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市级联考四川省成都市届高三高中毕业班第三次诊断性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 文档编号:24997400
- 上传时间:2023-06-03
- 格式:DOCX
- 页数:32
- 大小:109.37KB
精品解析市级联考四川省成都市届高三高中毕业班第三次诊断性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精品解析市级联考四川省成都市届高三高中毕业班第三次诊断性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解析市级联考四川省成都市届高三高中毕业班第三次诊断性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精品解析市级联考四川省成都市届高三高中毕业班第三次诊断性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
成都市2016级高中毕业班第三次诊断性检测
语文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籍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5.考试结束后,只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伴随社会生活的网络化进程,社交网络用户的增长,探讨社交文化对社会行动、社会关系和社会目标的潜在影响,显得尤为关键而重要。
社交网络中的信息分享与隐私悖论。
社交网络,作为一种市场产品,将用户生产和分享信息作为核心功能,鼓励用户进行更多的信息分享和自我揭露,个人隐私信息成为社交网络可以进行交易的商品。
随着社交网络与移动智能设备的结合,个人可以随时随地分享身边新鲜事,呈现即时化分享的特点,媒介更加多元化,内容更丰富。
然而,社交网络即时分享中公私界限的模糊性以及社会互动的场景化,使个人在社交网络进行信息分享时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对个人隐私的关注,打破个人维持的日常生活中的隐私边界。
随着社交网络的持续发展,社交用户网络分享行为不仅在数量上持续增长,而且以自我揭露娱乐化为特征的过度分享行为也越来越普遍。
因此,在社交网络中,隐私悖论一直存在,即在社交网络使用中,人们对隐私的态度和隐私保护行为具有非线性的相关性,人们对隐私信息的关注并不能减少人们在社交网络中自我暴露隐私信息的行为。
社交网络中的数字化伦理。
新的网络技术正在重塑人们的思维方式、交往方式以及自我表达的方式。
人们在社交网络中通过关注、点赞、评论、分享、转发等方式相互沟通,人际关系因此成为由好友数、粉丝量、关注度、评论和点赞量、转发率等数字化特征所表征的网络关系,但这种网络关系却使社会交往的情感价值被消解和庸俗化。
媒介即信息,正如传播学者肖特等人论述的那样,传播媒介的不同特性会导致不同的心理和行为,面对面的视觉沟通更利于情感性的交流,而中介的言语交流则更利于任务性信息的传递。
社交网络作为依托网络媒介进行情感性交流的重要工具,将人际交往具化为关注、,占、赞、转发、评论等数字化网络行为,弱化了情感性沟通,使社交呈现出形式化、肤浅化和广而不深的特点。
话语的贫乏和缺失冲淡了社会交往的内在情感,使网络社交成为一种程式化的工具,在被点击中沦为数字化道德的符号。
社交网络中的个体化道德。
互联网是实现个人主体性以及高度自我中心的个人之崛起的主要推动者,个体化是网络社会的重要特征。
在网络空间中,社交网络的匿名性特征将个人的社会背景性资料过滤,人们通过文本快速交流,营造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空间感。
社交网络互动过程中社会反馈机制的缺失和网络环境中约束社会互动规范的缺失,使个体从现实生活的家庭、单位、阶层、组织等束缚中解脱出来,获得了独立与自由。
但是,这种反馈机制和互动规范的严重缺失,也会带来隐患。
在社交网络中,越来越膨胀的个人主义以及最大限度扩大个人自主权的欲望,导致人们对权威的怀疑,人们想要一种团体感,却又不信任限制其自由的权威组织,因此道德上的个人主义增加了其在社交网络中的孤独感。
但是,人的本质特征是人的社会性.这决定了理论意义上的原子化个人是不存在的,单个的人无法应对除他之外的外在世界。
社交网络的发展为人们获取信息、分享生活、获得社会资本等提供了便利,但是其内在附着的伦理问题也应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因为,在个体化特征之外,人对于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也促使其不断走向联合体,通过交往与他人建立社会联系,形成集体生活以抵御面临的不确定性、风险和挑战。
(摘编自王艺璇《网络化时代社交文化的社会伦理》)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用户在社交网络中分享信息和自我揭露,因此生产和分享信息成为社交网络的核心功能。
B.依托网络媒介的人际交往具有形式化、肤浅化和广而不深的特点,缺乏内在情感性基础。
C.互联网推动个人主体性实现及高度自我中心的个人崛起,个体化成为网络社会核心特征。
D.社交网络交流缩小了人与人之间的空间距离,给人们带来自由,却会增加人们的孤独感。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网络化时代为背景,从三个方面详尽地阐释了社交文化中的社会伦理问题。
B.文章分析数字化伦理时,比较了传播媒介的不同特性导致的不同心理和行为。
C.文章论证结构清晰,思路明确,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行文。
D.文章立足现实生活,探讨社交网络给人们带来的负面影响,有理有据,发人深思。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隐私悖论告诫我们,在社交网络中身边新鲜事分享得越多,自我隐私也会暴露得越多。
B.在社交网络的互动中,需健全社会反馈机制,约束社会互动规范,增强对权威的信任感。
C.无论社交网络的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多大的便利,人们始终不能脱离团体或联合体而生存。
D.伴随社会生活的网络化进程,网络社交对人们生活带来诸多负面影响,发展前景不好。
【答案】1.D2.C3.D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审清题干要求,认真理解文本内容和选项内容的差异。
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
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选项A,强加因果,原文第二说“社交网络,作为一种市场产品,将用户生产和分享信息作为核心功能,鼓励用户进行更多的信息分享和自我揭露”,并不是因为用户在社交网络中分享信息和自我揭露,生产和分享信息才成为社交网络的核心功能;选项B,曲解文意。
文章说“人际交往具化为关注、点赞、转发、评论等数字化网络行为,弱化了情感性沟通”而非“缺乏内在情感基础”。
选项C,文章表达的是“个体化是网络社会的重要特征”而非“核心”特征。
故选D。
【2题详解】
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解答此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选项C,文章没有“解决问题”。
文本内容只是说:
在个体化特征之外,人对于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也促使其不断走向联合体,通过交往与他人建立社会联系,形成集体生活以抵御面临的不确定性、风险和挑战。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归纳、推断、理解和分析能力。
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归纳。
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选项D,“发展前景不好”于文无据。
原文只是说:
社交网络的发展为人们获取信息、分享生活、获得社会资本等提供了便利,但是其内在附着的伦理问题也应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故选D。
【点睛】这类题目重点集中在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注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
考核的方式是改变句子含义从而出现选项的观点和文中的观点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混淆,对文中的观点概括错误等方式。
总之,考生要根据对原文内容的把握,充分理解内容和选项,认真细心的去比对分析,这样就能很好的作答这类试题。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俄新社近日的文章称赞中国扶贫成效显著。
文章说,中国在脱贫方面创造了世界纪录,近30年来,那里有7亿人摆脱了贫困。
中国已经设定目标,在4年内把处在国家贫困线以下的人数变成“0"。
文章指出,消除贫困与社会制度问题的关系由来已久。
就目前来看,“市场看不见的手”在解决这个问题上不仅看不见,甚至常常是无力的。
而中国证明,成绩需要实实在在地干出来,而且要因地制宜,多方入手——改善教育(吸引教师去最贫困的地方支教)、提供信息、给乡村贫困民众送去更多高产的种子和牲畜。
美国《财富》杂志和石英财经网都报道了中国农村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的一些乡镇村庄,作为中国政府精准扶贫工作的一部分,利用电商热潮实现脱贫的故事。
报道也指出,有的偏远地区的贫困村碍于基础设施薄弱,不易通过电商脱贫。
津巴布韦《先驱报》在《扶贫:
来自中国的经验>一文中说,非洲国家正深陷贫困泥潭,而中国有可供学习的扶贫经验,中国非同寻常的扶贫战略被盛赞为全世界最佳范例之一,它向全世界表明,只要齐心协力,任何国家都能成功扶贫。
(摘编自刘仲华、骆青、杜一菲、颜欢、徐伟《外媒关注中国精准扶贫:
取得了难以置信的成果》,《人民日报》2017年3月16日)
材料二
材料三
推进乡村振兴,关键靠人才。
依靠人才振兴,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要进一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振兴依然是难点。
如果缺乏有效的发展机会和平台,特别是产业发展机会和平台,人才往往很难留得住。
即使能够留得住,也很难保证不会因为缺少发挥作用的机会而被浪费甚至荒废。
当然,乡村振兴是全面振兴,对人才的需求也是多种多样的,而且合理的人才结构也应是动态调整的。
产业振兴方面的人才需要产业发展的机会和平台,又会为进一步推进产业振兴提供支撑。
文化振兴方面的人才,需要推进乡村文化发展方面的机会和平台,也会为推进文化振兴提供支撑。
其他方面与此类似,实际上形成乡村振兴与人才振兴的互动过程。
至于推进乡村振兴紧缺的复合型人才和领军型人才,更需要在“建功立业”的舞台上成长和磨练。
在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过程中,如何通过创新体制机制,营造
良好的用人环境或人才成长生态,吸引适宜的城市人才到农村创新创业?
如何将引进外来人才与开发利用本土人才结合起来,发挥外来人才对本土人才成长的引领带动作用,规避之前许多地区出现的“引来了女婿”“气跑了儿子”或“荒废了儿子”等现象,也需要统筹谋划。
据此可进一步看出,注重推进乡村振兴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是重要和必要的。
(摘编自姜长云《准确把握乡村振兴战略的内涵要义和规划精髓》,《东岳论丛》2018年10月)
材料四
从范畴逻辑上看,精准扶贫解决绝对贫困,实现全面小康;乡村振兴解决相对贫困,实现共同富裕。
乡村振兴战略在对现代化建设规律和城乡关系变化的深刻把握上,消除城乡发展之间的鸿沟,实现农村与城市的共富共赢。
按照既定的工作部署,到2020年,中国将实现现行标准(2010年不变价2300元)下农村人口的全部脱贫,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人民温饱有了充分保障。
然而,只要社会存在收入差距,就会存在一部分人的收入低于当地平均数。
近几年,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呈现扩大趋势,在绝对贫困现象消除后,相对贫困问题将更加凸显,农村人口成为相对贫困的主要群体。
从时间逻辑上看,要立足2020年和2050年这两个时间节点,在全面脱贫基础上实现乡村振兴。
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都是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确定的国家战略。
前者立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后者着眼于到本世纪中叶把中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
按照时间节点,在2020年实现全面脱贫奔小康的基础上,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标全面实现。
(摘编自章文光《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战略如何有效衔接》,《人民论坛》2019年2月上)
4.下列对材料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在脱贫方面创造了世界纪录,改善教育、提供信息是扶贫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的重要举措。
B.精准扶贫的成功不只能让中国社会全面实现小康,还可为世界消除贫困提供可资借鉴的典型范例。
C.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农村贫困人口规模逐年降低,其中2000年到2005年降幅明显。
D.乡村振兴需要通过人才振兴实现,有稳定一致的人才结构可以满足乡村对各种各样人才的需求。
5.下列对材料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外媒对我国实施精准扶贫战略的报道既谈了扶贫的制度优势、技术利用和显著成果,也指出了问题。
B.我国农村贫困发生率从1978年97.5%降到2017年3.1%,贫困发生率与贫困人口规模的变化趋势一致。
C.乡村振兴战略消除了城乡发展之间的财富鸿沟,就能解决突出的相对贫困问题,实现共同富裕。
D.乡村振兴战略是系统性工程,不仅要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还要在文化等方面得到整体提升。
6.为什么我国扶贫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答案】4.D5.C
6.①我国社会制度
有效保障,国家战略制定和工作部署清晰明确;②富有实干精神,因地制宜,多方人手;③依靠人才推进乡村振兴。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材料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审清题干的要求,考生要认真研读文本内容,仔细比对选项和文本内容的差异。
题干问的是“下列对材料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
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选项D,“有稳定一致的人才结构可以满足乡村对各种各样人才的需求”理解有误。
原文表达的是“合理的人才结构也应是动态调整的”。
故选D。
【5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材料内容的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审题和对文本内容的仔细理解。
题干问的是“下列对材料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
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选项C,“乡村振兴战略消除了城乡发展之间的财富鸿沟,就能解决突出的相对贫困问题”说法有误。
根据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城乡之间发展的鸿沟,不仅仅指财富,还指生态宜居、文化发展等方面。
故选C。
【6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概括、整合、分析的能力。
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考点考向的基本要求,要注意根据题干要求,到原文去归纳答案。
这是一道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题目,答题时根据题干的要求先筛选主要的信息,然后对筛选的信息按照不同的角度进行整合,此题要求回答:
为什么我国扶贫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根据对题干的把握,考生需要到原文中筛选和概括“我国扶贫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的原因相关信息,仔细阅读文章,可以从文章中筛选出“中国证明,成绩需要实实在在地干出来,而且要因地制宜,多方入手——改善教育(吸引教师去最贫困的地方支教)、提供信息、给乡村贫困民众送去更多高产的种子和牲畜”“中国非同寻常的扶贫战略被盛赞为全世界最佳范例之一,它向全世界表明,只要齐心协力,任何国家都能成功扶贫”“推进乡村振兴,关键靠人才。
依靠人才振兴,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要进一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振兴依然是难点”“良好的用人环境或人才成长生态,吸引适宜的城市人才到农村创新创业,如何将引进外来人才与开发利用本土人才结合起来,发挥外来人才对本土人才成长的引领带动作用”“乡村振兴解决相对贫困,实现共同富裕。
乡村振兴战略在对现代化建设规律和城乡关系变化的深刻把握上,消除城乡发展之间的鸿沟,实现农村与城市的共富共赢。
按照既定的工作部署,到2020年,中国将实现现行标准(2010年不变价2300元)下农村人口的全部脱贫,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人民温饱有了充分保障”“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都是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确定的国家战略。
前者立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后者着眼于到本世纪中叶把中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在2020年实现全面脱贫奔小康的基础上,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标全面实现”等信息,根据这些信息概括为什么我国扶贫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点睛】新闻材料类文本阅读的选择题,主要集中的是对文意理解的考查,考生要注意选项中常见的错误有曲解文意、枉加推断、无中生有、张冠李戴等问题,考生要结合对文意的理解准确判断选项中的表述是否正确。
总之,这类试题考生要注意认真研读作品内容,然后将原文与选项进行认真的比对分析,这样就能很好的完成这类试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渔家傲
李利军
表妹结婚,我开车带着表弟.从上海赶回泗阳参加婚礼。
路过蒋坝已日近午时,厨师表弟职业病犯了,说,去年在电视里看到,蒋坝在搞什么百船宴,看看吧。
边走边看风景,一下子就到了湖边,车无法通行了。
这时,肚子咕咕起了反应。
湖边只有孤零零的两三户人家。
一个老汉正在院外一小块水泥地上翻晒着泥鳅。
老汉红红的脸庞,宽松的大腰裤,对襟褂子纽扣不扣,露出黑红的胸膛,一看,就是个每天干活,并且喜欢喝两口的人。
“老人家,我们想找个地方吃中饭,哪里比较近?
”
他抬头望我们一眼:
“很远呢,十几里地!
走,到我家吃去!
”
看来,老汉家在搞渔家乐。
跟着老汉下了大堤,堤下就是他的家。
洪泽湖的水拍岸弄潮,几只湖鸭呱呱叫着,碧绿的水草婀娜摇曳。
老伴在厨房烧饭,老汉说:
“来人了,烧菜吃饭!
”
老伴瘦瘦高高的个,一脸黝黑,她手扶门框,伸出头来问:
“想吃什么?
”
“烧个鱼吧,随便什么鱼。
”我说。
湖水煮湖鱼,原汁原味。
况且,靠湖吃湖,也不会贵到哪里去吧?
没个规整的餐厅,也没像样的厨房,更没有服务员,这饭钱他们会怎么收?
两个老人看起来淳朴,倒不像会宰人的样子。
不一会儿,四个菜端上来,老汉和我们一起坐了下来。
“大妈一起来吧?
”我们邀请。
大妈摆手。
也许,怕账不好算吧?
我们也就没再强求。
“你喝酒吧?
”老汉忽然想起什么,问我。
“不喝,要开车。
”我摆手。
老汉说:
“男人到湖边哪有不喝酒的?
’’冲表弟噘噘嘴,“你喝,让这个小青年开车!
”
老汉到屋里拿出一瓶貌似比较高档的原装酒,啪地打开,倒在两个玻璃杯子里,示意我端一杯。
我心一紧,这瓶酒也要算在我们头上了!
只好硬着头皮端过杯子。
青椒炒小虾,红烧鲢鱼,炒小藕,水芹菜炒干子,都是我爱吃的菜。
估计菜一百块钱,酒就算两百块吧,三百块应该够了,放大点,总不会超过五百吧?
我刚准备示意表弟去结账,见门口有个人影闪了一下,老汉大声说:
“大砍刀,进来吧!
”
门外就进来一个粗壮的矮脚汉子,方头方脸,真像一把砍刀,我看着就发憷。
大砍刀搓着手,嘿嘿地笑:
“四爷,要帮忙吗?
”我心里一惊,这下怕是碰着孙二娘的馒头店了,明早我和表弟就成包子馅,表妹的婚礼看来是参加不了了!
“没啥,就两个人,你四娘就能搞定!
”老汉自信地说。
我心里暗暗叫苦,被宰几百块钱和失去生命来说,真的是小菜一碟呀!
我递个眼色给表弟,示意他瞅准机会打110报警,他个傻蛋却以为我要他去拍湖景,屁颠屁颠地拿着手机去拍照了。
我心里凉了半截,恨由心生,都怪他要看什么百船宴,这下好,把小命都搭上了!
表弟照一会儿湖景,回头看我有些坐立不安的样子,就掏钱去结账。
“怎么能收钱呢?
!
”老汉啪地把筷子拍在桌上。
当然不要钱!
要命!
我从头凉到脚后跟。
这荒天野地的湖边,搞两条人命真是分分钟的事情,原先两个老人对付我们可能有些吃力,这下来个大砍刀做帮手,如果菜里下了蒙汗药,酒里做点手脚……我的头真的晕了,眼前出现幻觉。
“你这不是骂人吗?
请还请不到呢!
”老汉一脸不高兴。
“就是!
”大砍刀一脸讨好,连声说,“这湖边,十天半月的难得来个人,晚上到俺家再喝几盅!
”
门口,不知何时,聚了四五个女人和孩子,拘谨地朝这边望。
这可不是幻觉,我悄悄伸手掐了一下大腿。
“湖里人家来客,添双筷子加个碗,收钱?
湖里人做不出来!
”老汉有些不屑,老伴也附和着说,“就是的!
”
大砍刀嘿嘿地笑,手不知道朝什么地方放,女人和孩子们不再拘谨,也呵呵地笑。
告别渔翁夫妇,表弟开着车,转脸看我一眼,疑惑地问:
“表哥,空调打够低了,你脑门上怎么都是汗哪?
”
“好好开你的车!
”我擦着汗,问他,“下次再来的话,你还能找到这里吗?
”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8年第17期)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小说围绕“我”和表弟在渔家吃饭这一事件,按照寻餐厅、到老汉家吃饭、结账的情节依次推进。
B.“我”是故事的亲历者,以“我”的口吻叙事,加人大量心理描写,有利于增强小说的真实性和生动性。
C.“我”递眼色给表弟,示意他瞅准机会报警,他却拍照去了,这一情节让故事再生波澜,气氛愈加紧张。
D.小说结尾处,“我’’问表弟“你还能找到这里吗”,说明“我”对此次遭遇仍心有余悸,不愿意再到这里来。
8.小说善于借助“误会”推动人物内心矛盾的发展,请在文中找出三处并简要分析。
9.有人认为“大砍刀”在小说中着墨不多,可以删掉,使叙事更简洁,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7.D8.①老汉请我们到他家吃饭,“我”误以为他在经营渔家乐,为后文人物内心矛盾发展作铺垫。
②大妈拒绝一起用餐,“我”误以为她怕账不好算,内心矛盾正在积蓄。
③老汉请我们喝酒,“我”误以为会被宰,内心矛盾趋于紧张。
④大砍刀出现及与老汉的对话,“我”误认为要丢命,心理矛盾激化。
⑤老汉不收钱,生气地拍桌子,“我”误以为真要丢命,内心矛盾达到高潮。
9.不能删掉。
①丰富了渔家劳动者群体形象。
老汉和“大砍刀”是乡亲,大砍刀主动热情地问候、提供帮助、邀请“我”去他家吃饭等情节,有利于塑造渔家劳动者善良淳朴、热情好客的群体形象。
②推动情节发展。
大砍刀和老汉的对话,让“我”加深误会,使情节再生波澜。
③强化主旨。
更有利于反映现实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戒备心理,赞扬单纯而温暖的人性美。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小说内容的理解及手法赏析的综合能力。
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明确题干的要求,认真研读文本内容,准确把握小说的艺术手法。
题干问的是“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这属于综合题,既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形象的技巧,也考查故事的情节、主旨和环境。
选项D,“说明‘我’对此次遭遇仍心有余悸,不愿意再到这里来”,理解有误。
根据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对这样美好的地方,“我”有期待、担忧等复杂心理,不是“心有余悸”。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小说的具体写作手法进行赏析的能力。
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审清题干的要求,一般要从小说的情节发展和人物心理进行分析。
本题题干问的是:
小说善于借助“误会”推动人物内心矛盾的发展,请在文中找出三处并简要分析。
考生首先要注意从小说中找到“误会的情节”:
看来,老汉家在搞渔家乐。
跟着老汉下了大堤,堤下就是他的家;大妈摆手。
也许,怕账不好算吧?
我们也就没再强求;老汉到屋里拿出一瓶貌似比较高档的原装酒,啪地打开,倒在两个玻璃杯子里,示意我端一杯。
我心一紧,这瓶酒也要算在我们头上了!
只好硬着头皮端过杯子;我心里暗暗叫苦,被宰几百块钱和失去生命来说,真的是小菜一碟呀;这荒天野地的湖边,搞两条人命真是分分钟的事情,原先两个老人对付我们可能有些吃力,这下来个大砍刀做帮手,如果菜里下了蒙汗药,酒里做点手脚……我的头真的晕了,眼前出现幻觉。
以上的误会都是在矛盾的心态下推动小说情节发展,体现了我是一个内心戒备心极强,且很拘谨的人。
小说塑造内心的矛盾,旨在突出人物心里的矛盾,也为小说情节展开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9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小说中具体的问题进行探究的能力。
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题干的要求,要注意结合对文本内容的把握、人物形象的塑造、情节发展、突出主题等角度进行分析和探究。
本题题干问的是:
有人认为“大砍刀”在小说中着墨不多,可以删掉,使叙事更简洁,请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精品 解析 级联 四川省 成都市 三高 毕业班 第三次 诊断 检测 语文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