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福建等省届高三联考文综历史试题.docx
- 文档编号:24982840
- 上传时间:2023-06-03
- 格式:DOCX
- 页数:13
- 大小:67.36KB
广东福建等省届高三联考文综历史试题.docx
《广东福建等省届高三联考文综历史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福建等省届高三联考文综历史试题.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广东福建等省届高三联考文综历史试题
广东福建等省2020届高三4月联考文综历史试题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据学者考证,陕西岐山出土的青铜器(卫岙、卫鼎)铭文中分别记载了周共王时贵族裘卫向邦君厉买田和与矩伯进行土地交易并通过在场的执政官界定土地四至的史实。
这反映当时
A.贵族成为土地交易主体B.土地私有观念深入民间
C.土地兼并现象日益严重D.土地商品化的社会趋势
2.魏晋时期,人们不再相信所谓的“天命”,转而追求“越名教而任自然”,诗歌中训勉的内容减少了,自由抒情和绮文丽藻的成分却日益增加。
据此可知,魏晋时期
A.文学创作的政教性有所减弱B.士族强化了对文化话语权的掌控
C.儒家思想受到佛道思想冲击D.文学才能是评判人才的重要标准
3.北宋时期,京东郓州士子,即以谤议官政而闻名全国:
“郓俗,士子喜聚肆以谤官政。
”更有狂狷之士,敢于冒犯宰相。
据此可知,北宋时期
A.普通民众参政意识较强B.君主专制遭到削弱
C.重文传统影响政治氛围D.宰相权威有所下降
4.下表为明清时期部分地方志的记载,据表可得出的结论是,明清时期
A.雇工法律地位得到提升B.劳动力交易种类细化
C.亲邻之间盛行劳动互换D.自耕农经济全面衰退
5.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魏源著成《圣武记》一书,该书的第二部分对练兵之法、整军之策、筹饷之法、应敌之略等内容有较为系统完整的议论。
这反映出魏源
A.摆脱现实困境的经世致用之道B.希冀清朝贵族统治者改进吏治
C.努力寻找清朝统治衰落的病根D.从沉迷于训诂考据中率先苏醒
6.1925年,全国学生联合总会发表通告,要求各地学联会号召民众积极发展力量,提出政治上的根本要求,推倒段祺瑞的北京政府,组织人民政府,召集国民会议废除不平等条约,惩办国贼等。
这表明
A.青年学生支持国民大革命B.知识分子领导了民主革命
C.反帝反封建成为时代诉求D.民众反对国民党专制统治
7.1944年,日本在上海限令各厂捐献铜铁,强令执行致使日商和华商工厂损失了许多设备,作为废铁献给了日本政府。
日本这一做法主要是为了
A.摧毁沦陷区的经济命脉B.中断中日两国的经济来往
C.加快启动战时管理体制D.应对日益恶化的战争局势
8.如图反映了1952~1978年中国城镇化率与工业化率的变动情况(单位:
%)。
导致城镇化率与工业化率不同发展趋势的根源是
A.国民经济结构的不合理B.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
C.指导思想上的“左”倾错误D.工业化上的急躁冒进
9.雅典有一种专门的官员,坐在高高的地方监督集会的举行,如果他们发现法律遭到攻击,就会打断演说家的演讲,命令立即解散集会,要求人民散去,不能投票。
这说明在古代雅典
A.贵族掌握国家最高司法权力B.注重法律程序的正义性
C.法律监督是捍卫民主的武器D.严格规范公民政治运行
10.在文艺复兴的造型艺术中,达·芬奇等许多带有近代气质的艺术家倾向于“将可见者作为可见者来创造,而不是运用可见者来表征不可见者”。
这说明达·芬奇等艺术家
A.主张削弱对宗教信仰的过度关注
B.致力于揭示自然世界本身的魅力
C.借宗教题材表现真实自然的人性
D.肯定了人类理性探究自然的能力
11.有学者指出,革命时期美国人所寻求的政体,乃是介于“绝对专制”和“绝对民主”之间的某种“温和的形式”,它“最适宜于人的权利和对同等白由的享有”,“这种自由在独立性之上添加安全,在最为充分的选举性权利之上添加政府的力量和活力”。
这说明当时的美国
A.开启西方代议制民主先河B.人民主权原则得到广泛的认同
C.追求合理配置政府的权力D.强调公民在地位和权利上平等
12.如图为苏联前两个五年计划执行的结果,据结果可推知,这一时期苏联
A.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B.经济结构失调现象日益加重
C.已实现国家工业化目标D.已放弃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
二、材料分析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中国的人文主义文化传统中,对人的价值及尊严是十分崇尚的。
儒家重视人的价值,儒学是中国文化的主流。
自孔子始,便一再地强调“入世”。
“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可谓知矣。
”孔子自己也坚守“不语怪、力、乱、神”,把人事放在首位。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说明孔子具有比较强烈的非宗教意识和倾向。
孔子之后,儒家也基本上是反宗教、反出世的,儒家学者都十分强调人事。
儒家的《四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这些儒家的经典,也没有主张超世脱俗的言论,都是针对现实社会需要的。
——摘编自丁卯<政治规约与思想传播——历史视域下的解放区木刻研究(1937—1945)》
材料二早在文艺复兴时期,天主教道明会的萨伏那罗(1452~1498年),就有感于当时日益浮华败坏的世俗生活,而开始在佛罗伦萨宣讲,反对人文主义的风潮,提倡苦行、禁欲的生活,轻视尘世的价值,并曾率领狂热的信徒焚烧佛罗伦萨纤巧的艺术精品,最后因反对教皇亚历山大六世而被杀。
而在宗教改革时代的初期,由于马丁·路德过分强调“因信称义”的观点,毫不妥协地恢复了对人的罪恶本性的极端强调,认为唯有神的干预才能使人得以赦免。
因此,引起大部分强调精神自由的人文主义者的反感。
——摘编自刘昕岚《“人文主义”与“宗教”——对西方人文主义传统的回顾以及对儒家人文主义的反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中国古代儒家“反宗教”的历史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方出现反对人文主义风潮的社会背景。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古代中国和近代西方人文主义的共同作用。
14.材料北宋初,因茶利收入是北宋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且茶叶成为北宋政府边疆安全的重要的战略物资,政府则承袭唐制对茶实行禁榷制度。
北宋时期的榷茶制度在不同的时期和地区实行的方法不同。
宋初,政府对东南茶实行禁榷,而川茶则实行通商法,虽然也是禁榷法的一种,但相对于完全由官府垄断的东南茶法来说,通商法比较宽松,“听民自买卖,禁其出境”,也就是茶农和茶商只要在川境内就可以自由买卖茶叶。
但这时的茶叶贸易还与茶马贸易关系不大。
为了解决战马紧缺问题,北宋熙宁七年(1074年)开始实行茶马贸易制度,四川作为北宋重要的产茶地且离市马地之近受到政府关注,于是开始禁榷川茶,以川茶易马。
随着边防形势的严峻,政府开始重视茶马贸易,进而对四川茶法进行改革。
政府规定:
川陕的茶叶都必须全部卖给官府,严禁私下交易,全蜀实行茶叶禁榷制度
——摘编自丁营营《北宋马政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宋四川茶法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北宋四川茶法改革的作用。
15.材料1917年初的情况已很清楚,尽管德国军队仍然深入敌国境内,但他们却越来越明显地处于防御状态。
潜艇战不能在预定的期限内把英国打垮,美国将参战,俄国资产阶级自由派的革命,将把协约国与同盟国之间的战争提高到民主政体反对专制政体的世界观斗争的水平。
面对这样的局势,宣传家兼重要议员埃茨贝格看出了这样一条出路:
只有用公开的媾和决议才能维护已取得的成果,因为用军事手段显然已不再能实现德国的战争目标了。
在埃茨贝格的倡议下,中央党、进步人民党和多数派社会民主党在与政府以及陆军总司令部商妥之后,于1917年7月19日通过了媾和决议
——摘编自蒋健健《德国知识分子与第一次世界大战》
(1)根据材料,概括德国战争策略的变化和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德国调整战争策略的目的。
16.材料1889年,施洋出生于湖北竹山县一个“世代书香”之家。
幼年时,父亲在给施洋灌输《论语》等儒家经典时,也常给他讲<水浒传》《三国演义》以及屈原、岳飞、文天祥、洪秀全等人的故事。
辛亥革命爆发后,施洋满怀豪情,回到家乡,创办了国民学校,宣传孙中山的革命主张。
然而,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夺,中国广大人民又重新陷入水深火热之中。
恰在这时,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
他从十月革命的胜利看到了“劳工神圣”,看到了中国的希望。
在汹涌澎湃的学生爱国反帝潮流的鼓舞下,施洋挺身而出,投入战斗。
经过五四运动的锻炼和铁窗生活的严峻考验,施洋成为全国各界很有声望的领袖。
施洋领导了汉口人力车夫罢工、粤汉铁路工人罢工、汉口香烟厂工人罢工和二七罢工,为工人阶级的解放和利益甚至牺牲了自己的生命
——摘编自李丹《论施洋革命精神》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施洋革命思想产生的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施洋革命思想的内涵。
三、论述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据考订,有大量经济史、经济学著作对1840~1949年城乡关系变迁轨迹做了研究。
研究视角梳理如下:
第一,整体研究视角;第二,城市带动视角;第三,农村工业化视角;第四,外部冲击视角。
——整理自吴丰华等《中国近代以来城乡关系变迁轨迹与变迁机理(1840~2012)》
结合中国近代史的所学知识,以城乡关系变迁机理为主题,选取一个视角或多个视角,也可以提出新的视角展开分析论述。
(要求:
视角观点合理,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
参考答案
1.D
【详解】
本题考查西周土地商品化趋势,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周共王时期的贵族裘卫与邦君厉、矩伯进行土地交易,表明这一时期土地已成为商品.这反映出当时土地商品化的趋势,故选D项;材料中虽然是贵族之间进行土地交易,但不能据此就得出当时贵族是土地交易的主体,排除A;B项中“深入民间”与史实不符,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土地买卖现象,并不是土地兼并,排除C.
2.A
【详解】
根据材料“诗歌中训勉的内容减少了,自由抒情和绮文丽藻的成分却日益增加”可知,魏晋时期的文学创作政教性色彩日益减少,文学性日益增加,A正确;材料中没有士族掌控文化话语权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中也没有佛道思想的信息,排除C项;D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
3.C
【详解】
北宋时期,士子以谤议官政而闻名,甚至有敢于冒犯宰相者,这反映出当时在重文轻武的统治理念下,文人对政治的影响力较大,从而形成了文人议政的政治氛围,选C项;士子属于文人,不是普通民众,材料中是议政,不是参政,排除A项;材料中士子是谤议官政.并非制约君主故与君主专制无关,排除B项;文人士子敢于冒犯宰相,主要是因为宰相有过错,并不是随意或肆意冒犯,因此不能得出宰相权威有所下降的结论,排除D项
4.B
【详解】
表格中区分和解释了明清时期长工、短工、佣工、伴工的不同,表明这一-时期劳动力交易种类细化,故选B项;A项的“雇工法律地位得到提升”与史实不符,排除;表格中没有“亲邻之间”的信息,排除C项;D项“自耕农经济全面衰退”与史实不符,排除D。
5.A
【详解】
魏源在《圣武记》中对练兵之法、整军之策.筹饷之法等有较为系统完整的议论,这反映出在民族危机和清朝统治危机加深的情况下,魏源为摆脱现实困境而进行的思考,这体现了其经世致用的思想,选A项;材料反映了魏源对军事的思考,而不是吏治,排除B项;清政府统治衰落的根源是封建制度的腐朽,而不是军事,故排除C项;D项“从沉迷于训诂考据中率先苏醒”表述过于绝对,排除。
6.C
【详解】
1925年,全国学生总会号召民众推倒军阀统治,组织人民政府,召集国民会议废除不平等条约,表明当时反帝反封建成为时代需求,选C项;材料体现不出青年学生支持国民大革命,排除A项;学生总会号召民众,不能得出“知识分子领导了民主革命”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中反对的是段祺瑞军阀统治,而不是国民党专制统治,排除D项
7.D
【详解】
1944年,日本在上海限令各厂捐献钢铁,联系材料中的时间1944年”可知,由于中国人民的顽强抵抗,日本侵华战争陷入困境,因此日本加紧对华经济侵略,以达到以战养战的目的,故选D项;A、B、C三项均不是当时日本的主要目的,排除。
8.B
【详解】
解读表格信息可知,1952~1978年中国工业化率远高于城市化率,一般而言,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进程会保持相同的进度.而中国的工业化率却高于城市化率,主要是因为我国是计划经济体制,政府采用行政手段抑制城市化发展,B正确;城市化伴随工业化,A与题无关,排除;题干时间是1952年至1978年,这一时期的指导思想并不一直都是“左”倾斜,排除C;虽然1952~1978年有些时期存在工业化激进的问题,但不表明其他时期也是如此,D排除。
9.D
【详解】
解读材料信息可知,雅典不允许演说家的演讲。
公民集会破坏法律,这表明雅典严格规范公民政治运行,选D项;A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材料未反映法律程序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信息反映的是不允许公民行为破坏法律,而不是法律监督,排除C项。
10.B
【详解】
根据材料“将可见者作为可见者来创造.而不是运用可见者来表征不可见者”可知,达·芬奇等艺术家主张如实反映事物的本来面貌,这表明这些艺术家致力于揭示自然界本身的魅力,选B项;题干未体现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对宗教的态度,排除A;根据题干“将可见者作为可见者来创造,而不是运用可见者来表征不可见者”可知,这一时期的艺术家更多的是描述可见者,排除C;理性在启蒙时期,排除D。
11.C
【详解】
根据材料“革命时期美国人所寻求的政体,乃是介于“绝对专制’和“绝对民主’之间的某种“温和的形式”和“这种自由在独立性之上添加安全.在最为充分的选举性权利之上添加政府的力量和活力”可知,这一-时期的美国民众一方面认为政府应享有一定的权力.但同时反对政府过度集权,应合理配置政府的权力,C正确;A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中只是民众的一种追求、一种看法,并不能体现人民主权原则获得广泛认同,排除B项;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12.A
【详解】
从这两组数字的比较可以看出,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重,轻工业之间增长率的差距,比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缩小了,同时,“某些重要产品及日用必需品的生产甚至增加了两倍”,这些改变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苏联轻工业获得一定的发展,这有利于改善当时经济结构失衡的问题,排除B;“已实现国家工业化目标”与史实不符,排除C;D项与史实不符,且材料依据也不足,排除。
13.
(1)历史因素:
小农经济发展;宗教的出世思想与儒家的人世思想相悖.违背儒家伦理;中国较早形成了稳固的世俗权力体系,世俗政权高于神权;儒家思想长期占据传统文化的主流.担心受到宗教神学的冲击;孔子等思想家个人喜好的影响。
(2)社会背景:
宗教神学影响根深蒂固;近代思想解放运动出现极端倾向;早期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3)共同作用:
打击宗教神学;强化世俗王权;重视人性尊严;关注社会现实。
【详解】
(1)历史因素: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是农业社会,儒家思想的出现是建立在小农经济发展基础之上的;根据材料一中“儒家也基本上是反宗教、反出世的,儒家学者都十分强调人事”等信息,可得出宗教的出世思想与儒家的人世思想相悖;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较早形成了稳固的世俗权力体系,世俗政权高于神权;根据材料“儒学是中国文化的主流。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说明孔子具有比较强烈的非宗教意识和倾向”可知,儒家思想长期占据传统文化的主流,担心受到宗教神学的冲击;从主观因素来看,孔子等思想家个人喜好的影响了儒学的倾向。
(2)社会背景:
根据材料二中的“毫不妥协地恢复了对人的罪恶本性的极端强调”等信息,可得出近代思想解放运动出现极端倾向;根据“萨伏那罗,就有感于当时日益浮华败坏的世俗生活,而开始在佛罗伦萨宜讲等信息,可得出宗教神学思想根深蒂固;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文艺复兴时期的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3)共同作用:
材料一中孔子等人的宗教思想带有人文主义色彩,而材料二中的西方人文主义者也把矛头指向了宗教,故可得出“打击宗教神学”,进而得出“强化世俗王权”重视人性尊严”关注社会现实”等结论。
14.
(1)背景:
中原茶叶生产的发展和少数民族对茶叶需求的增加;川茶禁榷制度比其他地区寬松;边境形势严峻,解决战马紧张问题。
(2)作用:
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确保了官营茶马贸易繁荣;为茶马贸易提供了充足的资本;推动了我国西北.西南边缘地区经济文化发展、进步
【详解】
(1)背景: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宋时期中原茶叶生产的发展和少数民族对茶叶需求的增加;根据材料“而川茶则实行通商法……通商法比较宽松,‘听民自买卖,禁其出境’,也就是茶农和茶商只要在川境内就可以自由买卖茶叶”可知,川茶禁榷制度比其他地区宽松;根据材料“为了解决战马紧缺问题,北宋熙宁七年(1074年)开始实行茶马贸易制度”可知,边境形势严峻,解决战马紧张问题。
(2)作用: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榷茶法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根据材料“开始禁榷川茶,以川茶易马。
随着边防形势的严峻,政府开始重视茶马贸易,进而对四川茶法进行改革”可知,确保了官营茶马贸易繁荣,为茶马贸易提供了充足的资本;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推动了我国西北、西南边缘地区经济文化发展、进步。
15.
(1)变化:
由军事手段到寻求和平解决方案。
背景:
战略主动权转移到协约国一方;发动无限制潜艇战,导致美国即将参加对德作战;俄国爆发二月革命,出现退战迹象;国内经济濒临崩溃.资源枯竭。
(2)目的:
缓解两线作战压力;维护既得军事成果;遏制日渐高涨的反战革命运动;稳定国内局势
【详解】
(1)变化:
根据材料“只有用公开的媾和决议才能维护已取得的成果,因为用军事手段显然已不再能实现德国的战争目标了”可知,由军事手段到寻求和平解决方案。
背景:
根据材料“尽管德国军队仍然深入敌国境内,但他们却越来越明显地处于防御状态”可得战略主动权转移到协约国一方;根据材料“潜艇战不能在预定的期限内把英国打垮,美国将参战”可得发动无限制潜艇战,导致美国即将参加对德作战;根据材料“俄国资产阶级自由派的革命,将把协约国与同盟国之间的战争提高到民主政体反对专制政体的世界观斗争的水平”可得俄国爆发二月革命,出现退战迹象;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德国国内经济濒临崩溃,资源枯竭。
(2)目的:
缓解两线作战压力;根据材料“只有用公开的媾和决议才能维护已取得的成果”可得维护既得军事成果;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战争策略的调整目的是为了遏制日渐高涨的反战革命运动;从德国国内局势来看,战争策略调整有助于稳定国内局势。
16.
(1)因素:
优秀传统文化的浇灌;中国近代社会历史的深刻影响;十月革命先进文化的滋润。
(2)内涵:
勇敢坚毅的爱国主义精神;不断追求救国真理的精神;始终不渝为人民谋利益的精神;英勇献身的精神
【详解】
(1)因素:
根据材料“父亲在给施洋灌输《论语》等儒家经典时,也常给他讲《水浒传》《三国演义》以及屈原、岳飞、文天祥、洪秀全等人的故事”可得出优秀传统文化的浇灌;根据材料“他从十月革命的胜利看到了‘劳工神圣’,看到了中国的希望”,可得出十月革命先进文化的滋润;再结合辛亥革命、袁世凯复辟等信息可知,施洋受到近代中国社会的深刻影响。
(2)内涵:
开放性试题,结合题干中式样的事迹,侧重爱国主义、追求真理、为人民谋利、献身等精神层面回答。
17.示例:
视角:
西方的外部冲击.是推动中国近代以来城乡关系变迁的重要因素。
论述:
1840年以来,西方用坚船利炮打开中国国门,工业文明和市场经济给中国农业文明和自然经济带来巨大冲击,城乡关系也进人加速变化时期。
其一.城市中心地位确立,城乡经济联系日益加强。
城乡社会分工持续扩大,并不断深化.城乡间人口流动也日益频繁。
其二,城市获得了对农村的支配权。
随着新式工业、交通运输业和服务业的日益发达,以及中国城乡间贸易网络的逐渐遍布,城市的影响力逐渐深人周边农村和农村腹地,同时加速了农村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的商品化趋势。
其三,城乡差距加速拉大。
西方市场经济外部冲击一方面带来工商业城市的畸形繁荣,另一方面导致广大农村的衰败与调敝。
综上所述,西方列强侵略带来的外部冲击,加速了中国近代以来城乡关系变迁。
(“示例”只作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答案)
【详解】
本题考查近代以来中国城乡关系的变迁,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论证和探究历史问题、阐释历史事物的能力。
解答本题学生首先选取材料中一个视角或整体视角,然后围绕“视角",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述,如“城市经济的发展推动中国城乡关系的变迁”“西方外部的冲击,是推动中国近代以来城乡关系变迁的重要因素”等。
在具体论述中,要史论结合,主义逻辑性。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广东 福建 省届高 三联 考文综 历史试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