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复旦大学比较文学概论考前复习杨乃乔王柏华.docx
- 文档编号:24963324
- 上传时间:2023-06-03
- 格式:DOCX
- 页数:19
- 大小:28.26KB
独家复旦大学比较文学概论考前复习杨乃乔王柏华.docx
《独家复旦大学比较文学概论考前复习杨乃乔王柏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独家复旦大学比较文学概论考前复习杨乃乔王柏华.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独家复旦大学比较文学概论考前复习杨乃乔王柏华
一、比较文学的本体与视域:
1.比较文学学科身份的成立在于主体定位
因为比较文学研究者作为研究主体,他们所面对的研究客体不是一元的、纯粹的国族文学,而是介于两种国族文学之间或介于文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二元关系。
这种二元关系是依据主体——研究者对两种语言文学之间或文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汇通性比较研究而成立的,这种二元关系不可能在客观上完全从属于两种语言文学之间的任何一方,也不可能在客体上完全隶属于文学与其他学科两者之间的任何一方,因此,主体的介入对双方学理关系的追寻,有着重要的决定性的意义。
2.比较文学的研究客体:
学理关系及其三种类型的意义
比较文学研究的客体是介于两种国族文学之间的学理关系,或是介于文学与其他相关学科之间的学理关系。
这种关系包括三种类型:
材料事实关系、美学价值关系和学科交叉关系。
3.四个跨越
跨民族:
文学研究的视域一旦跨越了民族的界限,就必然跨越了语言与文化的界限,于是文学研究主体的视域便可能维系在两个民族文学之间的关系上,跨民族、跨语言与跨文化是连接在一条意义链上的。
跨语言:
一般来讲,比较文学研究跨越了两种语言之上,也就跨越了民族与文化。
但是不跨语言,比较文学研究也可以成立。
如加拿大文学、美国文学、澳大利亚文学与英国文学同用英语撰写,虽然不跨语言但是由于在某种程度上跨越了国界、文化与民族,这四个国家的文学仍然可以进行比较研究。
又如海外华文文学的写作虽然操用的汉语,但由于写作是在外域民族、外域国家与外域文化背景下展开的,我们可以把汉语写作的海外华文文学与中国本土汉语写作的中国文学进行汇通性比较研究。
跨文化:
在跨东方西方文化系统下展开的比较文学研究,一定跨越了民族和语言。
但是欧洲一些民族和国家在信仰上共同隶属基督教文化系统,那么对这些民族和国家的文学进行双向的比较研究,虽然同属一种宗教信仰文化系统下,但这种比较研究也跨越了民族、语言,比较文学在这里同样可以成立。
跨学科:
比较文学的跨学科研究有着自身的学理要求,表现为三个规限:
首先,和文学作交叉比较研究的这个领域,必须是一个与文学相关的、独立的学科,并且这个学科有着自己的系统性。
其次,跨学科研究必须是把双向只是汇通后,在比较研究的视域与思考中形成一个融会贯通的自洽体系,这个自洽的体系最终呈现在研究成果中,形成汇通双方又不同于双方的第三种学术立场。
再次,文学与相关学科的比较研究,也必须是在跨民族、跨语言与跨文化的条件下才可以成立。
4.总体文学
总体文学是以三种以上的国族文学为研究客体,并且这一研究客体在历史短期的共时性上表现为在多个民族与多个国家所形成的共同文学思潮与共同文学流派,这些共同的文学思潮与共同的文学流派随着在空间上的伸展、在地理上的扩张,已从纯粹的文学作品层面整合、升华到文学批评、文学理论、诗学与美学的高度被研究,这就是总体文学。
5.世界文学:
1)世界文学是在宏观的意义上客观地、综合地、总体地指称五大洲的所有文学。
2)世界文学专指欧洲文学。
3)世界文学史全人类文学史上获取世界声誉的大师性作家之作品。
4)在歌德的憧憬中,世界文学是指全人类伟大的文学综合体。
5)达姆罗什的定义:
①世界文学是不同民族文学的一种椭圆折射。
②世界文学是在翻译中获益的书写。
③世界文学不是文本的一种固定经典而是一种阅读模式。
6.对达姆罗什定义的解读
达姆罗什关于世界文学的定义,具有如下四个特点:
一是强调全球化时代世界文学观念中的传播、翻译与阅读模式的重要性;二是解构了以往世界文学观念中的西方中心主义色彩;三是改变了以往崇尚一成不变之经典的世界文学观念,认为退出语际传播的经典也就不再是世界文学了;四是改变了世界文学不接受当代文学的陈规,世界文学这个观念也因为各个民族当代文学的传播、翻译与阅读二鲜活了起来。
7.总体文学与比较文学
相同点:
两门学科的研究视域与研究语境都是多向度的、多元的。
差异点:
比较文学是主体定位,总体文学是客体定位;比较文学研究在历史的时间与空间上不受限制,而总体文学在研究的历史共时性上受到时间的限制;比较文学可以在文学与诗学两个层面上展开,而总体文学局限于诗学。
8.比较视域
比较视域是比较文学在学科成立上安身立命的本体,是比较文学研究主体在两种国族文学关系之间或文学与其他相关学科关系之间的深度透视,这种透视是跨越两种以上国族文学的内在汇通,也是跨越文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知识结构的内在汇通,因此“四个跨越”必然成为比较视域的基本内涵,其中跨民族与跨学科是比较视域中的两个最基本要素,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由于比较视域的展开,使“三种关系”成为比较文学研究的客体。
9.文学比较是没有意义的:
1)生拉硬扯、牵强附会,结论过于生硬而简单,并且会产生一些学术结论上的笑话;
2)结论没有普世性,缺乏说服力;
比较文学之境与文学比较之境的区分,前者是内在的自然流露,后者是外表的硬性类比和拼凑。
10.一个本体、两个学贯、三个关系、四个跨越
一个本体:
比较视域。
两个学贯:
学贯古今、学贯中外。
三个关系:
材料事实关系、美学价值关系、学科交叉关系。
四个跨越:
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
11.可比性
衡量比较文学研究的可比性,应该以研究主体的比较视域为本体,把比较文学研究作为一个将要发生的或已经发生的整体过程带入进去给予判断,所谓整体过程包括比较文学研究主体、知识背景与研究成果。
研究主体:
是否拥有比较视域、是否能把握住事实材料关系、美学价值关系和学科交叉关系;
知识背景:
是否学贯古今中外、足以支撑比较视域;
研究成果:
是否对古今中外的知识进行了汇通、重组,并建立一个自洽的新的学术观点。
12.“视域”一词中的“比较”内涵:
1)主体的观看方式与角度必然受到主体自身知识、文化、信仰与情感等诸多因素混杂制约;
2)对象不可能绝对孤立地显现其自身,而必然是依赖于一定的历史、文化与社会背景。
13.比较视域的特征:
多元性:
这是由文化多元的社会历史事实所决定的,也是由学术研究拓深与发展的趋势所决定的。
开放性:
这与上述多元性密切相关,同时也是由其主体定位的基本立场决定的。
14.对话机制:
文学对话发生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国足文学相互接触的过程中,双方主体之间有着相互制约的张力。
通过对话,双方主体之间完成汇通与融合——这是文学对话中的必然规律。
15.对话平台:
指共同关心的文学问题或话语层面。
从学科史来看,比较视域中的文学研究曾经出现过多种平台,如影响研究的平台、平行研究的平台、阐发研究的平台、跨学科研究及文化研究的平台等。
16.对话过程:
模仿——过滤——文化阐释——新文化样式的创造。
模仿:
表明的是对异质文化价值的认同,并且希望将异质文化纳入自身,也可以说是对异质文化的接受。
过滤:
表明的是一种文化依据自身的价值标准对另一种文化进行的选择性解释。
跨文化阐释:
主体在视域融合之下生成的新的意义文本。
新文化创造:
研究主体对中西方文化与学术知识进行互动与汇通后的整合,其生成的文本是一种具有当下诠释意义的新文本,也是比较文学研究的具有对话性质的互文本。
17.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最后必须形成一个具有相对完整体系的结论
避免在中外文学故事的表象上寻找表面的相似性与差异性,进行表面的、碎片的、描述的、硬性的、肤浅的“比一比”。
18.汉学
汉学即中国以外的学者所做的有关中国的知识或学问。
19.汉学的学科性质——客体与主体双重定位
从“汉学”的命名本身来看,我们无疑应将其视为“客体定位”。
然而,由于其对研究主体(非中国学者)的特殊规定,又必然使其自身具有“主体定位”的特点。
20.汉学主义与东方主义
无论是“汉学主义”还是“东方主义”,二者都与“西方中心主义”有着极深的渊源。
“汉学主义”最为人诟病之处即为西方权力对于学术话语的无形操控,以及西方世界对于中国的想象性或对象化诉求。
不过“汉学主义”与“东方主义”又有所不同:
汉学主义不仅仅是西方学术话语权力的作用,也是中国自身政治进程的作用,是“中西方联合承担的知识产业”。
二、比较文学的诸种学派:
(一)法国学派:
1.法国学派:
影响研究学派
法国学派又被称作“影响研究学派”。
他们往往从渊源、借代、模仿、改编等方面去考察作家作品之间的联系,并力图用实际材料证明这种关系是确实存在的事实联系。
2.贡献:
开创之功;科学性
缺陷:
欧洲中心论;研究视野拘泥于事实联系;影响难以明确把握。
法国学派的贡献是巨大的:
在比较文学学科建立上,法国学派有不可磨灭的开创之功;他们重视实证研究的研究路数也避免了比较文学沦为生拉硬扯式的强行比较,使得研究成果基础扎实、可信度高。
但同时它的局限性也相当明显。
首先,法国学派没有走出“欧洲中心论”的藩篱,研究范围局限在欧洲文学内部。
同时,对影响的强调也在另一个层面上局限了法国学派的视野——没有渊源关系的作家作品被排除在学者们的考查范围之外。
其次,法国学派强调事实联系,但这种联系并不总是能够获取的,影响也并不总是能够明确把握的,法国学派有时会陷入繁琐考证的泥淖。
3.影响研究的理论基础
法国学派影响研究的方法后来成为最主要的研究方法之一。
这种方法的理论依据在于,各国文学的发展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影响的。
4.影响研究的三个方面
1)对放送者的研究:
誉舆学。
①集团对集团的影响:
一国文学对另一国文学的影响。
文学运动与文学思潮形式(如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思潮);作家作品形式(佛经与中国小说)。
②集团对个体的影响:
一国文学对一个异国作家的影响。
③个体对集团的影响:
一个作家对一国的众多作家的影响。
(如易卜生《玩偶之家》与胡适《终身大事》、鲁迅《伤逝》、茅盾《创造》)
④个体对个体的影响:
个别作家作品之间的影响
2)对传递者的研究:
媒介学。
①个人媒介:
接受方的媒介者、放送方的媒介者、第三国的媒介者;
②环境媒介:
文学社团、文学沙龙、国际会议、官方的机构以及开放的城市等;
③文字媒介:
主要指译文。
3)对接受者的研究:
渊源学。
渊源形态:
①印象的渊源:
作者旅居外国所获得的感受。
②口头的渊源:
不见诸文字的渊源,如一次谈话。
③书面的渊源:
作家对所受外国影响的表述、具体作品比较。
影响形态:
模仿、革新
(二)美国学派:
美国学派强调的是没有明确渊源关系的文学、文化现象之间的研究。
美国学派拓宽了比较文学研究的领域,突出了文学的本位意识和对审美价值的关注,但同时也容易导致研究范围上的泛化倾向。
美国学派与法国学派的根本区别在于:
美国学派较法国学派强调文学本位意识,注重艺术理解与评价。
作为美国学派极力倡导的研究方法,平行研究是指那些没有明确直接的影响关系的两个或多个不同文化背景的文学现象进行类比或对比,研究其同异,以加深对研究对象的认识和理解,归纳文学的通则或模式。
平行研究还包括对文学与其他学科如哲学、宗教、心理学等之间的比较研究。
主题、题材、情节、人物形象、文体、叙事手法、文学类型、思潮流派都可以成为平行研究的对象。
在平行研究中,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一、明确切入点,限定问题范围:
如哈利·列文在做堂吉诃德式形象的平行研究时,以“浪漫代替现实”的“堂吉诃德原则”作为研究中心,避免了研究流于宽泛。
二、透过表面现象,深入辨析同异:
同异的分析不能停留于表面的相似点和不同点的罗列,应该深入到研究对象所处的特定的文化背景、写作语境当中去,揭示异同现象后面的哲学、历史、社会、文化、个人身世等方面的深层原因,这样才有助于加深对研究对象的认识,也才能够真正摆脱“为比较而比较的”陷阱。
三、突破认识“模子”,实现超越于汇通。
四、坚持文学本位,明确学科界限。
(以上四条注意点大致针对两个问题而发:
一是要避免生拉硬扯式的比较研究,二是要防范研究范围过大,以致丧失文学本位。
)
(三)俄国学派:
1.俄国学派的两大特点:
其一,俄国身份归属是俄罗斯知识界的传统问题,知识界惯于通过与他者进行比较以阐释俄国问题,这就决定了俄国比较文学带有相当的民族性考量和地域性特征。
其二,俄罗斯文化被认为是一种综合性文化,故研究时注重整体性、汇通性,并不遵守西方学科分类规则。
2.19世纪学院派的成就:
19世纪后期,俄罗斯人文学术研究渐趋成熟,学院派学术制度形成,终于催生了学科意义上的俄国比较文学。
比较文学在俄国建立伊始就取得了重大成就:
如布斯拉耶夫的《迁徙的中篇小说》、阿法纳西耶夫的《斯拉夫人艺术创作中的自然观:
试论斯拉夫传说和信仰与其他亲属民族神话故事的比较研究》、佩平的《斯拉夫各族文学史》、阿列克谢·维谢洛夫斯基的《西方对现代俄罗斯文学的影响》等。
3.苏联时期的俄国比较文学:
苏联时期,由于意识形态上与西方对立,所以比较文学也重视研究东欧和东方国家的文化问题,用以对抗西方并论证俄国是东方阵营之中心的理论,带有较强的目的性。
但由于在研究中尊重学术传统,所以比较文学研究仍稳健发展,做出了一批扎实的研究成果,其遗产至今仍有意义。
4.俄国比较学派不同时期的不同目的:
俄国学院派:
建构民族诗学
苏联时代:
对抗西方并表达俄国是东方阵营之中心的思想
当代俄国:
重新确认民族身份
5.日尔蒙斯基:
俄国比较文学在研究价值观上对西方中心主义有着自觉的抵制。
日尔蒙斯基在《拜伦和普希金》、《普希金与西方》两文中讨论了俄国文学如何“借用”西方文化问题,并强调俄国文学发展的独立性。
在《作为比较文学研究对象的中世纪文学》中,明确主张将中世纪文学纳入比较文学研究范围,打破了研究空间上的欧洲中心论、研究价值观上的西方中心主义之藩篱,切实地把东方文学纳入其中。
6.历史诗学理论:
西方文论是建立于对古希腊罗马古典作品的阅读和总结基础上的,因此并不能十分贴切地合于每个具体时代的文学现实进程或特定的文学现象。
而历史诗学则主张对各时代的文学叙述或情感表达方式、语言运用等具体现象,进行客观的历史描述和切实的归纳、比较、分析,很有根据地辨析不同时代的叙述方式和语言策略是如何推动文体变化或审美变革的。
(历史诗学是动态的:
“历史诗学是从世界文学发展的进程角度研究诗学意识的演变,它也从文学演化的角度研究文体、风格、情节与描写方法。
”历史诗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诗意意识及其形式的演变”。
)
(四)中国学派:
中国比较文学是在异质文化之间的剧烈冲突与相互交融中展开的,十分强调跨文化的特点。
中国学派实乃中庸学派,它遵循东方所特有的折衷精神。
这构成了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第二个特点,即不是强调而是淡化世界比较文学研究中的学派差异,使之具有广泛的包容性,自觉意识到各种方法和学派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具有中国学派特点的比较文学研究法为“阐发法”,即以西方文学理论来评论中国文学创作实践,这是一种简便易行、具有强烈的可操作性的方法。
中国学派跨越中西之间的异质诗学体系之间的比较研究,将极大地丰富文学理论的内涵,有可能寻找到世界文学的共同规律,并逐渐弄清具有互补性的中西文学的特色与差异。
这是中国学派的意义所在。
然而,中国学派也面临着以下局限:
一是阐发法本质上没有超越美国学派所倡导的平行研究的范围,也缺乏丰富的学术实践作为支撑,更重要的是,它往往以中国文学材料作为西方文学理论的注脚,因而屡屡受到学界抨击。
中国学派详古略今的做法也是一个显着的弱点:
中国学派对中国当前文学现象反映迟钝,难于对中国文学创作实践的最新挑战作出及时的回应,有着脱离现实的倾向。
三、方法论
(一)文类学
比较文学的文类学研究是在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和跨学科的视域下对文类问题的探讨。
它一方面指在平行研究层面对文类的各种问题(包括“缺类”现象)进行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甚至跨学科的理论整合,以寻求不同文类之间的相同性和相异性,另一方面是指在影响研究层面对某些文类的跨国界流传、变异以及文类之间的相互影响事实进行追源溯流的清理考辨。
问题是,何谓文类?
文类是对文学作品按照“形式”所作的划分。
但这边的“形式”不是简单的体裁样式,而是一个整合的概念:
“一是外在形式(如特殊的格律或结构等),一是内在形式(如态度、语气、目的、未经提炼的题材和读者群等)。
”
文类学研究对象有以下几种:
1.对于文学分类及其分类标准的研究。
2.对于各种文类自身特点的比较研究。
3.对于文类与风格(作品传达的独特审美情趣和美学格调)的研究。
4.某一体裁形式的跨国界演变的研究。
5.中西文类观的单向或双向阐发的研究。
(二)主题学
1.主题是对事件的归纳、概括和抽象,是一种概括的价值判断,反映了作家特定的思想立场、人生态度和审美情趣。
2.母题的含义有两种:
一是指“叙事句”的最小单位,不能再分解。
二是与主题构成了紧密关联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所使用的最小的意义单元,如“生死”、“战争”等等。
3.母题是对事件的最简归纳,主题则是一种价值判断;母题具有客观性,主题具有主观性;母题是一个基本叙事句,主题是一个复杂句式;主题是在母题的归纳之上进行的价值判断,因此,一般说来,母题是一种常项,主题则是变量。
4.题材:
主题学范畴内的题材专指在民族文化间具有共同性的典型事件。
题材研究主要考察一种题材在不同文化语境中的流传演变或者某种类似的题材在不同文化语境中表现形态的异同。
5.典型人物形象
1)原型形象:
①保存于神话或传说中②具有民族特性的③人物形象。
2)类型形象:
某种性格与个性(如多余人形象)。
6.意象
意象就是当人在以审美理想观照事物时意识中所呈现的形象,也就是“意中之象”。
1)文化意象:
由于初民生存环境的相似而具有相似性,在历代的文学中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
(如龙、凤、松、竹、月等。
)
2)个人意象:
作家创作时自身所用的意象。
(三)形象学
比较文学形象学的研究对象是“他者”的形象,即“一部作品、一种文学中异国形象”。
1.文本外部研究
1)时代背景研究:
研究在作家创作的那个年代整个社会对一国的看法,也就是研究形象是如何社会化的。
2)作家研究:
①作家如何了解外国:
作家有关异国的信息来源,是亲自到过异国还是利用二手材料。
②作家如何理解外国:
作家所描写的异国与现实中真正的异国到底是什么关系,是真实的再现呢,还是带有不同程度的美化或丑化?
③作家为何如此理解外国:
作家创作时的感情、想象和心理因素。
2.文本内部研究
1)词汇:
套话研究。
2)等级关系:
“我”与“他者”之间的等级关系。
3)故事情节:
规律性情节背后隐含的价值评判。
3.研究特点:
1)实证性。
特点在于注重事实联系,主要体现在它对异国形象的渊源及流变的探讨上。
2)总体性。
要重视研究文学作品生产、传播、接受的条件,同样也要注重一切用来写作、生活、思维的文化材料。
(四)类型学
四、翻译
1.何为翻译?
雅各布森:
翻译就是符号之间的转换。
1)语内翻译:
目标语言与源语言为同一种语言。
如以白话文翻译文言文,以普通话翻译方言。
2)语际翻译:
目标语言与源语言是不同的语言。
如中译英等。
3)符际翻译:
用音乐、绘画、戏剧与电影等非文字形式翻译文字符号。
2.翻译的文化转向:
巴斯奈特和勒菲弗尔认识到,翻译不仅仅是语言学问题,与文学、文化和社会结构之间也存在着复杂的关系。
3.翻译与文化交往:
交往是翻译的文化本质属性,这里的交往是言指跨语际旅行的文学交往,而这种跨语际文学交往实践的动力正是来自于翻译。
翻译促进了世界各国文学之间普遍联系的完成。
翻译推动文学的跨国旅行具有四个特点:
1)异质性:
源语言到目标语言之间要经历一重语言转换。
2)跨越性:
语言转换不是简单对应,而要经历一个动态耦合调适的过程,要依靠各种交流方式才能实现两相适应。
(跨越,喻其艰难)
3)体验性:
翻译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与交流,使得介入双方实现了一次文化体验。
4)间际性:
不同的文学主体借助于翻译,可以永远动态地处于异质文化交流的中间地带。
4.操控学派:
操控学派的学者有一个共识:
就目标文学而言,所有的翻译都会为了一定的目的而操控原文。
勒菲弗尔被认为是操控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提出翻译是一种改写活动,受到文学系统内的专家、系统外的赞助人和诗学的制约。
系统内的专家负责翻译作品的诗学质量,有时还要负责意识形态问题。
系统外的赞助人在意识形态上、经济上、文学地位上可对翻译产生影响。
诗学的制约主要指文学的手段和文学的作用。
5.翻译文学的地位
翻译文学一般都处于文学系统的边缘(事实上这很好理解,因为人们一般偏好阅读本国作家的作品,只有当本土文学力量薄弱之时,这一局面才会被打破)。
埃文-佐哈认为,它在三种情况下可能处于中心,成为创新性的力量:
1)当某种文学系统还没有成型,处于幼稚、形成的时期(文学局部不成熟);
2)当文学处于边缘或者弱势地位时,或者两者兼有(整体不景气);
3)当文学出于转折、危机或者真空的时候(盛衰剧变时被翻译文学乘虚而入)。
6.翻译与政治
殖民主义已经成为了历史,但殖民主义的幽灵仍然在缠绕着过去被殖民人民的现在。
在后殖民主义理论家看来,要彻底清除殖民主义的梦魇,就必须深刻解剖殖民主体身份。
而翻译恰恰提供了这样一个场所,可以使人们了解主体身份是如何在这个权力极端不平等的条件下形成的,同时,翻译也为抵抗、协商与消除霸权提供了可能性。
所以,翻译和政治就如此紧密地交织在了一起。
7.本雅明的翻译观
在本雅明看来,翻译是原文本生命的再生。
这里的再生有两重含义:
其一是原文经由翻译在另一种语言中获得了生命;
其二是经由翻译,不同语言、不同文化之间的差距被逐渐弥合,逐渐发展出一种更为高明的语言(纯语言),逐步实现语言的大同(弥赛亚时刻)。
由于这种纯语言的发展,原作所隐含的意义也渐渐得以展露,最终实现译文如透明的玻璃一般对原文不加遮蔽。
8.德里达眼中的翻译
德里达认为翻译是“法律、职责和债务”,因为翻译是必须的,但同时是不可能的。
9.“不忠的美人”
在拥有特殊敏感性的女权主义者看来,“不忠的美人”这一术语背后也隐含着性别不平等:
原作被看作是本源的、强壮的丈夫,而译作则是次生的、弱小的妻子,妻子应对丈夫忠诚,所以译作应对原作忠诚。
这种隐喻是建立于丈夫、妻子之间不平等的身份差别之上的。
10.斯皮瓦克眼中的“翻译腔”
译者为了迎合西方的语言习惯和对东方的想象,抹杀了第三世界文学在艺术和政治上的独特性。
所以斯皮瓦克主张在翻译中使用异化手段,以此凸显东方世界的独特性。
五、诗学:
1.比较诗学崛起的背景:
1)16世纪开其端绪的世界化潮流,其中又以真挚、经济、军事等因素为重要基础。
2)20世纪,一方面唯科学主义在人文知识领域的合法地位受到反思性的质疑,另一方面注重外在事实演变的历史研究也日益被关注文学内在品格“理论综合”所置换。
2.亚里士多德的“诗学”:
在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中,他“着手描述了什么是文学,并界定了文学的构成成分,展示了文学的手段和目的”,因而在学科的本质上,亚里士多德所谓的“诗学”其实就是文艺理论。
3.“poetics”误读的可能性:
1)狭义的诗学:
关于诗的研究。
2)将poetics解读为poetry,变成“诗歌”。
4.狭义的诗学vs.广义的诗学:
狭义的诗学:
关于诗的研究。
广义的诗学:
文艺理论。
5.中国“诗学”概念:
1)学习作诗。
2)关于诗的创作和诗的批评的学问。
3)关于诗话及诗话学研究的学问。
4)关于《诗经》的研究。
6.汉语语境下“诗学”概念被误读的可能性:
在中国学术文化传统上,至少在近代以前,“诗学”这个属于的外延与内涵还是被限定在“关于诗的研究”这一总体意义上使用,没有包含文艺理论的意义在内,因此是一个狭义的诗学概念。
比较是学的初学者很可能会从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狭义诗学概念来误读比较诗学,错误地得出“比较是学”是一门对中外诗歌进行“比较”研究的材料。
7.互文性、文本间性、互文、间性文本、间性:
互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独家 复旦大学 比较文学 概论 考前 复习 杨乃乔王柏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