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黄山记》教案3 粤教版必修3.docx
- 文档编号:24951640
- 上传时间:2023-06-03
- 格式:DOCX
- 页数:24
- 大小:38.23KB
高中语文 《黄山记》教案3 粤教版必修3.docx
《高中语文 《黄山记》教案3 粤教版必修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 《黄山记》教案3 粤教版必修3.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黄山记》教案3粤教版必修3
2019-2020年高中语文《黄山记》教案3粤教版必修3
一、教学目的:
1.欣赏本文别出心裁的构思,气势磅礴、大开大合的布局和酣畅华美、色彩浓郁的文笔。
2.了解本文简练巧妙、热情奔放的语言特色。
3.领略黄山峰峦奇险而美妙的壮丽景色,并了解作者对祖国河山和对社会主义的热爱、赞颂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理解本文构思谋篇的手法。
2.难点:
语言简练巧妙、热情奔放。
三、教学时数:
两课时
四、教学内容与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又要来学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散文——《黄山记》。
黄山的美,举世无双;描写黄山的诗文,不胜枚举。
以写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著称于世的徐迟,怎样以他恢宏的“大手笔”写出了黄山的美,怎样以他不落前人窠臼的独特的构思显示了他雄奇奔放的风格,这是我们学习这篇课文的重点。
(二)字词正音、词语补释:
皖wǎn(安徽的别称)悭吝qiānlìn(过分爱惜,舍不得拿出自己的东西) 糗qiǔ(干粮) 氤氲yīnyūn(形容烟或气很盛) 甫fǔ刚刚
煞费心机:
形容费尽了心思。
煞shà很、极。
扑朔迷离:
原指模糊不清,很难辨别是雄是雌,后来形容事情错综复杂,不易看清底细。
扑朔:
指兔脚乱动;迷离:
指眼睛半闭。
绮丽多采:
灿烂美丽。
万仞之巅:
形容很高的山峰。
仞:
古代八尺或七尺叫做一仞。
一碧万里:
这里形容整个天空是碧蓝色的。
瞬息万变:
形容变化快而多。
瞬:
眨眼,息:
呼吸;瞬息:
一眨眼一呼吸之间,比喻时间短促。
悭吝:
过分爱惜,舍不得拿出自己的东西。
氤氲:
形容烟或气很盛。
大手笔:
指有名的文章家或其作品。
虚无缥缈:
形容非常空虚渺茫。
鸿蒙:
旧指宇宙形成以前的混沌状态。
黄帝:
传说中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
逸兴:
超逸豪放的意兴。
鸟道:
形容险峻狭窄的山路,意思是只有飞鸟可度。
载沉载浮:
又沉又浮。
载:
又。
拾级而登:
逐步登阶。
拾shè轻步而上。
临虹款步:
到彩虹上面慢慢走动。
(三)作者简介:
徐迟,现代诗人,著名报告文学作家。
1914年10月15日生。
浙江省吴兴县南浔人。
苏州东吴大学文学院肄业。
1933年开始发表作品,1957年担任《诗刊》副主编,1960年调湖北文联当专业作家,1963年当选为作协武汉分会副主席。
代表作报告文学集《哥德巴赫猜想》。
他的作品感情真挚,憎爱分明,说理透辟,繁简相宜,语言洗炼。
(四)简析课文:
文章由四个部分构成。
第一部分:
写崇高卓越的大自然,创造安排了黄山胜境。
──文意总起
第一段:
介绍黄山的地理位置、成因、范围,着重介绍黄山七十二峰的高风峻骨,以示其“险”。
第二段:
介绍黄山的云海、草木鸟兽、泉流及摄身光等几种景物,以见其“奇”。
第三段:
写黄山处处悬崖绝壁,再次强调黄山胜境的突出特点──“险”。
阅读思考:
1.作者为什么要用拟人的手法,把大自然作为主人来描写,它是怎样安排黄山的呢?
提示:
这样安排比自己介绍要好。
首先,由自己介绍显得一般化,把大自然作为主人公来写就显得独辟蹊径,给读者耳目一新之感。
其次,这样写更能突出黄山确是人间仙境,是大自然“煞费心机”安排的。
再次,便于以居高临下的气势,简练的笔触,把黄山的绝境和细微之处全都写到了。
2.对“云海”的描写用的是什么手法?
提示:
采用侧面描写的手法,以山峰来衬托云海,使云海──黄山最有特色的景致的变幻莫测、令人神往的特点生动地表现出来。
3.找出这一部分写山的词语,用一个字来概括黄山山的特点。
提示:
“高峰下临深谷;幽潭傍依天柱”,“高风峻骨”,“处处悬崖绝壁,无可托足。
”特点是“险”
4.作者写大自然对黄山的“赏赐”,列举了云、松、音乐鸟、灵芝、肉芝和摄身光等,这是黄山所特有的,因而就突出了黄山的“奇”。
提示:
填“奇”,从“打开它的云库”,“特意委托风神带来名贵的松树树种”,“组成无穷无尽幻异的景”,“神奇的”,“稀世的”,“最高的效果”,“格外赏赐了”,“极罕见”等词语可见。
文章以大自然“不肯随便把胜境给予人类”,“它封了山”作小结,更增添了黄山的神奇色彩,并为下文回溯人们攀登黄山的历史,描绘黄山的奇观作了铺垫。
起笔雄奇峭拔,一如黄山奇峰。
第二部分:
回顾几千年来人们攀登黄山的历史。
第一层(1自然段)写史前期,除了金丝猴之外,只有神话传说中的黄帝、浮丘公、容成子等仙人攀上过黄山的光明顶。
第二层(2─3自然段)写唐宋时期,只有李白及吴龙翰两人登上过莲花峰。
第三层(4─5自然段)写元明清数百年内,极大多数旅行家都没有登上莲花顶,而登天都,是在汪灌以后,有记载的只有普门法师等五人。
阅读思考:
1.写黄帝在这里飞升是“传说”,和李白等人有诗文留下为证,显然不同,为什么要选用“传说”这一材料呢?
提示:
增加黄山的神秘色彩,使黄山显得更有魅力。
2.写李白等人的诗、文有什么作用?
提示:
表现了黄山的险峻,登山的艰难,也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3.这一部分与文章中心有什么联系?
提示:
本段回顾几千年来,只有少数像李白这样不畏险阻的人才能登上,其余的人都只能乘兴而来,败兴而归,这就为下文歌颂我们的时代和人民伏下一笔。
4.这一部分和其它部分有什么联系?
提示:
承第一部分黄山风光的“险”而来,是大自然“不肯随便地将胜境给予人类”及“封山”这一意旨的具体体现。
又与第三部分“胜境已成公园,绝处已经逢生”的现实情况相互比照。
可见这部分使文章结构波澜起伏,而又貌断实续。
第二课时
(一)继续简析课文
第三部分:
记作者等一行攀登天都峰的经过。
第一层(1─6自然段)写作者等一行登上天都峰的经过。
文章以作者亲眼所见,极写天都之险,与第二部分相应,形成古今、虚实相映之势。
文章处处都将今天的登山道路与古人登山的路径作对比,强调今天的登山道路已“化险为夷”,为下文的抒情议论张本。
写“我们”登攀的经过,只用三个“直上,直上,直上”反复,表现了勇往向上的气概。
第二层(7─8自然段)写登上天都峰所见景色,抒发作者的感慨。
登上天都峰,“千里江山,尽收眼底;黄山奇景,尽踏足下”(此为过渡句),作者深深感慨的是,“我们这江山,这时代,正是这样,属于少数人的幸福已属于多数人。
”这是文章点题的句子。
阅读思考:
第三部分是怎样突出文章的中心的?
提示:
1.对比:
把前人攀缘险峰的石级与现在有铁栏杆的宽阔的石级作对比;以古代旅行家的心情、遭遇与我们“直上,直上,直上”“却无可战栗”作对比。
2.详略处理得当:
如“过了立马亭,龙蟠坡,到半山寺,便见天都峰挺立在前”“古人不可能去的,以为最险的地方,鲫鱼背、阎王坡、小心壁等等”“看啊,天都峰、莲花峰、玉屏峰、莲蕊峰、光明顶、狮子林,这许多许多佳处,都在公园中”详写登天都峰,其余略写,重点突出。
3.记叙与议论相结合,记叙为议论作依据。
写天都峰之险,而今天却化险为夷,这是石工们的功劳,所以引出议论,“我们这江山,这时代,正是这样,属于少数人的幸福已属于多数人。
虽然这里历代有人开山筑道,却只有这时代才开成了山,筑成了道。
”
第四部分:
写在黄山之巅见到的云海、松树、日出、摄身光等奇观。
阅读思考:
这一部分分承第一部分黄山奇观的“奇”而来,“奇”在何处?
提示:
奇就奇在“变化无定”上,云海漂泊无定,景物瞬息万变,群峰时隐时现,忽而旭日东升,忽而倾盆大雨,从彩虹到神奇的摄身光,写尽黄山的险与奇,还有神秘感。
又如写松树,“从峰顶俯视,它们如苔藓,披覆住岩石;从山腰仰视,它们如仙女,亭亭而玉立。
沿着岩壁折缝,一个个的走将出来,薄纱经绸,露出的身段翩然起舞。
”“排云亭前,好比一座繁忙的海港,……我多么想从这儿扬帆出海去。
可是暗礁太多,浪这么险恶,……”这些比喻,都把景色的奇异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二)小结:
1.内容上的内在联系:
文章巧妙地借赞叹大自然的造化神工起笔,暗写黄山“险”、“奇”二特色,总领全文;二、三部分,承“险”字展开,第四部分,缘“奇”着墨;最后,以“这是何等的公园!
这是何等的人间!
”两句感叹作结,照应篇首大自然“封了山”,隔绝了人间与胜境,暗含“换了人间”之意,激情奔放,响震不绝,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2.记叙顺序:
宏观顺序:
(文章一、二部分)混沌初开──宇宙形成──人类出现(从史前时期直至元明清)
微观顺序:
(文章三、四部分)早晨出发登山──登上天都峰──黄山顶上过夜──第二天凌晨观日出──白天见摄身光奇景
3.节奏明快的短句与排偶句式:
作用:
以加强文章奔腾豪放的气势。
短句:
“它是大手笔,用火山喷发的手法,迅速地,在周围一百二十公里,面积千余平方公里的一个浑圆的区域里,分布了这末多花冈岩的山峰。
”(比较复杂的长句,想法顺应句子的结构,将它们逗开成几段,以加强语势节奏。
将这句的状语,逗成四段)
“云海上下,有三十六源,二十四溪,十六泉,还有八潭,四瀑。
”(一个句子,分为两个分句,五个宾语分别逗开)
排偶句(类似骈体文)
“它打开了它的云库,拨给这区域的,有倏来倏去的云,扑朔迷离的雾,绮丽多采的霞光,雪浪滚滚的云海。
”
“黄山松铁骨冰饥;异萝松天下罕见。
”
“这样,大自然把紫红的峰,雪浪云的海,虚无飘渺的雾,苍翠的松,拿过来组成了无穷尽的幻异的景。
……一道温泉,能治百病。
各种走兽之外,又有各种飞禽。
神奇的音乐鸟能唱出八个乐音。
稀世的灵芝草,有珊瑚似的的肉芝。
(三)作业:
练习第二题、第三题。
2019-2020年高中语文《黄河九曲—写事要有点波澜》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Yujia5194
【教学目的】
1、领会什么是波澜。
2、品味波澜的艺术效果。
3、了解兴波澜、生变化的技法。
【教学过程】山无起伏,便是顽山;水无潆洄,便是死水。
------脂砚斋语
什么是事件的波澜?
一、导入新课
一位老太太做寿,她的子孙请来唐伯虎为她题诗。
全家大小及亲朋好友争着来看。
唐伯虎挥笔写下:
这个婆娘不是人(举座皆惊),九天仙女下凡尘(喝彩),儿孙个个都是贼(惊怒),偷得寿桃献至亲(拍手叫好)。
短短四句,跌宕生姿,起起伏伏,吊足胃口。
这就叫做──事件的波澜。
自主思考:
试举出生活中呈现事件波澜的例子
小结:
波澜在写作上是一个形象的比喻,相对平铺直叙而言,就是文章跌宕起伏、曲折多变。
二、教师提示
1、什么是写出事件的波澜?
写出事件的波澜就是写出事件的曲折变化。
记事写人与记事,其实是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只有一定的事件中才能表现人,事件的发生一般都是有人的参与。
如何记事,侧重于讲事情的过程,如何“达到文似看山喜不平”的“不平”效果。
我们要的是环环相扣的前后照应、引人入胜地跌宕起伏、一波三折的层层推进。
反对毫无悬念的记流水账,不提倡漫无目的的意识流。
初中时期,由于认识不足,常犯的毛病是——记流水账。
2、为什么要写出事件的波澜?
(让学生明白决定文章波澜起伏、跌宕多姿的因素,理解其合理性,为什么叫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⑴ 客观事物本身就是起伏变化的,只有写出了事件的波澜才能准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客观性)
文章的波澜是由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决定的。
这里说的复杂,有两个含义:
一是事物的多侧面、多角度以及此事物与彼事物之间的联系。
例如,一个人其貌不扬,却很有才干;一个学生,不守纪律、功课也不好,却热心公益活动。
台风袭来,房倒树折,停电断水,人人都讨厌台风,有一个小女孩却说喜欢台风。
为什么?
原因是有一次来台风,断电,家里点了蜡烛。
小女孩拿着蜡烛在屋里走来走去,妈妈说她像小天使,女孩非常高兴。
在这里,小女孩的幸福感竟和台风联系起来。
二是任何事物都在不停变化。
天有阴晴,月有圆缺,潮有涨落,草木有枯荣,这是自然界的变化。
塞翁失马,乐极生悲,这是坏事变好事、好事变坏事的人事变化。
文章的波澜就是这种事物复杂多变性的反映。
⑵ “文若看山不喜平”,只有写出了事件的波澜才能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阅读心理)
文章的波澜是读者的一种心理反应。
我们说文章有没有波澜,最终要看能不能在读者心里激起波澜。
3、如何写出事件的波澜?
(1)、材料选取上,要善于利用事件本身的曲折性、复杂性。
(2)、文章结构处理上,尽量做到曲径通幽,引人入胜。
(3)、表现手法的运用上,了解并掌握一些兴波澜、生变化的技法。
小组讨论:
通过你初中时学过的记叙文,你觉得可以有哪些方法兴波澜、生变化,写出事件的波澜?
兴风作浪之技巧
之一:
悬念法
你丈夫真好
奇奇怀着身孕,已快9个月了,出门越来越不方便。
丈夫就不让奇奇出门,需要买东西时他都替奇奇买好了。
今天是奇奇母亲的生日,丈夫出差去了,奇奇只好一个人去母亲家。
步行两分钟后,奇奇来到车站等公共汽车。
公共汽车还没有来,奇奇刚停住脚步,后面就有人轻轻拍奇奇的肩膀。
奇奇转过身,一位漂亮的姑娘指着自己身后的候车长椅说:
“大姐,你坐吧!
”
奇奇连忙道谢坐下。
奇奇真的很想坐坐,才走了几步路,就已经气喘吁吁了。
“你丈夫真好!
”漂亮姑娘笑着说。
“嗯。
”奇奇应了一声,心里有些奇怪。
这姑娘猛不丁说这话是什么意思?
公共汽车开过来了,围住车门的人却都不上,自动让出一条路,这条路一直铺到奇奇脚下。
奇奇的脸刹那间红了,一迭声地说着:
“谢谢!
谢谢!
”
刚上了车,一位小伙子便站了起来,给奇奇让出了他的座位。
奇奇感激地坐下,心里涌起了热流。
今天是妈妈的生日,今天阳光普照,今天真好!
“你丈夫真好!
祝你们幸福!
”小伙子下车时突然说。
奇奇再次说:
“谢谢!
”却更加大惑不解。
怎么人们都知道我丈夫好呢?
但不管怎样,听人夸丈夫好,奇奇就更加高兴。
到了站,奇奇站起来,拥挤的车厢里又很快让出一条路来。
周围的人们都面带微笑,用一种羡慕的眼神目送奇奇下车。
“你丈夫真好!
”一位妇女说,“好人一生平安!
”
“谢谢!
”奇奇心里乐开了花,满车的人都向奇奇招手致意。
很平安地,奇奇到了母亲家。
刚进门,小妹忽然在奇奇身后“哇”地大叫一声,全家人都被惊动了。
小妹小心翼翼地从奇奇背后揭下一张用透明胶带贴上的纸片,小声念道:
“请给我妻子让个座,谢谢!
”
“姐,你丈夫真好!
”小妹一脸的羡慕。
奇奇捧着纸片,恍然大悟,想笑,眼泪却扑簌簌地落了下来……
研讨:
你们觉得这篇情节波澜的文章如何运用悬念的?
你们怎么理解“悬念法”?
按照美国戏剧理论家贝克的说法,悬念“就是兴趣不断地向前延伸和欲知后事如何的迫切要求”。
人有一种好奇和“求知”的本能,越是迷惑不解的事物,越想探究出个究竟。
在叙述中,涉及足以引起读者期待的问题,又故意不说穿,以激发读者的猜测与渴望,这便是悬念的妙用,也是读者的兴趣所在。
研讨:
你们认为设置悬念的方法可以是什么?
1、反常法。
利用人的反常言行设置悬念,使读者产生急于了解导致这种言行的原因的期待心理。
2、倒叙法。
先把结果放在开头,然后再以时间为序,叙述开来,增强文章的可读性。
3、切隔法。
中途中断叙述,转述他事,以引起读者的期待心理。
(章回体小说普遍使用)
牛刀小试借过钱吗?
需要什么手续?
《只借一美元》
一位富豪走进一家银行,来到贷款部前,举止得体地坐下来。
“先生,您有什么事需要我们服务吗?
”贷款部经理一边打量着来者,一边热情地问道。
“我想借点钱!
”富豪回答。
“可以,您想借多少呢?
”
“一美元。
”
“一美元?
只借一美元?
”贷款部经理惊诧地看着他。
“是的,我只需要借一美元。
可以吗?
”
“当然,只要有担保,借多少都是可以的。
”经理彬彬有礼地说。
续写,尽量实现情节的突转。
师提示:
富豪的皮包里有价值50万的股票、债券等有价票据来这家银行所在的地方办事。
后续:
“好吧。
”那人从皮包里取出一沓股票、债券放在桌上:
“这些票据做担保可以吗?
”
经理清点之后说:
“先生,总共50万美元,做担保足够了。
不过……先生,您真的只借一美元吗?
”
“是的。
”富豪不动声色地回答。
经理干脆地说:
“好吧,请办理手续。
年息6%,只要您付出6%的利息,一年后我们便把这50万美元的股票、债券都还给您。
”
“谢谢!
”富豪办完手续后,从容离去。
一直在一旁观望的银行行长怎么也不明白,一个拥有50万美元的人,怎么会跑到银行来借一美元呢?
于是,他追了上去,大惑不解地问这位富豪:
“对不起,先生,我想问您一个问题。
这实在弄不懂,您拥有50万美元的家当,为什么还要借一美元呢?
”
“好吧,我可以把实情告诉你,我到这里来办事,需要一段时间,随身携带这些有价票据很不安全。
这曾到过几家金库,想租他们的保险箱,但租金都很昂贵。
我知道贵行的保安很好,所以就将这些票据以担保的形式寄存在贵行。
况且借款利息很便宜,一年只要支付6美分……”
行长恍然大悟:
有头脑又有金钱的人是幸运的,他们能用头脑支配金钱;而只有金钱没有头脑的人则是不幸的,因为他们的头脑被金钱所支配。
经商斗智,善谋者胜。
小结:
设置悬念法就是设置一个个悬而未决的矛盾,使情节回旋推进,给人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注意事项:
1、制造悬念要不着痕迹,切合情理,既要“悬”,又不能“玄”,不可故弄玄虚。
2、要紧紧围绕主题来设置悬念,不能在枝节问题上“悬置紧张”,以免削弱主题思想。
不可滥用!
之二:
铺陈误会法:
再跟我看个小文章或者小笑话:
新学期伊始,我们系高年级学生去车站迎接新同学。
我见一小女生站在新学期伊始,我们系高年级学生去车站迎接新同学。
我见一小女生站在一个大箱子旁不知所措,便主动上前帮她提起箱子。
不料箱子重逾千斤,我又不好意思放下箱子,只好勉力支撑。
才走了几步,那女生便对我说:
背不动就滚吧。
我一听此言,登时怒从心头起,放下箱子,怒视着她。
女生愣了几秒钟,才满脸通红地指着箱子的底部对我说:
我指的是轮子。
问题:
砌墙的砖8块说说是什么原因让我们笑了?
讨论:
事情的波澜因何而起?
(误会)
析:
“误会”源于人与人之间的错误理解。
这种错误理解使得人物之间的对话、行动、感情等等都朝着意外的方向发展,从而掀起事件的波澜。
应该说,误会的产生大多是出于偶然,但如果能用偶然的误会来表现某些必然的事物,往往会有非常好的效果。
我们一起看看“误会法”怎么运用到文章中去:
枪[中国台湾]林双不(漫步云端黄一辰组)
车子愈往南驶,我愈觉得不对劲,司机始终不怀好意地透过后视镜瞅着我,有几次似乎再忍不住了,居然微偏着头,眼睛向后掠。
恐怕我是上了贼船了。
实在不应该冒冒失失搭乘这辆野鸡计程车。
趁着星期日到台北处理一些事情,原本计划搭11点半的最后一班平快夜车回员林的,谁知东拉西扯,赶到火车站时,那班火车已经开走了。
怎么办呢?
星期一一大早就有课,不赶回去怎么行?
真是的,就算一定得搭野鸡车,也应该睁大眼睛啊,居然司机一说是回头车我就上了,居然司机说载不载客都无所谓我就让他开了。
为什么我当时没有考虑到旅途的安全问题呢?
报纸上几乎天天有,计程车司机在荒郊野外劫财抢色,甚至还要伤人,为什么我这么大意?
果然,车子刚过中坜吧,我就感到异样了,就如同我前面所说,司机一再从后视镜瞅我,瞅得我心底发毛。
当然,我身上的钱不多,又是一个大男生,实在不必害怕,如果他真正心怀恶意,如果他嫌钱太少不满意,无论如何,还是我吃亏。
我悄悄打量他的体形,没有我高,但是比我结实多了,单打独斗,我未必就会输他,可是他不可能没带东西,而且我根本不想打。
就在这时候,我看到他的右手从方向盘挪开,往下伸,不知在摸什么东西,大概是扁钻或刀子吧?
车窗外一片漆黑,正是苗栗一带的山间,歹徒下手最理想的所在。
要动手了吧?
我下意识坐直身子,冷汗开始往外冒。
什么事也不曾发生,他的手又伸了上来,放在方向盘上,没有拿什么东西。
一定是他看出我有了戒备,不敢轻率下手,在等待更恰当的时机吧?
难道我就这样束手待毙吗?
也许我可以想想办法,化解这场危机,我不是一向自诩最善于动脑筋的吗?
怎么突然吓呆了呢?
或许我可以试着和他聊聊天,动之以情,让他不好意思动手。
于是我吞了口口水,和他搭讪:
“生意好吗?
老乡。
”
他似乎吓了一跳,过了好几秒钟才回答我:
“不好啊,几乎连油钱都跑不回来。
”
“不会吧?
你不是回头车?
刚刚还有客人包了你的车去台北,不是吗?
”
他不再回答,我突然想到可能不是真的回头车,一紧张,舌头打结,也沉默下来。
沉默最适于培养紧张的气氛。
为什么他不跟我聊天?
是不是怕暴露他口音或其他特征,增加警方缉捕他的可能?
当然明白,我被抢之后必定会去报案的,好聪明狡猾的家伙!
我恨恨地咬了咬牙,他又从后视镜飞快地掠了我一眼。
这一眼非常狠毒,我有生以来不曾看过更狠毒的眼神,使我再度直冒冷汗,再度后悔自己的莽撞。
即使赶不回员林上课,请一天假又有什么大不了,何必一定要搭野鸡车冒险?
算了,如果他真的要抢,就给他吧!
好汉不吃眼前亏,财物嘛,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有人要就给他,犯不着因此打斗伤身。
不行!
这么一来,岂不是助长了恶人的气焰?
无论如何,都应该和他拼斗一番,给他一点教训。
两种想法交战缠斗,还没有分出胜负,员林居然到了。
可爱的员林!
当计程车在公路局车站前一停,我立刻打开车门,冲了下去。
松了一口气,才想到还没付钱,便绕过车后,走到司机窗口,伸手到旅行袋里掏钱。
突然,车子往前冲,迅速拐一个弯,消失在不远的街角上。
我最后看到的,是司机无比惊慌的神色。
怔怔地站在凌晨两点左右冷冷清清的员林街头,莫名其妙地把车钱再放入旅行袋,才看见旅行袋的右方开口突出一截枪管,那是我在台北特地为孩子买回来的玩具枪,枪管太长,无法全部塞进旅行袋。
思考:
此文的误会是什么?
练习:
例文:
地球仪为什么是歪的
督学到学校视察,见教室里有个地球仪,就问学生甲:
“你说说看,这地球仪为什么会倾斜23.5度呢?
”
学生甲惶恐地答:
“不是我弄歪的。
”
督学摇摇头,转问学生乙。
学生乙双手一摊,说:
“您也看见,我是刚刚才进来的。
”
督学疑惑地询问老师,老师抱歉地说:
“不能怪他们,这地球仪买回来时就这样了。
”
督学脸色愈来愈难看。
这时,校长赶紧解释:
“学校经费有限,这是在地摊上买的。
”
通过铺陈误会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人物的不学无术。
造成误会,抓住读者心理,让读者在顿悟中感受作文的中心,领会其中的奥妙,增强文章的戏剧性,这种方法有些类似于相声中的“抖包袱”。
之三:
抑扬法“扬”,是指褒扬、抬高。
“抑”,指按下、贬低。
“扬”和“抑”,在艺术上都是一种强调手段。
古人做文章强调“蓄势”,讲的也是这个道理。
——欲抑先扬法欲扬先抑抑扬交错法
欲抑先扬法[一般用的少]威胁[俄]契诃夫
有一个贵族老爷的马被盗了。
第二天他在所有的报纸上都刊登了这样一个声明:
“如果不把马还给我,那么我就要采取我父亲在这种情况下采取过的非常措施。
”威胁生效了。
小偷不知道会产生什么严重后果,不过他想着可能是某种特别可怕的惩罚,很害怕,于是偷偷地把马送还了?
能有这样的结局,贵族老爷很高兴。
他向朋友们说,他很幸运,因为不须要步父亲的后尘了。
“可是,请问你父亲是怎么做的?
”朋友们问他。
“你们想知道我父亲是怎么做的么?
好吧,我告诉你们……有一次他住旅店时,马被偷走,他就把马肚带套在脖子上,背着马鞍走回家了。
如果小偷不是这样善良和客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黄山记 高中语文 黄山记教案3 粤教版必修3 黄山 教案 粤教版 必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