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中秋节.docx
- 文档编号:25038030
- 上传时间:2023-06-04
- 格式:DOCX
- 页数:14
- 大小:28.37KB
传统文化中秋节.docx
《传统文化中秋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统文化中秋节.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传统文化中秋节
传统文化中秋节
【篇一:
1中国有很多传统文化节日】
1中国有很多传统文化节日,例如春节、端午节、重阳节等等。
我要和大家介绍的节日是“中秋节”。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间,所以称为中秋节。
远在他乡的人们,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今年中秋节吃完丰盛的晚餐后,我把月饼切成几小份,然后放盘子里,让爸爸和妈妈任意来摸一块月饼,月饼是圆圆的,象征着团圆的意思。
我摸到了一个抹茶叶的月饼,那抹茶月饼松软而美味。
爸爸、妈妈和我坐在椅子上吃得津津有味的在等待月亮出现。
月亮隐隐约约地出现了,慢慢地,越来越大,越来越圆,越来越亮,皎洁的月光洒在我们身上,似乎给我们大家披上了银纱,漂亮极了。
在这个万家团圆的时刻,我们的家庭是温磬幸福的,月亮也在这个夜晚,展现出她的美。
每年农历的第一天,就是春节,可它是怎么来的呢?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叫“年”的怪物,每到农历的第一天,它就会下山把山下人们的猪、羊、牛这些动物统统吃掉,有时会吃几个人。
而且人们为了躲避“年”还要逃到一座山上去呢!
有一次一位老爷爷来到人们住的地方,说他能打败“年”,人们叫他多加小心,然后就爬到山上去了。
老爷爷睡了一觉后,“年”就来了,但老爷爷并不害怕,而是穿了一套红衣,在离房子有点远的地方放了几个饭团,然后用竹子燃起了火。
“年”看到饭团后很好奇,就拿了个尝,可是饭团太黏,把“年”的嘴巴都粘上了,“年”只能垂头丧气地回去了。
它突然听到烧竹子的声音,因为它非常害怕那声音,就大惊失色的逃跑了。
人们回来了,他们看到老爷爷还安然无恙,很好奇,就问他经过,老爷爷把经过告诉了人们,人们听了很高兴,就兴高采烈的开了一场联欢会,“过新年”就这样产生了。
后来人们把那一天叫“春节”
过春节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内容之一啊!
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作文400字
每年过年时,我们都要做美味的八宝饭。
这是我过年时最喜欢做的事,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
做八宝饭可是件麻烦事儿。
首先把豆子炖成粉沙状,下一步就要用到秘密武器—细沙布袋了。
把豆沙倒入布袋,水慢慢渗出来,豆沙被留了下来,这样豆沙就制成了。
下一步工序就是摆花纹了,这也是我最喜欢的步骤啦!
它需要在圆形的碗上摆各种美丽的图案。
这次我别出心裁,打算摆一个“褔”字,再在下面摆一个笑脸。
我用十颗红豆做“脸”,两颗红枣做“眼睛”,再用山楂作“嘴巴”,我的笑脸立刻栩栩如生了。
下一步是“福”字,
这个字可就难了。
我先把它写在纸上,把字反面朝上,依样画葫芦。
再把豆沙糯米放上去,我的八宝饭就大功告成了。
晚上,热腾腾,香喷喷的八宝饭上桌了,我口水直流三千尺,上面醒目的笑脸惹得大家哈哈大笑,这个“福”字让我们在新的一年里和和美美,“福”气冲天。
【篇二:
主题班会教案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中秋节】
主题班会教案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中秋节
毕节市实验小学五年级
(1)班班主任余进洋
教学目标:
1、知道中秋节的来历、传统故事、传统活动,知道中秋节历史悠久,懂得“中秋月圆”的原因,培养学生对传统节日的兴趣,感受亲情。
2、正确对待中国传统节日和外国节日,积极参与中秋节的文化娱乐活动,针对如何更好地庆祝中秋节的论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3、从不同途径搜集节日的信息,对中秋节产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
1、知道中秋节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以及“中秋月圆”的原因。
2、体会节日背后的历史含义和文化底蕴,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3、对民族传统佳节产生进一步了解和参与庆祝活动的兴趣。
教学准备:
搜集与中秋节有关的故事、民风民俗、名言佳句。
活动安排
1、活动主题:
月到中秋分外圆
2、活动对象:
全班学生
3、活动时间:
9月16号星期五下午第二节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中秋节,又称团圆节、八月节。
时在夏历八月十五日,正值三秋之半,故名中秋。
与春节、元宵节、端午节并称四大传统佳节。
中秋节最早源于古代帝王秋天祭月的礼制;两汉时已具雏形,时在立秋日;魏、晋、唐、宋以来,逐渐演变成赏月的风俗。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一书,而真正形成全国性的节日是在唐代。
据传这个中华民族重要节日的形成与“唐明皇梦游月宫”的故事有关。
八月是作物收获季节,庆丰收、贺团圆,“花好月圆人寿”便成了中秋节的主题。
中秋节阖家团圆,月亮升起时,献月饼、瓜果以祭月,古风延续至今
圆圆的月亮象征着团圆,中秋节也是中华民族象征着团圆的传统节日。
所以,我们把圆月和中秋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了。
二、联系自己,畅谈中秋感受:
1、过渡:
中秋节为什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人们为什么常借中秋节月亮最圆时表达对远方亲人的思念和与亲人、朋友相聚的愿望,人们又是怎样来庆祝中秋节的呢?
带着这些问题,继续我们的探究学习。
2、一年一度的中秋节给人们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今天,就让我们打开记忆的闸门,将其中最深刻的印象呈现出来,说说我们是怎样过中秋节的?
(学生讲述对中秋节的印象,交流各自家中的过节方式。
)
①教师启发引导:
爸爸、妈妈为你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做了些什么?
(赠送月饼,全家团聚。
)
②思考:
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做?
(表达一份孝心。
)
③小组讨论:
我们平时应该怎么做,才能体现对父母的一片孝心呢?
(孝敬长辈,争获孝敬章)
3、小结:
你们的中秋节过得真有意义,令人难忘。
三、了解来历,感受中秋节悠久历史
1、师:
课前,老师请同学们收集了一些关于中秋节的资料,你知道中秋节的来历吗?
2、学生交流中秋节来历。
嫦娥奔月的故事;唐明皇想念月宫;谷物丰收,人们拜祭;
3、小结:
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佳节,民间传说很多,究竟哪个更准确,我们已无法证实了。
但是,根据史书记载,唐朝初年,中秋节就成为固定的节日,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
它已成为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思考:
每个月的农历十五都有圆月,为什么把中秋节放在每年的八月十五?
为什么“月到中秋分外明”呢?
说说你的想法,
5、小结: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正值秋分前后(太阳直射赤道),空气中水汽较少,透明度较好,月亮便显得特别明亮。
又因为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
所以,中秋节又称“团圆节”。
三、了解习俗,感受中秋节的文化底蕴
1、师:
作为传统佳节,中秋节有好多庆祝的方式。
①说说全国各民族人民是怎么来庆祝中秋节的?
②把收集到的材料合作交流。
2、有关中秋节的传说故事;
(1)嫦娥奔月
(2)朱元璋起义
(4)月饼典故
(5)传统习俗
灯谜吃月饼燃灯祭月赏月
我们在这里欢聚一堂,远在台湾岛的小朋友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子孙,尽管我们现在各在一方,相信我们总有一天会团聚的,我们在这团圆佳节里给他们写一封信吧!
遥祝我们对他们的思念之情
中秋传说之一——嫦娥奔月
相传,远古时候天上有十日同时出现,晒得庄稼枯死,民不聊生,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无穷,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太阳,并严令最后一个太阳按时起落,为民造福。
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
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
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
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
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小人蓬蒙看见了,他想偷吃不死药自己成仙。
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蓬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
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
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
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
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
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逃走了,后羿气得捶胸顿足,悲痛欲绝,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
他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进三步,无论怎样也追不到跟前。
后羿无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
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中秋传说之二——吴刚折桂
相传月亮上的广寒宫前的桂树生长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边有一个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拢了。
几千年来,就这样随砍随合,这棵桂树永远也不能被砍光。
据说这个砍树的人名叫吴刚,是汉朝西河人,曾跟随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错误,仙人就把他贬谪到月宫,日日做这种徒劳无功的苦差使,以示惩处。
李白诗中有“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的记载。
中秋传说之三——朱元璋与月饼起义
中秋节吃月饼相传始于元代。
当时,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
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
到了起义的那天,各路义军一齐响应,起义军如星火燎原。
很快,徐达就攻下元大都,起义成功了。
朱元璋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
此后,“月饼”制作越发精细,品种更多,大者如圆盘,成为馈赠的佳品。
以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
【篇三:
传统文化教案——黄山、中秋节、端午】
黄山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黄山的有关资料。
2、过程与方法:
背诵有关黄山的诗歌,了解黄山的文化底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课:
出示黄山的有关图片,让学生初步感知黄山的美,导入新课。
二、自学生疑。
1、学生阅读李白的《送温处士归黄山白鹅峰旧居》和郑震的《晓看黄山》,划出疑难语句。
2、小组讨论,自主解决疑难
3、学生阅读课本中的资料,小组交流搜集的资料,并提出疑问。
4、讨论探究:
哪些诗句写了黄山的自然风光?
你能描绘一下吗?
三、合作探究,探究明理
(一)介绍黄山的情况
1、地理概况:
黄山,位于中国安徽省南部,属中国南岭山脉的部分,全山面积约1200平方公里。
黄山山系中段,是黄山的精华部分,也就我们要游览的黄山风景区,面积约154平方公里。
它在黄山市境内,南邻歙县、徽州区、休宁县和黟县,北连黄山区;这五个县、区也都属于黄山市管辖。
2、名称由来:
黄山在中国唐代以前叫黟山,黟是黑样子,因为山上岩石多青黑青黑的,古人就给它起这样一名字。
传说咱们中华族的先祖轩辕黄帝在完成中原统一在业、开创中华文明之后,来到这里采药炼丹,在温泉里洗澡,因而得道仙。
唐朝著名的皇帝明皇李隆基非常相信这个说法,就在天宝六年(747年)下了一道诏书,将黟山改名黄山。
意思是,这座山是黄帝的山。
从那以后,黄山这个名字就一直到现在。
3、特色介绍:
黄山的美,首先就美在它的奇峰。
这里竞秀,峰峰称奇,各有特色,各具神韵。
黄山奇峰到底有多少,还没有一个确切数字。
历史上先后命名的有36大峰、36小峰,近年又有10座名峰入选《黄山志》。
这80多座山峰的高绝大多数都在海拔千米以上,其中莲花峰最高(1864米),光明顶次之(1841米),天都峰排行老三(1829.5米),这三大峰和风姿独秀始信峰(1683米)。
黄山有“四绝”,排在第一的当是奇松。
首先是奇在它无比顽强的生命力——从坚硬的黄岗岩石里长出来的。
黄山到处都生长着松树,它们长峰顶,长悬崖峭壁,长在深壑幽谷,郁郁葱葱,生机勃勃。
其次是,黄山松还奇在它那特有的天然造型。
从总体来说,黄山松的针叶短粗稠密,叶色浓绿,枝干曲生,树冠扁平,显出一种朴实、稳健、雄浑的气势,而每一处松树,每一株松树,在长相、姿容、气韵上,又各个不同,都有一种奇特的美。
人们根据它们的不同的形态和神韵,分别给它们起了贴切的自然而又典雅有趣的名字,如迎客松、黑虎松、卧龙松、龙爪松、探海松、团结松等等。
它们是黄山奇松的代表。
怪石,是构成黄山胜景的又一“绝”。
在黄山到处都可以看到奇形怪异的岩石,这些怪石的模样儿千差万别,有的像人,有的像物,有的有的反映了某些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都活灵活现,生动有趣。
在121处名石中,知名度更高一些的有“飞来石”、“仙人下棋”、“喜鹊登梅”、“猴子观海”、“仙人晒靴”、“蓬莱三岛”、“金鸡叫天门”等。
再说云海。
虽然在中国其它名山也能看到云海,但没有一个能比得上黄山云海那样壮观和变幻无穷。
大约就是这个缘故,黄山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叫“黄海”。
这可不是妄称,是有历史为证的。
明朝有位著名的史志学家叫潘之恒,在黄山住了几十年,写了一部60卷的大部头书--黄山山志,书名就叫《黄海》。
黄山的一些景区、宾馆和众多景观的命名,都同这个特殊的“海”有关联,有些景观若在云海中观赏,就会显得更加真切,韵味也更足了。
这些也都证明,“黄海”这个名字是名副其实的。
最后,介绍一下温泉。
我们常讲的和游览的温泉是前山的黄山宾馆温泉,古时候又叫汤泉,从紫石峰涌出。
用它命名的温泉景区,是进入黄山南大门后最先到达的景区。
温泉水量充足,水温常年保持在42度左右,水质良好,并含有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有一定的医疗价值,对皮肤病,风湿病和消化系统的疾病,确有一定的疗效。
但是只能浴,不能饮;过云说它可以饮用,是不科学的。
除了“四绝”之外,黄山的瀑布、日出和晚霞,也是十分壮观和奇丽的。
黄山,山高陂陡,溪流从高山峡谷中奔涌出来,从陡谷悬岩上飞落下来同,就形成瀑布。
“山中一夜雨,处处挂飞泉”,就是黄山温存的生动写照。
黄山瀑布很多,最壮观的有“九龙瀑”、“人字瀑”和“百丈瀑”。
黄山四季分明:
春天青峰滴翠,山花烂漫;夏季清凉一片,处处飞瀑;秋天天高气爽,红叶如霞;寒冬则是银装素裹,冰雕玉砌。
黄山确实是一个旅游、避暑、赏雪的绝好去处。
(二)品味体会:
阅读课本中有关黄山的诗歌,进一步体会黄山的美及文化内涵。
四、拓展延伸:
1、你是否去过黄山?
谈谈你对黄山的感受。
2、简述黄山四绝。
3、写一篇游记。
中秋节
莱西四中刘铮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中秋节的一般知识,鉴赏中秋节诗词。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主动探究、与他人合作的意识,能够收集利用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读一读下面的这首词,你知道词里提到的是哪个节日吗?
水调歌头
(宋)苏东坡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这首词写了中国哪一个传统节日?
(中秋节)
2.从词中可以看出中秋节的哪些风俗?
①赏月(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②团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你知道中秋节的来历吗?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中秋节的探索之旅。
(板书课题)
二、探究明理:
(一)中秋节有关知识
1、中秋节的来历
①中秋节起源于远古拜月敬月之风。
据《周礼〃春官》记载,周代已有“中秋夜迎寒”、“中秋献良裘”、“秋分夕月(拜月)”的活动;汉代,又在中秋或立秋之日敬老、养老,晋时亦有中秋赏月之举,不过不太普遍。
②《唐书〃太宗记》有“八月十五中秋节”的记载,此时中秋与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杨贵妃变月神、唐明皇游月宫等神话故事结合起来,充满了浪漫色彩,玩月之风大兴,中秋节得以形成。
③北宋时,中秋节成了春节之后的第二大节日。
吴自牧《梦梁录》说:
“此际金凤荐爽,玉露生凉,丹桂香飘,银蟾光满。
王孙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楼,临轩玩月,或开广榭,玳筵罗列,琴瑟铿锵,酌酒高歌,以卜竟夕之欢。
至如铺席之家,亦登小小月台,安排家宴,团围子女,以酬佳节。
虽陋巷贫篓之人,解农市酒,勉强迎欢,不肯虚度。
此夜天街卖买,直至五鼓,玩月游人,婆婆于市,至烧不绝。
”更有意思的是,《新编醉翁谈录》记述拜月之俗:
“倾城人家子女不以贫富能自行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眼眼饰之,登楼或中庭焚香拜月,各有所朝;男则愿早步蟾宫,高攀仙桂。
……女则愿貌似嫦娥,圆如皓月。
”
④明清两朝的赏月活动,盛行不衰。
“其祭果饼必圆”;各家都要设“月光位”,在月出方向“向月供而拜”。
陆启泓《北京岁华记》载:
“中秋夜,人家各臵月宫符象,符上免如人立;陈瓜果于庭,饼面绘月宫蟾免;男女肃拜烧香,旦而焚之。
”
2、中秋节的别称
根据我国的历法,农历八月在秋季中间,为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称“中秋”。
中秋节有许多别称:
因节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称“八月节”、“八月半”;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中秋节月亮圆满,象征团圆,因而又叫“团圆节”。
3、中秋传说
①嫦娥奔月
版本一:
早期的记载有“昔嫦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药服之,遂奔月为月精”,是说后羿从西王母处要来不死之药,嫦娥偷吃了这颗灵药,成了仙,却被罚变成丑陋的蟾蜍在月宫捣不死之药。
版本二:
相传,远古时候天上有十日同时出现,晒得庄稼枯死,民不聊生,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无穷,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太阳,并严令最后一个太阳按时起落,为民造福。
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
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
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
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
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
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小人蓬蒙看见了,他想偷吃不死药自己成仙。
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
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
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
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
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
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逃走了,后羿气得捶胸顿足,悲痛欲绝,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
他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进三步,无论怎样也追不到跟前。
后羿无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
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②吴刚折桂
关于中秋节还有一个传说:
相传月亮上的广寒宫前的桂树生长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边有一个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拢了。
几千年来,就这样随砍随合,这棵桂树永远也不能被砍光。
据说这个砍树的人名叫吴刚,是汉朝西河人,
曾跟随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错误,仙人就把他贬谪到月宫,日日做这种徒劳无功的苦差使,以示惩处。
李白诗中有“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的记载。
③吃月饼与朱元璋起义
中秋节吃月饼相传始于元代。
当时,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
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
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
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
到了起义的那天,各路义军一齐响应,起义军如星火燎原。
很快,徐达就攻下元大都,起义成功了。
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
此后,“月饼”制作越发精细,品种更多,大者如圆盘,成为馈赠的佳品。
以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
④玉兔捣药
“玉兔捣药”原是道教掌故之一。
相传月亮之中有一只兔子,浑身洁白如玉,所以称作“玉兔”。
这只白兔拿着玉杵,跪地捣药,服用这药丸可以长生成仙。
久而久之,玉兔便成为月亮的代名词,古代文人写诗作词,也常常以玉兔象征月亮。
⑤唐玄宗游月宫
玄宗与申天师及道士鸿都在中秋望月,突然玄宗兴起游月宫之念,于是天师作法,三人一起步上青云,漫游月宫,但宫前有守卫森严,无法进入,只能在外俯瞰长安皇城,在此之际,忽闻仙声阵阵,清丽奇绝,宛转动人!
唐玄宗素来熟通音律,于是默记心中。
这正是“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
”日后玄宗回忆月宫仙娥的音乐歌声,自己又谱曲编舞,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霓裳羽衣曲”。
4、中秋习俗知多少?
同学们,你知道各地的习俗吗?
不妨讲给大家听听。
(二)中秋诗词赏析
1、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译文】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霜,树枝上安歇着鸦鹊。
夜深了,秋露悄悄地打湿了庭中的桂花。
人们都在望着今夜的明月,不知那秋天的思念之情会落到谁的一边。
在唐代咏中秋的篇什中,这是较为著名的一首。
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
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
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
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凉,引入了入骨的相思。
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浓挚的。
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传统文化 中秋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