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83某滑坡的施工地质报告.docx
- 文档编号:25036657
- 上传时间:2023-06-04
- 格式:DOCX
- 页数:27
- 大小:39.57KB
0683某滑坡的施工地质报告.docx
《0683某滑坡的施工地质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683某滑坡的施工地质报告.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0683某滑坡的施工地质报告
前言
一、目的、任务
三峡库区XXXXXXXXXXXXXXX滑坡防治工程为省管重点工程,施工地质工作由XXXXXXXXXXXXXXX承担。
依照湖北省地质灾害防治中心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合同(鄂地灾【2002】022号)规定,施工地质目的及主要任务如下:
(一)目的
在XXXXXXXXXXXXXXX滑坡防治工程项目施工期间,负责按合同及工程施工进展对各类防治工程进行地质测绘、编录、拍照及摄像等地质工作,分析地质现象,检验前期地质勘查工作,编制分段或分部工程地质条件说明,参与工程验收,编制竣工地质报告,为保障工程质量提供技术服务。
(二)任务
1、检验前期勘查资料
2、编录和收集施工开挖揭露的工程地质资料,进行典型地段照相或录像;编写分段工程地质条件说明。
主要工作任务有:
a、在削方过程中应不定期对揭露(含支墩基坑)的地质现象进行巡查和记录,必要时测制1∶500工程地质图。
b、挡土墙基坑地质素描,比例尺1∶50。
c、抗滑桩工程:
编录每条桩(井)四壁地质素描图,比例尺1∶50,并用数码相机进行全断面照相。
d、地表排水工程:
测制排水沟沟槽地质纵剖面图,比例尺1∶200;按不同岩性段测制地质横剖面图,比例尺1∶50,横剖面应测至沟两侧坡肩。
e、其它:
根据桩孔开挖揭露软弱土层情况,采取土样(滑带样),进行物理力学试验。
3、分析施工地质现象,进行滑坡区浅表变形调查,预报可能出现的地质问题;必要时提出补充勘查工作意见。
4、参加工程验收
5、进行施工期地质资料整理,编制提交工程竣工地质报告及原始资料(包括纸质资料和电子文件)。
6、承担甲方委托的其他地质工作。
二、工程概况
XXXXX滑坡防治工程项目主要有:
(1)格构锚护坡工程:
布设于133—172m库水位变幅带内,格构呈正方形布置,边长3m,格构梁各交点设砂浆锚杆,锚杆长4.0m和6.0m。
(2)削方反压工程:
削方区位于135—172m高程,削方厚度最大为4.0m,于100—125m高程填压。
(3)挡土墙工程:
布设在133m高程带,紧邻护坡格构区。
(4)抗滑桩工程:
布设于170m高程左右,桩截面为2.0×3.0m、2.4×3.6m、2.7×3.6m三种规格,桩长28.30—39.1m。
(5)排水沟工程:
由三条纵向排水沟沟及一条横向截水沟组成,总长477.3m。
(6)监测预警工程:
主要包括大气降雨、地表水、地下水动态、大地形变、滑坡体深部变形、抗滑工程应力与地应力监测、地面变形宏观监测。
三、完成工作量
根据鄂地灾防合【2002】022号规定和湖北省地质灾害防治中心要求,成立了XXXXX施工地质项目部,2002年12月1日施工地质工作人员正式进驻XXXXX滑坡治理工区,按合同规定开展施工地质工作,对抗滑桩、排水沟、挡土墙基槽随工程进展进行了地质编录、测绘,对工程施工区及外围进行巡查,完成工作量见表1。
完成工作量表表1
项目
单位
工作量
备注
桩(井)编录
m/孔
1385.75/42
比例尺1∶50
排水沟工程地质
剖面测绘
m/条
477.3/4
含横剖面
比例尺1∶50
1:
200
挡土墙基槽工程
地质测绘
m/条
326.2/1
比例尺1∶50
桩(井)照片
张
8039
含特别照
巡查
Km2
0.46
巡查照片
张
187
滑带样
组
12
见证样
个
56
阶段性报告
份
3
此外,施工地质项目部还承担了业主委托的其它地质工作,协助业主、设计单位、监理单位及施工单位解决了工程施工过程中的许多技术问题,参加了各项工程的验收工作,为工程顺利施工及时提供了详实可靠的各类地质资料。
三、质量评述
施工地质项目部严格按照合同进行施工地质工作,截止2003年12月10日止,施工地质项目部圆满完成了防治工程施工地质工作任务。
施工地质工作依据《湖北省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施工地质工作要求》,参照原地矿部颁发的《固体矿产普查勘探原始地质编录规范》、《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普查勘探规范》、《水文地质手册》、《工程地质手册》(第三版)及《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等有关规程、规范执行。
在工作过程中,项目部根据我院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成立了TQC管理小组,制定了详细的质量保证体系,保证了施工地质工作质量。
开工前,全体地质人员认真学习了各类规范规程、施工地质工作大纲及实施细则,详细研读了原勘查报告,并进行了岗前培训和实地踏勘调查,统一了认识和工作方法。
野外编录及时,观察仔细,三定(定位、定性、定量)准确,资料齐全,照片清晰,描述内容全面、详实,文图表一致。
严格实行质量三级检查制度,原始资料的合格率达100%,优良率达98%。
野外工作一次性通过了由我院总工程师为组长的野外工作验收小组的检查验收。
施工地质工作过程中,对重大技术问题及疑难问题,项目部聘请了湖北省有名望的业内专家亲临指导,各类重大技术问题及疑难问题均得到了圆满解决。
各类技术报告及中间性工作总结均一次性获监理部门的验收通过,业主、监理、设计及各施工单位均十分满意。
项目部提交的各类技术报告一次性验收合格率100%;报告及时交付率100%;报告优良率90%;业主满意率100%。
总之,施工地质工作质量达到或超过了由我院制定的质量目标。
五、施工地质工作人员简介
施工地质工作项目负责聂海涛,报告编写人朱勇,参加人员:
韩彬、严军、朱章远、许天良、向祥辉。
第一章治理工程区地质条件
第一节地质环境概况
XXXXX为巴东县官渡口镇移民新镇址,地理坐标东径110°14′,北纬31°00′,地处长江巫峡与西陵峡之间,属构造侵蚀中低山峡谷地貌单元。
区内出露三叠系巴东组(T2b)碳酸盐岩和细碎屑岩互层的易滑地层和第四系松散堆积物。
大地构造属扬子地块,处于八硕山弧形褶皱带的东北端,北临大巴山弧形褶皱带,近EW向官渡口向斜构成了区内的基本构造格架,区内褶皱、断裂构造发育。
地处地震基本烈度Ⅵ度区内。
第二节治理工程区工程地质条件
XXXXXXXXXXXXXXX滑坡防治工程布设于XXXXX滑坡120—175m高程带。
一、滑坡特征
XXXXX滑坡发育于三叠系中统巴东组地层中,为顺层滑动的岩土混合型的大型古滑坡,由Ⅰ、Ⅱ号两个滑坡体构成(图1)。
Ⅰ号滑坡主滑方向220°,Ⅱ号滑坡主滑方向210°。
滑坡边界主要受NE及NW向断层的控制,周界清晰,具有典型滑坡地貌特征;滑体物质为碎裂岩、块裂岩、碎石土及块石土,结构松散,碎裂岩及块裂岩主要分布于滑体的中下部和前缘,碎石土及块石土主要分布于后缘及表层;滑坡主要是沿着软弱面产生滑动,滑带土结构中密—密实。
滑床为T2b3浅灰—灰黄色泥灰岩、浅灰色白云质灰岩及泥质灰岩夹浅黄色—灰黄色钙质泥岩,属易滑地层。
Ⅰ号滑坡体后缘高程215.60m,前缘高程90m,平面呈长舌形,滑体纵长
410m,后缘宽72m,中部宽166m,前缘宽260m,面积6.31×104m2,厚度29.05—38.7m,体积219.27×104m3。
滑体后缘平缓,中部陡,中前部为滑坡缓平台,前缘陡,具典型的滑坡地貌特征。
Ⅰ号滑坡后缘呈圆弧形,展布方向为E—NE—S;西侧边界呈直线展布,展布方向223°,地形上为一条宽缓的冲沟,沟西为T2b3薄—中厚层泥灰岩,以东为滑坡堆积碎块石;东侧边界受F5断层控制,其走向为207°,边界上段(高程203—214m)西侧为滑坡堆积的碎块石土,东侧为T2b2紫红色泥质粉砂岩,边界下段(高程79—203m)东侧为源于T2b3薄—中厚层泥灰岩的块石土,西侧为Ⅱ号滑坡源于T2b3浅灰色的白云质灰岩、泥灰岩的块石及构造角砾岩块石;前缘在96m高程附近沿着神农溪河岸呈圆弧形展布,总体展布方向为156°。
滑坡物质在纵向上分布特征为:
后缘为崩滑堆积的碎块石土,中部及前部表层有1.8—3m厚粉质粘土夹碎石,下部为块石土及块裂岩;横向滑坡物质特征为:
轴线以块裂岩为主,西部以块石土为主,东部以块石土及块裂岩为主。
Ⅱ号滑坡后缘高程198.88—203.09m,前缘高程76m。
后缘宽40—140m,中部宽280m,前缘宽360m。
纵长410m,面积8.27×104m2,厚度18.20—47.80m,体积308.31×104m3。
平面形态略呈扇形,剖面形态呈阶梯状,后缘的崩滑堆积物在150—203m高程形成阶状斜坡,130—150m为滑坡堆积形成的直线坡,地面平均坡度25—30°,坡向与滑坡主滑方向一致;100—130m为滑坡堆积平台,前缘76—100m为河流侵蚀岸坡。
滑坡后缘受F3断层影响呈直线展布,方向155°,后缘可见高10—15m的陡坡,坡角35—55°;西侧边界与Ⅰ号滑体东侧边界下段重合;东侧边界沿F3断层展布,方向160°,地形上无明显差别,但物质成分差异较大,北东侧为断层角砾岩,南西侧为块石土;前缘在
76m高程沿河岸呈圆弧形展布,弧线以北为滑坡堆积块裂岩,以南为T2b3泥质灰岩、泥灰岩及泥岩。
滑坡后缘物质为崩滑堆积的块石土,中部物质以块石土、块裂岩为主,前缘以块裂岩为主。
块石土、块裂岩间夹多层粉质粘土(或碎石土)软层,呈透镜状分布。
二、水文地质特征
XXXXX及其邻近地区地下水分为碳酸盐岩溶水、碳酸盐夹碎屑岩裂隙岩溶水、碎屑岩裂隙水及松散堆积层孔隙水四类。
XXXXX滑坡中部表层为粉质粘土及粘土,有利于大气降水迅速排出滑体;碎石土、块石土以及下部的碎裂岩、块裂岩具有较好的透水性,含少量孔隙水、孔隙裂隙水,呈透镜体状的粉质粘土夹碎石(或角砾、砾砂)由于粉粒和粘粒含量较高,透水性较弱,形成局部的上层滞水。
大气降水大部分沿地表及块石土层排泄入江,少部分沿裂隙补给下部的裂隙岩溶水。
松散堆积物中的孔隙水多以上层滞水形式存在,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入渗补给和人类生活排水补给,水位埋深浅,动态变化大,主要向下伏基岩含水层排泄,滑坡区未见地下水露头。
第二章治理工程地质条件
第一节压脚工程区工程地质条件
压脚工程区位于Ⅰ、Ⅱ滑坡体中部堆积平台处,略偏向于Ⅱ号滑体,近东西向展布,高程100—125m。
台面坡度9—17°,滑坡堆积平台近地表为粉质粘土,厚度5—7m不等,下部为源于T2b3的块石土。
压脚填筑面积约6300m2,平均厚度3m,填筑后地面坡度基本与原台面一致。
压脚填土来源于上部削方弃土,由褐色粉质粘土,少量碎、块石组成,粉质粘土稍湿,碎、块石以棱角状为主,碎石粒径2—20cm,块石块径一般30—50cm,大者可达100cm,成份为中—强风化泥灰岩、泥质灰岩、白云质灰岩等。
碎、块石分布不均匀,大多为粉质粘土包裹,经分层碾压,整体结构密实。
第二节削方工程区工程地质条件
一、削方工程区坡面特征
削方工程区位于135—175m高程间,面积约2.7×104m2。
分级马道位于156m高程带,坡面总体呈折线型,马道以上及135—140m高程带坡面坡角15—20°;140—156m高程带局部坡角35°左右;156—175m高程带坡面坡角自北至南渐陡,坡角13—30°,局部坡角达38°。
二、岩土体类型及分布
削方工程区揭露岩土体类型有粉质粘土夹碎石、块裂岩、碎石土及块石土,填土等。
填土分布于削方前地形低凹的局部地段;粉质粘土(夹碎石)分布在140m高程以下地形平缓地带,厚度大于2m;碎石土分布在156m高程以下,紧邻粉质粘土分布;块石土在削方工程区大面积分布,据《长江三峡工程库区湖北巴东县官渡口镇XXXXX滑坡与塌岸勘查报告》其厚度大于19m;块裂岩位于Ⅰ号滑体中部,W01排水沟两侧,呈长条形近东西向分布,高程140—160m。
三、岩土体特征
填土:
褐黄、浅灰色,由碎石、少量块石及粉质粘土组成,碎、块石呈棱角状,碎石粒径3—10cm,块石块径20—35cm,成分以泥灰岩、泥质灰岩、白云质灰岩为主,偶见紫红色泥质粉砂岩,中—强风化,粉质粘土分布于碎块石间。
大部分经压实、整体结构松散—中密,填土分布零星,厚度一般0.1—0.8m,
局部厚度可达3.2m。
粉质粘土(夹碎石):
棕褐—褐红色,粉质粘土稍湿—干,硬塑—坚硬,见有虫孔及植物根孔。
含3—20%的碎石、角砾,碎石、角砾多呈次棱角状,碎石粒径2—6cm,角砾粒径3—20mm,成分为中—强风化泥灰岩、泥质灰岩、白云质灰岩,偶见紫红色泥质粉砂岩。
局部见块石,块石块径30—60cm,大者近200cm,成分为泥质灰岩、泥质白云岩等。
土体结构密实,局部呈松散状。
碎石土:
浅灰、褐黄色。
结构以中密为主,局部松散,土石比4∶6—3∶7,局部地段2∶8。
以碎石为主,碎、块石以次棱角状为主,碎石粒径3—18cm,块石块径20—30cm,不同部位碎、块石成分有一定差异:
W01排水沟两侧以泥灰岩为主,次为紫红色泥质粉砂岩、泥质灰岩;W02排水沟以西地段泥灰岩、泥质灰岩为主。
碎、块石间充填粉质粘土。
块石土:
浅灰色、浅黄色。
土石比2∶8—3∶7,含少量碎石,块石以棱角状为主,块径一般1—2m,大者6—8m,不同部位块石成分各自不相同:
Ⅰ号滑体地表出露块石成分以薄—中厚层泥灰岩为主,150m高程以上地段零星见有源于T2b2紫红色泥质粉砂岩块石;Ⅱ号滑体地表出露块石成分为浅灰色白云质灰岩、泥灰岩,少量泥质灰岩。
块石间由粉质粘土夹碎石、粉质粘土充填,局部块石间无充填,呈不规则状空隙(洞)。
空隙(洞)规模小,多不连通。
块裂岩:
浅灰色、淡黄色,层状碎裂结构、块状结构。
岩体岩性为中厚层泥灰岩夹少量钙质泥岩,中—强风化。
泥灰岩单层厚15—50cm。
节理、裂隙较发育。
结构面结合一般,沿裂隙具溶蚀特征。
第三节挡土墙工程地质条件
一、挡土墙工程分布特征
挡土墙工程布设于133—135m高程带,总体方向NW—SE向,长度326.2m。
挡土墙基槽外侧壁(SW壁)高一般在20—50cm间,土体类型与基槽底部一致。
内侧壁(NE壁)紧临格构锚护坡工程区,壁高一般在2m左右,最高处近5m,坡角一般大于80°。
二、岩土体类型及分布
基槽揭露岩土体类型主要有粉质粘土夹碎石、粉质粘土,距北西端起点154.6—163.9m、181.6—199.8m、271.8—314.0m等地段近地表处零星分布厚0.25—3.2m填土。
基槽底部土体以粉质粘土为主,NW端起点—15.4m、170.5—179.8m、188.8—201.4m等地段为块石土;27.4—37.9m、64.3—106.1m等处出露碎石土。
碎石土、块石土呈透镜状分布(图2)。
三、岩土体类型及特征
粉质粘土:
棕褐色,可见虫孔及植物根孔,粉质粘土具弱膨胀性,干燥状态见有垂直节理,偶见碎石、角砾,碎石角砾呈次棱角状,大小0.3—6cm,成分以泥灰岩为主。
15.4—27.4m、277.2—292.2m地段粉质粘土中碎石、角砾含量达20%。
整体结构中密。
碎石土:
黄褐色、浅灰色,土石比3∶7—4∶6,夹少量块石。
碎、块石以次棱角状为主,碎石粒径多在2—8cm间,少量15—18cm;块石块径多在20—30cm间。
碎、块石成份为强—中风化泥灰岩、泥质灰岩、白云质灰岩等。
27.4—37.9m段见有少量紫红色泥质粉砂岩碎、块石。
碎块石间由粉质粘土充填。
结构以中密为主,局部地段较松散。
块石土:
浅黄、浅灰色。
结构中密。
土石比2∶8—3∶7,含少量碎石。
碎、块石呈次棱角状,块石块径以20—35cm居多,少数可达2.6m。
碎、块石成分为泥灰岩、白云质灰岩,中—强风化。
块石间由粉质粘土及粉质粘土夹碎石充填。
根据现场编录的地质资料,结合《长江三峡工程库区湖北巴东县官渡口镇XXXXX滑坡与塌岸勘查报告》的勘查成果,已揭露的挡土墙基槽土体可以作为基础使用。
四、水文地质特征
松散堆积层含极少量孔隙水,土体稍湿。
碎石土、块石土以及块裂岩具有较好的透水性,含少量孔隙水;大气降水大部分沿地表排泄入江,少部分入渗松散堆积层形成孔隙水。
第四节排水沟工程地质条件
排水沟工程分布如图1所示:
W01排水沟位于Ⅰ#滑体中部,排水沟SW端高程133m,NE端高程169m,130—139m高程剖面地面坡角10—15°,139—159m高程剖面地面坡角34°,159—169m高程地面坡角20—25°。
岩土体类型以碎、块石土为主,碎、块石成份以泥灰岩、紫红色泥质粉砂岩为主,表层覆盖少量粉质粘土及填土。
W02排水沟SW端高程134.4m,NE端高程172m。
134.4—156m高程地面坡角20—31°,156m以上地面坡角20°左右。
156m高程下岩性以碎石土为主,156m高程以上为块石土。
W03排水沟位于马道与挡土墙间,方向35°,地面坡角25°左右,岩性以粉质粘土为主,马道附近为碎石土。
W04排水沟位于抗滑桩工程区北侧,W—E走向,0—3.2m方位148°,坡度1°,3.2—78.07m方位154°,坡度2°,78.07—80.78m方位167°,坡度1°,80.78—158.18m方位178°,坡度1°,158.18—175.1m方位126°,坡度1°。
岩土体碎石土为主,上部覆盖50—70cm的填土,0—32.54m的填土来源为桩井弃土,32,54—175.1m为杂填土。
各排水沟工程揭露的土体特征与所处削方工程区土体特征一致。
根据现场编录的地质资料,结合《长江三峡工程库区湖北巴东县官渡口镇XXXXX滑坡与塌岸勘查报告》的勘查成果,已揭露的排水沟基槽岩土体可以作为基础使用。
第五节抗滑桩工程区工程地质条件
抗滑桩分布于Ⅰ#滑坡体和Ⅱ#滑坡体(见图1),由42根桩(Z试桩、TZ01—TZ03、Z01—Z38)组成(桩井分布见图3),其中Z01—Z18分布于Ⅰ#滑坡体,Z试桩—Z12分布于Ⅱ#滑坡体。
区内物质组成及空间分布如图4,岩土体类型为填土、粉质粘土、碎石土、块石土、粉质粘土夹碎石、块石、块裂岩、泥灰岩、泥质灰岩、白云质灰岩(图5)。
一、Ⅰ#滑坡桩井工程区岩土体类型及特征
桩井工程区揭露有滑体、滑带及滑床,滑体岩土体类型为填土、粉质粘土、碎石土、块石土、粉质粘土夹碎石;滑床岩体为中风化泥灰岩。
(一)滑体岩土体特征及分布
填土:
棕褐、灰黄色、局部夹紫红色,以粉质粘土为主,夹5-20%的碎块石及生活垃圾、建筑垃圾组成,见少量植物根系。
局部地段碎块石含量较高,达到50-70%,碎块石成分为强-中风化泥灰岩、泥质灰岩、少量灰岩。
除Z01、Z03、Z05、TZ03外,其余桩井近地表均有填土分布,出露高程167.35(Z18)—177.298m(Z06),揭露厚度为0.8(Z15)--5.8m(Z33)。
粉质粘土:
黄褐色,稍湿,可塑-硬塑,含5-10%的碎、块石,局部为30%,碎块石成分为强风化泥灰岩、钙质泥岩,次棱角-次圆状,碎石粒径为2-10cm,块石大小一般为20-50cm。
粉质粘土刀切面具光滑,土状光泽,干燥时易开裂,镐锹易挖掘,夹少量铁锰质结核,见有铁锰质浸染,属残坡积土。
呈条带状和透镜桩分布于Z02、Z34、TZ02、Z36—Z26、Z13、Z15及Z19桩近地表地段。
出露最低高程166.048m(TZ02),最高高程173.548m(Z02);揭露厚度0.4(Z26)—3.25m(Z34)。
碎石土:
黄褐色、黄棕色,稍密-中密,土石比2∶8-4∶6,局部达1∶9,碎石∶块石∶角砾=6∶3∶1-7∶2∶1。
碎、块石成分为泥质灰岩、泥灰岩,强-中风化,碎石粒径为3-18cm,块石大小一般20-50cm,次棱角-棱角状,碎块石分布较均匀,部分接触,其间充填粉质粘土和角砾,碎块石与粉质粘土接触界面为光滑镜面,偶见擦痕。
碎石土在各桩井出露位置各不相同,Z01—Z06分布于桩井工程区近地表地段,揭露厚度为3.0(Z01)--5.8m(Z05),出露高程在169.148(Z02)—177.138m(Z05);Z34桩分布高程158.01—155.21m,厚2.8m。
块石土:
黄褐色、黄棕色、紫红色,松散-稍密,局部中密,土石比1∶9-3∶7,碎石∶块石=3∶7-1∶9。
TZ01-Z13号桩井165.508-151.130m高程间碎块石成分为源于T2b2紫红色泥质粉砂岩,强-中风化,部分已经风化成土状,揭露厚度0.1-9.25m不等,其余地段碎块石成分为源于T2b3的泥灰岩、泥质灰岩。
强-中风化。
碎石粒径3-15cm居多,次棱角状,少量次圆状;块石大小一般20-80cm,大者可达200cm以上,次棱角-棱角状。
碎块石分布较均匀,部分接触,其间充填粉质粘土及角砾,部分碎块石与粉质粘土接触界面为光滑镜面,局部见擦痕。
块石土分布于Z03-Z19之间,土体在桩井出露位置各不相同,揭
露厚度5.0(Z03)--15.85m(Z32),出露高程172.298(Z06)--149.457m(Z18)。
粉质粘土夹碎石:
黄绿色、灰黄色,紫红色,粉质粘土稍湿,可塑-硬塑状,碎石、角砾占20-40%,局部见少量块石。
成分为泥灰岩,局部为紫红色泥质粉砂岩,Z14号桩高程154.071-153.917m、Z15号152.68-152.63m土体中碎石、角砾为源于T2b2紫红色泥质粉砂岩;其余地段土体中碎石、角砾源于T2b3泥灰岩,强-中风化。
碎石∶角砾=8∶2-7∶3,碎石粒径3-12cm居多,角砾0.5-2.0cm,次棱角状、少量次圆状,块石大小20-40cm,棱角状,碎石、角砾分布均匀,表面具挤压镜面,可见擦痕,排列无定向性。
粉质粘土夹碎石分布于Z37-Z19桩井间,出露高程在162.63(Z37)—152.717m(Z32),揭露厚度在0.15(Z26)-1.4m(Z32)。
(二)岩体特征及分布
泥灰岩:
褐黄色、黄灰色,局部夹青灰色泥质灰岩透镜体,碎裂结构-层状结构,薄层状为主,局部中厚层,中等风化,薄层单层厚3-8cm,中厚层厚15-45cm。
岩体层理清楚、连续,层理倾向170-260°,倾角8-45°。
夹多层薄层钙质泥岩,厚0.1-20.0cm,与泥灰岩成不等厚互层。
岩体裂隙发育,产状各异,结构面多垂直生长方解石晶体,充填岩粉、岩屑,局部夹有少量粉质粘土,沿裂隙面呈膜状分布,与滑体接触部位岩体具碎裂结构。
岩体出露最高标高171.035(Z01),最低标高133.657m(Z18),揭露厚度8.4(Z35)--26.75m(Z01)(中间夹有软弱带),均未揭穿。
二、Ⅱ#滑坡桩井工程区岩土体类型及特征
Ⅱ#滑坡桩井工程区抗滑桩揭露有滑体、不连续滑带及滑床,滑体中岩土体类型为填土、粉质粘土、粉质粘土夹碎石、碎石土、块石土、块石、块裂岩;
滑床岩体为中风化泥灰岩、泥质灰岩、白云质灰岩。
(一)滑体岩土体特征及分布
填土:
颜色较杂,以棕褐色、灰黄色为主,多为沙袋、块石垒砌而成。
分布于Z20—Z22、Z24、Z25、Z07及Z11桩井近地表地段,出露高程173.76(Z24)--167.22m(Z21),厚度0.9(Z07)—5.2m(Z24)。
粉质粘土:
黄褐色,稍湿,可塑-硬塑,含5-10%的碎、块石,局部为30%,碎石成分为强风化泥灰岩、泥质灰岩,次棱角-次圆状,碎石粒径为2-10cm。
粉质粘土刀切面光滑,具土光状泽,干燥时易开裂,镐锹易挖掘,夹少量铁锰质结核,见有铁锰质浸染,属残坡积土。
分布于Z19、Z20、Z22、Z23、Z07—Z11桩井近地表地段,出露高程167.80(Z20)—174.4m(Z23),揭露厚度0.9(Z20)—6.2m(Z24)。
碎石土:
黄褐色、黄棕色,稍密-中密,土石比2∶8-3∶7、局部达1∶9,碎石∶块石∶角砾=6∶3∶1-7∶2∶1。
碎、块石成分为泥质灰岩、泥灰岩,强-中风化,碎石粒径为3-18cm,块石大小一般20-30cm,次棱角-棱角状。
Z07—Z12桩井均有分布,出露高程163.83(Z07)—172.483m(Z12),揭露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0683 滑坡 施工 地质 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