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工程材料培训教程.docx
- 文档编号:24998157
- 上传时间:2023-06-03
- 格式:DOCX
- 页数:56
- 大小:298.85KB
机械工程材料培训教程.docx
《机械工程材料培训教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机械工程材料培训教程.docx(5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机械工程材料培训教程
第0章绪论
目的和要求:
本章主要讲授材料与机械的关系,其目的是使学生明确常用机械工程材料的分类。
重点和难点:
常用机械工程材料的分类。
学时的分配:
2学时。
1材料的分类
机械有许多种:
天上飞的有飞机、火箭,路上跑的有汽车、自行车,水里游的有船舶、潜艇等。
大到排水几十万吨的航空母舰,小到可以钻进人体血管的微型机器人。
它们都是用各种各样的材料制作而成的。
按照构成材料的组成不同,人们通常将机械工程材料分成金属材料、非金属材料两大类(表0-1)。
表0-1机械工程材料的分类
机械工程材料
金属
材料
黑色金属材料
如铁、钢等
灰口铸铁、球墨铸铁、碳素钢、合金钢等
有色金属材料
如铜、铝等
纯铜、黄铜、青铜、纯铝、铝合金、纯钛、钛合金等
非金属
材料
高分子材料
如塑料、橡胶等
热塑性塑料、热固性塑料、天然或合成橡胶等
陶瓷材料
如普通陶瓷、特种陶瓷等
粘土陶瓷、氧化物陶瓷、氮化物陶瓷等
复合材料
如粒子增强复合材料、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等
纤维树脂复合材料、纤维金属复合材料等
资料来源:
SeropeKalpakjianandStevenR.Schmid,ManufacturingEngineeringandTechnology(4thEdition),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3月,P28
在迄今为止的元素周期表的109种元素中,金属元素有86中,占78.9%,居绝对领先地位。
另一方面,国际钢铁协会(InternationalIronandSteelInstitute)批露的数据显示,2006年全球粗钢产量上升9%,至12.17亿吨。
2007年产量为13.44亿吨。
中国投资网数据表明,合成树脂产量2005年全球为1.8029亿吨,中国为2142万吨,2006年中国为2984万吨(表0-2)。
表0-2中国和全球钢铁、塑料产量/万吨
2006全球
2006中国
2007全球
2007中国
钢铁产量
121,700
41,900
134,400
48,900
工程塑料
(合成树脂)
18,029(05)
2142(05)
2984
钢铁:
塑料
约7:
1
约20:
1
约16:
1
2材料的性能
人们用金属制作汽车,用铜或铝制成电线,用陶瓷制作火花塞,用橡胶制作皮带,用铅制作蓄电池,等等。
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每种材料都有自己特殊的性能:
黑色金属强度高、有色金属导电性好、陶瓷耐高温、橡胶有良好的耐磨性、铅可以作为电极。
材料性能的分类:
物理性能、化学性能、力学性能等。
其中,力学性能又包括硬度、强度、塑性、韧性等等。
3材料的应用
表0-3一辆典型汽车所含有的常用材料/kg
金属材料
非金属材料
钢
铸铁
铝
铜
锌
铅
塑料
橡胶
玻璃
木头
陶瓷
1530
350
30
16
26
15
55
60
52
少量
少量
黑色金属1880/88.1%
有色金属87/4.1%
高分子材料115/5.4%
其他52/2.4%
资料来源:
:
P.N.Rao,ManufacturingTechnology——Foundry,FormingandWelding,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2月,P22
图0-1常用材料在汽车中的典型应用
资料来源:
SeropeKalpakjianandStevenR.Schmid,ManufacturingEngineeringandTechnology(4thEdition),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3月,P27
图0-2常用材料在航空发动机中的典型应用
资料来源:
SeropeKalpakjianandStevenR.Schmid,ManufacturingEngineeringandTechnology(4thEdition),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3月,P86
由此可见,金属材料是最重要、应用最广泛的机械工程材料。
每种材料都具备自己特有的性能,可以应用在特定的场合。
正确地为机器零件选用合适的材料是每个工程技术人员应尽的责任和重要的任务。
本章小结:
兴趣是学习任何知识的前提,机械工程材料也不例外。
在讲授本章内容时,要通过讲述汽车使用的黑色金属、有色金属、塑料、橡胶、玻璃等不同工程材料,激发学生学习机械工程材料的兴趣。
本章作业:
无。
第1章金属的晶体结构与结晶
目的和要求:
本章主要讲授有关金属材料晶体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
重点和难点:
常见金属的三种晶体结构及其在金属变形时的表现。
学时的分配:
2学时。
1晶体与非晶体
晶体:
原子在空间规则排列所形成的物体。
一般而言,固体金属都是晶体。
非晶体:
原子在空间不规则排列所形成的物体。
典型的有玻璃、塑料、橡胶、沥青等。
各向异性:
晶体内,由于晶面和晶向上原子分布排列紧密程度的不同,使晶体在不同晶面或不同晶向上具有不同性能的这种现象。
2金属键
金属原子的特点:
外层电子少容易丢失,因而变成正离子和自由电子。
处于运动状态的自由电子在原子核外形成电子云。
金属键:
固态金属中,通过金属正离子和自由电子云的相互吸引而结合的这种方式,就称作金属键。
3金属晶体
晶体结构:
晶体中原子的分布和排列方式。
也简称结构。
晶格:
组成晶体的原子作有规则排列所形成的空间格架。
晶胞:
组成晶格的最基本几何单元。
晶格常数:
晶胞各边的尺寸。
以埃为单位,埃与米的换算关系。
金属晶体的特点:
第一,熔点一定:
比如Fe的熔点是1538℃。
第二,各向异性:
比如bcc的铁在[111]方向的弹性模量为248200Mpa,而在[100]方向仅有132300Mpa。
第三,外形规则。
4常见的金属晶格类型
金属晶体对称性高,90%属于以下三种晶格。
表1-1常见金属晶体的单胞
晶格种类
体心立方/bcc
面心立方/fcc
密排六方/hcp
图示
P4Fig1-3
P5Fig1-4
P5Fig1-5
单胞内原子数
2
4
6
致密度
68%
74%
74%
最密排面
(110)
(111)
最密排方向
[111]
[110]
典型金属
α-Fe,Cr,Mo,W,V,Nb,β-Ti等
γ-Fe,Ni,Cu,Al,Au,Ag等
Mg,Zn,Cd,Be等
最密排面之间的距离大,作用力小。
最密排方向原子密度大,结合力强。
5金属的特性及其原因
第一,良好的导电性:
原因是大量的自由电子存在。
第二,良好的导热性:
原因是大量的正离子存在。
第三,良好的塑性:
原因是靠金属键结合。
第四,不透明和特殊的金属光泽。
6金属的结晶
结晶:
由液态金属向原子规则排列、形成金属晶体的过程就称为结晶。
结晶产品可以只是半成品(铸锭),也可以是成品(铸件)。
液态金属和固态金属的自由能都随着温度而降低,但是,液态金属降低的、得比固态金属快。
在某个时刻二者自由能刚好相等。
这个温度就是理论结晶温度。
记为T0。
实际上,在T0温度下,液态和固态金属互相转变,不会真正发生结晶。
而总是在低于T0的某个温度(实际结晶温度Tn)时才真正开始结晶。
过冷度:
金属的实际凝固温度与理论凝固温度之差。
ΔT=T0-Tn
金属结晶必须是一个自由能降低的自发过程。
这也说明了为什么需要一定的过冷度。
金属结晶是一个过程,要经历形核与核心长大两个阶段。
自发形核:
直接在液态金属中产生晶核,称为自发形核。
非自发形核:
依靠外来固体粒子形成的晶核,就是非自发形核。
晶核的长大总是与温度梯度的方向相反,并且总是长成树枝状(P13Fig1-11)。
晶界:
金属结晶时,将杂质推挤到两晶体交界处形成的不规则边界。
晶粒:
由晶界包围的晶体。
7实际使用的工程材料——金属
都是多晶体,晶体内是有缺陷的:
点缺陷(空位、间隙原子、置换原子)、线缺陷(位错)、面缺陷(亚晶界、晶界)。
铸锭组织分成细晶粒区(很薄,性能良好)、柱状晶粒区(发达,性能有方向性、显微孔洞少、组织致密、但交界薄弱)和中心等轴晶粒区(较发达,性能没有方向性、但显微孔洞多、不太致密)。
8对技术工作者的要求
通过细化晶粒获得铸件的高性能(适当增大过冷度、加孕育剂进行变质处理、)、设计时尽量采用尖角。
本章小结:
本章主要讲述金属晶体的种类以及不同晶体所表现出的性能差异。
内容抽象不易引起学生注意,应当时时提醒,适当练习巩固理论学习成果。
本章作业:
自教材P21~22中选做。
第2章金属的塑性变形与再结晶
目的和要求:
本章主要讲授金属材料的变形机理,让学生了解在使用情况下金属材料的变形及其对机械正常工作的影响。
重点和难点:
金属材料在冷、热加工时所表现的特性及其原因。
学时的分配:
2学时。
1为什么要研究塑性变形
一方面,铸态组织存在不足:
晶粒粗大、组织不均匀、成分存在偏析、性能不高。
重要的机械零件总是采用压力加工的方法成形。
压力加工方法主要有锻造、轧制、拉拔、挤压等。
以克服铸件的不足。
另一方面,机械零件工作过程中,总是受力的,因而也总会发生变形。
人们希望,机械零件的变形必须在弹性变形的范围内,并且越小越好。
决不允许发生塑性变形。
2变形及其分类
变形:
金属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形状和尺寸的改变。
弹性变形:
外力去除后,能恢复到原来形状的这种变形称为弹性变形。
塑性变形:
外力去除后,不能恢复而保留下来的这种变形称为塑性变形。
低碳钢的拉伸试样和拉伸曲线:
P24Fig2-1
图2-1低碳钢的拉伸曲线
通过拉伸可以测定金属材料的屈服强度、抗拉强度(强度极限)、延伸率、断面收缩率等力学性能指标。
3金属塑性变形的方式
单晶体的塑性变形方式:
滑移(一部分相对另外一部分的移动)和孪生(一部分相对另外一部分的转动)。
对多晶体(常用工程材料)而言,塑性变形比单晶体要复杂得多。
晶粒内部的变形方式与单晶体相同,有滑移和孪生两种方式。
由于晶界的存在,首先,滑移不易从一个晶粒传递到相邻的另一个晶粒,表现出阻碍作用,因而需要更大的外力(表现为强度增加)。
其次,晶界两侧晶粒的位向可能不同,他们内部滑移系有的可能开动,有的不能开动,有的受拉有的受压甚至受扭,使滑移不能协调而变形困难(表现为强度增加)。
第三,多晶体内满足滑移系可以开动条件的晶粒数量较多,使变形分散在较多的晶粒内,不易产生应力集中,结果允许承受较大的塑性变形(表现为塑性良好)。
4金属塑性变形的结果
第一,组织变化:
晶粒破碎、亚结构细化、位错密度增加;晶粒沿变形方向延伸拉长(纤维、流线);形成织构。
第二,性能变化:
强度增加、塑性变差、韧性下降(加工硬化:
金属变形使强度增加、塑性降低的现象称为加工硬化,或冷作硬化、形变强化)。
第三,各向异性。
5变形金属在加热时的变化
回复:
变形金属由于加热而导致缺陷密度降低、畸变消除的现象。
再结晶:
变形金属由于加热重新形成晶核和晶核长大的这个过程。
再结晶温度:
进行再结晶的最低温度。
一般T再=(0.35~0.40)Tm
二次再晶粒:
一次再结晶后,少数晶粒择优生长成为特大晶粒、其他晶粒被吞食的这种现象。
这是一种异常晶粒长大。
以大晶粒吞并小晶粒的方式进行,通常粗化晶粒。
使性能下降。
6金属的热加工
冷加工:
在再结晶温度以下对金属进行的加工。
热加工:
在再结晶温度以上对金属进行的加工。
金属热加工的优点:
变形时金属塑性好、变形阻力小、产生裂纹危险性低;变形后晶粒细小、组织均匀;产生具有一定方向的流线(金属组织呈现纤维状)、性能体现各向异性。
本章小结:
本章主要讲述金属变形的理论,也讲述了变形对金属晶体性能的影响和消除影响的措施。
教师要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从组织结构的变化与表现出的力学性能上找出联系。
本章作业:
自教材P42~43中选做。
第3章二元合金与相图
目的和要求:
本章主要讲授二元合金理论,应当着重介绍合金的分类、相图的特点等。
重点和难点:
典型的共晶相图,共晶和共析反应等。
学时的分配:
2学时。
1合金及其种类
合金:
金属元素与另外的元素(一种或多种、金属或非金属)组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
合金有二种类型:
固溶体、金属间化合物。
固溶体:
就是固态下组成元素之间能互相溶解而形成均匀的合金。
有间隙固溶体和置换固溶体两种。
间隙固溶体:
溶质原子存在于溶剂晶格的间隙位置而形成的固溶体。
间隙固溶体形成是有条件的:
溶质原子直径不足溶剂原子半径的59%,溶剂晶格有足够大的间隙。
间隙固溶体一般是有限固溶体。
通常由于间隙原子的存在而导致晶格发生正的畸变。
典型的间隙固溶体有钢(碳在铁中的固溶体)。
置换固溶体:
溶质原子占据溶剂晶格结点的位置而形成的固溶体。
形成条件是溶质溶剂原子直径相差不多(0.85~1.15)。
置换固溶体一般是无序固溶体,一定条件下可形成有序固溶体。
置换固溶体的畸变可正也可负。
固溶体的特性
第一,晶格类型:
与溶剂相同;
第二,成分可变:
溶入的元素量可多可少;
第三,晶格畸变:
可以是正畸变或者负畸变;
第四,性能更好:
通常强度更高(固溶强化)、塑性、韧性也有所增加。
金属化合物:
金属和非金属原子形成的化合物。
通常具有金属特性。
金属化合物有正常价化合物(离子键、少量共价键)、电子化合物(金属键)和间隙化合物(简单结构金属化合物或间隙相、复杂结构间隙化合物)三种。
金属化合物的特性
第一,组成原子数有一定比例,并占据固定的位置;
第二,晶格类型与圆组成元素不同,并比较复杂;
第三,具有硬度高、熔点高、电阻高、脆性大的特点。
2相图的种类
匀晶相图:
两元素在液态、固态均能无限互溶时所构成的相图(P52Fig3-6)。
共晶相图:
两元素液态无限互溶、固态有限互溶,并有共晶转变构成的相图(如Cu-Ni系构成的Fig3-9,P52)。
共晶反应:
从液体中结晶出两种晶体的转变(反应)。
如Pb-Sn系(P55)183℃的反应LE→αC+βD
包晶相图:
两元素液态无限互溶、固态有限互溶,并有包晶转变构成的相图(如Pt-Ag系构成的Fig3-7,P60)。
包晶反应:
液体和一个固相反应、生成另一个固相的反应。
如Pt-Ag系(P60)1186℃的反应αC+LE→βD
共析反应:
从一个固相中析出另外两个新的固相的转变(反应)。
这与前三种反应不同,这是一种纯粹发生在固态的反应,因而速度慢(受扩散控制)、晶粒细(过冷度大,形核多)、有应力存在(相与相比容不同)。
如P61Fig3-18下部的反应:
α→β1+β2
本章小结:
金属的性能与其组织结构密切相关,不同晶系的合金自结晶时就有不同的相组成,因而所表现的性能有很大差异。
讲授本章的内容时,教师要特别强调共晶和共析这两类反应,以及对金属材料性能的影响。
本章作业:
自教材P64~65中选取。
第4章铁碳合金
目的和要求:
本章是钢铁材料的重要理论基础,还是具体讲述碳素钢的具体章节。
要使学生在理解和掌握铁碳合金二元相图的基础上,熟悉碳素钢的分类、典型牌号及其应用。
重点和难点:
铁碳合金相图、铁碳合金的组织组成相、碳素钢。
学时的分配:
2学时。
1铁碳合金相图
铁碳合金:
以铁为主、加入少量碳而形成的合金。
其相图如下
图4-1Fe-Fe3C二元合金相图
五个温度:
1538,1394,1148,912,727℃
五个成分:
0.02,0.77,2.11,4.30,6.69%WC
三个特殊点:
J(包晶点),C(共晶点),S(共析点)
三个重要相:
α固溶体,γ固溶体,Fe3C金属间化合物
三个反应:
包晶反应L0.53%c+δ0.09%c→γ0.17%c
共晶反应L4.3%c→γ2.11%c+Fe3C6.67%c
共析反应γ0.77%c→α0.02%c+Fe3C6.67%c
同素异构转变:
固态下,金属或合金发生晶格类型转变的现象。
也称为同素异型转变或多型性转变。
典型的例子就是铁:
912℃以下是体心立方的α铁,912~1394℃是面心立方的γ铁,1394~1538℃又为体心立方的α铁(为区别而称为δ铁)。
2铁碳合金的组成相
L相铁与碳形成的液体。
δ相碳在δ铁中的固溶体,体心立方结构,仅存在与高温下,也称为高温铁素体,记为δ。
γ相碳溶入γ铁形成的间隙固溶体,面心立方结构,记为γ(相图中)或A(文字中),称为奥氏体。
高温时塑性变形能力强。
α相:
碳溶入α铁形成的间隙固溶体,体心立方结构,记为α(相图中)或F(文字中),称为铁素体。
强度低、硬度低、塑性好。
Fe3C铁和碳形成的金属化合物,复杂结构金属化合物,记为C,称为渗碳体。
硬度高、强度低、塑性极差。
3铁碳合金的分类
工业纯铁含碳量小于等于0.0218%
钢含碳量在0.0218~2.11%之间。
可细分为亚共析钢(含碳量0.0218~小于0.77%)、共析钢(含碳量等于0.77%)、过共析钢(含碳量大于0.77~2.11%)
白口铁含碳量2.11~6.69%。
可细分为亚共晶白口铁(含碳量2.11~小于4.3%)、共晶白口铁(含碳量等于4.3%)、过共晶白口铁(含碳量大于4.3~6.69)。
注意:
共析反应的产物叫珠光体,是铁素体与渗碳体的机械混合物,记为P。
共晶反应的产物叫莱氏体,记为L。
4碳对铁碳合金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图4-19含碳量对钢力学性能的影响
强度:
先升后降,含碳量0.9%时为最大值。
主要是因为细小、弥散、均匀分布的Fe3C起强化作用,使强度升高。
而含碳量超过0.9%时,Fe3C沿晶界分布成网状,易产生裂纹,强度反而降低。
硬度:
随含碳量升高而不断增加。
塑性:
随含碳量升高而降低。
韧性:
随含碳量升高而降低。
5铁碳合金相图的应用
第一,在选材方面的应用:
低碳钢(0.10~0.25%)强度一般不高,塑性、韧性好,适宜制作建筑结构、容器等。
中碳钢(0.25~0.60%)强度、塑性、韧性都较好,且可在很大范围内控制,适宜制作机械零件。
高碳钢(0.60~1.30%)硬度高、耐磨性好,适宜制作工具等。
白口铁硬度高、耐磨性很好、脆性大,适宜制作不受冲击的零件(拉丝模、冷轧辊、球蘑机的铁球)等。
第二,在铸造方面的应用:
合金熔点低、结晶温度区间窄有利于增加流动性,对铸造有利。
所以,铸钢通常含碳量为0.15~0.60%,铸铁含碳量为4.30%左右。
第三,在锻轧方面的应用:
锻轧时要求钢处于单相区域,具有良好的塑性。
开锻/轧温度应在固相线以下,终锻/轧温度应在共析以上。
第四,在热处理方面的应用:
热处理需要将钢加热到单一的奥氏体区域,或加热到与临界点有关的某个温度,而相图则清晰反应了铁碳合金成分、温度、组织的关系。
6碳钢
碳钢:
含碳量在0.02~1.3%之间的铁碳合金。
碳钢中,除了铁和碳之外,通常还含有Mn、Si、S、P,其中S、P是铁矿石带入的,对性能有害;Mn、Si是脱氧残留的,对性能有益。
碳钢按含碳量分成低碳钢(小于等于0.25%C)、中碳钢(0.25~0.60%C)、高碳钢(大于0.60%C)三种。
按质量分成普通碳素钢(S、P含量比较高)、优质碳素钢(、P含量较低)和高级优质碳素钢(S、P含量低)三种。
按用途分成结构钢和工具钢两种。
第一,普通碳素结构钢
命名方法:
Q(屈服强度屈的声母)、屈服强度、质量等级、脱氧方法四个部分按顺序组成(GB/T700)。
仅保证机械性能。
典型牌号:
Q195、Q215、Q235、Q255、Q275等。
典型用途:
型材、薄板、焊管、桥梁结构、标准件、连杆、简单的齿轮或轴。
不热处理直接使用。
第二,优质碳素结构钢
命名方法:
名义含碳量1万倍的2位数字、含量较高的合金元素符号、脱氧方法(GB/T699)。
典型牌号:
10、45、60、16Mn、70Mn、08F等。
典型用途:
一般,低碳钢制作冲压制件,中碳钢制作齿轮、轴等机械零件,55~65制作弹簧。
一般经热处理提高力学性能。
第三,碳素工具钢
命名方法:
T(碳的声母)、名义含碳量1千倍的2位数字、合金元素符号、A(GB/T1298)。
典型牌号:
T8、T8Mn、T10、T13、T8A、T12A等。
典型用途:
含碳量稍低的T7、T8制作冲头、锤子、手锯等;含碳量较高的T9~T11制作车刀、钻头、冲模等;含碳量高的T12、T13制作量块、塞规、刮刀等。
第四,铸造碳素钢
命名方法:
ZG(铸钢的声母)、最低屈服强度、-、最低强度极限(GB/T11352)。
典型牌号:
ZG200-400、ZG270-500、ZG340-640等。
典型用途:
受力不大、韧性良好、可焊接的机座、壳体;强度较高、有一定塑性、可焊接的轧钢机机架、连杆、曲轴;高强度、高耐磨性、能切削加工的齿轮、棘轮等。
本章小结:
本章内容比较具体而零散,讲授时要紧紧围绕“命名方法-典型牌号-典型应用”这根主线,帮助学生把零散的知识串联成一个整体,从而形成系统、严密的知识。
本章作业:
自教材P95~96中选取。
第5章钢的热处理
目的和要求:
本章仅仅简介常用的热处理工艺。
重点和难点:
金属材料热处理后的性能特点。
学时的分配:
1学时。
1钢的热处理及其目的
钢的热处理:
将钢通过加热、保温和冷却的方法,改变结构和组织,从而获得所需要性能的综合操作工艺过程。
其中加热温度和冷却速度是最重要的参数。
热处理工艺曲线:
表示热处理工艺的温度—时间曲线。
热处理的目的:
提高、改善金属材料的性能。
2常用的热处理工艺
第一,退火
退火:
将钢加热到临界点Ac1/Ac3以上或以下某一温度、保温后缓慢冷却(一般为随炉冷却)的热处理工艺。
退火又分成扩散退火(均匀化退火)、完全退火(或重结晶退火)、球化退火、再结晶退火、去应力退火(低温退火)。
退火的目的是获得接近平衡状态的组织、消除不平衡的强化状态、为最终加工作好组织准备。
第二,正火
正火:
将钢加热至临界点Ac1/Ac3以上30~50℃,保温后在空气中冷却的热处理工艺。
正火的目的是使组织粗化/均匀化以提高性能、加工前的预处理改善切削加工性、消除网状碳化物以利于球化并为淬火作组织准备。
第三,淬火
淬火:
将钢至临界点Ac1/Ac3以上30~50℃,保温烧透后快速冷却,使奥氏体迅速转变成马氏体的热处理工艺。
淬火的目的是提高钢的强度和硬度。
第四,回火
回火:
将钢加热到Ac1以下的某一温度,经适当保温后冷却到室温的热处理工艺。
回火的目的是使淬火得到的不稳定组织转变成稳定的组织、消除应力防止变形和开裂、调整制件的强度塑性和韧性。
第五,表面热处理
表面热处理:
将钢表层快速加热、奥氏体化后快速冷却,使表层获得马氏体的热处理工艺。
也称为表面淬火。
有感应加热表面淬火和火焰加热表面淬火两种。
表面热处理的目的是仅改变表层金属的组织和性能,而保持心部的组织与性能不变。
第六,化学热处理
化学热处理:
用改变表层化学成分之后再热处理的方法,来改变表层的组织和性能的热处理工艺。
通常有渗碳、渗氮、碳氮共渗(氰化)、渗棚、渗铬、渗铝等。
化学热处理的目的提高制件表层的耐磨性、耐蚀性、抗氧化性、抗疲劳性等。
本章小结:
本章虽然不是知识重点,但对今后从事专业技术工作还是有一定意义。
因而,花少量时间提示给学生,方便以后正确选用热处理工艺即可。
本章作业:
自教材P133~135中选取。
第6章合金钢
目的和要求:
合金钢是极其重要的机械工程材料,种类繁多、性能各异、用途多样。
本章应着重讲授合金钢的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机械工程 材料 培训 教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