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通用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导学案第2章 关键虚词译到位.docx
- 文档编号:25021328
- 上传时间:2023-06-03
- 格式:DOCX
- 页数:18
- 大小:74.34KB
全国通用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导学案第2章 关键虚词译到位.docx
《全国通用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导学案第2章 关键虚词译到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通用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导学案第2章 关键虚词译到位.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全国通用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导学案第2章关键虚词译到位
学案3 实义实译,虚义不译——关键虚词译到位
学案引语 文言虚词在表情达意中很重要。
虽说在翻译中不能与关键实词相比,但有时它作为一个“分点”的确存在,更是我们在翻译中无法绕开的。
因此,在翻译中碰到一些关键虚词,要紧紧抓住,区分出虚实义,保证把“实义”译到位。
自学在前 自我诊断
1.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潘耒,字次耕,吴江人。
康熙时,以布衣试鸿博,授检讨,纂修《明史》。
尝应诏陈言,谓:
“建言古无专责,梅福以南昌尉言外戚,柳伉以太常博士言程元振,陈东以太学生攻六贼,杨继盛以部曹劾严嵩。
本朝旧制,京官并许条陈。
自康熙十年宪臣奏请停止,凡非言官而言事为越职。
夫人主明目达聪,宜导之使言。
今乃禁之,岂盛世事?
臣请弛其禁,俾大小臣工各得献替,庶罔上行私之徒,有所忌而不敢肆。
于此辈甚不便,于国家甚便也。
二十三年,分校礼闱,称得士,名益甚。
既以布衣进,齿最少,又傲睨不能容人,因此忌者颇众。
议起,坐浮躁降调,遂归。
(选自《清史稿·列传二百七十一》,有删改)
(1)臣请弛其禁,俾大小臣工各得献替,庶罔上行私之徒,有所忌而不敢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臣请求放松禁令,让大小臣子们都能够进言劝谏,或许那些欺君罔上专为私利的人,就会有所顾忌而不敢肆意妄为。
解析 要点:
“弛”“俾”“庶”。
(2)既以布衣进,齿最少,又傲睨不能容人,因此忌者颇众。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潘耒凭平民的身份任官,年龄最小,又轻慢不能容人,因此忌恨他的人很多。
解析 要点:
“以”“齿”“傲睨”。
参考译文
潘耒,字次耕,是吴江人。
康熙时,以平民身份参加鸿博考试,被授予检讨的官职,编辑修订《明史》。
潘耒曾应皇帝的诏命进言,说:
“向皇帝进言自古就没有专门的职责,梅福凭南昌尉的身份进言外戚,柳伉凭太常博士的身份进言程元振,陈东凭太学生的身份攻讦六贼,杨继盛凭部属的身份弹劾严嵩。
我朝有旧规定,京官允许向皇帝进言。
从康熙十年宪臣上奏请求停止后,凡不是言官却向皇帝进言的都视为逾越职权。
皇帝您目明耳聪,应当引导群臣让他们敢于进言。
现在竟然下令禁止,难道这是安定兴盛的朝代所应该做的事吗?
臣请求放松禁令,让大小臣子们都能够进言劝谏,或许那些欺君罔上专为私利的人,就会有所顾忌而不敢肆意妄为。
这样做对于这些人是很不利的,但是对于国家却非常有利。
康熙二十三年,主持礼部考试,被称誉为善于得士,名声更加显著。
潘耒凭平民的身份任官,年龄最小,又轻慢不能容人,因此忌恨他的人很多。
非议的声音渐起,因行事浮躁的罪名而降职外调,于是归乡。
释“庶”
“庶”,作为文言一般词语,其义项主要有:
①或许,差不多。
如本选段“庶罔上行私之徒”中的“庶”。
②但愿,希望。
如“庶竭驽钝,攘除奸凶”(诸葛亮《出师表》)中的“庶”。
它还是一个有文化内涵的词,其义项主要有:
①平民,百姓,今天仍在用。
②与“嫡”相对,非正妻所生之子,家族中的旁支,如“庶子”。
2.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韩)滉,字太冲,性强直,明吏事,莅南曹五年,薄最详致。
再迁给事中,知兵部选。
大历十二年秋,大雨害稼什八,京兆尹黎干言状,滉恐有所蠲贷,固表不实。
代宗命御史行视,实损田三万余顷。
始,渭南令刘藻附滉,言部田无害,御史赵计按验如藻言,帝又遣御史朱敖覆实,害田三千顷。
帝怒曰:
“县令,所以养民,而田损不问,岂恤隐意邪?
”贬南浦员外尉,计亦斥为丰州司户员外参军。
时里胥有罪,辄杀无贷,人怪之。
滉曰:
“袁晁本一鞭背吏,禽贼有负,聚其类以反,此辈皆乡县豪黠,不如杀之,用年少者,惜身保家不为恶。
”又以贼非牛酒不啸结,乃禁屠牛,以绝其谋。
婺州属县有犯令者,诛及邻伍,坐死数十百人。
(选自《新唐书》,有删改)
(1)县令,所以养民,而田损不问,岂恤隐意邪?
(4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又以贼非牛酒不啸结,乃禁屠牛,以绝其谋。
(4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子产始治郑,使田有封洫,都鄙有服。
民相与诵曰:
“我有田畴,而子产赋之。
我有衣冠,而子产贮之。
孰杀子产,吾其与之。
”后三年,民又诵之曰:
“我有田畴,而子产殖之。
我有子弟,而子产诲之。
子产若死,其使谁嗣之?
”使郑简(指郑简公)当民之诽訾也,而因弗遂用,则国必无功矣,子产必无能矣。
舟车之始见也,三世然后安之。
夫开善岂易哉!
(魏襄王)召史起而问焉,曰:
“漳水犹可以灌邺田乎?
”史起对曰:
“可。
”王曰:
“子何不为寡人为之?
”史起曰:
“臣恐王之不能为也。
”王曰:
“子诚能为寡人为之,寡人尽听子矣。
”史起敬诺,言之于王曰:
“臣为之,民必大怨臣,大者死,其次乃藉臣。
臣虽死、藉,愿王之使他人遂之也。
”王曰:
“诺。
”使之为邺令。
史起因往为之。
邺民大怨,欲藉史起。
史起不敢出而避之。
王乃使他人遂为之。
水已行,民大得其利,相与歌之曰:
“邺有圣令,时为史公。
决漳水,灌邺旁。
终古斥卤,生之稻粱。
”魏襄王可谓能决善矣。
诚能决善,众虽喧哗,而弗为变。
(选自《吕氏春秋·乐成》,有删改)
(1)子产若死,其使谁嗣之?
(3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诚能决善,众虽喧哗,而弗为变。
(3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说“相与”
“相与”是文言文中较常用的复音词,有三个义项:
①彼此交往。
如“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王羲之《兰亭集序》)中的“相与”。
②一起,共同。
如“蔺相如舍人相与谏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相与”,又如本选段“民大得其利,相与歌之曰”中的“相与”。
③交互。
这个义项用得较少。
自我反思
在翻译中,你有无虚词的“分点”意识?
你认为有哪些关键虚词可以译出或不可译出?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场答案 批语完善
1.县令,所以养民,而田损不问,岂恤隐意邪?
(4分) [原文见“自学在前”第2题]
现场答案
批语
学生甲
该答案译出了两个“分点”:
一是判断句式,二是“而田损不问”的句意。
但漏译了“所以”一词,误译了“隐”字。
最后得分:
2分。
学生乙
该答案译出了句式、“而田损不问”的句意,尤其是译出了“所以”这个词,很好。
只是把“隐”字译错了,如此翻译,正好与上文的语境相左。
最后得分:
3分。
总批语
该句翻译有两个十分重要的“分点”:
“所以”“恤隐”。
“所以”是常用的复言虚词,有两种解释,一是表示“……的原因”,一是表示“用来……的……”,这里取后意。
学生甲漏译了“所以”,可能与平时虚词“分点”意识薄弱有关。
“恤隐”是同义复词,“隐”是“体恤”“怜悯”意。
从上文看,韩滉、刘藻确有隐瞒实情,但别忘了“岂恤隐意邪”是反问句式,如学生乙的答案,正好与皇帝的心意相左,可见不能译为“隐藏实情”。
满分
答案
县令,是用来抚养百姓的,而庄稼损失却不过问,哪里有怜悯百姓疾苦的心意呢?
(得分点:
“所以”“恤隐”。
)
2.又以贼非牛酒不啸结,乃禁屠牛,以绝其谋。
(4分) [原文见“自学在前”第2题]
现场答案
批语
学生甲
该答案译出了“乃禁屠牛”的句意;对句中两个“以”的意思,前者是误译,后者是漏译;“啸结”一词译得不准,把“啸结”理解成了“偷盗”。
最后得分:
1分。
学生乙
该答案译得较好,尤其能准确译出两个“以”的意思。
如把“啸结”译得更明确一些,则更妙。
最后得分:
3分。
学生丙
该答案不仅准确译出了两个“以”字及“啸结”的意思,而且准确地译出了韩滉“禁屠牛”的原因和目的,主语“他”的补出,更反映了该生平时良好的翻译习惯。
最后得分:
4分。
总批语
该题翻译最大的看点是两个“以”字及“啸结”一词的翻译。
“以”是文言虚词作为“分点”频率最高的一个词,只要它出现在句中,就要格外重视,准确翻译。
“啸结”,重点在“结”(结伙,聚结),而“啸”字作为一个修饰语,虽有“打着口哨”意,这里完全可以虚化不必译出。
满分
答案
又因贼没有牛肉酒水就不会聚集举事,(他)便禁止杀牛,来杜绝他们的图谋。
(得分点:
“以”“啸结”。
)
参考译文
(韩)滉,字太冲,性格耿直,精通吏治,在南曹任职五年,簿籍文书详尽细致。
两次升任给事中,主持兵部选举事务。
大历十二年秋天,大雨损害庄稼十有八成,京兆尹黎干上奏报告情况,韩滉恐怕会蠲免赋税赈贷百姓,坚持说表奏不实。
代宗命御史前往巡察,实际损失三万余顷田地。
起初,渭南令刘藻依附韩滉,说本县境内没受损失,御史赵计核查确如刘藻所说,皇帝又派遣御史朱敖审察核实,受害田地有三千顷。
皇帝发怒说:
“县令,是用来抚养百姓的,而庄稼损失却不过问,哪里有怜悯百姓疾苦的心意呢?
”被贬为南浦员外尉,赵计也被贬为丰州司户员外参军。
当时乡吏有罪,韩滉便格杀不赦,人们责怪他。
韩滉说:
“袁晁原本是鞭背吏,依仗擒贼,聚集同伙而反叛,这些人都是乡县奸猾豪强,不如杀了他们,任用年轻人,能够惜身保家不做坏事。
”又因贼没有牛肉酒水就不会聚集举事,(他)便禁止杀牛,来杜绝他们的图谋。
婺州属县有违反政令的人,诛杀连累邻里,获死罪处死的有数十上百人。
3.子产若死,其使谁嗣之?
(3分) [原文见“自学在前”第3题]
现场答案
批语
学生甲
该答案把“嗣”字及“子产若死”的句意译得较好,可惜“其”字表反问语气未译出。
最后得分:
2分。
学生乙
该答案失分同学生甲答案一样,未译出反问语气,反而译成了假设语气。
最后得分:
2分。
总批语
该题翻译最大的看点是“其”。
“其”作为语气副词,表反问与推测两种语气,这两种语气的区分,是翻译中“其”的常考点。
这里应表示反问语气,后半句用肯定语气表示:
子产的政绩是无人作出也无人能继承下去的(这是赞美子产的强烈表达)。
满分
答案
子产如果死了,还有谁能继承他?
(得分点:
“其”“嗣”,句意。
)
4.诚能决善,众虽喧哗,而弗为变。
(3分) [原文见“自学在前”第3题]
现场答案
批语
学生甲
该答案对“为”译得准,但因未能从整体上把握住假设语气,故把两个假设词“诚”“虽”译错了。
另外,“决善”译得想当然了。
最后得分:
1分。
学生乙
该答案把“诚”“虽”“为”三个虚词译得好,美中不足的是“决善”未译对。
最后得分:
2分。
学生丙
该答案在学生乙答案的基础上把“决善”译得很准确,这说明既对“决善”的语法结构把握得准,又很好地理解了上文语境。
最后得分:
3分。
总批语
该题翻译最大的看点是三个虚词“诚”“虽”“为”和一个实词“决善”的译法。
应该说,“诚”“虽”两个均表示假设语气,“为”包括后面省略的“之”,考生稍有虚词的“分点”意识,就能译出。
至于“决善”,关键在于其语法关系,它是动宾关系——决断善行,而不是动补关系——决断得好。
如果联系上文,便会知道这个“善”字指的是“善行”。
由此可见,阻碍翻译得满分的往往就是一处小难点(陷阱),只要稍微留心,并有语境意识即可。
满分
答案
如果(君王)真能对善行做出决断,那么即使众人喧哗,也不会因此而改变。
(得分点:
“诚”“为”“决善”。
)
参考译文
子产开始治理郑国时,让田地有沟渠疆界,让城邑、鄙野有规定的服色。
人民一起怨恨地唱道:
“我们有田亩,子产征军赋。
我们有衣冠,子产收赋税。
谁要杀子产,我们去帮助。
”三年之后,人民又歌颂他说:
“我们有田亩,子产让它增五谷。
我们有子弟,子产对他们施教育。
子产如果死了,还有谁能继承他?
”假使郑简公面对人民的诽谤非议,就不再任用子产了,那么国家一定无所成就,子产一定无法施展才能了。
舟、车开始出现的时候,人们都不习惯,过了三代人们才感到习惯。
开始做好事难道容易吗?
魏襄王召来史起,问他说:
“漳水还可以灌溉邺的田地吗?
”史起回答说:
“可以。
”魏王说:
“你何不替我去做这件事?
”史起说:
“我担心您不能做啊。
”魏王说:
“你如果真的能替我去做这件事,我全都听你的。
”史起恭恭敬敬地答应了,并对魏王说:
“我去做这件事,那里的人民一定非常怨恨我,严重了会弄死我,次之也会凌辱我。
即使我被弄死或被凌辱,希望您派其他人继续完成这件事。
”魏王说:
“好吧。
”派他去当邺令。
史起于是去邺开始了引漳工程。
邺地的人民非常怨恨史起,想要凌辱他。
史起不敢出门,躲了起来。
魏王就派别人最终完成这一工程。
水流到了田里,人民大大受益,一起歌颂他说:
“邺地有贤令,此人是史公。
引漳水,灌邺田。
古来盐碱地,能长稻和谷。
”魏襄王可说是能对善行做出决断了。
如果(君王)真能对善行做出决断,那么即使众人喧哗,也不会因此而改变。
借题发挥 突破题点
一、高频虚词:
只要出现,紧紧抓住
所谓高频虚词,是指在翻译中被设为“分点”频率较高的虚词,主要有“以”“其”“因”“乃”四个。
这类虚词只要在翻译句中出现,便要格外留心,紧紧抓住,确保翻译到位。
1.以。
设为“分点”的频率最高,在语境中主要考查其介词义,如“用(拿)”“把”“根据”“因为”等义项。
另外,其实词义“以为”“率领”也不可忽视。
2.其。
在翻译中考查较多的是其指代词义“那”“那些”,活用为第一人称的“我”“自己”。
另一重点是语气副词义,如表推测的“大概”,表反问的“难道”,表期许的“可要”“一定”,表婉商的“还是”等。
这些都需要语境及在句中的位置译出。
3.因。
在翻译中主要考查“于是(就)”“趁机”“通过”等虚词义,另有实词义“沿袭”“缘故”也不可忽视。
4.乃。
主要是考查在语境中“于是(就)”“才”“竟然(却)”三个义项的辨析。
尤其是“于是(就)”与“才”的语境区别是个难点。
上面四个高频虚词的准确翻译主要靠对语意、语法、语境三个层面的把握实现。
代入检验法也是一个不错的判断方法,不妨一用。
边练边悟
1.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杨素)明年复从齐王宪①拔晋州。
宪屯兵栖原,齐主②以大军至,宪惧而宵遁,为齐兵所蹑,众多败散。
素与骁将十余人尽力苦战,宪仅而获免。
(选自《杨素传》)
注 ①齐王宪:
北周武帝之子宇文宪,武成初年晋封齐国公,故称齐王。
②齐主:
这里指北齐国主。
宪屯兵栖原,齐主以大军至,宪惧而宵遁,为齐兵所蹑,众多败散。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齐王宇文宪把军队聚集在栖原,北齐国主率领大军攻来,宇文宪因害怕趁天黑逃跑,被齐军追赶,部下大多溃败逃散。
解析 要点:
“屯”“以”“遁”“蹑”。
2.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揭傒斯,字曼硕,龙兴富州人。
文宗时幸阁中,有所咨访,奏对称旨,恒以字呼之而不名。
富州地不产金,官府惑于奸民之言,募淘金户三百。
其人采他县金以献,岁课累增至四十九两。
历年既久,三百户所存无什一,又贫不聊生,有司遂责民之受役于官者代输之,民多以是破产。
中书因傒斯言:
遂捐其征,民赖以苏,富州人至今德之。
(选自《元史·揭傒斯传》)
(1)文宗时幸阁中,有所咨访,奏对称旨,恒以字呼之而不名。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文宗经常驾临阁中,有咨询的问题,揭傒斯的回答都能使皇帝满意,文宗常常用字号称呼他,而不称呼他的名。
解析 要点:
“幸”,驾临;“访”,咨询;“以”,用,拿;“名”,称呼名字。
(2)中书因傒斯言:
遂捐其征,民赖以苏,富州人至今德之。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中书省根据揭傒斯的建议:
于是免除这项征调,老百姓依靠这点得到恢复,富州人至今感恩揭傒斯。
解析 要点:
“因”,根据;“捐”,免除;“德”,感激。
参考译文
揭傒斯,字曼硕,龙兴富州人。
文宗经常驾临阁中,有咨询的问题,揭傒斯的回答都能使皇帝满意,文宗常常用字号称呼他,而不称呼他的名。
富州本地不产黄金,官府被奸民的言语迷惑,招募淘金者三百户。
这些人采其他县的黄金而献上,每年的赋税增至四十九两。
经历年代已经很久了,三百户百姓没有剩下十分之一了,又加上贫不聊生,有关部门责成那些受雇于官府的人代替淘金户输送黄金,那些人大多因此而财产尽失。
中书省根据揭傒斯的建议:
于是免除这项征调,老百姓依靠这点得到恢复,富州人至今感恩揭傒斯。
3.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江西玉山县有水南寺,亦古刹也。
有老僧曰月印,年六十余,终日坐一室诵经,足不出户,戒行颇高。
畜一狗十许年矣,每月印诵经,狗必往听,一闻木鱼声,辄摇尾而至,僧俗咸叹异焉。
后其狗忽病癞,皮毛脱落,且有秽气,然每日听经如故。
一日,月印忽谓其徒曰:
“此狗可厌,汝曹可牵出扑杀之。
”其徒咸骇然,罔测其意。
以师素严重,不敢违。
姑呼狗出,禁勿使听经,实未忍杀之也。
越三日,狗又乘间来听诵经,月印见之,惊曰:
“汝曹未杀此犬乎?
殆矣,殆矣!
”命其徒至某村某姓家探问,则有一妇坐蓐,三日未产,其势垂危,乳医束手。
月印乃曰:
“汝曹不忍杀此犬,乃忍杀彼妇乎?
此犬不死,彼妇不产。
”乃命其徒立时扑杀之。
再侦之,某姓家则已产矣,男也。
月印曰:
“此犬以听经善果,得托生为某姓男子,小有禄位。
吾不及见矣,汝曹识之。
”(选自俞樾《右台仙馆笔记》)
(1)其徒咸骇然,罔测其意。
以师素严重,不敢违。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他的徒弟都很惊讶,无法揣测他的意图。
(但是)因为师父向来谨严持重,(大家)不敢违抗(师父命令)。
解析 要点:
“罔测”“以”“严重”。
(2)月印乃曰:
“汝曹不忍杀此犬,乃忍杀彼妇乎?
此犬不死,彼妇不产。
”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月印于是说道:
“你们不忍心杀死这条狗,难道竟忍心杀死那个妇人吗?
这狗不死,那妇人就无法生下孩子。
”
解析 要点:
前“乃”,于是;“汝曹”;后“乃”,竟然。
4.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钱乙)本有羸疾,性简易,嗜酒,疾屡改,自以意治之,辄愈。
最后得疾,惫甚,乃叹曰:
“此所谓周痹(一种病)也,周痹入藏者死,吾其已夫!
”(选自《宋史·钱乙传》)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钱乙)最后一次犯病,憔悴(疲倦)得厉害,就叹息道:
“这就是(医生)所说的周痹病,周痹进入脏腑的话(人)就要死了,我大概要完了!
”
解析 要点:
“藏”,通“脏”;“其”,表推测,大概;“已”,止,意为“结束”。
二、虚实义兼有的虚词:
细心区分,当译则译,不当译则删
有一部分虚词,主要以结构或语气助词用法为主,如“之”“焉”“者”“乎”等,其结构、语气助词一般情况下可不译,但有少部分实义,不可不译。
这里,尤其要留心“焉”“者”。
焉:
作为句中或句末语气助词时,可不译;但当放在动词后面作代词或兼词时,有实义,必须译出。
者:
主要有两个义项,一是作代词,可译为“……的人(事、地方)”;二是作助词,表句中停顿,与“也”构成判断,或作定语后置的标志,不必译出。
这两种词义、词性,在翻译中尤其要仔细辨析,不可当译不译,或不当译而硬译。
边练边悟5
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卫兹,有大节,不应三公之辟。
太祖之初至陈留,兹曰:
“平天下者,必此人也。
”太祖亦异之,数诣兹议大事。
从讨董卓,战于荥阳而卒。
太祖每涉郡境,辄遣使祠焉。
(选自《三国志·魏书》)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太祖(曹操)每次从郡境内经过,必定派遣使者前去祭拜他(卫兹)。
解析 要点:
“涉”“祠”“焉”,“涉”译为“到”“去”亦可。
(2)(张署)改河南令,而河南尹适君平生所不好者。
君年且老,当日日拜走仰望阶下,不得已就官。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张署)改任河南令,然而河南府尹正是他一生所不喜欢的人。
解析 要点:
“适”,恰恰、正好;“者”,……的人。
三、常见副词:
除表敬谦外,意思实在,当须译出
虽然说《考试说明》都列出要掌握的18个重点虚词,但在实际考查中尤其在翻译中,涉及的范围远不囿于此。
像部分常见的副词通常都设为“分点”,不可不重视。
1.部分副词放在句首,存在一定的意思,需要译出。
如表示“等到”的有:
比、迨、逮、洎、及。
表示“恰逢”的有:
会、适、属。
表示“昔日、先前”的有:
向、乡、曩。
表示“希望”的有:
愿、唯、教。
表示“只、只是”的有:
但、特、第、顾、直、止。
2.部分副词的意思易混,翻译时尤须加以区别。
(1)凡
例:
①凡江中独山,如金山、焦山、落星之类,皆名于天下。
②凡再变矣。
区分:
①但凡、大凡、所有。
②总共。
译为“总共”时后面跟数词;未跟数词则译为另一用法。
(2)徒
例:
①徒负盛名,不过尔尔。
②师出无名,徒劳无功。
区分:
①只、只是。
②白白地。
前者强调从句事实的重要性,后者否定从句事实的重要性。
(3)无
例:
①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②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区分:
①无论。
②通“毋”,不要。
“无”仅在后面为并列短语时译为“无论”。
(4)辄
例:
①先达谓余曰:
“冰遇水辄化。
”余试之,不爽。
②自朔至晦,虽百般勖勉,辄不上朝。
区分:
①就。
②总是。
前者强调客观性,后者强调一贯性。
(5)今
例:
①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②今王与民同乐,则王矣!
区分:
①现在。
②假如。
译为“现在”主要着眼于和过去对比;译为“假如”,往往后一分句要有“则”照应。
(6)遂
例:
①乃遂私见樊於期。
②屈原闻郢都已破,作《怀沙》,遂自投汨罗以死。
区分:
①于是、就。
②最终。
前者强调前后两个分句时间的紧密相承,后者强调后一分句是经历了较长的时间才出现的。
可以根据时间跨度长短来区别。
另外,“见”(相)虽不是副词,但因出现频率高,在这里也予以说明一下。
例:
①徒见欺。
②慈父见背。
区分:
①被。
②代“我”。
当“见”放在动词前是表示被动还是偏指一方,要根据语境准确区别。
类似情况的还有“相”字。
边练边悟6
翻译文段中画线的句子,注意句中副词的用法。
(1)君讳治,字良范,姓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全国通用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导学案第2章 关键虚词译到位 全国 通用 高考 语文 二轮 复习 导学案第 关键 虚词 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