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圃病虫害及其防治.docx
- 文档编号:25030954
- 上传时间:2023-06-04
- 格式:DOCX
- 页数:17
- 大小:217.02KB
苗圃病虫害及其防治.docx
《苗圃病虫害及其防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苗圃病虫害及其防治.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苗圃病虫害及其防治
苗圃病虫害及其防治
苗圃发生的病虫害一般多为地下害虫或根部病害,地下害虫是指在土中生活危害植物根部、近土表主茎及其他部位的害虫,主要有蝼蛄、蛴螬、地老虎和金针虫等。
这类害虫种类繁多,危害寄主广,它们主要取食园林植物的种子、根、茎、块根、块茎、幼苗、嫩叶及生长点等,常常造成缺苗、断垄或植株生长不良。
其中对园林植物危害性较大的有蝼蛄、蛴螬、地老虎、金针虫等,都以幼虫危害。
由于它们分布广,食性杂,危害严重且隐蔽,并混合发生,若疏忽大意,将会造成严重损失。
一、地下害虫
(一)地下害虫发生规律
1.种类多分布广
2.食性杂
3.危害严重且隐蔽,并混合发生
4.地下害虫的发生与土壤的质地、含水量、酸碱度、圃地的前作和周围的花木等情况有密切关系。
例如,地老虎喜欢较湿润的粘质土壤。
金龟子的幼虫(蛴螬)适生于中性或微酸性的土壤,若前作为豆科植物,又加施未经腐熟的厩肥,则蛴螬必然较多。
蝼蛄多发生在轻盐碱地、粘砂壤、湿润、松软而多腐殖的荒地及河渠附近。
5.主要为害期多集中在春秋两季。
(二)主要地下害虫概述
1.蝼蛄
蝼蛄俗称拉拉蛄、地蝼蝼、土狗子等。
属直翅目,蝼蛄科。
我国发生的主要有东方蝼蛄(GryllotalpaorientalisBurmeister)和华北蝼蛄(G.unispinaSaussure)。
东方蝼蛄在国内各省都有分布,尤以南方受害重。
华北蝼蛄主要分布在北方各省,以河北、山东等省为害较重。
为害特点:
蝼蛄为多食性害虫,成、若虫均喜食园艺植物特别是蔬菜及农作物种子和幼芽,造成严重缺苗断垄;也咬食幼根和根茎,被害部常咬成乱麻状,使幼苗凋枯死亡;特别是蝼蛄活动力强,善爬乱窜,常将表土层窜成许多隧道,使幼苗根部与土壤分离失水干枯而死。
在温室、温床、大棚和苗圃地,由于温度高,活动早,小苗集中,因而受害更重。
形态特征:
成虫体纺锤形,黄褐或黑褐色。
头小,触角丝状;前胸背板发达,呈卵圆形;前足为一对强大粗短的开掘足;前翅短,仅达腹部的一半,后翅扇形,较大,折叠于前翅下,超过腹部末端;有一对较长的尾须。
若虫与成虫相似。
卵椭圆形,长2.4~3.2mm,初黄白色,后变黄褐色,孵化前为暗紫色,略膨大。
两种蝼蛄成虫主要区别见表1-1。
表1-1两种蝼蛄成虫形态特征主要区别
华北蝼蛄
东方蝼蛄
体长
体色
腹部
前足
后足
39~50mm
黑褐色
近圆筒形
腿节内侧外缘弯曲
胫节背面内缘有刺0~1根
29~34mm
黄褐色
近纺锤形
腿节内侧外缘平直
胫节背面内缘有刺3~4根
3.生活习性华北蝼蛄生活史较长,约3年完成一代。
东方蝼蛄在长江流域及以南各省每年发生1代,在华北、东北和西北地区约2年完成1代。
两种蝼蛄均以成、若虫在冻土层以下和地下水位以上的土层中越冬。
次春随气温回升,开始上升到表土层活动,形成一个个新鲜的虚土堆(东方蝼蛄)或10cm长虚土隧道(华北蝼蛄),这是春季挖洞灭虫和调查虫口密度的有利时机。
地表出现大量弯弯曲曲的隧道,标志着蝼蛄已出窝为害,这是结合春播拌药和撒毒饵保苗的关键时期。
春播作物苗期,蝼蛄活动为害最为活跃,形成一年中的春季为害高峰,也是第二次施约保苗的关键时期。
入夏后,天气炎热,蝼蛄潜入14cm以下土层中产卵越夏。
进入秋播作物播种和幼苗时期,大批若虫和新羽化的成虫又上升到地表为害,形成秋季为害高峰,特别是在气温高、湿度大、闷热无风的夜晚,大量出土活动为害。
两种蝼蛄都有较强的趋光性和趋化性;蝼蛄对具有香、甜味的物质趋性强,嗜食煮熟的谷子、棉籽和炒香的豆饼、麦麸等,对新鲜马粪及未腐熟的有机物也有一定趋性。
蝼蛄对产卵地点有严格选择性,华北蝼蛄喜在植被稀少的盐碱地或干燥向阳的渠旁、路边、田埂产卵;东方蝼蛄喜欢潮湿,多集中在沿河两岸、池塘和沟渠附近沙壤土产卵。
20cm土湿15°~20℃,含水量20%是蝼蛄活动为害最适宜的温湿度条件。
2.蛴螬
蛴螬是鞘翅目金龟甲总科幼虫的通称。
国内记载的受害农林及园艺作物有百余种,但各地区的优势种类差异很大,其中重要的种类有大黑鳃金龟[HolotrichiaoblitaFaldermann(包括东北大黑鳃金龟H.oblitadiomphaliaBates和华北大黑鳃金龟H.oblitaoblitafaldermann等亚种)],暗黑鳃金龟(H.parallelaMatschlsky),铜绿丽金龟(AnmalacorpulentaMotschulsky)等,其分布几乎遍布国内各省(区),尤以黄淮流域受害最为严重。
为害特点蛴螬食性很杂,能危害多种蔬菜、粮作、果树及其它园艺观赏植物。
蛴螬始终在地下为害,咬断幼苗根茎,断口整齐,使幼苗枯死,造成缺苗断垄;蛀食块根、块茎,影响产量和品质,而且容易引起病菌侵染,造成薯块腐烂。
成虫主要取食叶片,尤喜食大豆、花生及各种果树叶片,有些种类还危害果树的花和果实。
形态特征蛴螬各虫态的共同特征是:
成虫体色为棕、黑、绿色不等,体躯坚硬,前翅为鞘翅,触角鳃叶状,前足胫节发达有齿,适于掘土。
卵乳白色,椭圆形,表面光滑,产在土中。
幼虫寡足形,头部黄褐色,密生点刻,体肥、色白、常弯曲成“C”形,腹足退化,胸足发达。
蛹为裸蛹。
(附图1-2)。
三种金龟和蛴螬形态区别见表1-2。
表1-2三种金龟和蛴螬的形态区别
虫态
特征
大黑鳃金龟
铜绿丽金龟
暗黑鳃金龟
金
龟
子
体长
16~21mm
17~20mm
18~22mm
体色
黑褐色,有光泽
铜绿色,有光泽
黑褐色,无光泽
鞘翅
有3条纵隆线,翅面及腹部无短绒毛
有3条纵隆线,前胸背板及鞘翅铜绿色
翅面及腹部有蓝白色短小绒毛
前足胫节
外侧
有3个尖锐齿突
有2个齿状突起
有3个较钝齿突
腹部
臀节背板包向腹面
臀节背板不包向腹面
同左
蛴
螬
体长
35~45mm
30~33mm
35~45mm
头部前
顶刚毛
每侧3根(冠缝侧2根,额缝侧上方1根)
冠缝两侧各6~8根,
排成纵列
冠缝两侧各1根
肛腹板
刺毛列
排列分布为均,达全节的三分之二
钩毛区中央有2列长针状刺毛相对排列
排列散乱,不规则,但较均匀,仅占全节的二分之一
生活习性大黑鳃金龟除在华南1年发生1代、以成虫越冬外,其它地区2年发生1代,成、幼虫均可越冬。
铜绿丽金龟1年发生1代,以幼虫在深土中越冬。
暗黑鳃金龟1年发生1代,多数以老熟幼虫筑土室越冬,少数以成虫越冬。
越冬虫态入土深度,成虫一般为30~50cm,幼虫多为50~100cm。
产卵于田园土壤中,孵化后蛴螬终年生活于土中,在土中活动范围不大,但有随气温变化而垂直移动的习性。
春季土温增高,幼虫从土壤深处上移到表土层活动为害。
夏季气温高,下移到土壤较深处。
秋季温度适宜,又上升到表层为害。
秋末冬初再潜入深层越冬。
成虫昼伏夜出,多在黄昏后开始出土,晚8~11时取食、交配活动最盛,午夜后陆续入土潜伏。
此外,成虫喜食大豆、花生、甘薯、马铃薯叶片,并产卵于这些作物表土中。
成虫还具有假死性、喜湿性和趋光性,对未腐熟厩肥有较强趋性,可利用这些习性进行人工捕捉和诱杀。
3.地老虎
地老虎俗称黑土蚕、切根虫等。
属鳞翅目,夜蛾科。
种类很多,各地优势种类差别较大,为害比较严重的有小地老虎(AgrotisypsilonRottemerg)、黄地老虎(A.segetumSchiffermuller)和大地老虎(A.tokionisButler)等。
其中小地老虎属于世界性的大害虫,分布很广,国内各省均有发生。
黄地老虎主要分布在黄河以北地区。
大地老虎仅在长江沿岸局部地区为害严重,北方发生较少。
为害特点地老虎是多食性害虫,可危害茄科、豆科、十字花科、葫芦科、百合科以及菠菜、莴苣、茴香等蔬菜,还可危害玉米、高梁、棉花、烟草等作物以及藜、蓟、小旋花、荠菜等杂草。
以幼虫为害幼苗,咬断近地面的嫩茎,造成缺苗断垄,甚至毁种重播。
形态特征地老虎成虫为中等大小的蛾子,雌虫触角丝状,雄虫触角双栉齿状,前翅都有不同的斑纹。
卵为半球形。
幼虫黑褐色或淡褐色,体表粗糙,有胸足3对,腹足4对,臀足1对。
蛹为被蛹,红褐色。
(附图1-3)。
三种常见地老虎成、幼虫形态区别见表1-3。
表1-3种地老虎成幼虫形态区别
虫态
特征
小地老虎
大地老虎
黄地老虎
成
虫
体长
16~23mm
20~25mm
14~19mm
体色
暗褐色,较深
暗褐色,较浅
黄褐色或灰褐色
前翅
黑褐色;内、外横线将翅分为三部分,中央有明显肾状纹和环形斑;在肾状纹外有一尖端向外的楔形黑斑,外缘内侧有2个尖端向内的楔形黑斑
灰褐色;肾状纹和环形斑明显,但肾状纹外无黑色楔形斑;前缘靠基部三分之二处呈黑色
黄褐色,横线不明显;肾状纹和环形斑较明显,均有黑褐色边,斑中央暗褐色;翅面上散布褐色小点
幼
虫
体长
37~47mm
41~60mm
33~42mm
表皮
满布大小不等的
黑色颗粒
多皱纹,颗粒不明显
颗粒不明显
臀板
有两条深褐色纵带
全部深褐色
为两块黄褐色斑
生活习性小地老虎在我国各地每年发生2~7代不等,世代数因纬度、海拔不同而变化,由年积温的多少决定。
1月份平均气温0℃为能否越冬的分界线。
0℃等温线以北地区,越冬代成虫从南方迁入。
0°~4℃等温线地区越冬代成虫主要从南方迁入;4°~10℃等温线地区,能安全越冬,但越夏困难;10℃等温线以南地区冬季能正常生长发育,夏季不能越夏,秋虫源从北方迁入。
小地老虎为远距离迁飞性害虫。
成虫昼伏夜出,趋光、趋化性强,黑光灯和糖醋酒液能诱到大量蛾子。
喜食花蜜、蚜露作为补充营养。
卵散产或成堆产在土块、枯草、作物幼苗及杂草叶背,单雌产卵量800~1000粒,最多可达2000余粒。
幼虫6龄,1~3龄钻入幼苗心叶吃成孔洞或缺刻,3龄后白天潜伏土中,夜晚活动咬断嫩茎,清晨则连茎带叶拖入土穴中继续取食,5~6龄为暴食期,食量占总食量的90%以上,幼虫动作敏捷。
大龄幼虫有假死性,受惊时缩成环形。
幼虫老熟后潜入5~7cm表土层中筑土室化蛹。
温度13°~25℃,土壤含水量15%~25%最适其生长发育。
黄地老虎在西北地区每年发生2~3代。
以幼虫在10cm以下土层中越冬,春季一代幼虫发生多,危害重。
大地老虎在全国各地一年发生1代。
越冬幼虫翌春气温8°~10℃时开始取食,气温20.5℃幼虫陆续成熟,停止取食,开始滞育。
4.金针虫金针虫是鞘翅目,叩头甲科幼虫的总称,种类很多,主要有沟金针虫(PleonomuscanaliculatusFaldermann)、细胸金针虫(AgriotesfusicollisMiwa)、宽背金针虫(SelatosomuslatusFabricius)等。
为害特点主要为害农作物,但近年来由于种植结构的调整,园艺作物特别是蔬菜面积扩大,在以小麦、玉米为前茬的菜田常发生金针虫为害。
以幼虫在土中取食种子和幼芽,造成缺苗或毁种,也可咬食幼苗的根部,致使菜苗逐渐枯黄而死。
形态特征成虫多暗色,体狭长,末端尖削,略扁。
当虫体被压住时,头和前胸能做叩头状的活动。
触角多锯齿状。
幼虫体细长约20~30mm,圆柱形,略扁。
体壁光滑坚韧,头和末节特别硬,多为黄色至黄褐色。
生活习性金针虫类的生活史很长,常需3~5年完成1代,以各龄幼虫或成虫在土壤中越冬,越冬深度因地区和虫态而异,约20~85cm。
在生活史中以幼虫期最长。
食性杂。
成虫仅食少量嫩叶,无严重的危害。
幼虫长期生活在土壤中,是主要为害虫态,取食胚乳使种子不能发芽,取食幼苗的须根、主根及地下部分,使幼苗枯死。
很少将主根咬断,被害部不整齐。
还能蛀入块茎、块根危害,造成病原菌侵入而腐烂。
土壤温度影响金针虫在土壤中的垂直移动和为害时期,一般10cm土温达6℃时,幼虫和成虫开始活动。
土壤湿度主要影响金针虫种类的分布,但干旱时为害减轻,土壤含水量较大时,为害加重。
(三)地下害虫的防治途径
园艺作物地下害虫种类多,食性杂,发生期长,尤以春、秋危害重,且隐蔽性强,多在地下或地面活动为害。
因此,防治上应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根据虫情,因时因地制宜,协调使用各项方法措施,做到播前播后连续治,成虫、幼虫结合治,主次分明兼并治,方法多样灵活治,从而最大限度减少危害,保证全苗,为优质丰产打下良好基础。
1.农业防治
(1)轮作倒茬陕南有条件的地区通过水旱轮作可大大减少蛴螬、蝼蛄的发生和为害,北方地区不宜选以豆类、薯类及禾谷类作物为前茬的地块种植蔬菜,可与直根系作物,如芝麻、油菜、棉花、麻类轮作,减少地下害虫的虫源基数。
(2)深耕细耙秋季深耕细耙,经机械杀伤和风冻、天敌取食等作用,有效减少土壤中各种地下害虫的越冬虫口基数。
春耕耙耒么,可消灭地表的地老虎卵粒,土中的油葫芦卵以及蜗牛、野蛞蝓,上升表土层的蛴螬、蝼蛄等,从而减轻危害。
(3)合理施肥有机肥必须充分腐熟后方可施用,否则会招引蝼蛄、金龟子、地蛆等产卵为害;碳铵、腐殖酸铵、氨水、氨化磷酸钙等化肥深施既提高肥效,又能因腐蚀、熏蒸作用杀伤一部分地蛆、蛞蝓、蛴螬等害虫。
(4)适时灌水适当增加灌水次数,可阻止花蝇产卵,抑制地蛆活动或淹死部分幼虫;可迫使蛴螬下潜或死亡。
蜗牛、蛞蝓多的地方雨后要及时排干积水,以防其繁殖为害。
(5)浸种催芽瓜、豆类进行催芽播种,使其早出苗;大蒜选栽健壮蒜种等可明显减轻地蛆危害。
(6)地膜覆盖蜗牛、蛞蝓多的地方实行地膜覆盖栽培,可减轻危害。
(7)除草清园早春铲除地边、路旁、沟坎的杂草,带出田外处理或沤肥,可消灭一代地老虎卵和幼虫,减少蟋蟀、蜗牛、蛞蝓的孳生繁衍。
(8)石灰隔离用生石灰粉75—112.5kg/hm2,撒施菜苗附近,可有效阻隔蜗牛、蛞蝓爬行,减少危害。
2.药剂防治
药物防治化学药物防治是防治地下害虫最有效、最经济、最直接的措施。
化学防治具有高效、持效和经济方便的优越性,在危害严重时(虫口密度达1头/平方米)应为主要手段。
防治地下害虫的药剂必须有触杀和胃毒作用,持效期较长,且有多种品种和剂型轮换使用,以减缓害虫的抗药性。
(1)土壤处理整地前用40%甲基异柳磷、3%地虫净、呋喃丹颗粒或5 %的辛硫磷颗粒均匀撒施地面,随即翻耙使药剂均匀分散于耕作层,既能触杀地下害虫,又能兼治其他潜伏在土中的害虫。
播种前检查花圃里的蛴螬密度,若每平方米达3-4头时,可每亩施用50%辛硫磷乳剂 200克,加水50千克,均匀喷洒地面后整地播种,或每亩用300克的药量混泥30千克制成毒土,于耕翻前撒施于土壤中。
(2)药剂拌种:
可采用50%辛硫磷乳油、25%辛硫磷微囊缓释剂、40% 氧化乐果乳剂、20%或40%甲基异柳磷乳油,按药、水、种1∶50∶600的比例拌种堆闷3~4h,待药液吸干后播种,可防种蝇、金针虫、蛴螬等为害种芽。
也可用90%晶体敌百虫1.5kg/hm2加适量水拌37.5kg事先煮半熟冷凉的秕谷成毒谷,播种时拌入种子中可防止蝼蛄为害种子和幼苗。
也可兼治苗期害虫。
(3)毒饵诱杀每亩用2千克麦麸或米糠,蒸熟后拌入50%甲胺磷乳剂 60克,晾干后拌入种子内一起播种;或将90%敌百虫500克溶化于15 千克水中,喷洒在50千克炒香的油渣上拌匀,稍闷后拌入种子内一同播下。
或90%晶体敌百虫或50%辛硫磷乳油0.75kg/hm2,加适量水,拌入75kg碾碎炒香的油渣或米糠、麸皮等饵料中制成毒饵,于无风闷热的夜晚撒放在已出苗的地里或温床、苗床上,对蝼蛄、蟋蟀及大地老虎幼虫有良好诱杀效果。
小地老虎也可用50%敌敌畏乳油15kg/hm2加水75kg,喷拌3000kg干砂,于傍晚撒在苗根附近杀之。
对蜗牛、蛞蝓可用含多聚乙醛3%~6%的蜗牛敌拌玉米粉或豆饼粉制成毒饵于傍晚施于田垄上诱杀。
(4)糖醋液诱杀地老虎、种蝇、萝卜蝇成虫均对糖醋液有较强趋性,可用其进行诱杀。
诱液配方为1份红糖、1份醋、2.5份水,加入少量敌百虫拌匀,放入盆内,置于田间。
(5)药液浇根苗期蛴螬、地老虎、金针虫、地蛆为害较重时,可进行药液浇根,用不带喷头的喷壶或去掉旋水片的喷雾器向植株根际喷药液。
可选用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或80%敌百虫可溶性粉剂800倍液,或80%敌敌畏乳油1500倍液,或40%乐果乳油1000倍液等。
(6)毒草诱杀将新鲜莴苣叶、苜蓿、小白菜、刺儿菜、旋花等切碎,用90%晶体敌百虫500~800倍液拌后制成毒饵,按10~15kg/hm2用量,于傍晚分成小堆置放田间,可毒杀小地老虎大龄幼虫及蜗牛、蛞蝓、蟋蟀等。
(7)喷药防治地老虎3龄前、金龟子盛发期、地蛆成虫及初孵幼虫期、蟋蟀成若虫盛发期,可喷洒药剂进行防治。
可选用80%敌百虫可溶性粉剂或50%辛硫磷乳油、或50%马拉硫磷乳油800~1000倍液,也可选用20%速灭杀丁乳油、或20%菊杀乳油2000倍液、50%蝇蛆净乳油2000倍液等进行喷雾。
防治蜗牛、蛞蝓可选用8%灭蜗灵颗粒剂,或10%多聚乙醛颗粒剂等。
3.物理防治3~9月份用黑光灯或高压电网黑光灯可诱杀大量地老虎成虫、多种金龟、叩头甲、东方蝼蛄及蟋蟀等害虫,能有效减少虫口密度。
4.生物防治利用蛴螬乳状杆菌商品制剂及大黑臀钩土蜂防治蛴螬及金龟甲,以及用颗粒体病毒防治黄地老虎等。
5.人工捕捉春、秋翻耕时人工捡除蛴螬、金针虫等地下害虫。
春雨后查找隧道,挖窝毁卵灭蝼蛄。
4~6月傍晚摇树捉金龟。
逐株检查,人工捕捉蛴螬、地老虎。
每hm2设10cm厚草堆600~750个诱捕油葫芦。
挖300cm×30cm×20cm的土坑,内放新鲜湿润马粪并盖草,每日清晨捕杀蝼蛄。
二、根部病害
园林苗圃根部病害有近10种,常造成树体死亡,病害发生的原因有两种,一种是由寄生性病菌引起的,另一种是由不良外界环境条件引起的。
常见的根部病害有:
(一)主要根部病害
圆斑根腐病
圆斑根腐病是我国北方苹果产区分布广泛,为害严重的一种烂根病。
陕西关中,渭北旱原都有发生。
根腐病寄主范围很广,主要为害苹果、梨、桃、杏,其次是葡萄。
核桃、柿子。
枣等果树。
症状
苹果树开始萌动后,即可在根部为害.地上部症状在萌芽后的4-5月表现出来,症状有:
(一)萎蔫型病株萌芽后,整株或部分枝条生长衰弱,叶簇萎蔫,叶片向上卷缩,小而色浅,新梢抽生困难,甚至花蕾皱缩不能开放,或开花不座果;枝条失水皱缩,有时表皮干死翘起呈油皮状。
(二)青干型病株在春季高温、干旱时,叶片骤然朱水青干。
青干多从叶缘向内发展或从主脉向四周扩展。
病部或健部之间有红褐色晕带,严重时老叶片脱落。
(三)叶缘焦枯型病株叶片尖端或边缘焦枯。
中间部分保持正常,病叶不很快脱落。
(四)枝枯型病株上与烂根相对应的少数骨干枝发生坏死,皮层变褐下陷,坏死皮层与好皮层分界明显,并沿枝干向下蔓延.后期坏死皮层崩裂,极易剥离。
病株地下部发病从须根开始,病根变褐枯死,然后延及肉质根,围绕须根基部形成—个红褐色圆斑。
随病斑扩大,整段根变黑死亡,在此过程中,病根也可反复产生愈伤组织和再生新根,最后变为凹凸不平,病健组织交错。
由于病株的愈伤作用和萌发新根的功能,病情发展呈现时起时伏的状况.当管理条件较好,植株生长健壮时,有的病枝可以完全恢复。
病原圆斑根腐病属半知菌亚门、瘤座孢目、镰刀菌属。
(一)腐皮镰刀菌FusariumSolani(Mart.)Sacc.大孢子两头较圆,足胞不明显,有3-9个分隔。
小孢子单胞或双胞,长圆或卵圆形。
(二)尖孢镰刀菌F·axysporumSchl.大孢子两头较尖,足胞明显.多数为3-4分隔.小孢子单胞,卵圆或椭圆形。
(三)弯角镰刀菌F·camplocerasWollenw.etReint大孢子需长期培养才能少量产生,无足胞,顶端较尖,有1-3个分隔。
小孢子单胞或双胞,长圆或椭圆形。
发病规律上述几种镰刀菌为土壤习居菌,在土壤中长期腐生。
果树根系衰弱时才会致病。
因此,干旱、缺肥、土壤盐碱化,水土流失严重,土壤板结、通气不良,结果过多,大小年严重,杂草丛生,以及其它病虫(尤其是腐烂病)严重为害等,导致果树根系衰弱,均是诱发病害的重要条件。
白绢病
陕西省近年在秦岭北麓的户县、周至、眉县等地亦有发生,并有加重趋势。
白绢病
主要为害4—10年生幼树,除苹果外还可为害梨、桃、葡萄等多种果树。
苹果树被害,根颈部腐烂,植株枯死。
症状发病部位主要在果树或苗木的根颈部,以距地表5-10cm处最多。
发病初期,根颈表面形成白色菌丝,表皮呈现水浸状褐色斑。
菌丝继续生长,直至根颈全部覆盖着如丝绢状的白色菌丝层,故名白绢病。
潮湿条件下,菌丝层蔓延至病部周围地面,当病部进—步发展时,根颈部皮层腐烂有洒糟味,并溢出褐色汁液。
后期在病部或者附近的地表裂缝中长出许多棕褐色或茶褐色油菜籽粒状的菌核。
病株叶片变小变黄,枝条节间缩短,结果多而小。
茎基部皮层腐烂,病斑环绕树干后,夏季突然全株死去。
病原白绢病Corticiumrolfsii(Sacc)curzi担子菌亚门、非褶菌目、伏革菌属。
无性阶段为SclerotiumrolfsiiSacc.属半知菌亚门,无孢目,小核菌属。
病菌除能形成菌核外,在湿热环境条件下。
能产生担子和担孢子。
菌核初白色,后由淡黄色渐变为棕褐色或茶褐色,表面平滑,球形或近球形,直径0.8—2.3mm,与油菜籽相似。
担子生于菌丝上,无色,外观状如白粉状,单胞,棍棒状,上面对生4个小梗,小梗无色,单胞,顶端着生担孢子。
担孢子无色,单胞,倒卵圆形,大小为7.0X4.6um.
发病规律以菌丝体在病根颈部或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翌年生出菌丝传播侵染,菌核在自然条件下,土壤中存活5-6年。
病菌在果园近距离靠菌核随雨水或灌溉水,以及菌丝蔓延传播,远距离靠带菌的苗木传播。
高温高湿是发病的主要条件,7-9月为发病盛期。
10月以后菌核不在萌发,菌核30-38℃时,2-3天即可萌发.新菌核的产生只需7-8天,病菌侵染与果树根颈部受高温日灼造成伤口有关.排水不良对发病有利。
大树从发病到死亡,—般为2-3年,幼树为半年到一年,不同砧木抗病性有差异.苹果砧、山荆于、海棠均不抗病;湖北海棠抗病性强。
紫纹羽病
紫纹羽病各地都有发生,陕西渭河流域滩地果园,如户县渭丰等地死树率达3%左右。
病菌寄主范围很广,苹果、梨、桃、葡萄等果树都能被害。
症状病株叶片变小、黄化、叶柄和中脉发红、枝条节间缩短,植株生长衰弱。
根部被害从小根开始逐渐向大根蔓延,病势发展较缓慢,一般病株经过数年才会死亡。
病根初期形成黄褐色不定形斑块,外表较健康者颜色为深,内部皮层组织呈褐色。
病根表面被有密的紫色绒毛状菌丝膜,并长有紫色的根状菌素。
病根表面着生紫色小形半球状的菌核。
后期病根皮层腐朽,木质部腐烂。
病原紫纹羽病HelicobasidiummompaTanaka.属担子菌亚门、木耳目、卷担子菌属。
在腐朽的病根上生出紫黑色绒毛状厚密的菌丝层。
外层为子实层,并列无色圆筒形孢子,担子由四个细胞组成,向一方弯曲,每一细胞上长一小梗,上面着生一担孢子,担孢子无色,单胞,卵圆形,多在雨季形成。
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根状菌索或菌核在病根上或土壤中越冬,根状菌索和菌核在土壤中能存活多年。
环境条件适宜时,由菌核或根状菌索上长出菌丝,遇到寄主根部即侵入为害。
先侵害细根,逐渐蔓延粗根。
担孢子寿命较短,萌发后侵染机会不多,对病害传播作用不大。
有病苗木是远距离传播的重要途径。
刺槐是紫纹羽病的重要寄主,接近刺槐的苹果易发生此病。
(二)根部病害的防治
1.加强果园管理,增强树势,提高抗病能力。
(1)及时排水地下水位高的果园,做好开沟排水工作,雨后及时排除积水。
(2)增施肥料增施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苗圃 病虫害 及其 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