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语下第一至三单元阅读.docx
- 文档编号:25043154
- 上传时间:2023-06-04
- 格式:DOCX
- 页数:13
- 大小:25.74KB
五语下第一至三单元阅读.docx
《五语下第一至三单元阅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语下第一至三单元阅读.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五语下第一至三单元阅读
第一单元
草原
一、阅读
这次,我看到了草原。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的愉快。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 )。
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象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 ),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 )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在这境界里,连骏马与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象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
1、 根据课文内容,将短文补充完整。
2、 作者在片段中,概括了草原的特点是辽阔﹑碧绿。
3、 简要说说文中写了哪些景物,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天空、空气、小丘、平地、羊群、线条、骏马和大牛。
表达了作者对草原的喜爱之情。
4、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惊叹(赞叹 ) 柔美(美丽 ) 奇丽(绚丽 )
5、读读短文中划线的句子,“无边的绿毯”指的是草原,“白色的大花”指的是羊群,“中国画”指的是草原,这样写,让人感觉到惊喜与快乐。
二、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空气(清鲜 ) 歌声(嘹亮 ) 天空(明朗 )
草原(碧绿 ) 骏马(奔驰 ) 线条(柔美 )
三、课文传真
《草原》是著名作家(老舍 )写的一篇散文,通过(对草原美景 )、(蒙古人民迎接远客)、( 款待客人)的记叙与描写,表现了草原秀美的风光和内蒙古人民的热情好客。
最后,作者以(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的诗句,表达了蒙汉两族人民情深似海,赞美草原的自然之美和人情之美的真挚情感。
草原
这次,我看到了草原。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柔美),轻轻流入云际。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1、按原文填空。
2、这段课文《草原》的作者是(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被称为人民艺术家。
代表作有:
《龙须沟》《茶馆》等。
3、给这段话加个小标题:
草原风光图
4、读了这段话,你认为作者写出了草原(碧绿)和(辽阔)的特点。
5、找出本段的中心句写在横线上。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6、用“”画出表现作者心里感受的句子。
7、这段话的段意是写作者初见到草原的美丽景色及的感受。
这段话的写作顺序是自上而下。
8、作者在写草原天底下景色是通过具体景物(平地)、(羊群)、
(小丘)来写的。
把(草原)比作绿毯,又把(羊群)比作白色的大花。
9、抄写这段话的拟人句:
(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10、我能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奇丽(奇特)愉快(快乐)
11、文中有两个表示“绿”的意思的词语,分别是(一碧千里)和(翠色欲流)。
我还从课外积累了两个,分别是(郁郁葱葱)和(苍翠欲滴)。
12、作者为了说明小丘线条柔美,把小丘比作中国画。
13、“一”有以下解释:
A、相同B、数词C、专一D、满,全
“一碧千里”的“一”应取(D)解释。
“一模一样”的“一”应取(A)解释。
“高歌一曲”的“一”应取(B)解释。
14、作者为了突出草原的美丽,(天空)、(羊群)、(小丘)。
(一碧千里)和(翠色欲流),写出了草原(辽阔)和(碧绿)特点。
《丝绸之路》
一、课文传真
“丝绸之路”巨型石雕,矗立在西安市玉祥门外,公元前138年,张骞曾历尽艰险出使过西域。
公元前119年,他第二次出使西域,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友好往来。
课文写的东西方交流的生动一幕,发生在公元前115年,张骞的副使与安息国将军代表两国互赠礼品。
两千年前,丝绸之路打开了中国与中亚、西亚和欧洲之间的贸易和交往的大门。
我国出口的技术有养蚕﹑缫丝﹑冶铁﹑造纸﹑凿井﹑灌溉;我国对外交流的文化艺术有音乐﹑舞蹈﹑绘画﹑雕刻。
国外进口的植物有葡萄﹑核桃﹑石榴﹑蚕豆﹑黄瓜﹑芝麻﹑无花果;国外进口的动物有狮子﹑犀牛﹑良马。
二、阅读在线
中国使者拱手致谢,高兴地说:
“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
”
(1)“一条伟大的路”指什么?
为什么称它为“伟大的路”?
“一条伟大的路”指丝绸之路。
因为经过“丝绸之路”两国之间进行丰富的贸易活动和文化交流,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联络了两国人民的感情,所以,这条“丝绸之路”不愧是一条“伟大的路。
(2)“丝绸之路”又可以称为“友谊之路”,结合你的理解,我们还可以称它为什么?
我们还可以称它为发财之路、交易之路……
《白杨》
一、阅读在线
爸爸的微笑消失了,脸色变得严肃起来。
他想了一会儿,对儿子和小女儿说: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 哪儿 )需要它,它就在( 哪儿 )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 不管 )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 )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
1、在文中空格内填上适当的词语
2、根据爸爸的表情,写一写他的内心。
微笑时,心里在想:
孩子们关于白杨树的争论是那么幼稚有趣。
严肃时,心里在想:
孩子们谈白杨树的特点,尽管孩子们还不懂,而实际是在借物喻人、托物言志。
3、根据文中划线的句子,展开想象,补充下面的句子。
爸爸妈妈他们这样的祖国建设者,也像白杨树一样,遥远的边疆需要他们,就到遥远的边疆来工作;荒凉的沙漠需要他们,就到荒凉的沙漠来工作;青藏高原需要他们,就到青藏高原来工作。
二、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茫茫 )的大戈壁 ( 寸草不生 )的大戈壁 (没有人烟 )的大戈壁
(高大挺秀 )的白杨树 (坚强 )的白杨树 (粗壮 )的白杨树
(美丽 )的新疆 (富饶)的新疆 (辽阔 )的新疆
三、根据课文内容理解,补充句子
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
(可是他们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去新疆工作?
做什么工作?
)他们只知道爸爸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
(可是他们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要把他们接到新疆念书?
)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
(可是他们不知道新疆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
6课
爸爸的微笑消失了,脸色变得严肃起来。
他想了一会儿,对儿子和小女儿说: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
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
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而这,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
1、这段话选自课文《白杨》。
2、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关联词。
3、写出第一自然段(风沙)、(风雪)、(干旱)、(洪水)这样几种自然灾害。
4、第一自然段写出了白杨树的三个特点:
①高大挺秀;②适应强性;③坚强不屈。
5、第一自然段运用了借物喻人的写法,借赞美白杨树赞美了白杨树的特点。
6、第二自然段运用了设问的写法,以白杨自勉,要像白杨已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一、课文传真
青藏铁路从柴达木盆地深处的工业新城格尔木起步,跨过巍峨的昆仑山,将穿越“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到达雪域圣城——拉萨。
风火山海拔4905米,风火山隧道开凿是于2001年10月18日,全场1338米,于2002年10月19日胜利贯通。
二、写出带点词在文中实际指什么,这样写好在哪里?
1、一条长长的“铁龙”,从柴达木盆地深处的工业新城格尔木起步,跨过巍峨的昆仑山,将通过这里,越过“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到达雪域圣城──拉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风火山,这座万年冰山露出了狰狞的面目,给筑路大军来一个下马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风火山,这只巨大的拦路虎一次次低下了高傲的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单元
《古诗词三首》
1、《古诗词三首》在内容上描写的都是﹙儿童﹚,分别描写了:
﹙无忧无虑﹚、﹙聪明可爱﹚、﹙顽皮淘气﹚等古代儿童的形象。
我最喜欢宋朝辛弃疾写的《清平乐·村居》中小儿(谁),因为他顽皮淘气。
2、读诗句,细品析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前一个“一叶渔船”让我仿佛看到了一叶渔船仿佛一片树叶,后一个“一叶舟”,让我仿佛看见了人事沧桑,像小舟一样,随风漂泊……。
《冬阳·童年·骆驼队》
1、课文按时间顺序,描写了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谈论骆驼系铃铛、想帮骆驼剪毛、询问骆驼夏天的去向这四个童年片段,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的怀念感情。
2、按课文内容填空。
人在卸煤,骆驼在吃草,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咀嚼的样子;那样_丑,那样_长的牙,那样安静 的态度。
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__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_冒着_热气,沾在胡须上。
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_动了起来_。
夏天过去,秋天过去,_冬天__又来了,_骆驼队__又来了,童年却_一去不还__。
冬阳底下__学骆驼咀嚼__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可是我多么_想念____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_景色__和_人物__啊!
我对自己说,把它们写下来吧。
就这样,我写了一本_《城南旧事》_。
《童年的发现》
我的发现起始于梦中飞行。
每天夜里做梦我都飞,我对飞行是那样迷恋,只要双脚一点,轻轻跃起,就能离开地面飞向空中。
后来,我甚至学会了滑翔,在街道上飞,在白桦林梢头,在青青的草地和澄(dèngchéng)澈的湖面上盘旋。
我的身体是那样轻盈(yín yíng),可以随心所欲,运转自如,凭着双臂舒展和双腿弹(dàn tán)动,似(sìshì)乎想去哪里就能飞到哪里。
1、用“\”划去不正确的读音。
2、从文中找出合适的词语填在括号里。
(轻盈 )的身体 (轻松 )地滑翔
( 澄澈 )的湖面 ( 运转自如 )地盘旋
3、“我”的发现是什么?
和做梦有什么关系?
“我”发现了有关胚胎发育规律。
“我”的发现是胚胎发育的规律起始于梦中飞行。
4、你觉得费奥多罗夫是个怎样的孩子?
费奥多罗夫是个天真无邪丶求知若渴、善于探究和想象的孩子。
这时候,我清清楚楚听见老师说,按照进化论的观点,母腹中的胎儿再现了从简单生命进化成人的过程。
当时教室里安静得出奇,大家都默不作声。
我忽然想起了自己的发现,情不自禁地笑出了声音。
老师狠狠地瞪了我一眼。
“费奥多罗夫!
……你笑什么?
再笑就从教室里出去!
”
“奥尔加.伊万诺夫娜,我……想起了自己的发现……”
教室里一阵笑声。
奥尔加.伊万诺夫娜气得脸色苍白,大步朝我走来。
“费奥多罗夫!
……你立刻从教室里出去!
……”
……不过,被轰出教室,站在外面,我倒想出一条自我安慰的理由。
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再现(表现 )情不自禁(不由自主 )安慰(安抚 )驱逐( 驱赶 )
2、联系上下文,请写出“我”和同学们笑的不同原因。
我笑的原因是因为老师讲到了人的起源、发育和进化,证实了“我”的发现是正确的,可能是自己太高兴了吧,居然情不自禁笑出声,遭到了老师的惩罚,被老师罚站在外面。
虽然被罚站在外,却使“我”明白了一个小道理:
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
同学们笑的原因是认为我不怀好意,是同学们误解了我。
3、画线的这句话中“清清楚楚”一词说明了什么?
说明作者听课态度认真,对老师的讲解入耳入心。
4、仿写句子。
我清清楚楚地记得。
我清清楚楚地记得他放学后没扫地。
我清清楚楚地看见。
我清清楚楚地看见她被老师批评后眼里分明有晶莹的泪珠。
5、划线的句中的“驱逐”指被老师轰出教室。
“迫害”指的是遭到了老师的惩罚,被老师罚站在外面。
句中的破折号在这里起解释说明的作用。
《祖父的园子
1、课文中的“我”重点回忆了种菜、除草、浇水这几件童年趣事,表达了作对童年怀念的思想感情。
2、童年的“我”在园子里的心情可以用这些词语形容:
_快乐_、_自由_、_幸福。
《儿童诗两首》
1、读比喻句,完成练习。
(1)垂柳把溪水当作梳妆的镜子,山溪像绿玉带一样平静。
这句话把山溪比作绿玉带,写出了溪水的平静。
(2)像刚下水的鸭群,扇动翅膀拍水戏耍
把一群孩子比作鸭群,写出了一群孩子跳入水中的的样子。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我想把小手安在桃树枝上,悠出声声春的歌唱。
我想把脚丫
接在柳树根上,长成一座绿色的篷帐。
我想把眼睛装在风筝上,蓝天是我的课堂。
我想把自己种在春天的土地上,变成小草和小花,成为柳絮和蒲公英,飞到遥远的远方。
(2)如果把《童年的水墨画》真的看成画,第一幅我会画街头读《水浒传》的孩子神情专注的情景,第二幅我会画孩子在溪边钓鱼的快乐的情景,第三幅我会画江上游泳的孩子调皮可爱的情景。
3、《水浒传》中的英雄好汉,我还能说出几个(至少5个):
武松丶林冲丶宋江、
杨志丶李逵。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课内阅读复习题
(二)
第三单元
《杨氏之子》
1、 解释带点词的意思
孔指以示儿曰:
“此是君家果。
”
示:
给……看曰:
说此:
这
儿应声答曰: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
未:
没有夫子:
旧时对学者或老师的尊称。
禽:
鸟
2、 熟读课文,先填空并为带点的字选择字音,然后回答问题。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为(wéi wèi)设果,果有(杨梅)。
孔指以示儿曰:
“(此是君家果)。
”儿应(yīng yìng)声答曰:
“(未闻孔雀是父子家禽)。
”
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既婉转动听,表现了对长辈应有的礼貌,又是对方无言以对,令人折服。
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说话婉转,礼貌,思维敏捷,语言机智幽默。
《晏子使楚》
【语段一】
晏子见了楚王。
楚王瞅了他一眼,冷笑一声,说:
“难道齐国没有人了吗?
”晏子严肃地回答:
“这是什么话?
我国首都临淄住满了人。
大伙儿把袖子举起来,就是一片云;大伙儿甩一把汗,就是一阵雨;街上的行人肩膀擦着肩膀,脚尖碰着脚跟。
大王怎么说齐国没有人了呢?
”楚王说:
“既然有这么多人,为什么打发你来呢?
”晏子装着很为难的样子,说:
“您这一问,我实在不好回答。
撒个谎吧,怕犯了欺骗大王的罪;说实话吧,又怕大王生气。
”楚王说:
“实话实说,我不生气。
”晏子拱了拱手,说:
“敝国有个规矩:
访问上等的国家,就派上等人去;访问下等的国家,就派下等人去。
我最不中用,所以派到这儿来了。
”说着他故意笑了笑,楚王只好陪着笑。
1.把文中画线的三个句子,概括成三个成语。
举袖成云挥汗成雨摩肩接踵这三个成语的意思都表示人很多,你还知道哪些表示人多的成语吗?
请写出几个。
人山人海、车水马龙、络绎不绝2、“难道齐国没有人了吗?
”
这句话的意思是:
齐国没有人了。
3.“楚王瞅了他一眼”这句话中“瞅”的意思是:
看。
你能读出什么吗?
我读出楚王不把晏子放在眼里。
4.晏子楚王的这一次斗智,采用的方法是(B)
A.贬低对方——抬高自己
B.贬低自己——贬低对方
C.举例说明——贬低对方
【语段二】
楚王安排酒席(招待√款待)晏子。
正当他们吃得高兴的时候,有两个武士押着一个囚犯,从堂下走过。
楚王看见了,问他们:
“那个囚犯犯的什么罪?
他是哪里人?
”武士回答说:
“犯了盗窃罪,是齐国人。
”楚王笑嘻嘻地对晏子说:
“齐国人怎么这样没出息,干这种事儿?
”楚国的大臣们听了,都得意扬扬地笑起来,以为这一下可让晏子丢尽脸了。
哪知晏子面不改色,站起来,说:
“大王怎么不知道哇?
淮南的柑橘,又大又甜。
可是橘树一种到淮北,就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枳,还不是因为水土不同吗?
同样的道理,齐国人在齐国能安居乐业,好好地劳动,一到楚国,就做起盗贼来了,也许是两国的水土不同吧。
”楚王听了,只好赔不是,说:
“我原来想取笑大夫,没想到反让大夫取笑了。
”
从这以后,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1、“囚”字用音序查字法应查﹙Q﹚,用部首查字法应查﹙口﹚部。
2、在文中括号内用“√”选择恰当的词语。
3、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沾沾自喜(得意洋洋) 笑眯眯(笑哈哈)
嘲笑(嘲讽) 神情自若(神态自如)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改成陈述句。
是因为两国的水土不同。
5、用“~~”画出晏子反驳楚王的话,并说说这些话妙在何处?
晏子用柑橘打比方,生长在淮南能结出的柑橘又大又甜,生长在淮北就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枳,是因为水土不同。
同样的道理,齐国人也一样在齐国安居乐业,可一到楚国就坐起盗贼来了,是因为楚国的社会风气不好。
6、经过晏子的反驳,楚王对晏子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吗?
由看不起到不得不尊重。
7、你觉得晏子是一个怎样的人?
结合课文内容写一写。
晏子是一个聪明机智、能言善辩,勇于维护自己和国家利益尊严的人。
《半截蜡烛》
1、剧本主要通过人物对话或唱词来推进情节,刻画人物。
从《半截蜡烛》这个剧本来看,它和一般写人记事的文章不同,它主要通过人物对话来推进情节,刻画人物。
2、为安全起见,伯诺德夫人把一份秘密文件藏在蜡烛里,在蜡烛被例行检查的德国军官点燃的危机关头,杰克以抱柴生火为借口,想拿走蜡烛,被敌人所阻止。
在最后的危机关头,杰奎琳以上楼睡觉的理由,轻松的表情迷惑了敌人,顺利拿走了蜡烛。
《打电话》
1、相声是一种雅俗共赏的语言表演艺术,《打电话》是我国著名相声演员马季和郭启儒和说的相声。
我还知道其他的相声演员:
郭德刚、姜昆、马三立。
2、 《打电话》运用了夸张的手法,主要讲了一个年轻人打电话,请他的未婚妻看戏,他把与看戏无关的东拉西扯,与看戏有关的废话连篇。
结果既耽误了别人的时间,又耽误了自己的时间,在语言方面相声有雅俗易懂、生动明快、朴实含蓄、灵活多样的特点。
读了这个相声,我受到了打电话要言简意赅,简单明了的启发。
3、 嗯,我是谁?
我是谁你不知道?
不知道你猜猜。
猜不着?
猜不着使劲猜。
呃,猜不着我告诉你。
我姓啰,我叫啰唆。
(1) 给这个人起名叫啰唆有什么含义?
暗示此人说话絮絮叨叨,重复繁琐。
增强语言的幽默感,名实相符,写出了对打电话人的讽刺意味。
(2) 读一读,想一想,请你用简洁明白的话帮他把意思表达清楚。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下第 一至三 单元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