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课后习题参考答案.docx
- 文档编号:24955128
- 上传时间:2023-06-03
- 格式:DOCX
- 页数:14
- 大小:28.57KB
国际贸易课后习题参考答案.docx
《国际贸易课后习题参考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际贸易课后习题参考答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国际贸易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
第一章导论
1.什么是国际贸易?
它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答:
国际也叫世界贸易,是指国际间的货物和服务的交换。
它包含着有形产品(实物产品)的交换,也包含有无形产品(劳务、技术、咨询等)的交换。
传统的国际贸易,仅指国际间各类货物的交换,不包含服务;现代的国际贸易是指世界各国(地区)之间货物和服务的交换。
国家贸易是一门研究国际间商品和劳务的产生、发展和贸易效果,揭示其特点、运动规律的学科,其研究对象和内容大体包括两个方面:
国际贸易理论与国际贸易实务。
2.国际贸易和对外贸易有何关系?
答:
国际贸易也叫世界贸易,是指国际间的货物和服务的交换。
它包含着有形产品(实物产品)的交换,也包含有无形产品(劳务、技术、咨询等)的交换。
传统的国际贸易,仅指国际间各类货物的交换,不包含服务;现代的国际贸易是指世界各国(地区)之间货物和服务的交换。
对外贸易是指一个国家(地区)与另一个国家(地区)之间的货物与服务的交换活动。
有一些海岛国家,如英国、日本等,将对外贸易称为“海外贸易”。
国际贸易与对外贸易同属一类活动,只是从全世界范围看时,称其为国际贸易,而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角度看时,则称其为对外贸易。
3.贸易顺差和贸易逆差的含义是什么?
如何正确看待贸易顺差和贸易逆差?
答:
贸易差额是衡量一个国家对外贸易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
当出口总值大于进口总值时,称为贸易顺差、贸易盈余或出超;当出口总值小于进口总值时,称为贸易逆差、贸易赤字或入超。
当一国出现贸易顺差时,反映这个国家在对外贸易收支上处于有利地位;当一国出现贸易逆差时,反映这个国家在对外贸易收支上处于不利地位;不过长期顺差不一定是好事,逆差也并非绝对是坏事,从长期趋势来看,一国的进出口贸易应该基本保持平衡。
4.直接贸易和间接贸易、转口贸易和过境贸易的区别是什么?
答:
直接贸易是商品生产国与商品消费国不通过第三国而直接买卖商品的贸易活动。
直接贸易的双方直接谈判,直接签约,直接结算,货物直接运输。
间接贸易是商品生产国与商品消费国通过第三国所进行的商品买卖行为。
此类贸易因为各种原因,出口国与进口国之间不能直接进行洽谈、签约和结算,必须借助于第三国的参加。
转口贸易是指商品生产国与商品消费国通过第三国进行商品买卖,对第三国来说是转口贸易,转口贸易亦包括下述情况,即商品直接从生产国运往消费国,但两国并没有发生直接贸易关系,而是由第三国分别与两国发生贸易关系。
过境贸易是商品生产国与商品消费国之间进行的商品买卖活动,其货物运输过程必须要通过第三国的过境。
第三国则对此批货物收取一定的费用,这对第三国来说就构成了该国的过境贸易。
转口贸易与间接贸易的区别在于看问题的角度不同:
商品生产国与消费国通过第三国进行的贸易对生产国和消费国而言是间接贸易,对第三国(地区)而言,则是转口贸易。
转口贸易与过境贸易的区别在于:
在转口贸易中,商品的所有权先从生产国出口者那里转到第三国(或地区)商人手中,再转到最终消费该商品的进口国商人手中。
而在过境贸易中,商品所有权无需向第三国商人转移。
转口贸易以盈利为目的,通常有一个正常的商业加价,而过境贸易只收取少量的手续费。
5.对外贸易值和对外贸易量是如何计算的?
答:
对外贸易值又称对外贸易额,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的出口总额与进口总额之和。
对外贸易量,是指用进出口商品的实物计量单位表示的、反映一国对外贸易规模的指标。
对外贸易量是按一定期的不变价格为标准来计算各个时期的贸易值,即用以固定年份为基期计算的当期进口或出口价格指数去除当期的进口额或出口额的方法,剔除了价格变动因素,得到相当于按不变价格计算的进口额或出口额,二者之和即为对外贸易量。
6.贸易条件是如何计算的?
答:
贸易条件是指出口一单位商品可以换回多少单位的外国商品。
换回的外国商品越多,称为贸易条件好转;换回的外国商品越少,称为贸易条件恶化。
在以货币为媒介、以价格表示交换价值的条件下,贸易条件一般以一定时期内出口价格指数和进口价格指数之比来表示。
用公式表示为:
其中,TOT为贸易条件指数,PX为出口商品价格指数,PM为进口商品价格指数。
7.近些年,我国“国货复进口”规模逐步扩大,在当年进口总额中的比重也逐步上升,到2007年国货复进口额已达到857.4亿美元,占当年进口总额比重为9.0%。
当前我国“国货复进口”的主要特点:
一是主要集中在珠三角、长三角地区,部分沿海省份如山东、广西国货复进口倍增;二是自香港复进口占逾9成,自东盟复进口增幅明显趋缓;三是复进口主要产品为电器电子产品、机械设备和仪器仪表,占当年国货复进口总值的88.1%;四是加工贸易仍是复进口主要方式,占当年国货复进口总值的69.1%,一般贸易复进口增长42%,增幅较快;五是外商投资企业国货复进口占近8成,私营企业复进口大幅增长。
请问:
(1)什么是复进口?
它有什么危害?
(2)我国“国货复进口”的原因和解决对策分别是什么?
答:
(1)复进口是指本国商品输往国外后,未经加工又输入国内,也称在进口。
复进口多因偶然原因(如出口退货、未销售掉的寄售商品的退回等)所造成,但也可能是由于价格或其他非偶然原因造成。
从经济效益角度讲,复进口是不利的,应尽量避免。
复进口既浪费税收资源,徒增企业物流成本,也扭曲外贸数据,使政府无法对进出口形势做出准确判断。
(2)我国出现的复进口,因为出口产品的出口补贴或低价策略,使国外市场上的中国产品,比国内同类产品价格还低,导致复进口。
主要原因包括:
一是贸易因素。
我们知道我国已逐渐成为世界的制造基地,大量产品在我国生产,但是产品的销售权、货物所有权(来料加工方式)却并不都在我国,有的是在跨国公司总部或是地区总部,有的是在专业的贸易供应商手上。
所以国内加工贸易企业需要根据销售总部或是贸易商的指令将货物出口,尽管其最终用户可能还是在国内。
然而因为其中有贸易增值的缘故所以产品需要出口后再进口。
二是物流因素。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第三方物流服务的理念,全球采购、全球配送、全球分销的物流模式已被越来越多的企业采用。
生产商负责将产品交给指定的境外物流企业,物流企业再根据客户的要求进行配送,这种物流模式下就可能带来国货复进口的问题。
三是深加工结转税收政策因素。
目前国税部门对于加工贸易深加工结转实施的是“不征不退”的政策,“不征”是指不征收企业本环节加工增值部分的增值税,“不退”是指不退还企业用于生产该产品而采购国内料件的那部分进项税。
所以企业一直在“不征”与“不退”之间权衡得失,选择徘徊。
如果该企业国内采购料件价值在成品价值构成中所占比例高,而企业本环节增值部分在成品价值构成中所占比例小的话,采用深加工结转方式享受“不征不退”政策是划不来的,因为这会使所占比例高的国内采购料件的进项税沉淀在成品中,即使产品结转给下游企业最终由其出口后,也无法获得退税,这笔进项税就进入了产品的生产成本。
因此企业最优的选择是放弃深加工结转模式,而改由上游企业将货物出口,下游企业再进口,尽管因此而徒增了许多运费和时间。
四是税率倒挂因素。
这是因为税率设置的问题引起的企业合理避税行为。
由于税率倒挂的情况毕竟所涉及的商品不多,不应该成为国货复进口的主要原因,况且企业选择出口方式的话,还会增加一些报关、物流等额外费用,增加物流时间,所以这之间还会有个冲抵平衡的力量。
此外,国货复进口还存在着一些其他因素,如出口加工区货物无法内销,品名归类不一致在国内无法结转,来、进料贸易性质转换,余料在不同企业间调拨,出口产品的海外退货等。
由于许多人对国货复进口的真正原因缺乏认识,夸大了其对国家税收的危害性,一味归咎于对国货复进口实行的加工贸易政策,因此出现了以“堵”为主的论调。
建议“取消国货复进口的加工贸易进口保税政策,并对国内能够生产供应的料件限制以加工贸易方式保税进口”,提出“对于区外加工贸易项目在国内销售的加工贸易产品,应按规定征税,货物最终出口后再按规定退税”等等。
如果按照上述“堵”的思路,企业搞加工贸易就只有两条路,一是只能搞加工贸易产业链中的一个环节,并且在这个环节进口的原材料还不能是国内企业生产的;二是逼着企业只能花更高的价钱去购买国外企业生产的产品,导致生产成本的增加,直接影响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这是人为在割裂加工贸易产业链,造成产业链一段在国内,下一段必须在国外,等再下一段才能再回到国内。
这与加工贸易要延伸产业链,优化供应链,发挥产业集聚效应背道而驰,与十六届三中全会确立的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精神背道而驰。
此外,实施“先征后退”还将带来其他一些其他负面影响。
一是这笔先征收的资金进入政府系统,但政府又不能真正支配使用这笔资金,使其再进入经济运行系统发挥作用,这势必不利于宏观经济的正常运行;二是国税部门实施先征后退,进一步增加了其工作量;三是对于企业国内结转贸易,海关是按加工贸易在保税监管,国税是按国内贸易在征税处理,两个部门监管不在一个政策层面上,如果最终下游企业的产品内销了,海关将对其实施补税处理,这就造成已被国税部门征收过的增值税再征收了一遍增值税,显然是不合理的。
由此可见,光靠“堵”可能会带来许多操作层面的问题,更为严重的是可能引起外向型经济的较大振荡,不利于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因此我们认为,要解决国货复进口问题,在某些方面的限制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应当顺应企业全球化经营的需要和规律,针对其形成的真正原因对症下药。
总的来说,要以疏导为主。
为此我们提出如下5点建议:
一是大力发展我国现代物流业,吸引更多的国际物流企业将区域性的物流配送中心、分拨中心设立到国内来。
这就尤其需要加快我国保税港、保税物流园区、保税物流中心等新型物流载体的建设,加快国税、外管等部门的政策配套,为物流企业进入中国,发展现代物流业提供更合理、宽松的环境。
二是大力改善我国服务业环境,吸引更多的跨国企业将区域销售总部设立到国内。
例如可进一步考虑赋予保税物流园区、保税物流中心等物流载体以贸易功能,从而建立更多的可体现进出口贸易性质的载体,允许在区内、中心内设立纯贸易公司,吸引企业在区内、中心内完成国际贸易的结算,逐步推动建立起一些带有行业特色的区域性国际商品交易市场。
这既可解决因多方贸易因素引起的国货复进口问题,更重要的是可将贸易所带来的增值部分及其税收留在国内。
三是调整现行深加工结转“不征不退”政策,将结转业务视作实际出口给与退税政策,由海关监管结转货物最终实际出口,一旦内销由海关按进口货物补征进口关税和增值税。
这可有效解决大量国货复进口问题。
四是进一步合理设置进口关税率、出口退税率。
抑制因进口关税率倒挂而引起的国货以一般贸易方式复进口的现象。
使出口退税率更合理地体现抑制资源性初级产品出口,鼓励高附加值、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导向性作用,使国货复进口企业虽然提早获得退税,但也损失了退税率差。
五是调整部分政策抑制国货复进口中存在的一些不正常情况。
如国产设备出口后复进口享受减免税政策,这有违减免税政策是为了吸引国外先进技术的初衷,建议明确限制国产设备不得享受减免税政策(或限定国产比例)。
第二章国际贸易基本理论
1.国际分工对国际贸易有什么影响?
答:
(1)国际分工影响国际贸易的发展速度;
(2)国际分工影响国际贸易的市场结构;(3)国际分工影响国际贸易的商品结构;(4)国际分工影响国际贸易的利益分配;(5)国际分工影响一国对外贸易依存度和世界贸易依存度。
2.简述当代世界市场发展的主要特点。
答:
(1)世界市场的规模大大增加;
(2)国际贸易的商品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3)国际服务贸易发展迅速;(4)区域经济一体化和跨国公司给世界市场以巨大影响;(5)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在世界市场上的联系在加强。
3.价值规律在国际贸易中有哪些作用?
答:
(1)调节国际分工和各国出口商品生产。
价值规律调节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分工,同时也调节了发达国家之间的国际分工。
(2)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和管理,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3)加深了世界各国间的不平衡发展。
(4)加深了世界各国间的不平衡发展。
4.在计算不等价交换时,应包括哪些内容?
答:
在计算不等价交换时,应包括如下内容:
(1)由价值的相对变化而造成的不等价交换,主要是依据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产生的价值变化;
(2)由价格的相对变化而造成的不等价交换,主要是计算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出口商品(工业制成品)和发展中国家大宗出口商品(初级产品)之间的交换比价变化;(3)发达国家垄断组织在发展中国内以垄断低价收购出口物资和高价出售进口物资而进行的中间剥削;(4)由航运和保险费而造成的不等价交换。
5.影响商品国际市场价格的相关因素有哪些?
答:
(1)生产费用;
(2)供求因素;(3)垄断因素;(4)通货膨胀因素;(5)汇率因素。
第三章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1.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
(1)对重商主义的批判,包括批评了重商主义财富观、借贸易顺差聚敛财富观点、“零和游戏”规则和重商主义贸易政策。
(2)分工导致劳动生产率提高。
(3)分工的原则是成本的绝对优势。
(4)国际分工是家庭分工和行业分工的更高阶段,在国际分工基础上开展国际贸易,会给各国都带来利益。
(5)国际分工建立在一个国家所拥有的自然优势或获得性优势的基础之上。
2.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
(1)分工的原则是比较优势。
比较优势是指如果一个国家在本国生产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用其他产品来衡量)低于在其他国家生产该产品的机会成本的话,则这个国家在生产该种产品上就拥有比较优势。
(2)比较优势的核心内容是“两优取其重,两劣取其轻”。
3.试比较绝对优势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的异同点。
答:
联系:
比较优势理论与绝对优势理论都认定对外贸易可以使一国的产品销售市场得以迅速扩张,因而十分强调对外贸易对促进一国增加生产扩大出口供给的重要作用。
或者反过来说,斯密和李嘉图站在当时新兴的产业资本家阶级的立场上,为了给产业资本所掌握的超强的工业生产能力以及由此产生的大量剩余产品寻找出路,从供给的角度,论证了开拓国际市场推进国际贸易的重要性,以及推行自由贸易政策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可以将斯密和李嘉图的贸易思想归于贸易理论研究上的“供给派”。
区别:
但就绝对优势理论与比较优势理论各自涵盖的研究对象而言,对此两者进行比较,人们也可以清楚地看到,无论一国是否拥有绝对低成本的优势商品,只要存在相互间的比较优势,国际间的自由贸易就可以使贸易双方获得贸易利益。
这就是说,实际上,从理论分析的角度考察,比较优势理论分析研究的经济现象涵盖了绝对优势理论分析研究的经济现象,而不是相反。
这说明,斯密所论及的绝对优势贸易模型不过是李嘉图讨论的比较优势贸易模型的一种特殊形态,是一个特例。
绝对优势理论与比较优势理论是特殊与一般的关系。
4.约翰·穆勒的相互需求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
穆勒认为国际贸易可以带来巨大的贸易利益,包括直接利益和间接利益。
对外通商在经济上和道德上的间接利益要比直接利益更大。
穆勒认为,一个国家可以从国际贸易中获得两大利益:
第一,国际贸易可以使一个国家获得它自己完全不能生产的那些商品,因而提高该国的总体消费水平和社会福利;第二,国际贸易可以使全世界各个国家的生产力都得到更为有效的利用。
约翰·穆勒提出了一个明显不同于前人的结论,他认为,“对外贸易唯一的直接利益寓于进口之中,通过进口,一个国家得到了要么它自己不能生产的商品,要么它必须耗费更多资本和劳动才能获得,而它本来可以用耗费较少成本生产出来的东西与之交换而来的商品”。
“对外贸易唯一的直接利益寓于进口之中”,这是穆勒区别于斯密和李嘉图的一个重要的理论观点,也是穆勒论述相互需求原理的基础。
穆勒对贸易理论的一个重要贡献是他提出来决定国际贸易商品的价值法则,即相互需求理论。
穆勒认为,商品的国际价值是受国际间需求均衡规律支配的,而国内贸易的商品价值则取决于该商品的生产费用,两者是不相同的。
“外国商品的价值,取决于国际交换的条件”,也即进口商品的价值取决于为了换取该项进口所需出口的商品的数量。
而这种“国际交换的条件”,即贸易条件,又取决于贸易双方对对方商品的需求强度和需求弹性。
5.本国生产1单位小麦的劳动投入1/4,生产1单位布的单位劳动投入为1;外国生产1单位小麦的劳动投入为1,生产1单位布的劳动投入为1/2。
问:
(1)本国在哪一样商品的生产上拥有绝对优势?
外国在哪一样商品的生产上拥有绝对优势?
为什么?
(2)假如外国用1单位布换取本国3单位小麦,本国与外国的贸易得益分别是多少?
为什么?
(3)假如外国用1单位布换取本国1单位小麦,本国与外国的贸易得益分别是多少?
为什么?
答:
(1)本国在小麦生产上拥有绝对优势,外国在布的生产上拥有绝对优势。
因为本国生产小麦的劳动投入量是1/4,优于外国;外国生产布的劳动投入量是1/2,优于本国。
(2)本国得益为1单位小麦;外国得益为2单位小麦和1单位布。
(3)本国得益为3单位小麦;外国得益为1单位布。
6.比尔·盖茨先生无论在编写软件还是打字速度上都强于他的秘书。
比尔·盖茨先生编写软件的速度是秘书的N倍,打字的速度是秘书的2倍。
由于盖茨在编程和打字上都强于其秘书,他是否应该自己来完成全部的工作,以节省下每天付给秘书的20美元薪水(据说盖茨如果掉了100美元,他是不会弯腰去捡的,因为弯腰的5秒钟会使他丧失1万美元)。
试用贸易理论来解释盖茨先生是否要自己做编写软件和打字的全部工作。
答:
虽然比尔·盖茨先生在编写软件还是在打字速度上都强于他的秘书,他还是应该只编写软件,而将打字的工作交给秘书完成。
根据比较优势理论,比尔·盖茨先生在两项工作上都有优势,但显然在编写软件方面更具优势,因此如果他把自己的时间和经历全部用在编写软件上,即使在支付给秘书每天20美元后,他仍将获得比又编写软件又打字更大的收益。
7.案例分析
2000国市年美场推出了一种可发声的仪器,在美国商场的零售价为88美元,由美国的一家公司设计经销。
这家美国公司将订单下给了一家香港公司,每件40美元。
香港公司将订单交给了相熟的一家广东外贸公司,每件20美元。
外贸公司再以每件15美元交给江苏的工厂,工厂的原料和生产成本为12美元。
美国公司以每件72美元的价格卖给商场。
粗算下来,工厂的毛利为每件3美元,外贸公司毛利为每件5美元,香港公司的毛利为每件20美元,美国公司的毛利为每件32美元,美国商场的毛利为每件16美元。
国内部分的利润微乎其微,而就在这国内工厂截留的3美元中,又有多少利润能流进一线生产工人的口袋呢?
试结合所学的国际贸易理论知识对这一事例加以评析。
答:
提示:
可以从比较优势理论的角度进行分析。
第四章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1.简述要素禀赋理论的基本假设,并说明这些假设的必要性。
答:
基本假设条件:
(1)世界经济中只有两个国家(A国和B国),使用两种生产要素(资本K和劳动L)生产两种产品(X和Y),即这是一个典型的两国两要素两商品模型(2×2×2模型)。
(2)生产过程中的规模收益不变。
(3)两国生产相同产品的生产技术相同,生产函数相同。
(4)没有要素密集度逆转,即各种产品的要素密集度不随要素相对价格变化而变化。
X总是劳动密集型产品,Y总是资本密集型产品。
(5)两国消费者的需求偏好相同。
(6)两国均为不完全的专业化分工。
即假定两国在自由贸易下均生产两种产品,两国都不是“小”国。
(7)两国的商品和要素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
(8)每个国家的生产要素都是给定的。
在一国内,生产要素可以自由流动,但在国与国之间不能流动。
(9)没有运输成本和交易成本,也没有任何限制贸易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
(10)两国的生产资源都被充分利用。
要素禀赋理论的基本假设的必要性:
只有在这些苛刻的假设条件下,才便于分析、研究问题,得出某些结论。
2.什么是里昂惕夫之谜?
如何解释谜的产生?
答:
里昂惕夫对要素禀赋理论两度验证的结果都表明,美国对外贸易的结构和商品流向同历来被学术界奉为经典的要素禀赋理论明显相互矛盾,这样的验证结果无法用传统的贸易理论加以解释与说明,因此被称为“里昂惕夫之谜”。
很多理论都从不同的角度解释了里昂惕夫之谜,比如人力资本说、劳动技能说、研究与开发技术说、自然资源说、贸易保护说、需求偏好逆转说、要素密集度逆转说等。
我们可以说里昂惕夫之谜已经解开,也可以说谜还保持着。
因为每一个解释都有一定说服力,但同时又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或缺陷。
因此新的探索还在进行,新的理论在不断形成。
3.要素价格均等化能够实现吗?
请说明能或不能的理由。
答:
萨缪尔森认为,国际贸易将使不同国家间生产要素相对价格和绝对价格均等化。
这种均等化不是一种趋势,而是一种必然。
他认为,国际贸易会导致各种要素相对价格的完全均等化,是由于在多种要素相对价格有差异的情况下,贸易仍将持续扩大和发展,而贸易的扩大和发展将会减少两国间要素价格的差异,直到两国国内各种商品的相对价格完全均等化为止,这时就意味着两国国内的要素相对价格也完全均等化了。
4.假设A、B两国生产技术相同且在短期内不变:
生产一单位衣服需要的资本为1,需要的劳动为3;生产一单位食品需要的资本为2,需要的劳动为2。
A国拥有160单位劳动和100单位资本;B国拥有120单位劳动和80单位资本。
问:
(1)哪个国家为资本充裕的国家?
(2)哪种产品为劳动密集型产品?
(3)假设所有要素都充分利用,计算各国各自最多能生产多少服装或多少食品?
(4)假设两国偏好相同,两国间进行贸易,哪个国家会出口服装?
哪个国家会出口食品?
答:
(1)B国为资本充裕的国家。
(2)衣服为劳动密集型产品。
(3)A国最多能生产53单位的服装或50单位的食品;B国最多能生产40单位的服装或40单位的食品。
(4)A国会出口服装,B国会出口食品。
第五章当代新国际贸易理论
1.技术差距论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如何认识技术外溢的影响?
答:
该理论认为,贸易的产生与国家间的技术差距有关,先行进行技术创新的国家具有出口技术密集型产品的比较优势;当技术因专利权转让、技术合作、对外投资、国际贸易等途径流传至国外,引起其他国家模仿时,技术差距就会逐渐消失,因技术差距而产生的国际贸易也将逐渐缩小。
当技术模仿国完全掌握新技术,并且生产能充分满足国内需求时,以技术差距为基础的贸易就将终止。
一国在贸易中能否取得基于技术差距的比较优势,主要取决于该国是否拥有丰富的研发资金及人力资本,是否具备较高的承担研发风险的能力。
由于发达国家的上述条件都优于发展中国家,因此获取了更多的这方面的比较优势。
技术创新国基于技术差距而产生的比较优势之所以会消失,主要是由于技术向其他国家的溢出。
对此,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曼指出技术外溢包括国内技术外溢和国家间的技术外溢。
所谓国内技术外溢,就是指一国企业间在技术上的相互学习。
这种技术外溢有助于国内企业共同加快发展,强化比较优势。
由于技术外溢在国内的传播速度比在国家间传播速度快,因此国内技术外溢会使各国间的技术差异扩大。
但是当向国外的技术外溢随着产品出口或技术出口开始出现时,技术差异就将逐渐缩小。
2.试述产品生命周期各阶段特点及与国际贸易的关系。
答:
产品生命周期分为三个阶段,即新产品阶段、成熟产品阶段和标准化产品阶段。
产品的生产需要很多不同的投入成本,随着技术的变化,在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各种投入在成本中的相对重要性也将发生变化。
由于各国生产要素的比较优势不同,因此各国在产品不同阶段的比较优势不同,从而使各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不同。
(1)新产品创新阶段
这是新产品的研究和开发、试制、试销阶段。
这一阶段技术尚处于发明创新阶段,研究与开发费用在成本结构中占据最大比重,生产技术尚不确定,产量较少,成本很高,消费量也很少。
技术创新国家由于劳动力相对稀缺,资本相对丰富,具有良好的教育条件与雄厚的科技力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国际贸易 课后 习题 参考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