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第二学期期末水平测试模拟试习题.docx
- 文档编号:24948311
- 上传时间:2023-06-03
- 格式:DOCX
- 页数:8
- 大小:22.04KB
高二语文第二学期期末水平测试模拟试习题.docx
《高二语文第二学期期末水平测试模拟试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语文第二学期期末水平测试模拟试习题.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二语文第二学期期末水平测试模拟试习题
高二语文第二学期期末水平测试模拟试习题
想要学习进步,就要不停地对所学的知识勤加练习,因此为大家整理,供大家参考。
一、(12分)
1.下列各句中,注音正确、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3分)
A.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灸(zhì)做奖赏。
B.同学们现在来读莎士比亚戏剧这样的精典,可能会有些隔膜(mó)。
C.国产影片在好莱坞大片压力下步履为艰,但也不断显露(lòu)生机。
D.父爱应该是宽容的、耐心的,不应该是咄(duō)咄逼人和专横的。
2.下面语段中加点成语的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3分)
近年来,私家车的迅猛发展,催生了美轮美奂(A)的车贴语文(粘贴在车身上的告示语)。
一些个性张扬、以另类为时尚的年轻车主大都舍弃了“保持车距”、“小心驾驶”之类千篇一律(B)的表述,别有用心(C)地选择了“奥特曼”、“移动障碍物,请绕行”、“距离产生美”、“女司机+磨合+头一年=女魔头”等告示语,五光十色(D)、争奇斗怪。
“车贴”逐渐成为这些年轻人表达自我的新平台。
3.下面句群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织围脖”是当今时尚的人群。
(B)其中的“围脖”,指的是“微博”,是“微型博客”的简称,“织围脖”即“写微博”。
(C)与博客相比,“微博”的使用方法更简便,更迅捷。
(D)如今互联网已迅速进入“微博时代”,名人不仅热衷于“写微博”,普通人也乐于成为“微博写手”。
4.将下列句子填入横线处使之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在今天这样的竞争时代,应该怎样理解“和”的精神呢?
。
。
。
。
竞争要在公平、公正的原则下进行,通过竞争相互促进、共同提高,以达到“和”的境地。
①“和”是多样性的统一。
②正如孔子所说:
“君子和而不同。
”
③动听的音乐,美味的菜肴,都是多样性的统一。
④“和”并不是善恶不分,是非莫辨,不是简单的混同。
A.④②①③B.④③②①C.①③④②D.①④③②
二、(9分)
阅读下面两组对话,回答5~7习题。
(甲)
周朴园:
(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
鲁侍萍:
不是我要来的。
周朴园:
谁指使你来的?
鲁侍萍:
(悲愤)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
周朴园:
(冷冷地)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
鲁侍萍:
(怨愤)我没有找你,我没有找你,我以为你早死了。
我今天没有想到到这儿来,这是天要我在这儿又碰见你。
(乙)
周朴园:
(打量大海)你叫什么名字?
鲁大海:
你不要同我摆架子,难道你不知道我是谁么?
周朴园:
我只知道你是罢工闹得最凶的工人代表。
鲁大海:
对了,一点儿也不错,所以才来拜望拜望你。
周朴园:
你有什么事吧?
鲁大海:
董事长当然知道我是为什么来的。
周朴园:
(摇头)我不知道。
5.下列对选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甲语段表现了以周朴园为代表的资本家与以鲁侍萍为代表的下层劳动者之间的冲突。
B.乙语段表现了以周朴园为代表的资本家与以鲁大海为代表的工人阶级之间的冲突。
C.甲语段括号中的文字,具体、准确地提示了周朴园和鲁侍萍对话时各自的内心情感。
D.乙语段括号中的文字,在戏剧场景的转换过程中有铺垫情节、渲染气氛的作用。
6.下列对话体现人物鲜明的个性特点,请指出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你来干什么?
”“谁指使你来的?
”暴露了周朴园自私冷酷、奸诈多疑的真面目。
B.“我只知道你是罢工闹得最凶的工人代表。
”体现了周朴园冷酷、唯利是图的本性。
C.“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
”表现了鲁侍萍内心软弱、逆来顺受、听天由命。
D.“你不要同我摆架子,难道你不知道我是谁么?
”体现了鲁大海的坚定和不畏强暴。
7.戏剧人物的语言往往有潜台词。
下面对画线句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3分)
A.周朴园这句话的潜台词是:
我只知道矿工代表已经在复工合同上签字了。
B.周朴园这句话的潜台词是:
我只知道矿上的工人们已经复工了。
C.周朴园这句话的潜台词是:
我只知道你是来这儿拜望拜望我的。
D.周朴园这句话的潜台词是:
我只知道你被蒙在鼓里,上当受骗了。
三、(2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习题。
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
剑斩虞常已,律曰:
“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单于募降者赦罪。
”举剑欲击之,胜请降。
律谓武曰:
“副有罪,当相坐。
”武曰:
“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
”复举剑拟之,武不动。
律曰:
“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
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
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
”武不应。
律曰:
“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
”武骂律曰:
“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
且单于信汝,使决人死生,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观祸败。
若知我不降明,欲令两国相攻,匈奴之祸,从我始矣。
”
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
单于愈益欲降之。
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
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
匈奴以为神。
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
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
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积五六年,单于弟於靬王弋射海上。
武能网纺缴,檠弓弩,於靬王爱之,给其衣食。
三岁余,王病,赐武马畜、服匿、穹庐。
王死后,人众徙去。
其冬,丁令盗武牛羊,武复穷厄。
8.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会论虞常论:
谈论
B.畔主背亲畔:
同“叛”
C.天雨雪雨:
下
D.羝乳乃得归乳:
生子
9.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何谓相坐何:
副词多么
B.空以身膏草野以:
介词凭借
C.后虽欲复见我虽:
连词即使
D.匈奴之祸之:
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10.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卫律在劝降苏武时,采取的是软硬兼施、威逼利诱的方式。
B.面对卫律的劝降,苏武的表现是:
“不动”“不应”“大骂”。
C.北海牧羊时生活异常艰苦,但苏武的爱国意志却历久不磨。
D.苏武的爱国心不仅感动了虞常等人,也让匈奴人对他敬若神明。
11.将文中划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4分)
①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
②单于愈益欲降之。
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12~13习题。
定风波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12.下列对这首词中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狼狈”指同行人在雨中进退都感到困难,“不觉”意思是“不在乎”。
B.“吟啸”的意思是“吟咏长啸”,“徐行”的意思是“慢慢地走”。
C.“轻”说明在雨中行走,拄竹杖、穿芒鞋要比骑马更加省力、快捷。
D.“风雨”二字,既指野外途中所遇自然界风雨,又暗指政治上“风雨”。
13.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小序中的“已而遂晴,故作此”,看似闲笔,却是点睛之笔,与词的结尾形成自然的呼应。
B.“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抒发词人豪迈旷达的情怀。
C.“一蓑烟雨任平生”含义丰富,引人沉思,抒发了词人不受外界风云变幻干扰,坦然自信的生活态度。
D.“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既是词人面对政治“风雨”的超然态度,也是他归隐田园的具体行动。
14.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任意选做五小习题)(5分)
(1)谈笑间,。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2)可惜流年,忧愁风雨,!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3),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4),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5),到黄昏、点点滴滴。
(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
(6)吾所以为此者,。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四、(15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5~18习题。
春天里种植自己
王清铭
三岁的时候,他的在一个小煤窑打工的父亲因塌方被埋在土中,撒手而去。
父亲被埋葬的那天,母亲哭得声嘶力竭,他黑着脸,就是不哭。
大人就对他说,你爸过世了,再也回不来了。
他不说话,只是把头摇得像风中的小草。
他不相信那个老是用宽大的手掌抚摩他,用粗硬的胡须扎他小脸蛋的父亲,会永远消逝,像一颗不发芽的种子。
他跟母亲在房前的空地种过南瓜,一粒种子点下去,浇一些水,隔一段时间,就长出嫩叶,然后藤蔓爬满架子,最后结出很多很大的瓜。
他问母亲:
把爸爸种植①进土里,什么时候再长出来呢?
母亲看着他明亮的眼睛,不忍心伤害一个孩子的心,就连声说:
快了,快了,明年春天的时候。
于是,他经常坐在屋门前,眼望着后山,希望看到婆娑的树影里他的父亲正大步地走回家中。
第二年清明节时,他跟母亲去上坟,坟上的树跟他一样高了,但他的父亲还是没有从地里长出来。
他问母亲:
爸爸怎么还不长出来,是不是我们没有浇水呢?
母亲的眼泪顿时流了下来,他有点明白过来了,也哭了,眼泪把整个衣襟都弄湿了。
十三岁的时候,祸不单行,他相依为命的母亲又被一场车祸吞噬了生命,他成了孤儿。
埋葬母亲的那天,天下起瓢泼大雨,但他不哭。
也不再相信娘种植进土里后,会再长出来。
十三岁的孩子没有谋生能力,邻居东凑一把米,西给一捆柴,衣服破了,有人争着拿回家缝补。
他和村里的孩子打架了,那些孩子回去肯定挨父母的打。
谁家里煮了好东西,一定要派孩子来叫他,以至于有些孩子怀疑他是父母送给别人的兄弟。
父亲就对孩子黑着脸,说:
就是,就是,你以后要把他当兄弟。
十三岁的时候他在村里有了许多的兄弟姐妹,虽然村里的生活很贫困,但他的生活很幸福。
二十三岁时大学毕业,他要求分配回村里的中小学任教,他的理由很简单,他要报答村人的恩情,他的学费是村里人用米和鸡蛋换来的。
他的工资除了留一点生活费,全部补贴给那些交不起学费的孩子。
为了报恩,他娶了村里一位大字不识一个的女子,只因为这女子的母亲把家里最后一只母鸡卖了,为他凑足了学费。
恩情似山顶的天空压在他的心头,但他瘦弱的身体不是嶙峋的山峦。
有时侯,他偷偷跑到父母的坟前,让泪水漫过他孤独无助的心灵。
他想到三岁时的梦想:
假如父母种进土里,能够再长出来该多好啊。
至少他现在不会觉得欠了村里人很多的情,这份情是一辈子都还不完的。
三十三岁的时候他决定离开家乡,想法很简单,离开这些给予他养育之恩的村人,他不想再背负这沉重的负担了。
决定离开的时候,妻子骂他忘恩负义,他摇了摇头,给了这个他从来就没有爱过的女子一巴掌,然后狠狠地打了自己一巴掌。
一抹嘴角的血,他走了,再也没有回来。
四十三岁的时候他在城里当了老板,每年都拿出很多的收入交给农村教育基金会,并指定要捐给他工作过的那个乡村中小学,他不留名,也拒绝记者采访。
我成为他的朋友是后来的事情了。
有一次酒酣时,他说起了这段经历。
我沉默了许久。
然后紧紧握着他的手,说:
“你现在是把自己的心种植②进了生活过的那个乡村了。
报恩有多种方式,最好的方式是让自己长成大树,这样就会有更多的人得到阴凉。
”
(选自《读者》20XX年第8期)
15.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选文中“他”的人生轨迹。
(3分)
①时期②时期③回乡报恩时期④时期⑤进城发展时期
16.结合文意,理解文中加点“种植”一词的不同含义。
(4分)
①。
②。
17.从结构和内容上分析文章最后一段的作用。
(4分)
18.人应当怎样报恩?
结合,谈谈你的认识。
(4分)
五、(40分)
19.阅读下面的文字,精选作文。
眼下青少年偶像崇拜之风愈演愈烈。
有人指出,偶像脱胎于原始社会的图腾,崇拜偶像就是“返祖”,是历史的倒退,绝不可取;也有人说,人们总是从偶像中汲取力量来充实自己,塑造自己,问习题在于崇拜什么样的偶像,怎样崇拜。
你对“偶像崇拜”有怎样的看法?
试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立论,写一篇不少于600
字的议论文。
习题目自拟。
马鞍山市第二学期水平测试
高一年级语文必修④试习题
参考答案及评分规范
一、(12分。
每小习题3分)
1.D2.B3.B4.C
二、(9分。
每小习题3分)
5.D6.C7.C
三、(24分)8.A9.C10.D(共9分,每小习题3分)
11.(共4分。
每小习题2分)
(1)您通过我的关系投降,我就和您结为兄弟。
(“因”:
通过,1分;语义明确,语句通顺1分)
(2)单于更想让他投降了。
(“降”:
使动用法,1分;语义明确,语句通顺1分)
12.C(3分)13.D(3分)
14.
(1)樯橹灰飞烟灭
(2)树犹如此(3)舞榭歌台
(4)莫道不销魂(5)梧桐更兼细雨(6)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共5分。
任选五空,每空1分。
错、漏、增字,该空不得分)
四、(15分)
15.(3分)①童年苦难时期②村人救助时期④离乡出走时期(每空1分,意思对,语言简洁即可得分。
)
16.(4分)
①幼年的“他”希望死去的父亲能够像种进土里的种子一样,生长复活。
(2分)
②中年的“他”把自己感恩的心深深地扎根于那个养育了他的乡村,以他的方式更多的报答乡邻们的恩情。
(2分)
17.(4分)结构上:
点习题、照应上文。
(2分)
内容上,点明文章的主旨,深化报恩内涵。
(2分)
18.(4分)答习题要点:
(1)结合文本(2分)
(2)观点明确(1分)(3)表述条理清晰(1分)
五、(40分)
上文为大家整理的大家仔细阅读了吗?
更多相关内容尽在。
文章来源网络整理,请自行参考编辑使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语文 第二 学期 期末 水平 测试 模拟 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