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作水文.docx
- 文档编号:24951998
- 上传时间:2023-06-03
- 格式:DOCX
- 页数:91
- 大小:78.92KB
焦作水文.docx
《焦作水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焦作水文.docx(9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焦作水文
1.《河南省焦作市幅1:
10万区域水文地质普查》
一、项目名称
项目名称:
河南省焦作市幅1:
10万区域水文地质普查
二、工作范围、拐点坐标和工作面积
河南省焦作市幅1:
10万区域水文地质普查范围为标准分幅的1:
10万焦作市幅,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图幅范围,地理坐标:
113°00′~113°30′,35°00′~35°20′;面积:
1750km2。
三、地质概况
1.以往工作程度
自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区内先后由不同单位开展了大量的的基础地质、煤田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及环境地质调查和研究等方面的工作,积累了较丰富的资料。
主要有:
煤田勘探部门在焦作煤田进行了大面积、大比例尺勘探工作,提交了各井田大比例尺的精查报告;《焦作电厂岗庄水源地水文地质报告》;《山西及太行山东侧地区地下水资源评价及规划阶段能源基地供水勘查报告》;《河南省焦作地区地下水资源评价报告》;《焦作地区寒武-奥陶系碳酸盐岩岩溶发育特征及含水层的划分研究报告》;《焦作地区岩溶地下水资源及大水矿区岩溶水的预测、利用与管理研究报告》;《河南省焦作市东小庄水源地供水水文地质勘探报告》;《河南省焦作地区综合水文地质勘察报告》;《河南省焦作市地下水污染现状调查及环境水文地质评价报告》;1990年以来的地下水动态监测年度总结;《焦作市地质环境调查报告》;《河南省焦作市区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河南省主要城市环境地质调查评价报告(焦作市)》等。
2.项目区工作背景
工作区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
多年平均降水量为695.7㎜,多年平均蒸发量为2023.5㎜,多年平均气温14.9℃。
工作区河流分属黄河、海河两大水系,其中沁河、丹河属黄河水系,西石河(即大沙河)属海河水系,为季节性河流。
工作区北部为太行山区,向南至焦作市北部大致呈阶梯状下降。
南部为太行山前倾斜平原。
地貌类型主要有:
构造侵蚀低山丘陵,冲洪积平原等。
北部山区出露有古生界寒武系、奥陶系和石炭系,山前平原分布大面积第四系堆积物。
前新生界主要为灰岩、泥灰岩、白云质灰岩、白云岩、砂岩、砂质页岩、铝土质页岩、泥岩、页岩等;新生界古近系为泥岩、砂岩互层,底部为厚层巨砾岩;新近系为砾岩、砂岩、泥岩、泥灰岩、粘土、砂质粘土、砂砾石互层;第四系广泛分布于太行山以南的广大平原区。
底板埋深80-200m,沉积厚度由北向南变厚。
岩性为泥砾夹砾石层、粘土、粉质粘土、砂、砂砾石、卵石层等。
工作区及附近全为新生界所覆盖,构造以断裂为主,断裂展布方向以北西向、近东西向及北东向为主,主要有:
凤凰岭断层、朱村断层、董村断层、朱岭断层、赵庄断层、许河地垒、九里山断层、李万~武陟断层、朱庄断层等。
工作区可划分为四个主要含水层组:
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含水层组、石炭系碎屑岩夹碳酸盐岩岩溶裂隙含水层组、中奥陶统碳酸盐岩裂隙岩溶含水层组、中寒武统碳酸盐岩裂隙岩溶含水层组。
区内北部岩溶地下水丰富,焦作煤田是我国著名的大水充水矿区,岩溶水属九里山岩溶水系统,包括焦北子系统、丹河子系统、逍遥河子系统。
南部山前平原区松散层孔隙水丰富,含水层以砂卵、砾石和各类砂层为主。
松散层地下水化学类型主要为为HCO3-Ca·Mg型、HCO3·SO4-Ca·Mg型,为淡水。
岩溶地下水为低矿化的淡水,水化学类型主要为HCO3-Ca·Mg型、HC03·S04-Ca型水、HCO3·SO4~Ca·Mg型等。
四、目标任务
1.目标:
通过焦作市幅1:
10万区域水文地质普查和地下水资源调查评价,进行地下水开发利用区划,为地方政府进行地下水综合规划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2.任务:
(1)在收集已有资料和地下水开采现状调查的基础上,综合研究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建立水文地质概念模型。
(2)计算评价地下水资源,确定允许开采量。
(3)调查研究地下水采灌引起的环境地质问题,提出防治措施。
(4)对工作区地下水按生活饮用水、工业一般用水、农业灌溉用水进行水质评价。
(5)根据地下水资源分布状况和开采现状,进行开采潜力评价与区划,提出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方案,为政府部门进行地下水开发利用规划提供依据。
(6)示范工程:
为30-50个饮水不安全的村庄确定孔位、孔深等。
(7)建立河南省焦作市幅1:
10万区域水文地质普查数据库。
五、主要实物工作量
1:
10万水文地质调查1750km2,高密度电阻率测量1200点,激电测深100点,水文物探测井400m,水文地质钻探400m(含成井材料),水质简分析40件,水质全分析20件,饮用水分析10件。
五、工作周期
工作周期1.5年。
六、预期成果
1、文字报告:
河南省焦作市幅1:
10万区域水文地质普查报告
2、附图、附件:
(1)实际材料图(1:
10万);
(2)综合水文地质图(1:
10万);
(3)地下水水化学图(1:
10万);
(4)地下水开发利用规划图(1:
10万);
(5)地下水等水位线(丰水期、枯水期)图(1:
10万);
(6)地下水位埋深(丰水期、枯水期)等值线图(1:
10万);
(7)地下水开发利用规划(或开采潜力评价)图(1:
10万);
(8)水文地质剖面图、钻孔柱状图;
(9)抽水实验、水质分析等图表。
(10)数据库
2.《河南省济源市浅层地热能勘查与区划》
一、项目名称
项目名称:
河南省济源市浅层地热能勘查与区划
二、工作范围、拐点坐标和工作面积
“河南省济源市浅层地热能勘查与区划”项目工作区为济源市2020年城市总体规划区和建成区,地理坐标:
112°30′~112°45′,35°10′~35°00′;工作区面积约300km2。
三、地质概况
1.以往工作程度
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济源市开展了大量的基础地质、矿产地质、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工作,与本次调查有关的主要工作成果有:
1960~1961年完成的1∶25万济源市地质总结报告;1964年提交的1∶20万洛阳幅区域地质测量报告书;1981年完成的1∶5万河南省济源市、沁阳县北部地区区域地质调查报告;1962年完成的1:
5万济源县平原地区农田供水水文地质勘察报告;1983年完成的济源市水利区划;1985年完成的1∶20万洛阳幅区域水文地质普查报告;1995年完成的河南省济源市济源盆地地下水资源评价;2009年完成的济源市环境地质调查评价报告等。
这些成果为本次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2.项目区工作背景
济源市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型气候。
年平均气温为14.4°C,年平均降雨量648mm,集中在七、八、九三个月,全年无霜期230天。
济源市属黄河流域,水系主要为黄河干流及其支流,主要有沁河、济水、蟒河等。
其中黄河境内长58km,沁河境内长41km,蟒河境内长46km,济水境内长10km。
另有包括小浪底水库、王屋山水库等在内的大小水库22座。
济源市位于我国地形第一阶梯与第二阶梯的交界处,北部和西部为太行山和中条山,南部和东南部为黄土丘陵。
全市山地、丘陵、平原等地貌类型齐全,总的地势形态是西北高,东南低。
其中山区面积占全市总面积67.8%,丘陵区占全市总面积的20.4%,平原区占全市总面积11.8%。
工作区与浅层地热能关系密切的地层主要为新近系、第四系。
新近系地层岩性主要为粘土岩、粉砂岩、泥灰岩,砂砾岩。
零星出露于西南部,广泛隐伏于封门口断层以南的第四系堆积物之下。
隐伏地层顶板埋深50~200m,自山前向盆地中心埋深增大。
第四系广泛分布于工作区及附近地区。
厚度一般50~200m,由济源盆地周边山前向盆地中心渐厚。
由中更新统、上更新统和全新统组成,缺失下更新统。
岩性主要为黄土状粉土、棕黄色粉质粘土,棕红、棕黄色粉质粘土、砂、砂砾石层,富含钙质结核。
工作区位于山西中条隆起区东南边缘,褶皱、断裂发育,区内构造以燕山期高角度正断层及平缓开阔褶皱为主要特征:
断层主要有封门口正断层、盘古寺正断层、行口正断层、门道咀正断层、三樊逆断层等;褶皱主要有济源向斜、玉皇庙向斜、塌七河背斜。
区内含水岩组可分为三类:
松散盐类孔隙含水岩组、碳酸盐岩裂隙岩溶含水岩组、碎屑岩类裂隙含水岩组。
松散岩类孔隙含水岩组广泛分布于济源市城区及邻近地区。
主要含水介质为第四系中更新统、上更新统冲洪积卵砾石、砂砾石、砂层。
上第三系的泥岩、粉质粘土及半胶结卵砾石、细砂。
区内冲积平原的大部分地区富水性较好,涌水量可达1000~3000m3/d。
地下水矿化度一般小于1000g/L。
城市区及规划区浅层为粘性土单层结构及亚粘土、亚砂土、细砂多层结构。
地层主要由全新统、上更新统、中更新统组成。
岩性为砂、粉砂、砾石层和黄土状亚粘土、棕红色亚粘土。
其中砂、粉砂、砾石层结构松散,粒间联结极弱,孔隙比较大,连通性好,力学强度低,透水性好。
工程地质问题易引起地基不均匀沉陷和道路翻浆等。
四、目标任务
1、目标
查明区域浅层地热能赋存条件和分布规律,评价浅层地热能资源量,进行地热能开发利用适宜区划分,为浅层地热能可持续利用及开发利用规划布局提供依据。
2、任务
①充分收集已有资料并结合勘察工作,查明区域地热地质背景及浅层地热条件;
②查明含水层结构、富水性、导水性、回灌能力及地下水渗流场、温度场、水质及包气带特征等水文地质条件;
③查明拟开采层位的岩性、结构、热物理性质。
④ 调查区域浅层地热能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⑤ 划分浅层地热能不同换热方式适宜区(分为地埋管换热和地下水换热两种方式);
⑥ 评价浅层地热能资源(可利用量和静储量);
⑦进行区域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经济效益评价:
⑧ 预测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产生的环境影响;
⑨ 提出浅层地热能可持续开发利用建议。
五、主要实物工作量
1:
5万水文地质调查300km2;高密度电阻率测量300点;物探测井600m;水文地质钻探600m(含成井材料);水质全分析样50件;现场换热试验2组;热物性试验20组,土温测试600点次,岩土物理性质样15件。
五、工作周期
工作周期1.5年。
六、预期成果
1、文字报告
济源市城区浅层地热能调查评价报告
2、附图
济源市城区浅层地热能调查评价实际材料图(1:
5万)
济源市城区浅层(中深层)水文地质图(1:
5万)
济源市城区浅层地热能地源热泵(地下水源、土壤源)系统适宜性区划图(1:
5万)
济源市城区浅层地热能资源潜力评价图(1:
5万)
济源市城区浅层(中深层)水文地质剖面图
3、附件
各类水位、水质、水温调查统计表,浅层地热能利用现状统计表、钻探成果(图、表)、水土测试成果、各类试验成果等。
济源市城区浅层地热能数据库。
3.周口幅水文地质普查(1:
10万)
一、项目名称
项目名称:
周口幅水文地质普查(1∶10万)
二、工作区范围、坐标及面积
工作范围包括周口市川汇区大部、商水、淮阳、项城的部分及西华、上蔡的少部分。
除上蔡县外,其余县市行政区划隶属周口市。
地理坐标:
东经114°30′~115°00′,北纬33°20′~33°40′。
总面积1720km2。
三、工作区地质背景
(一)气象
工作区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气候温和、四季分明。
多年平均气温14.6℃,极端最高气温42.1℃,极端最低气温-11.5℃;多年平均降水量770mm,最大降水量1136.2mm,七、八、九三个月降水量占年降水总量的50~60%;多年平均蒸发量为1780.0mm;年无霜期平均222天。
(二)水文
区内水系发育,属淮河流域颖河及涡河水系,流向西北-东南,主要河流有沙河、颖河、贾鲁河。
河流大多发源于西部山区,河床坡度小(约1/4000),水位、流量大。
沙河发源于伏牛山,由漯河进入工作区,自西向东于周口汇入颖河,据漯河水文站资料,最高水位62.9m,最低水位52.29m,平均水位53.69m。
平均流量78.71m3/s。
颖河为工作区最大的河流,流长约80km。
据周口水文站资料,最高水位50.15m,最低水位39.19m,平均水位40.96m。
平均流量117.1m3/s。
(三)地形地貌
工作区位于河南东南部,地形平坦开阔,总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微倾斜,地面高程多在海拔55~40m间,自然坡降比为1/5000~1/6000。
地貌分为黄河冲积平原、淮河冲积平原两种类型。
大致以中部为界,北部为黄河冲积平原(高程55~40m)、南部为淮河冲积平原(高程45~39m)。
根据地貌成因,区内分为黄河冲积平原、淮河冲积平原两种地貌类型。
(四)地层岩性
工作区属于周口凹陷的一部分,区内基底主要由古生界寒武-奥陶系、二叠系组成。
全区被巨厚的新生界地层(厚约1500~5000m)所覆盖,除缺失志留系、泥盆系外,其余地层发育较齐全。
1、古生界(Pz1)
寒武-奥陶系(∈-O):
岩性下部主要为页岩、砂质页岩及薄层灰岩,底部为砾岩;上部主要为厚层状或带状、鲕状灰岩、白云质灰岩、白云岩及泥灰岩、泥质灰岩,总厚700~1100m。
埋藏具有由中部向南北两侧加深的特点。
石炭系(C2+3):
为一套海陆交互相沉积建造,岩性为泥岩、粉砂岩、砂岩、灰岩和铁铝质岩(山西式铁矿)和煤层,厚度50~100m。
二叠系(P):
主要由砂岩、页岩、泥质页岩组成,厚度1000~1300m,分为山西组(P1sh)、下石盒子组(P1x)、上石盒子组(P2s)及石千峰组(P2sh)。
2、中生界(Mz)
为三叠系(T)及白垩系(K)、侏罗系(J),分布于新站次凹内。
岩性主要由泥岩、砂质泥岩与砂岩、含砾砂岩、角砾岩等组成。
3、新生界(Kz)
古近系、新近系分布于盆地和凹陷,主要为河流、湖泊相砂岩、粉砂岩、泥岩、泥灰岩,最大沉积厚度5000m左右。
第四系广泛分布,厚度200~300m。
古近系(E):
主要分布于商水、新站次凹,顶板埋深1400~1600m,厚度一般1000~4000m。
岩性为棕红、紫红、灰褐、棕黄粘土岩、泥岩粉砂岩、粉细砂岩、粉砂岩组成。
新近系(N):
为河湖相沉积,底板埋深1200~1800m,厚度1000~1500m,地层总体变化南厚北薄。
自下而上分为馆陶组(N1g)和明化镇组(N2m)。
第四系(Q):
下更新统(Q1)为河流相堆积物,岩性以棕红、黄棕、灰绿色粘土、亚粘土为主夹粉细砂、中细砂层,底板埋深260~300m,厚度100~200m;下更新统(Q2)岩性由棕黄、褐黄和灰绿色粘土、亚砂土及中细砂层组成,底板埋深150~190m,厚度70~100m;上更新统(Q3)为河流冲积层,岩性由浅黄、褐黄和灰黄色粉土质亚砂土、薄层亚粘土及粉砂、粉细砂组成,底板埋深60~70m,厚度40~50m。
(五)地质构造
工作区位于南华北坳陷的偏南部,属周口凹陷(中段)的一部分。
新生界松散、半松散岩厚度1500~5000m,前新生界基岩埋藏深度较大,基底构造复杂,为“两凹加一凸”,北部为新站凹陷、南部为潭庄凹陷的西段,中部周口-项城一带为寒武-奥陶系碳酸盐岩浅埋凸起。
构造线主要为北西西向及近东西向,北西西向断裂构造较为发育,主要断裂有新站断裂、临颍-沈丘断裂及西华-周口断裂。
新站断裂:
位于新站南,由新站凹陷的近轴部通过,走向北西西,倾向北北东,正断层,断层形成时期为燕山运动初期。
临颍-沈丘断裂:
断层走向北西西,倾向北北东,正断层,为工作区内最大的断裂。
断层活动时期为燕山运动初期。
西华-周口断裂:
走向北北西,性质不明。
两侧地层为寒武-奥陶系、二叠系。
(六)水文地质特征
1、地下水含水岩组及富水性
普查区地下水类型属松散岩类孔隙水,埋深550m以浅可分为浅层、中深层及深层三个含水岩组。
(1)浅层潜水含水岩组
控制深度在50m以内,主要为黄河冲积而成,上部为亚砂土夹亚粘土,下部位细砂、粉细砂和粉砂,构成上细下粗的二元结构。
砂层、粉砂层厚度一般10~20m,顶板埋深10~15m,,水位埋深3~5m。
富水区主要分布于周口市—商水县—项城市沿线沙颍河两岸,含水层底板埋深18.0~25.4m,含水层厚度10.80~28.70m,岩性为细砂、中细砂,单井涌水量1000~3000m3/d,水化学类型为:
HCO3·Cl-Ca·Mg及HCO3-Ca·Mg型水。
中等富水区主要分布于周口市西北、淮阳县刘振屯、商水县固墙镇一带,含水层底板埋深15.0~25.40m,岩性为细砂、中细砂,富水性较强,单井涌水量500~1000m3/d,水化学类型为:
HCO3-Ca及HCO3-Ca·Mg型水。
(2)中深层承压含水层组
含水层组底板埋深为250~300m,地层主要为第四系中、下部,由砂质粘土、粉土及中细砂、粉细砂组成。
含水层主要为中细砂、粉细砂,砂层埋深在80~100m以下,上细下粗,砂层总厚15~40m。
强富水区单井涌水量大于3000m3/d,主要分布于商水县白寺至上蔡县东岸,含水砂层为细砂、中细砂和粗中砂等;富水区单井涌水量1000~3000m3/d,主要分布于周口市—项城市,含水砂层为粉细砂、中细砂;中等富水区分布于淮阳县刘振屯乡一带,单井涌水量500~1000m3/d,含水砂层为粉细砂等。
地下水水化学类型为HCO3·Cl-Ca(或Na)型,矿化度一般500~1000mg/l。
(3)深层承压含水层组
由新近系河湖相沉积物组成,底板埋深为500~550m左右。
岩性主要是砂质粘土、粉土及中细砂、粉细砂。
含水砂层在西南部厚度大、东北部薄,厚度30~10m。
水头埋深12m,降深10.44m,单井出水量为1533m3/d。
地下水化学类型主要为HCO3-Na型,矿化度500~1200mg/l。
2、地下水的补、径、排条件
(1)浅层地下水
补给来源主要为大气降水,其次为地表水体及河渠渗漏和灌溉水回渗补给、地下水的径流补给。
地下水自西北向东南径流。
排泄主要是蒸发,其次是人工开采、河流排泄和少量侧向径流排泄。
(2)中深层、深层地下水
中深层上部含水层补给来源除接受侧向径流补给外,其与浅层地下水水力联系密切,其补给受浅层地下水的影响;中深层地下水的下部及深层含水层与上层地下水水力联系微弱,主要接受上游地下水的径流补给。
地下水径流方向为由西北向东南,水力坡度1/3000~1/5000。
主要排泄方式为开采,其次为侧向径流排泄。
(七)工程地质条件
主要分布有砂性土和粘性土工程地质区。
砂性土:
为全新统及下更新统亚砂土,疏松、孔隙大、力学强度低;粘性土:
为全新统及下更新统亚粘土、亚砂土及泥质粉砂等多层结构,孔隙大、吸水率强、失水易压实,产生不均匀沉陷。
四、目标任务
工作目标是:
为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与管理,国土开发与整治规划,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工农业生产及生活供水,城市建设和社会发展规划提供区域水文地质资料和决策依据。
具体任务如下:
(1)基本查明区域水文地质条件。
包括含水层系统或蓄水构造空间结构及边界条件,分析地下水循环规律;
(2)查明地下水开发历史与开发现状,计算地下水天然补给资源,评价地下水开采资源;
(3)开展地下水水质现状调查,分析动态变化规律,评价地下水质量,圈定优质水的含水层层位及分布;
(4)对地下水污染特征进行分析,对地下水水质、水量进行分层、分质评价,进行地下水功能性分区;
(5)对城乡居民饮水供需进行分析,提出不同水质类型区的供水模式;
(6)分析农业用水需求,提出不同土地类型区的灌溉模式;
(7)提出地下水动态监测网络布设方案。
五、主要实物工作量
1:
10万水文地质调查1720km2,激电测深100点,水文物探测井1000m,水文地质钻探1000m(含成井材料),水质全分析40件,饮用水分析60件,氘、氧-18同位素分析30件,碳-14同位素分析10件。
地下水动态监测480点次。
六、工作周期
项目工作周期为1.5年。
七、预期成果
1、文字报告:
周口幅水文地质普查报告(1∶10万)
2、图件:
周口幅水文地质普查实际材料图(1:
10万);
周口幅水文地质图(1:
10万);
周口幅水文地质剖面图;
周口幅地下水化学图(1:
10万);
周口幅地下水埋深等值线(枯水期、丰水期)图(1:
10万);
周口幅地下等水位线(枯水期、丰水期)图(1:
10万);
周口幅地下水资源分布图(1:
10万);
周口幅地下水开发利用规划图(1:
10万)。
3、附件
钻孔柱状图
抽水实验、水质分析、动态监测等图表
周口幅水文地质数据库
4.驻马店市区浅层地热能调查评价
一、项目名称
项目名称:
驻马店市区浅层地热能调查评价
二、工作区范围、拐点坐标及工作区面积
工作区西起高庄—刘阁乡—李黄庄,东至罗庄—水屯乡一线,北起关王庙乡—罗店乡,南至香山乡—洪沟庙一线,地理坐标为:
东经113°56′02″~114°08′52″,北纬32°54′29″~33°04′31″。
工作区总面积360km2。
三、地质概况
(一)以往工作程度
1975年,河南省地质局水文地质队就进行了河南省驻马店地区水文地质普查报告(1:
20万),完全覆盖本次工作区,该普查报告所做的地层、岩性、地质构造等基础资料与水文地质分区,对本次的地质工作起到了很大的指导作用。
1983年,河南省地质矿产局第三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完成的汝南幅区域水文地质普查报告(1:
20万)均涵盖工作区,为本次工作提供了区域水文地质和环境地质资料。
河南省地质矿产局第三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完成的《河南省地裂缝与地面沉陷调查研究报告》、《河南省环境地质调查报告》、《河南省工程地质图及说明书(1:
50万)》,各报告均涵盖工作区,为本次工作提供了区域环境及工程地质资料。
(二)工作区地质背景
1、气象
驻马店市区位于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区,属大陆性季风气候。
主要气候特点是:
季风气候明显,四季分明,温热适中,雨热同季。
2、水文
市区水系不发育,练江河从南部边界自西向东经市区流入宿鸭湖水库,全长42.5km,河床深度5~7m,属常年性河流,流量随季节变化明显。
据黑泥沟水文站资料,最高水位72.37m(1997年2月),最低水位68.28m(1970年8月),多年平均径流量10.82m3/s。
3、地形地貌
市区西南殷岗—香山—五道庙一带以南为低山丘陵区,由寒武系灰岩、泥岩、页岩和第四系坡洪积层组成;胡庙—朱胡同一线为剥蚀缓岗区,由第四系中更新统棕黄色、姜黄色粉质粘土组成;其余大面积为平原区,以关王庙—顺河—古城一线为界,西部为冲洪积平原,东部为冲湖积缓倾斜平原,地表由第四系上更新统浅黄色粉质粘土、局部淤泥质粘土组成。
4、地层
本区地层属华北地层区的豫东小区。
(1)前第四纪地层
市区西南部香山--烧山一带出露寒武系(∈)灰白色灰岩、白云质灰岩、泥质白云岩及紫红色、蓝灰色页岩和奥陶系(O)深灰色结晶灰岩、浅灰色白云质灰岩,裸露面积不足1km2,进入市区隐伏于第四系之下,埋藏深度由自西南向东北逐渐增大至数百米。
(2)第四系
市区第四系发育齐全,分布广泛。
下更新统:
属古汝河冰水三角洲南缘的山前地带,为冰水湖相沉积,沉积物分布全区,并向东、东北方向延伸。
自西南至东北沉积厚度由薄逐渐变厚,顶板埋深83~109m,底板埋深一般175~324.5m,总厚度82~211.5m,岩性为灰绿色、灰白色为主,次为棕红、棕黄等杂色粘土、泥质砂、砂砾、泥砾及白色泥灰岩。
中更新统:
大部裸露于地表,底板埋深66.8~109m,组成岩性为厚层状的棕黄、褐黄、黄棕及姜黄色的粉质粘土夹泥质中粗砂、泥质中细砂、泥质细粉砂及泥砾层。
上更新统:
出露于本区东部低洼处,厚度一般小于2m,岩性为湖沼相淤泥质粘土。
全新统:
分布于现代河道带内,仅在河曲发育地段的堆积岸见到灰色、灰黄色淤泥质粉质粘土,粉土。
5、构造
市区位于华北坳陷南缘的驻马店—淮滨凹陷西部,西临渑池—确山陷褶断束。
北西向断裂发育,其中驻马店—息县大断裂属区域活动性断裂,倾向北东,区内倾角79°左右,全长120km。
6、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焦作 水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