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开放的特点.docx
- 文档编号:25038434
- 上传时间:2023-06-04
- 格式:DOCX
- 页数:18
- 大小:25.58KB
对外开放的特点.docx
《对外开放的特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外开放的特点.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对外开放的特点
(1)所谓全方位开放,就是不论对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对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实行开放政策;
(2)所谓多层次,就是根据各地区的实际和特点,通过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地带,开放沿边和沿江地区以及内陆中心城市的对外开放,充分发挥开放地区的辅射和带动作用;
现在,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是由四个层次组成的。
第一个层次是经济特区,现有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省等五个经济特区。
第二个层次是开放沿海天津、上海、大连、秦皇岛、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等十四个沿海港口城市。
第三个层次是沿海经济开放区。
第四个层次是内地。
(3)所谓宽领域,就是立足于我国国情,对国际商品市场、资本市场、技术市场、劳务市场的开放,把对外开放拓宽到能源交通等基础产业以及金融、保险、房地产、科技教育、服务业等领域
2016年周年热点
1、成吉思汗建立蒙古(1206)910年
1206年,蒙古贵族召开大会,推举铁木真为蒙古族的最高首领,尊称为成吉思汗。
他统一蒙古,结束了蒙古草原长期混乱的局面。
2、元灭南宋(1276)740年
1271年,忽必烈改号为元。
1272年定都大都。
忽必烈就是元世祖1276年,元军攻破临安,南宋灭亡。
1279年,统一全国。
3、北伐战争(1926)90年
(1)背景:
国际上,帝国主义扶植各派军阀混战,民族危机加重。
国内方面,北洋军阀政府黑暗统治,导致阶级矛盾激化,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民不聊生。
(2)目的:
推翻北洋军阀统治,统一中国
(3)北伐对象:
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4)开始:
1926年7月,北伐军10万人出师北伐,蒋介石任司令。
(5)策略:
先打吴佩孚,再攻孙传芳,最后消灭张作霖,各个击破。
(6)经过:
①两湖战场:
北伐军通过汀泗桥、贺胜桥战役,吴佩孚主力基本被消灭。
②江西战场和闽浙战场:
北伐军消灭了孙传芳的主力。
③扩大:
北伐军出师不到半年,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国民政府从广州迁到武汉,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统治。
(7)性质:
是一场反帝反封建的国民(民主)革命。
4、长征胜利(1936)80年
(1).原因:
根本原因:
王明、博古等人的“左倾”错误路线在中央苏区全面推行,给革命带来重大损失。
直接原因:
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2).开始:
1934年10月,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八万多人被迫撤出中央革命根据地,开始长征。
(3).转折:
1935年1月召开的遵义会议。
(4).胜利结束:
1935年10月,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历经艰难险阻,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吴起镇。
1936年10月,红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宣告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
(5).意义:
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
长征的传奇性故事传遍国内外,表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
(6).长征精神:
长征精神的主要内涵是:
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重于求实,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
5西安事变(1936)
80
背景
(1)随着日本侵略的不断深入,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抗日救国已成为当务之急。
(2)张学良、杨虎城接受了中共建立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停止向红军进攻,并多次要求蒋介石联共抗日。
(3)蒋介石始终坚持“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张学良和杨虎城多次劝说无效。
爆发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联合行动,扣押了蒋介石,实行“兵谏”。
他们通电全国,要求停止内战,联共抗日,这就是西安事变,又叫“双十二事变”。
和平
解决
原因
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以全民族利益为重,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主张,并派周恩来等赴西安调停,与各方面进行协商。
结果
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
张学良释放蒋介石,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
意义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初步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全面内战爆发(1946)
70
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疯狂进攻中原解放区,揭开了全面内战的序幕
三大改造(1956)
60
时间
1953—1956年
实质
我国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深刻社会变革。
(由生产资料私向社会主义公有制转变)
内容
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改造
意义
“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
从此,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这是20世纪中国的一次历史性巨变。
文化大革命(1966——1976)
50
原因
20世纪60年代中期,毛泽东对阶级斗争形势作了错误的分析
时间
1966——1976年
经过
(1)1966年,中共中央发动文化大革命,成立“中央文革小组”,全国出现大动乱。
(2)1967年2月前后,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不同的会议上,对“文革”的错误做法提出了强烈的批评,被诬为“二月逆流”,受到压制和打击。
(3)1971年九一三事件,中共中央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
(4)1976年10月,“四人帮”被粉碎,文化大革命结束。
性质
“文化大革命”是由毛泽东错误发动,被林彪和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十年内乱。
后果
“文化大革命”严重践踏了我国的民主与法制,国民经济遭受破坏,发展缓慢,给经济建设带来严重困难。
认识
①社会主义要把发展生产力放在第一位,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②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的原则,反对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健全民主与法制,要走依法治国的道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1986)
30
战略目标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党和政府实施“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明确提出“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九年义务教育作为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并要求实施素质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九年义务教育
1986年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到2000年,全国基本实现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高等教育
20世纪90年代,为迎接新世纪的挑战,教育部启动了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若干所大学建设成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的工作。
世界历史
《独立宣言》发表(1776)
240
(1)发表:
1776年7月4日,大陆会议发表了《独立宣言》。
(2)主要内容:
宣言痛斥了英国国王对殖民地的暴政,宣布一切人生而平等,人们有生存、自由和追求幸福等不可转让的权利。
(3)意义:
宣告北美13个殖民地脱离英国独立,美利坚合众国——美国诞生。
凡尔登战役(1916)
100
第一次世界大战
1.原因
(1)根本原因:
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2)直接原因:
1914年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遇刺(“萨拉热窝事件”)。
2.爆发:
1914年7月底,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3.重要战役:
1916年的凡尔登战役,交战双方争相使用了各种新式武器(如飞机、坦克、毒气等),造成双方共70多万人的伤亡,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
4.结果:
1917年,美国对德宣战,参加协约国。
1918年11月,德国投降,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
5.影响:
这场帝国主义战争给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参战各国共死伤3000多万人,对人类造成了巨大的物质和精神损害。
苏联新宪法颁布(1936)
80
斯大林模式
形成
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
特点
以国家计划为核心的行政命令体制,高度集中、僵化(权力高度集中,护士民主法制;高度计划,限制商品货币关系)
弊端
第一,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造成国民经济严重失调;第二,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了产品品种少,质量差。
第三,国家从农民手中拿走的东西太多,严重地损害了广大农民的利益,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农业产量长期停滞不前。
第四,经济发展粗放,经济效益低下,大量消耗和浪费了资源。
评价
发挥过积极作用。
但是也存在着许多弊端:
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
损害了广大农业的生产积极性。
经济发展粗放,经济效益低下。
铁幕演说
70
背景
二次大战结束后,美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居于世界第一位,它称霸世界的野心日益膨胀,但美国又不得不正视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
序幕
1946年,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
含义
美国带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武装进攻之外一切手段的敌对行为,以“遏制”共产主义。
表现
(1)政治上:
杜鲁门主义出台。
1947年,杜鲁门在国会发表演说,提出“遏制共产主义”、干涉别国内政、加紧控制其他国家的纲领和政策,后来被称为“杜鲁门主义”。
(2)经济上:
推行了援助西欧的马歇尔计划。
(3)军事上:
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组织,针对这一措施,苏联成立了华沙条约组织,两极格局由此形成。
影响
冷战政策的出笼,使美苏战时军事同盟破裂。
“冷战”对峙局面的形成,使世界格局逐渐演变成美苏两极格局。
一、单项选择题
1.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国共两党开始致力于()
A.打倒列强,推翻军阀
B.停止内战,团结抗日
C.避免内战,和平建国
D.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2.某中学同学为准备一堂“探究与实践”课收集整理了如下资料:
“撤出瑞金”、“四渡赤水”、“强渡大渡河”、“翻越大雪山”。
据此判断他们探究的主题是()
A.左宗棠收复新疆
B.太平天国北伐
C.红军长征
D.中国远征军滇缅抗战
3.“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下列内容是红军长征途中经历的艰难险阻,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四渡赤水河②渡过湘江③巧渡金沙江④过雪山、草地⑤强渡大渡河
A.①②③④⑤B.③②①④⑤
C.②①③⑤④D.⑤①③②④
4.1924年5月,孙中山在黄埔军校开学典礼上说:
“要从今天起,重新做革命的基础,另外成立一种理想上的革命军。
一生一世,都不存升官发财的心理,只知道做救国救民的事业。
”两年后,该校师生积极投身的“救国救民的事业”是()
A.五四运动B.北伐战争
C.抗日战争D.解放战争
5.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的标志是()
A.1949年新中国成立
B.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C.1952年土地改革基本完成
D.1957年“一五”计划提前完成
6.有人说:
美国通过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分别扫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外部障碍和内部障碍。
“外部障碍和内部障碍”分别指的是()
A.英国殖民统治和农奴制度
B.封建专制统治和农奴制度
C.英国殖民统治和黑人奴隶制度
D.封建专制统治和黑人奴隶制度
7.美国纽约自由岛上有座自由女神像,她右手高擎火炬,左手拿着一铜板,上面用罗马数字镌刻着一个日期:
1776.7.4。
这是为了纪念下列哪一文献的发表?
()
A.《权利法案》B.《人民宪章》
C.《人权宣言》D.《独立宣言》
8.100年前,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发生的这次历时十个月,双方伤亡七十万人,有“绞肉机”之称的残酷战役是()
A.凡尔登战役B.莫斯科保卫战
C.斯大林格勒战役D.南京大屠杀
9.对于20世纪苏联的某种政治经济模式,有学者认为:
从富国强兵的角度来说,成绩是辉煌的,但从社会的全面发展来说,是不成功的。
该模式的特点是()
A.全面实施市场经济
B.采取资本主义的经济管理模式
C.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D.多党制代替一党制
二、材料解析题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锁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材料二:
八十多年前,党中央在长征途中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
这次会议标志着我党渡过了幼年时期,走上了胜利发展的道路,是伟大的历史转折。
党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指出:
“这次会议开始了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的新的领导,是中共党内最有历史意义的转变。
”
材料三:
一路走来,我们没想到沿途群众的长征情结是那样浓厚。
江西瑞金有遍地的“红都”、“共和国摇篮”的宣传;路上遇到数不胜数的长征路、长征桥;哪怕是一个很小的“长征网吧”,也像“红军路”、“成武路”一样述说着当年的光荣与梦想。
对红军走过的地方,各地都用多种形式来表达纪念。
(1)诗中红军“远征”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并写出远征的起止时间。
红军“远征”有何历史意义。
(2)“这次会议”是指哪次会议?
“八十多年前”是哪一年?
为什么说这次会议是“党内最有历史意义的转变”?
(3)材料三中游人重走长征路,请你写出他们正确的旅游路线。
(写出重要地点即可)
11.探究题。
材料一:
美国革命在当时具有深远的影响,一个独立的共和国在美洲的建立,在欧洲被广泛地解释为:
它意味着启蒙运动的思想切实可行——一个民族有可能建立一个国家,有可能制定一种建立在个人权利的基础上的切实可行的政体。
——《全球通史》
材料二:
美国在19世纪60年代成为一个单一的、联合的、强大的国家,这奠定了美国在20世纪成为世界第一强国的基础。
如果美国在当时分裂成了两个或者更多的国家,或者北方没有赢得胜利,这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
所以,这场战争对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材料三:
自金融危机以来,美国通过三轮QE,成功地释放流动性压低了国债收益率,同时也推升了房地产市场的复苏和股市的价格。
……此外,无论经济、社会还是居民个人层面的去杠杆化都基本回归到较为正常的水平,这些因素都指向一点,也就是,目前美国经济复苏的根基较为稳固,在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反复的背景下,美国经济稳健复苏也许并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1)材料一中所说的“美国革命”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
根据材料一指出,为什么“美国革命”在欧洲会引起强烈的反响?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美国面临的“分裂”危险是通过什么战争解决的?
试从两个角度分析这场战争对美国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
(3)有人说:
“作为当今世界最大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迟早会主宰世界。
”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
请结合材料、问题和所学知识多角度论证你的判断。
热点专题(九)2016年周年热点
1.B2.C3.C4.B5.B6.C7.D8.A9.C10.
(1)中国工农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1934年-1936年;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2)遵义会议;1935。
这次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瑞金-遵义-赤水河-金沙江-泸定桥-雪山草地-吴起镇-会宁。
(4)11.
(1)美国独立战争。
美国独立战争受法国启蒙思想的影响,并证明了启蒙思想的可行性。
(2)南北战争。
美国南北战争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度,为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障碍,促进了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通过南北战争,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为以后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政治前提。
(3)角度一:
同意。
美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在世界上无人能及;美国经济稳健复苏、持续发展;美国有过争夺世界霸权的先例。
角度二:
不同意。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当今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不断向前发展;中国以及广大的亚非拉国家经济的崛起。
附录:
一.中外历史标志性事件
中国历史上的标志性、转折性事件
1
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1840年鸦片战争
2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标志
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
3
中国近代化起步的标志
19世纪60-90年代洋务运动
4
中国废除2000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
1911年辛亥革命
5
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6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的标志
1919年五四运动
7
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标志
1921年中共一大的召开
8
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1935年遵义会议
9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1936年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10
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
1931年九一八事变
11
中国全面抗战的开始
1937年七七事变
12
全面内战爆发的标志
1937年国民党全面进攻中原解放区
13
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开始
1947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14
祖国大陆基本解放的标志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
15
封建土地剥削制度结束的标志
1952年土地改革的完成
16
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标志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世界历史上的标志性、转折性事件
17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1689年《权利法案》的通过
18
美国独立战争爆发的标志
1775年来克星顿的枪声
19
美利坚合众国诞生的标志
1776年《独立宣言》的发表
20
美国独立战争的转择点
1777年萨拉托加大捷
21
法国大革命爆发的标志
1789年攻占巴士底狱
22
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
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23
一战导火线
1914年萨拉热窝事件
24
一战爆发标志
1914年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25
一战中的转择点
1916凡尔登战役(“绞肉机”)
一战结束的标志
1918年德国投降
26
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的标志
1939年德国突袭波兰
27
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最大规模的标志
1941年日本突袭珍珠港。
28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1944年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
29
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
1944年诺曼底登陆
30
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成立
1942年《联合国家宣言》的发表
31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标志
1945年日本签署投降书
32
冷战开始的标志
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33
冷战结束的标志
1991年苏联解体
34
帝国主义在非洲殖民体系瓦解的标志
1991年纳米比亚独立
35
第三次科技革命核心标志
电子计算机的发明与应用
二.中外历史事件中的精神与启示
1
中国近代百年巨变的启示
近代的屈辱史说明:
闭关必然落后,落后就要挨打。
我们应该在和平的国际环境下,实行对外开放,学习外国先进文化,大胆创新,不断发展,只有这样才能维护国家的主权和领土不受他国侵略;才能跟上世界发展潮流,卓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2
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启示
实现近代化的必要前提是国家独立、政权巩固、秩序稳定;必须解决农业问题,才能加快近代化进程,为近代化提供支撑
3
五四运动的精神
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精神
4
近代日本两次侵华战争给我们的启
落后就要挨打;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努力学习,提高自身素质,抵御外侮,报效祖国。
5
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改革的启示(或教训)
改革一定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一定要维护广大人民的利益。
6
中国革命和建设道路的启示
革命和建设要符合中国国情和实际,把马克思主义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7
明治维新及有关改革
改革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我们要坚持改革,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现代化建设;要扩大对外开放,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
8
面对21世纪的中日关系,日本应该做些什么?
遏制军国主义势力的发展,坚持走和平发展之路;主动承担战争责任,真诚地、公开地向中国人民、亚洲人民道歉;有远见的日本政治家应致力于精心培育和发展中日友好关系;中日友好关系是亚太稳定乃至世界和平发展的基础;在国际上应树立起一个负责任的国家形象,取信于世界人民。
9
现代文明交流中应持有的态度
现代文明交往所追求的目标是民族之间、国家之间的平等互利,是对自己文明的自尊、欣赏,对异已文明的尊重、宽容乃至欣赏。
10
如何推动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化发展
发挥联合国的作用;提高多种政治力量的综合实力;加强国际合作。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对外开放 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