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开展中学生青春期家庭教育的问题.docx
- 文档编号:24998998
- 上传时间:2023-06-03
- 格式:DOCX
- 页数:11
- 大小:25.58KB
如何开展中学生青春期家庭教育的问题.docx
《如何开展中学生青春期家庭教育的问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开展中学生青春期家庭教育的问题.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如何开展中学生青春期家庭教育的问题
如何开展中学生青春期家庭教育的问题
一、家庭教育概述和中学生的心理特点
在青少年时期,个体的生理和生理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是人生的第二个“叛逆期”,这个阶段是孩子出现问题最多的时期。
中学阶段也是人生的黄金时代,是人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转折点,不仅要接受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也是不可少的。
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家庭成员之间持续不断的、自觉或非自觉的教育和影响。
狭义指的是父母等成年人对子女,尤其是对未成年子女的教育;广义是指对包括父母在内的家庭所有成员的教育。
本文对家庭教育问题的探讨主要指狭义上的概念。
心理学家认为,中学生正处于情绪不稳定的时期,也是教育最困难的时期。
他们遇事容易冲动,缺乏理智和自我控制能力,加之知识与经验的不足,判断事物往往感情色彩太浓,分不清主次,情绪偏激,常常因一些小事不顺心而感情冲动。
这是他们生理上的急剧变化给心理活动带来的影响。
中学生心理存在四大问题,作为父母应该认识到这一点,这是教育好孩子的前提。
中学生心理问题之一:
情绪不稳定。
当其情绪喜悦时,学习积极性高涨,与别人相处和谐;当其情绪烦躁忧郁时,学习积极性低落,与别人难以友好相处,甚至出现逃学、打架、斗殴等现象。
中学生心理问题之二:
意志方面一般为忧柔寡断、虎头蛇尾,自制力差,易受暗示。
当其情感冲动时,自制力较差,不能正确对待自己和控制自己,当外界诱因强烈时,容易动摇。
当学习中碰到困难,生活中遇到不顺心的事时,就表现为悲观、失望,甚至退缩,意志崩溃,破罐子破摔。
中学生心理问题之三:
性格方面的因素是中学生心理问题中较为典型的一种,一般表现为:
自私狭隘型,常为一点小事而跟别人闹意见,斤斤计较,并且在很长时间内不能自解脱,甚至耿耿于怀;自大自负型,自以为是,瞧不起人,缺少对别人的欣赏与尊重,且受挫能力差;自卑怯懦型,这类人较为孤僻,不合群,做事忧柔寡断,唯唯诺诺。
中学生心理问题之四:
青春期综合症。
表现为:
中学生进入青春期后,随着生理的发育发展,心理上也发生变化。
一些学生情感上有了纠葛,情绪变得不安和烦躁,有时感到孤独、忧虑和苦闷,抑称为青春烦恼。
从某个时候起很快失去学习的兴趣和意志,打不起精神听课,称为青春抑郁,还有青春期幻想与所谓的“早恋”的问题等。
二、中学生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中学生家庭教育的误区很多,当前存在的较突出的问题如下:
一、知识传授多,智力开发少。
很多父母把知识的积累和智力的发展等同起来,错误地认为多教孩子几个字、背几首诗就等于发展了孩子的智力,因此不顾孩子的接受能力,硬性灌输各种知识。
二、娇惯宠爱多,严格要求少。
父母对孩子百依百顺,言听计从,甚至姑息、迁就孩子的错误,缺乏必要的约束。
三、物质满足多,精神给予少。
父母过多地满足孩子物质上的需要,而不注意满足孩子精神成长方面的需要,如限制孩子交朋友等。
四、期望要求多,因材施教少。
不少父母对孩子期望过多过高,而符合其智力水平、个性特点的具体措施却很少,造成教育缺乏针对性或与孩子身心发展规律相背离,事与愿违,两败俱伤。
五、身体关心多,心理指导少。
有些父母过分关注孩子身体方面的发展,为孩子拼命增加营养,却忽视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导致了孩子大量心理、行为问题的出现。
六、关心智力因素多,培养非智力因素少。
很多父母关心孩子的焦点是智力因素的发展,而对情感、意志、兴趣、爱好、个性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缺乏应有的重视,致使在孩子智力发展的背后,隐藏着情感淡漠、意志薄弱、品德不良、性格孤僻等非智力因素方面的危机。
七、硬性灌输多,启发诱导少。
有些父母教育孩子不讲究方式方法,强迫孩子接受自己的观点,按照自己的意志去行事,孩子稍有反抗,轻则怒斥一番,重则棍棒相向拳脚相加,严重地挫伤了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他们变得懦弱、自卑,或在逆反心理的驱使下变得难以驾驭。
八、脑力劳动多,体力劳动少。
有些父母把读书当成孩子成才的唯一途径,尽一切可能为他们提供优越的学习条件,不让孩子分担任何家务,不注意培养孩子的基本生活能力和劳动能力,把脑力劳动凌驾于体力劳动之上,使孩子变得高分低能,眼高手低。
九、父母分歧多,统一要求少。
家庭成员之间为孩子的教育各持己见,互不相让,对孩子缺乏统一要求,使得教育的作用相互抵消。
十、为个人着想多,为社会着想少。
很多父母把孩子当做自己的私有财产,根据自己的心理和需要任意摆布,使孩子从小就被束缚在家庭、自我这个小圈子里,向孩子灌输利己主义的思想,而很少把孩子当成是社会财富的一部分,教他们在社会的大熔炉里公而忘私、舍己为人、锻炼成长。
对于这些误区,为人父母者,应当逐条对照一下,看看在自己的身上是否也有类似的情况出现;无论如何都应该尽快尽早地提高警惕,调整自己,以免越陷越深。
中学生家庭教育当然还有其他许多误区,诸如:
1、包揽生活琐事,让孩子有更多时间安心学习。
2、安排封闭的环境让孩子静心学习。
3、用严厉的批评责怪孩子成绩落后。
4、逼孩子学习一门或几门艺术技能。
5、一有成绩就给超量的奖励。
6、做错事惩罚方法简单守旧。
7、不诚信对孩子,以为孩子还小。
8、不能正确分析孩子的缺点和优点,期望不切实际。
9、身教、言教不统一,父母教育观点不一致。
10、乱给孩子请不合实际的家教。
三、中学生家庭教育存在问题解决的对策
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对一个学生都是很重要的。
但三方面教育最重要的还是家庭教育。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认为:
“一些悲剧往往产生于没有意识到做父母责任的家庭里”。
当今社会中学生厌学的比例在发达地区占20%左右,在欠发达的地区占40%左右。
社会有责任,学校有责任,但家庭教育的责任更大。
这特别是在一些个别中学生身上表现得比较明显。
如有的是因为父母离异,而忽视或轻视孩子的教育;有的是因为父母文化水平低,对孩子或顺其自然,或溺爱、或过分严格、或父母的言传身教能力差或不良;这种家庭教育将就带来不可估计的影响和结果。
所以在某种意义上说,没有不合格的孩子,只有不合格的父母。
而家庭教育不仅影响孩子的成长,也影响家庭、学校甚至社会。
所以家庭教育已不再是一家一户的私事,而是一个民族和国家都应十分重视的一项伟大的事业。
首先,中学生家庭教育应坚持以下的原则
一、平等与尊重原则
尊重您的孩子应该是中学生家庭教育一个首要原则。
“家长”一词从字面上就是家庭领导者的意思,更何况家长和子女有长幼之分、接受教育早晚之分、社会阅历深浅之分、经济实力有无之分等等,从家庭角色上讲,家长和子女事实上是不平等的。
但正是这样,我们在亲子交往中,就更要注意从小尊重孩子,尊重孩子的人格。
因为,在人格上我们和子女是平等的。
平等尊重的原则不是仅仅为了孩子听父母的话的技巧,而是基于一种真正的对人的尊严的认可和维护的信念。
惟有此,家长才可能在亲子交往中自然流露出对子女的尊重并被孩子感受到,这种流露和感受的教育力量十分巨大,不仅表现在即时的教育效果上,更是体现在孩子健康人格形成的过程中。
而那种为了尊重的“尊重”、为了让孩子听话的权宜性的“尊重”,不仅家长操作起来往往很累很不自然也很困难,易于为我们的中学生孩子所识破,更遗憾的是让他们从自己的亲人那里来体会一个词:
虚伪。
这是要令许多孩子寒心的,是对孩子的品格形成极为不利的。
对人的平等尊重是一种信念。
出于这种信念的真正的对子女的平等与尊重本身就是一种教育。
尊重孩子的想法、意愿和情感,允许孩子自己处理一些事情,以共同讨论的形式帮孩子作决定,给孩子正常表达和保留不同意见的权利,批评时不要伤害孩子的人格,等等,都是贯彻这一教育原则时需要注意的。
二、以子女定向原则
指在子女教育中,从子女发展目标的确定,到跟孩子谈话、提要求都以孩子本人为出发点。
各种研究告诉我们,当一个人的行为是从自己的内在需要出发时,行动中的积极性是最高的,而且不依赖外部的奖赏。
对于这一点,家长们显然是意识到了,或者自己也有深刻的体会。
一个例子是:
许多家长在苦口婆心地训导孩子时,往往要加上一句话:
“我这是为你好。
”就是企图让孩子明白,家长不是从自己而是从孩子出发的。
在某种意义上,孩子的确是我们的家庭、我们自己发展的延续。
但是,这种延续不是要由孩子来满足家长自己个人生活中的缺憾,更不是为了给家长自己争面子,而是从孩子的实际出发,以孩子本人定位来促进他们自身的健康发展。
当我们协助孩子成为一个有自己的追求的独立、自主的人时,我们自己在孩子身上所尽的义务、付出的辛劳也就获得了实现。
家长真正的伟大在于,他是在为孩子追求,而不是要孩子为自己追求。
把孩子作为实现自己未了心愿、满足自己个人需要的工具,实际上是要把孩子限制在自己的生命范围中,这是一种狭隘的自私,恰恰谈不上家庭的发展。
我们的孩子是另外一个人,而不是家长您自己。
在家庭教育中,如果我们真正以子女定向,自然就会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确定目标、提出要求,自然就会关心孩子的情感生活,在引导孩子学会自制的同时允许孩子正常宣泄负面情绪,也自然就会对孩子获得的符合本人实际的任何进展感到欣慰,自然会产生一颗平和的心。
特别是,以子女定向的家庭教育,是一种尊重他人意愿的无私的教育,这种教育下的孩子在自己努力追求的同时,更会尊重自己的家长。
用一句话来概括,我们在家庭中要创造适合孩子的教育,而不是要教育出适合自己的孩子。
三、积极期待原则
事实告诉我们:
我们的孩子所感受到的家长对自己的期待,也就是家长认为他们是什么样的人、可能成为什么样的人,会直接影响到孩子自己对自己的期待,从而影响到孩子的努力方向和行为表现。
家长有时容易犯一个错误:
出于对孩子未来的良好愿望,表现出对孩子现状和将来的担心、忧虑和怀疑,而且让孩子感受到的是后者。
这是一种对孩子的消极期待,很有可能,您的孩子会不由自主地按照这样的期待走下去。
“你真笨”、“你真懒”、“你这样下去,怎么得了”、“你今天在学校有没有犯错误”……如果我们的家长经常这样向孩子说,等于是在向孩子发出一种消极的命令。
所以,让孩子感受到您对他积极的期待,实在是太重要了。
最简单地说,就是要让孩子感受到:
您希望他好,您认为他好,您相信他会更好。
请相信您的孩子,让孩子感受到您认为他棒,认为他行,认为他明天会更好。
请欣赏您的孩子,从积极的角度评价孩子的行为表现和行为结果,表达出您对他长处的赞叹和欣喜。
这样,会让您的孩子感到自信、感到希望,也感到家长的亲切可爱、可以信任,自发地和您一道走健康发展的路。
其实,每一个孩子身上都有许多值得我们相信和欣赏的地方,问题在于家长没有去寻找和发现。
如果家长总是觉得孩子一无是处,可能是您对孩子的期望过于片面;还有一种可能是您自身有缺陷,那就是您总是在寻找别人的缺点,看不到别人的优点,不仅只是对自己的孩子。
四、整体协调原则
家庭教育是一种整体教育,家庭的各种要素对孩子的各个方面产生着整体而统一的影响。
这就需要从整体协调的原则出发实施家庭教育。
一方面,要尽量做到家庭整体教育影响的协调。
这里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对孩子要么一道表扬、要么一道批评。
其实在这方面有时倒不是要绝对的一致,而是相当辩证、相当艺术的。
最重要的是家长们的生活态度、生活观念以及对自己的要求、控制与对孩子的要求的协调。
如果家长在自己的生活挫折面前唉声叹气、怨天尤人,而要求孩子在诸如学业挫折面前要坚强,就是一种很不协调、很矛盾的教育;如果家长在大发脾气,斥责孩子不能平心静心地和自己说话,一味地顶牛、对抗,也是很不协调、很矛盾的教育。
再一个就是对孩子各方面的要求、希望的整体协调。
那种在有的地方要求孩子助人为乐,有的地方又生怕孩子吃亏、希望孩子上算,会使您的孩子感到困惑、矛盾和无所适从。
由此可以推及其他。
另一方面,对子女的问题要作整体分析,进行整体教育,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家长要学会把孩子单个的具体行为放在他的行为全貌中作整体分析,放在孩子心理内部的影响和环境外部的作用中作整体分析。
这时您可能会发现,有时孩子的一个具体行为并不是您想象的那种性质,有时孩子的学习问题需要在学习以外下功夫,等等。
人是个整体的人,是和环境统一的人。
从家庭影响和孩子本人整体出发实施教育,不拘泥于孩子单个的行为得失,是很重要的。
五、随机化教育原则
除非遇到很特殊、很急迫的问题,通常情况下家庭教育不必像学校教育那样严格按照教育计划有目的地实行,而应遵循随机化的原则。
这就是说,家长不必总是带着一种教育子女的目的,设想一个实施的计划,一本正经地教育孩子;也不必非常;机械地见到孩子的好事就表扬,遇到孩子的错误就批评,发现孩子的不正确思想就与之谈心、辩论,否则就不管不问;还不必每天回家就老一套:
“作业做了吗”?
对子女的教育应是渗透在家庭日常生活中,与子女的日常交往中淡淡地、不经意地散发出影响力。
孩子的一些身心变化可能提供的改善亲子关系的机会、亲子交往中出现的十分融洽的气氛时家长影响力的增强、日常活动内容中可能涉及了教育问题、家长自己在一些事件的应对中可能提供榜样作用,林林总总,都可能是很有利的教育契机。
随机化教育就是要求家长善于把握各种随机出现的教育契机,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施加教育影响。
比如,如果您和孩子都很关心和喜欢体育比赛,当您和他在电视机前饶有兴味地观看和议论重大体育赛事时,您对比赛中的以弱胜强、不怕失利、积极心理调整的事例的赞叹、感慨,就渗透出一种教育,这可能比您专门在孩子出现相关问题时再与之谈话要好。
随机化教育还有一层意思是,在孩子的状态、亲子关系不适合的时候,不要强行就当时您想解决的问题与孩子交锋,而此时您的缓解处理、和谐亲子关系的努力又成为另一种教育。
一句话,家庭生活中时时处处都是教育机会,而某时某处您要对子女到底做些什么,则是非常随机的。
上面是大的原则,在其指导应加强具体方法和对策的把握。
1、父母应以身作则。
从孩子出生,与之关系最密切的便是父母,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对其产生重要影响,父母对家庭、对社会、对人生的态度,无不在其心理上产生或左或右的影响,很难想象一个心理异常的父母,能教出一个人格优秀的孩子。
由此,父母要不断提高自己、完善自己,从而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
2、加强父母与子女的心灵沟通。
与孩子沟通的目的就是通过与孩子密切的接触、谈话、交流情感去了解他们,发现他们心理发展的特殊性规律。
这之中最主要的方式是谈话,这就要求父母通过谈话发现孩子最感兴趣的话题、最关心的事件,跟孩子谈真实的感情,而非日常生活的寒暄敷衍,从而了解情况,为其提供有指导性的建议,帮助其心理健康生长。
3、平稳和谐的家庭环境。
孩子的健康成长,离不开父母的关心爱护,一个平稳和谐的家庭环境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巨大的帮助;而一个不安定、不具安全感的家庭,孩子怎么会受到很好的关心爱护,一个幼小的心灵又怎么会健康茁壮地成长?
所以必须使孩子感到家庭的温暖,即便是离异的家庭,也应当充分地关心孩子,让其有充分的自信,感觉到自己永远是父母最爱的人,这样才能使其心情愉快地学习,完成好自己的学业。
4、良好的教育方式。
父母的教育方式有两种对立的状态,坚持和动摇,僵硬和温柔,父母坚持用温柔的态度,孩子易于形成良好的行为和稳定的情绪;摇摆的温柔,孩子易学会钻父母的空子,利用父母管理的差异,形成狡猾的心理;坚持但方法僵硬;孩子处于两难和无论如何都是错的境地。
天长日久,不恰当的教育方式就会使孩子形成不健康的心理,所以良好的教育方式也能促进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很好地完成其学业。
5、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社会是复杂的,学校进行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免具有大众化的一面,针对每一个孩子又有其特殊性,父母与子女接触是最多的,根据平时的观察可以发现更多在其成长中的不同阶段而出现的不同心理问题,父母通过采用积极认同和理解的方法,而非简单地进行是非判断,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可以让孩子少走弯路,从而更好地把精力用于学业。
6、用自己健康的心态、良好的素质熏陶孩子。
“父母是孩子的镜子”,意即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始终起着导向、楷模作用。
鲁迅也说过,“即使是父母之间的对话,其实也是做给孩子们看的”。
因此,在家庭这个孩子最重要的学校里,作为教师的父母首先应以自己健康的心态,譬如自信、宽容、谦和、乐观等,以及正直、民主、守法、敬业的良好素质,潜移默化,言传身教,来熏陶和引导孩子,让他能在日积月累中不由自主地仿效着父母,并形成心理定势,直至自觉做到。
一个动辄弃家离去的父母,却要求孩子忠实地守家,这样的教育无疑是徒劳的。
7、用自己成熟的人生、丰富的阅历影响孩子。
中学生正处渐趋成熟的时期,父母若以一个已在社会上获得充分磨练、能驾驭世事,特别是拥有丰富阅历的“成熟者”的形象出现,既能使他们将父母引为榜样和知己,更能促使孩子自觉争取成熟。
父母不必讳言曾经的失败,这可以作为丰富阅历的一部分,对他们实施间接的挫折教育,父母也不必回避正进行着的努力,作为展示自己成熟的一面来影响、教育孩子。
千万不要在他们面前表现出自暴自弃、绝望厌世。
父母的形象一旦在孩子心目中坍塌,他对家的留恋已经打了折扣,冒出离家出走的念头当不无可能。
8、用自己平等的态度、诚恳的言行尊重孩子。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指出:
“没有尊重,就没有教育”。
但在中国的传统中,不认为儿童与成年人一样拥有同样的权利。
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中国传统家庭教育观中,作为家长的父母无疑有着不容置疑的权威,孩子只有言听计从,很难达到平等,极难做到真正的互相尊重。
实际上只有用平等的态度、诚恳的言行,让孩子获得尊重,孩子才会与你沟通心灵,才会将心里的烦恼痛苦告诉你,才能让父母获得解除孩子苦恼的机会,诚恳劝说,从而打消孩子离家出走的念头。
9、用自己细心的观察、周详的分析关注孩子。
表面上看,中学生的离家出走是突然间发生的,其实不然,它还是有一些先兆的,比如偏激的言行、忽变的情绪等。
对此,父母应以及时地了解孩子,细心的关注予以洞察,并周详、准确地分析其偏激言行的根源,做到早期预防。
一般说来,母亲的观察较细,父亲的分析比较准确,因此,双亲应及时互通情况,切不可因双方意见不一而放松警惕,更不可因“没有时间、没有精力”而疏于关注和分析,导致孩子在某一偶发因素的影响下,“突然”出走。
10、用自己适度的评判、恰当的约束教育孩子。
中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有时因各种因素染上一些坏习惯,如偷懒、撒谎、欺侮弱小、结伙逃课等。
父母对此应有明确的评判,什么是好、什么是坏,郑重其事、一清二楚地告诉他们,并给予恰当的约束,如禁止、批评、承认错误等,不该模棱两可,甚至有意无意地撺掇怂恿。
他们的自觉性一般较差,未予应有管束,难免言行走偏乃至性格缺陷、心理畸变,离家出走正是其品行障碍的一种具体表现。
有的父母为了不让他们“受委屈”,过度宠爱,百般放任,致使他们良莠不分,无法无天,反而导致他们在遇到必须承担责任、面临一定压力的时候退避三舍,离家出走。
11、用自己足够的耐心、科学的帮教矫治孩子。
一旦他们已有种种偏激言行、反常表现时,父母应在及时洞察的前提下,以足够的耐心、对症下药式的科学方法,帮教矫治他们,如促膝长谈、真心理解、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并针对他们目前所处困境和性格弱点,帮其梳理分析,探讨改正途径,循序渐进,逐步纠偏,切不可随意地“打、骂、关”。
越是简单粗暴的做法,就越使孩子走极端,一有机会,反而出走。
有些曾经离家出走的孩子在自动回家后,竟遭到父母的横加责难、严厉体罚,产生惧怕和绝望的孩子便趁父母不备,再度出走,从此踪影全无。
12、用自己及时的阻止、坚决的行动挽救孩子。
当父母发觉一时糊涂、一时义愤的孩子将要或已经冲动地离家出走时,必须采取果断措施,坚决阻止、及时寻找,绝不可与孩子赌气,任其离家。
13、不要溺爱要关爱。
古人说:
“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爱之,其实仇之。
”这是对“溺爱”一词的最好注解。
家庭过分溺爱的孩子或怕苦、怯懦、经不起挫折;或依赖性强,缺乏独立发展意识;或骄横、霸气;或胸无大志,不思进取。
总之,溺爱百害而无一利。
14、不要放任要关注。
放任就是家长对孩子的所作所为不闻不问,不管不顾,放任自流。
致使孩子不能安全度过青春危险期。
所以,作为家长对于处在青春危险期的孩子,要特别关注。
15、不要管制要情制。
一些家长知道家庭教育的重要,但是教育的方式方法不当,经常采用打骂、训斥、吓唬等简单粗暴的手段来管制,或者把孩子禁锢在家里,不让孩子与外界接触,致使孩子胆小怕事、性情孤僻、缺乏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有的还会性格粗野暴躁,严重地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
情制,就是提倡父母用慈爱去感化,用心去教育。
当孩子犯错误的时候,帮助孩子分析原因、指出危害,或拿出指导性意见;当孩子和父母发生争执时,要肯于放下“尊严”,孩子对就服从,孩子不对要耐心说服,要和孩子建立平等、互助的朋友式关系,和孩子一起成长。
当孩子学习成绩不理想时,不恶语中伤,不用自暴自弃的心态疏远、冷落孩子,而是亲近他,安抚他、鼓励支持他克服学习中的障碍。
同时要正视孩子的学习能力,在升学与就业问题上不逼孩子挤独木桥,给孩子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家庭环境。
另外,要支持孩子与同学交往,一旦孩子跟坏孩子交了朋友,不要简单地横加干涉,而要耐心指点,让孩子学会共处,这也是生存能力之一。
每个孩子都是以他独特的个性区别于他人的。
家长应了解、发现孩子的特点,使他们懂得“天生我才必有用”的道理,并不断创造条件,提供机会,尽力使孩子的潜藏智慧、才干和能力充分发挥出来,因为这是每个人真正酌生命源泉。
一旦孩子的潜能得到开掘和展现,他就会与以前判若两人,而且随之就会将其潜能迁移到品德行为、人际关系等各个领域,甚至还会从外貌上显露出来。
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也会因此被唤起,个人的价值也就随之体现。
希望家长们努力去关注、发现子女的个性、差异性、独特性,并使其得到展现,让孩子们在成长发展中找到自己应有的位置。
总之,家庭教育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任重道远,还须不断探索和发展。
相信家庭教育会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家庭教育的辉煌一定会到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如何 开展 中学生 青春期 家庭教育 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