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重要 胡明道执教高二语文高二语文教案.docx
- 文档编号:24953644
- 上传时间:2023-06-03
- 格式:DOCX
- 页数:16
- 大小:29.09KB
我很重要 胡明道执教高二语文高二语文教案.docx
《我很重要 胡明道执教高二语文高二语文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很重要 胡明道执教高二语文高二语文教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我很重要胡明道执教高二语文高二语文教案
我很重要胡明道执教(高二语文)_高二语文教案
一、导入新课
高二的同学,就应该善于自己,思考人生。
教师先向学生作自我介绍,然后向学生讲述发生在她身边的事。
说她跟学生的关系很好,师生经常通过周记和信箱相互交流。
这种交流是非常自在的,可以讨论,也可以书面交流。
下面向同学们介绍两个学生的心声。
一个说:
“我终于承受不了这无休无止的周练了,我只是大海中的一滴水。
母亲为什么要生我?
生我难道就是让我去应付那无穷无尽的周练吗?
这样活着有什么意思?
”
另一个则不断地向母亲提出物质上的要求,吃要讲究,穿要名牌,他说:
“我的意见是最重要的,难道我不重要吗?
”
师:
为什么同样对待自己,有的这样脆弱,有的却这样骄横呢?
正在这时,我看到了《我很重要》这篇课文。
希望同学们学过之后,想想该如何与他们两人交流。
二、浏览课文,疏理文意
师问:
假如让你很快地疏理一下文章,你有什么窍门?
生答:
抓住关键性句子,并把它划出来。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划出文章写“我很不重要”和“我很重要”的句子。
学生阅读完毕,师问:
课文究竟说了哪些意思?
她说了哪些内容后才归结出“我很重要”?
生1:
亲人、朋友、自然。
师问:
首先说的是什么?
生2:
首先说的是自然的精华。
生3:
还是人类进化的一个环节。
师小结:
作为自然人,人是自然的精华,是人类进化的一个环节,还是机遇的产物。
作为社会人,作者提到了哪些方面呢?
生纷纷答:
对父母,对伴侣,对孩子,对密友,对工作的重要性。
三、合作探究
师:
文中有许多非常好的句子,请认真研读课文,经过小组合作,说出“最喜欢的句子,最佩服的写法,最动心的共鸣”,并说明理由。
五分种后,学生经过讨论回答:
最喜欢23段,最佩服的写法是22、23段的细节描写。
由于学生的回答很不自信,声音较轻,内容也很含混,无法记录。
师:
“我”究竟重要在哪里?
重要的内核是什么?
“承诺”是什么?
你的肩上有什么?
你重要在哪里?
通过讨论,得出结论:
重要性就体现在——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
1、生命是珍贵的,所以要珍爱生命。
2、要社会为人类承担着责任。
四、呼应开头提出的问题
师:
现在,请同学们对导入时提到的那两们同学说一两句话。
学生发言较我,但有些实在没有完整的或清晰的句子,所以记不下来。
对第一位同学:
生1:
生2:
人要适应环境,你无法改变“周练”,但可以改变自己。
对第二位非买耐克不可的同学:
生1:
要设身处地为父母着想。
生2:
你的重要性不应该通过穿着来体现。
五、学生质疑生命
学生提出种种问题之后,教师归结学生的问题:
1、我真的这么重要吗?
2、在生命的紧急关头,如果选择自救,是否辜负“承诺”?
3、我为别人而活,好像与个性时代和新课标精神不相符合,是否否认自己的重要性?
请准备一下,发表你自己的意见。
由于时间仓促,教师布置作业,以“为别人活和为自己活”为中心话题,课后交流。
最后,全体学生起立,齐读26-36小节。
我很重要胡明道执教(高二语文)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
//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浦江中学应元臣
一、教学目标与任务:
1、正确理解与认识“清高”的内涵;
2、讨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看待清高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梳理文章思路,了解文章作者的基本的观点;
2、了解“清高”背后的历史源流、文化底蕴、价值取向及其思想行为在当今社会中的表现,确立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
三、教学设计:
1、《漫话清高》是学术文化随笔。
作者对传统文化有相当深厚的积累,全文旁征博引,融通古今,其中的许多引证看似雪泥鸿爪,却环环相扣,凸显了文章的主线。
学习时,首先要对文中所引用的人物典故等有所了解,在此基础上辨别作者的思想倾向,提炼出他在“漫话”的过程中想要表达的观点。
2、准备5—8则课外观短文作为资料展示。
3、PPT多媒体.课件辅助
四、教学内容与步骤:
A、导入
有人问香港凤凰电视台著名栏目《鲁豫有约》主持人鲁豫:
“听很多人说你挺清高的。
”
鲁豫回答说:
“可能应该是吧,不是表现得比较清高,而是我算个比较清高的人,我不太喜欢“清高”这个词,总觉得它有傹劲劲的,或许应该说是有点小脾气,傲气,比如我碰到一个我不喜欢的人就会比较冷淡。
我不是那么快熟的人,这种性格是与生俱来的”。
有人看了电视后说,她配清高,可见清高是有一定标准的了,那么什么才算是真正的“清高”呢?
今天我们来看看北大著名学者金开诚的《漫说清高》,所谓“漫话”就是不拘形式的随意谈论在这一课文里,金开诚先生以“漫话”的形式为我们讲解了“清高”背后的历史源流、文化底蕴、它所代表的价值取向,以及这种思想行为在今日社会中的表现。
附:
介绍作者:
(.课件内容一)
金开诚,男,1932年生,江苏无锡人。
九三学杜中央副主席。
1955年北京大学毕业,历任北京大学讲师、副教授、教授,校务委员会副主任。
B、学生阅读课文,完成以下任务:
1、解决相关的字词音义(媒体展示)。
音:
勾当(goudang) 颍(ying)水 汲(ji)黯
怪癖(pi) 禅(shan)让 倪(ni)
2、想一想,我国古代哪些人最容易被人们冠上“清高”的帽子。
(文人士子)
C、课文内容探究:
问题思考:
(媒体展示)
1、作者是怎样解释“清高”一词的意义的?
2、作者举许由与陶渊明的例子分别说明了什么?
3、林和靖、倪云林嚄例子是为了说明什么?
4、李白与孟浩然的例子又别说明了什么?
5、作者认为“清高”在当前市场经济的社会里有什么意义?
讨论研究:
1、作者是怎样解释“清高”一词的意义的?
明确:
所谓“清高”,辞海解释为“不慕荣利,洁身自好”,应该是含有褒扬之义的,作者认为“清”即是“清白正直,不搞邪的、歪的”也是有褒赞之义的。
在中国人的词汇中,凡跟“清”字搭上关系的,往往有称誉的意思,如:
卓越才能者名为清才,志行高洁者称为清士,儒雅文章则说清文,廉洁奉公者颂为清官,纯洁之友情则誉为清交,如今清字与“高”沾上了,想来该是顶量级的称誉了吧,然作者说“高”非是“高风亮节、德高望重”之“高”,而总要带上“孤高或孤僻”,甚至是“孤高”。
苏轼有词: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清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可谓高矣,又是多么的孤独啊,看来清高是要有一定的代价的,海子说“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一种与幸福生活的距离,是一种与现实格格格不入,丅高的代价就是“孤独”。
因此“清高”的名声首先落到那些遗世寂居的文人隐士头上。
2、作者举许由与陶渊明的例子分别说明了什么?
明确:
许由与陶渊明的例子是为了说明“清高与显贵、富贵无缘”
①许由是传说中第一个清高之士,他因有德有才,而被定为唐尧位置的第一人选,而当天下人需要他的时候,他却逃之夭夭,而世人却对其行为大加褒赞,长久以来传为美谈。
有德有才者弃天下苍生于不顾,视郑重托付为污染,实在让人想不通,你能想得通吗?
——因为清高在古代是受人赞扬的,而这种美谈又反映了古代士人的价值取向。
②在作者的眼里陶渊明无疑是个古代清高的样板,是个非常突出纯正的清高之士。
回想一下我们学到过的陶渊明的诗文,或许我们能够有个更清晰的感受。
“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
淳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
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
愿言蹑清风,高举寻吾契。
”——《桃花源诗》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馀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归园田居
“舟遥遥以轻扬,风飘飘以而吹衣,”——《归去来兮辞》
字里行间饱含对自由的无拘无束生活的向往,充满了摆脱官场樊笼的欣喜。
菊花傲霜开放、凌寒不凋;花容艳美、韵致高雅,被誉为花中“四君子”之一,深受世人喜爱,也备受历代文人墨客的青睐。
由许与陶,可见在传统的历史文化心理当中,有才能而不趋同社会主流的且不会获得较多的物质享受(富)和社会地位(贵)的人通常会被评价为“清高”,许由有治理天下的能力与机会,却不屑为人君;陶不愿做官,却以过人的诗才而扬名——虽然诗才不一定证明他可以做官。
因此古代士人的价值取向是颇为混乱的了。
3、林和靖、倪云林的例子是为了说明什么?
明确:
要获得清高之名,必须要有才(相关的内容)
众芳摇落独喧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赏析——百花都凋残了,只有梅花开得茂盛美好;小园的风光都被梅花独占了。
梅花疏淡的影子横斜地倒映在清浅的水里,清幽的香气在黄昏朦胧月色里飘散着。
白色的鸟儿被梅花吸引住了,要飞下来时先偷看一眼;粉蝶如果有知觉,也该会消魂。
幸喜我能以诗和梅花亲近,唨不到那些花天酒地的权贵来凑趣了。
4、李白与孟浩然的例子又分别说明了什么?
(假清高的李白——一生都在摧眉折腰事权贵)
①李白的例子说明清高的评定标准是严格的;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李白有不世之才华,又鄙视功名利禄,应该说很是符合“清高”之名,但有人认为他有时用世之心过切,又很是自负,缺少恬退之心,而且得志时洋洋,失意时傲慢,故难得“清高”之名
②孟浩然的例子说明清高评定的标准是模糊的;
孟浩然是唐时与王维其名的山水田园诗人,其诗或雄劲有力,或清新秀美,或见是个有才之人,而且偶有用世之心,但一生未仕,还纵情诗酒之中,竟至于有官不做,隐居后也有恬淡之志,却也未立于清高之榜,可见清高的标准也是很这模糊的。
由清高的评定标准可见,“清高”不是一个非要弄清楚不可的重要概念,虽然这个词含有褒义,但也算不上是对一个人的较高评价。
5、作者认为“清高”在当前市场经济的社会里有什么意义?
“清高”这种独特的价值观和思想行为在今天的社会仍然延续下来。
没能致富的人自视清高,至少可以保持心理的平衡;发财致富甚至既富且贵的人如果讲一点清高,被认为于人于己都有好处ဂ所以“清高”这个概念至今仍有生命力。
D、讨论延伸:
在当今商品经济的大潮中,这“清高”已难有容身之地,且不说那粗制滥造,泡沫
一、教学目标
(-)学习诗人用评议的彩笔向读者展现了康桥秀丽的风光,创造空灵、飘逸意境的写法;
(二)体会这首诗章法整齐、韵律优美的艺术特点。
二、难点、重点分析
(一)怎样理解这首诗别出心裁、不落俗套的构思?
分析:
首先,诗人避开了一般别离诗的告别对象。
一般别离诗告别的是人,这首诗告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天空转移,跳出了“执手相看泪眼”或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
其次,诗人为离别创造了一种特殊的气氛。
一般离别,或执手叮咛,或牵手顿足,其中总带点“伤离别”的味道。
而这首诗只着色绘景而不摹声,以“轻轻”“悄悄”“沉默”造成一种寂然无声的寂静环境,排除了离别中国“伤别”而产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飘逸的成分。
第三,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
照一般情况设想,诗人告别康桥时,当有送行的人,诗人的眼中也会看到高楼大厦、车水马龙,耳中也会听到机械的轰鸣。
但这一切,诗人都没有摄入镜头,写入诗中借以寄情的物象是“云彩”“金柳”“柔波”“清草”“星辉”等自然景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造出一种清新感。
独特的构思,来自诗人对个人自由天性的追求,从一个侧面表现了“五四”以来的时代精神。
徐志摩是大自然的崇拜者,他主张人类接近自然,回归自然,融合自然。
他发现的“康桥世界”是人类心灵共同的“自然保护区”。
在诗中,他与大自然似乎有一种本能的感应和认同,与大自然达成和谐,如“我”与“西天的云彩”的感情交流,感觉到“金柳”具有”新娘”的题力,“我”想化人康河柔波之中,作“一条水草”的体验等。
(二)怎样理解全诗的“画面美”?
分析:
八节诗,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给人视觉上美的享受。
画面表现之一是,诗人使用了色彩较为绚丽的词语,创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意境,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在康河里的倒影,康河水底的招摇的水草,榆阴下的长满浮藻的青潭等。
画面美表现之二是,诗人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面变成了动态的画面,给人以立体感。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吟诵诗作。
1.让学生在吟诵中体会这首诗章法整齐、韵律优美的艺术特点。
师生明确:
这首诗像一首肖邦的小夜曲。
四行一节,每一节诗行的排列两两错落有致,每句的字数基本上是6.7字(间有八字句),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每节押韵,逐节换韵,追求音节的波动和旋律感。
此外,“轻轻”“悄悄”等叠字的反复运用,增强了诗歌轻盈的节奏。
诗的第一旋律上带着细微的弹跳性,仿佛是诗人用脚尖着地走路的声音;诗的第2节在音乐上像是用小提琴拉满弓奏出的欢乐的曲子;诗的尾节与首节句式相似,遥相呼应,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
2.让学生在吟诵中体会全诗意境鲜明,富有流动的画面美。
教师可播放蓝天浮云、岸边垂柳、有水草的混混小溪的录像或幻灯,伴以轻柔的有欧洲田园风情的乐曲,以感受个人自由天性和自然景色融合,所营造的别具一格的意境。
(二)整体感知。
1.了解作者及时代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新月诗派的代表人物。
他的不少诗作,神秘、膘胧、感伤、颓废的倾向明显,但也不乏语言清新、比喻贴切,具有轻柔明丽风格的佳作。
选自《猛虎集》的《再别康桥》就以音节和谐、意境优美,备受读者们的青睐。
1931年11月19日,他搭“济南号”飞机从南京到北京,在距济南50里的党家庄,忽
遇大雾,飞机触山着火,不幸遇难。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再别康桥》中的诗句竟成了他的?
语。
他真的化作一片“云彩”,时年仅36岁。
一般认为此诗是诗人1928年秋第三次欧游归途中所作。
2.了解诗中内容大意。
师生明确:
全诗以离别康桥时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
第1节,连用三个“轻轻的”,实写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开康桥时的情景,同时透露了难分难舍的离情,并且以轻微跳跃的节奏,衬托了缓步飘然而去的形象,给全诗定下抒情的基调。
第2节,写岸边柳树倒影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
第3节,写康河的水草,道出了诗人对康桥永久的恋情。
第4节,写榆树下的青潭。
诗人融情人景,将留恋全都融入康桥的风光中。
第5节,诗人感情达到了高潮。
他幻想着撑一杆长篙,泛舟到青草更青处寻他“彩虹似的梦”,“向星辉斑斓里”放声高歌。
第6节,诗人由幻想回到现实。
悄悄吹奏别离的签萧,在沉默中体味别离的惆怅。
诗境依旧复归和沉浸于寂然。
第7节,跟开头呼应。
“云彩”本来是不能带走的,然而诗人却说“不带走一片云彩”。
这种夸张手法,表露出诗人不愿惊动他心爱的康桥的一片情意。
这里,节奏相同,但以词句的变换融入更多的不得不离去的哀愁。
至此,诗人把对康桥的“浓得化不开”的感情,于“沉默”、“轻轻”、“悄悄”中表现了出来。
板书:
再别康桥
缓步飘然离
恋恋不舍
金柳
水草
清潭
泛舟
沉默中惆怅
不得不离去
(三)课后练习
1. 完成练习第四题。
2. 谈炎你对徐志摩诗的认识,将所获写成三四百字的小文章。
[小资料]
为诗句燃断想象长须的徐志摩
志摩.写作的态度是严肃的,他在《轮盘》自序里说:
“我敢说我确是有愿心想把文章当文章写的一个。
”在《猛虎集》的自序里他又说:
“但为了一些破烂的句子,就我也不知曾经燃断了多少根想象的长须。
”所以一些极普通的字眼,一经从他笔下流出就标出了自己的分量。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8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
//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四首诗。
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前准备
。
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查找有关资
料,给诗歌插配有关的图画。
老师准备录音机、.课件、微机或投
影仪。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
学习《归园田居》(其三)、《游山西村》教学设计
《归园田居》(其三) 陶渊明
■导入新课
陶渊明的性格既刚正不阿,又适情任性这使他与尔虞我诈、相互倾轧的官场格格不入。
不为“五斗米折腰”使他辞别官场,归隐田园。
在《桃花源记》一文中我们已经感受到了陶渊明对和平、安宁、美好的生活的向往。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陶渊明的《归田园居》一诗,进一步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整体感知明确学习目标教师朗读课文,学生正音、划节奏并自由朗读课文。
思考下列问题 a.这首诗可分几层意思?
b.“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的是什么?
c.这首诗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引导并明确:
a.全诗写了三层意思:
种豆的地点及劳动结果;劳作的辛苦与执着;自己的田园之乐。
b.田园劳作之乐,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
c.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享受田园之乐的惬意、闲适的心情。
自由背诵。
检查背诵
研读与赏析 o教师出示学生绘制的几幅图片让学生进行对照赏析,同时提出思考的问题:
a.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这首诗的画面。
(要求结合人物身份、举止、心情) . b.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
l曰I学生思考并讨论交流。
教师明确:
a.诗人如释重负,告别了那个令人压抑的官场,终于来到了向往已久的田园。
来到南山
脚下,种下了豆子,但因体力不支,农艺不精,所以草儿盛,豆苗稀。
诗人只好一大早起
来就扛着锄头去除草,晚上一直劳作到与星星为伴……回家的路上,夕露沾湿了衣衫,
可解脱了身心束缚的诗人不以为苦,而深深地体味其中的乐趣。
b.“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写出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与怡然自得。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诗人披星戴月辛勤耕耘,写出了那份勤劳与执著。
语言“自然、通俗”。
齐背课文
《游山西村》陆游导入新课
南宋著名诗人陆游,曾任隆兴府通判,因极力推助北伐,被罢官。
诗人回归故里,内心郁闷。
对照官场的伪诈,他更感受到乡间生活的纯朴自然。
但他并未丧失信心,深信总有一天会重新为国出力。
这种心境与游境相吻合,于是两相交涉,产生了流传千古的《游山西村》。
整体感知教师范读课文
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a.全诗围绕哪个字展开?
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b.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全班讨论、交流明确:
a.围绕一个“游”字展开。
在一个丰收的年景,诗人受到邀请,来到农家。
走在通往山西
村的山路上,山环水绕,柳暗花明,一派花团锦簇的景象,终于来到山西村。
在山西村,
正值社日临近,农民们衣着简朴,吹箫击鼓,结队往来,热闹非凡。
诗人盼望着以后能
够有时间乘月色出游,随时拄着手杖来敲门拜访。
b.表现了诗人陶醉、留恋之情。
作者陶醉在山野风光和农村的人情美中,留恋村民的好
客、热情、淳朴,对此次郊游发出了由衷的感叹。
竞背课文
抽查背诵
■研读赏析
齐背诗歌,思考下列问题:
《游山西村》中,哪两句诗流传最广?
你是怎样理解这两句诗的?
小组讨论交流:
明确: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山西村山环水绕,柳暗花明,一派花团锦簇的景象,用来说明困境中仍然蕴含着希望。
■拓展延伸《归园田居》(其三)和《游山西村》都反映乡间生活,抒发的感情有什么不同之处?
明确:
《归田园居》(其三)流露出了归隐田园后的遁世思想。
《游山西村》主要侧重于对农家纯朴风俗的留恋。
我们还学习过哪些反映乡间生活的古代诗歌?
孟浩然《过故人庄》、辛弃疾《西江月》……■布置作业
背诵默写这两首诗歌。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
学习《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
《使至塞上》 王维导入新课
唐代自开国以来,各方面的蕃夷部落不断侵入,唐政府不能不加强边防,以应付战事。
有时也乘胜逐北,有扩张领士的意图。
开元、天宝年间,有许多诗人参加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府,做他们的参军、记室。
这些诗人把他们在边塞上的所见所闻写成诗歌,于是边塞风光和军中生活成为盛唐诗人的新题材。
这一类诗,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王维的《使至塞上》。
整体感知教师范读
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并自由朗读课文。
思考下列问题:
出使人是谁?
在什么情况下出使?
出使目的是什么?
结果如何?
明确:
作者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鲁番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
王维轻
车简从,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
经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却没有遇到将官,(一问才知道),将官此时正在燕然前线。
自由朗读,限时背诵检查背诵■研读赏析齐背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a.说说“征蓬出汉塞,归燕人胡天”一句的含义,蕴含作者怎样的感情?
b.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
学生对照自己画的图画赏析,四人小组讨论明确:
a.自己过了居延,就像“征蓬”一样,飞出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人胡天的
上空。
蕴含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b.大漠茫茫无边,在这纯然一色、荒凉无边的背景之上,那烽火台上燃起的一缕白烟直上
云霄,显得异常醒目。
“孤烟”两字能状其神韵,“孤烟”之后随一“直”字,使景物显得单
纯简净。
“长河落日圆”写出了苍茫的沙漠,没有山,没有树,只有黄河横贯其中。
视野
所及,大漠无边无际,黄河杳无尽头。
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
将自己的孤寂
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对广阔的自然景色的描绘中。
齐读背诵
《渡荆门送别》李 白■导入新课
初一时我们曾学习过表现乡愁的诗歌——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你还记得吗?
另外你还知道哪些描写乡愁的诗歌?
(学生回答,教师可再做补充)。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另一首反映故园之思的诗歌——李白的《渡荆门送别》。
整体感知教师范读
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并自由朗读课文。
思考下列问题:
a.说说《渡荆门送别》一诗的主要内容。
b.抒发作者乡愁的是哪一句?
学生讨论交流 a..写作者李白出蜀至荆门来到楚地时所见到景色及自己的感受。
b.“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从景物方面着笔,表现的是作者写出浓浓的乡思。
自由背诵课文抽查背诵研读赏析齐背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我很重要 胡明道执教高二语文高二语文教案 很重要 明道 执教 语文 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