玻璃棒分别搅拌。
3、搅拌后,静置一会儿,再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
食盐、高锰酸钾颗粒在水中不见了,沙子在水中没有变化。
实验结论
象食盐、高锰酸钾那样,在水中变成极小的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均匀地分散在水里,不会自行沉降下来,这种现象叫做溶解。
像沙子在水中那样,无论怎样搅拌,仍然没有变化,这种现象叫做不溶解。
注意事项
1.沙子事先一定要在水中淘洗干净,否则会影响实验效果。
2.药品取量要适宜。
3.搅拌时,要注意按顺时针方向,玻璃棒不要碰杯壁。
板书设计(上表)
《物质是怎样溶解在水中的》教学反思
本课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二课。
学习本课的目的是通过进一步观察、比较食盐、沙、面粉和高锰酸钾在水中的不同状态,发现溶解与不溶解的主要区别和特征。
学生在生活中大多无法细致地观察到溶解的过程。
因此,对于物质究竟是怎样均匀地分散到水中去的缺乏感性认识。
这一课选用溶解的典型材料——高锰酸钾,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描述高锰酸钾溶解于水中的逐渐变化过程。
想象食盐在水中溶解时可能出现的变化,并通过后来的对不同物质在水中的不同状态的对比,逐渐形成“溶解”的科学概念。
探究是本节科学课学习的主要方式。
探究可谓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知识内化的最有效途径。
溶解概念的形成是学生在亲历探究活动后逐步完善和建立起来的。
我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知识和技能。
在探究活动中我重点说说对高锰酸钾的过滤,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学生知道了面粉、沙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出来,而高锰酸钾是不是也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出来呢?
这时,学生产生了思维的碰撞,出现了不同的看法。
我不失时机地提出过滤的方法,由于器材和时间的限制,我采取了小组同学合作共同完成过滤实验。
尽管他们过滤时显得很笨拙,少数还出现了失误。
但我想,正是在这种不断探究和不断修正的过程中,提升了他们的认识能力、动手能力和探究能力。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我觉得比较不足的是学生在描述高锰酸钾溶解过程时,描述得不太清楚,有的学生在实验时,把一大勺高锰酸钾一下子就倒进水里,整杯水一下子就变紫了,导致这个过程观察不清楚。
还有的学生没等看高锰酸钾进入水中的状态,就急于搅拌,在描述看到的现象时也不够准确。
一些小组在观察完现象时没能及时做好记录,整个实验过程不够紧凑。
但不管怎样,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
科学的素养是长期的,需要我们为孩子提供更多的机会。
我们应该留给学生更多的独立探究的机会,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养成,这也是我们在科学教学中不懈的追求。
附送:
2019-2020年教科版科学四上《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说课设计
一、教材简析
本课是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溶解”部分的第二课。
在第一课《水能溶解一些物质》的基础上,安排学习本课内容。
二、学生分析
四年级学生接触科学课已有一年,有一定的科学素养,同时对实验课兴趣非常浓厚。
但是在思维逻辑性不强,考虑问题不深入周密;同时实验操作能力有待提高。
三、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不会自行沉降,也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溶液中的物质分离出来。
【过程与方法】
观察和描述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并想象食盐的溶解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
引导学生认真细致的观察。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描述食盐、高锰酸钾等物质溶解现象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
比较食盐、沙、面粉、高锰酸钾在水里的变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
五、教学准备
【小组材料】4个装水的透明玻璃杯、1根搅拌棒、高锰酸钾、一个药匙、20克食盐、20克面粉、30克细沙。
【教师准备】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记录表,面粉、沙、食盐和高锰酸钾在水中的状态记录表,多媒体课件。
六、教法学法
主要教学方法:
1、探究式实验教学法。
2、互动式教学法。
主要学习方法:
1、探究学习。
2、自主学习。
七、教学过程
环节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创设情境,猜一猜:
出示三杯不同物质与水的混合物,让学生猜测,并说出理由
俗话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的威力往往能超出人们的想象。
正处于生长发育期的黄金时段的小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会投入极大的热情。
本环节通过创设猜一猜的活动,引出课题:
“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学生在对旧知复习的基础上,对新的教学内容产生兴趣。
环节二:
科学观察园地。
1、讲解、观察高锰酸钾。
(1)师拿出高锰酸钾问学生:
这是什么?
你们知道吗?
(2)介绍高锰酸钾。
这是一种化学药品,叫做高锰酸钾,人们常用它来消毒和防腐。
那么谁能给大家描述一下它呢?
(3)学生观察、并描述。
它是紫色的,小颗粒状的。
因为高锰酸钾是我们第一次接触的化学药品,所以在取用时不能用手直接接触以防伤了皮肤。
注意一定要向这样用药匙来取用(教师演示取高锰酸钾的正确方法)。
2、分组实验①。
(1)猜测:
把紫色的高锰酸钾放入水中会是什么样的呢?
设计意图:
“猜测”对于科学实验来说,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学生勇于猜测,敢于猜测,说明学生已开始为实验做准备,他要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那么接下来的实验,他一定能够认真做好每个环节的。
(2)出示实验要求。
(课件)温馨提示:
1)在一个装水的烧杯内,轻轻地放入几小粒高锰酸钾。
2)仔细观察高锰酸钾刚进水中的状态,做好表格第一格的记录。
3)再用搅拌棒轻轻搅拌一下水,观察,做好表格第二格的记录。
4)继续观察水和高锰酸钾混合物静止时的变化,做好表格第三格的记录。
5)请小组长带领组员仔细阅读本提示,做好人员分工(观察员、记录员、汇报员),根据要求进行实验。
设计意图:
组长分工到位,意味着这个小组的实验已经成功了一半。
要有明确的分工。
合作学习是小组成员为了完成共同任务,有着明确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活动。
发材料、做实验、记录、发言、总结、汇报等等都由不同的学生承担,使每人在小组学习中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
实验要求用温馨提示的形式出示,符合四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
(3)学生分组实验。
分组实验开始。
教师巡视、指导。
(4)学生汇报。
(在实物展示台上交流各组的实验记录单)
3、演示实验(高锰酸钾分离演示)。
(1)猜测高锰酸钾能用过滤的方法从溶液中分离出来吗?
(2)学生猜测。
(3)教师进行演示,学生观察。
设计意图:
分离实验在上节课《水能溶解一些物质》中学生已经做过,作为本课不属于重难点,因此教师做演示一方面节省时间,另一方面规范的实验操作可让学生通过观察再次熟悉并掌握。
4、指导小结。
说说高锰酸钾溶液有哪些特点,根据学生汇报,相机板书:
看不见颗粒没有沉淀分布均匀过滤不能分离
5、展开想象。
根据高锰酸钾的溶解过程想象食盐的溶解过程。
设计意图:
食盐和高锰酸钾都能溶解于水中,但食盐溶解水中后没有颜色,因此可以让学生根据高锰酸钾的溶解过程来想象并进行描述。
四年级的学生是可以完成的。
环节三:
科学操作站。
比较面粉、沙、食盐和高锰酸钾在水中的不同状态。
分组实验②。
1、学生讨论实验注意事项。
在实验前,请个小组讨论本次实验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小组讨论、汇报。
根据分组实验一的实验要求,指导学生讨论实验二的要求,使学生切实参与到实验中来,
2、出示实验记录单,指导填写。
(课件)
3、学生开始分组实验
教师巡视,指导。
4、学生汇报,交流。
请学生上台,展台出示记录表,对照记录表说说实验结果。
设计意图:
本环节相对于分组实验一来说,是一个放的活动。
本课设计的两个分组实验,本实验相对来说简单,沙、面粉、食盐上节课都已经做过,因此,在指导做分组实验一“扶”后,分组实验二选择“放”。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
而实验活动是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重要手段,只有专门为学生选择适合他们进行探究的实验方法,才能让学生把实验探究当作一种乐趣。
在每次小组合作时都要评比要建立小组奖励机制,促进合作习惯的养成。
作为教师要有意识地强化“学习小组”的集体荣誉感,让每一个成员感到自己的行为会影响整组的学习结果,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别人的述说,尊重别人的意见,积极参与,学会思考。
环节四:
收获交流台。
1、思考:
物质在水里是否溶解了,我们能观察和区别了吗?
怎样观察和区别的?
2、指导小结:
溶解是指物质_____地分散在水中,____(会或不会)自行沉降,且____(能或不能)用____的方法分离出来。
3、谈话:
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的溶解的概念。
齐读一遍。
这个概念是怎么得来的?
设计意图:
学生会回答是通过实验的来的,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要给与学生肯定,让他们知道自己也能像科学家那样通过一个或多个实验总结出科学概念,学习科学的兴趣会更浓。
4、在我们的生活中,还见过什么物质也能溶解到水中的?
(白糖、红糖、味精、鸡精、咖啡、板蓝根冲剂、感冒冲剂等)将所学的科学知识联系生活。
科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而我们教育的目的是让知识从生活中来,回生活中去。
让学生能做到学有所用,感受到科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5、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设计意图:
让学生明白要想成为科学家其实并不难,只要脚踏实地上好每一节课学科,完成好每一次实验,多思考多探究,就会发现更多的科学奥秘。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 教科版 科学 物质 水中 怎样 溶解 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