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历史通史知识结构表.docx
- 文档编号:25021835
- 上传时间:2023-06-03
- 格式:DOCX
- 页数:91
- 大小:53.20KB
届高考历史通史知识结构表.docx
《届高考历史通史知识结构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历史通史知识结构表.docx(9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考历史通史知识结构表
2014届高考历史(通史)知识结构表
时间
公元前三世纪以前的世界
夏、商、西周(前21世纪至前8世纪)
春秋战国(前8至前3世纪)
中国历史
经济
1、农业:
原始农业发展,经历了火耕、耜耕,青铜农具(在农业很少使用)三个发展阶段。
实行井田制;耕作方式:
青铜中耕但仍以石器锄耕为主;大禹治水。
2、手工业:
养蚕缫丝世界最早,商代出现斜纹提花织物;妇工;商周青铜冶铸繁荣,司母戊鼎最为著名;以“青铜冶炼”为主的官营手工业产生;商朝发明原始瓷器;西周晚期出现铁;商代中期陶开始向瓷过渡。
3、商业:
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
职业商人和最早货币出现;工商食官。
1、农业:
铁犁牛耕春秋出现、战国推广,生产力得到显著的发展,封建经济形成和初步发展;男耕女织的农耕经济(小农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典型特点;农业技术:
精耕细作;世界上先进的耕作方法:
垄作法使用;土地制度:
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井田制逐步瓦解,土地私有制产生,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确立;经济政策:
商鞅变法确立重农抑商政策,奖耕织;兴修水利:
都江堰、郑国渠;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手工业:
春秋晚期出现钢剑,春秋铁器出现和战国推广铁农具,以冶铁业为主的私营手工业产生。
丝织品品种多、产量大、质量高;陶向瓷过渡;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3、商业:
私商出现,打破“工商食官”局面,涌现大商人(春秋末范蠡被尊为商人祖师);商业发展促进城市繁荣,各主要诸侯国都城成为繁华商业城市。
政治
1、夏朝实行王位世袭制。
2、西周的宗法制、分封制。
3、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特点。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机构、神权与王权相结合(占卜)、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社会大变革时期:
1、春秋时期周天子势力衰微,诸侯割据争霸,分封制破坏;各国改革(鲁国“初税亩”、齐国管仲改革“相地而衰征”)公开承认土地私有。
2、战国时期(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等)各诸侯国变法运动持续数百年,秦国商鞅变法最为深刻,建立县制,封建制度得以确立。
3、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改革和变法,改变了三代的中央和地方行政制度,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形成。
4、选官制度:
世官制。
文化
文艺:
原始歌舞为后世戏曲起源;宫廷舞蹈。
绘画:
从萌芽走向成熟关键期,绘画以人物肖像为主,有帛画和壁画。
文字:
商代甲骨文表明汉字已具有完整的体系,周朝金文。
礼乐文化;《诗经》的内容。
科技:
日食、哈雷彗星。
夏朝历法《夏小正》。
1、思想:
百家争鸣;孔、孟、荀与儒家思想的形成。
法家思想符合社会发展需要,成为各国变法改革的思想理论武器;学术下移;教育打破学在官府局面,私学兴起,学在民间。
2、文艺:
天文、历法、医学、等科学技术和文艺有了发展。
大篆;文学《诗经》、楚辞代表了当时的文学成就;战国的帛画《人物龙风图》《人物驭龙图》,表明中国绘画艺术从萌芽走向成熟。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以乐舞戏谑为业的艺人,称为优伶。
3、科技:
哈雷彗星的记载(公元前613年,早欧600多年)、确立十九年七闰原则(春秋,早欧160年)《石氏星表》、《甘石星经》;医学《黄帝内经》(战国问世);战国司南,有关火药知识的记载文字。
世界历史
古代希腊(前9世纪-前4世纪中期)
古代罗马法的起源(前6-前3世纪)
经济
雅典城邦工商业奴隶制经济高度发展,为其奴隶制文明的高度发展奠定物质基础。
1、罗马法的起源。
①前6世纪末共和国初期,只有习惯法;②前五世纪中期颁布的《十二铜表法》,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③前3世纪中期以后,出现“万民法”。
2、罗马法的作用:
维系和稳固了罗马帝国的统治。
政治
1、希腊地理环境与城邦制度(前9-8世纪出现雅典奴隶制城邦国家雏形)对希腊文明的影响。
2、伯里克利时代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梭伦改革奠基;克里斯提尼改革确立;前5世纪中期伯利克利改革把雅典民主政治推向顶峰)。
3、雅典民主政治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
文化
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对人的价值的阐述。
西方人文主义思想起源。
选修
改革、人物
1、改革:
前6世纪初古希腊梭伦改革,奠定了雅典奴隶制民主制度的基础;前4世纪中期,秦国商鞅变法。
2、人物:
中国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孔子:
仁、礼的政治主张,性相近的人性论,“中庸”的哲学主张;创办私学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整理编撰了“六经”。
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奠基人,对中国和世界文化的发展影响深远。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政治著作《理想国》和他的教育实践对欧洲和世界影响深远;古希腊学者者亚里斯多德在物理、生物学、哲学、伦理学、特别是逻辑学方面具有开创性的贡献,其办学实践培养了人才,对整理和保存希腊文化贡献巨大。
时间
公元前三世纪至公元十三世纪的世界(上)
秦汉(前3世纪至公元3世纪)
魏晋南北朝(3世纪至前6世纪晚期)
中国历史
经济
1、农业:
重农抑商政策,汉初休养生息政策;牛耕逐渐普及全国;农学:
著作《氾胜之书》(作物栽培论述);《四民月令》(东汉,农事活动安排和农业生产技术);西汉发明犁壁、耧车、耦犁等先进农具和代田法、垄作法;汉代田庄;行“泰半之赋”;水利:
漕渠、白渠、坎儿井和东汉王景治黄河;耕作制度以连年种植为主,有休耕和两年三熟制。
2、手工业:
青铜器轻巧华丽;两汉出现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煤炭作燃料,淬火技术;东汉水排使冶铁长期领先世界;低温炼钢技术发明并推广;煮盐业发展迅速,汉武帝实行盐铁专卖制度;瓷器生产技术成熟,东汉晚期烧制出成熟的青瓷;丝路开通,丝绸外销激增。
3、商业:
“市”的形成与发展(长安商业区和住宅区严格分开,设令、长管理);主要商业城市(汉代长安、洛阳、临淄、宛、成都等大城市,发展为著名商业中心,当时称“五都”)。
农业:
《齐民要术》(北魏)是世界现存最早的杰出农书;出现间作、套作的复种技术,绿肥种植是耕作技术一大成就;三国时马均发明翻车(灌溉工具),北魏均田制、三国屯田制推行;耕耙耱技术形成,直到今天人们基本上都沿用。
北方农业恢复和发展,江南开发步伐加快,开始赶上北方,南北经济逐渐趋向平衡,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基。
手工业:
发明灌钢法,钢量、质大为提高,达到当时世界最高水平;并烧制出成熟白瓷。
商业:
社会动荡,北方商业波动性大;南方商业小幅发展,商税及其相关税种成为东晋南朝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南方商业有所发展,出现草市和草市尉。
政治
1、秦朝:
秦朝灭六国,统一全国;秦始皇确立皇权至上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中央确立皇帝制度与三公九卿制;地方废除分封制,全面推行郡县制);颁布《秦律》。
全面理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2、汉朝:
汉承秦制。
汉初采用郡国并行制;汉景帝平定了“七国之乱”;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
建立“中朝”、设刺史、实行“推恩令”解决王国对中央的威胁,使中央集权得到初步巩固;实行察举制选官;中国向朝鲜、日本、西亚和欧洲的交往。
政权更替频繁,封建国家大分裂,局部统一出现和民族大融合,士族制度形成;北方各族封建化,初步形成三省体制,北魏孝文帝改革推动了北方民族大融合;选官:
九品中正制。
文化
1、思想:
思想专制,秦始皇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汉初“无为而治”,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大一统、天人感应与天人合一、君权神授、罢黜百家…,仁政和纲常),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董仲舒新儒学的主张;佛教西汉末年传入中国,道教东汉时期民间兴起。
2、文艺:
秦统一文字,篆、隶通行,东汉始创楷书;表现出大一统时代恢弘的文化气度的“汉赋”成为主要文学体裁。
绘画门类丰富,壁画、帛画与战国传承明显;《夫妇宴饮图》是杰作;太学出现。
3、科学:
汉武帝似的太初历以正月为岁首,世界上最早关于太阳黑子的记录(西汉),张衡解释月食现象,天文仪器(浑仪是望远镜发明前世界上最先讲的天文观测工具,地动仪,早欧1700多年);《黄帝内经》(西汉编订)现存较早的重要医学文献,奠定了祖国医学的理论基础,《神农本草经》(东汉)是中国第一部完整的药物学著作,东汉末的华佗(神医)和张仲景(医圣)的《伤寒杂病论》是后世中医的重要经典,《九章算术》(东汉)标志中国古代数学形成完整的体系;造纸术西汉发明、东汉蔡伦改进与外传;《氾胜之书》是中华民族对世界科技的巨大贡献。
其他如史学《汉书》、《后汉书》、《史记》等。
1、思想:
佛教盛行、道教广为传播,儒学面临严峻挑战但吸收佛、道精华取得新发展——“三教合一”;士人群体的形成。
2、文艺:
书法和绘画:
书法进入自觉发展阶段,楷书完善、草书成熟,晋代盛行行书,王羲之《兰亭序》“天下第一行书”;士大夫画家活跃,顾恺之“以形写神”,顾恺之(《女史箴图》)等有力推动绘画发展。
文人画注意以形写神;伴随着佛教的兴起,云冈石窟、龙门石窟也显示了辉煌的雕刻艺术成就。
敦煌莫高窟开始出现。
文学:
承上启下,诗歌完成了古诗从四言、五言、骚体到七言的过渡,“建安文学”、田园诗、乐府诗(民歌)。
3、科技:
魏晋时数学家刘徽极限理论,祖冲之和圆周率(小数点后七位数,早西近千年);贾思勰和《齐民要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西晋裴秀(地图学家)绘制《禹贡地域图》,还提出了绘制地图的原则;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
世界历史
古代罗马法的发展(前3世纪-公元6世纪)
政治
1、古代罗马法的发展。
①公元三世纪初,罗马帝国境内自由民之间公民和非公民区别开始消失,公民法和万民法之间的区别失去意义;②6世纪时东罗马皇帝查士丁尼《民法大全》,标志着罗马法体系的最终形成。
2、罗马法的内容:
①公民法和万民法②习惯法和成文法③核心内容是承认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提倡自由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选修
改革、人物
改革:
公元5世纪后期,中国南北朝时期鲜卑族杰出政治家冯太后及其子北魏孝文帝进行改革。
时间
公元前三世纪至公元十三世纪的世界(下)
隋唐(6世纪晚期至前10世纪中期)
宋元(10世纪中期至前13世纪晚期)
中国历史
经济
1农业:
耕作技术:
南方水田精耕细作技术成熟。
水稻种植普遍采用育秧移栽技术;江东地区出现适应水田和各种土壤精耕细作的曲辕犁。
发明灌溉工具筒车;地税:
均田制、租庸调制、两税法;水利:
大运河,渠堰使;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征收茶税(唐中期);南方进一步开发,开始超过北方,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安史之乱)。
2、手工业:
制瓷业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
唐三彩,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并远销欧洲。
丝织业技术精湛、吸取波斯织法和图案;海上丝路;匠户制度,官营手工业规模大、私营手工业兴起。
铸铁采用切削、抛光、焊接等工艺。
3、商业:
“市”的形成与发展(市坊用围墙隔开;白天定时开市、闭市;农村集市有了进一步发展,有些发展成重要市镇);主要商业城市(唐代长安、洛阳,扬州、益州商业繁荣,以长安两市为最,西市胡风胡俗流行,后期商业经营的地域限制逐渐被打破;出现柜坊和飞钱(汇票);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设市舶使专管对外贸易);夜市出现(唐后期)
1、农业:
稻麦复种制标志精耕细作技术全面成熟;北方出现中耕农具耧锄;宋朝出现利用水力的高转筒车;外来农作物品种的引进和推广、引进占城稻;南北作物相互推广、种植区域扩大、苏湖熟,天下足;元朝《农书》;我国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
2、手工业:
部门增多,出现了新兴的棉织业,棉花种植到闽粤地区,元代黄道婆改进技术,推动了棉纺织业的发展;宋朝时,瓷窑遍布全国各地,出现了五大名窑,景德镇著名瓷都,吸收写实风格;元代成为全国制瓷中心,元代烧制出青花瓷。
3、商业:
城市经济发展,商品经济空前繁荣;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市”的形成与发展(两宋市坊界限被打破,店铺随处可设;早晚都可经营;四川地区出现世界最早纸币交子);主要商业城市(宋代:
开封、临安;元代大都是政治文化中心也是繁华的商业大都市;杭州是南方最大的商业和手工业中心;泉州是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
政治
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互相牵制,分工明确,既提高了办事效率,又加强了皇权,中央集权制度完善;地方道州县,安史之乱后出现藩镇割据局面,中央集权遭削弱;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采用科举制的封建选官制度。
分裂割据和若干民族政权并立走向统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北宋加强中央集权解决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和武将争权的问题。
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加强中央集权和有效地加强了对全国的管辖和统治。
政治制度及措施:
中央:
宋代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关,其长官为宰相;设枢密院(使)为最高军政机构;设参知政事和三司使分割宰相行政权和财权,皇帝得以独揽大权。
地方:
派文臣任地方官,更戌法,设通判、转运使;宋代改道为路,设路州县三级;监察:
设通判监察地方官。
元代中央:
设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另有宣政院、枢密院。
地方:
创立行省制度加强中央集权,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中国省制的开端。
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西南土司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特点。
文化
思想:
儒学发展更为辉煌,提出“三教合归儒”主张,儒学复兴。
文艺:
进入黄金时期,李白、杜甫和白居易的诗是唐诗发展繁荣的丰碑;通俗文学体裁——“传奇”出现。
书法楷书步入盛世,名家名作迭出,欧体(初唐)、颜体(盛唐)《颜氏家庙碑》、柳体(中晚唐)《神策军碑》争奇斗艳,注重规范法度;草书大家张旭、怀素,潇洒奔放,尽显时代气息。
绘画吸取印度、波斯等外来美术风格,杰出画家(展子虔、阎立本、吴道子);莫高窟壁画盛极一时,山水画展现盛唐景象;促进了亚洲文明的发展和西方文明的时步。
科技:
隋唐时期的雕版印刷处于世界领先地位,雕版印刷868年《金刚经》;僧一行编《大衍历》,标志中国古代历法体系的成熟,还是世界上用科学方法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的创始人;火药发明、唐末应用于军事;医学:
唐朝孙思邈《千金方》,吐蕃名医元丹贡布《四部医典》,《唐本草》(唐高宗,世界上最早的、由国家颁行的药典)。
教育:
科举制度推行;
音乐舞蹈:
民间音乐进入宫廷,称燕乐,反映民族融合;宫廷舞规模宏大,吸收各族风格,著名的有《秦王破阵乐》。
1、思想:
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思想,形成新儒学即理学(程朱理学),南宋的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存天理,灭人欲”实际是为封建等级制度辩护。
代表二程、朱熹。
2、文艺:
宋词、元散曲成为主要文学体裁;宋“话本”兴起。
元杂剧把中国的戏曲艺术推向成熟阶段,关汉卿等的优秀剧作鞭挞了封建势力对人民的压迫。
书法与绘画:
书法追求个性、忽略风度,倡导有意无法,书法四大家;绘画艺术全面发展,两宋宫廷画活跃、画学兴起;绘画成为商品;风俗画为最大亮点,代表作《清明上河图》。
3、科技:
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管形火器出现;罗盘针用于航海;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是我国成为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元代郭守敬的《授时历》在当时世界也是最先进的;王祯的《农书》是四大农书之一。
4、教育:
学校制度完备,书院兴起,知识分子地位提高、市民阶层队伍扩大。
世界历史
中世纪的欧洲(约公元7世纪-13世纪)
经济
政治
文化
选修
改革、人物
人物:
7世纪上半期,中国古代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唐太宗李世民。
时间
14-19世纪初的世界
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的中国(14世纪中期-1840年)
中国历史
经济
1、农业:
农耕经济过度发展:
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明显提高,出现风力水车;双季稻扩种和产量提高,玉米和甘薯等高产作物引进和推广,棉花广泛种植并成为民众的主要衣料,耕地面积扩大、人口增长;徐光启《农政全书》
2、手工业:
16世纪以前中国的炼钢技术仍领先世界;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制瓷技艺进一步发展,瓷器种类丰富,明清发明五彩瓷和珐琅彩瓷,瓷器大量外销,江西景德镇是著名的瓷都;丝织业中心:
苏杭,《天工开物》、资本主义萌芽,私营手工业取代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3、商业:
大批商业市镇出现,城镇经济空前繁荣,城市生产性和专业性增强;商帮涌现(徽商、晋商);农产品商品化,商品流通扩大;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世界经贸中心之一。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重农抑商、“禁海”“闭关锁国”政策严重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
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政治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空前强化:
明朝裁撤中书省,并废除丞相,权分六部,由皇帝直接管理;明成祖时内阁制度正式确立,大学士开始参与军国大事。
实行厂卫特务统治、八股取士等,地方废行省设三司;清朝沿用内阁制,雍正帝时设立军机处,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专制皇权发展到顶峰、大兴文字狱。
对外:
海禁和闭关锁国。
君主专制得到强化同时暴露封建制度的腐朽性。
封建制度走向衰落,阻碍了社会进步,中国开始落后于世界。
文化
1、思想:
理学发展到新阶段——王阳明心学;出现反封建色彩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批判封建理学,否定君主专制,并主张个性自由,提倡“经世致用”、“工商皆本”。
2、文艺:
空前繁荣,反映封建制度的衰落,具有高度的反封建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通俗文学形式——小说蓬勃发展,四大名著出现;传奇、京剧的产生与发展,并在同光年间迎来第一个繁盛期。
绘画艺术最突出的是士大夫文人画,最能反映其风貌的是写意画,民间绘画兴盛;书法艺术强调个性创造,平民化和世俗化。
3、科技:
传统科技仍走在世界前列,近代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明显落后于西方;以《农政全书》、《本草纲目》为代表的古代科技达到顶峰。
世界历史
14-16世纪的欧洲--资本主义的兴起萌芽时代
17-19世纪初的欧洲
经济
1、14、15世纪,意大利最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2、1500年前后,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掠夺扩张,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世界开始成为一个整体。
资本主义进入工场手工业时期,人类文明开始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迈进。
1、荷、英野蛮抢夺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商品市场。
2、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主要途径(在殖民扩张和海外贸易的推动下,世界市场进一步拓展),重商主义政策广泛盛行。
3、第一次工业革命。
政治
形成中的资产阶级掀起反封建(天主教会)--宗教改革(1517年)斗争,西欧封建制度的瓦解。
西欧列强的殖民扩张(荷兰、英国;17-18世纪),早期的资产阶级革命爆发,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建立(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君主立宪制的确立(1640-1689年)、美国独立战争和共和制的确立(1775-1787年)、法国大革命(1789年-1794年)。
文化
1、“文艺三杰”薄伽丘、但丁、彼特拉克的主要作品;马丁·路德的主要思想;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2、科技:
伽利略为经典力学的创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1、启蒙运动思想家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康德的主要观点;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启蒙运动的社会影响。
2、科技:
牛顿创立经典力学体系;经典力学在近代自然科学理论发展中的历史地位。
对外
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掠夺扩张
西欧列强殖民扩张(荷兰、英国;17-18世纪)密切各地区联系。
时间
19世纪初至19世纪60年代的世界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1860年)
中国历史
经济
1、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近代工业体系慢慢形成,但不完整,近代化举步维艰:
(自然经济逐渐解体;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近代工业出现:
外商企业;洋务运动兴起,开启中国工业现代化;民族工业的兴起,
2、社会生活:
西方生活方式开始传入,通商口岸衣食住行等社会习俗开始变化。
逐渐多元化:
服饰:
西装传入、长袍马褂仍流行;旗袍;饮食:
西餐馆,面包房;租界出现西式住宅;交通:
轮船;在华传教士办报。
政治
1、侵略:
列强入侵,两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始、加深:
①鸦片战争(1840-1842):
作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它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1856-1860),进一步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2、人民反侵略反封建的不断增强;封建制度日益衰落,但封建势力依然强大:
抗争:
①禁烟运动②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③葛云飞等爱国将领(定海)革命:
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年)是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3、军事:
火枪利炮逐步武装军队,新式的海军、陆军诞生。
外交
闭关锁国的局面逐渐被打破,中国被迫日益对外开放。
文化
1、向西方学习,开始探索救国救民真理的进程,萌发新思潮:
林则徐和魏源主张:
师夷长技以制夷;搜集西方情报;编译书籍和报纸;著书和了解世界各国情况;但没有引起知识分子的共鸣和没有付诸行动,仅停留在器物层面
2、民主思想逐步产生:
太平天国运动的革命纲领:
从《天朝田亩制度》到《资政新篇》。
世界历史
第一次工业革命和自由资本主义时代的欧美(19世纪初-19世纪60年代)
经济
1、工业革命在英、法、美三国迅速发展,并在19世纪中期相继完成。
棉纺织技术的一系列革新成果和蒸汽机的发明和运用,促进机器普及和生产发展,大机器生产的工厂代替手工工场。
作为这次工业革命的中心,1840年前后英国成为世界第一个工业国家,取得世界工业垄断地位。
工业革命继续向德、奥、俄、日等国扩展。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向工业文明转型,工业化时代的到来;资本主义列强加紧出全球范围的海外扩张,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世界联系越来越紧密。
2、第一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19世纪中后期一个统一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了)。
政治
1、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遍及世界,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的确立(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不断完善(三次议会改革);美国内战(1861年);法国共和制最终确立(1875);俄国农奴制改革(1861年)、日本明治维新(1868年)、德意志统一(1871年)),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英国海外殖民霸权和世界霸主地位的确立。
2、国际工人运动的兴起和发展,社会主义诞生和社会主义运动蓬勃发展(欧洲三大工人运动、马克思主义诞生(1848年)、第一国际(1864-1871年)、巴黎公社(1871年);3、西方殖民主义第二次扩张高潮,东方从属于西方。
文化
1、思想:
思想界自由主义兴起(亚当·斯密《国富论》);《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大意义。
2、科技:
蒸汽机的发明;科学理论重大突破:
达尔文进化论(1859年)的主要观点及其意义。
3、文艺:
对“理性王国”和工业革命后的社会的失望和不满,催生了19世纪的浪漫主义文学、现实主义文学(拜、雪、巴、托);古典音乐(贝),印象派音乐与绘画(现实主义美术)。
选修
改革
改革: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
时间
19世纪中晚期至20世纪早期的世界
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加深(1861-1894)
民族危机的加深和旧民主革命的高潮(1894-1912)
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1912-1919)
中国历史
经济
1、经济:
洋务派近代工业的创办及其影响;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2、社会生活:
留美幼童揭开“断发易服”序幕。
轮船、铁路,四通八达的电报网形成,近代报刊产生。
1、经济:
列强资本输出进一步瓦解自然经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2、社会生活:
维新派倡导、临时政府颁布法令推进“断发易服”、“废止缠足”,改革传统婚姻制度,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欢迎;辛亥革命前近代铁路网格局奠定,汽车传入上海,航空业开始;19世纪末20世纪初,电话传入、电影业起步,报刊唤起民众方面启蒙作用重大。
1、经济:
民国初期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
2、社会生活:
改阳历,采用先生、同志等称呼,城市婚丧仪式简约文明,但农村传统风俗依旧;公路修筑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 历史 通史 知识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