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一地理知识点精选.docx
- 文档编号:24983068
- 上传时间:2023-06-03
- 格式:DOCX
- 页数:9
- 大小:20.19KB
人教版高一地理知识点精选.docx
《人教版高一地理知识点精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一地理知识点精选.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高一地理知识点精选
人教版高一地理知识点精选
在人教版高一地理的课本中,涉及了很多重要的知识点,内容也比较多,我们的学生要认真熟悉好地理的内容,尤其是文科的学生。
下面就是给大家带来的人教版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人教版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1
1.西北地区概况
⑴位置范围:
位于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一线以北;在行政区划上大致包括新疆、宁夏、甘肃北部和内蒙古大部;
⑵地形特征:
东部是辽阔坦荡的高原,西部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
⑶主要景观:
干旱是最显著的自然特征。
形成草原、荒漠主的景观。
⑷内部分异:
以贺兰山为界,以东为半干旱草原带,以西为干旱和极端干旱地区。
2.荒漠化
⑴概念:
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以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
⑵表现:
耕地、草地、林地等退化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次生盐渍化。
我国西北地区最为突出。
⑶原因:
自然因素:
①气候干旱,多戈壁荒漠;②植被稀疏,多沙质沉积物;③大风日数多且集中。
人为因素:
①根本原因:
人口激增对环境的压力;人类活动不当,对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②直接原因:
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工矿交通建设不注意环保。
3.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⑴内容:
①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
②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
③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
⑵原则:
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治沙相结合重点:
治理已遭沙丘入侵、风沙危害严重的地段
⑶措施:
①合理利用水资源
②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林体系
③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④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⑤控制人口增长
人教版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2
人口的数量变化
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1、10年来人口增长
历史时期人类的生产劳动人口数量和增长情况人口变化的原因
农业革命之前主要从事采集和狩猎人口数量化少,增长缓慢人们获取食物的能力低,抵御疾病和灾难水平差,死亡率高
农业革命至工业革命期间利用简单的工具从事农业活动人口数量增多,增长速度加快耕作和灌溉技术发展,食物供应变得稳定而可靠,死亡率下降
工业革命以后工业生产活动迅速扩大和发展人口数量继续增加,增长速度更加迅猛用科学技术武装起来的人类不断壮大着改造自然的能力,人们能获得充足的食物和完善的医疗服务,死亡率降低
2、人口自然增长最根本因素:
生产力水平的高低
决定因素:
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差异
自然增长率水平人口增长特点及成因今后变化趋势
发达国家保持较低水平受生育观念、生活质量、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影响,增长缓慢今后几十年,人口数量将比较稳定,一些国家还会逐渐减少
发展中国家水平较高由于政治独立,民族经济发展,医疗卫生事业进步,死亡率下降,人口增长很快采取了控制人口的措施,人口增长速度将趋缓,但人口数量还将增加
中国水平较低增长缓慢人口基数大
4、人口的发展一定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环境的承载力相适应.
人教版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3
一、农业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气候、水源、地形、土壤):
改造--温室农业、梯田、施肥、浇水。
2、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地租、政策、劳动力)
市场决定着农业的类型和规模。
交通条件(特别是保鲜和冷藏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扩展。
3、技术因素(育种、机械、化肥、农药)
培育良种(高产、耐旱、耐寒、耐储存等品种):
有利于扩大种植面积。
机械化:
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施用化肥、农药等:
可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
1、商品谷物农业
(1)分布:
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俄罗斯等国。
(2)主要品种:
小麦、玉米(旱地作物,便于机械化生产)。
(3)形成条件(区位优势):
自然条件:
地势平坦,耕地广阔,地广人稀。
社会经济条件:
交通发达,技术水平高
技术条件:
机械化程度高。
(4)特征:
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家庭农场为主
2、水稻种植业:
(1)分布:
东亚、东南亚、南亚季风区
(2)区位条件:
①气候:
季风气候,雨热同期,适合水稻生长②地形:
河流下游平原或河口三角洲,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利于耕作③劳动力:
(属劳动密集型农业)人口密集,劳动力丰富,利于精耕细作④历史:
种植历史悠久,传统经验丰富
(3)特征:
①小农经营②单产高,商品率低③机械化水平低④水利工程量大
3、混合农业
(1)主要是牲畜和谷物的混合农业。
我国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主要是渔业与林业的混合农业。
(2)分布:
欧洲、北美、澳大利亚(“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坐在矿车上的国家”)等。
(3)特点(墨累-达令盆地的“小麦--牧羊带”为例)
①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
互惠互利:
种植业为畜牧业提供饲料,畜牧业为种植业提供肥料
休耕和轮作、(有利于恢复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种植、牧场。
②有效合理的农事安排:
小麦农忙(播种5-6月、收割11-12月)正式放牧的闲时。
③灵活的生产选择:
根据市场确定是多种植小麦还是多牧羊。
(4)区位优势:
自然因素:
①气候:
气候温暖湿润②地形:
平坦开阔③土壤:
土壤肥沃④水源:
灌溉条件好
社会经济因素:
①地广人稀,农场规模大②交通便利③市场广阔,面向国际市场④机械化水平高⑤科技水平高⑥政府鼓励扶持
4、大牧场放牧业
(1).分布地区(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南非等国)。
(2).特点:
生产规模大、专业化程度高、商品率高。
(3).区位条件:
①气候温暖、草类茂盛;
②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
③距海港近、水陆交通便利。
(4)措施:
①培育良种牛,加强对牛群病害的研究②围栏放牧,划区轮牧③开辟水源,种植饲料④改善交通条件
5、其他农业地域类型
地域类型
分布地区
形成原因
主要特点
迁移农业
某些原始部落地区
生产力水平低,“刀耕火种”
影响生物多样化;气候恶化
乳畜业
发达国家,我国大城市周围等
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高,大城市经济发达,人口集中,对牛奶及其制品的需求量大
商品率高;机械化水平高;
受城市分布的影响大;
集约化程度高等。
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
自然因素:
原料、土地、水源
社会经济因素:
劳动力、市场、交通、政策、技术、动力(能源)工农业基础
人教版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4
大气环流与水热输送的关系——是对大气环流作用的总结
(1)全球性的大气环流:
促进了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与水汽的交换;
调整了全球的水热分布;
是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
(2)几类重要气候的成因:
地中海气候:
南北纬30-40之间大陆西岸;冬受西风控制,暖湿;夏受副高控制,干热
热带草原气候:
南北纬10-20度之间;全年高温,雨季受赤道低压控制,干季受信风控制
温带海洋性气候:
南北纬40-60之间大陆西岸;全年受西风控制,气候暖湿
热带雨林气候:
赤道附近;全年湿热,终年受赤道低压控制
三种季风气候:
(见以上分析)
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锋面系统
锋面类别图示符号表示过境前天气过境时天气降水位置举例
冷锋暖气团控制:
晴;气压低阴天、下雨、刮风、降温锋后冬寒潮;夏我国北方暴雨
暖锋冷气团控制:
晴;气压高连续性降水锋前
低压(气旋)和高压(反气旋)系统
气压:
高低压
气流:
气旋和反气旋
人教版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5
宇宙中的地球
一:
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
公转和自转
绕转中心太阳地轴
方向自西向东(北天极上空看逆时针)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相反)
周期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恒星日(23时56分4秒)
角速度平均1?
?
/日近日点(1月初)快
远日点(7月初)快各地相等,每小时15?
?
(两极除外)
线速度平均30千米/小时从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1670KM\小时,两极为0.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1)黄赤交角:
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
目前是23?
?
26
(2)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移动
二: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
(2)地方时(3)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三: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①昼夜长短的变化
北半球:
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昼越长①太阳直射点在那个半球,
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现象那个半球昼长,②赤道全年
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北昼越短昼夜平分,③春秋分日全球
北极圈以北出现极夜现象昼夜平分
南半球:
与北半球相反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春秋分日:
由赤道向南北方向降低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
随纬度的变化夏至日:
由23?
?
26N向南北降低方向降低
冬至日:
由23?
?
26S向南北降低
23?
?
26N以北在夏至日达到值离直射点越近高度
随季节的变化23?
?
26S以南在冬至日达到值越大
南北回归线之间每年有两次直射
四:
光照图的判读
(1)判断南北极,通常用于俯视图,判断依据为:
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度递增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
(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是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有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北纬23?
?
26,若北极圈有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南纬23?
?
26
(3)确定地方时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为正午12点,晨昏线所包围的白昼部分的中间经线为12点,晨线与赤道交点经线的地方时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经线为18点,依据每隔15?
?
,时间相差1小时,每1?
?
相差4分钟,先计算两地的经度差(同侧相减,异侧相加),再转换成时间,依据东加西减的原则,计算出地方时
(4)判断昼夜长短求某地的昼(夜)长,也就是求该地在纬线圈上昼(夜)弧的长度,这个长度也可由昼(夜)弧所跨的经度数来推算
(5)判断正午太阳高度角先求所求地区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不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和,再用90?
?
-两地纬度差即为所求地的正午太阳高度
人教版高一地理知识点精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教版高一 地理 知识点 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