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专用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讲义 第20讲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含广东高考调研题组含必背要语.docx
- 文档编号:25038993
- 上传时间:2023-06-04
- 格式:DOCX
- 页数:15
- 大小:156.01KB
广东专用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讲义 第20讲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含广东高考调研题组含必背要语.docx
《广东专用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讲义 第20讲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含广东高考调研题组含必背要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专用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讲义 第20讲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含广东高考调研题组含必背要语.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广东专用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讲义第20讲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含广东高考调研题组含必背要语
第20讲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单元概览
过渡时期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文革”时期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内容
1953年我国开始实行“一五”计划,进行三大改造(1956年底基本完成)
有成功的经验,如1956年中共八大和1960年的八字方针;也有曲折失误,如“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966~1976年的十年“文革”,使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对内改革、对外开放
主旨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经济建设经历曲折的历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体制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经济建设取得辉煌成就
[考纲要求]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考点一 过渡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一、“一五”计划
1.国民经济恢复(1949~1952)
2.“一五”计划(1953~1957)
[图示图解] “一五”计划
二、三大改造
1.时间:
1953~1956年底。
2.内容:
农民、手工业者参加生产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
3.意义:
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完成了三大改造,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
轻巧识记 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可归纳为“一、二、三、四”
一个创举:
和平“赎买”。
两个特点:
优先发展重工业,经济建设与改造并举。
三项成果:
初步奠定工业化基础;计划经济体制形成;单一公有制确立。
四项准备:
政权巩固、经济恢复、制定过渡时期总路线、中苏建交。
一、一五计划
史料一 “现在我们能造什么?
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
粉,还能造纸。
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用外国
人的话说,这是一个连铁钉都需要进口的国家。
”——毛泽东
解读 史料说明建国初中国工业水平落后,发展不平衡,也表明“一五”计划的任务主要是改变工业落后,巩固国防安全。
史料二 工业化的速度首先取决于重工业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以发展重工业为大规模建设的重点。
首先保证重工业和国防工业的基本建设,特别是确保那些对国家起决定作用的,能迅速增强国家工业基础与国防力量的主要工程的完成。
——《中共中央关于编制一九五三年计划及五年建设计划纲要的指示》
解读 史料反映了我国“一五”计划的特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这一指导方针的确立,有苏联建设经验的启示,但更主要的是由于我国的工业基础,特别是重工业的基础非常薄弱。
史论 “一五”计划的特点、成因
(1)两大特点:
优先发展与国防相关的重工业;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
(2)四大成因:
①从历史原因看,我国重工业基础差,底子薄。
②从现实的需要看,我国处于帝国主义的军事包围之中,发展重工业有助于增强综合国力,尤其是增强国防实力。
③从世界经济发展的经验看,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国家,工业化的速度都比较快。
而社会主义苏联迅速工业化的经验中,也是采取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策略。
④从各行业关系看,重工业的发展有助于推动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
二、三大改造
史料一 在国民收入中,1957年同1952年相比,国营经济所占比重由19%提高到33%,合作社经济由1.5%提高到56%,公私合营经济由0.7%提高到8%,个体经济则由71.8%降低到3%,资本主义经济由7%降低到1%以下。
解读 本史料主要反映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使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在国民经济中占了绝对的优势。
史料二 在农业合作化的过程中,一部分干部滋长了急于求成的情绪,在合作社的发展上盲目求多求快,强迫农民入社。
结果出现了一些农民杀猪砍树,卖羊卖牛,不积极生产,甚至破坏农具的现象。
解读 史料表明在农村合作化改造的过程中,存在着要求过急、改造过快、形式过于单一等挫伤农民积极性的现象,给社会经济留下了许多问题。
史论 全面认识社会主义工业化及生产关系改造
(1)工业化是保证社会主义完全胜利的经济前提,也是进行三大改造的基础。
(2)三大改造是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重大步骤,也是实行工业化的必要条件。
两者是变革生产关系和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被喻为“一体两翼”。
(3)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质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质是变革生产关系。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中国基本确立,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开辟了道路;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起来,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2013·海南高考)我国“一五”计划实施过程中,民用工业企业中分别有50个部署在东北地区,32个部署在中部地区;国防工业企业中的大部分部署在了中、西部地区。
国家调整工业布局的主要目的在于( )
A.充分利用原有工业基础B.推动经济均衡发展
C.打破西方对华经济封锁D.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
答案 B
解析 可用排除法解题,中西部基础不佳,排除A项,劳动力资源的教育水平中西部不突出,可排除D项,西方对华封锁与企业布局联系不大,可排除C项。
2.(2012·海南高考)我国“一五”计划期间,大型项目实际完成投资196.1亿元,其中东北占实际投资总额的44.3%,已建成投产的重工业企业也多集中在东北。
促成这种现象出现的因素之一是( )
A.便于就近接受苏联援助B.美国形成对华包围封锁
C.有利于支援抗美援朝D.中日两国关系发生变化
答案 A
解析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工业基础极其薄弱,缺乏资金、技术及相应的技术和管理人才,不得不依靠苏联的援助;东北与苏联相邻,便于就近接受苏联援助,故大中型项目多集中在东北。
B、C、D三项与史实不符,答案选A。
3.(2012·浙江高考)报载,武汉工人提出“车间就是战场,工人就是战斗员,开快机器,多做一件活,就等于多消灭一个敌人”;鞍山钢铁厂工人“把行李搬到工厂,昼夜守在高炉旁……在极其艰苦的情况下,先后生产了大批军锹、军镐、炮弹钢、副油箱等,并不断改进技术,提高质量”。
上述场景出现在( )
A.抗日战争时期B.解放战争时期
C.抗美援朝时期D.大跃进时期
答案 C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武汉工人”与“鞍山钢铁厂工人”进行艰难的生产,产品主要是军用物资。
抗战前期这些地方已被日本控制,解放战争时期主要由国民政府控制,所以可以排除A、B两项;“大跃进”时期,国家工业化有了初步发展,所以不会太艰难,且主要产品并非军用物资,排除D项。
抗美援朝时期正值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工业化水平极低,且正在进行援朝战争,所以答案是C项。
4.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周恩来说:
今天的主要问题,是先做到不失业、不饥饿。
为此,《共同纲领》规定公私企业目前一般应实行八小时至十小时的工作制。
这说明当时最紧迫的问题是( )
A.迅速恢复国民经济B.改善工人生产条件
C.进行社会主义改造D.建立社会主义民主
答案 A
解析 新中国的成立,中国面临两大主要任务,即恢复发展国民经济、巩固新生政权。
从题干中的“不失业、不饥饿”反映最紧迫的问题是迅速恢复国民经济,A项正确。
B、C、D三项题干无从反映。
5.根据下表中国1952~1956年不同所有制企业总产值对比表(单位: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年代
全民
集体
公私合营
私营
个体手工业
1952
41.5
3.2
4
30.7
20.6
1956
54.5
17.1
27.2
0.04
1.2
A.1952年全民所有制企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0%以上
B.1956年公私合营企业占据相当比例,意味着改造尚未成功
C.对农业的改造是集体所有制企业所占比例提高的重要原因
D.三大改造是1952~1956年所有制结构发生改变的根本原因
答案 D
解析 A项偷换概念,其“占国民生产总值”说法错误;B项“意味着改造尚未成功”说法与史实不符;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并不仅对农业进行改造,C项说法错误;表中中国1952~1956年不同所有制企业总产值对比反映了公有制经济已占据主导地位的变化,依据教材知识,其根源是三大改造的完成,D项正确。
考点二 探索社会主义建设二十年的曲折历程
一、十年探索时期的经济建设
1.成功开端——中共八大
(1)背景:
三大改造完成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2)内容
①主要矛盾:
先进的社会制度与落后的生产力的矛盾。
②主要任务:
集中力量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3)意义:
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2.中期探索失误——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1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2)“左”倾错误
3.后期纠正失误——八字方针
(1)措施:
党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左”的错误;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2)结果:
1962年起经济逐步恢复发展,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归纳提升] 1960年纠正农村“左”倾错误时的“调整”主要是调整农、轻、重工业之间的比例和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
对于政治和认识根源上的失误仍没有从根本上得到纠正。
二、国民经济的劫难——“文化大革命”时期经济
1.原因:
1966年,中国爆发了“文化大革命”,动乱由思想文化领域、政治领域扩展到经济领域。
2.表现
3.影响
[图示图解] 1956~1976年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与失误
一、十年探索时期的经济建设
史料一 “打开最近各地的报纸,革命的干劲洋溢在字里行间。
农村中每天有近一亿人向自然大进军,城市中千百万厂矿企业的职工,一而再、再而三地突破原订的计划指标。
”——1958年2月3日《人民日报》社论
解读 史料再现了“大跃进”的本质特点:
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的高速度、高指标,明显违背经济规律。
史料二 “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成为群众性的行动,进一步提高了五亿农民的共产主义觉悟;公共食堂、幼儿园、托儿所、缝衣组、理发室、公共浴堂、幸福院、农业中学、红专学校等,把农民引向了更幸福的集体生活,进一步培养和锻炼着农民群众的集体主义理想。
”——1958年4月3日《人民日报》社论
解读 史料体现了人民公社化的特点:
扩大公有化、集体化的规模,军事化形式管理,违背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
史料三 1962年,中共中央通过的“农村十六条”指出:
“人民公社社员的家庭副业,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必要补充部分。
它附属于集体所有制经济和全民所有制经济,是它们的助手。
”
解读 史料表明承认家庭副业是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和助手,实质上是对“一大二公”公社体制的调整,体现了在农村对“左”倾错误的纠正。
史论 “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区别
“大跃进”涉及生产力方面,人民公社化涉及生产关系方面。
二者的不同点在于:
“大跃进”的发动,反映了我党不顾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片面地扩大生产规模,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人民公社的建立反映了我党不顾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水平,片面地变革生产关系的“左”倾错误,违背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
二、“文革”时期的经济建设
史料 “文革”期间我国工农业总产值示意图
解读 史料表明1968年“文化大革命”动乱扩展到经济领域,使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
1975年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对国民经济进行全面整顿,采取有效措施,国民经济迅速回升。
史论 社会主义建设探索20年中的“左”倾现象及其教训
事件
特征
影响
教训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多快好省”
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
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经济建设要遵循客观规律,不能盲目求快;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发扬党内民主,坚持群众路线
“大跃进”
大炼钢铁
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人民公社化运动
“一大二公”
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
十年“文革”
“以阶级斗争为纲”
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
1.(2013·广东高考)下图是某杂志的封面。
从中可获取的历史信息是,当时( )
A.浮夸现象十分盛行
B.杂交水稻培育成功
C.中国人造卫星发射升空
D.科教兴国战略初见成效
答案 A
解析 由漫画内容及时间“1958年”,并依据所学知识可直接判断,该漫画反映的是“大跃进”时期的浮夸现象。
2.(2009·广东高考)1959年某部门根据历年全国工业生产统计数据制订了下表。
从下表推出的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
年份
1953
1954
1955
1956
1957
1958
增长率(%)
30.2
16.2
5.6
28.2
11.4
66
A.工业生产取得巨大成就
B.工业生产基础比较雄厚
C.中国已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
D.工业生产的最高增长率是最低增长率的近12倍
答案 A
解析 分析表中数据可知,A项符合建国后到20世纪50年代末的历史事件,当时我国“一五”计划超额提前完成,工业化建设取得重大成就,为社会主义建设打下了工业基础。
但是,当时从总体上看我国的经济基础还很薄弱,工业化并没有实现。
据此判断,B、C两项违背史实。
从表中数字上看,1958年的工业增长率是1955年的近12倍,是表象,排除D。
3.(2011·广东高考,节选)在探讨“中国计划经济的形成和变革”问题时,某同学发现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兴起了一股计划经济思潮,并摘录了以下材料。
请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在下列问题的指引下,进行深入探究。
(2)分析20世纪50年代中国选择计划经济体制的原因,并简述这一体制对经济建设的影响。
答案
(2)原因:
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孤立和包围新中国,“一边倒”,学习苏联;底子薄。
影响:
初期产生积极影响,初步形成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后期束缚生产力的发展。
解析 原因可从美国对中国的敌视、借鉴苏联的计划经济及自身底子薄、缺乏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经验等多方面进行分析。
计划经济体制对经济建设的影响注意从正反两方面评价。
4.1958年1月,毛泽东尖锐批评了1956年6月《人民日报》发表的《要反对保守主义,也要反对急躁情绪》的社论,说:
“这篇社论……实际重点是反冒进的。
”这说明( )
A.毛泽东希望加快经济建设步伐
B.阶级斗争成为国内主要矛盾
C.“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全面展开
D.中国紧跟苏联建设步伐
答案 A
解析 从材料信息看,毛泽东认为1956年6月《人民日报》的社论过于保守,于是对
之尖锐批评。
这实质上反映了毛泽东希望加快经济建设步伐。
故选A。
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社会制度与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故B项与史实不符。
“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发生于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之后,排除C项。
1956年中苏关系已经恶化,排除D项。
5.以下是一位同学的历史学习笔记,记录了中国现代史上某一时期的经济发展情况,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农业强调“以粮为纲”,工业强调“以钢为纲”
…………
…………
适当缩小基本建设规模,统筹兼顾、全面安排。
A.从“左”倾冒进到国民经济调整
B.从国民经济恢复到“一五”计划完成
C.从“文化大革命”到实施拨乱反正
D.从改革开放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答案 A
解析 从“以粮为纲”、“以钢为纲”即可知史料描述的应与1958年的“大跃进”运动密切相关,“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均发生于60、70年代,“一五”计划完成于1957年,均与“1958年”时间信息不符,可排除B、C、D三项,故选A。
“原因、背景和条件”类问题解题方法
(1)概念点读:
①“背景”是指对事态发生、发展、存在和变化起重要作用的历史条件或现实环境;②“原因”是指造成某种结果或引起某一事件发生的条件;③“条件”是指制约、影响事物发生、存在和发展变化的诸因素。
(2)解题要义:
①背景,一般是指某一历史事件在何种情况下发生,实际上包含了原因、条件两方面内容。
②原因,一般是回答“为什么”,也就是必要性。
③条件,一般是回答“有什么”,也就是回答可能性。
④原因、条件并列于设问中时,二者的界限较为明显;但是,二者分列时,其含义又基本相同,甚至可以互相替代。
1.1949~1956年中国社会性质是社会主义社会。
错误。
从新中国成立到三大改造完成,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后,我国才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
2.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赎买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
正确。
在社会主义改造中,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赎买政策,实现了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到公有制的和平过渡。
3.“一五”计划完成后,中国基本实现工业化。
错误。
“一五”计划完成后,中国只是建立了工业化的基础,初步改变了国家工业化的面貌,工业化并未实现。
4.1960年农村“八字方针”从根源上纠正了党的“左”倾错误。
错误。
1960年纠正农村“左”倾错误时的“调整”主要是调整农、轻、重工业之间的比例和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
政治和认识根源上的失误仍没有从根本上得到纠正。
5.“文革”和“文革”时期是一回事。
错误。
“文革”是一场内乱,应该从根本上否定;而“文革”时期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这些成就是党和人民抵制“左”倾错误的结果,不是“文革”的成就。
1.实施“一五”计划(1953~1957年)优先发展重工业,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社会主义工业化由此全面展开。
2.1956年底,完成三大改造,计划经济体制在中国基本确立,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开辟了道路,也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最终确立。
3.1949~1956年是新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和建设起步阶段,被称为过渡时期,其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而非社会主义社会。
4.三大改造是“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之一,是一场用生产资料公有制代替私有制,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代替旧生产关系的革命,具有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
5.1956年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
指出国内主要矛盾是先进工业国的要求与落后农业国的矛盾;先进的社会制度与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主要任务是尽快将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6.“大跃进”违背客观规律,严重破坏社会生产力,打乱正常生产秩序,造成各部门之间、积累和消费之间比例严重失调。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广东专用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讲义 第20讲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含广东高考调研题组含必背要语 广东 专用 高考 历史 一轮 复习 讲义 20 经济建设 发展 曲折 调研 题组含必背要语
链接地址:https://www.bdocx.com/doc/250389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