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13课《动荡的中东地区》教案2 新人教版I.docx
- 文档编号:24969116
- 上传时间:2023-06-03
- 格式:DOCX
- 页数:29
- 大小:301.62KB
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13课《动荡的中东地区》教案2 新人教版I.docx
《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13课《动荡的中东地区》教案2 新人教版I.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13课《动荡的中东地区》教案2 新人教版I.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3课《动荡的中东地区》教案2新人教版I
2019-2020年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3课《动荡的中东地区》教案2新人教版(I)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了解中东的概念,知道中东地区在经济、交通等方面的重要价值,掌握二战以后到70年代间中东地区四次战争的概况以及目前中东地区的形势,认识中东地区矛盾的复杂性以及对解决中东地区问题做出突出贡献的历史人物。
二、能力目标
通过对联合国“分治”后阿拉伯和犹太人的人口和国土面积的数据分析,对四次中东战争的时间、交战双方结果等历史信息的分析,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通过课前收集四次中东战争的资料,课上以战地记者身份作报道,培养收集、处理历史资料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综合历史、地理、政治、经济等要素对中东地区错综复杂的矛盾进行分析,培养分析、综合能力和透过历史现象认识历史本质的能力。
通过“解决中东问题之我见”的探究活动培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独立思考、大胆发表见解的学习习惯。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中东问题由来及其复杂化的学习,理解认识中东问题是多种因素造成的,但最根本的是殖民主义的罪恶,最终受害的是广大巴以人民。
通过对中东战争和当今中东动荡形势的了解,认识战争、武力不是解决矛盾的最好办法,树立和平观念。
通过拉宾为中东和平而献身从而获得世界人民的尊敬的事例,引导同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战火频仍的中东;中东地区错综复杂的矛盾。
教学难点:
巴勒斯坦问题的由来;中东地区战后频仍的原因。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温故知新
1.世界三大宗教的名称是什么?
它们各诞生于什么时间、什么地点?
(列表比较)
名称
佛教
基督教
伊斯兰教
时间
公元前7世纪
公元1世纪
公元7世纪
地点
古代印度(尼泊尔)
巴勒斯坦
阿拉伯半岛
2.教师顺势导入:
其中基督教和伊斯兰教诞生地点都属于“中东”地区。
这里为什么叫做“中东”?
它们在地里上和历史上有什么特点?
现在情况怎样?
请仔细阅读课文、插图和相关地图。
讲授新课:
一、战火频仍的中东
1.中东的地理位置
提问:
中东的范围
“中东”一般是指欧、亚、非三洲连接的地区,主要是亚洲西部一带。
该名称来源于过去人们以欧洲为中心,按距离远近把东方各地分别称为“近东”、“中东”和“远东”。
现在一般说的“中东”是指欧、亚、非三洲连接的地区。
包括埃及、巴勒斯坦、叙利亚、伊拉克、约旦、科威特、伊朗和土耳其等国家。
总面积为七百万平方千米,人口一亿多。
2.巴勒斯坦问题的由来
(教师直接指出:
动荡的中东地区的核心问题是巴勒斯坦问题)
学生阅读课文后,回答巴勒斯坦问题的由来。
教师总结:
A.历史上犹太人(希伯莱人)和阿拉伯人都曾在巴勒斯坦地区居住过。
公元1世纪时,犹太人国家灭亡,犹太人背井离乡流散到世界各地。
19世纪末兴起的犹太复国主义运动使大批犹太人移入巴勒斯坦,并与当地的阿拉伯人发生多次流血冲突。
B.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巴勒斯坦沦为英国的“委任统治地”,英国同意在巴勒斯坦建立“犹太民族之家”。
C..犹太人在二战中受尽迫害的经历颇得世人同情,战后联合国通过巴勒斯坦分治决议,规定在巴勒斯坦领土上建立犹太国和阿拉伯国,耶路撒冷国际化。
D.1948年以色列国宣告成立,但巴勒斯坦国却未能诞生。
(巴勒斯坦国至今也没有诞生)
此后,该地区战火不断,巴勒斯坦人和犹太人之间的冤仇越积越深,巴以争端成为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最为复杂的争端。
由于以色列统治集团坚持其扩张政策,由于美、英、苏等大国出于不同利益在此进行的干涉,使得问题至今没有得到解决,终于酿成了四次中东战争的发生。
3.四次中东战争
教师提问:
“四次中东战争的目的、过程和结果是什么?
”
学生阅读教材、观看视频:
中东战争。
总结回答:
巴以间争端从较小规模争斗演变成了流血冲突。
第一次中东战争(巴勒斯坦战争):
以色列宣布建国的第二天,一些阿拉伯国家抵制以色列国的建立,对它发动攻击。
第二次中东战争(苏伊士运河战争):
英、法、以色列因埃及宣布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而联合向埃及发动进攻。
第三次中东战争(六天战争):
以色列对阿拉伯国家发动突然袭击。
第四次中东战争(十月战争):
埃及、叙利亚为收复在第三次中东战争中丧失的土地而进攻以色列,美苏两国向双方提供武器。
列表总结:
项目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时间
1948年
1956年
1967年
1973年
战争进程特点
阿拉伯国家抵制以色列
埃及抗击英、法、以
以色列突袭阿拉伯国家
埃及、叙利亚进攻以色列
结果
以色列控制了巴勒斯坦总面积的4/5
埃及实现苏伊士运河国有化
以色列占领整个巴勒斯坦、叙利亚的戈兰高地、埃及一些地区
埃及和叙利亚收复土地面积不大
历次中东战争发生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战争带来的最严重的后果是什么?
(据书归纳)
A.直接原因:
争夺土地或运河主权,争夺水源等。
B.最严重的后果:
巴以双方长期陷入报复与反报复的恶性循环。
学生阅读教材、史料及图片,体会战争给中东地区带来的哪些灾难?
连年战争的后果:
中东战争据不完全统计,约三万以色列人在战争中伤亡,十多万阿拉伯人伤亡,数百万巴勒斯坦人被逐出家园沦为难民。
战争使阿拉伯国家背上了沉重的军费负担,债台高筑,民生凋敝,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发展,以色列全民皆兵,其国防支出在政府预算中的比例高居世界之首。
更为严重的是威胁了中东地区乃至整个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学生思考:
中东地区错综复杂的矛盾由哪些因素构成的。
二、中东地区错综复杂的矛盾
导致中东地区长期成为东西方经济、政治及军事利益冲突焦点的原因。
1.战略位置重要,并蕴藏丰富的石油资源
“中东”地处欧、亚、非三洲交通枢纽,战略位置非常重要。
近代,中东地区受到欧洲殖民者的重视,成为他们加强对东方殖民地控制最便捷的纽带,建立殖民帝国、争夺世界霸权的重要基地。
二战后,大国在这里的争霸更是变本加厉。
分析中东为石油而战的原因是什么?
石油资源是现代工业的血液,而中东地区拥有极为丰富的石油资源,蕴藏量约占整个西方世界的60%以上。
谁掌握了中东的石油,就是掌握了世界的经济。
(中东的石油在世界经济中具有重要影响。
)
2.几十年来陆续形成领土争端、水资源问题及巴勒斯坦难民是阿以冲突的历史原因
1948年,以色列在此建国,不断扩张领土,侵占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的家园。
对水资源的争夺也加剧了冲突。
以及造成了数百万巴勒斯坦难民。
3.巴以冲突之宗教纷争,文化差异
犹太人集中分布在以色列,主要信仰犹太教。
中东多数国家和地区的居民,主要是阿拉伯人。
信仰伊斯兰教。
这些国家被叫做“阿拉伯国家”。
4.耶路撒冷──冲突的焦点,和平的关键
中东地区是三大宗教的发源地,(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提醒学生世界三大宗教的差异)是伊斯兰教文化核心地带以及阿拉伯人聚居区,而信仰犹太教的以色列与周边阿拉伯国家的土地之争、宗教之争由来已久,愈演愈烈,成为中东问题的关键。
耶路撒冷位于巴勒斯坦中部,面积176平方公里,由东部旧城和西部新城组成。
它是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的三教圣地。
耶路撒冷在阿拉伯语和犹太语中,意思都为“和平之城”。
三.中东和平路在何方
长期以来,巴以双方和国际社会为中东问题的解决,进行了长期努力,20世纪90年代中东和平出现转机。
1.20世纪90年代中东和平出现转机
教师提问:
对巴以和平进程做出过贡献的重要人物有哪些?
他们哪些业绩和精神值得纪念?
A.重要人物:
巴勒斯坦的阿拉法特、以色列的拉宾和佩雷斯、埃及的萨达特、美国的克林顿等人物都做出了贡献。
B.业绩和精神:
以色列的拉宾总理对巴勒斯坦作了一些让步,给中东地区带来了和平的曙光,却遭到以色列极右势力成员的刺杀,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巴勒斯坦的阿拉法特“带着橄榄枝和自由战士的枪”来到联合国争取民族权利与国家独立,但也争取和平,无怨无悔地走过了带有传奇色彩的艰难一生。
埃及的萨达特和美国的克林顿努力为巴以双方领导人的会晤牵线搭桥,对中东和平产生了一些正面的影响。
巴以和谈 中国人民纪念阿拉发特
2.以牙还牙,冲突加剧
巴以冲突
由于种种原因,巴以冲突仍时有加剧,成为国际社会担忧和关注的焦点。
讨论:
现在让你去解决中东问题,你认为应以什么样的态度和方式解决?
巴勒斯坦地区各国间的矛盾不能用武力解决,只有恢复安全与和平谈判才能得以解决。
对话而不是对抗,以民族的宽容真正地挽回和平。
解决的方法:
(教师可以给学生思路)比如:
合理分配水资源、寻求文化上的认同、解决巴勒斯坦难民问题、美国的中东政策等。
最终,我们相信巴以问题为核心的中东问题一定会解决。
2019-2020年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冷战中的对峙教案新人教版(III)
课题
第14课冷战中的对峙
课型
新课
授课时间
12月
教案号
26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冷战”政策,包括二战后美国经济、军事、政治实力的加强和资本主义霸主地位的确立;“杜鲁门主义”出台及其影响;马歇尔计划的实施和实质;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成立。
学生还应掌握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的美苏争霸的典型事件:
60年代古巴导弹危机,70年代中期美国陷入侵越的泥潭,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
过程与方法
在教师的引导下,概括美国“冷战”政策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的表现,培养学生归纳历史事物的能力。
通过分析美苏争霸的三个阶段及特点,培养学生全面、正确看待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二战后,美苏从盟友关系转变为敌对关系,随着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华沙条约组织的形成,双方开始了长达半个世纪的对峙。
美国、苏联两国的争霸,不仅影响了世界和平,进而影响到世界的局势。
注意对学生进行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教育。
美苏在争霸的过程中互有攻守,两国的国力和彼此关系的变化,影响到双方争霸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的特点。
教学重点
美国的“冷战”政策及其表现
教学难点
国家的实力和彼此的关系决定了其对外政策的理解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具
多媒体
预设教学方法
学案导学,合作探究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预设目标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课堂生成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总结提升:
练习巩固
引导学生回顾二战中美国、苏联联合打击德、意、日法西斯的情况
一、冷战政策:
1、背景:
2、含义:
3、表现:
政治上:
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经济上:
马歇尔计划
军事上:
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形成
三、美苏争霸
1.美苏争霸、冷战、两级格局有何联系和区别?
2.苏美争霸:
起止:
从20世纪50年代赫鲁晓夫担任苏联领导人后,美苏展开了长达三十多年的争霸。
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着长达半个世纪的美苏两极格局结束。
实质:
美苏两国在实力的基础上,为了各自国家的利益,对世界势力范围的划分。
表现:
(1)五六十年代:
苏联的军事实力远不如美国,因此美国在争霸过程中占有优势,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的解决,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2)70年代:
美苏争霸达到高潮。
美国由于深陷越南战争实行战略收缩。
而苏联随着经济军事实力的增强,采取积极进攻战略,1979年出兵阿富汗。
(3)80年代:
由于长期的争霸,导致苏联经济负担沉重,人民生活水平下降,戈尔巴乔夫提出以军备控制为中心的战略收缩,1989年从阿富汗撤军。
美国因为扩充军备成为最大的债务国,经济遇到西欧和日本的激烈竞争,美国同意有限的缓和。
认识:
美国等大国违背客观的历史潮流,实施霸权主义,直接威胁世界安全、和平与发展。
3.美苏争霸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和启示?
美苏争霸的历史教训是相当深刻的。
首先各个国家,尤其大国应该放弃争夺世界霸权,相互携手合作,维护世界的和平和稳定。
各个国家都应该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制订外交政策,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给予坚决抵制。
各国应该放弃争夺军事优势的做法,将主要精力和资源用于经济发展和建设,提高以经济和教育实力为核心的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巩固提升训练:
[xx·广西贵港]“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霸主是()
A.日本B.美国C.苏联D.中国
[xx·兰州]美苏“冷战”正式开始的重要标志是
A.杜鲁门主义的出台B.马歇尔计划的实施C.北约的形成D.华约的形成
[xx·南京]肯尼迪在会议古巴导弹危机是曾说:
“觉得核战争在那天比在核时代的任何时候都逼近”,这一危机反映的世界政治局面是
A、凡尔赛体系B.华盛顿体系C.美苏冷战D.一超多强
[xx·河南]“苏联、英国和美国在希特勒垮台之后有效地控制了欧洲的发展。
”这是美国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的一句话。
下列事件能够反映“有效地控制了欧洲的发展”的是
A.巩固战时同盟B.实行冷战C.成立欧盟D.发动科索沃战争
[xx·山东泰安]当前,国际上一些反华势力频频提出“中国威胁论”,这实际上是典型的冷战思维。
“冷战”局面的开始与美国哪个总统有关?
A.罗斯福B.杜鲁门C.肯尼迪D.尼克松
[xx·青海]“从波罗的海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的的里亚斯特,一副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这是著名的铁幕演说,它成为即将开始的美苏冷战的信号。
那么,冷战开始的标志是
A.杜鲁门主义的出台B.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C.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D.苏联的解体
[xx·雅安]下表是某个历史兴趣小组开展的历史小论坛——“美国发展之路”的探究活动。
表格中数字序号处相对应的人物分别是
类别
典型事例
典型人物
建国篇
独立战争
①
统一篇
美国内战
②
富强篇
第一、二次工业革命
③
称霸篇
推行“冷战”政策
④
A.①华盛顿②林肯③爱迪生④杜鲁门
B.①林肯②华盛顿③卡尔·本茨④杜鲁门
C.①华盛顿②林肯③爱迪生④罗斯福
D.①林肯②华盛顿③卡尔·本茨④罗斯福
[xx·河北]历史漫画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
右侧漫画反映的史实是
A.罗斯福新政的实施B.绥靖政策的推行
C.马歇尔计划的实施D.“冷战”政策的结束
[xx·江西]“基于战后美国所拥有的经济实力和‘阻止共产党的可能是面包和选票,而不是子弹’的思想,美国统治集团决定以美援作为主要手段,达到其在欧洲‘遏制’共产主义的目的。
”与该材料直接相关的是
A.杜鲁门主义的出台B.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C.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D.罗斯福新政的推行
[xx·长春]它对西欧国家经济恢复起到重大作用,也加强了美国对欧洲的控制。
它指得是
A.罗斯福新政B.杜鲁门主义C.马歇尔计划D.欧洲联盟
[xx·泰州]中国漫画家华君武创作了漫画《黄鼠狼给鸡拜年的结果》。
漫画反映的历史事件是(注:
“黄鼠狼”指美国;“鸡”指西欧各国)
A.“铁幕演说”的发表B.杜鲁门主义的登场
C.马歇尔计划的实施D.北约组织的成立
[xx·武汉]下列搭配,正确的是
①伏尔泰——批判资本主义制度②马克思——创立科学社会主义③杜鲁门——遏制共产主义势力
A.①②B.①③C.②③
[xx·徐州]两极格局结束后,下列“冷战”的产物至今依然存在的是
A.杜鲁门主义B.马歇尔计划C.华沙条约组织D.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xx·福州]美苏之间冷战开始的标志是
A.杜鲁门主义的出台B.马歇尔计划C.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D.华沙条约组织成立
[xx·深圳]两级格局形成的标志是
A.美国放弃战时与苏联的同盟B.美苏争霸
C.“冷战”政策的实施D.北约和华约两大集团的出现
[xx·苏州]在美国纽约,一群青年人狂喊:
与其让俄国人的原子弹来轰击,不如自己毁灭算了!
”在苏联莫斯科,几名女大学生躲在宿舍内相拥哭嚎,等待末日的到来。
在古巴哈瓦那,天空中的每一个黑影、声响都令市民心惊肉跳。
上述情景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柏林危机B.越南战争
C.古巴导弹危机 D.科索沃战争
[xx·呼和浩特]对右图(图中左是赫鲁晓夫,右是肯尼迪)理解不正确的是
A.美苏两国激烈对抗B.美国实力比苏联强大
C.互相以导弹威胁对方D.对抗导致两国发生战争
[xx·达州]右图所示的柏林墙是上个世纪美苏冷战的产物和象征。
下列有关冷战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冷战的开始
B.帮助西欧各国恢复经济仅仅只是美国推行“马歇尔计划”的借口和幌子
C.美苏冷战的结果是形成了两极对抗格局
D.在冷战的过程中,美苏两国没有发生过任何形式的敌对活动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冷战”政策,包括二战后美国经济、军事、政治实力的加强和资本主义霸主地位的确立;“杜鲁门主义”出台及其影响;马歇尔计划的实施和实质;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成立。
学生还应掌握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的美苏争霸的典型事件:
60年代古巴导弹危机,70年代中期美国陷入侵越的泥潭,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
教师的引导下,概括美国“冷战”政策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的表现,培养学生归纳历史事物的能力。
通过分析美苏争霸的三个阶段及特点,培养学生全面、正确看待历史问题的能力。
明确“马歇尔计划”的实施,有利于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霸权地位的确立。
二战后,美苏从盟友关系转变为敌对关系,随着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华沙条约组织的形成,双方开始了长达半个世纪的对峙。
美国、苏联两国的争霸,不仅影响了世界和平,进而影响到世界的局势。
注意对学生进行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教育。
美苏在争霸的过程中互有攻守,两国的国力和彼此关系的变化,影响到双方争霸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的特点。
教师讲述:
1944年6月,美英盟军开辟欧洲第二战场,在西线配合苏军对德作战;1945年4月双方在易北河会师。
在打击法西斯的同时,美国、苏联的实力得到了加强,纷纷确立了自己的势力范围。
19世纪英国政治家和作家本杰明·迪斯雷利说过:
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
(Acountrydoesnothaveper-manentfriends,onlypermanentinterests.)二战结束后,由于意识形态的不同和美国称霸受到苏联的遏制,美苏从战时同盟关系变成了战后敌对关系。
今天学习“冷战中的对峙”
教师讲解“冷战”政策的定义──美国带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武装进攻之外一切手段的敌对行为,以“遏制”共产主义。
着重指出“冷战”政策的本质是“遏制”共产主义和干涉别国内政。
教师提问“冷战政策开始的标志是什么?
”
讲述:
杜鲁门政府上台后,改变以往罗斯福的大国合作政策,认为强大的苏联是美国建立世界霸权的主要障碍,强调要对苏联采取强硬政策。
1946年3月,丘吉尔的“铁幕演说”是美苏冷战的信号,他说:
“从波罗的海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的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
1947年3月,杜鲁门在国会发表演说,表示要援助受到共产主义“严重威胁”的希腊、土耳其,抵制共产主义的扩张。
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是美国对外政策的转折点,它公开打出了反共、反苏的旗号,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美苏之间冷战的开始。
提问:
“冷战”政策在经济上的表现是什么?
讲述:
“杜鲁门主义”出台后,美国在经济方面推行援助西欧的“马歇尔计划”,也叫欧洲经济复兴计划,“马歇尔计划”的最初对象是欧洲国家,后来为苏联、东欧各国所拒绝和抵制。
“马歇尔计划”的实施,一方面是帮助当时极为困难的西欧各国迅速恢复经济,防止革命的爆发;另一方面,美国通过援助西欧各国,不仅加强了资本主义世界的联系,形成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联盟,而且打开西欧的门户,控制西欧。
提问:
“冷战”政策在军事上的表现是什么?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划出北大西洋公约建立的时间、参与国、影响:
引导学生自己阅读、讨论,掌握以下知识:
①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形成,美国杜鲁门政府攻势咄咄逼人。
社会主义的苏联出于自身安全和利益的需要,先后建立“经互会”和“华沙条约组织”。
②针对美国的“马歇尔计划”,苏联采取了相应的措施,1949年1月,苏联与5个东欧国家在莫斯科建立了“经济合作互助委员会”,简称“经互会”,加强了与东欧各国的经济合作。
③1955年5月5日,西方不顾苏联的抗议,批准了联邦德国参加“北约”组织的“巴黎协定”。
因此,苏联在5月14日同东欧各国在华沙召开会议,缔结了友好合作互助条约,即“华沙条约”,同年华沙条约组织成立。
从此,苏联东欧各国形成了正式的军事集团。
④着重向学生指出,随着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以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最终形成。
国际舞台上出现了两大阵营的对峙与斗争,这种对峙与斗争贯穿于整个50年代,双方矛盾日益尖锐。
提问:
这种对峙有哪些表现?
指出:
1950年6月25日爆发的朝鲜战争是两大阵营斗争的集中表现。
朝鲜战争是美国在二战后进行的第一次大规模侵略战争,它以朝中人民的胜利和美国的失败告终,美国被迫于1953年7月27日在板门店签订了《朝鲜停战协定》。
它显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强大意志和巨大力量。
60年代,越南战争也是两大阵营的对峙和较量。
教师讲述:
美苏争霸格局的形成,主要在于苏联推行霸权主义政策。
请同学们读书总结美苏争霸的阶段、表现、特点。
强调:
紧张方面,突出的事实有:
1961年“柏林墙”的修建和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
古巴导弹危机事件的解决,是苏联从古巴撤走导弹和轰炸机后才逐渐平息的,说明这一阶段的争霸中,美国占据优势,处于上风。
同时也表明,苏联开始在全球范围内与美国争霸。
这一事件后,苏联决心全力发展核武器,导致了两国新的激烈争夺。
课堂小结
1、学生概括“冷战”政策的表现:
政治上,杜鲁门主义;经济上,马歇尔计划;军事上,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2、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末,美苏争霸经历了三个阶段,双方互有攻守。
国家实力的消长和彼此的关系决定了其对外政策的走向。
二、总结提升:
1.美苏争霸、冷战、两级格局有何联系和区别?
①美苏争霸是冷战政策的主要内容,是两极格局的主要表现形式。
②冷战是战后美国和苏联为首的两大阵营的对抗。
战后40多年立美苏两大政英之间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意识形态等方面进行的紧张激烈的对抗。
但是并没有动用大规模的武力和军事冲突。
③两极格局是由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苏联及其盟友,组成强有力的集团,彼此对立,谁都不占绝对优势与统治地位的形势。
那时的美国和苏联就是两“极”,由此形成的世界格局被称为两极格局。
1.冷战政策
背景:
二次大战结束后,美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居于世界第一位,它称霸世界的野心日益膨胀,但美国又不得不正视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
含义:
美国带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武装进攻之外一切手段的敌对行动,以“遏制”共产主义。
这种政策被称为冷战政策。
表现:
①政治:
杜鲁门主义——1947年3月,杜鲁门在国会发表演说。
他提出的“遏制共产主义”、干涉别国内政、加紧控制其他国家的纲领和政策,后来被称为“杜鲁门主义”。
它的出台,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美苏冷战开始。
②经济:
“马歇尔计划”——以杜鲁门主义为起点,美国在经济方面推行了援助西欧的“马歇尔计划”(即“欧洲复兴计划”)。
③军事:
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苏联采取了针锋相对的措施,成立了华沙条约组织。
至此,美苏冷战局面最终形成。
美苏开始了长达半个世纪之久的对峙。
2.苏美争霸:
起止:
从20世纪50年代赫鲁晓夫担任苏联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动荡的中东地区 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13课动荡的中东地区教案2 新人教版I 九年级 历史 下册 13 动荡 中东地区 教案 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