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与明清科举制度不同.docx
- 文档编号:24960089
- 上传时间:2023-06-03
- 格式:DOCX
- 页数:18
- 大小:32.14KB
唐宋与明清科举制度不同.docx
《唐宋与明清科举制度不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唐宋与明清科举制度不同.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唐宋与明清科举制度不同
唐宋与明清的科举制度对比及分析
组长:
张沐雅
组员:
于之洋张梦迪杨心泉
陶宇凡廖成朴金晓庆
摘要
高考是我国最重要的一个考试,高考对于国人的意义已经不仅仅是一个考试,而是一个社会现象。
而高考制度与科举制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科举制度在中国绵延1300年,是一套专业、高效的社会管理程序,并且为当今全球技能评定、人才选拔、体育竞赛制度提供了核心程序。
科举制度是中国能够成为世界上唯一的,在唐代、宋代,为社会体系选拔了大量的人才,并且极大了刺激了中国文学的发展,但是,明代以后的科举制度极大地禁锢了中国人的思想,让中国开始由盛而衰。
因此本研究希望通过对比唐代及明代科举制度的不同,找出科举制度对两个朝代发展的影响,试图为解决李约瑟难题提出一种新的思考。
关键词:
科举;影响;高考;李约瑟难题
前言
2002年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的吴薇,曾对本校2002级的128名本科生进行过问卷调查。
她发现,“科举”是一个学生们耳熟能详的名词,大部分同学表示在小学阶段就知道了科举,其余则最迟在中学阶段听说了科举。
然而在了解渠道上,近一半的人是通过小说、戏剧、电视剧等,从教科书和课堂讲授中了解的仅占三成。
在辨析哪些人物是历史上的科举人物时,分别有89%和82%的人误把范进和孔乙己当成真实的科举人物,而较少人知道选项中的文天祥、林则徐、蔡元培等历史名人为科举人物。
近六成大学生表示对科举的印象较坏,不足二成印象较好,另外二成多则表示应一分为二地看待科举,认为其有好的方面也有坏的方面,是一个中性的概念。
这基本上能说明目前广大社会公众对于科举的了解,社会上很大一部分人将科举贴上了封建、禁锢、腐朽等标签,并且把明清中国的衰落,固步自封等现象归咎于科举制度。
但是,科举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制度,到底对社会产生哪些影响呢?
科举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
科举制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次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
科举制度是一种从全民中甄别人才,选举人才的制度。
科举制对中国历史的完整,成为全球为一个延续几千年而未被其他文化洗劫的国家做出了很多阿德贡献,他重塑了社会结构,巩固了统治。
科举制度作为中国封建社会最重要的一项选官制度,其政治功能主要体现在飞出贵族世袭做官的特权,防止世袭贵族势力的再生,有利于肃清吏制,遏制买官卖官现象的蔓延等等方面。
科举制度有着他不变的操作步骤是:
"逐级培养筛选、一一对比淘汰"。
这也是欧洲文官制度,乃至我们今天社会的各种考试、体育比赛的精髓所在,他为社会智商能力的挑选提供了可见、可比、可控、可重复、可验证的过程及依据,提高了社会成员能力智慧培养、挑选、使用的“专业性、系统性、精确度及效率”。
在科举创立之初,从隋唐到南北宋,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
科举制度为大量的有能力的人提供了发展机会,让整个社会有一条公平的向上通道,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拥有更好的生活以及更加崇高的社会地位,无疑,在科举制度创立之初,他为中国社会的发展提供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然后自明代开始,中国社会的固步自封,逐渐衰落,更严酷的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加速了中国的衰落。
那么,明清的科举制度与唐宋的科举制度是完全相同的吗?
科举制度在操作上的差异是否对整个社会产生了影响,本文将深度分析唐宋科举制度与明清科举制度的不同,希望能够通过此分析,找出唐宋的高速发展与明清的衰落是否与科举制度在操作上的不同有些许连带关系。
也试图希望借此为解决李约瑟难题提出一种新的思考。
一、唐宋时期科举的主要内容
1.唐宋科举制度概览
唐代延续了从隋朝开始的科举制度,并且在唐代,举制已倍受士人重视,而到宋代,科举制最终在选拔官员方面,任用官员方面,起到了主导地位,同时也对社会上产生了巨大影响。
唐朝时期,科举制度不短完善,最终打破了汉魏以来以世家垄断仕途的局面,一时出现了“士有不由文学而进,谈者所耻”的风气。
但是世家大族虽然开始淡出政局,但却还具有一定的影响力,科举制度在唐代并未在官员选择,任用上获得统治地位。
据统计,在唐代的宰相中,有13位为世家出身。
而到了宋代,科举放宽了录取的范围,唐代录取进士,每次不过二、三十人,少则几人、十几人。
宋代每次录取多达二、三百人,甚至五、六百人。
到了宋代,提高了科举及第后的待遇与社会地位。
宋代科举基地后,立即授官,并且还都是高官。
宋朝开始限制官宦子弟与世家子弟的考试,并且开始设立众多防止徇私舞弊的制度,开始限制主考官的权利。
宋代对科举完善、改革的众多举措让科举制度在宋代逐渐成为了主流的官员选择、任用的手段。
唐宋科举考试内容繁杂,开设的科目众多,而且,考试的范围较广,每一科考试所涉及的数目都比较多,可以让考生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
2.唐朝的科举制度详解
1)科目设置
唐代科举考试设科繁多,不同时期其科目设立也不尽相同,前后总计不下几十种。
其中常设的科目有:
秀才、进士、明经、明法、明字、明算、一史、三史、开元礼、童子、道举等科。
此外,还有制科和武举科等。
秀才科:
考方略策(计谋策略)五道题,依文理通顺透彻程度分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四等录取。
隋唐时代均以秀才科为最高,所以被录取也最难。
隋代秀才科先后录取不过10人,唐代秀才科每次录取的仅一二人,秀才科录取后,按四等授予官位,即正八品上,正八品下,从八品上,从八品下。
由于秀才科录取的难度较大,唐初举行了一段时间,后来就停止了。
进士科:
唐代进士科原来只考策问,后来加上贴经(填空),杂文(诗赋)。
贴经只贴大经,即《礼记》、《左传》。
再加上贴《老子》,10个问题中能答上4个即可合格。
杂文要求诗赋各一。
策问要写五篇。
策问主要是对时下国家的政治、经济、法律、军事、政务、漕运、盐政等等方面提出问题并作回答。
进士科一般取中很难,录取率只有1%-2%,进士科录取分为两等,甲等授予从九品上之官职,乙等授予从九品下之官职。
凡进士,先贴经,然后试杂文及策,文取华实兼举,策须义理惬当者为通。
(旧例帖一小经并注,通六已上;帖《老子》兼注,通三已上,然后试杂文两道、时务策五条。
开元二十五年,依明经帖一大经,通四已上,余如旧。
)——《唐六典·尚书礼部》
明经科:
唐代明经科,先考帖经,每经考十帖,每帖考三言,通六帖以上者为合格。
然后墨义(或口试)经义十条,通十条为上上,通八条为上中,通七条为上下,通六条为中上,余者为不合格。
然后考时务策三道,通二道为合格。
帖经、墨义(或口试)、时务策三项考试皆合格的被录取。
明经科的录取分为四等,分别授予从八品下、正九品上、正九品下、从九品下等官职。
明经科的考试要求是不高的,只要求熟读经义注疏就行,对于经义也未必真懂。
录取的比例也较大。
进士科大约每100人只有一二人被录取,而明经科大约每10人就有一二人被录取。
明法科即法律科,主要考律、令等知识。
试策共10条,其中律七条,令三条。
全通为甲等,通八条以上为乙等,通七条或七条以下为不合格,不能录取。
明法科的考生来自律学的学生和州、县的乡贡。
明法科主要是试考生对朝廷刑法和国家组织制度的了解程度。
录取人数很少。
凡明法,试律、令,取识达义理,问无疑滞者为通。
(所试律、令,凡每部试十帖,策试十条,律七条,令三条。
)——《唐六典·尚书礼部》
明书科也称“明书科”或“书科”。
明字科先试帖经,然后口试,最后试策。
明字科考生来自书学学生,合格者再经祭酒审定,而后参加省试,省试及第,仅取得了科举出身,再经吏部铨选才能放官。
明字科及第叙任的品阶是从九品下。
明字科考核的是文字、训诂知识和书法,明字科的设置也反映了唐代重视书法的风尚。
凡明书,试《说文》、《字林》,取通训诂,兼会杂体者为通。
(《说文》六帖,《字林》四帖;兼口试,不限条数。
)——《唐六典·尚书礼部》
明算科即算术科,着重考核算术,要求详明术理。
明算科考生主要来自算学生,算学生学业完成后参加国子监考试,合格者再参加科举省试,及第后待铨选后叙任官员为从九品下。
凡明算,试《九章》、《海岛》、《孙子》、《五曹》、《张丘建》、《夏侯阳》、《周髀》、《五经》、《缀术》、《缉古》,取明数造术,辨明术理者为通。
(《九章》三帖,《五经》等七部各一帖,《辍术》六贴,《辑古》四帖,录大义本条为问。
)——《唐六典·尚书礼部》
诸史科即历史科。
“一史”,主要考《史记》。
“三史”,主要考《史记》、《汉书》、《后汉书》。
史科为唐穆宗时所设。
每史问大义百条、策三道,义通70条策通二道者合格。
开元礼科即礼制科,主要考唐玄宗开元年间所制定的礼仪制度,为唐德宗贞元年间所设。
应试者通大义70条、策二道者为合格,通大义百条、策三道者超资授官。
童子科规定凡10岁以下能通一经及《孝经》、《论语》的,皆可参加童子科考试。
能背诵十卷的可以授官,能背诵七卷的可以授予出身
道举科唐玄宗时举行过,主要考《老子》、《庄子》、《文子》、《列子》等,这是唐朝注重道家思想、扶持道教势力的反映。
武科创立于武则天长安二年(公元702年)。
由兵部员外郎主持,又分为平射、武举二科目。
主要考步射、马枪、马射、负重、语言、身材等等。
医举科是唐代设置的专门为选拔医学人才的科举考试科目。
最早开设于玄宗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
2)考试内容
唐代科举考试内容十分庞杂,不同的科目有不同的考试内容,参加科举的考生一般要读十数本到几十本身,才可以参加科举考试。
《新唐书科举制》中记载,凡《礼记》、《春秋左氏传》为大经,《诗》、《周礼》、《仪礼》为中经,《易》、《尚书》、《春秋公羊传》、《谷梁传》为小经。
通二经者,大经、小经各一,若中经二。
通三经者,大经、中经、小经各一。
通五经者,大经皆通,余经各一,《孝经》、《论语》皆兼通之。
凡治《孝经》、《论语》共限一岁,《尚书》、《公羊传》、《谷梁传》各一岁半,《易》、《诗》、《周礼》、《仪礼》各二岁,《礼记》、《左氏传》各三岁。
学书,日纸一幅,间习时务策,读《国语》、《说文》、《字林》、《三苍》、《尔雅》。
凡书学,石经三体限三岁,《说文》二岁,《字林》一岁。
凡算学,《孙子》、《五曹》共限一岁,《九章》、《海岛》共三岁,《张丘建》、《夏侯阳》各一岁,《周髀》、《五经算》共一岁,《缀术》四岁,《缉古》三岁,《记遗》、《三等数》皆兼习之。
唐朝科举制度在不同的科目上面,考试的内容也不尽相同,以下举例说明几个不同的科目的考试内容。
明经科的内容:
9部经书,《礼记》、《左传》为大经;《诗经》、《周礼》、《仪礼》为中经;《周易》、《尚书》、《公羊传》、《谷梁传》为小经,不仅仅是6经,另外,《孝经》、《论语》为必考。
明经科的考试方式一般只是口试,贴经(填空),墨义。
一般只要对经文以及注释,记忆背诵熟练,就可中试。
明书科的内容:
帖经试《说文》六帖,《字林》四帖,共十帖;口试“不限条数,疑则问之”;口试通过后再笔试《说文》、《字林》20条,答对18条为合格。
并且“凡明书,试《说文》、《字林》,取通训诂,兼会杂体者,为通”(《唐六典·礼部》)。
明算科的内容:
《九章算术》三条,《周髀〔bi毕〕算经》、《海岛》、《孙子》、《五曹》、《张丘建》、《夏侯阳》、《五经算》各一条,十通六者为合格。
《记遗》、《三等数》帖读十得九者为合格。
另一说,“试《缀术》、《缉古》录大义为问答者,明数造术,详明术理,无注者合数造术,不失义理,然后为通。
《缀术》七条,《缉古》三条,十通六。
《记遗》、《三等数》帖读十得九,为第。
落经者,虽通六,不第。
”(《新唐书·选举志》)
医举科的内容:
各试医经方术策十道,《本草》《二道》,《脉经》《二道》,《素问》《十道》,张仲景《伤寒论》二道,诸杂经方义二道,通七成以上的为合格。
考生主要来自医学学校的学生。
一史科,从《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中任选一,考贴也考策。
3)考生来源
唐代考生来源主要有三个:
一是学校出身的曰“生徒”;二是通过州县地方选拔考试而选送的“乡贡”;三是皇帝亲自选中的考生"制举"。
实际上考生的主要来源只有二个,即生徒和乡贡。
3.宋代的科举制度详解
宋代的科举制度大体因循唐制而略有损益,其科目为进士、诸科、武举,此外又设制科及童子科。
进士、诸科、武举为常科,制科及童子科则为特科.宋初常科除进士、武举之外,诸科分为九经、五经、开元礼、三史、三礼、三传、学究、明经、明法等九科。
常科之中以进士得人最盛,九科之中则以九经、五经及明经的人较盛。
1)科目设置
进士科:
试诗、赋、论各一首(篇),策问五道,帖《论语》10帖,对《春秋》或《礼记》,墨义10条。
九经科:
指《周易》、《尚书》、《毛诗》、《礼记》、《周礼》、《仪礼》、《春秋左传》、《公羊传》、《谷梁传》等九部种儒家经书。
试帖经120帖,墨义60条。
五经科:
指《周易》、《尚书》、《毛诗》、《礼记》、《春秋》。
试帖经80帖,墨义50条。
三礼科:
指《周礼》、《礼记》、《仪礼》。
墨义90条。
三传科:
指《春秋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墨义110条。
三史科:
指《史记》、《汉书》、《后汉书》。
墨义300条。
分三十场。
太宗淳化四年(993),改试十五场,对墨义一百五十道,余十五场,每场抽取三卷,口试大义及奇字。
开元礼科:
墨义唐开元年间制定的“礼”300条(后改试墨义“开宝通礼”新书)。
太宗淳化四年,改试十五场,对墨义一百五十条;余十五场,每场抽取三卷,口试大义及奇字。
学究科:
墨义《毛诗》50条,墨义《论语》10条,墨义《尔雅》、《孝经》共10条,墨义《周易》、《尚书》各25条。
明法科:
对律令四十条,兼对《论语》十条,《尔雅》、《孝经》共十条。
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改为新科明法,试律令大义、《刑统》大义五道,断案三道。
哲宗元佑三年(1088),改为试三场:
第一场,《刑统》大义五道;第二场,试本经大义(于《易》、《诗》、《书》、《周礼》、《礼记》中任选一经)五道;第三场,试《论语》、《考经》大义各二道,共试大义十四道。
明经科:
北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创置明经科,试三经(大、中、小经各一),每经试墨义、大义各十道,兼帖《论语》、《孝经》十道,加试时务策三道,分为八场。
制科:
是皇帝亲自策问的特种考试,不经州县考送手续,科目也临时由皇帝确定。
考试内容为诗赋、论、颂、策、制诰等。
由于制科考试比进士科还难,其地位也高,所以宋代人也称为“大科”,它不像唐代那样被人称为“杂色”,而是优于进士科,成为众科之最。
词科:
也是非常科,性质与制科相似,是宏词、词学兼茂及博学宏辞等科的合称。
据聂崇岐先生《宋词科考》统计,宋开词科计56次,其中宏词科11次,词学兼茂科15次,博学宏辞科25次,词学科五次。
宏词科每次录取人数至多五人,北宋时分两等,上等为词理俱优,次等为词理次优,被取者可提升官阶。
南宋时分为上、中、下三等,分别给予升官、减少磨勘①二——三年、授馆职及赐进士及第或出身的待遇。
南宋以后,“所得之士多至卿相、翰苑者”。
许多著名文人如洪迈、王应麟、吕祖谦等均为词科出身。
童子科:
凡15岁以下、能通经作诗赋的少年儿童,由州官推荐,皇帝亲自考试。
但不常举行。
如杨亿、李淑、晏殊曾应童子科考试而授官位。
南宋孝宗淳熙元年(公元1174年)有西夏女童林幼玉应试,考经书43题皆通,这是童子科中唯一的女童。
童科开举无定时,考试内容也无定式,皆因皇帝一时兴趣而举,在一定程度上激励民间对儿童实施早期教育。
但也有人认为童科之设也摧残了儿童纯洁的心灵,孩提时便为追名逐利思想所影响,不宜养成良风美俗。
度宗咸淳二年(公元1266年)礼部侍郎李伯玉说:
“人才贵乎养,养不贵速成,请罢童子科,息奔竞以保幼稚良心。
”自此宋罢童子科
武科:
宋仁宗于天圣八年(公元1030年),亲试武举12人,先试骑射,然后试策问。
后来虽也设立武学并恢复武举,以马射、步射、武艺、策问作为考试内容,但仍不为人们所重视。
直到南宋孝宗乾道五年(公元1169年)武举殿试之后,才和文举一样赐武举及第、武举出身,人们才重视武科。
孝宗淳熙二年(公元1175年)又改定武科授官之法。
绘画试:
宋代设有翰林图画院,罗致天下著名画家,专门从事绘画,并据其才艺高低授以待诏、祇侯、艺学、画学正、学生等职称。
画学生员依三舍法升选。
宋代画学及由绘画选士之法的鼎盛在徽宗时期,徽宗政和年间(公元1111-1118年),画院取士盛极一时,其试士多以古诗为题,令举子试画,以情态自然、笔韵高洁为工,其中有许多试画题至今仍传作佳话。
2)考试内容
宋代科举在考试内容上较唐代也作了较大的改革。
宋代科举基本上沿袭唐制,主要考《周易》、《尚书》、《毛诗》、《礼记》、《周礼》、《仪礼》、《春秋左传》、《公羊传》、《谷梁传》等儒家经书以及《史记》、《汉书》、《后汉书》等史书。
王安石任参知政事后,对科举考试的内容着手进行改革,取消诗赋、帖经、墨义,专以经义、论、策取士。
所谓经义,与论相似,是篇短文,只限于用经书中的语句作题目,并用经书中的意思去发挥。
王安石对考试内容的改革,在于通经致用。
熙宁八年,神宗下令废除诗赋、贴经、墨义取士,颁发王安石的《三经新义》和论、策取士。
并把《易官义》、《诗经》、《书经》、《周礼》、《礼记》称为大经,《论语》、《孟子》称为兼经,定为应考士子的必读书。
后来随着政治斗争的变化,《三经新义》被取消,有时考诗赋,有时考经义,有时兼而有之,变换不定。
3)考生来源
到了宋朝,各州县都没有学校,仅京城开封设有国子监。
在国子监学习的都是官僚子弟,人数不多,有些人只是挂名而已。
所以考生的来源主要靠州县贡举,每年秋天,各州举行考试,将合格的学生解送礼部,称为“取解试”。
第二年春天,礼部进行考试,称为“礼部试”,又称“省试”。
唐宋科举在考试科目上都比较庞杂,开设十数或数十种科目,而科目设定上除大家耳熟能详的进士科,明经科之外,甚至开设了关于对法制、数学以及绘画等的考试科目,从而吸引更多,更全面的人才。
在考试内容上,特别是唐代,所需要学习的内容也是非常庞杂的,往往需要学习十数本,甚至数十本书籍,让跟多地人接触到了更多的知识,开阔了大家的视野,为这个社会体系提供了更多的人才。
而在考生来源上,唐宋都强调了来自民间的贡举,特别是在宋代,主要的考生来自民间,这就给大量的普通民众以参与科举考试的机会,并且可以博彩各家之长,得到来自各个方面的不同思想精华,得到全面的人才。
二、明清时期科举的主要内容
1.明清科举制度概览
明代是中国科举制度的重大转折点,科举制度发展到明代,已经相对成熟,也是中国科举制度的鼎盛时期。
明代科举考试的思想总的来说沿袭了中国古代“选贤任能”的思想,但是相对于唐宋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有着自己鲜明的特征。
与唐宋时期的科举考试相比,明清的科举考试具有非常鲜明的特征,首先考试科目高度单一,只开设进士科一科。
其次,考试内容高度单一,只考八股文,以程朱理学为指导思想与精神内核。
第三,考生来源单一,所有考生来源于学校。
第四,拥有严格的考试制度,并且对防范于惩治作弊做到了空前完备。
下面我们将从明清科举的主要特点来进行阐述。
2.明清科举考试科目
明清科举考试科目高度单一,元朝正式仅存进士一科。
明朝、清朝继承,亦只有进士一科取士。
自此,通过最后一级考试者,称为进士。
在明朝和清朝,世人统称科举录取者为进士,而殿试封录取考生为三等称三甲。
一甲仅录取三人,依次为状元、榜眼、探花,称进士及第,在于“史”的意味。
二甲若干(清朝时一般为40或50人),称进士出身,在于“子”的意味。
二甲第一名称为传胪,又称亚元。
三甲(清朝时一般为100-300人)称同进士出身,在于“集”的意味。
进士是功名的尽头,就算是对名次不满意,亦不可以重考。
民间对各类名次的进士习惯皆以“状元郎”称呼之。
3.明清科举考试内容
明清科举考试内容高度单一,到了明清,科举考试取消了贴文,口试,墨义等,八股文成了关键也唯一的考试内容。
八股文,结构要分为“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部分。
并且每个部分都有极其严苛的规定,首先要在“破题”中,用两句话解释题目,然后要在“承题”中,接着上文阐述题目,之后从“起讲”开始,展开对主题的议论,“入手”部分,则承接观点。
接下来从“起股”开始,进入文章的正式论述环节,“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四部分,要分成四个段落,每个段落中,更必须有两段对偶排比的句子,作为结尾的“束股”部分,还要总结全文观点,呼应主题。
全篇的字数,更要限定在几百字内(康熙年间确定为700字,并一直沿用至清末)。
明清科举考试的题目又专取《易》《书》《诗》《春秋》《礼记》《五经》和《四子书》之内容。
这些内容的标准答案就是以“三部大全”为准绳的。
何为“三部大全”,永乐十二年(1414),中央政府下令纂修,《五经大全》《四书大全》和《性理大全》。
其目的十分明显,就是在思想界确立一种权威思想,为其中央集权专制的政治服务。
概而言之,前两部为圣贤经义要道,后一部则是搜罗节选周、程、张、朱阐注六经的著作。
这三部大全的颁布,标志着理学统治地位的最终确立。
而作答的八股文对书写内容的要求,更加严苛。
考生不能有自己独立的观点,考卷上所写的每一个字,表达的每一个主题,都要严格遵循理学大儒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
以清代举例,乡会试用八股文、论、策、诏、诰、表、判等。
清初乡会试第一场试《四书》文三篇,经义四篇,士子各占一经;第二场试论一篇,诏、诰、表各一道,判五条;第三场试策五道。
《四书》文:
四书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部儒家经典的总称,以四书命题的八股文称为书艺或四书文,清代乡试和会试的第一场,都要考四书文三篇,考官命题,要按一定的顺序和比例,在三个题目中,论语、孟子必须各占一题,另外一题大学、中庸可以任选,以大学命题,顺序在论语、孟子之前,以中庸命题,顺序在论语、孟子之间。
(大学→论语→孟子、论语→中庸→孟子),三篇四书文对于考生的能否录取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五经》文:
五经是诗、书、易、礼记、春秋等五部儒家经典的总称,以五经命题的八股文称为经文或五经文,清代乡试和会试的第一场,都要考五经文各四题,考生专治一经,乾隆时期改为按诗、书、易、礼记、春秋的顺序,分年轮试毕后,即以五经出题并试,试帖诗用于科举考试的诗,称为试帖诗,有浓厚的八股味。
论:
是一种说理文。
清代科举于乡、会试第二场试论一道。
论题多出自于孝经、性理。
表:
是封建社会臣民向皇帝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
清代科举于乡、会试第二场试表一道。
乾隆时期将会试第二场表文改为五言八韵唐律一首。
诏、诰:
以皇帝的名义发布的官文书。
清代科举于乡、会试第二场,试诏、诰、表一道。
乾隆时期后,乡试与会试都不再以诏、诰命题。
判语:
取州县案牍疑义为题,藉以考察应试者的判断能力。
清代科举于乡、会试第二场都要试判五条。
乾隆时期将判删省。
策:
策是一种古老的试题,包括对策与射策,对策是由皇帝公开命题,让应试者回答,射策则是将题目做成题签,由应试者抽取作答。
4.明清科举考生来源
明清的科举考试的考生来源单一,全部从学校里产生,《明史•选举志一》中记载“科举必由学校,而学校起家可不由科举”,这正说明了学校作为科举取士的基础教育作用,明朝科举取士的过程也正是学校科举一体化的过程。
在明清,学校并不是一个学习知识的场所,而变成了一个为科举制度服务的场所。
明朝的学校包括两大基本系统:
在中央一级,即所谓的京师首善之区有国子学;在地方一级,按照行政区划,其级别依次为府、州、县学。
国学由三个分支即南京国子学、中都国子学、北京国子学。
国子学中的学员一般来自官僚子弟和平民中的德艺优秀者。
府、州、县学的诸生,只有通过岁贡和选贡进入到国子学当中才有机会被授予官职。
明朝万历年间,国子学已经达到能够垄断教育教学的所有层面。
而且自明初以来的中央国子学的学校功能是越来越为科举服务也愈益在形式和内容的衔接上靠近科举。
明朝地方学校的另一大系统是地方儒学——府、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唐宋 明清 科举 制度 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