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思想与社会科学方法论期末复习之课件汇总.docx
- 文档编号:24970086
- 上传时间:2023-06-03
- 格式:DOCX
- 页数:27
- 大小:185.60KB
马克思主义思想与社会科学方法论期末复习之课件汇总.docx
《马克思主义思想与社会科学方法论期末复习之课件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思想与社会科学方法论期末复习之课件汇总.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克思主义思想与社会科学方法论期末复习之课件汇总
1、马克思主义对于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意义
(一)唯物主义
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自然界的物质性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2.实践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
2、方法论意义
1.人类社会具有客观性及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因此,从事社会科学研究要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从社会现象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中去把握它的规律。
2.社会是一个由各种要素构成的大系统,各要素在相互联系中发挥其作用,所以,从事社会科学研究要联系的眼光看待社会现象或事物。
3、“土地占有制和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正如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斗争一样,首先是为了经济利益而进行的,政治权力不过是用来实现经济利益的手段。
”——恩格斯
4中国社会划分为八大阶层
农民阶层(分化最显著)
工人阶层(第一、二产业职工人数比重下降,第三产业职工人数比重上升)
知识分子阶层(专业技术人员、教学科研人员和学生)
私有私营者阶层(发展速度快、发展势头好、社会声望有了很大提高)
马克思主义研究方法(后人对马克思的研究)
一、关于马克思主义的五次论战
(一)、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创立马克思主义过程中与反对者的论战
列宁总结道:
“马克思主义在它存在的头半个世纪中(从19世纪40年代起)一直在同那些与它根本敌对的理论进行斗争”。
40年代前5年,马克思和恩格斯清算了站在哲学唯心主义立场上的激进青年黑格尔派。
40年代末,在经济学说方面进行了反对蒲鲁东主义的斗争。
50年代完成了这个斗争,批判了在狂风暴雨的1848年显露过头角的党派和学说。
60年代,斗争从一般的理论方面转移到更接近于直接工人运动的方面:
从国际中清除巴枯宁主义。
70年代初在德国名噪一时的是蒲鲁东主义者米尔柏格。
70年代末则是实证论者杜林。
但是他们两人对无产阶级的影响都已经微不足道了。
马克思主义已经绝对地战胜了工人运动中的其他一切思想系。
到上一世纪90年代,这一胜利大体上完成了。
(二)、列宁与伯恩施坦修正主义者的论战
从19世纪90年代起以列宁为代表的革命马克思主义者开始同修正主义这个马克思主义内部的反马克思主义派别进行斗争。
列宁对伯恩施坦修正主义的批判主要是从哲学政治经济学和政治学三个方面着手的。
哲学:
修正主义跟在资产阶级教授的‘科学’的屁股后面跑
政治经济学:
修改崩溃论、价值理论
政治学:
修改阶级斗争学说
(三)、列宁同考茨基的论战
列宁与考茨基的论战,本质上是对帝国主义问题认识的差异。
列宁对考茨基机会主义思潮的批判也主要围绕着五个方面进行。
考茨基主义列宁的论点
1中派主义1批判中派主义
2超帝国主义论2批判超帝国主义论
3以改良取代革命3批判以改良取代革命
4攻击俄国苏维埃政权4批判对苏维埃政权的攻击
5民主社会主义5批判民主社会主义
(四)、战后科学主义马克思主义和人道主义马克思主义之间的论战
科学主义马克思主义其内容包括新实证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和分析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等。
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其内容主要包括黑格尔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等。
比较:
科学主义马克思主义VS人道主义马克思主义
本质特征:
科学VS批判
表现:
称其为“科学辩证法”“历史科学”VS批判异化,实现人的本质的回归
(五)、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反思中关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探索(以苏解马、以中解马等)
20世纪50年代——80年代共产党执政国家关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探索。
在此阶段比较流行的解读马克思主义的方式是以苏解马,将斯大林在苏联建立起来的一套社会主义模式看作是解读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权威。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谷,马克思主义遭受挫折,共产党执政国家开始反思到底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问题。
中国改革开放前后所展开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目的也是为了纠正我们党在指导思想上曾经存在的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主义态度,进而探索和科学解答“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和“什么是社会主义”,出现以中解马。
此外,西方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也出现了新的流派
二、论战的原因:
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四种解读
(一)、以恩解马
恩格斯是这样论述马克思主义的:
首先,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是无产阶级。
恩格斯提到“在共产主义作为理论的时候,那么它就是无产阶级立场在这个斗争中的理论表现,是无产阶级解放的条件的理论概括”。
其次,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的世界观。
恩格斯提到:
“特别是领袖们有责任越来越透彻地理解种种理论问题,越来越多地摆脱那些属于旧世界观的传统词句的影响,而时时刻刻地注意到:
社会主义自从成为科学以来,就要求人们把它当做科学看待,就是说,要求入们去研究它”。
第三,马克思主义的成就在于两大发现。
即“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二)、以苏解马
1列宁论马克思主义
首先,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学说体系,它由三部分组成。
即“马克思是十九世纪人类三个最先进国家中三种主要思潮的继承人和天才的完成者。
这三种主要思潮就是:
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同法国一般革命学说相连的法国社会主义。
”。
其次,马克思主义具有革命性。
列宁提到:
“革命理论并不是谁臆想出来的东西,它是从世界各国的革命经验和革命思想的总和中产生出来的。
这种理论在十九世纪后半期形成。
它叫做马克思主义”。
第三,马克思主具有科学性。
列宁讲:
“我们完全站在马克思理论的基础上,因为它第一次把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给这个科学奠定了巩固的基础,规划了继续发展和详细研究这个科学所应遵循的道路”。
第四,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相统一的学说。
2斯大林论马克思主义
首先,马克思主义是工人阶级的学说。
斯大林曾经提到“马克思主义是工人阶级根本利益的科学表现”。
其次,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完整的世界观,斯大林讲到:
“马克思主义不只是社会主义的理论,而且是一个完整的世界观,是一个哲学体系,马克思的无产阶级社会主义,就是从这个哲学体系中自然而然产生出来的。
这个哲学体系叫做辩证唯物主义”。
第三,斯大林的社会主义模式是:
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
(三)、以西解马
人道主义马克思主义和科学主义马克思主义
1黑格尔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2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3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4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5新实证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6分析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四)、以中解马
1毛泽东论马克思主义
第一,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和革命性,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毛泽东讲到:
“我们的党从它一开始,就是一个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为基础的党,这是因为这个主义是全世界无产阶级的最正确最革命的科学思想的结晶”。
第二,马克思主义由三部分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基础。
毛泽东谈到:
“马克思主义有几门学问: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阶级斗争学说,但基础的东西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
2邓小平论马克思主义
首先,马克思主义是由基本原理构成的科学体系。
不能用马克思的个别论断来代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其次,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对马克思所追求的科学社会主义在实践中的发展。
邓小平指出,“中国只能走社会主义道路”“我们说的社会主义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第三,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
邓小平多次指出,“马克思主义要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两个凡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
3江泽民论马克思主义
江泽民在七一讲话中谈到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和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之后,他又将自己的讲话,归结为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两个基本要求,即“一是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二是一定要贯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勇于追求真理和探索真理的革命精神。
”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重要性”。
从江泽民的讲话,我们可以看出,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继承了第二代领导集体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
强调马克思主义是由基本原理构成的科学体系,重申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理论。
4胡锦涛论马克思主义
胡锦涛对马克思主义的论述主要有两点:
一是我们坚持的马克思主义是指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二是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理论,不是教条。
马克思主义需要中国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相结合。
这是改革开放30年来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和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回答。
三、不同解读的原因:
关于马克思主义的五种研究方法
(一)文本研究
文本研究所极力强调的是解读文本,努力做到对文本的正确理解和避免误读。
案例:
张有军:
《从给查苏利奇的信看马克思关于俄国革命的策略》,载《社会主义研究》2008
为了回复俄国女革命家查苏利奇,马克思于1881年2月底3月初连续写了四份草稿,前三份都在三千字以上,复信草稿只有短短的六百多字,这种做法体现了马克思的一种策略,目的在于期望民粹派消除分歧,共同致力于推翻沙皇专制制度的斗争,引发俄国革命。
三、不同解读的原因:
关于马克思主义的五种研究方法
(二)思想史研究
中国学者:
马克思思想的发展,是从不成熟到成熟的量变过程,是从非马克思主义到马克思主义的演进过程。
西方学者:
“青年马克思”“老年马克思”
案例:
王金福:
《“回到马克思”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载《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5年
从哲学上来说,马克思的思想经历了四个不同质的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理想主义时期,从中学到大学初期,在此阶段上,马克思的思想主要是受康德、费希特的影响,理想是他哲学的出发点。
第二个时期是黑格尔主义的时期,从1837年初到1842年,在这一阶段上,马克思的世界观受黑格尔思想的深刻影响,理念是他哲学的出发点。
第三个时期是费尔巴哈派时期,从1843年到1844年,在这一阶段上,马克思的思想是矛盾的,,他的世界观主要受费尔巴哈人本主义思想的深刻影响,人性仍是他的哲学的基本出发点;第四个时期是马克思主义时期,从1845年至马克思逝世,实践是他的新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出发点。
案例:
阿尔都塞:
《保卫马克思》商务印书馆2006
在《保卫马克思》中,阿尔都塞对马克思的理论进行了结构主义的解读,他首先确立了其对马克思著作的解读原则和方法,进而将马克思的著作进行了“认识论断裂”的划分,即青年马克思阶段和成熟时期的马克思阶段或老年马克思阶段。
按照阿尔都塞对马克思思想的划分,由于总问题的不同,马克思经历两个阶段:
人本学总问题的意识形态阶段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阶段。
(三)认识论研究
1马克思主义是绝对真理
2马克思主义是相对真理
3辨析:
马克思主义是万能的灵丹妙药,我们只要照着马克思说的去做就行了。
4辨析:
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
解释:
--绝对真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或立场观点方法。
--相对真理: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因为马克思主义是诞生在150年前西方世界的理论)
(四)价值观研究
有的学者主张:
学术与意识形态相分离
有的学者认为:
学术与意识形态相分离是理想状态
案例:
马克斯·韦伯:
《社会科学方法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韦伯方法论的核心原则是“价值关联”及“价值中立”,“价值中立”原则,既有矛盾、虚无,也有其真理性的因素,就此韦伯无法摆脱两难困境。
案例:
90年代以来西方社会发展走向理论
右翼思潮:
福山历史终结
中间思潮:
吉登斯第三条道路
左翼思潮:
马克思&沃勒斯坦
技术主义:
卡斯特信息社会、丹尼尔·贝尔的“后工业社会”理论
(五)跨学科研究
1黑格尔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主客体辩证法+马义)
2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心理学+马义)
3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存在主义+马义)
4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结构主义+马义)
5新实证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新实证主义+马义)
6分析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分析哲学+马义)
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
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观
实践——人类特有的活动方式,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即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什么是实践?
实践就是人们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实践是人的主观的、感性的活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能动的活动,它是社会的活动,它是历史的活动。
科学证明,人类历史同自然历史都是客观的过程。
同样,构成人类历史的实践以及实践自身的历史发展也是一个客观的过程。
实践的基本特征:
客观性、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实践的基本形式:
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
①改变自然,迫使自然满足人们物质生活需要的经济活动。
包括生产、消费、流通、财政、金融、信托、保险、服务等活动,它决定着其他一切活动。
②以调整和改革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为目的的活动,包括政治、军事、教育、科学技术、文化、卫生、体育、司法、社会治安、社会管理、社会交往、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等活动。
③科学实验。
实践与认识的关系(世界观)
1、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2、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指导作用
(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变化发展着的实践不断给人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推动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实践也不断提供大量有关的经验材料以及新的认识工具,使人们能够不断解决认识课题,使认识不断向前发展。
如:
结绳记事、珠算记帐、电脑出现
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恩格斯
-
问题:
哪些方法可以检验我们的认识是否为真?
真理的检验标准
权威标准+众人意见标准:
实用标准:
真理原来是人造的,是为了人造的,
是
人造出来供人用的,是因为它们大有用处,所以才给
它们以真理的美名的。
区分:
真理是有用的,有用的就
是真理。
实践标准: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症结:
不能用一种认识检验另一种认识
真理本性:
主观与客观相符合
实践特点:
主观与客观联系桥梁
(三)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历史上的许多哲学家都曾探讨过真理的检验标准问题,但却从来没有正确地解决它。
例如,有的以是否合乎“圣人”或“权威”的意见作为标准,有的以大多数人是否同意为标准,有的以是否合乎“人类的理性”为标准,有的以是否清楚明白为标准,有的以是否令人满意为标准„„。
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首先,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具有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
”
(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蝙蝠和雷达是有一定的联系的。
雷达是根据蝙蝠能在夜里飞行而并不用眼睛的特性而发明出来的。
(五)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指导)
正确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起指导作用,反之……
原子物理学、核物理学----推动核动力技术,物质的化学结构理论----推动化学合成工业
(六)认识与实践的统一(方法论)
一切从实际出发
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一步步地深化和提高,这就是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1、从实践到认识
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首先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认识采取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种形式,并经历了由前者到后者的能动飞跃。
2、从认识到实践
(2.1)第二次飞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第一,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
第二、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2.2)实现由理论向实践飞跃的条件:
第一,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第二,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还必须为群众所掌握。
第三,理论要回到实践,需要经过路线、方针、政策等中介。
第四,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
3、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3.1)人类认识发展的总过程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
第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
第二,因为物质世界及其发展是无限的。
(3.2)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社会系统研究方法
(一)社会系统论
系统论的核心思想是把事物看成整体,把系统的组成部分看成是这个整体的有机组合的要素,重视发挥系统的整体功能和整体效益。
马克思主义具有很强的整体性。
唯物史观体现了系统论的思想。
主要表现为:
社会是个复杂的大系统,构成要素包括:
生产力系统、生产关系系统、上层建筑系统、人口系统、自然环境系统。
(即广义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1、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1、经济基础——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如:
GDP,收入分配关系
2、上层建筑——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如:
国家机构、法律、文化
2、意识形态与非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
反映一定社会经济形态,从而也反映一定阶级或社会集团利益和要求的观念体系。
如艺术、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宗教、哲学等。
非意识形态:
不反映一定社会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在阶级社会中不具有阶级性的那些意识形式。
如自然科学、语言学,形式逻辑等。
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和发展变化。
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二)社会形态论
社会形态包括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马克思的三形态论:
人的依赖关系、物的依赖关系、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三个阶段。
根据《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马克思的五形态论:
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
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
1、社会形态的内涵
——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2、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马克思的五形态论)
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
(三)社会有机体论
社会有机体论的代表人物是法国哲学家A.孔德、英国哲学家H.斯宾塞和德国哲学家A.舍费尔(1831~1908)和马克思等。
--孔德首先提出,社会是最高级的生物有机体。
--斯宾塞认为,社会与个人的关系犹如生物体和细胞的关系一样。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担任“生产营养职能”,工业资本家“调节社会生产”商人担任“分配和交换职能”,,而政府则“代表神经系统”。
社会中剥削者和被剥削者、资本家和工人的存在和差别是生物规律的自然结果,否定和反对它则是违反自然的。
因而,肯定剥削和资本主义制度的永恒性。
--舍费尔认为,社会是意志的有机体。
他把阶级社会中的军队、警察、文教机关、技术机构等各种组织比作人体的各种器官,认为它们之间构成了有机体。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是复杂的社会有机体,社会有机体不能混同于生物有机体。
社会有机体受社会规律的支配,而不是受生物学规律(斯宾塞认为社会中剥削者和被剥削者、资本家和工人的存在和差别是生物规律的自然结果)的支配。
若把两者等同,实质上是犯了唯心主义的错误。
社会发展的动力
1、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南北战争)。
其中,社会基本矛盾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2、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同上)
3、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同上)
4、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中国)
5、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6、资本主义社会规律的特殊性:
剩余价值学说
(四)研究社会系统的重要原则(方法)
--整体性原则
--结构性原则
--层次性原则
--开放性原则
1、整体性原则
系统的整体性指系统是作为一个由诸多要素结合而成的有机整体存在并发挥作用的。
简单讲就是系统具有其部分在孤立状态下所没有的整体特性。
比如“脱离了整体的手是名义上的手”。
“砍下来的手指就不能叫手指”。
再如:
社会系统、社会有机体、社会形态具有整体特性。
2、结构性原则
结构即模式、框架或程序。
比如:
结构性面试、结构性失业。
再如逻辑学的三段论结构;马克思的社会形态概念即社会经济结构、政治结构、文化结构的统一体。
生产关系的内容:
三要素---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的分配关系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3、层次性原则
层次性即等级差异性。
比如:
母系统-子系统-孙系统;一级标题-二级标题-三级标题。
4、开放性原则
系统的开放性是指系统总是存在于一定环境之中,并且与作为环境的其他系统进行着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
在这种交换中,系统经历着从低级向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无序向有序的不断优化的动态发展过程。
社会矛盾研究方法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两者是对立的
辩证法:
孤立、静止、(是否承认矛盾)片面、(根本分歧)否认事物的内部矛盾
形而上学:
联系、发展、(是否承认矛盾)全面、(根本分歧)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
辩证法的总特征和核心
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矛盾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辩证法的三大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
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质量互变规律:
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
否定之否定规律:
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一)社会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分析方法
--什么是矛盾;什么是辩证矛盾
--矛盾的普遍性
--社会的基本矛盾(案例)
1、什么是矛盾?
----区分辩证矛盾与逻辑矛盾
辩证唯物主义理论中所指的矛盾,是否就是我们平时生活语境中所说的矛盾?
这里的“矛盾”是逻辑矛盾,而不是唯物辩证法所说的辩证矛盾
逻辑矛盾:
指在同一思维里,对同一事物同时作出两种相反的判断。
辩证法矛盾:
指客观事物本身所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是事物的根本属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中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
2、辩证矛盾----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矛盾的同一性:
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内在的、有机的、不可分割的联系,体现为对立面之间相互吸引、相互转化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条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矛盾双方相互贯通、相互转化。
矛盾的斗争性:
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互相排斥的属性,体现为对立双方互相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对立统一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3、矛盾的普遍性
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的问题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
——毛泽东
矛盾的普遍性,即共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并贯穿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4、社会的基本矛盾(共性)案例
(1)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南北战争)
(2)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同上)
(二)社会矛盾的特殊性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
1、注重研究不同领域矛盾的特殊性(空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马克思主义 思想 社会科学 方法论 期末 复习 课件 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