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考试心理学复习资料.docx
- 文档编号:25050204
- 上传时间:2023-06-04
- 格式:DOCX
- 页数:23
- 大小:27.46KB
教师资格考试心理学复习资料.docx
《教师资格考试心理学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资格考试心理学复习资料.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师资格考试心理学复习资料
第二部分心理学
【总体要求】
l理解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理论,科学地认识各种心理现象,并掌握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及其变化的规律。
2理解心理学基本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理解并掌握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感觉和知觉、注意、记忆、思维和想象、情绪与意志、需要求与动机、技能、能力、人格、社会态度与行为、心理健康、心理咨询等心理活动及心理特征的分类和基本规律。
3运用心理学的概念、原理、理论与方法,时教育教学工作及其日常生活中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辨别、解释和说明。
4能够综合运用心理学理论与知识,分析当前学校教育教学及社会生活中的心理学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心理学依据与策略,具备分析与处理教育实践问题的能力。
第十一章心理学概述
【学习要求】
l了解心理学的发展历史、主要研究领域以及研究方法。
2理解心理活动的脑神经生理机制。
3掌握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目标。
【本章要点】
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目标
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2心理学的研究目标
陈述心理现象、解释心理现象、预测心理活动、调节与控制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
二、心理学的发展历史
l心理学发展的历史背景
(l)哲学对心理学的影响。
(2)生物学对心理学的影响。
(3)生理学对心理学的影响。
2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1879年,德国哲学家和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从此心理学从哲学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3心理学的主要流派
结构主义心理学、机能主义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精神分析学派、人本主义心理学、认知心理学。
三、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
l心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
(l)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学习心理学、认知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变态心理学、动物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心理测量学。
(2)应用心理学。
`
教育心理学、咨询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工业和组织心理学、广告与消费心理学、犯罪心理学、管理心理学、健康心理学。
2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l)观察法;
(2)实验法;
(3)测验法;
(4)调查法。
四、心理活动的脑神经生理机制
l神经系统及其活动方式※
())神经元与突触。
(2)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
(3)反射和反射弧:
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
2脑的结构与功能
(l)脑的结构;
(2)大脑皮层及其机能。
3中枢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和基本规律
(l)中枢神经活动的基本过过程;
(2)中枢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
第十二章感觉和知觉
【学习要求】
l识记感觉的概念和种类,知觉的概念和种类。
2理解感觉现象,知觉的基本规律,观察品质,影响知觉的因素。
3能够根据感觉和知觉的规律,分析具体的心理现象;运用感知规律,掌握促进主观教学方法。
【本章要点】
一、感觉概述
1.感觉的概念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2感觉的种类
(1)外部感觉
①视觉;②听觉;③嗅觉;④味觉;⑤肤觉。
(2)内部结构
①运动觉;②平衡觉;③机体觉。
3感觉现象
①适应:
②对比;③联觉。
二、知觉概述
l知觉的概念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2.知觉的种类
(1)根据知觉起主导作用的感官的特性,分为视知觉、听知觉、嗅知觉、味知觉和触摸知觉。
(2)根据知觉反映的客观事物对象的不同,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
3知觉的基本特性
(l)知觉的选择性
①概念;②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因素。
(2)知觉的理解性
①概念;②影响知觉理解性的因素。
(3)知觉的整体性
①概念;②影响知觉整体性的因素。
(4)知觉的恒常性
①概念;②影响知觉恒常性的因素。
4观察概述※
(1)观察的概念
观察是人有日的、有计划的知觉,是知觉的高级形式。
(2)观察的品质
①观察的目的性;②观察的客观性;③观察的精细性;④观察的敏锐性。
(3)观察力的培养
①明确观察日的与任务;②制定周密的观察计划;③具备观察事物的必要知识;④掌握一定观察方法;③学会记观察记录;⑤观察后及时归纳与总结。
三、感知规律与直观教学※
l直观教学的基本形式
(l)实物直观
(2)模像直观
(3)言语直观
2遵循感知规律,促进直观教学
(l)根据学习任务的性质,灵活运用各种直观方式。
(2)运用知觉的组织原则,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
(3)教会学生观察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第十三章注意
【学习要求】
1识记注意的概念,注意的种类及影响因素。
2理解注意的特点和功能。
3掌握注意的品质,能够运用注意规律组织教学活动。
【本章要点】
—、注意概述
l注意的概念
注意是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注意总是和各种心理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因此,注意是心理过程的积极状态,是心理活动的共同特性。
2注意的特点
(l)注意的指向性
(2)注意的集中性
3注意的功能
(1)注意的选择功能
(2)注意的保持功能
(3)注意的调节与监督功能
二、注意的种类
根据注意有无目的性和意志努力的程度,把注意分为不随意注意、随意注意和随意后注意。
1不随意注意(又称为无意注意)
(l)不随意注意的概念
不随意注意是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2)引起不随意注意的原因
①刺激物本身的特点;②人本身的状态。
2随意注意(又称有意注意)
(1)随意注意的概念
随意注意是一种自觉的、有预定目的的、必要时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2)引起随意注意的原因
①对活动目的与任务的理解;②对兴趣的依从性;③对活动的合理组织;④个性特点。
3随意后注意(又称为有意后注意)
(1)随意后注意的概念
随意后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2)随意后注意的特征
①随意后注意服从于当前的活动目的与任务,但不需要意志努力;②随意后注意是在随意注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③随意后注意是注意的高级形式。
三、注意品质
1注意广度
(1)注意广度的概念
注意广度是在同一时间内意识能清楚地把握对象数量多寡的注意特征。
(2)影响注意广度的因素
①知觉对象的特点;②知觉者的活动任务与知识经验。
2注意稳定性
(1)注意稳定性的概念
注意稳定性是注意能较长时间地保持在某种事物或活动上的注意特征。
(2)影响注意稳定性的因素
①对象本身的特点;②活动的目的、任务;③人的主观状态。
3注意分配
(l)注意分配的概念
注意分配是人把自己的心理活动指向于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对象或任务上的注意特征。
(2)注意分配的条件
①所从事活动的熟练程度。
②与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的性质有关,
4注意转移
(1)注意转移的概念
注意转移是根据新任务的要求,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去的注意特征。
(2)影响注意转移的因素
①原有活动吸引注意的强度;②新的事物的性质与意义;③事先是否具有转移注意的信号。
四、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l无意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2有意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3正确运用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相互转换规律组织教学
第十四章记忆
【学习要求】
l识记记忆的概念、主要类型和记忆的基本过程,遗忘的概念。
2理解记忆系统的编码方式与存储特点、遗志的基本规律、影响遗志的因素及遗忘的原因、复习的作用和记忆品质。
3能够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的巩固。
【本章要点】
-、记忆的概述
1记忆的概念
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是人脑对经验的保留、保持和再作用的过程。
2记忆的基本过程
(1)识记;
(2)保持;(3)回忆和再认。
3记忆的分类
(l)根据记忆的内容与经验的对象分类
①形象记忆;②情景记忆;①语义记忆;④情绪记忆;⑤运动记忆。
(2)根据信息保持时间的长短分类
①瞬时记忆;②短时记忆;⑤长时记忆。
(3)根据信息加工与存储的内容不同分类
①陈述性记忆;②程序性记忆。
(4)根据记忆时意识参与的程度分类
①内隐记忆;②外显记忆。
二、记忆系统
1.短时记忆(感觉记忆)
())瞬时记忆的概念
瞬时记忆是感觉性刺激作用后仍在脑中继续短暂保持其映象的记忆。
(2)瞬时记忆的特点
(3)瞬时记忆的编码
①编码方式;②影响因素。
(4)瞬时记忆的存储
①存储容量;②存储时间。
2短时记忆(工作记忆)
(l)短时记忆的概念
短时记忆是人脑中的信息在一分钟之内的加工与编码的记忆。
(2)短时记忆的特点
(3)短时记忆的编码
①编码方式;②影响因素。
(4)短时记忆的存储
①存储容量;②存储时间。
3长时记忆(永久性记忆)
(l)长时记忆的概念
长时记忆是信息经过充分加工,在人脑中长久保持的记忆。
(2)长时记忆的特点
(3)长时记忆的编码
①编码方式;②影响因素。
(4)长时记忆的存储
①存储容量;②存储时间。
三、遗忘
1遗忘的概述
(l)遗忘的概念
遗忘是识记过的内容不能再认与回忆,或是错误再认与回忆。
信息加工的观点认为,遗忘是信息提取不出或提取错误。
(2)遗忘的规律:
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
(3)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
①识记材料的性质与数量;②学习的程度;⑧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⑧识记者的态度。
2遗忘的原因
(l)衰退说
(2)干扰说(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
(3)压抑(动机)说
(4)提取失败说
3复习
(l)复习在记忆中的作用
①给信息再加工提供机会;②重新考虑与寻找材料之间的关系;③增加信息加工的深度。
(2)有效组织复习的方法※
①及时组织复习;②合理分配复习时间与内容;③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④复习方式多样化;⑤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③尝试回忆与反复识记相结合。
四、记忆品质和提高记忆效果的方法
l记忆品质的特点
(l)记忆的敏捷性
(2)记忆的持久性
(3)记忆的正确性
(4)记忆的准备性
2提高记忆效果的方法
(1)明确学习的目的,增强学习主动性
第十五章思维和想象
【学习要求】
l识记思维的概念、特征、基本过程和主要形式、想象的概念、种类。
2理解概念形成,问题解决的阶段、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良好思维品质的特征和培养方法,想象的功能。
3能联系实际,促进概念掌握,促进问题解决,培养创造性思维
4运用想象规律,指导教学。
【本章要点】
一、思维概述
l思维的概念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与内在联系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2思维的特征
(1)概括性
(2)间接性
3思维与感觉、知觉的关系
4思维的类型
(l)根据思维的发展水平分类
①动作思维;②形象思维:
③抽象逻辑思维。
(2)根据思维的指向性分类
①聚合思维;②发散思维。
(3)根据思维的逻辑性分类
①直觉思维;②分析思维。
(4)根据思维的创造程度分类
①常规思维;②创造思维。
二、思维的过程和基本形式
l思维的过程
(l)分析与综合
(2)比较与分类
(3)抽象与概括
(4)系统化与具体化
2思维的基本形式
(l)概念
①概念的定义;②概念的特征;③概念的种类;④概念的功能。
(2)判断
①判断的定义;②判断的特征。
(3)推理
①推理的定义;②推理的特征;③推理的种类。
3概念形成阶段
(1)抽象化
(2)类化
(3)辨别
4科学概念的掌握
(l)以感性材料作为概念掌握的基础
(2)合理利用过去的知识与经验
(3)充分利用“变式”
(4)正确运用语言表达
(5)形成正确的概念体系,并运用于实践中
三、问题解决
l问题与问题解决的特点
(l)问题及其特点
(2)问题解决及其特点
2解决问题的阶段
(l)提出问题
(2)分析问题
(3)提出假设
(4)检验假设
3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l)人的知觉特点
(2)定势
(3)已有知识经验
(4)情绪与动机
(5)个性差异(能力、气质、性格)
四、创造性思维※
1创造性思维概述
(l)创造性思维的概念
创造性思维是产生具有社会价值的新颖而独特的思维成果的过程,它与创造性活动紧密砖系在一起。
(2)创造性思维的特征
思维与想象的有机统一;与创造性活动相联系;常有“灵感”出现;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相吉合;分析思维与直觉思维的统一。
2创造性思维的过程
(A)准备期
(2)酝酿期
(3)豁朗期
(4)验证期
3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l)运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
(2)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和集中性思维
(3)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力
(4)鼓励学t参加各项创造性活动,正确评价有创造力的学生
五、良好思维品质及其培养
1良好思维品质的特性
(l)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
(2)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
(3)思维的逻辑性和严谨性
(4)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
2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
(1)加强科学思维方法论的训练
(2)运用启发互动式进行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加强言语交流训练
(4)发挥定势的作用
(5)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考能力
六、想象
1想象的概念
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2想象的功能
(l)预见功能
(2)补充功能
(3)代替功能
3.想象的种类
(l)根据想象活动是否具有目的性分类
无意想象;有意想象。
(2)根据想象内容的新颖程度和形式方式分类
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幻想。
4想象规律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
(1)在教学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再造想象
①再造想象是学生感知和掌握未知事物的有效手段
②再造想象是学生理解和掌握客观事物规律与内在联系必不可少的心理条件③再造想象是思想教育的重要形式之一
(2)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想象
①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
②扩大学生的知识经验
③结合学科教学,有目的地训练学生的想象力
①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幻想
第十六章情绪与意志
【学习要求】
1.识记情绪的概念、分类和功能;意志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2。
理解意志与认识过程、情绪过程的关系。
3掌握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意志品质和坚强意志的锻炼与培养。
4联系实际分析压力对身心健康的影响、调节和控制情绪的方法。
【本章要点】
一、情绪概述
l情绪的概念
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2情绪的分类※
(l)情绪的基本分类
①快乐;②悲哀;③愤怒;④恐惧。
(2)按强度和持续时间分类
①心境;②激情;③应激。
3情绪的功能
(l)适应环境的功能
(2)调节认知活动的功能
(3)信息传递的功能
二、压力、情绪的自我调节与控制和健康情绪的培养
1压力概述
(l)压力的概念
有机体在生理或心理上受到威胁时出现的非特异性身心紧张的状态。
(2)压力与生理应激
①警觉反应阶段;②抗拒阶段;③衰竭阶段。
(3)压力与心理反应
①抑郁;②焦虑;③恐惧;④狂躁。
2情绪的自我调节与控制
(l)觉知自己的情绪状态
(2)转移自己的注意力
(3)合理宣泄负面情绪
(4)主动运用语言调节与控制自己的情绪
3健康情绪的培养
(l)培养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2)培养广泛的兴趣和爱好
(3)丰富积极的情绪体验
(4)自我接纳和自我欣赏
(5)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6)正确面对与处理负面情绪
二、情绪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
l情绪与学习效率※
(1)激奋水平与学习效率
(2)叶克斯一多德森定律
2教师对学生的感染力
(l)教师对学生的要求 )
(2)教师对学生情绪的正确识别
3教会学生调节与控制情绪
(l)教会学生形成适宜的情绪
(2)丰富学生良好情绪的体验
(3)培养学生正确看待挫折与困难
四、意志概述
1意志的概念
意志是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来支配与调节行动,克服内外部困难,实现预定目的的过程。
2意志的特征
3意志与认识过程、情绪过程的关系
(l)意志与认识过程的关系
(2)意志与情绪过程的关系
五、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
1采取决定阶段
(l)动机斗争
①双趋冲突;②双避冲突;③趋避冲突;④双重趋避冲突。
(2)确定行动阶段
2执行决定阶段
(l)行动方法和策略的选择
(2)克服困难实现所做出的决定
六、意志品质及其培养※
l意志品质的特征
(l)意志的自觉性
(2)意志的果断性
(3)意志的自制性
(4)意志的坚韧性
2意志品质的培养
(l)胸怀大志,确立崇高的理想
(2)加强目的性教育,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3)从小事做起,在困难中磨练意志
(4)根据意志品质差异,采取不同的锻炼措施
第十七章需求与动机
【学习要求】 ′
l识记需要的概念与类型,动机的概念与类型。
2了解动机理论,理解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3能够运用动机理论解释心理现象,提出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具体措施.
本子要点
-、需要与动机
1需要概述
(l)需要的概念
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体现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对客观条件的依赖性,是有机体活动积极性的源泉。
(2)需要的类型
①生理需要和社会需要;②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3)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①生理需要;②安全需要;③归属和爱的需要;④尊重的需要;⑤自我实现的需要。
2动机概述
(1)动机的概念
动机是激发和维持有机体的行为,并使该行为朝向一定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内部驱力。
(2)动机产生的条件
①需要(内部条件);②诱因(外部条件)。
(3)动机的类型
①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②远景性动机和近景性动机;③主导动机和从属动机;④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
(4)动机的功能
①引发功能;②指引功能;③激励功能。
二、动机理论和学习动机的激发
l动机理论
(l)动机的诱因理论
(2)动机的认知理论
(3)成败归因理论
(4)自我效能理论※
(5)成就动机理论※
2学习动机的激发
(l)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2)根据作业难度,控制动机激奋水平。
(3)利用反馈信息,有效进行奖惩。
(4)合理设置课程,适当组织学习竞赛。
(5)正确指导学习成绩的归因,促进学生继续努力学习。
(6)提供成功的学习经验,增强学习的自我效能。
第十八章技能
【学习要求】
1识记技能的概念、特征和类型,动作技能、智力技能的概念和特点。
2.理解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的形成阶段。
3.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
【本章要点】
一、技能概述
l技能的概念
技能是个体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动作方式或智力活动方式。
2技能的特征
①技能是学习得来的,区别于本能行为;②技能是一种活动方式,区别子知识;③技能是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区别于一般的随意运动。
3技能与习惯的区别
4技能的类型
(l)动作技能
①动作技能的定义;②动作技能的特点:
动作对象的物质性,动作进行的外显性,动作结构的展开性。
(2)智力技能
①智力技能的定义;②智力技能的特点:
动作对象的观念性,动作进行的内隐性,动作结构的简缩性。
二、动作技能的形成
l动作技能的形成阶段
())动作的认知和定向阶段
(2)动作的模仿和联系阶段
(3)动作的整合、协调和完善阶段
2动作技能的形成条件
(1)动作概念掌握
(2)动作示范
(3)动作反馈
三、智力技能的形成
l智力技能的形成阶段
(l)原型定向
①原型定向的定义;②作用;③教学要求。
(2)原型操作
①原型操作的定义;②作用;③教学要求。
(3)原'耻内化
①原型内化的定义;②作用;③教学要求。
2智力技能的培养要求
①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②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和概括性;③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言语;④注意学生的个性差异。
第十九章能力
【学习要求】
1识记能力、才能和天才的概念,能力的分类,智力测验的标准及使用。
2理解智力结构,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智力的主要理论智商的测量。
3掌握能力的个别差异,能力形成的条件,影响智力发展的因素。
4运用能力的形成规律,培养和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本章要点】)
一、能力概述
l能力、才能和天才的概念
(1)能力的概念
能力是使人能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需的个性心理特征。
(2)才能和天才的概念
才能是能力的完备结合。
天才是能力的最完备结合。
2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
(l)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区别
(2)能力与知识、技能的联系
3能力的分类
(l)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2)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
(3)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
二、智力理论和智力测验
l智力理论
(1)智力的因素理论
①斯皮尔曼的二因素理论;②瑟斯顿的群因素理论。
(2)智力的结构理论(吉尔福特的三维结构理论)
(3)智力的形态理论(卡特尔的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
(4)智力的认知理论
①斯腾伯格的智力三元结构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师资格 考试 心理学 复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