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化学教学设计案例与反思.docx
- 文档编号:24957721
- 上传时间:2023-06-03
- 格式:DOCX
- 页数:107
- 大小:99.63KB
中学化学教学设计案例与反思.docx
《中学化学教学设计案例与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化学教学设计案例与反思.docx(10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学化学教学设计案例与反思
一、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设计
1.开启化学之门----多彩的化学
〔知识目标〕
1.认识化学所研究的对象;
2.初步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本质区别,并能运用概念来判断一些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3.初步了解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4.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实验、启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科学素养目标〕
通过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是不可灭的,只能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的道理,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应用科学改造自然造福人类的教育。
〔教学重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其应用
〔课型〕实验探究、总结、应用课
〔教学用时〕1课时
〔实验器材〕试管,铁架台,玻璃片,研钵和杵,酒精灯,坩埚钳,镊子,石棉网,单孔橡皮塞,导管,玻璃棒,烧杯,药匙,棉手帕,火柴等;
氢氧化钠溶液,酚酞试液,高锰酸钾,浓硫酸,70%的酒精溶液,胆矾,水,镁带,碱式碳酸铜,澄清石灰水等。
〔教学过程〕
表演魔术,引入新课:
(魔术操作)1.“顿变鲜血”(氢氧化钠能使无色的酚酞变成红色);2.“魔棒点灯”;3.“烧不坏的手帕”
学生对此会感到神秘、奇怪,然后引导学生去看书上提出的几个为什么。
讲述:
我们会在生活中发现许多类似的问题,而这些有关物质及变化的问题在化学课里可以得到初步的解释,因为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
强调:
做以下实验时注意三个方面的观察:
1.变化前的物质 2.变化时发生的现象 3.变化后产生的物质。
演示实验1:
水的沸腾
讲解:
水变成水蒸气只是存在状态的不同,并没有生成其它物质。
演示实验2:
胆矾的粉碎 边演示时边介绍仪器名称、使用方法等。
讲解:
蓝色块状的胆矾研碎后变成蓝色粉末状的胆矾。
演示实验3:
镁带的燃烧
讲解:
镁带的颜色、状态,燃烧时发生的主要现象:
放出大量的热,同时发出耀眼的白光。
演示实验4:
加热碱式碳酸铜
讲解:
碱式碳酸铜由绿色逐渐变黑,试管壁上有水珠,有能使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气体产生。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从以上可以看出,实验1、2有一个共同的特征:
就是物质的形态发生了变化,但没有生成其它物质。
我们把这种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叫物理变化。
叫学生举例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物理变化;
实验3、4有一个共同特征是变化时都生成了其它的物质,这种变化叫做化学变化。
在化学变化中除了生成其它物质外,还伴随发生一些现象,如发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等。
学生举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的化学变化。
小结:
采取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小结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本质区别
讲解:
这两种变化唯一的区别是是否的新的物质生成,那么这两种变化有没有联系呢?
小结:
在化学变化过程中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
例如点燃蜡烛时,石蜡受热熔化是物理变化,同时石蜡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却是化学变化。
讲解:
镁带能燃烧说明镁带具有可燃性,碱式碳酸铜受热由一种物质转化成三种新物质,说明碱式碳酸铜在加热条件下不稳定。
而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等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
小结:
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阅读:
学习化学的意义、化学史及怎样学习化学
当堂练习:
1.指出下列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⑴人的呼吸 ⑵打碎玻璃 ⑶铁变成“铁水” ⑷木材燃烧 ⑸不结冰 ⑹镁带燃烧 ⑺钢铁生锈
2.指出下列物质的性质是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
⑴水的密度为1g/cm3⑵酒精具有挥发性
⑶碱式碳酸铜在加热条件下具有不稳定性
⑷镁带具有可燃性
⑸水在0℃以下就会结冰
课堂小结:
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它们的区别与应用。
布置作业:
1.课堂作业:
化学书1. 2. 3.
2.指导用书:
绪言
3.完成家庭小实验
2.化学给我们带来什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化学在社会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中应用的事例,以及我国化学的过去与现状等史实,使学生大致了解化学在我国四个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激励学生学习化学的自觉性与兴趣;通过对本节的学习,使学生明确学习化学的基本途径和方法,帮助学生建立学好化学的信心和决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对生活的观察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让学生去收集资料,让学生自己来谈化学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贡献,使学生了解化学在社会生活、生产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学生查资料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过程。
通过教师的引导和相关图片的展示使学生了解我国化学的过去与现状等史实,激励学生学习化学的自觉性与兴趣。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化学对社会发展的贡献的探讨、教育,激励学生学习化学的自觉性与兴趣;通过我国化学史的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学好化学的强烈使命感。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进行化学对社会发展的贡献的探讨、教育,激励学生学习化学的自觉性与兴趣。
2.通过对本节的学习,使学生明确学习化学的基本途径和方法,帮助学生建立学好化学的信心和决心。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进行化学对社会发展的贡献的探讨、教育,激励学生学习化学的自觉性与兴趣。
2.通过对本节的学习,使学生明确学习化学的基本途径和方法,帮助学生建立学好化学的信心和决心。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课前)布置同学收集化学对社会有用的证据,下节课请同学们谈谈收集的资料。
调查、查资料、上网、整理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收集资料能力,同时收集的资料本身对同学们也是教育的过程,使同学们意识到化学是造福人类的学科、化学是美的意识和追求,从而激发同学们学好化学的强烈使命感。
教学过程
[提问]
(1)取几粒卫生球,用棉布包着(注意,不能用化学纤维或其混纺织品)。
隔着布,用火点,有什么现象产生?
可进行实验观察。
试分析哪些现象是物理变化?
哪些现象是化学变化?
(2)展示:
①几种化肥。
②烧碱、盐酸。
③几种塑料,合成纤维(锦纶、涤纶)。
④合成洗涤剂,几种化学药品。
让学生观察后,要求学生回答:
①上述物品哪些与人民生活有关?
哪些与工农业生产有关?
②上述物品是由什么原料制得的?
观察、记录现象、思考、回答
观察、思考、回答
通过实验复习上一节课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相关知识,是同学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灵活的巩固前面的知识。
通过一些常见化工产品的展示,创造学习情境,是同学们意识到化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化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引出化学给我们带来什么的主题。
(引入新课)上节课结束时我布置同学们收集化学对人类发展贡献的相关事例,下面请同学们推荐代表谈谈你们收集的相关事例,并分组讨论一下化学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是给我们那些方面带来方便。
[投影]第二节化学给我们带来什么?
同学分组推荐代表讲他们收集的资料。
讨论化学对人类发展的贡献。
引出主题
通过让学生们谈他们收集的资料一方面可以调动其积极性;另一方面可以在学生面前树立威信使同学们相信我们的老师是言之必行的。
(归纳总结)可展示相关投影。
对可能出现的化学对社会、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的讨论因该及时加以引导。
听讲、观看、讨论
通过及时的引导、相关图片的讲授,使同学们加深对化学的了解。
化学与建设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强国有着密切的关系。
例如现代农业需要大量高效肥料,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等;现代工业需要耐高温、耐腐蚀、最佳性能催化剂等等;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国防需要特殊的材料如重水轻质材料、火箭推进剂等,电子工业需用高纯物质等等。
这些材料和产品都直接用到化学知识。
(根据需要可展示相关图片)
[讲解]我国化学发展的概况:
(1)我国古代化学方面的发明创造——如造纸、火药、瓷器、炼铜、炼钢技术等。
[可展示相关投影]
(2)到了近代因封建制度腐败,外国侵略,统治阶级黑暗反动,科学技术发展停滞,化学工业落后。
解放前煤油、烧碱、火柴等等都要进口。
(3)解放后,我国化学发展的盛况:
石油工业高速的发展,三大合成材料的发展;人工合成蛋白质和核糖核酸,先于世界各国;神州五号的一飞冲天……。
[根据需要可展示相关图片]
用自绘的幻灯片,投影配合讲解。
听讲、观看投影
听讲
观看相关投影
通过化学在社会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中应用的事例,使学生大致了解化学在我国四个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通过教师的引导和相关图片的展示使学生了解我国化学的过去与现状等史实,激励学生学习化学的自觉性与兴趣。
(讲述)化学的作用如此巨大,同学们你们一定想学会掌握化学的“魔杖”,时刻准备着,用火红的青春为社会主义祖国四个现代化的宏伟大厦添砖加瓦。
提问:
怎样才能学好化学?
(让同学们充分思考)
[投影]学习化学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l.读——要认真读教材,培养自学能力。
2.想——积极思考,培养思维能力。
要联系实际来想问题,多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
3.做——就是要动手做课实验和课外家庭小实验,并注意操作的规化。
4.看——要学会观察实验、分析实验现象的方法。
5.练——加强练习,巩固所学知识,强化记忆。
[课堂小结](略)
听讲
思考
听讲
引出问题
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
向学生介绍学习化学的方法。
[作业]试在家中做下面的实验:
(1)取少量的发面用的小打,滴上一些食醋。
(2)取半杯澄清石灰水,用导管(或用麦草杆、竹筒代替)连续用口吹入气体。
(3)白布上滴上蓝墨水,洗涤不净时,加少许草酸晶体揉洗。
记录现象,并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
通过实验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引发学生思考;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实验现象能力。
3.我们身边的物质----自然界中的水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水的组成;粗略了解天然水、自来水、饮用水、矿泉水和蒸馏水的区别;认识水与人类的密切关系,认识水是人类宝贵的资源;了解水污染的因素和水净化的基本方法;懂得过滤的目的,学习过滤的基本装置和操作方法。
2.过程与方法:
能从水的分解和水的合成两种变化过程分析水的组成。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树立水是宝贵资源的观念,养成节约用水的习惯、自觉保护水资源不受污染。
【教学重点】:
对水组成的认识,水对人类的重要性,保护水资源
【教学难点】:
水的电解实验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
我们知道水既普通又宝贵。
提问:
那么水究竟是由什么组成的?
倾听
交流讨论
激发兴趣
演示实验:
水的分解实验
提问:
1、思考玻璃管中生成的是什么气体。
2、带火星的木条平放在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玻璃管的尖嘴处,打开活塞,观察现象。
3、打开与电源负极相连的玻璃管的活塞,在玻璃管的尖嘴处点燃,观察现象。
观察、思考、回答
氧气、氢气
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有尖锐的爆鸣声
培养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
演示实验:
水的生成实验
提问:
在空气中点燃氢气,并在火焰上方罩一只干燥的冷烧杯,观察现象。
观察、思考、回答
产生淡蓝色的火焰,放出大量的热,烧杯凝结有水雾
同上
提问:
实验1和实验2的原理是什么呢?
交流讨论,回答。
实验1:
水ž氢气+氧气
H2OH2+O2
实验2、氢气+氧气水
H2+O2H2O
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提问:
通过以上两个实验可以说明什么?
你如何说明水的组成?
交流讨论,回答。
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
培养学生总结实验的能力。
引入:
同学们日常生活中经常听到天然水、矿泉水、自来水、海水等。
提问:
那么,它们在成分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听,思考。
分组交流讨论,回答。
自来水是把江、河里的水引入水厂,经过净化、消毒处理后的水。
矿泉水中含有一些有益于健康的元素。
蒸馏水是由水蒸气冷凝得到的比较纯净的水。
海水中含有氯化钠等多种物质,是咸水,不宜饮用。
激发兴趣。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验探究:
怎样区别纯净水、含有可溶性固体杂质的水和含有固体小颗粒的水?
怎样除去水中不溶性固体杂质?
分组交流讨论:
设计实验来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为后面介绍过滤打下基础。
实验探究:
书中实验P47
分组实验,讨论交流。
培养实验探究能力。
提问:
从上面两个实验我们可以看出什么?
交流讨论,回答。
由于水能溶解许多物质,某些水外观看来与纯净的水几乎没什么两样,但其中可能含有杂质。
如果水蒸干后有固体物质析出,这种水一定含有杂质。
含有氯化钙等类物质的水,加入肥皂,产生的泡沫很少,还会形成白色的垢状物。
一些地区的天然水与这种水类似。
饮用水要澄清透明,不含有细菌等对人体有害的物质。
对于只含有固体小颗粒浑浊的水,可以自己动手净化。
培养学生总结的能力。
引入:
水是纯净物,但自然界中几乎不存在纯净水,我们日常生活使用的各种天然水中都或多或少地含有一些杂质和细菌,不宜直接饮用。
各种工业用水对水质也有不同的要求。
因此,需要对水进行净化处理。
提问:
那么,怎样除去水中不溶性固体杂质?
交流讨论,回答。
用过滤的方法。
激发兴趣,引起注意。
讲解:
向学生介绍过滤的原理和操作方法。
请学生阅读课本P48实验探究。
指导学生实验,巡视。
听,思考。
动手做实验,自己总结过滤的原理和具体操作的注意点。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提问:
过滤的原理是什么?
过滤时对实验装置有什么要求?
交流讨论,回答。
过滤是一种从液体中分离出不溶性固体的方法,利用它可将不溶于水的固体杂质与水分离开来。
对装置的要求:
1、滤纸与漏斗壁要紧贴。
2、滤纸边缘要低于漏斗边缘。
3、液体应沿玻璃棒注入漏斗中,4、漏斗末端应紧贴烧杯壁。
培养学生总结实验的能力,及严谨细致的作风和科学态度。
引入:
同学们自来水是我们每天都离不开的。
提问:
那么,自来水是这样生产出来的呢?
阅读课本P49有关容,讨论,总结饮用水净化的方法。
沉降、过滤、消毒。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总结能力。
讲解:
根据不同的需要,我们日常生活用水时要有选择性。
比如:
硬水、软水、矿泉水、自来水、蒸馏水等。
听,交流。
引入:
地球上的水虽然储存量很大,但是真正可以利用的淡水资源并不充裕。
有很多国家和地区长期处于缺水状态。
我国的人均水资源量大约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1/4,一些地区严重缺水。
提问:
那么,同学们对水体的污染知道多少呢?
对地球上水资源的现状又了解多少?
(学生课前收集有关资料,用于课堂讨论)
听,思考。
交流讨论,畅所欲言。
激发兴趣,引起重视。
投影:
向学生展示有关水污染的图片
提问:
我们应该怎么做?
看,听介绍。
回答:
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以身作则
宣传环保知识
培养学生的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小结。
学生交流,讨论,回答。
培养学生的总结能力。
4.我们身边的物质--——水是人类的宝贵资源
【教学目的】
知识:
常识性介绍水和人类的关系,水的污染与防治。
能力:
培养学生的新闻记者能力,自学能力。
思想教育:
通过对水资源的了解,使学生懂得了水资源污染的原因、危害及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
对学生进行国情、节水、环保教育。
【重点难点】节约用水,防止水污染
【教学方法】自学辅导法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引入】人类一刻也离不开空气,同样也离不开水。
因为水和空气一样,也是人类及自然界各种动物、植物生存的不可缺少的物质,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
引起注意,进入学习思考状态
明确本节主题。
【阅读思考】请结合下列问题阅读教材p.44~p.47
1.自然界中水分布状况如何?
淡水资源多少?
2.水在工农业生产中有哪些用途?
3.水源污染的原因是什么?
污染水源对人类有哪些危害?
我们应该怎术防治和保护?
阅读教材,划出教材中问题所在。
引导阅读,通过看书,观察图和想象,培养发散思维和自学能力。
【板书】第一节水
一、水在自然界的存在
【提问】根据同学们看书和你对水的了解回答问题
(1)
【小结】水在自然界的存在,首先是江
讨论并回答
(1)
开拓知识面进行“学会关心”的素质教育。
河、湖泊、海洋,还有地下水,另外在大气中以及动、植物体也都存在有大量的水。
仅江河海就占了地球表面积的。
虽然地球上总水量很大,但能够饮用和使用的淡水仅为总水量的1%
【提问】根据同学们的地理知识,我国的水资源是怎样的?
我国是缺水的国吗?
【讲述】我国不资源是较为丰富的,但由于地理和气候的原因,分布不均,我国东南部地区湖河流较多,而西北部地区就较少。
虽然我国陆地水资源总量为2.8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五位。
但我国人口众多,人均占有不量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25%,而且我国还是耗水量很大的农业大国,因此我国属于缺水国。
思考讨论、回答
使同学们了解我国不资源的基本情况,进行国情教育,使同学逐步认识到节约用水的重要性。
【投影】课堂练习一(见附1)
指导同学完成练习之一
完成课堂练习一
巩固对水资源的认识。
【板书】二、水与工农业及日常生活
【提问】结合教材中的介绍和你对水在工业、农业、日常生活中方方面面的了解,说说水有哪些用途?
【小结】工业用水洗涤、溶解、加热、冷却,进行纺织、造纸、炼钢、发电、生产化肥及各种化工产品。
农业用水灌溉,粮食、水果、蔬菜的丰收就有了保障。
日常生活离不开水;洗衣、洗澡、各种饮料食品,生病了吃药、打针等。
设想,如果缺了水,我们的生活将会怎样?
世界又会变成什么样?
(有条件可配合放映有关水知识的录像片或科教片)
分小组讨论、按工业、农业交通运输、日常生活及生物体活动等方面分别回答。
(课前可让学生搜集报刊中有关资料或组织参观,了解当地水资源、水污染、节约用水等情况,进行小型社会调查。
)
想象、思考
使同学进一步了解水的重要作用,同时开拓知识面,激发学习兴趣。
利用有意想象使学生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
【板书】三、保护水资源
【讲述】地球上的淡水资源本来就是有限的,随着现代工业、农业发展,淡水在许多城市已面临短缺的危机。
同时大量的各种废水、污水,使自然水系受到严重污染。
水的污染与大气污染,土壤污染构成当今世界最严重的社会问题,请同学们结合教材,自己归纳总结工业、农业、人类生活三方面对不源造成的污染,并讨论分析带来的危害。
【板书】(在同学讨论基础上补充归纳)
阅读教材、思考、讨论在回答问题时相互补充,然后独立完成归类小结
针对学生对淡水的缺乏、水源污染及对人类危害的认识不足,进行关心水、爱惜水、保护水资源的教育。
让同学们归类小结,在学知识的同时,唤起同学关心人类、关心社会的主人翁意识。
【投影】课堂练习二(见附2)
指导同学完成练习二
完成课堂练习二
及时巩固已学知识。
【投影】随堂检测(见附4)
独立完成检测题
及时反馈知识的理解运用。
附1:
课堂练习一
1.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水在自然界分布很广,约占地球表面积的3/4
B.动植物体及大气中的水,起着维持生理活动及气候的作用
C.凡是无色透明的水都是可饮用水
D.水不是无穷无尽的,因此要节约用水
2.我国人口众多,人均占有水量仅为世界均占有量的25%。
世界人均占有量为10520立方米,我国则为立方米。
3.如果一个水龙头每秒滴水2滴,平均20滴水为1毫升,试计算一昼夜漏掉多少升水?
附2:
课堂练习二
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无色透明的液体都是水
B.工业三废中只有废水可造成水资源的污染
C.有些地区流行甲状腺肿大病和龋齿病,原因是饮用水中缺少碘和氟元素
D.热电厂和工业冷却水,不会造成水污染
5.某工厂每天排出20吨水,其中30%未经处理。
已知每吨废水可污染140吨清水,该工厂每天将造成多少吨清水被污染?
()
附3:
随堂检测
1.水在自然界分布分很广,约占地球表面积的,但地面淡水仅约占总水量的。
2.世界上用于农业的淡水占人类消耗淡水量的
3.人体含水约占人体质量的,如果你的体重为50千克,你的体含水千克。
4.工业生产中、、和生活的任意排放,农业生产中施用的、随水流入河中,都会使水受到污染。
5.我们每一个人都应、、,树立起节约用水光荣的好风尚。
6.下列说确的是()
(A)无色透明的水都是纯净物(B)冰、水共存物是混合物
(C)水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D)工农业生产中常利用水来溶解物质
5.物质构成的奥秘——物质组成的表示方法
【教学目标】
1、识与技能:
使学生了解化学式概念及含义。
掌握一些简单物质的化学式的写法和读法,理解化学式前和化学式中有关数字的不同意义;使学生掌握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的计算方法。
2、过程与方法:
分析、数学的方法;结合对物质从宏观与微观的认识,对学生进行科学抽象方法的指导。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计算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应用概念认识新事物、解决问题的能力。
3.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树立实事、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化学式的写法和读法,化合物化学式的读写规律;化学式式量的计算及规书写的训练;化合价的意义;思维能力的培养,科学方法的掌握。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复习:
1.请同学默写24种元素的名称及符号。
2.分析元素符号N代表的意义。
默写:
24种元素的名称及符号。
N:
表示氮元素,也表示一个氮原子。
复习巩固旧知识,为本节课学习化学式作好准备。
引入新课:
我们已经知道了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那么由元素组成的各种纯净物(包括单质和化合物)怎样来表示呢?
指导阅读:
回答:
什么是化学式,它的含义是怎样的?
阅读课本容,在自学基础上
回答问题。
用元素符号和数字的组合表示纯净物的式子,称为该物质的化学式。
给学生时间,让学生自己独立阅读、思考,有目的的获取知识。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归纳总结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演示:
钠在空气、氯气中反应的实验。
问题:
1、为什么把钠保存在煤油中?
2、银白色的钠为什么在空气中瞬间变的灰暗?
总结学生回答,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
4Na+O2=2Na2O
2Na+Cl2=2NaCl
观看实验。
思考、讨论交流,回答问题。
1、钠不与煤油反应。
2、钠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
产生疑问:
为什么钠与氧化合是2:
1,而钠与氯化合是1:
1?
对自己的问题进行思考。
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让学生亲自参与教学,比单纯听讲的效率要好的多。
问题:
氧化钠、氯化钠和钠比较,哪种物质能够在自然界中稳定存在?
讲述:
Na独自在常温下能稳定存在,遇到氧气、氯气就会与之化合,生成更为稳定的化合物。
要求:
请学生对比分析Cl、Na、He、Ar的原子结构?
倾听、思考。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学化学 教学 设计 案例 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