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城市规划发展史研究思考.docx
- 文档编号:25035063
- 上传时间:2023-06-04
- 格式:DOCX
- 页数:12
- 大小:90.09KB
新中国城市规划发展史研究思考.docx
《新中国城市规划发展史研究思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中国城市规划发展史研究思考.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中国城市规划发展史研究思考
李浩:
新中国城市规划发展史研究思考
近年来,为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2008年)、新中国成立60周年(2009年),有关新中国的历史研究在国内一度掀起热潮。
不论政治界、经济界、社会界或文化艺术界,都把对近现代历史的回顾和反思作为一项重大工作,为谋划行业发展的一个新起点。
城市规划行业也在积极行动,特别是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和规划学会组织众多老一代首都城市规划工作者编写的《岁月回响—首都城市规划事业60年纪事》,在业内引起强烈的反响。
然而,在整体上,我国城市规划界尚缺乏针对新中国成立60年城市规划发展历程的较为全面的系统性研究,这是一项极具重要意义且需尽快启动的研究工作。
本文尝试就此问题展开探讨。
1国内外研究现状
1.1国外相关研究
关于城市规划历史的研究一直是国外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之一。
英国的城市规划史研究会、皇家城市规划学会与美国的城市和区域规划历史协会等学术机构十分关注城市规划的历史研究;《PlanningHistory》和《PlanningPerspectives》等是以城市规划历史研究为主题的国际学术刊物;PeterHall所著的《明日城市:
20世纪城市规划与设计的历史》和《文明中的城市》、JohnW.Reps所著的《美国的城市化:
美国城市规划历史》、MelScott所著的《1890年后的美国城市规划》、M.ChristineBoyer所著的《理性城市的梦想:
美国城市规划的神话》等都是西方城市规划历史研究的经典之作。
国外学者关于城市规划历史的研究工作,对中国的城市规划问题也有所涉及。
regoryEliyuGuldin主编的《FarewelltoPeasantChina:
RuralUrbanizationandSocialChangeintheLateTwentieth》对中国大陆、中国台湾和日本、韩国等地的城市化进程进行了比较研究,选取天津、上海和广州等典型城市进行了深入探讨;GeorgeC.S.Lin主编的《RedCapitalisminSouthChina:
GrowthandDevelopmentofthePearlRiverDelta》研究了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历史进程,并就珠三角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及其对香港的影响等进行了讨论;JohnR.Logan主编的《TheNewChineseCityGlobalizationandMarketReform》囊括了国内外众多学者对中国的城市化和全球化问题的研讨,主要议题包括新中国的城市、全球化与城市发展、市场经济改革与城市的新发展、移民的冲击、乡村城市化等多个方面;ChristopherJ.Smith主编的《ChinainthePost-UtopianAge》从地理学角度考察了当代的中国城市,并针对中国的巨大人口基数、较少的自然资源、城市发展状况及人们移居城市生活的原因等进行了深入研究;JohnFriedmann所著的《China’sUrbanTran-sition》一书对中国城市化的多层次含义和进程进行了综合性、多领域的整合性研究,内容包括区域政策、乡村工业的崛起、移民、居民自治以及城市建筑的管理等,同时分析了这些迅猛转变所产生的原因。
总的来讲,尽管国外学者十分重视城市规划的历史研究,但其研究重点主要聚焦于西方国家,特别是欧洲和美国等发达国家,而对于中国城市规划历史的关注和深入研究则相对较少。
1.2国内相关研究
国内关于城市规划历史的研究最早是在中国建筑史的研究中进行的。
1962年在《中国近代建筑简史》一书中,董鉴泓主编了其中的城市规划部分,这是中国第一次真正接触近代城市规划史[1]。
此后,国内学者陆续开始从事城市规划历史的研究工作:
董鉴泓出版了《中国城市建设史》一书,系统地阐述了中国城市建设与城市规划的发展过程,此外他还以培养博士研究生的方式,开展了东北、台湾等地区近代城市规划的历史研究[2];杨秉德主编的《中国近代城市与建筑》分别对中国有代表性的13个城市在近代的发展以及近代建筑的兴建情况做了系统的论述;汤士安主编的《东北城市规划史》对东北三省的37个大中城市,从古代到现代的城市形成、发展以及城市规划与建设情况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与总结,其中,近代时期的东北城市规划部分主要记述了日本侵占城市的发展与城市规划建设;顾朝林在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的基础上出版了《中国城镇体系—历史·现状·展望》一书,论述了城镇体系形成、发展的基本规律,中国城镇体系的现状组织结构,中国城镇体系的总体发展模式及分区体系建立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3];香港中文大学的J.W.Cody在《BuildinginChina:
HenryK.Murphy’s“AdaptiveArchitecture”,1949—1965》一书中讨论了从1911年清朝灭亡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这段时期,美国规划师以及曾在美国接受过培训的中国同行在中国的几个城市(广州、南京、上海等)所开展的规划设计项目;李芸在《都市计划与都市发展》一书中系统地介绍了现代都市计划理论的出现以及都市计划在各国的城市建设实践中具体应用的方式和方法;王俊雄从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的角度探讨了1928年~1937年国民政府编制南京首都计划的历史;吕俊华等人在《中国现代城市住宅:
1840—2000》一书中分三个部分回顾了160年间中国住宅类型的发展和转变,探索了其影响和意义;刘岚的硕士学位论文《晚清中国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机制的变迁研究(1840—1911)》考察了晚清中国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机制的历史,从中国原生城市建设与规划管理机制、口岸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机制、清末新政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革新三个方面研究了城市规划机构、法规的发展过程与演变特征。
针对中国近现代时期的城市规划历史,国内学者也开展了相关的一些研究工作,主要包括:
华揽洪在《重建中国城市规划三十年(1949—1979)》一书中对解放后直至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的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实践进行了回顾,总结了新中国历次社会运动在城市规划与建设领域所造成的各种影响;朱文一在硕士学位论文《苏联城市规划设计若干理论评述》中对前苏联城市规划理论的传入,以及对我国城市规划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吴良镛的《城市规划设计论文集》对建国以来我国城市规划的发展历史多有评述[4],在考察南通的近代城市发展情况后提出“中国近代第一城”的论断,进而指导博士研究生完成了《南通近代城市规划建设历史与张骞城市规划思想》的学位论文,以张骞城市规划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为线索,着重研究了南通的近代城市规划活动,探讨了中国近代城市规划建设的本土模式;曹洪涛和储传亨等人组织城市规划与建设领域的大批专家学者编写了《当代中国的城市建设》一书,按照年代顺序,综合性述了1949年~1986年我国城市建设的历程、所取得的成就及经验教训,并选择了49个不同类型、各有一定代表性的城市,对它们的规划和建设情况进行了分析,如实地展现了新中国城市规划与建设的近40年历史;汪德华在《城市规划40年》一书中较全面地回顾了新中国成立以来40年间城市规划的发展历程,重点讨论了城市规划技术的发展,并对部分城市作了较全面的分析与讨论[5],其后又出版《中国城市规划史纲》一书,对我国现代城市规划的发展历程有所叙述[6];王玉琨在《中国:
世纪之交的中国城市》一书中从经济学的角度研究了近50年来我国的城市发展情况,以及城市发展与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关系;高世明的博士学位论文《新中国城市化制度变迁与城市规划发展(1949—1999)》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对新中国50年的发展作了历史分析,较为系统地总结了在不同时期内新中国城市规划的发展状况[7];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组织一批专家学者编写了《五十年回眸—新中国的城市规划》一书,通过对城市规划工作历史事件的回忆与整理,对新中国的城市规划发展进行了多视角的个体描述,较完整地再现了其历史过程[8],此后又借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成立50周年的时机,再次邀请一批专家学者撰写了许多纪念文章[9];李百浩在完成博士学位论文《日本在中国的占领地城市规划历史研究》(1997年)后,又陆续完成了博士后研究报告《中国近现代城市规划历史研究》(2003年)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近代城市规划史(1840—1949)》(2005年),全面翔实地论述了近代城市规划的社会性质、主要矛盾与发展脉络等重大问题,提出了“近现代整体论”的研究思路,并且指导硕士研究生开展了武汉、广州、南京、北京、上海、济南、天津和深圳等地的近现代城市规划研究,特别是指导博士研究生完成了《中国现代城市规划历史研究(1949-1965)》,深入剖析了1949年~1965年中国现代城市规划发展的历史轨迹和基本特征[10];何一民主编的《近代中国城市发展与社会变迁(1840—1949)》系统地研究了近代中国城市发展与社会变迁的互动关讨论了中国现代城市规划思想形成的历史基础;吴廷海在《中国近现代区域规划》一书中梳理了鸦片战争后中国区域规划的发展历史;刘先觉以澳门申请世界文化遗产为契机,指导博士研究生进行了澳门地区的城市建设史研究。
1.3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简要评价
综上所述,国内外关于城市规划历史的相关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可以将相关研究工作的主要特点归纳为:
①关于中国城市规划历史的相关研究以国内为主,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②国内学者关于城市规划历史的研究相对于城市规划其他领域的研究而言较为薄弱,就中国近现代城市规划历史的研究而言,尚处于起步期,相关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有待进一步扩展;③关于中国近现代城市规划历史的研究,相当一部分工作是以新中国成立之前的历史研究为主,对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城市规划历史研究相对缺乏;④就新中国成立后的城市规划历史研究而言,多局限在某一时间段或某一地区,且成果形式多为志书、回忆录或零散的文章,全面而系统的研究相对缺乏,尚未有专门以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城市规划历史为分析对象的综合研究。
2新中国城市规划发展史研究的意义
“历史者,记载已往社会之现象,以垂视将来者也”(蔡元培),“欲知大道,必先为史”(龚自珍)。
研究新中国城市规划发展的历史,正是自觉地认识我国城市规划发展的历史和现实,进而把握其未来发展趋势的内在需要。
2.1丰富和完善新中国发展的史研究
我国已经迎来改革开放30周年和国庆60周年,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对新中国发展的历史进行梳理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正如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要求:
“对改革开放进行系统回顾总结,以生动的事实、伟大的成就、成功的经验对全党全国人民进行坚持改革开放的教育”[11]。
作为在国家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占有举足轻重地位的行业部门之一,城市规划及建设事业发展的历史应是新中国发展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新中国城市规划发展史的研究有利于丰富和完善新中国发展的历史研究。
2.2促进城市规划的理论建设,推动城市规划的学科发展
研究本学科的发展史,实现自我创新、自我完善的需要,是一门学科成熟与否的重要体现[12],正因如此,很多学科都重视历史方面的研究工作,如建筑学中历来就有“建筑历史与理论”的分支学科。
然而就城市规划学科而言,虽然近年来我国城市规划与建设活动得到迅猛发展,社会各界对于城市规划的重视程度也得到空前的提高,甚至说中国的城市规划在国际规划学界也达到了一个空前的具有影响力的地位[13],但与此相反的是,我国城市规划界长期以来忽视了历史方面的研究,并且该类课题一直是在中国建筑史的研究中进行的,即使有一些对中国现代城市规划历史的研究成果,也多为志书、回忆录或零散的文章,未见全面系统的成果出现,这种状况不仅影响到城市规划学科的发展定位,也影响到城市规划学科应有的社会功能的发挥。
开展新中国城市规划发展史的研究,有利于促进城市规划的理论建设,更好地进行城市规划学科发展的合理定位,进而推动城市规划学科体系的不断发展与完善。
2.3以史为鉴,促进我国城市规划事业的健康发展
新中国成立至今的城市规划发展史,虽然只有短短将近60年时间,且带有鲜明的过渡性、初创性和调整性特征,其结构、功能和运行等尚不健全,但是这段时期却是中国现代城市规划事业的开端,也是未来我国城市规划发展的重要历史基础。
认识和研究新中国的城市规划发展史,有利于我们厘清城市规划发展同国家、社会发展的历史脉络及其辩证关系,有利于以史为鉴,促进未来我国城市规划事业的健康发展。
不仅如此,由于新中国的城市规划发展经历了计划经济时期和改革开放时期两个不同的历史阶段,具有鲜明的独特性,其发展经验对于世界上其他一些发展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而言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价值。
2.4研究的紧迫性
对于新中国城市规划发展史的研究,最有发言权的当属亲历新中国城市规划发展历史的老一辈城市规划专家,他们是新中国城市规划历史活动的重要参与者和积极推动者。
在梳理新中国城市规划发展史的工作过程中,应当对老一辈城市规划专家进行深入的访谈,全面倾听他们的看法、意见和观点,以尽可能客观、真实和全面地还原历史的本貌。
然而近几年来,不少老一辈城市规划专家的身体每况愈下,甚至常有不幸辞世之耗(如刚离开我们不久的任震英大师、徐循初先生、黄光宇先生和冯纪忠先生等),设想在老一辈专家的支持下开展新中国城市规划发展史的研究工作,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愈加困难。
新中国城市规划发展史的研究已迫在眉睫。
3有关新中国城市规划发展史研究的初步设想
3.1研究对象
历史研究工作首先涉及到研究范围(即时间与空间)的确定,实际上也就是界定研究内容,以确立整个研究的结构框架。
鉴于“近代”“现代”“当代”等概念有可能被人们所混淆,中西方学者对其界定也有所不同,新中国城市规划发展史研究可直接采用较为明确的“新中国”概念,时间跨度上限定在1949年~2009年的60年时间。
在空间跨度上,可以对新中国版图范围内的城市规划历史活动进行以描述为主,同时增加对典型城市(如北京、上海和广州等)的历史实证分析,做到“点面结合”,既有概括性,又有一定的深度。
当然,由于新中国城市规划发展历史研究的特殊性,为了较为准确地把握新中国城市规划发展的源与流,需要对新中国成立之前(20世纪上半叶)的历史状况、时代背景及城市规划发展情况有所阐述,同时也应对西方近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对我国城市规划发展的影响(前30年主要受苏联规划思想的影响,后30年主要受欧美规划思想的影响)进行一定的分析。
城市规划发展史不同于城市发展史或城市建设史,城市发展或城市建设虽然与城市规划密切相关,但并非城市规划发展史的直接研究对象。
城市规划发展史也不同于城市规划史,它的研究任务并不是要详尽地记述各方面的城市规划史实,而是要以城市规划发展的兴衰变迁过程为主要对象,以城市规划的指导思想、方针政策、工作内容、技术方法和行政法制等方面的发展状况为重点内容,以揭示城市规划发展的演变规律为基本宗旨。
因此,关于新中国城市规划发展史的研究,不仅关注对城市规划发展历史事实的整理、描述,更应力求对历史事件的产生背景、发展过程及对各方面的影响加以分析,对城市规划发展同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因素的相互关系进行总结和梳理,从而为推动我国城市规划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历史借鉴。
3.2研究内容
在具体内容方面,初步设想新中国城市规划发展史的研究可主要围绕以下五个方面展开。
3.2.1城市规划发展的历史脉络及社会经济背景
“真正影响城市规划的,是深刻的政治和经济的变革”(芒福德)。
认识和研究城市规划发展的历史,首先需要对城市规划发展的社会经济背景进行准确的认知和把握。
因此,应在对新中国城市规划发展的历史分期进行探讨的基础上,对新中国成立之初及后来的不同发展阶段内我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概况进行系统的梳理,重点分析与城市建设和城市规划相关的一些内容,从而厘清不同时期内城市规划发展的历史脉络及宏观背景。
3.22城镇化发展历程及重大城市建设实践回顾
虽然城市规划发展史不同于城市发展史或城市建设史,但城市规划发展史的研究必然离不开城市发展或城市建设的有关内容。
一方面,不同的城镇化发展阶段对于城市规划发展的促进作用或抑制影响往往是深刻的;另一方面,一些重大的城市建设实践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城市规划的政策、思想、方法和内容等。
研究工作可采取“点面结合”的基本思路,既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城镇化发展历程进行总结,对城镇化发展的历史阶段进行划分,分析不同历史阶段的城镇化发展特征及其对城市规划发展的影响,同时又系统地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所开展的各类重大(或典型)城市建设与规划实践活动的有关史料,分析重大城市建设与规划实践活动的正反历史经验及对我国城市规划发展的影响。
3.2.3城市规划指导思想及政策的演变
城市规划发展史主要以人为规划型城市为研究对象,城市规划发展的历史精髓在于城市规划(人为)指导思想的发展演变,而城市规划指导思想的发展演变则又离不开政治、经济和社会变革对城市规划方针、政策的影响。
在前两项研究内容的基础上,应重点对新中国城市规划指导思想及政策的演变进行研究,分析苏联、欧美等西方城市规划理论对我国城市规划指导思想的影响,研究我国城市规划本土思想意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以及中西方城市规划理论的思想交汇与融合等,同时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城市规划方针、政策的发展轨迹进行梳理,剖析城市规划政策演变与城市规划指导思想发展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在对城市规划政策演变的研究中,应加强对《城乡规划法》《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等城市规划相关法律法规的起草背景及发展完善过程等的分析和讨论。
3.2.4城市规划体系发展及体制改革城市规划涵盖不同的空间尺度
和不同的作用单元,具有一套完整的组织(内容)体系,而城市规划的体制则深刻地影响和制约着城市规划组织体系的有效运转。
新中国城市规划发展的历史过程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看作是我国城市规划体系的不断建设与发展完善过程,以及进行各项体制改革的探索过程。
本部分内容应重点研究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规划体系发展及体制改革的历史进程,分析其对城市规划发展的各种影响。
关于城市规划体系发展的研究主要结合城市规划的理论发展进行阐述,内容包括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等法定规划及近年可重点围绕规划编制、规划管理和规划监督等方面的内容而展开。
3.2.5城市规划教育及学科发展一门学科的发展,往往是该行业发展的重要“发动机”。
城市规划教育及学科的发展,不仅为城市规划行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更是引领和促进城市规划创新及改革发展的“引擎”。
因此,应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城市规划教育及学科发展的历程进行梳理,包括城市规划学科构成的变化、城市规划教育及科研机构的发展,城市规划专业的教育内容、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整及其对城市规划行业发展的影响等。
3.3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史学是一门反思的科学,是对各种具体历史研究及其内在规律的探索的科学”[14],“史学的对象是史料……史学的工作是整理史料,不是做艺术的建设,不是做疏通的事业,不是去扶持或推倒这个运动,或那个主义”[15],可见史料是史学研究的根本。
关于新中国城市规划发展史的研究,必须尊重史料,言必有证,论从史出。
但由于史料并非史实,必须经过考据、整理,庶几接近史实,方能使用,因此必须强调史料调查和考据研究相互结合,以此作为新中国城市规划发展史研究的基本方法。
作为文献的一种类型,史料不可避免地具有非接触性、片断性及缺乏分析等局限性。
为了减少这方面的缺陷,可增加“人物口述”和“典型城市调查”等研究方法,作为史料分析方法的有效补充,以增强新中国城市规划发展史研究的客观性、真实性和生动性。
所谓“人物口述”,即邀请老一辈城市规划专家进行历史事件的访谈,通过他们对城市规划发展历史的口述及评析,更全面地解析我国城市规划发展的动因、机制及正反历史经验等,以尽可能地还原历史的本来面貌。
设想可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60年时间划分为不同的发展阶段,按照时代发展的顺序组织新中国城市规划发展史研究的有关内容。
应以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为指导思想,以史学研究方法和城市规划发展理论为理论基础,以各个方面的核心研究内容作为横轴,以不同阶段的时代分期作为纵轴,系统地组织研究框架(图1)。
4结语
城市规划工作具有突出的综合性、长期性和复杂性,这些特性要求我们必须从更加宏观、综合和长期的眼光审视城市规划,认识其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评价其具体实施的利弊得失。
在具有科学、技术内涵的同时,城市规划工作也具有突出的经验科学特征,很多复杂问题,只有置身于历史发展的大格局,才能更深刻地加
以理解和辨识。
城市规划工作的这种特性,决定了城市规划历史研究的独特价值。
同时,城市规划历史研究也是城市规划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和表现形式,研究新中国的城市规划发展历史,正是积极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基础性工作。
只有深刻认识到城市规划历史研究与城市规划学科、理论发展的内在关系,才能使有关新中国城市规划发展史的研究更加深入和更具实效
[参考文献]
[1]李百浩.中国近现代城市规划历史研究[D].东南大学博士后研究报告,2003.
[2]董鉴泓.中国城市建设史(第3版)[M].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3]顾朝林.中国城镇体系—历史·现状·展望[M].北京:
商务印书馆,1996.
[4]吴良镛.城市规划设计论文集[M].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
[5]汪德华.城市规划40年[M].沈阳:
东北城市规划信息中心,1990.
[6]汪德华.中国城市规划史纲[M].南京:
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7]高世明.新中国城市化制度变迁与城市规划发展(1949—1999)[D].天津大学博
士学位论文,2001.
[8]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五十年回眸—新中国的城市规划[M].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
出版社,1999.
[9]中国城市规划学会.规划50年—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成立50周年纪念文集[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10]黄 立.中国现代城市规划历史研究(1949—1965)[D].武汉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11]胡锦涛.在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上的讲话[EB/OL].人民网,
[12]于鸣镝.亟待创新的图书馆学[J].图书馆学刊,2003,(4):
6.
[13]吴志强,于 泓.城市规划学科的发展方向[J].城市规划学刊,2005,(6):
2-11.
[14]吴 泽.史学概论[M].合肥:
安徽教育出版社,1985.
[15]傅斯年.史学方法导论[A].欧阳哲生.傅斯年全集(第二卷)[C].长沙:
湖南教育出版社,2003.
[16]《当代中国》丛书编辑部.当代中国的城市建设[M].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17]邹德慈.中国现代城市规划发展和展望[J].城市,2002,(4):
3-7.
[18]王 凯.我国城市规划五十年指导思想的变迁及影响[J].规划师,1999,(4):
23-26.
[19]陈 锋.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城镇化进程和城市发展的历史回顾和展望[J].规划师,2009,
(1):
10-12.
[20]建设部城市规划司.继往开来·开拓前进—我国城市规划四十年回顾[J].城市规划,1989,(6):
3-8.
[21]赵锡清.我国城市规划工作三十年简记(1949—1982)[J].城市规划,1984,
(1):
42-48.
[2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新中国 城市规划 发展史 研究 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