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特征共17页word资料.docx
- 文档编号:24956484
- 上传时间:2023-06-03
- 格式:DOCX
- 页数:14
- 大小:418.69KB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特征共17页word资料.docx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特征共17页word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特征共17页word资料.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特征共17页word资料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特征
当一个地方或民族的思维方式经过代代流传而基本稳定下来成为习惯,并具有自己独特的形式,地方或民族的传统思维方式便形成了。
西方近代的地理大发现,和随之而来的殖民征服,特别是1840年开始的中国的殖民化,使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在中华文明之外,看到了一种全新的文化――(西方文化)。
西方人的服饰、饮食、习俗无一样同于中华,中西文化的分裂,不同文化的异质逐渐成为了一种公认。
东西方在哲学思想源流上各自有不同的来源。
东方体系(特别是中国)深受儒家、道家等传统文化的熏陶,历史悠久丰富,较注重情感的变化,因此东方诸 民族观察事物有时是凭直觉、非理性、综合的,他们注重情感诉求。
相对而言,西方的逻辑学承袭自苏格拉底以来的“三段论法”,因此西方的思维方式倾向理性主义、善用逻辑、推理的思考,他们习惯有系统、有秩序地掌握事物的性质。
因此,东方的思维方式通常特点是精神的、感性的、内向的、综合的、主观的;而西方的思维方式通常特点是物质的、理性的、外向的、分析的、客观的。
西方是分析式思维的传统,中国是直觉思维的传统。
什么是分析呢?
整体分解为部分或者不同情况来事物。
用逻辑分析的方法为进行研究。
用三断论的方法。
讲求大前提小前提,还有前项后项等。
论证时还要不犯逻辑错误。
什么是逻辑?
就是采取一种直觉的方式,多从整体上来待事物,停留在描述的层面。
可以这样说,中国人的实践问题理论前面。
直觉是中国人最常用的思维方式。
而直觉是经验的产物,但不一定是逻辑的结果。
而西方呢?
对于规律的总结,理论之于实践,是西方惯有的思维方式。
正是这种差异性,使中国人极具创造力,却没有西方的推广性应用。
故而有人感叹:
中国有改变欧洲及至现代世界的四大“技术发明”,但没有能说明其原理和用途的理论科学。
例如,在食物的调味上,中国靠直觉和经验放调味料。
而西方就会认真地写下多少分量的食物要放多少调味料。
西方式的思维多告诉我们事情的来龙去脉,中国思维则告诉我们如何接受。
例如:
在教育上,中国会用很肯定的语气告诉我们不能做,但没有告诉我们为什么。
我们是弱于分析的。
告诉我去做,但是为什么这样去做呢?
没有理由,只是去做。
而在西方则会告诉我们为什么不能做这件事。
西方式思维是具象,中国式思维是抽象的。
举个例子:
在绘画里,前者为了说明天使在飞,就在他们背后加一双翅膀;后者为了说明仙女在飞,会以仙女旁边加几朵白云。
西方人善用局部的、解剖的、分析的方法;中国人善于采用整体的、全息的、系统的方法。
比如:
中医的“肾”就不是专指肾器官,而是与肾相联的很多方面,就像是一个单位的一个大的部门一样。
彼此相通,彼此关联,讲究阴阳平衡,感性的成分大一些。
而西医则是很实在,很理性的东西,他们把身体组织切开,看看里边究竟是怎样的,甚至借助显微镜,将人体的里里外外、微观宏观都看个真真切切。
中西方思维还有很多差异,这些是客观形成,不能说谁优谁劣,应该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一.直觉和悟性──认识世界的基础
这里,“直觉”一词,很多人会说,但又说不出其究竟是什么,(“第六感觉”、画展、晋代诗人陶渊明、日本女刑警抓扒手——“眼神”)。
文字的解释:
直觉是针对某种事物的直接的、大致的想法。
由于这种想法比较笼统,不精确,以致不知从何说起。
直觉有时会带有一种突发性:
“灵感”——古人的“神助”。
其实,(接以上解释)“直觉来自于自己过去的经验、知识的积累和重组,以及自己所受过的思维训练。
”
因此,人们的直觉基本上与自己过去的经历或自己熟悉的东西有关:
文学家的“超导”、物理学家的朦胧诗,证实直觉是过去经验的积累。
古代世界,特别是古代中国,直觉发展而来的悟性在成果研究中的作用就更突出了。
首先,古代世界的语言并不如近、现代发达,有时,很难用一句话解释清楚一些东西。
因此,对于古代中国人来说,只能“意会”的东西,用于“言传”,可能会失真,因为,语言是有限的,用有限的语言概括无限的事物,往往不能解释清楚。
如此,倒不如不去解释。
这反而加深了中国文化的悟性。
此外,古代世界的科学手段并不发达,对古代人来说,并没有很多的试验手段可以资取,更多的只有观察和记载。
特别是中国传统文化,在古代技术水平较落后的情况下,常常只能依靠悟性去认识未知的世界。
古代中国的研究成果(智慧经验)产生的系列(表例)
总之,中国人对经验的积累和记载,使中国人的智慧和思维方式更偏重于悟性。
例:
中医的辨证施治是一种悟性思维。
中国的语言、文字言简意赅。
例:
《雍正皇朝》的年羹尧征讨青海时劫营设伏。
总结上面所讲的内容,我们可以看到,直觉思维和悟性思维的优点,是可以利用过去和前人积累的经验,对事物的大致方向、发展趋势和整体效果做出预见和选择,还可以通过触类旁通去认识未能接触到的事物,尤其是在科学尚未能完全反映真理的时候,悟性思维做为一种科学的补充,还是很有作用的。
有的学者甚至将悟性思维看作是科学的源泉之一。
(笛卡尔。
达.芬奇的“经验之女”。
)
但这种思维也有它的缺点,那就是太重视经验,甚至陷入经验的泥淖里不能自拔。
这种习惯多少对近现代中国产生一些负面影响。
新加坡的《联合早报》曾登载了一篇文章,提到在包括中国在内的现代东方,注重经验留下了不少后遗症,如文理分家,搞社会科学的人似乎只会咬文嚼字,不懂科学方法、量性分析和采证取样;从领导者到普通人都抱有很多靠经验、靠偶然和靠权威,以及反实践、反逻辑和反科学的成分。
而搞自然科学的人又多限于把专业当门技术职业,满足于操作层次上的成功,很少能进行科学哲学思考,跨学科行业贯通,并有超越性的研究突破。
(参见《信息时代与东西方文明发展比较》载《参考消息》2019.2.4.③)
这篇文章讲的也是一种事实,中国近现代遇到不少难解之谜,如一个问题:
“中国近、现代以来为何没有形成自己的哲学系统?
”我觉得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刚才提到的那份报纸所讲到的事实。
此外,注重悟性也常使人偏重不确定性、模棱两可和过多地使用暗示,虽然可以提供多角度理解的机会,但也常使人一头雾水,不知所以然。
二.整体和辩证──治国和管理文化的基本点
中国人传统的思维方式往往带有“整体辩证”的特点,是一种“整体辩证思维”。
那么,中国整体辩证思维的特点包含了哪些内容?
(一)带有生命发展色彩的过程性思维(时间关系)
在古代,科学系统还没有形成,因此,古人只能看到自己身边的东西。
他们发现这些“东西”似乎都有一个生长改变的过程——例:
铜钟、一段木头、四季更替。
这种认识固定下来,久而久之成为习惯,这种习惯就是一种“过程性思维方式”。
过程性思维方式的定义:
“将事物及其规律看成是动态的,承认其中的矛盾〈古人称之为‘两’〉和转化。
因此,它注重考虑现象的全面图景,审视发展过程中的一系列状态,以此预测始终,掌握本末”。
通俗的解释:
是一种关注事物发展和变化过程的思维习惯。
比方,中国人特别关心一件事的“过程”,有的时候反而不是特别看重“结果”。
中国人的过程性思维带来三个结果:
⑴抵消了绝对的悲观主义,产生“乐感文化”。
例:
“居安思危”、“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子曰‘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乱者,有其治者也。
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
’”——《易传·系辞下》
“乐感文化”的来源与解释。
本尼迪克特的“集团主义”、“耻辱文化”、“罪感文化”。
“乐感文化”的特点。
例:
中国古典悲喜剧《灰阑记》、《陈州粜米》、《倩女离魂》、《窦娥冤》、《赵氏孤儿》、《琵琶记》等等。
明末清初的文学评论家金圣叹。
图3.2.1元戏曲作家关汉卿画像
(李斛作于1958年,中国历史博物馆藏。
——引自北京东风鼎电子××公司制作《中国大百科全书》PM-6。
)
图3.2.2关汉卿的《窦娥冤》(河北梆子改演)
(刘玉玲饰窦娥,陈桂兰饰蔡婆。
吴鹏摄——引自北京东风鼎电子××公司制作《中国大百科全书》PM-6。
)
图3.2.3元戏曲作家纪君详的《赵氏孤儿》(京剧改演)
(马连良饰程婴,张君饰庄姬公主,小王玉蓉饰卜凤。
刘玉茗摄——引自北京东风鼎电子××公司制作《中国大百科全书》PM-6。
)
⑵培养出浓厚的历史感──预测的手段之一
关心一件事的发展过程,也使得中国人培养出一种历史观。
“学史使人智”。
⑶导致形成“应变”习惯。
“适应时事变化,应付事态变化”、“应变”。
《周易》。
中国古代兵法的“正兵、奇兵”之分。
“奇中有奇”。
什么是“奇中有奇”?
唐太宗李世民曾谈奇兵和正兵的变化。
成语“背水一战”。
另一个例子结果刚刚相反。
这就是《三国演义》中的马谡失街亭。
总之,变而存,不变只有死路一条,这已成为中国传统兵法思维的一个重要原则。
不独如此,在传统文学、艺术里,这个原则也依然存在,而且比比皆是。
图3.2.4仿黄鹤山樵山水图轴
传统绘画若满纸都是直树,则要在适当位置上画一棵曲树。
直代表正,代表规则;曲代表奇,代表变
(二)注重关系的结构性思维(空间关系──“宇”)
日月相伴、日夜更替、天地相衬、雌雄相配→“阴阳”。
“二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万物。
”→《易》。
为了向同学们讲清楚易中所包含的关系思维,我先给大家略略介绍一下《周易》这本书。
《周易》“关系”:
“潜龙勿用”(《易.乾.象传》)、“见龙在田”(同上)、“亢(kàng)龙有悔”(《易.乾.上九》。
《易?
乾?
文言传》:
“上九曰:
‘亢龙有悔’何谓也?
子曰:
‘贵而无位,高而无民,贤人在下而无辅,是以动而有悔也。
’”“初九曰:
‘潜龙勿用’何谓也?
子曰‘龙德而隐者也。
不易乎世,不成乎名;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乐则行之,忧则违之;确乎其不可拔,潜龙也。
’”)。
“阴阳”
“四象”。
“八卦”。
“重卦”。
(附:
各类图解)
“重重卦”。
(附:
宇宙生成图)
以上可见中国人传统思维方式的一部分。
这种思维方式的特点就是:
涟漪式发散。
这种思维方式为世界科学带来一些成果,比方中国人建立的古代代数算法体系,就是注重组合、分配、变化的,这为数学科学系统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比较近代西方的思维方式。
例:
西方数学的公理体系:
科学化、先假设结果。
对现实的影响:
美国实用主义哲学的奠基人威廉.詹姆士(WillanJames,1842-1910)关于松鼠的故事。
上面,我们比较了中西之间的思维特点,当然,现代中国和西方因为长期的文化冲突和融合,这些特点之间的界限,有些已不太明显,即中国人有的,有的欧美人也有了,欧美人有的,有的中国人也有了。
但思维方式之间的区别还是存在着的,这种区别使中国人与西方人在解决同一个问题时,可能会采取不同的方法或角度。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注重关系,而在《周易》里揭示的“关系”是多种多样的,比方,它提到事物间的“矛盾”关系,以及这种关系的转变。
举个例子:
《易》有64个重卦,其中矛盾关系,见解与我们现代人有些不同。
比方,两种情况:
《易》对矛盾关系的反映:
(1)正反卦表现的矛盾关系,不同场合有不同性质。
解:
泰卦。
坤上乾下,天地错位,阴阳对流,发生交流、吸引和交合。
这是有利于万物的生化。
比较“既济”卦。
解:
“否”卦。
天地各归其位,天地隔绝。
天地不能交感,阴阳不能贯通,不利于万物的生化。
《易.否.上九》:
“倾(颠倒)否,先否后喜”。
(2)卦象本身不矛盾,但与事实矛盾,这常被看成是不正常的。
例:
夬卦。
兑上乾下。
“有厉”、“不利”、“不胜”、“终有凶”,“不利即戎”。
《易》是一本宗教经书,本是为了宗教活动用的,但通过它对卦象的解释,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的人的思维方式。
图3.2.5位于巴黎的美国文化中心
美国结构主义大师弗兰克·盖里1994年设计的巴黎美国文化中心是解构主义代表作。
中国传统文化则是将被“解构”的特征重新建立起来,在“建构”各种特征的过程中,追求一种合情合理的美。
例:
张艺谋的电影。
图3.2.5位于巴黎的美国文化中心
美国结构主义大师弗兰克·盖里1994年设计的巴黎美国文化中心是解构主义代表作。
中国传统文化则是将被“解构”的特征重新建立起来,在“建构”各种特征的过程中,追求一种合情合理的美。
例:
张艺谋的电影。
(三)带有普遍联系特点的“月令图式”思维(时空关系──“宇宙”观)
《礼记?
月令》结构图。
例:
“天气上腾,地气下降,天地不通,闭塞而成冬”。
相应的政治特征。
否则国家会出现一些小的兵祸,妨碍国家的稳固。
《礼记.月令》里包藏一种全息系统。
当然,我们以上讲的是用了现代信息论的术语,中国古代人其实并不懂什么是“全息系统”,但他们在长期的农耕和观察天象中,多少领悟了关于“系统”的道理,并将其用在实践中。
在他们运用的过程中,不管是不是巧合,他们确实获得了一些他们曾预测到的结果,也就是说,他们的预测有时确实是有道理的。
例:
“猫冬”的习惯。
汉儒董仲舒的“天──地──人”(“天人合一”)宇宙大系统观念。
预测人事:
“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这在人事管理、经济管理中也有同样道理。
(位于河北省枣强县。
河北省景县文化馆文物组提供。
——引自北京东风鼎电子××公司制作《中国大百科全书》)
“月令图”式结构是一个三体结构。
像这样一种借助自然规律和关系原则来指导人事的思维方式,后来成为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基础之一。
这种思维方式的影响是很大的。
例:
中国传统音乐理论中的“心乐相感”——《失空斩》(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
但这种思维方式也有缺点,就是不够具体和清晰。
(四)缺乏严密论证的非知性思维
思维方式如果是从哲学的角度划分,可大致分为两大类:
辩证型思维──注重整体*──属理性思维
──研究事物的“功能”(有什么用)
分析型思维──注重具体**──属知性思维
──研究事物的“实质”(是什么)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偏向辩证思维,因此,在文学、宗教、艺术上的研究,往往偏重研究它们的功能,即它们有什么用,很少穷追“木头→木屑→分子→原子→原子核→中子、质子......”这样一种序列。
我讲这门课十几年了,几乎年年有学生问我:
我们学这门课“有什么用?
”而不是问:
我既然来了,该学点什么?
或,为什么中国人的思维是偏向辩证型的?
这种思维方式有许多长处,但也有缺点,最大的病处就是容易产生“经验主义”,即一切听从经验,一切服从经验,限制了人的批判性,也往往成为“盲目从众”和“迷信”的根源。
三.比类和运筹──商战和兵战谋略
在中国传统的商战谋略里,有许多不同的计策和招式,但许多都是从两种推理方法演化出来的,这就是“比类”和“运筹”,如:
*
《三十六计》与《孙子兵法》不同,后者由春秋时吴国兵法谋略家孙武的《孙武兵法》(吴孙子)和战国时兵法谋略家孙膑的《孙膑兵法》(齐孙子)组成。
例:
“备周则意怠,常见则不疑。
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
太阳,太阴。
”——《三十六计·胜战计·瞒天过海》
现代兵战实例:
第四次中东战争。
现代商战实例:
皮鞋的销售量。
(一)“取象比类”和“合理外推”
“取象比类”,指的是“将杂乱无章的事物分门别类,用以比较某种规律或秩序,以此了解这些事物间的关系”。
①用“取象比类”的方法了解“未知”的事物。
古人已经研究出的关系模式有:
“阴阳”模式。
“八卦”模式。
“月令”模式。
“五行”模式。
以上模式的现代运用:
如国际关系中的“均势”、现代的管理理论和组织理论。
②用“取象比类”在人群中建立沟通渠道和管理秩序。
例:
东汉汴渠;隋代开挖的几条著名的河;秦长城。
“治众如治寡。
”(《孙子兵法.势篇》)
曹操解释:
“部曲为分,什伍为数。
”“旌旗曰形,金鼓曰名。
”(《十一家注孙子》)。
“合理外推”这种推理方法,是对取象比类的一种补充,指的是“将对一类事物的理解整理出来,形成模式,用来对尚不可知的事物进行符合规律的推理”。
例:
“小宇宙”、“河图洛书”。
(二)运筹和博弈
“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
博弈论,“对策论”、“游戏理论(gametheory)。
“博弈”:
博,六博;弈,围棋。
博弈被看成是一种策略。
“零和博弈”;“非零和博弈”。
例:
演示算盘游戏。
零和博弈的核心:
统筹全局!
例:
田忌赛马。
《田忌赛马》对策:
对策一对策二
齐王+3-2,+1
田忌-3+2,-1
结果齐王赢3田忌嬴2输1
可见,博弈论是教你设置条件,运筹学则是教你搬运原有条件而致胜。
希望以上资料对你有所帮助,附励志名3条:
1、积金遗于子孙,子孙未必能守;积书于子孙,子孙未必能读。
不如积阴德于冥冥之中,此乃万世传家之宝训也。
2、积德为产业,强胜于美宅良田。
3、能付出爱心就是福,能消除烦恼就是慧。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传统 思维 方式 特征 17 word 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