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总理在万隆会议上的补充发言.docx
- 文档编号:25034866
- 上传时间:2023-06-04
- 格式:DOCX
- 页数:16
- 大小:28.80KB
周总理在万隆会议上的补充发言.docx
《周总理在万隆会议上的补充发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周总理在万隆会议上的补充发言.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周总理在万隆会议上的补充发言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周总理在万隆会议上的补充发言
篇一:
央视记者走访万隆会议历史见证人
央视记者走访万隆会议历史见证人
作者:
来源:
中央电视台
来源日期:
20XX-4-22
本站发布时间:
20XX-4-2223:
29:
27
阅读量:
277次
二零零五年四月十八日,亚非会议50周年纪念,中央电视台央视记者走访万隆会议见证人播出节目《央视记者走访万隆会议见证人》,谨以此片献给半个世纪前为“万隆会议”做出过贡献的所有热爱和平健在的和已经故去了的人们。
以下为节目内容。
这是一本出版于1955年的老画册,记录着半个世纪前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的“亚非会议”。
当旅居香港的印尼华侨梁思谋先生把这本画册交给我们,同时告诉我们港澳地区有不少“万隆会议”的历史见证人,这些人今天虽然都已经青丝不在,但是50年来他们一刻也不曾忘怀“亚非会议”是怎样让占世界人口一半以上的亚洲、非洲各国人民从此团结和站立了起来,那是让海外华侨何等扬眉吐气的历史时刻!
记者长江:
“画册上的这位少年就是梁思谋,当年只有13岁。
梁先生告诉我们:
当年他很荣幸地到机场迎接周恩来总理,这让他一生都感到骄傲。
同时50年了,他也在一直在寻找当年和他一起为总理献花的这位女孩——谢彩月。
前不久,谢彩月终于在内地昆明被找到了,两个老人很快将在香港重逢。
”
梁思谋:
“那天的下午,我妈妈悄悄告诉我:
阿谋,校长在大厅要见你,校长对我说:
明天你要代表印尼华侨向中国代表团献花,这件事不要对任何人透露,包括你的父母。
能做到吗?
我连忙点头:
能做到。
”
谢彩月:
“我那时是文艺宣传队的,头告诉我,我妈就连夜给我做了一条裙子。
到了机场我们才知道,是向周恩来总理献花。
,可是等了很久,突然说不来了。
”
记者:
那么第二天呢?
谢彩月:
“第二天见到了,那时候特高兴!
”
梁思谋:
“说实在的,当时我的脑海里一片空白。
周总理下飞机了,我以百米的速度,左手捧着鲜花,另一只手拉着谢彩月。
总理接了鲜花就握手了。
”
谢彩月:
“总理的手特软,脸特慈祥、钢毅。
”
梁思谋:
“我想说的话什么都忘了,只记得激动地连连说:
“您好,总理!
您好,总理!
”
记者:
后来回到学校呢?
梁思谋:
“回到学校,大约有三百名同学拥到我的跟前,他们抢的是我的手,比较亲密的同学就说:
‘思谋,千万别洗你的手!
这是福气的手!
’那天回家后,我真的久久不舍得洗
手。
”
解说:
两位当年给总理献花的少年今天都已经年逾花甲,但是他们忆起当年的往事还是那样的幸福,这不禁把我们带回了半个世纪前的万隆,让我们寻觅“万隆会议”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会议?
中国代表团为什么要参加?
中国在这次会议上都做了什么?
解说:
1955年,印度尼西亚美丽的山城万隆成了“亚洲和非洲的首都”。
4月18日,亚、非两洲的第一次历史性会议在这里隆重召开。
来自印度、缅甸、中国、埃及等29个国家共计304位代表出席了会议。
东道主印尼总统苏加诺在大会上以《让新亚洲和新非洲诞生吧!
》为题敬致了开幕词。
他强调亚非国家在世界政治舞台上发出呼声的时刻已经到来,我们不是要建立反对其他集团的集团,而是为了亚非各国、为了全人类找出一条通往和平的道路!
记者长江:
“万隆会议是谁最早建议召开的?
”
黄书海(时任中国驻大使馆翻译):
“印尼、缅甸、印度、巴基斯坦、锡兰(今天的斯里兰卡),当时叫‘科伦坡五国会议,决定开这个会当时最引人注意的就是邀请谁来参加?
让不让中国来?
”
记者:
“为什么?
”
黄书海:
“因为美国当时要孤立中国,不希望中国参加。
”
专访见证人姚力
记者提问:
“中国当时为什么要参加‘万隆会议’?
”
姚力(时任国务院周恩来总理秘书):
“当时中国和亚非国家建交的只有7个,很希望多交朋友。
周总理当时给印尼著名的《南华》画报的题词也说明了中国的愿望”
解说:
为了搞清楚上个世纪50年代刚刚成立不久的新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究竟处于什么地位,中国代表团出席“万隆会议”对这次大会意味着什么,记者首先乘上了从香港前往澳门的客轮。
我们此行所要寻找的人叫司徒眉生,这位老先生当年不仅是印尼《新报》的记者,后来成为苏加诺总统的助理和中文翻译,而且当年也是万隆大会秘书长办公室的一名工作人员,对“万隆会议”召开之前的历史背景可以说十分了解。
(司徒眉生)
当时亚非国家对中国并不了解,有的国家确实反对中国参加;苏加诺总统当时特地让我(司徒眉生)把这个背景告诉中国驻印尼大使馆的黄镇大使,为的是让中国早有思想准备;
苏加诺总统坚持要中国代表团出席会议,他明确指出:
中国是亚洲最大的国家,中国不参加“万隆会议”,这个会就毫无意义!
解说:
“万隆会议”和如今留在印度尼西亚的人文遗迹,50年后对探询者依然充满着魅
力,因此为了制作纪念万隆会议的电视节目,中央电视台记者4月初,一方面在香港开始了紧张的采访,另一方面也在梁思谋夫妇的陪同下来到了印尼。
记者:
“1954年12月底,在茂物,五个主办国召开了第二次筹备会议。
会议解决了两个问题;一是商讨召开万隆会议的目的,二是解决是否让中国代表团参加的问题。
这就是当年筹备会的旧址。
”
解说:
茂物,距离雅加达80公里的一座小城,万隆会议二次筹备会在这里举行,这对于决定大会的召开和中国参加具有特殊的意义,而鲁士兰·阿卜杜加尼是当年“亚非会议”的秘书长,由于记者在印尼巧遇了前来参加庆祝活动的司徒眉生先生,在他的引荐下,我们很快见到了这位九十二岁高龄了的历史见证人。
解说:
由于苏加诺总统和缅甸总理吴努的坚持,茂物会议最终做出了邀请中国参加会议的决定。
这样,1955年4月18至22日,中国代表团得以全程参加了“万隆会议”,并从此掀开了新中国外交历史上的新篇章。
解说:
万隆会议如今已经过去了整整半个世纪,就在中国和海外许多地方都在纪念这个划时代的历史盛会的时候,香港“万隆友校会”隆重纪念“万隆会议”50周年的大型纪念活动也在香港拉开了序幕,在这个纪念活动上,我们不仅看到了许多历史见证人,听到了他们对大会难忘的记忆,也了解到了中国参加“万隆会议”并为了使大会最后取得成功曾经经历了怎样艰辛的历程。
康岱沙(时任中国驻印尼大使馆研究室主任):
“那时候真是太紧张了。
在会上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大多数代表都同意‘和平共处’,可是也有一些国家鼓吹帝国主义的军事集团,也就是反对‘和平共处’”。
解说:
由于对坚持共产主义的新中国不甚了解,加上帝国主义反华势力的有意挑唆,以周恩来总理为团长的中国代表团在万隆会议一开始就遇到了巨大的挑战,致使周恩来在19号下午的第一次发言中,上来第一句话就首先声明:
我们不是来吵架的。
”
记者:
“总理为什么一上来就那样说——‘我们不是来吵架的’?
”
姚力(时任国务院周恩来总理秘书):
“因为他们吵架了,批评我们,如果我们反批评不就吵架了吗?
我们不同你争。
”
解说:
万隆会议第一天的大会发言,一些代表就宗教信仰、双重国籍等问题对中国展开了责难。
记者:
“当时总理听了这些攻击不生气吗?
”
黄书海(时任中国驻大使馆印尼翻译):
“总理知道这些国家是受了美国的挑唆,这些国家不是我们打击的对象,如果中国和他们吵会就开不下去了。
解说:
按照万隆会议的日程,中国代表团的发言本来是被安排在前面,但是为了更多地
听取不同意见,周恩来特请大会批准将中国代表团的发言放在尽可能靠后。
同时根据会场出现的新情况,总理19号下午的发言并没有采用事前已经准备好了的发言稿,而是临时起草了一篇补充发言,这篇‘补充发言’不仅简短,富有针对性,而且提出了‘求同存异’的崭新说法。
黄书海(时任中国驻大使馆印尼翻译):
“总理发言后引起全场沸腾!
热烈鼓掌!
”
解说:
梁凤翔,1955年印尼《生活报》的记者,当年曾全程参加了亚非会议的报道,对于总理在第一次发言后各国媒体的热烈反应至今仍记忆犹新。
梁凤翔:
“当时各国记者马上都冲出去到电报房和电话房抢着发消息,我记得美国的一个记者也说,总理的发言平静而有理——”
解说:
中国代表团团长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的第一次发言坦诚、智慧,他的出色表现和政治家的个人魅力使亚、非29个国家很快了解了中国,他所提出的“求同存异”的口号不仅使每一个与会代表都表示赞同,而且这个口号一经提出,立即驱散了一度在万隆会议上空凝聚起来的阴云,更为后来大会绕开争吵、避免分裂起到了扭转方向的作用。
司徒眉生:
“求同存异四个字挽救了万隆会议。
当时苏加诺总统最为周总理担心,但是后来听了总理的发言,看到会场上的热烈反应,苏加诺总统对秘书长说:
他‘心头的一块大石块才落了地’。
”
解说:
万隆,与50年前同样的季节,50年后这里绿树依然青翠,空气依然清新。
“万隆会议”的主会场——“独立大厦”原名刚果利亚剧场,1945年印度尼西亚独立前,这个剧场一直是专供殖民者使用,所有印尼人都不得入内。
20XX年4月中央电视台记者来到万隆,当大厦的负责人听说我们是特意从中国赶来的,不仅友好地让我们进入了大厅,而且把我们带进了一个微缩会场,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万隆会议29个国家当年使用过的国旗,总理当年上台发言的讲台,以及这部当年用来拍摄新闻记录片的老式摄影机。
美丽的万隆并没有因为半个世纪的风雨而减少了容姿,然而当人们把记忆重新拉回到50年前的会场,当年的血雨腥风又仿佛扑面而来。
记者:
“如果说万隆会议曾经出现过危机,一共有几次?
”
黄书海(黄书海——时任中国大使馆印尼翻译):
“一共有三次。
”
康岱沙(时任中国驻印尼大使馆研究室主任):
“整个亚非会议全过程,每一次遇到破裂,关键的时候周总理就以求同存异、和平共处的原则来做工作,他提出亚非国家讨论世界和平和合作问题,为什么不可以撇开不同的意识形态、国家制度?
以和平、合作为共同基础?
这样我们就能够达成协议,组成保卫世界和平的强大力量。
真是影响了与会代表,这个思想一直贯穿了全过程。
解说:
1955年4月22日以后,万隆会议已经进入了分组讨论,此时个别代表突然并提
出台湾应该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交给国际社会托管。
面对这场突起的风波,23日上午,中国总理周恩来在有五个发起国及菲律宾、泰国、中国组成的8国代表团团长会议上由发表了简短的声明。
黄书海(时任中国大使馆印尼翻译):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声明,总理所了三句话。
第一,中国人民和美国人民是友好的;第二,中国不愿意和美国打仗;第三,中国愿意就解决中美关系问题和美国政府坐下来谈判。
”
解说:
周恩来总理在万隆会议上不断地平息着有可能导致会议破裂的一波又一波浪潮,始终坚持亚非人民应该团结起来,在“求同存异”的出发点上寻找和平与合作的路径。
周总理的每一次发言并不是没有原则,而总是恰到好处地发挥了灵活性。
康岱沙:
“总理做人的工作真是太辛苦了”
记者:
“您说的做人的工作是指什么?
”
康岱沙:
“会上出现问题,总理就下来做工作,心平气和地和大家交谈,很多反对派就最后采纳了中国的意见。
”
解说:
经过会上、会下的努力,周恩来和中国代表团在万隆会议上赢得的信任越来越大,而就在会议即将结束,将要诞生29国联合公报之前,一些代表因为公报的措辞又引发了争议。
黄书海(时任中国大使馆印尼翻译):
“比如有人说“和平共处”是你们共产主义国家使用的名词,他们不愿意接受,想避开。
”
康岱沙:
“大会明天就要闭幕了,总得有个东西吧?
是否能够顺利闭幕,当时大家都捏着一把汗。
黄书海:
“总理就说那好啊,我们可以换一个说法,采用联合国宪章中所提出的“和平相处”。
解说:
万隆会议通过中国代表团和其他主张和平与发展国家的共同努力,最后终于诞生了一个29个国家一致同意的《十条原则》,这份划时代的《联合公报》完全是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中国代表团、特别是周恩来总理为大会取得成功做出了艰苦的努力。
因此就在会议刚刚结束的4月25日傍晚,黎巴嫩大使来到周总理的住地,感慨地对总理说:
“总理先生,我想我可以说,这次会议你赢得了每一场战斗的胜利。
我们有机会看到中国共产党人是怎样办事的,而且我们发现你们是和我们一样的人。
围绕着你们的神秘性部分地消散了。
”
解说:
“万隆会议”是亚洲、非洲从此改变命运的一次历史性盛会,中国代表团为大会所做的贡献有目共睹,但是国际反共势力为了阻挠这次大会的顺利召开,启动了种种暗杀计划,其中4月11日,中国政府包租的印度国际航空公司“克什米尔公主号”飞机,在主要搭载了出席亚非会议的中方工作人员,自香港飞往印尼的途中,突然爆炸,机上11名乘客
篇二:
第14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大家都知道,周恩来总理在新中国建立初期,曾兼任过外交部长。
在他几十年的外交生涯中,一直以机智幽默著称。
不管在什么场合,遇到什么样的对手,总理都能唇枪舌剑,以超人的智慧应对自如。
故事《周总理智对美国记者》
一位美国记者在采访周总理的过程中,无意中看到总理桌子上有一支美国产的派克钢笔。
那记者便以带有几分讥讽的口吻问道:
“请问总理阁下,你们堂堂的中国人,为什么还要用我们美国产的钢笔呢?
”周总理听后,风趣地说:
“谈起这支钢笔,说来话长,这是一位朝鲜朋友的抗美战利品,作为礼物赠送给我的。
我无功不受禄,就拒收。
朝鲜朋友说,留下做个纪念吧。
我觉得有意义,就留下了这支贵国的钢笔。
”美国记者一听,顿时哑口无言。
这位记者的本意是想挖苦周总理,却被周总理反驳得哑口无言。
这个故事充分体现了周总理的机智幽默,巧妙化解外国记者的讥讽,最后不仅保住了自己和国家的尊严,还反讽了老美记者的自大无知和见识浅薄。
外交是智者的游戏。
在世界外交舞台上,除了外交官的机智应对以外,更需要深思熟虑地处理好与世界各国的关系。
那么成立之初的新中国,是如何处理各种外交关系的?
新中国的外交之路有经历了怎样的风风雨雨呢?
从今天起,我们开始共同学习第四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单元概述:
现代中国的外交经历了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
新中国初期(1949——1955),是新中国外交的奠基时期;
第二个时期:
20世纪70年代,是新中国打开外交新局面的突破时期;
第三个时期:
新时期(改革开放以来),是新中国外交的调整时期。
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第一个时期——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课标中对本节课做了如下要求。
展示课标要求:
1、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
2、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根据课标的要求,我将本节内容分解成下面5个问题。
分解目标、学生自主探究:
1.建国初期为什么要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如何理解建国初期的基本方针?
(难点)
3.建国初期取得了哪些外交成就?
4.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对中国和世界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重点)
5.中国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有什么历史意义?
这也是本节课大家需要解决的问题。
大家先用5分钟时间,在课本上寻找一下这几个问题的答案。
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教师板书。
建国初期的外交(1949——1955)
依据————→政策————→方针——————→成就
﹍﹍﹍﹍﹍﹍﹍﹍﹍﹍﹍﹍﹍﹍﹍﹍﹍﹍﹍﹍﹍
﹍﹍﹍﹍﹍﹍﹍﹍﹍﹍﹍﹍﹍﹍﹍﹍﹍
﹍﹍﹍﹍﹍﹍﹍﹍﹍﹍﹍﹍﹍﹍﹍﹍﹍﹍﹍﹍﹍
﹍﹍﹍﹍﹍﹍﹍﹍﹍﹍﹍﹍﹍﹍﹍﹍﹍﹍﹍﹍﹍﹍﹍﹍﹍﹍
互动检测、校正总结:
首先挑3名学生板书黑板上知识框架中的“政策”、“方针”、“成就”三部分
内容。
学生板演的同时,其他学生一起进入探究一。
探究一:
建国初期为什么要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生1:
两大阵营对立,美国敌视孤立。
这是当时的“国际环境”。
(板书“国际环境”)
那么,在这样的国家环境下,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有什么好处呢?
生2:
捍卫主权和和平。
近代中国长期遭受列强的侵略和压迫,所以在取得独立后,便对独立自主格外珍
视。
那么如何捍卫主权和和平呢?
必须告别近代的屈辱外交,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这便是维护“国家利益”的需要。
(板书“国家利益”)
那么除了国际环境和国家利益,还有那些因素会影响外交政策的制定呢?
生3:
国家实力。
生4:
国家性质。
(板书“国家实力”、“国家性质”)
这两点,我们今天就不再做解释了。
依据这几个因素,新中国制定了独立自主的
和平外交政策。
那么,这一政策具体包含那些基本方针呢?
来看一下刚才学生的板演,大家说说对不对呢?
完全正确。
那么,如何理解三大方针呢?
我们来进入探究二。
探究二:
如何理解三大方针?
另起炉灶:
思考:
1、旧炉灶是指什么?
生5:
国民政府旧的外交关系。
2、为什么要另起炉灶?
生6:
与旧中国的屈辱外交决裂,重新建立新的外交关系。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思考:
1、屋子里的脏东西是什么?
生7:
帝国主义在华的残余势力和种种特权。
2、为什么要先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生8:
只有先清除帝国主义在华残余势力,才能真正与西方国家建立平等
互利的外交关系。
一边倒:
思考:
1、倒向谁?
(学生齐声回答:
苏联)
2、为什么要一边倒?
有没有其他道路可以选择?
生9:
在两极格局下,新中国没有中间道路可以走。
“一边倒”是在当时
特定历史环境中,所作出的比较合理的选择。
3、一边倒与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矛盾吗?
生10:
不矛盾。
因为一边倒并不意味着新中国就盲目的顺从苏联,完全
不顾国家利益。
一边倒的根本目的正是为了捍卫新中国的独立自主与和平。
三大方针实际上解决了新中国诞生后外交工作面临的三大问题。
下面请大家来连
一连:
如何建立自己的对外关系?
(另起炉灶)如何对待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
(一边倒)如何对待美国和其他帝国主义国家?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所以说,三大方针指明了新中国外交的方向。
探究三:
依据《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内容,分析《中苏条约》签订的历史意义。
1、根据第一条可分析得出:
《条约》打破了帝国主义孤立中国的政策;
2、根据第二条可分析得出:
《条约》促进了中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探究四: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有何历史意义?
这是本节重点,教师深入讲解。
多媒体显示图片:
外交部档案馆保存的周恩来总理亲笔书写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通过3个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分析“五项原则”的特点,进而引出五项原则成
为国际公认的外交准则。
对比“一边倒”,思考:
为什么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
志?
“一边倒”重在意识形态的同,而“原则”则淡化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更强调追求国家间的共同利益,这是对“一边倒”政策的修正和完善。
所以说,“原则”是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
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指导下,中国开始在国际舞台上展示一个新的国家形象。
日内瓦会议及万隆会议就是新中国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指导下的具体外交实践。
探究五:
多媒体显示图片:
周恩来步入日内瓦会议会场。
分析:
为什么说日内瓦
会议上,周总理留下了最帅的身影?
根据学生回答,梳理日内瓦会议的历史意义。
1、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
2、由于中国的积极推动,最终达成了印度支那停战的《日内瓦协议》;
3、中国代表团在会上发挥了积极作用,大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
探究六:
多媒体播放视频:
周总理在亚非会议上的补充发言。
(6分钟)分析:
周
总理所说的亚非国家间的“同”和“异”分别指什么?
“求同存异”方针为何获得各国代表的赞扬和拥护,有何作用?
在学生回答基础上展示参考答案:
同:
遭遇和任务相同;异:
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宗教信仰、生活习惯等不同。
作用:
周总理呼吁亚非各国淡化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更强调追求国家间的共同利益,这促进了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当堂检测:
根据重难点设置了关于:
三大方针的区别、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开放性、日内瓦会议等三道选择题,考察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合作探究:
“弱国无外交。
”“无论强国、弱国、大国、小国都有外交,而且外交上一律平等。
”联系新中国在日内瓦会议上和旧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不同地位和作用,谈谈你对两种观点的看法?
本题是开放题,评分要点如下:
首先要解释观点,然后列举史实。
观点一,指弱国在外交上任人摆布,不能跟强国平起平坐。
(1分),史实可举中国在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捷克斯洛伐克在慕尼黑会议上的表现等(任一,1分,能史论结合+1分)。
观点二,国家主权平等是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或答出《威斯特伐里亚和约》内容也可)(1分)。
史实可用中国在巴黎和会上据理力争,最后并没有在和约上签字,体现了弱国、强国在维护国家利益和外交主权面前是平等的。
非洲小国与美国也不乏建立外交关系的,我们国家也主张和平共处,平等互惠(任一,1分,能史论结合+1分)。
此题回答的关键是:
不管你赞同哪种观点,必须要结合相关的史实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要赞同前者,可例举近代中国在外交的失败来说明;要赞同后者,可例举主权无大小的观点来说明。
布置作业:
结合大家讨论的情况和教师的点拨,将“合作探究”的成果形成文字。
结语: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新中国成立后,以崭新的姿态昂首阔步迈向世界外交舞台。
那么,在冷战格局下,中国的外交之路又经历了怎样的风风雨雨呢?
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预习下节课内容。
板书:
建国初期的外交(1949——1955)
依据————→政策————→方针——————→成就
篇三:
历史必修一课堂设计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课堂学习设计)
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课标要求]1.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
2.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1.背景
二战结束,形成了以苏联为首的________________和以美国为首的_______
_________之间的对立和激烈斗争。
2.基本方针
__________的和平外交方针。
3.基本原则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是中国______的合法政府。
(2)______、互利及互相尊重__________等原则。
4.内容
(1)“另起炉灶”:
①含义:
不承认__________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平等外交关系。
②意义:
使中国改变了__________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__________。
(2)“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含义:
先清除__________在华的残余势力,取缔__________在华的一切特权,巩固________的独立和主权,为与世界各国建立__________的外交关系奠定基础,然后再考虑与______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问题。
(3)“一边倒”:
①含义:
中国政府在外交上坚定地站在________阵营一边。
②意义:
使新中国在保障__________胜利成果、捍卫和平以及维护__________的斗争中,不致处于孤立地位。
思考1新中国为什么要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1.背景
(1)美国的遏制:
建国初期,美国和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采取政治上________、经济上__________、军事上__________的政策,企图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中。
(2)巨大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周总理 万隆会议 补充 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