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题库34论述题.docx
- 文档编号:25039459
- 上传时间:2023-06-04
- 格式:DOCX
- 页数:36
- 大小:732.28KB
宏观经济学题库34论述题.docx
《宏观经济学题库34论述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宏观经济学题库34论述题.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宏观经济学题库34论述题
10.利用IS-LM模型作图并分析货币政策的效果。
(上海理工大学2004研)
答:
(1)货币政策指一国政府根据既定目标,通过中央银行对货币供给的管理来调节信贷供给和利率,以影响宏观经济活动水平的经济政策。
在政策的理论分析当中,考察宏观经济活动水平最重要的一个指标是一国的国民收入。
货币政策的效果指变动货币供给量的政策对总需求的影响。
假定增加货币供给能使国民收入有较大增加,则货币政策效果就大;反之则小。
货币政策效果同样取决于IS和LM曲线的斜率。
(2)在LM曲线形状基本不变时,IS曲线越平坦,LM曲线移动(由于实行变动货币供给量的货币政策)对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就越大;反之,IS曲线越陡峭,LM曲线移动对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就越小。
当IS曲线斜率不变时,LM曲线越平坦,货币政策效果就越小;反之,则货币政策效果就越大。
下面用IS-LM模型来分析政府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的效果。
①LM曲线不变,IS曲线变动。
图4.15货币政策效果因IS曲线的斜率而异
图4.15中,假定初始的均衡收入
和利率
都相同。
政府货币当局实行增加同样一笔货币供给量
的扩张性货币政策时,LM都右移相同距离
,
,这里
是货币需求函数
中的
,即货币交易需求量与收入之比率,
等于利率
不变时因货币供给增加而能够增加的国民收入,但实际上收入并不会增加那么多,因为利率会因货币供给增加而下降,因而增加的货币供给量中一部分要用来满足增加了的投机需求,只有剩余部分才用来满足增加的交易需求。
究竟要有多少货币量用来满足增加的交易需求,这决定于货币供给增加时国民收入能增加多少。
从图4.15(a)和(b)的图形看,IS曲线较陡峭时,收入增加较少,IS曲线较平坦时,收入增加较多。
这是因为IS曲线较陡,表示投资的利率系数较小(当然,支出乘数较小时也会使IS较陡,但IS曲线斜率主要决定于投资的利率系数)。
因此,当LM曲线由于货币供给增加而向右移动使利率下降时,投资不会增加很多,从而国民收入水平也不会有较大增加;反之,IS曲线较平坦,则表示投资利率系数较大。
因此,货币供给增加使利率下降时,投资会增加很多,从而使国民收入水平有较大增加。
②IS曲线不变,LM曲线变动。
从图4.16看,由于货币供给增加量相等,因此LM曲线右移距离相等(两个图形中的
亦即
的长度相等),但图4.16(a)中
小于图4.16(b)中
,其原因是同样的货币供给量增加时,若货币需求关于利率的系数较大,则利率下降较少,若利率系数较小,则利率下降较多,因而在4.16(a)中,利率只从
降到
,下降较少,而在4.16(b)中,利率则从
降到
,下降较多。
这是因为,LM曲线较平坦,表示货币需求受利率的影响较大,即利率稍有变动就会使货币需求变动很多,因而货币供给量变动对利率变动的作用较小,从而增加货币供给量的货币政策就不会对投资和国民收入有较大影响;反之,若LM曲线较陡峭,表示货币需求受利率的影响较小,即货币供给量稍有增加就会使利率下降较多,因而使投资和国民收入有较多增加,即货币政策的效果较强。
图4.16货币政策效果因LM曲线的斜率而异
总之,一项扩张的货币政策如果能使利率下降较多(LM较陡时就会这样),并且利率的下降能对投资有较大刺激作用(IS较平坦时就会这样),则这项货币政策的效果就较强;反之,货币政策的效果就较弱。
23.假设经济起初处于充分就业均衡的状态。
在以后连续四年中,发生了以下一些经济事件:
在第一年,政府增加对物品与劳务的购买。
第二年,石油输出国组织提高石油价格。
在第三年,中央银行增加货币供给量。
在第四年,中央银行减少货币供给量。
图5.6
(1)用一个图说明这四件事引起的一系列变化及结果。
最初的均衡点为a,以后第一、二、三、四年的均衡点分别为b、c、d和e。
(2)在图5.6中描绘出这几年实际国民生产总值的变动。
假定在一年中达到一个新均衡点。
在图5.6中,a点为最初的实际国民生产总值的水平,作出以后各点,并接连各点。
解释实际国民生产总值的变动。
答:
(1)参看图5.7。
图5.7
在图5.7中,最初的均衡点在LAS,SAS
,与AD
相交的a点上。
在第一年,政府购买增加,总需求增加,总需求曲线向右方移动,即从AD
移动为AD
,新的均衡点为b点,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增加了,物价水平也上升了。
在第二年,石油输出国组织提高石油价格,这就使短期总供给曲线向上移动,由SAS
移动为SAS
。
新的均衡点为c,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减少了,物价水平又上升了。
第三年中央银行增加货币量,总需求曲线向右方移动,即从AD
移动为AD
,新的均衡点为d,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增加了,物价水平上升了。
在第四年中央银行减少货币量,总需求减少,总需求曲线向左方移动,即从AD
移动为AD
,在新的均衡点e时,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减少了,物价水平下降了。
(2)参看5.8。
图5.8
在图5.8中,横轴t代表年份,纵轴Y代表实际国民生产总值。
最终的均衡点为a,第一年总需求增加,均衡点为b,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增加。
第二年投入品(石油)价格上升,均衡点为c,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减少。
第三年中央银行增加货币量,总需求增加,均衡点为d,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增加。
第四年中央银行减少货币量,总需求减少,均衡点为e,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减少。
这就是经济周期中实际国民生产总值的变动。
5.决定货币供给的主要变量是什么?
它们分别由哪些集团所掌握?
答:
(1)货币供给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银行系统向经济中投入、创造和扩张(或收缩)货币的行为。
货币供给的必然结果是在经济中形成一定的货币供给量。
这种货币供给量对银行系统而言是一种负债,对非银行系统而言则是一种资产。
货币供给的基本方程式是:
,其中,
代表货币供应量,B代表基础货币,M代表货币乘数。
其中,基础货币受四组因素影响:
对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净额,对政府的资产负债净额。
国外资产负债净额和其他资产负债净额。
这四个净额的增加,会引起基础货币增加,在其他条件下不变的情况下,则货币供应量增加,相反,基础货币减少,则货币供应量减少;影响货币乘数的因素有:
现金漏损率,活期存款法定准备率,超额准备率,定期存款占活期存款的比例。
根据以上因素分析,可以得出货币供给模型
其中,
代表货币供给量,
代表活期存款的法定准备率,
代表超额准备率,
代表定期存款占活期存款的比率,
代表定期存款法定准备率,
代表现金漏损率,
代表基础货币。
(2)从上述基础货币供给模型可知,影响和决定货币供给变动的主要变量有五个:
基础货币、法定存款准备率(包括活期存款准备率和定期存款准备率)、超额准备率、现金漏损率和定期存款占活期存款的比率。
由上面分析可知,基础货币与货币供应量成正向变动。
且基础货币由中央银行控制。
对于影响货币供给变动的其他四个主要变量及其掌握集团的分析如下:
①法定存款准备率。
法定存款准备率的变动和货币乘数进而与货币供应量成反向变动。
法定存款准备率提高,货币乘数变小,货币供给量减少;法定存款准备率降低,货币乘数变大,货币供给量增加。
法定存款准备率的变动直接由中央银行决定。
中央银行可以根据其货币政策的需要,调整该比例,从而达到鼓励或限制商业银行创造存款货币,以控制全国货币供给量的目的。
②超额准备率。
超额准备率的变动与货币乘数,进而与货币供应量成反向变动。
超额准备率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商业银行的经营决策行为,它的变动直接由商业银行所掌握。
影响超额准备率的主要因素有:
a.市场利率。
市场利率是超额准备金的机会成本。
超额准备金是银行的非盈利资产,市场利率高,银行放款或投资有利,势必减少超额准备金;反之,市场利率低,保有超额准备金的机会成本也就随之降低,超额准备金增加。
所以,超额准备金与市场利率成反向变动。
b.再贴现率。
再贴现率是商业银行向中央借入资金的成本。
商业银行在准备金不足时,可以拿贴现客户的票据向中央银行再贴现。
若中央银行的再贴现率低,说明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融通资金的成本低,势必鼓励商业银行扩充银行信用,减少超额准备;反之,中央银行提高再贴现率,将使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借入资金的成本提高,从而减少向中央银行的资金融通,并相应持有较多的超额准备金。
c.社会公众对现金或定期存款的偏好程度。
当社会公众偏好现金时,银行为防备大量存款提现,势必保留较多的超额准备;若社会公众对定期存款的偏好增加,银行超额准备将随之降低。
d.社会资金需求愿望。
在经济增长较快时,社会资金需求愿望强烈,会使超额准备率降低;反之,会使超额准备率提高。
此外,商业银行的经营态度、资金拆借市场的完善状况等,都影响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使超额准备率发生变动。
③定期存款占活期存款的比例。
定期存款占活期存款的比例会对不同层次的货币乘数产生不同的影响,进而影响货币供给量。
定期存款占活期存款的比例的高低与社会公众的行为有关,因此在一定程度上由社会公众所掌握。
影响该比例的因素有:
a.定期存款利率。
如果提高定期存款利率,定期存款可能会增加,从而使定期存款的比率提高;反之,降低定期存款利率,定期存款可能会减少,从而使定期存款比率下降。
b.其他金融资产的收益率。
其他金融资产(股票、债券等)的收益率相当于保有定期存款的机会成本。
如果其他金融资产的收益率提高,则保有定期存款的机会成本增大,社会公众可能会减少定期存款额,从而使定期存款的比率趋于下降;反之,就会使定期存款比例上升。
此外,定期存款占活期存款比例的高低与社会公众的收入变动、偏好等也有关系。
④现金漏损率。
现金漏损率与货币乘数进而与货币供给量成反向变动(当
≥1时例外)。
现金漏损率主要由社会公众所掌握。
影响现金漏损率的因素很多,归纳起来有:
a.社会公众的收入水平与消费倾向。
一般来说,收入增加,消费支出也增加。
所以,社会公众保有现金的绝对额也会增加。
当然,也不排除在这种情况下出现资金持有量减少的现象。
b.社会公众的流动性偏好。
由于现金是一种流动性强、较便利的金融资产,所以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社会公众的流动偏好越强,保有的现金越多,现金漏损率也会随之提高。
c.持有现金的机会成本。
持有现金的机会成本有两种:
一种是由于价格变动引起的购买力损失。
前一种情况与银行存款利率和其他金融资产的收益率有关。
若银行存款利率和其他金融资产的收益率都高,保有现金的收益损失就大,机会成本增加。
此时,社会公众将可能降低保有的现金比率,转而保有存款或各种有价证券。
后一种情况与国内币值是否稳定有关。
在通货膨胀期间,社会公众减少对存款货币的需求,而更多保有现金,以便尽快从事交易,减少损失。
因此,社会公众对未来价格的预期也会影响保有现金比率的高低。
d.其他因素。
其他因素主要包括货币结算制度、银行制度的发达程度和服务水平、社会支付习惯、现金管理制度以及其他一些自然随机因素。
综合以上对决定货币供给量诸变量的考察可以知道,除了中央银行的政策行为外,商业银行的经营决策行为,国民收入水平的变化以及公众对金融资产的偏好程度等,均对货币供给量起着重要作用。
在现实生活中,商业银行创造存款货币的能力,除取决于上述因素以外,很重要的一点在于必须有足够的贷款机会。
而贷款机会则取决于经济运行状况和经济发展水平。
如在经济停滞和利润下降的情况下,即使银行愿意多贷款,企业也可能不愿借款,从而可能的派生规模并不一定能够实现。
由此可见,货币供给量是一个受经济体系内诸多因素影响的变量。
中央银行对货币供给量的控制只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6.凯恩斯学派的宏观货币政策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政策的内容是什么?
它如何对经济产生影响?
答:
(1)凯恩斯学派的宏观货币政策的理论基础是凯恩斯的货币理论,包括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理论。
①凯恩斯把对货币需求分为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相应的把货币需求分为交易需求、预防需求和投机需求。
他认为前两个货币需求取决于人们的收入,并且是相对稳定的。
而投机需求是由流动性偏好决定的,由于人们心理变化的波动性决定了投机需求极不稳定继而导致市场利率的波动影响企业家的实际投资,从而使投资需求不足,再加上消费倾向递减规律引起的消费需求不足,致使整个社会有效需求不足,从而推导出采取财政赤字和膨胀性货币政策刺激投资增加,促进经济增长的结论。
②在货币供给方面,凯恩斯认为,货币供给是由中央银行控制的外生变量,它的变化影响经济运行,但自身并不受经济因素的制约。
他认为,货币的生产(货币供应的来源)对私人企业来说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一般有以下两种情况:
a.对于商品货币(金属币)来说,他的生产受自然力量(主要是资源稀缺性限制)在绝大多数非产金国里,私人企业即使投入大量的劳动力和设备,货币生产能力的扩大也是微乎其微的,货币供应量的增加也是微不足道的。
b.对于管理货币或法定货币,更不是私人企业所能产生的,唯有依靠国家的权力才能发行,强制流通。
任何私人企业都无力与之抗衡。
无论货币需求有多大,或经济中其他变量的刺激有多么强烈,由于货币特征的存在,货币供应不会受它们的影响而自行变化。
货币供应的控制权有政府通过中央银行牢牢掌握在手,中央银行根据政府和金融政策,考虑到经济形式变化的需要,可以人为地进行控制,增减货币供应量。
(2)在上述理论基础上,凯恩斯主义认为应采用“斟酌使用”(根据情况变化而制定和执行)的货币政策。
凯恩斯的货币理论认为在非充分就业的情况下,货币数量的变动可以导致实际国民收入的变动,主要理由是货币数量的变动可以导致利率的变动,进而影响投资的变动,并最终导致国民收入的变动。
凯恩斯主义采取相机抉择,即政府进行需求管理时根据市场情况和各项调节措施的特点,机动灵活地采取一种或几种措施,使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相互搭配。
凯恩斯主义的有效需求变化与货币供给量的增减之间并没有固定的因果关系,就是说,货币供给量的增减可以引起总需求的增减,从而导致一般物价水平的升降;反过来,有效需求中的项目也可以自发地增加或减少,并通过一般物价水平的升降而使货币供给量或货币流通速度被动地服从和适应需求的变化。
(3)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影响:
下面用IS-LM模型分析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影响。
根据IS-LM模型,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影响效果取决于IS曲线和LM曲线的斜率。
在LM曲线形状基本不变时,IS曲线越平坦,LM曲线移动(由于实行变动货币供给量的货币政策)对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就越大;反之,IS曲线越陡峭,LM曲线移动对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就越小。
当IS曲线斜率不变时,LM曲线越平坦,货币政策效果就越小;反之,则货币政策效果就越大。
下面用IS-LM模型来分析政府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的效果。
①LM曲线斜率不变,IS曲线斜率变化。
图5-1货币政策效果因IS曲线的斜率而异
图5-1中,假定初始的均衡收入
和利率
都相同。
政府货币当局实行增加同样一笔货币供给量
的扩张性货币政策时,LM都右移相同距离
,
,这里
是货币需求函数
中的
,即货币交易需求量与收入之比率,
等于利率
不变时因货币供给增加而能够增加的国民收入,但实际上收入并不会增加那么多,因为利率会因货币供给增加而下降,因而增加的货币供给量中一部分要用来满足增加了的投机需求,只有剩余部分才用来满足增加的交易需求。
从图5-1看,IS曲线较陡峭时,收入增加较少,IS曲线较平坦时,收入增加较多。
这是因为IS曲线较陡,表示投资的利率系数较小,当LM曲线由于货币供给增加而向右移动使利率下降时,投资不会增加很多,从而国民收入水平也不会有较大增加;反之,IS曲线较平坦,则表示投资利率系数较大。
因此,货币供给增加使利率下降时,投资会增加很多,从而使国民收入水平有较大增加。
②IS曲线斜率不变,LM曲线斜率变动。
从图5-2看,由于货币供给增加量相等,因此LM曲线右移距离相等(两个图形中的
亦即
的长度相等),但图5-2(a)中
小于图(b)中
,其原因是同样的货币供给量增加时,若货币需求关于利率的系数较大,则利率下降较少,若利率系数较小,则利率下降较多。
LM曲线较平坦,表示货币需求受利率的影响较大,即利率稍有变动就会使货币需求变动很多,因而货币供给量变动对利率变动的作用较小,从而增加货币供给量的货币政策就不会对投资和国民收入有较大影响;反之,若LM曲线较陡峭,表示货币需求受利率的影响较小,即货币供给量稍有增加就会使利率下降较多,因而使投资和国民收入有较多增加,即货币政策的效果较强。
图5-2货币政策效果因LM曲线的斜率而异
总之,一项扩张的货币政策如果能使利率下降较多(LM较陡时就会这样),并且利率的下降能对投资有较大刺激作用(IS较平坦时就会这样),则这项货币政策的效果就较强;反之,货币政策的效果就较弱。
8.货币政策应该按规则还是相机抉择?
请说明理由。
(人大2006研)
答:
(1)关于货币政策应该是按照规则还是相机抉择,经济学家们各持己见,没有统一的看法,其分歧在于规则和相机抉择各有其好处。
(2)固定货币规则是指货币当局把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稳定在一个确定的数值上的货币政策。
这是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美国货币主义学派极力提倡的货币政策。
货币主义认为,货币供应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稳定的联系,人们的货币需求与实际收入之间存在着稳定的函数关系。
因此,货币供应量的增长必须和实际经济增长保持一致,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也应当保持稳定。
货币主义学派反对凯恩斯主义以相机抉择的反周期财政政策调控经济,而突出强调货币政策的重要作用,认为通货膨胀和经济变动是货币因素造成的,必须运用货币政策来消除。
而货币政策的落脚点不在于控制银行信贷利率,而在于直接控制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
货币主义学派认为市场经济本身是稳定的,不需要政府干预,只要维持固定的货币增长率,就会消除通货膨胀和经济的不稳定性。
政府干预反而有可能造成宏观经济的波动,带来经济的不稳定。
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主要是凯恩斯主义的一种实施总需求管理、根据经济运行的波动情况而机动灵活运用的货币政策。
一般依照逆向规则实施,即当总需求低于充分就业的产量时,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刺激需求,以消除失业;反之,则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以抑制通货膨胀。
这种货币政策曾长期作为西方国家实施宏观调控政策的主要依据。
但这种政策未能考虑政府决策的局限性,对公众预期、货币政策时滞和人的认识能力等因素的影响估计不足。
可见,固定规则和相机选择都有各自的优越性,货币政策究竟应该按照固定规则还是按照相机抉择目前仍然处于争论之中,尚无定论。
1.试述货币政策的含义及其主要操作工具的运用。
(华中科技2004研)
答:
货币政策指政府通过中央银行变动货币供给量,影响利率和国民收入的政策措施。
货币政策的工具有公开市场业务、改变贴现率、改变法定准备率以及道义上的劝告等措施。
这些货币政策的工具作用的直接目标是通过控制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影响利率与国民收入,从而最终实现稳定国民经济的目标。
(1)公开市场业务。
所谓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进或卖出政府债券以增加或减少商业银行准备金的一种政策手段。
公开市场业务是中央银行稳定经济的最经常使用的政策手段,也是最灵活的政策手段。
公开市场业务是逆经济风向行事的。
当经济风向显示出总支出不足,因而失业有持续增加的趋势时,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买进政府债券,使政府债券价格提高到现有市场价格以上,而债券价格的上涨就等于利率的下降。
同时,商业银行准备金的增加会使活期存款多倍扩大,活期存款即货币供给的增加也使利率下降。
利率的下降会引起投资上升,从而引起收入、价格和就业的上升。
反之,当经济风向显示出总支出过大,因而价格水平有持续上涨的趋势时,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卖出政府债券,从而引起收入、价格和就业的下降。
(2)再贴现率政策。
通常把中央银行给商业银行的贷款叫做再贴现,把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叫做再贴现率。
中央银行可以根据经济情况改变再贴现率。
当货币当局认为总支出不足、失业有持续增加的趋势时,就降低再贴现率,扩大再贴现的数量以鼓励商业银行发放贷款,刺激投资。
再贴现率的下降表示货币当局要扩大货币和信贷供给,再贴现率的上升表示货币当局要收缩货币和信贷供给。
中央银行在降低或提高再贴现率时,用控制银行准备金的办法迫使商业银行相应地降低或提高贷款利率。
(3)改变银行准备率。
银行准备率是银行准备金对存款的比例,由于这一比例是法定的,因而又名法定准备率。
中央银行可以在法定的范围内改变商业银行活期存款的准备率来调节货币和信用供给,如果要突破法定准备率的最高限或最低限,就必须请求立法机构授予这项权力。
改变法定准备率被认为是一项强有力的手段,这种手段由于影响太强烈而不常使用。
中央银行逆经济风向改变银行准备率。
货币当局认为总支出不足、失业有持续增加的趋势时,可以降低银行准备率,使商业银行能够按更低的准备率,也就是按更多的倍数扩大贷款;也使商业银行形成超额准备金,超额准备金扩大了商业银行增加信用的基础,增大了贷款能力。
反之,货币当局认为总支出过多、价格水平有持续增长的趋势时,可以提高银行准备率,使商业银行必须按更高的准备率也就是按较低的倍数扩大贷款;也还使商业银行准备金不足,从而减少了贷款能力。
不过,目前西方国家一般不主张提高银行准备率。
就重要程度而言,再贴现率政策虽然曾经被认为是最重要的政策手段,但是现在已被放在次要地位,而公开市场则被认为是最重要的政策手段。
银行准备率具有法律效力,能对银行信用产生直接影响。
银行准备率的变动能直接造成超额准备金或准备金不足,从而可以增强公开市场业务和再贴现率政策的效果。
因此西方学者认为,法定准备率政策既能独立起作用,又能作为公开市场业务和再贴现率政策的补充。
一般地说,以上三项重要手段既可以单独运用,又可以配合使用。
在通常情况下,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业务和再贴现率的配合来调节宏观经济活动水平,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才运用准备率政策。
除了上述公开市场业务、改变再贴现率和改变银行准备率三种重要政策手段外,西方国家的中央银行有时还采用一些次要手段,例如,道义上的劝告、选择性控制和证券信贷的控制,以及分期付款信贷控制和抵押信贷控制等。
2.生活中,在肯定货币能动作用的前提下,货币供给产出效应及扩张界限的常态是怎样的?
(人大1999研)
答:
(1)对于货币供给的变动能否对实际产出水平发生影响,在历史上有两种不同的观点。
一种是认为货币对实际产出水平不发生影响的“面纱论”,即货币对于实际经济过程来说,就像罩在人脸上的面纱,它的变动除了对价格产生影响外,并不会引起诸如储蓄、投资、经济增长等实际经济变量的变动。
如果说,在一定条件下,货币供给在短期内还具有增加实际产出的效应,从长时期考察,也只能增加名义产出量,而不能提高实际产出水平。
与“面纱论”不同,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曾提出“第一推动力”的说法。
他认为再生产扩张的起点是企业对实际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购买。
如果企业不掌握足够的货币,或者不存在订货刺激亦即需求的牵引,即使客观上存在可以利用的资源,再生产规模的扩张也无从实现。
由此看来,马克思对货币的作用的评价是积极的、肯定的。
大危机时期,凯恩斯否定了这种“面纱论”,并在瑞典经济学家维克塞尔的“货币非中性论”的基础上,强调货币及货币政策对推动经济增长及增加就业的重要性。
他认为,非充分就业均衡是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常态,而失业是社会一大祸害,所以,增加就业应该是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
由于“真正的通货膨胀”只有在达到充分就业时才会出现,因此物价的稳定不应是货币当局最关注的目标。
这一观点是建立在其权衡性货币政策基础上的,即货币当局应根据经济运行的实际情况“逆经济风向”进行动态性决策,以促进宏观经济达到长期均衡状态。
但凯恩斯也指出,由于“流动性陷阱”的存在,货币政策对刺激有效需求的功能是有限的。
(2)现在占主流的是肯定货币的能动作用的观点,它主要联系了潜在资源或可以利用资源状况进行分析。
在肯定货币能动作用的前提下,货币供给产出效应及扩张界限的常态是:
①只要经济中存在着现实可用作扩大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宏观经济学 题库 34 论述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