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技术学院贯彻执行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实施方案.docx
- 文档编号:25025047
- 上传时间:2023-06-03
- 格式:DOCX
- 页数:52
- 大小:35.33KB
职业技术学院贯彻执行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实施方案.docx
《职业技术学院贯彻执行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实施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职业技术学院贯彻执行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实施方案.docx(5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职业技术学院贯彻执行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实施方案
职业技术学院贯彻执行
《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结合学校发展实际,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近年所做的基础工作
近年来,学校坚持产教融合、知行合一,主动适应经济转型发展,走特色创新、内涵发展之路,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基础性工作,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应有贡献。
(一)改革管理方式,创新管理模式
以管理重心下移为着力点,进一步理顺校内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断深化管理体制改革。
学校制订了《校系两级教学管理实施办法》,明确校系两级教学管理工作职责。
近三年来,学校下放了教师聘任、教师培训、教师考核、教学检查、质量监控、技能大赛、一般专业评估、课程建设、基地建设、教材建设等权限,各教学业务单位自行组织、实施日常教学工作,确保了教学秩序有序进行,逐步探索出“学校考核指导、院系自主发展、自成体系、各具特色”的管理模式。
(二)服务地方经济,打造专业特色
学校瞄准支柱产业、优势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基础产业的技术技能人才需求,制定了《职业技术学院专业设置规划(2014-2020年)(修订)》,不断调整优化专业结构,不断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的能力。
目前,学校开设了44个应用型专业,形成了以第三产业为主体、第二产业为支撑、以第一产业为补充的专业格局。
根据湖北省、市产业发展和布局,重点打造护理、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旅游管理、建筑工程技术、学前教育等特色专业。
近三年来,学校建成3个省级重点专业(旅游管理、护理、服装设计)、2个省级特色专业(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建筑工程技术)、2个中央财政支持的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护理)、2个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旅游管理、服装设计)、2个湖北省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专业(旅游管理、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
(三)校企有效对接,开展深度合作
构建“三级架构”校企合作新体系。
由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行业、企业和学校共同组建了校企合作“三级架构”组织体系,成立了汽车职业教育联盟,各院系成立了理事会,各专业成立了专业建设委员会,形成了政府政策推动、学校服务驱动、企业积极参与、社会支持监督、成果多方共享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探索“四个合作”新路径。
学校与138余家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与湖北齐星车身股份有限公司等78家企业开展了全方位、深层次、紧密型、长期性的合作。
近三年,校企共建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147个(建有“校中厂”3个、“厂中校”4个),共同开发课程39门、教材46种,校企互聘兼职人员392人、互培在职员工21242人次,共同负责学生就业(合作企业接收毕业生就业人数达1924人)、共同评价学生质量、共同开展应用技术研究(5项),真正实现了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
(四)加强校校合作,推进系统培养
为进一步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实施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连贯式培养,实现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有机衔接,拓宽人才培养渠道,以适应经济社会对各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需要,根据《湖北省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管理办法》(鄂成规[2014]1号)精神,学院与机电工程学校、广水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等中职学校合作,经省教育厅批准,在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数控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等专业,开设“3+2”中高职连贯式培养,促进了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
(五)创新培养模式,提升人才质量
学校制定了《关于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施意见》。
根据“专业与产业对接,学业与职业融通”的要求,形成各具特色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如旅游管理专业“3+1+1+1”“T”型人才培养模式、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校企双环境、工学多重交替、能力递进322”人才培养模式、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按岗位培养、弹性化召回、四阶段育人”人才培养模式等,这些人才培养模式切合专业特点,促进了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六)对接职业标准,深化课程改革
对接最新职业标准、行业标准和岗位规范,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调整课程体系,更新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改革课程评价。
如改革课程评价方式,学校制定了《关于深化课程考核改革的实施意见》,强调了考核主体多元化、考核内容全面化、考核形式多样化、考核类型层次化、考核时间全程化、确保了课程教学质量。
学校着力打造有效课堂、高效课堂和精品课堂,举办了“教学做”一体化竞赛、精品课堂竞赛、课程设计竞赛、教学信息化竞赛、学生职业技能大赛等活动,通过各种活动的开展,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有力保障。
(七)强化内培外引,重视队伍建设
学校通过以老带新、假期培训、企业锻炼、学术交流、外出进修、学历提高、海外培训、师德教育和“三高”人才引进等形式,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工作责任感,培养出一支优良的教师队伍。
学校384名在职教师中,校内专任教师264人,校外兼职教师105人,双师素质专任教师178人,占67.42%,高级职称70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26.52%,研究生学历69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26.14%。
(八)开发优质资源,提高信息素养
学校十分注重优化资源建设,促进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深度融合。
一是建立了办公自动化系统、教务管理系统、图书信息系统、设备管理信息系统、学生管理信息系统、档案管理信息系统、财务信息系统、校园一卡通系统等,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
二是建有精品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两个平台,运行精品课程22门,精品资源共享课18门。
三是建有汽车、护理、旅游、建筑、服装5个专业资讯中心,为相关专业开展教育教学提供了有力保障。
四是建立了交互式物联网多媒体教室建设,为教师提供了便捷、智能的信息化服务,为管理人员提供简易、高效、规范化的信息管理手段。
(九)彰显校园文化,立足文化育人
多年来,我校致力于文化建设,形成学生工作“十必谈”、群团工作“三延伸”、党建工作“三轨制”、“三联系”等思政品牌。
编写具有地域特色、高职特色和校本特色教材《人文英华》。
开展了编钟文化节、职业技能竞赛、专家讲坛、人文道德讲堂、寝室文化节、书香职院读书节、社团文化节、社会实践等活动,实现了文化活校、文化育人。
(十)提升服务能力,服务建设
近三年来,学校共组织社会培训2万余人次,举办全市各类技术人才培训班20余期,为行业企业提供技术服务23项。
学校职业技能鉴定所先后进行137个工种的初、中、高级技能培训与职业资格认证,累计鉴定7000余人次,在校生职业资格鉴定通过率87.27%。
共有1万余人次青年志愿者参加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3000余师生参加世界华人炎帝故里寻根节志愿服务。
累计近1000余名毕业生在就业和创业,占毕业生总数的15%。
近年来,学校先后被授予“全国首批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创建单位”、“省级最佳文明单位”、“湖北省平安校园”、“湖北省依法治校示范学校”、“湖北省语言文字先进单位”等多项荣誉称号。
2008年11月、2011年11月,学校分别通过了教育部第一轮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第二轮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
《人民日报》、《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湖北日报》、《楚天快报》先后专题报道我校办学经验。
二、主要工作目标
(一)总体目标
通过三年建设,学校管理更为规范,整体办学实力显著增强,办学特色进一步彰显,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社会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学院知名度、美誉度进一步提升。
(二)具体目标
——专业特色更加明显。
力争通过三年建设,将护理、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建筑工程技术、旅游管理、学期教育5个专业打造成在全省具有较大影响的骨干(特色)专业。
新开设专业和学生规模较小的传统专业形成1-2个在全省独具特色并有一定影响的专业。
——校企合作更为紧密。
形成“互利共赢、充满活力”的校企合作机制。
与专业相关产业领域内拥有最前沿技术、最强综合实力的企业合作。
积极推行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一体化育人的现代学徒制试点。
举办适用公办学校政策,具有混合所有制特征的二级学院(工业机器人学院)。
——实践条件更为完善。
按照“共建、共享、共赢”的原则,创新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模式,与技术先进,管理规范,社会责任感强的规模以上企业深度合作,共建服装与服饰设计、工业机器人、跨境电商3个生产性实训基地,实现专业教学环境与企业生产环境、学生实践与企业生产相对接。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每年增加1-2个,每个专业每年新增1-2个校外实训基地。
——教学团队水平更高。
建立健全“双师型”教师队伍成长和激励机制,教师的教学能力、实践能力、科研能力、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及社会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建成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教学团队。
“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75%以上,高级职称教师比例达到30%以上,研究生学历教师比例达到30%以上。
——数字化资源更加丰富。
建设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3门,院级精品在线课程5-10门,逐步落实《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规范》,建设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管理系统,建成虚拟仿真实训中心1-2个,建立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5个。
——校园文化更加彰显。
完善和优化校园文化建设硬件设施,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健全制度文化,营造浓厚文化氛围。
融人文素养、职业精神、职业技能为一体的育人文化更加彰显。
——社会服务能力更加增强。
毕业生就业率进一步提高,就业质量进一步提升,面向行业企业开展高技能和新技术培训进一步拓展,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展应用技术研究、产品开发、技术推广进一步增强。
毕业生直接就业率达到92%以上,专业对口率达到80%以上,开展各类社会培训人次达到在校生人数的1.5倍,每年技术服务项目达到5个以上。
三、工作措施
(一)以区域经济和市场需求为依托,不断加强专业建设
为更好服务于“五位一体”、“四个全面”、“四个”战略布局和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重大战略举措,学校以专业建设为平台,以特色(骨干)专业和专业特色建设为抓手,加快专业建设步伐,提升专业建设水平,彰显专业发展优势,形成系列特色(骨干)专业和专业特色,进而打造学校办学特色,实现“特色随职”的发展梦。
力争用三年时间,优势专业(护理、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建筑工程技术、旅游管理、学前教育)重点实施特色(骨干)专业建设,新开设专业和学生规模较小的传统专业重点实施专业特色建设,统筹规划,分布实施,年度验收,经费投入和建设质量挂钩。
(二)以合作办学为方向,不断加强合作机制建设
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主线,建立“职业教育联盟”、“董事会”、“理事会”等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平台,创新“校企一体、共生共荣”的校企合作长效运行机制。
校企共同制订专业发展规划、人才培养方案,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共建职工培训中心、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共同开发课程,互聘兼职人员、互培在职员工,校企共建职业文化,共同开展应用技术研究,共同评价学生质量,共管学生就业等。
让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充分发挥企业办学重要主体作用。
(三)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不断加强课程建设
以学生获得职业行动能力和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能力为主线,构建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有效融合的课程体系;紧贴岗位实际工作过程,动态更新课程内容,将企业对员工的职业素养要求融入课程;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深入开展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境教学、工作导向教学、广泛运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改革学生考核评价方法,建立以作品为中心,过程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将相关课程考核与职业技能鉴定合并进行。
建设一批校级、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促进教学内容、方法、模式和教学管理体制机制发生变革,激发学习者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
(四)以优化结构为重点,不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坚持“优化结构、内培外引、重点内培”的方针,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一是推进“学历提升工程”。
积极支持教师在职攻读研究生,提高学历层次,研究生学历比例达30%以上。
二是注重“双师”、“三高”教师培养引进。
引进高级职称及硕士研究生,培养、引进“双师”素质教师。
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75%以上。
三是强化教师进修提高。
通过在职进修、以老带新、学术交流、假期集中培训、高校教师资格培训、主干课程培训、出国访问等形式,多渠道、多途径地培训教师,每年选派20-40%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
四是选派专业教师赴企业挂职锻炼。
选派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技术服务、调研考察等工作,全面提高教师的实践技能、技术开发、教学与实践对接能力,每年选派40-60名教师到企业参加实践锻炼。
五是建立激励机制。
出台相关政策,制定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双师型”教师的遴选、评选、培养制度,建立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双师型”教师津贴制度;定期评选、表彰“优秀教师”、“最受学生欢迎的优秀教师”等。
六是完善教师评价体系。
逐步建立科学的教师评价体系,努力创造名师、能师、优师脱颖而出的环境与氛围。
(五)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不断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加强对现有实训室的建设和管理,整合教学资源,提高仪器设备的完好率和使用率;大力推进一体化教室建设,积极实施“引企入校”,促进校内实训基地从一般性教学实训向生产性实训转型,建立与行业企业技术要求、工艺流程、管理规范、设备水平同步的实习实训装备标准体系,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每年增加1-2个。
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积极实施“引校入企”,每个专业每年新增1-2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六)以改造传统教学为目的,不断加强信息化建设
顺应“互联网+”的发展趋势,全面提高学院信息化技术装备水平。
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数字化优质资源,包括在线网络课程、工作过程模拟软件、通用主题素材库等。
推进标准化数字校园建设。
引导广大教师广泛运用信息化手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推进信息技术进校园、进课堂、进教材,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过程、内容、方法和质量评价的深度融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不断提高学校信息化应用管理水平,广泛开展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培训,每年开展2-3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将教师信息化运用能力纳入教师资格认证和考评体系。
(七)以科学管理为主导,不断加强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职业院校管理水平提升行动计划(2015-2018年)》(教职成[2015]7号)精神,以强化教育教学管理为重点,进一步更新管理理念、完善管理制度、创新运行机制、提升管理水平、增强办学活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构建“需求导向、自我保证、多元诊断、重在改进”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
按照《湖北省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工作实施方案(试行)》文件精神,学校将认真细致开展自我诊断改进工作,从不同的层面建立起完整且相对独立的自我质量保证机制,制订《职业技术学院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工作实施方案(试行)》,不断完善内部质量保证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
积极吸纳政府、行业、企业及社会等多方参与质量评价,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年度报告质量。
(八)以文化育人为立足点,不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对职业精神养成的独特作用,依托企业文化打造职业文化,将企业先进的管理理念、管理方法和企业对员工的职业素养要求,融入课堂,并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依托地域文化强化环境文化建设,将炎帝文化、编钟文化、廉洁文化等紧密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依托“活动+课堂”素质拓展体系,形成系列精神文化品牌,通过开展社团文化节、职业技能大赛、大学生科技艺术节、社会实践杰出人物事迹报告等方式,形成传递正能量的实践育人活动。
(九)以服务地方为突破口,不断加强社会服务能力建设
通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实训基地建设、信息化建设等,不断提升学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培养一批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技术技能人才,不断提高学生就业率(直接就业率达92%以上)和就业质量(专业对口率达80%以上)。
面向行业企业开展高技能和新技术培训,每年各类培训人数不少于在校生数量的1.5倍。
引导教师面向行业企业开展应用技术研究、产品开发、技术推广、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引领行业企业的技术革新与发展,为产业升级服务,每年技术服务项目不少于5项。
四、预期效果
序号
工作任务
建设目标及考核要点
责任单位
2016年
2017年
2018年
RW-06_S42
完善以老带新的青年教师培养机制;建立教师轮训制度;专业教师每五年企业实践时间累计不少于6个月
预期目标:
1、制订“十三五”师资队伍建设规划;2、制订“青年教师培养工程”;
3、制订教师轮训制度;
4、在职专业教师赴企业挂职锻炼1-2个月。
验收要点:
1、“十三五”师资队伍建设规划;
2、《青年教师培养工程实施意见》;
3、《关于建立教师轮训制度的实施意见》;
4、教师实践锻炼安排及日志。
预期目标:
1、落实"青年教师培养工程",进行考核评价;
2、落实教师轮训制度,收集反馈意见;3、在职专业教师赴企业挂职锻炼1-2个月。
验收要点:
1、青年教师培养工程实施材料;
2、教师轮训实施材料;
3、教师实践锻炼实施材料。
预期目标:
1、落实"青年教师培养工程";
2、落实完善教师轮训制度;3、在职专业教师赴企业挂职锻炼1-2个月。
验收要点:
1、青年教师培养工程实施材料;
2、教师轮训实施材料;
3、教师实践锻炼实施材料。
教务处
RW-11_S42
推动落实《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规范》,建设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管理系统
预期目标:
1、网络基础设施改造。
包括:
教学办公区楼道交换机更换升级、教学办公区无线覆盖、中心机房UPS供电系统电池更换、中心机房环境监控系统等。
2、推进状态数据在学校日常管理、教学诊改中的应用,加强数据深度应用。
验收要点:
1、网络基础设施改造相关材料;
2、状态数据信息采集;
3、状态数据在教学诊改中应用相关材料。
预期目标:
建设20多个数字化校园管理信息平台、应用平台。
包括:
统一的数据库平台、统一身份认证、统一信息门户、网络协同办公系统;招生管理系统;迎新管理系统;教学管理系统;教材管理系统;图书管理系统;实验室管理系统;学生工作管理系统;科研管理系统;人事管理系统;资产设备管理系统;财务与收费系统;后勤保障管理系统;继续教育教学管理系统等。
在借鉴的基础上,研发基于状态数据的校园信息化系统,开始试运行。
验收要点:
1、数字化校园管理信息平台,应用平台建设材料;
2、校园信息化系统运行相关材料。
预期目标:
1、校园卡系统
建设和整合餐饮、水电控制、开水供应、洗浴、商贸、图书管理(含门禁)、缴费、宿舍门禁等系统功能,含专网建设。
2、教学与办公环境
主要是建设两个室外LED电子信息发布系统。
一个是图书馆前、一个是行政楼前。
3、全面推进校园信息化系统运行,充分发挥状态数据的预警与管理功能。
验收要点:
1、校园卡管理建设材料;
2、教学与办公环境建设材料;
3、校园信息化系统运行相关材料。
电教中心、教务处
RW-12_S42
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作为教师评聘考核的重要依据
预期目标:
完善《教师工作考核办法》,将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状况纳入教师评聘考核指标。
验收要点:
1、《教师工作考核办法(修订)》;
2、教师工作考核相关材料。
预期目标:
大力推行教师信息化教学方式,不断提升教师信息化水平。
验收要点:
1、教师工作考核相关材料;
2、推行教师信息化教学方式相关材料。
预期目标:
全面实现教学与管理信息化,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成为常态,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水平明显提高。
验收要点:
1、教学与管理信息化材料;
2、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相关材料。
教务处
RW-40_S42
加强现代服务业亟需人才培养,加快满足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人才需求
预期目标:
1、服务中国制造2025,进行市场调研和人才需求分析,调整专业结构;
2、申报1个现代服务业专业;3、提高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就业率达92%以上)。
验收要点:
1、市场调研和人才需求分析报告;
2、专业申报材料;
3、“十三五”专业建设规划;
4、学生就业相关材料。
预期目标:
1、服务中国制造2025,进行市场调研和人才需求分析,调整专业结构;2、打造1个现代服务业重点专业;3、提高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就业率达93%以上)。
验收要点:
1、市场调研和人才需求分析报告;
2、专业建设相关材料;
3、学生就业相关材料。
预期目标:
1、服务中国制造2025,进行市场调研和人才需求分析,调整专业结构;
2、打造1个现代服务业重点专业;3、提高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就业率达94%以上)。
验收要点:
1、市场调研和人才需求分析报告;
2、专业建设相关材料;
3、学生就业相关材料。
教务处
RW-41_S42
扩大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职业教育合作;服务“走出去”企业需求,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的技术技能人才和中国企业海外生产经营需要的本土人才;配合“走出去”企业面向当地员工开展技术技能培训和学历职业教育;支持专科高等职业院校国(境)外办学,为周边国家培养熟悉中华传统文化、当地经济发展亟需的技术技能人才
预期目标:
1、申报移动商务专业;
2、选派2名优秀青年教师赴境外学习交流;
3、引进1-2名具有海外学习工作经历的教师;
4、跨境电子商务公司正式运营,融教学、生产、培训、研发、鉴定于一体。
验收要点:
1、专业申报材料;
2、教师学习培训材料;
3、公司运行相关材料。
预期目标:
1、建成网络课程2门;
2、选派2名优秀青年教师赴境外学习交流;
3、引进1名具有海外学习工作经历的教师;
4、跨境电子商务公司进入良性运营;
5、开展中华礼仪、中国传统文化、跨境电子商务培训1000人次;
6、与已有合作关系澳方高校商讨境外办学情况。
验收要点:
1、课程建设材料;
2、教师学习培训材料;
3、公司运行材料;
4、专业培训相关材料;
5、合作办学协议书。
预期目标:
1、建成网络课程1门,有1-2门课程登上”MOCC“平台;
2、选派1名优秀青年教师赴境外学习交流;
3、引进1名具有海外学习工作经历的教师;
4、跨境电子商务公司进入良性运营;
5、开展中华礼仪、中国传统文化、跨境电子商务培训2000人次;
6、成立职业技术学院—澳大利亚昆士兰州立学院合作学院。
验收要点:
1、课程建设材料;
2、教师学习培训材料;
3、公司运行材料;
4、专业培训相关材料;
5、合作办学协议书。
旅游与经济管理学院
RW-42_S42
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利用各种资源建设大学科技园、大学生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和小微企业创业基地,作为创业教育实践平台
预期目标:
1、建立健全创新创业教育体制机制;
2、加强创新创业课程建设,形成特色课程;
3、培养5-10名创新创业教师和5-8名职业规划导师;
4、建成1300平米的大学生创业基地。
验收要点:
1、创新创业教育组织机构及相关制度;
2、课程建设相关材料;
3、师资队伍建设相关材料;
4、创业基地建设相关材料。
预期目标:
1、建立健全创新创业教育体制机制;
2、加强创新创业课程建设,形成特色课程;
3、培养5-10名创新创业教师和5-8名职业规划导师;
4、建成1300平米的大学生创业基地。
5、引进20-50个创新创业项目;6、加强创新创业考核评价机制。
验收要点:
1、创新创业教育组织机构及相关制度;
2、课程建设相关材料;
3、师资队伍建设相关材料;
4、创业基地建设相关材料;
5、创新创业项目合作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职业技术学院 贯彻执行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实施方案 贯彻执行 高等职业教育 创新 发展 行动计划 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