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试题.docx
- 文档编号:24998571
- 上传时间:2023-06-03
- 格式:DOCX
- 页数:26
- 大小:34.71KB
教育心理学试题.docx
《教育心理学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心理学试题.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心理学试题
教育心理学试题2013
教育心理学练习题一
一、概念解释
1(教育心理学:
是研究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或者说是研究学习者、学习和教学的一门科学。
2(描述性研究:
是通过观察、调查等手段收集资料,对于心理现象的特征进行描述性分析。
3(相关研究:
主要是应用心理测验的方法探讨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并根据这种关系就研究对象的特征和行为作出解释和预测。
4(因果研究:
主要是通过实验的方法探讨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因果研究是教育心理学中最重要的研究方法。
5(行动研究:
是应用型研究的一种方式,用来回答一些与学校或课堂有关的具体问题。
这种研究可以由教师、学校管理者或其他的教育专家来完成。
6(观察法:
是指在教育过程中研究者通过感官或借助于一定的科学仪器,有目的、有计划地考察和记录个体某种心理活动的表现或行为变化,从而分析和描述其特点的方法。
7(调查法:
是通过各种途径,间接了解被试心理活动的一种研究方法,调查的可能方法与途径是多种多样,在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中,最常用的调查方法主要有问卷法、访谈法、个案法与教育经验总结法等几种。
8(心理测验:
是运用心理测量工具衡量心理、行为特征的方法。
9(实验室实验法:
是在实验室内严格控制和操纵实验条件,并借助于各种专门仪器设备研究心理活动规律的方法。
10(自然实验法:
也叫现场实验,是在自然情境下,由实验者创设或改变一些条件,以引起被试某些心理活动的变化进行研究的方法。
五、简答题
1.什么是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有哪些,
答:
教育心理学:
是研究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或者说是研究学习者、学习和教学的一门科学。
教育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有:
(1)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
(2)学习的本质与过程,
(3)不同学习的特点与规律,(4)影响学习的因素,(5)教学与管理。
2.教育心理学的性质是什么,
答: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重的学科。
教育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分支学科具有较强的理论性,作为指导教育实践活动的学科又具有极为鲜明的实践性与应用性。
3.作为教师,学习教育心理学的意义有哪些,
答:
(1)教育心理学对教师成长的意义:
教育心理学的原理与理论以及教育心理学提出的观察事物的方法,对于教师的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能够帮助教师做出科学的教育教学决策,使得教师不至于在黑暗中摸索。
(2)教育心理学对提高教育教学效果的意义:
掌握教育心理学,有助于教师正确组织教学工作,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与途径,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促进学生身心健全发展,从而有效地开展教育教学,提高教育教
学质量。
4.教育心理学在西方发展的现状怎样,
答:
(1)内容趋于集中,学科体系基本形成。
(2)各学派的分歧日趋缩小。
(3)注重学校教育教学实践。
5.什么是描述研究,描述研究具体包括哪些方法,
答:
描述研究是指通过观察、调查等手段收集资料,对于心理现象的特征进行描述性分析。
教育心理学的描述研究方法主要包括观察法、调查法。
6.什么是相关研究,相关研究的特点是什么,
答:
相关研究主要是应用心理测验的方法探讨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并根据这种关系就研究对象的特征和行为作出解释和预测。
其特点主要有:
多应用于研究的初期,以便发现和了解有关变量之间的基本关系进而开展更深入、更严格的研究;相关研究不能提供因果关系的证据;进行相关研究时,应特别注意其他变量的影响和作用,要避免被表面的高相关所迷惑。
7.什么是因果研究,因果研究的具体方法是什么,
答:
因果研究主要是通过实验的方法探讨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因果研究是教育心理学中最重要的研究方法。
其具体方法是实验法,一般有两种形式:
实验室实验和自然实验。
8.什么是行动研究,行动研究的特点是什么,
答:
行动研究:
是应用型研究的一种方式,用来回答一些与学校或课堂有关的具体问题。
这种研究可以由教师、学校管理者或其他的教育专家来完成。
行动研究的特点主要有:
情境性、合作性、参与性和自我评价。
六、论述与案例解析题
1(联系实际分析学习和研究教育心理学有什么意义,
答:
(1)教育心理学对教师成长的意义:
教育心理学的原理与理论以及教育心理学提出的观察事物的方法,对于教师的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能够帮助教师做出科学的教育教学决策,使得教师不至于在黑暗中摸索。
(2)教育心理学对提高教育教学效果的意义:
掌握教育心理学,有助于教师正确组织教学工作,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与途径,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促进学生身心健全发展,从而有效地开展教育教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阐述教育心理学与课堂教学的关系,并举例说明。
答:
(1)提供学与教系统的理论知识和科学研究成果,帮助教师指导和评价自己的教学。
(2)提供各种研究方法和角度,帮助教师解决实际的课堂问题。
教育心理学练习题二
一、概念解释
1.发展:
是生命全程中连续的系统的变化,包括生物、认知、社会情感的变化。
2.心理年龄特征:
个体心理发展各年龄阶段所表现出来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称为心理年龄特征。
3.微观系统:
是个体最直接接触到的环境,主要包括家庭、学校、同伴、玩耍地等。
4.图式:
是一种认知结构或者心理结构,是指支配儿童行动的心理模式。
5.同化:
是把新感知的材料或经验纳入到已有图式中从而理解新事物的过程。
6.顺应:
改变已有图式来理解新经验的过程。
7.平衡:
同化与顺应之间的不断协调。
8.感知运动阶段:
是皮亚杰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的第一阶段,此阶段
-2岁)婴儿主要通过感知与运动两种方式适应并能组织经验。
(0
9.客体永久性:
即婴儿能意识到即使物体从眼前消失,但它们仍然存在。
10.延迟性模仿:
榜样离开,间隔一段时间如隔天后,表现出榜样的行为。
11.前运算阶段:
是皮亚杰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的第二阶段,此阶段(2-7岁)幼儿主要是通过符号表征和直觉进行思维和问题解决的。
12.符号功能:
即儿童能够使用某一事物代表或表征其他事物的能力,如词汇与物体。
13.假装游戏:
也叫象征性游戏,运用心理表征进行游戏。
14.运算:
在皮亚杰理论中是指一种可逆的心理表征。
15.自我中心:
前运算阶段儿童的思维局限性之一,儿童只能够从自己的角度理解事物,不能把自己放在他人的角色中或不能明白他人的感觉。
16.中心化:
前运算思维的另一个局限,即只注意物体或活动的一方面,而且通常是那些具有感知优势的方面,而忽视了其它方面。
17.逆运算:
运算思维的基本特征,指能够改变思维的方向,使其回到出发点。
18.守恒:
当物体的外观在某些表面上发生变化时,仍能够认识到物体的本质没有发生变化。
19.具体运算阶段:
皮亚杰认知发展的第三个阶段(7-11岁),该阶段儿童获得了逻辑思维的能力,但需要具体事物与直观形象的帮助。
20.分类:
根据物体的共同特征归入不同类别的过程。
21.序列化:
是指能够根据大小、体积、重量或其它的一些特性对一系列要素进行心理上排序。
22.形式运算:
皮亚杰认知发展的第四阶段(11岁以后),其特点是儿童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逐渐发展起来。
23.水平滞差:
由于任务不同导致的运算水平的差异。
24.青春期自我中心主义:
青春期青少年假设世界中的其他人都按照自己所看到的来观察世界的现象。
25.个人虚构:
是指青少年会在想象中把自己的形象描绘成是大英雄、摇滚歌星或反抗恶势力的大领袖等。
26.假象观众:
是指青少年认为人人都在看着他/她,就像观众看着演员。
27.内化:
通过语言符号等中介把人类社会积累下来的知识经验转变为儿童个体的经验。
28.自言自语:
儿童自己跟自己交谈,一种引导思维与行为的自我对话。
29.最近发展区:
维果斯基所描述的儿童现有发展水平与其发展的潜在水平之间的差距。
30.支架:
给儿童学习过程提供的支持。
五、简答
1.什么是发展,发展与教育的关系怎样,
答:
发展:
是生命全程中连续的系统的变化,包括生物、认知、社会情感的变化。
环境与教育是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发展的可塑性和发展的空间是由环境与教育提供的,发展的水平与内容完全是环境与教育作用的结果。
同时,发展的水平也影响着教育的效果。
2.心理发展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2)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答:
(1)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
性。
(3)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
(4)心理发展的普遍性和差异性。
3.遗传与成熟在发展中具有怎样的作用,
答:
遗传与生理成熟是发展的生物学前提和基础。
遗传基因为儿童身心发展提供一个基本的序列图谱。
在遗传素质的基础上,儿童的心理发展才有了可能,遗传确定了发展上的基本时间进程。
同样发展也是成熟的结果。
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儿童大脑发育成熟。
4.环境在发展中具有怎样的作用,
答:
环境与教育是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发展的可塑性和发展的空间是由环境与教育提供的,发展的水平与内容完全是环境与教育作用的结果。
5(感知运动阶段婴儿认知发展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答:
(1)有意识的有目的反应出现。
(2)客体永久性的形成。
(3)问题解决能力开始得到发展。
(4)延迟模仿的产生。
6(前运算阶段幼儿认知发展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答:
此阶段(2-7岁)幼儿主要是通过符号表征和直觉进行思维和问题解决的。
但其思维仍有许多的局限:
(1)自我中心,
(2)中心化,(3)不能逆运算,(4)不能够推断事实,
(5)泛灵论,(6)转换推理。
7(具体运算阶段儿童认知发展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答:
该阶段儿童获得了逻辑思维的能力,但需要具体事物与直观形象的帮助。
其思维特点主要有:
(1)去中心化,
(2)可逆性,(3)守恒,(4)分类,(5)序列化。
8(形式运算阶段青少年认知发展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答:
这一阶段儿童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逐渐发展起来。
其思维的主要特点有:
(1)假设推理,
(2)类比推理,(3)演绎推理,(4)反思能力,(5)形式运算思维的逐渐发展。
9(艾尔金德提出的青春期自我中心主义的表现有哪些,对于教育有什么意义,
答:
艾尔金德提出的青春期自我中心主义有两个独特而有趣的方面,一个是个人虚构,另一个是假象观众。
教师可尝试减少青春期自我中心主义的负面影响,如可以让学生在演讲前在镜子前练习,或在正式讲话前使用录音机,这都会有帮助,对那些即使很小的进步也给予鼓励和正面反馈都同样会有帮助。
另外一个策略是当学生讲话时,让他们两人一组进行,这种情况下两个同伴可一起进行“表演”,以缓解压力。
10(维果斯基心理发展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答:
(1)维果斯基认为人类认知在本质上是社会文化的,受到文化传递给个体的信仰、价值观和智力适应工具等的影响,他的观点被称为社会文化观点。
(2)维果斯基认为社会文化、社会互动与言语在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3)维果斯基认为从个体发展来看,儿童在与成人交往过程中通过掌握高级
的心理机能工具-语言符号这一中介环节,使其在低级的心理机能基础上形成了各种新的心理机能,高级心理机能是不断内化的结果。
六、论述或案例解释
1(结合实际分析遗传与环境对于心理发展的影响。
答:
遗传与环境因素对心理发展的作用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
单纯由遗传决定或由环境决定的心理发展几乎是不存在的。
环境对于某种心理特性或行为的发生发展所起的作用,往往有赖于这种特性或行为的遗传基础。
由于个体心理发展的内部条件(如遗传基础、成熟水平等)不同,环境的效应也就不同。
同样,遗传作用的大小也依赖于环境变量。
遗传和环境对心理发展的相对作用在个体发展的不同阶段和不同领域所产生的作用都不一样。
在发展的低级阶段,一些较简单的初级心理机能(如感知、动作、基本言语等),遗传与成熟的制约性较大;而较复杂的高级心理机能(如抽象思维能力、道德、情感等),则更多地受环境和教育的制约。
遗传与环境对心理发展的相互作用可以理解为发展的可能性与现实性之间的辩证关系。
个体的生物遗传因素规定了发展的潜在可能范围,而个体的环境教育条件确定了发展的现实水平。
这其中,潜在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离不开环境与教育条件。
一般情况下,正常健康儿童发展的潜在可能性是相当广阔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环境条件的有利与否对个体发展的现实水平起了更为重要的作用。
2.结合实际分析了解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对于教育教学的意义。
答:
教育教学要依据儿童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顺序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进行。
要“循序渐进”不要“拔苗助长”。
依据儿童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要求教育教学要根据不同的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提出不同要求,采用不同的内容和方法,也要作好各个阶段教育教学工作的衔接。
依据儿童青少年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即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速度和成熟水平是不相同的,具有不平衡性,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有的方面在较早阶段就能达到较高水平,有些方面则要成熟得晚些等等。
教育教学要适应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各个方面的成熟期和关键期,不失时机地进行教育教学,取得最佳效果。
依据儿童青少年身心发展具有稳定性和可变性,教育教学既要看到儿童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稳定性,把它作为施教的出发点和依据;同时又要看到可变性,尽量创造良好的社会和教育条件,充分挖掘潜力,使之更快更好地发展。
依据身心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因材施教。
3.结合实际分析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对于教育教学的启示意义。
答:
皮亚杰提出儿童认知发展经历四个独特的本质完全不同的阶段。
即:
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和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上)。
皮亚杰对这些阶段是如何展开的做出了几种假设:
首先,他认为这些阶段代表认知发展的一种必然结果,也就是说,所有儿童以同样的顺序经历这些阶段,不能跳跃任何一个阶段。
第二,皮亚杰认为每一阶段与下一阶段有本质的区别,因此儿童在一个阶段中必须学会一套图式以便能顺利进入到下一阶段。
第三,尽管皮亚杰提出成熟的速度或生物成长的进程决定儿童何时进入下一阶段,但他也认为文化与环境可能加速或延缓成长。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把儿童理解为一个充满好奇的、积极主动的探索者,认为发展是有阶段、有顺序的,他通过观察和实验发现了儿童发展的许多重要方面,
揭示了儿童每一阶段的一些显著的重要特征,许多方面无疑是正确的。
例如儿童认知从感知运动到前运算到具体运算再到形式运算逐步发展与提高的轨迹是不可逆的,揭示了儿童认知发展的根本特点。
教师应根据不同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特点,对幼儿、小学儿童和中学生开展有效的教育。
4(什么是最近发展区,分析最近发展区观点对于教育教学的启示意义。
答:
最近发展区是维果斯基所描述的儿童现有发展水平与其发展的潜在水平之间的差距。
维果斯基认为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
一种是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学生能够独立解决问题的智力水平,另一种是儿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儿童还不能独立地完成任务,但在成人的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模仿,却能够完成这些任务”。
儿童在指导下借助成人的帮助所能达到解决问题的水平与在独立活动中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从最近发展区的观点出发,维果斯基假定学习发生在儿童的最近发展区。
处于最近发展区内的任务儿童自己还不能独立完成,但如果同伴或老师给予帮助,就能够顺利完成。
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的观点也认为,在学习过程中支架(scaffolding)起了重要作用。
支架是指在学习过程中,给予儿童的帮助,就像婴儿学习走路,父母总是要给予一定的搀扶,或者提供一个学步车,但走路还是婴儿自己学会的。
支架是一种帮助,借助这种帮助儿童能够完成那些他们不能够独立完成的任务。
教学要以最近发展区作为介入的空间,为儿童的学习提供支架,促使儿童主动而有效地学习。
但当儿童能力发展达到一定水平时,就要让儿童承担更多的学习责任,支架就要逐渐撤除。
教育心理学练习题三
一、概念解释
1.心理社会危机: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即在心理社会发展的每一个阶段所产生的一个重要发展上的冲突。
2.信任对不信任: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提出的心理社会发展的第一阶段。
从出生到
1.5岁,个体出生后的基本发展目标就是建立起对他人的基本信任感,即“一种充分信任他人并且自己也值得信赖的基本感觉”。
3.主动对内疚: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提出的心理社会发展的第三阶段,3岁至6岁,发展的主要任务是获得主动性,既要保持对活动的热情,又要控制那些会造成危害的或被禁止的活动。
4.同一性与角色混乱: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提出的心理社会发展的第五阶段,12岁至18岁,青少年不仅要考虑清楚“我是怎样的人”、还要考虑“我将成为怎样的人”,发展的主要任务是认同自我、认同社会,认同自我与认同社会的协调。
5.亲密对孤独: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提出的心理社会发展的第六阶段,18岁至35岁,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建立真正的亲密关系,学会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如何无私地奉献爱心和得到回报。
6.繁殖对停滞: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提出的心理社会发展的第七阶段,35岁至65岁,发展的主要任务是生产与创造,关心下一代成长。
7.完美无缺对悲观失望: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提出的心理社会发展的
第八阶段,65岁以后,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完全接受自我,接受自己不可替代的作用,意味着个体获得了自我完美感。
8.自我同一性:
即对我是谁、我存在的意义是什么、我要完成什么样的使命的认定。
9.同一性迷乱:
最低的发展状态,缺乏对一系列内在价值与目标的遵从与承诺,也缺乏对于未来的探索或者对未来的探索非常肤浅。
10.同一性早闭:
表现为一种高度的遵从与承诺而不做探索。
11.同一性延缓:
是指延缓做出有关同一性发展的关键性决定,如职业上的、人际上的、价值观念上的选择。
12.同一性获得:
表明同一性过程的自主性解决,表现出在一段时期的探索后(延缓)一套承担责任的承诺得到整合。
13.自我概念:
是经由经验而形成的对自己的知觉判断和评价,即个体对自己的能力、性格、外表及各方面特征的自我知觉。
14.自尊:
是指个体对自己所持有的特质的评价、感受和态度,它表达了一种肯定或否定的自我态度和情感,表明个体在多大程度上相信自己是有能力的、重要的、成功的和有价值的。
15.观点采择:
是理解他人的想法和感受的能力。
16.同伴关系:
主要是指同龄人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间交往过程中建立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是个体同伴经历的重要内容。
17.社会性问题的解决:
指采用有利于所有人的方式解决冲突的能力,这与观点采择也密切联系。
18.客观责任:
年幼儿童往往根据行为造成的客观损失后果的大小来判断行为的严重程度,即注重行为的客观责任。
19.主观责任:
年长儿童则能够根据行为者的意向来判断行为,即注重行为的主观责任。
20.抵罪性惩罚:
惩罚就是为了抵罪,最严厉的惩罚是最有效的,惩罚与所犯错误的内容无关。
21.报应性惩罚:
惩罚与犯过错的内容有着密切的关系,有效的惩罚应该根据行为错误的内容而定。
22.他律:
皮亚杰关于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概念,即年幼儿童道德判断属于他律道德,他们的道德判断具有强烈的尊重准则的倾向。
在他们眼中,这些准则都是权威人物制定的,是不可改变的,如同自然法则,这是一种“道德实在论”。
23.自律:
皮亚杰关于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概念,皮亚杰认为10岁左右儿童的道德判断进入了自律道德阶段。
此时儿童认识到社会准则是共同约定的,并不是绝对的,这是一种道德相对论。
24.道德实在论:
道德准则是权威人物制定的,是不可改变的,如同自然法则。
25.道德相对论:
道德准则是共同约定的,并不是绝对的,可以通过协商而改变。
26.前习俗水平:
科尔伯格提出的儿童道德推理发展的第一个水平,其特征是关注行为引起的结果,着眼于行为的具体后果和自身利害关系来判断是非,儿童无内在的道德标准。
判断一种行为是否适当,主要是看其能否使自己免于受罚,或让自己感到满意。
27.习俗水平:
科尔伯格提出的儿童道德推理发展的第二个水平,其特征是儿童不再根据直接的具体结果来看待道德,而是考虑到更多的社会性因素来作出道德
问题的决定,这些社会因素包括他人的认可、家庭的忠诚、遵守法律和社会秩序。
28.后习俗水平:
科尔伯格提出的儿童道德推理发展的第三个水平,其特征是儿童能够依据自己选定并遵循的伦理原则和价值观进行道德判断,认为不违背多数人的意愿、不损害多数人的幸福、不违背普遍的道德原则的行为就是最好的行为。
处于后习俗水平的个人,已经超越现实道德规范的约束,达到完全自律的境界。
29.关怀道德:
基于关怀、同情、对他人所负的责任等进行的道德判断。
五、简答
1.依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小学儿童的人格社会性发展特点是什么,
答:
小学儿童正处于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的第四阶段:
勤奋对自卑。
这一阶段主要的心理任务是胜任感和勤奋感的发展。
先前阶段的儿童的兴趣主要在尝试新事物,当他们成长发展到这个发展阶段时,他们不仅想尝试新的事情,而且努力获得成功以得到他人的承认,因此就出现了勤奋感,而这个发展阶段会持续整个小学生活。
儿童面临着与阅读、写作及数学技能有关的创造性学业作业的挑战,尽管“尝试”在自主性阶段是重要的,但在第四阶段重点已放在“做得对”上。
2.依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青少年的人格社会性发展特点是什么,
答:
青少年正处于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的第五阶段:
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在
”的问题作心理斗争,即随着他们把参考对象这个阶段,青少年在为解决“我是谁
从父母转向同伴,他们需要知道自己与同伴是怎样的相同,而同时又与别的任何人有着独特的不同。
追求个人自我同一性的一个重要部分是关注个人的外表,包括衣服、化装、走路方式和穿着方式,和这种对理想外表的追求同时出现的是个人虚构和假想观众。
另一个认同危机是性别危机,即通过友谊来寻找轻松自在的性别表达方式。
此外,努力去发现或证明他们自己的人格,这就是为什么能看到他们经常模仿他们所崇拜的人的态度和行为的原因。
3.如何帮助青少年实现自我同一性,
答:
(1)当认为他们与了解他们作为个体是谁的时候,应提供大量探索同一性的机会,包括做一个有关自己的贴画或写自传之类的活动会合乎这个要求。
(2)与学校的指导老师协调一起设计活动以提高学生对多种事业机会的意识。
(3)尝试通过鼓励学生用积极的自我提示取代消极的自我提示来提高他们的自尊。
(4)努力促进学生同一性的发展,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机会来一起学习学业任务。
首先包括两人一组的学习,然后是三人一组的合作学习。
在动机一章中将讲述更多有关如何建立这样的教育上的范式。
(5)让学生研究他们当前所学的内容是如何为他们以后种种的事业作准备的。
(6)对学生作为独特的个体予以更多的意识,让他们开始熟练评价他们自己的强项和弱项。
(7)强调交流的技巧,这提供了与同一性发展有关的几个目的。
第一,通过学习如何有效的听别人说话,学生们可以了解到他们的问题和担心不是只有自己才有的。
第二,能有效地与他人交流可以提高社会交往能力,这反过来又对尝试许多同一性直至达到一种感到舒适的同一性来说是重要的。
4.自我概念与自尊有何区别,如何提升学生的自我概念与自尊,
答:
自尊与自我概念的不同在于自我概念是个人对自己各个方面特质的知觉判断,而自尊是对自我概念中所包含的信息做出的评价。
也就是说,自我概念是个
人认为自己所具有的种种特质,诸如对能力、成就、外貌、身体、人际关系、道德等方面的认知判断,而自尊是个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育 心理学 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