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打印版小学语文S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案.docx
- 文档编号:25021482
- 上传时间:2023-06-03
- 格式:DOCX
- 页数:48
- 大小:46.90KB
完整打印版小学语文S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案.docx
《完整打印版小学语文S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完整打印版小学语文S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案.docx(4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完整打印版小学语文S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案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
主编:
赵彦谢安平
编写人员:
邓燕萍刘元乐温幼萍殷燕魏秀丽史淑敏李岩
第四单元情暖人间
单元教材解读:
本单元以“情暖人间”为题材编排了五篇课文,其中《古诗三首》《穷人》《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精读课文,《永生的眼睛》《船长》是略读课文。
这五篇课文涉及的范围既有抒发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的古诗,又有表现人与人之间仁爱之心的小说;课文的主人公既有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穷人,又有伟人鲁迅、忠于职守的船长;课文的作者既有中国古代著名诗人,又有世界著名的大文学家。
学习本单元课文,可以使学生从各个不同角度去感受人间真情。
本单元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的描写,来表达人间真情的”为专题。
单元前的导语以诗歌一样的语言描述了人间真情,并对学生阅读本单元课文作了点拨和提示。
五篇课文都是围绕着本单元的专题选编的。
课文后面的思考题都有涉及这些方面的阅读要求;篇篇课文打动人心,都安排了有感情朗读的训练,以使学生在品味课文的语言中,感悟文章所表达的人间真情。
本单元的“语文百花园”包括“温故知新”“口语交际”“习作”三个栏目。
“温故知新”栏目有三项内容:
一项是“句式变换”,编排的是把直接转述变为间接转述的练习;一项是“拓展与交流”,重点引导学生学习本单元课文中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的描写来表达浓浓的人间真情;一项是“积少成多”编排的是一首古诗《赠汪伦》(李白)。
。
本次口语交际内容是“辩论会”,辩题是“是冷漠还是真爱”。
教材设计的情境是:
年幼的孩子摔倒了,哭喊着让妈妈抱;妈妈则让孩子自己站起来。
正反双方的观点是“这个妈妈对孩子真冷漠!
”“这才是真正的爱!
”
习作的内容是写一个人物群体。
可以写学校中与老师同学一起学习、游戏等活动,也可以写在家里和家人的生活情景,通过介绍这个群体,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教学本单元课文,应注意以下几点:
1、要很好地把握编者意图,重点指导学生围绕本单元专题开展学习活动。
2、通过本单元的教学,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课文中描写人物的方法,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本单元随课文识字14个,会写生字13个。
15古诗三首
教材简析:
本课编排的三首古诗《送元二使安西》《黄鹤楼送盂浩然之广陵》《赋得古原草送别》分别是唐代诗人王维、李白、白居易的著名诗作。
三首诗都是描写送别朋友时,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浓浓深情。
《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又叫《赠别》《渭城曲》《阳关曲》《阳关三叠》。
大约作于安史之乱前。
这是古代送别诗中的名作,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
安西是唐代朝廷为统辖西域地区而设置的安西都护府的简称,在龟兹城(今新疆库车附近)。
这位姓元的朋友奉朝廷的使命前往安西。
唐代从长安往西去的,多在渭城送别。
渭城是秦朝的都城咸阳,汉朝时改为渭城,在今天的西安市西北,渭水北岸。
元二:
姓元,排行第二,是作者的朋友。
使:
出使。
《黄鹤楼送盂浩然之广陵》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
这首七言诗描写的是春天里李白送别好友盂浩然时的情景,表达了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之广陵”,之:
去,到。
就是到广陵(今扬州)去。
《赋得古原草送别》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十六岁时写的,是一首应考的习作。
按科场考试的规矩,凡指定限定的诗题,题目前应加“赋得”二字。
《赋得古原草送别》即是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设计理念:
通过本课学习,进一步激发学生诵读、积累古诗的兴趣;引导学生应用注释等方法,落实自能读懂诗意的能力培养;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想象,让学生感受人间真情的美好,更加懂得珍惜友情。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自选一首诗默写下来。
2、引导学生结合注释读懂诗的意思,并能试着讲下来。
引导学生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与朋友相送时的思想感情。
3、学习本课生字,正确认读“浥”,会写“孟”“陵”“鹤”。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2、引导学生结合注释读懂诗的意思,培养学生自能读懂诗意的能力。
引导学生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与朋友相送时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与朋友相送时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钢琴曲《神秘花园》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课前活动
应用多种形式让学生背诵古诗文,感受积累古诗文的成就与快乐,让教室弥漫浓浓的古诗文味,为学生课内学习古诗创设一个诗文语言情感场。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人间有了亲情,让我们体验到亲人的关爱;人间有了友情,让我们感受到生活的美好……我们要学习的15课是三首描写送别朋友的古诗。
一首诗,就像一杯盛满友情的美酒;一首诗,就是一幅嵌满友情的画卷。
让我们一起走进唐代王维、李白、白居易三位诗人写的三首古诗,走进他们送别的场面,分享他们浓浓的朋友惜别之情。
【言简意赅的谈话导入,把学生的思绪引到了本课要学的古诗上。
既明确了所要学的古诗的相关内容,又感受到了世间友情的珍贵,也激发了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
】
这节课我们先学习其中的两首——《送元二使安西》《赋得古原草送别》。
二、通读古诗,读顺读熟
1、学生各自自由轻声读,读准字音。
2、指名读,结合正音。
(1)《送元二使安西》要注意多音字的读音:
朝(zhāo)、舍(shè)
(2)《赋得古原草送别》要注意的字音有:
枯(kū)
3、应用不同形式的读(自由轻声读、同桌互读,分组读,齐读等),达到读顺,读熟。
【正确、流利朗读古诗,是学生学习过程不可缺少的环节。
让诗句先印在学生的脑海里,更有利于后面学习活动的开展。
】
三、自学诗句,借助注释明诗意
1、让学生边读诗句边看注释,试着讲讲两首诗的诗意,不懂之处做上记号。
教师巡视指导。
2、同桌或小组交流,试着讲讲自己对诗句的理解,互相纠正不正确的地方。
教师巡视指导。
【授之予鱼,不如授之予渔。
本教学环节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让学生借助注释等了解诗意,是本学段学生所必须培养的一种能力。
】
四、品读诗句,想象画面悟诗情
第一首:
《送元二使安西》
1、对作者王维你了解多少?
用一句话介绍他(师自己要有所准备)。
2、交流对诗意的理解。
(1)指名说题目的意思,师简介:
从诗题可以知道,这是一首送友人赴边之作。
当时被送的这位朋友元二奉朝廷的使命前往安西。
(2)一二两行诗句。
a、指名说诗句意思。
【诗句的意思大意对即可,不必苛刻要求。
告诉学生说诗意时,根据表达的需要可以适当调整诗句中的词序。
】
b、师:
你从这两行诗句中的哪些词语看出,作者是在什么情境中送别朋友的?
在这情境中送别朋友心情如何?
(送别的地点——渭城,时间、天气——朝雨,环境——客舍青、柳色新。
朝雨湿尘,不湿路,友人扬鞭,不扬尘,舍青柳新景致虽好,但朋友征途万里送别思绪乃万千。
)
c、指导学生朗读一二两行诗句。
(2)三四两行诗句。
a、指名说诗句意思。
b、这两行诗句中,作者是围绕哪个词来写的?
当时那“劝”的场面是怎样的呢,请想一想,说一说。
c、师反复引读这两行诗句:
①诗句中告诉我们,之所以“劝君更尽一杯酒”,是因为友人——(生)“西出阳关无故人”。
②是呀,想到老朋友要经历万里征途跋涉的艰辛与寂寞,千头万绪不知从何说起,只能举杯相劝——生读……
③老朋友相送饯别,心中依依不舍,千言万语无从说起,只能举杯再劝——生读……
④老朋友今日出使安西,不知何日才能相逢,千言万语无从说起,只能举杯又劝——生读……
……
3、此时此刻,你体会到了什么?
(朋友间依依惜别,友情深厚等。
)
【三、四两行诗句的教学,在让学生明诗意的基础上,扣住诗眼“劝”想画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丰实了诗的内容,从中也让学生感受到了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扣住“劝”设计引读,让学生在情境诵读中进一步感受到朋友之间的浓浓惜别之情。
】
4、配乐反复朗读整首诗(可用不同形式)。
【在配乐诵读中,感受诗句的美,感受诗的意境的美,感受诗中情谊的美。
】
我们品完了诗人王维诗中送给世人的这缕浓浓的友情之后,让我们到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再去寻找朋友之间分别时的依依之情。
第二首:
《赋得古原草送别》
1、对作者白居易你了解多少?
用一句话介绍他(师自己要有所准备)。
师简介《赋得古原草送别》是诗人白居易十六岁时写的,是一首应考的习作。
按科场考试的规矩,凡指定限定的诗题,题目前应加“赋得”二字。
《赋得古原草送别》即是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诗前四句写"原上草",后四句写"古道送别"。
据宋人尤袤《全唐诗话》记载:
白居易十六岁时从江南到长安,带了诗文谒见当时的大名士顾况。
顾况看了名字,开玩笑说:
“长安米贵,居大不易。
”但当翻开诗卷,读到这首诗中“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两句时,不禁连声赞赏说:
“有才如此,居亦何难!
”连诗坛老前辈也被折服了,可见此诗艺术造诣之高。
2、交流对诗意的理解。
(1)请学生说诗句意思。
(2)让学生再读全诗:
请从诗中圈画出表现古原草生命力强的特点的词语?
a、生圈画,师巡视;圈画后交流。
b、让生反复自由读诗,在读中想象古原草茂盛的样子,读后请生说说看到的画面。
【让学生感受古原草的勃勃生机,进一步体验古原草所具有的顽强的生命力。
】
(3)请从诗中画出描写朋友相送的诗句。
作者在送别朋友时,他眼中繁茂的草儿是如何满怀离别之情的呢?
【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作者借春草表达的情意,让情和景相融在一起。
】
(4)应用师生接读的形式(师读一句,生接读下一句),反复接读全诗。
激活画面,体会诗情。
【应用接读,意在让教师有感情的读,带动学生有感情的读;在反复接读的过程中,达到有感情的朗读。
在有感情的朗读中,进一步体验了诗中蕴涵的思想感情。
】
3、此时此刻,你体会到了什么?
4、配乐朗读整首诗,读本课学得两首诗。
五、课后练习
1、背诵本课学习的两首古诗。
2、写一段话。
展开合理的想象,把《送元二使安西》中那“劝君”的场面写下来。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王维、白居易写的《送元二使安西》《赋得古原草送别》两首古诗,分享了他们与友人送别的场面,体验到了朋友之间浓浓的惜别之情。
这节课我们学习诗人李白写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品一品“诗仙”用人间友情酿造的这杯美酒。
二、通读古诗,读顺读熟
1、学生各自自由轻声读,读准字音。
2、指名读,结合正音。
3、应用不同形式的读(自由轻声读、同桌互读,分组读,齐读等),达到读顺,读熟。
三、自学诗句,借助注释明诗意
1、让学生边读诗句边看注释,试着讲讲这首诗的诗意,不懂之处做上记号。
教师巡视指导。
2、同桌或小组交流,试着讲讲自己对诗句的理解,互相纠正不正确的地方。
教师巡视指导。
四、品读诗句,想象画面悟诗情
1、请学生各用一句话介绍他所了解的李白(师自己要有所准备)。
2、交流对诗意的理解。
(1)指名说题目的意思。
师问:
题目向我们传递了哪些信息?
【师的设问培养了学生认真读题的良好习惯,也培养了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
】
(2)一二两行诗句。
a、指名说诗句意思。
b、师:
你从这两行诗句中你看到了什么?
在烟花三月的季节里,你可以看到什么?
此时你想做什么?
孟浩然与李白会做什么呢?
【抓住“烟花三月”设问,一是唤醒学生脑海里美丽的春景画面。
二是体验诗人的离别愁情。
在这明媚的春光中,孟浩然与李白本可一边饮酒,一边赏尽春天美景,一边吟诗作对,但朋友却要“下扬州”,不免愁情满怀。
为体会三、四两行诗句所蕴涵的诗情也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
c、交流,适时引导读诗句。
(2)三四两行诗句。
a、指名说诗句意思。
b、此时的李白在干什么?
诗句呈现的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想一想,说一说。
【想象的力量是无穷的。
学生通过想象,激活了诗句所呈现的画面,给李白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注入了生机。
】
c、师创设情景,反复引读诗句——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用学生的答案引读诗句:
老朋友乘坐的船已扬帆远去,李白为什么还站在江边呢?
【设问具有开放性。
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与表达能力,而且也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李白对朋友的深情。
通过引读,又盘活了诗句;诗句盘活,又加深对诗情的体验。
】
3、此时此刻,你体会到了什么?
(朋友间依依惜别,友情深厚等。
)
4、配乐读整首诗,读三首古诗。
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五、诵读诗句(名言),感受友情之珍贵
(1)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
——(唐)王勃
(2)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
——(唐)高适
(3)人生贵相知,何用金与钱。
——(唐)李白
(4)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春秋)子夏
(5)钟子期死,伯牙终身不复鼓琴。
——《汉书》
(6)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
——(唐)张九龄
(7)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唐)李白
(8)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
——(东晋)陶渊明
(9)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唐)王昌龄
(10)轮台东门送君去,雪上空留马行处。
——(唐)岑参
(11)真正的朋友,是一个灵魂孕育在两个躯体里。
——亚里士多德
【适当的拓展,丰实了学习的内容。
诵读诗句(名言),进一步感受人间友情之珍贵。
】
六、课后练习
1、从三首古诗中,自选一首默写下来。
2、展开合理想象,把《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所描绘的画面写下来。
补充建议:
1、这三首的意思不难懂,学生在参照注释的基础上,经过老师的点拨就能粗之大义。
因此老师不必在疏通语言上下太大功夫。
2、对诗的意境的感悟,主要在了解诗意的基础上,通过多读悟出来。
因此老师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读懂大意,诗入诗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一要做到理解到位;二要想象画面;三要体会感情。
熟读成诵,才能背下来。
16穷人
教材简析:
《穷人》选自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一篇小说。
写的是渔夫的妻子桑娜和她的丈夫不顾自家的困苦,收养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的故事。
这篇小说反映了在沙皇统治下的俄国,穷苦渔民的悲惨生活,表现了穷苦的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宁可自己多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高尚品质。
故事是围绕桑娜,特别是她复杂的内心活动展开的。
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课文可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l、2自然段)写渔夫的妻子桑娜在寒风呼啸的深夜焦急地等待着出海捕鱼的丈夫归来。
第二部分(第3—11自然段)写桑娜抱回了西蒙的两个遗孤,内心忐忑不安。
第三部分(第12—27自然段)写渔夫回来后知道了西蒙死了,主动提出抱回两个孩子。
选编本文的目的:
使学生通过渔夫的妻子桑娜和她的丈夫是怎样不顾自家的困苦,收养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的故事,了解在沙皇统治下的俄国,穷苦渔民的悲惨生活;感受到穷苦的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宁可自己多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高尚品质。
设计理念: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不可替代的。
所以本教学设计在教学预设中,积极为学生创设与文本对话的平台,以读为本,关注学生学习兴趣、习惯、能力的培养,注意方法,落实过程,极力让学生在学习中提高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
1、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自觉积累课文中自己喜欢的语句。
2、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通过课文描写人物心理活动和对话的语句,引导学生体会桑娜和渔夫的高尚品质。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正确认读“寡、忐、忑、魁”等4个生字,会写“帐、帘、忐、忑、魁”等生字组成的词语,激励学生学习应用“忐忑不安、心惊肉跳、自作自受”等常用词语应用写话。
激励学生进行对话、或心理活动描写小练笔。
4、引导学生通过具体的语言环境,体会省略号在不同句子中所表达的意思,懂得省略号的用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通过课文描写环境和人物对话、心理活动的语句,引导学生体会桑娜和渔夫的高尚品质。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对人物语言、心理活动等描写表现人物特点的。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准备:
课前预习。
1、通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画出生字新词,应用学过的方法理解新词)。
2、找一找,课文写到了哪几个穷人,他们是什么关系?
这些人物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揭题读题,粗识“穷人”
1、教师板书:
16穷人
2、请学生齐读课题。
师问:
你在读课题的时候,脑子里闪现出的是怎样的画面?
3、师小结引入:
穷人因为穷,他们家徒四壁,缺衣少食,贫穷就像影子一样跟随着他们。
尽管物质生活的贫困压得他们喘不过气起来,但是善良的心灵让他们成为怀有崇高人格的“富翁”。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课文中的主人翁——桑娜和渔夫就是这样的人,他们怀有一颗比金子还透亮还宝贵的心。
同学们在预习中读课文时,一定被他们的精神所感动。
【谈话赞扬文中人物,唤醒学生的情感,为学生走进文本注入情感生命。
】
二、通读课文,初步感知
1、让学生自由轻声通读课文,请数名学生读课文(各一遍)——尽量做到正确、流利。
【初读环节的“读”要落实。
虽然课前布置了学生读课文,但是课堂初读的“读”还应有一定的时空留给学生。
】
2、请学生简介课文人物关系,谈初读课文后的感受。
3、词语教学。
(1)学生质疑、释疑——不理解的词语。
(2)读词语,联系课文想画面——读下面两组词语(可齐读或指名读,在生读时注意正音),在读的时候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有什么感受?
①桑娜a白色帐子缝缝补补
b心惊肉跳眼帘忐忑不安自作自受
②渔夫魁梧黎黑湿淋淋忧虑
【词是最小的语言单位,每个词语都有它的意思。
但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每个词语又有了新的生命。
在词语教学中,不但要让学生能掌握它的音、形、义,还要充分发挥它在语境中所具有的生命力。
】
4、让学生自由通读课文,完成以下任务:
(1)按以下的提示,给课文分为三个部分,并想一想每部分主要写了什么?
提示:
第一部分
(1)——
(2)自然段(焦急等待)
第二部分(3)——(11)自然段(抱回孤儿)
第三部分(12)——(27)自然段(催促桑娜)
(2)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给学生充足的初读时空,让学生扎扎实实地完成初读课文的任务,为后文的阅读感悟打好基础。
】
(3)质疑——提出不懂的问题。
5、学生自学后在班级交流,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与评价。
三、课后练习
1、抄写本课的生字新词及自己想要积累的词语。
2、选择自己喜欢的自然段多读几遍,选择一些自己喜欢的句子背一背。
第二课时
一、交流句段积累,培养积累兴趣
让学生互相交流各自选读了哪些自然段,选背了哪些自己喜欢的句子。
教师给予肯定鼓励,积极促进学生积累语言习惯的养成。
【积累语言,是语文学习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自始至终都应给予关注,培养学生积累语言的好习惯,激励学生积累语言。
】
二、精读课文句段,体会人物品质
(一)精读第一部分。
1、让学生轻声读(或默读)一二自然段,圈画出描写穷人桑娜家境贫困的词句?
从这些词句中还体会到什么?
(1)要求学生一边读一边圈画批注,教师巡视指导。
【教材只是教学的一个凭借。
教学中用好教材,关注学生阅读能力、阅读习惯、阅读品质的培养,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阅读,喜欢阅读才是最重要的。
】
(2)交流反馈,交流中适时渗透朗读,在读中加深体验。
a、体会贫困——这是一个极度贫困的家庭。
利用“嘶哑的钟声”不断地响着反复引读“桑娜沉思”的内容中描写家境贫穷的句子”,在引读中体会“……”的作用。
b、体会人物特点——这是一个值得敬佩的家庭:
桑娜——勤劳、善良。
渔夫——勤劳、勇敢。
2、读读这两段话中的其它语句,你从中又体会到什么?
(环境——天气非常恶劣;桑娜能干善良;家境贫困。
)
3、教师小结:
这是一个海上起着风暴,又黑又冷的夜晚;这是一个家境贫困,为了维持生计用自己的生命在拼的人家;读了这部分内容,我们为桑娜的勤劳、善良、能干,为渔夫的勤劳、勇敢感到敬佩,为这个家庭生活的困境感到担忧。
让我们继续往下读,一起去关心他们的命运,去感受他们勇敢面对生活的精神。
(二)精读第二部分。
1、自由读,一边读一边圈画描写桑娜的语句,一边想一边批注:
从描写桑娜的这些语句中,你分别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桑娜?
可以出示:
我从这个(些)句子,看到了一个的桑娜。
【引导学生抓住描写人物言、行、思等语句,体会人物特点。
出示句式,作为学生阅读的拐杖。
】
(1)学生读,圈画,思考、批注。
教师巡视指导。
句子分析例谈:
a、“睡觉还早”真的还早吗?
(牵挂亲人——善良)
b、出门想起女邻居西蒙,写桑娜所思,所为,所言的语句(同情别人,心地善良)。
c、第八自然段三句话:
第一句与第三句(用母亲爱自己孩子的行为去爱西蒙的孩子,善良)。
第二句从“心跳得厉害”“自己也不知道……”“非……这样不可”,引导学生找找原因,体会善良。
d、第九自然段:
细读“忐忑不安地想”的语句,从句子内容,从省略号中好好体会人物内心——极度矛盾,但不顾付出一切代价,愿意牺牲一切——善良、善良……
(2)反馈交流,在交流中适当渗透朗读,如:
出门想起女邻居西蒙,写桑娜所思,所为,所言的语句;第八、九自然段。
【注意在阅读感悟中渗透“读”的训练,把读与思考,读与理解,读与体验有机结合。
】
2、教师小结,升华情感。
读了这部分内容,我们看到了一个了不起的人,一个饱受生活的艰辛而又有着崇高精神的人——桑娜。
在她的身上,我们看到的除了善良,还是善良!
善良!
我想,此时此刻你一定想对桑娜说些什么?
让学生与文本中的人物——桑娜进行心灵的对话。
【在学生通过阅读了解人物特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与文本中的人物对话,是一种心灵的交流,是一种情感的释放。
在对话中,桑娜的形象逐渐高大起来,善良的品质逐渐植入学生的心里。
】
三、课后练习
1、再选一些自己喜欢的句子背一背。
2、表达应用练笔。
(1)分别应用“忐忑不安、心惊肉跳、自作自受”三个词语写话。
(2)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练习。
选择自己受到表扬,或批评,或看到一件什么事为情境,进行心理活动描写练笔。
【关注语言积累,关注表达应用,关注读写结合,让阅读的生命得到延续。
】
第三课时
一、夸心中的英雄,唤醒学生情感
同学们,通过前两节课的学习,我们的心一直都被课文中那个平凡而又了不起的人所感动着,她的名字叫着——桑娜。
请你夸一夸她。
【课伊始,夸桑娜,很好地拉近了学生与文本人物、与文本的距离,激发了学生阅读兴趣,简洁有效。
】
二、精读课文句段,体会人物品质
精读第三部分
1、教师谈话引导:
在一个天气非常恶劣的夜晚,在焦虑不安等待丈夫出海捕鱼归来的时刻,桑娜——这个平凡善良的普通人,做出了一件看似平凡却是不普通的事,是什么事呢?
(生答)这节课让我们继续往下读,陪伴着忐忑不安的桑娜迎接她丈夫的归来……
【唤醒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走进文本。
】
2、分角色朗读——教师与男生、女生反复(变换角色)朗读,读一遍让学生谈读后的收获,谈朗读的建议;再读,再谈;再读,再谈……。
从而达到体会人物特点,体会文字所包含的感情。
3、在学生充分地“读”“谈”的基础上,概括人物特点。
可以出示:
(1)我从这部分内容中,再认识了一个的桑娜。
(2)我从这部分内容中,又认识了一个的渔夫。
【这一部分教材主要以描写人物对话的形式呈现,教学中通过师生分角色反复读、议,人物的特点自会凸显出来。
“读”的方法的有效应用,很好地实现了理解感悟、体会人物特点的目的。
】
4、提升情感,续编故事。
(1)出示以下句式,让学生在思考、表达过程中,心灵与文本中的人物再次碰撞。
读了这篇课文,我觉得很幸福,因为。
读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完整 打印 小学语文 六年级 下册 第四 单元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