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牙买加体系.doc
- 文档编号:2494493
- 上传时间:2022-10-30
- 格式:DOC
- 页数:15
- 大小:60.50KB
浅析牙买加体系.doc
《浅析牙买加体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牙买加体系.doc(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牙买加体系的发展背景
1.1自发国际货币体系
真正意义上的国际货币体系是从国际金本位制的自发国际货币体系开始的,大约形成于19世纪70年代,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结束,它并不是国际协议的结果,而是交易制度、交易习惯和国内法缓慢发展起来的结果,反映的是英国在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中的支配地位。
1.1.1自发国际货币体系形成的历史和经济背景
(1)英国世界第一强国地位的形成。
17世纪发生的欧洲大陆战争引发对军需物资的大量需求,同时引发大量难民逃往海峡对面的英国。
英国人抓住机会利用这些劳动力和他们带来的技术,打下了扎实的工业基础,发展了军事力量,赢得了其后100多年的征战欧亚美的国际战争,最终于18世纪后期成为国际政治格局上无可比拟的世界强国,并且通过工业革命,于19世纪中叶成为全球第一个经济霸权国家。
(2)由于认识到黄金比白银更适于远距离、大规模的国际贸易,英国率先通过法令规定英镑的黄金含量,正是采用金本位制度。
以伦敦和英镑为中心的国际贸易和支付网络覆盖全球,英镑凭借英国在国际贸易和金融方面的霸权地位成为国际间最主要的结算手段,甚至成为某些国家的储备货币。
(3)当时的各主要资本主义强国先后实行了金本位制。
由于当时银价暴跌引发大量的套利行为,造成银本位、金银复本位货币制度的混乱,影响了发达国家国际贸易和国际信贷的发展,德国、美国、法国、荷兰、俄国、日本等国或是出于自愿或是迫于形势先后确立金本位机制,以法令规定本国货币的含金量。
在这种背景下,各国的金本位制在各国经济、政治力量对比的基础上逐步国际化,通过各国货币的法定含金量确定了货币关系,自发形成了国际货币体系。
1.1.2自发国际货币体系的运行机制
(1)本位机制。
很明显,第一个成型的国际货币体系是金本位制。
基本规则是:
黄金是国际货币,各国货币规定含金量并作为兑换基础;国内货币供应量受黄金储备制约;黄金自由铸造、自由兑换、自由进出口。
(2)汇率安排机制。
金本位制下的汇率安排机制是典型的固定汇率制,自发安排,市场自动调节,汇率波动以法定平价为基础,按照供求关系上下波动,但是波动限度受黄金输送点限制。
(3)储备机制。
黄金是主要国际储备货币,在运行中英镑事实上发挥了同等作用,成为使用最广泛的贸易结算工具,进而成为各国中央银行国际货币储备的一部分或者全部。
(4)国际收支调节机制。
国际收支按照物价铸币流动机制自动调节,逆差国货币供应下降,物价水平下降,提高了本国商品国际竞争力,进口减少而出口增加,直至国际收支达到均衡;反之亦然。
1.1.3金本位制的内在矛盾及其瓦解
金本位制的内在矛盾主要有三点:
一是黄金作为一种自然资源,生产和供应具有不稳定性,一方面使得其价格动荡动摇其作为稳健货币制度的基础,另一方不能适应世界经济和贸易快速增长的需要。
二是对外平衡与国内经济稳定的矛盾,一国国际收支不平衡时必须付出通货膨胀或经济紧缩的代价,影响国内的经济福利。
三是金本位制的运行缺乏国际监督和保障机制,仅仅依靠各国自发承认国内经济服从对外平衡的运行规则。
这些局限性注定了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的不平衡性加剧、根本矛盾爆发后金本位制的解体。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这种矛盾的总爆发,从而进一步严重破坏了金本位制的根基。
1931和1933年英国、美国先后被迫废除金本位制,最终宣告这一货币体系的结束。
1.2布雷顿森林体系
1944年7月,在美英的推动下,同盟国在美国布雷顿森林召开国际货币金融会议,通过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建立起布雷顿森林国际货币体系,直至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宣布美元停止兑换黄金而解体。
布雷顿森林国际货币体系是一种国际协定安排,反映的是美国的政治经济霸权。
1.2.1布雷顿森林国际货币体系形成的背景
(1)当时的国际经济环境需要一个稳定的国际货币秩序。
两次世界大战和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使得国际货币金融关系极度混乱和动荡,国际间的贸易、货币金融以及国际经济合作发生了困难。
战后各国为了恢复和发展经济,迫切需要一种统一的、稳定的、有效运行的国际货币秩序,为国际贸易和经济发展提供基本条件。
(2)美国凭借综合政治经济实力取得国际金融领域的主导权。
两次世界大战使得远离战争中心的美国获得发展契机,成为战争军需和战后恢复的唯一的商品、资金供应国,得以迅速崛起;与之相反,英国经济在战争中遭到极大破坏而迅速衰落。
实力对比的悬殊使得英国虽不情愿但不得不把新的国际货币制度的创立权交给美国。
这才有了“怀特方案”战胜“凯恩斯计划”并成为《国际或基金协定》的基础。
1.2.2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运行机制
(1)本位机制。
规定美元黄金官价(1美元等于0.888671克黄金),参加国政府和中央银行可按照官价将持有美元向美国政府兑换黄金;参加国货币与美元挂钩,以美元的含金量为平价确定兑换率或者直接规定比价。
(2)汇率安排机制。
实行“可调节的钉住汇率安排机制”,各参加国货币按比价直接盯住美元,评价汇率一经确定不能随意更改,汇率波动上下限各为1%,各国货币当局有义务维持波动界限;参加国汇率变动接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一安排和监督,国际收支出现根本性不平衡时,可要求变更汇率,幅度在10%内的自行调整,幅度超过10%的需经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批准。
(3)货币储备机制。
以黄金为基础的美元成为主要国际储备货币,美国保证提供用于国际储备和国际支付的美元,保证各国按官价向美国兑换黄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创设特别提款权补充黄金、美元作为国际货币储备。
(4)国际支付调节机制。
参加国发生暂时性支付危机时可按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份额以贷款方式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借款,以平衡其国际收支;每年借款不得超过其份额的25%,累计借款不得超过125%。
1.2.3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缺陷及其解体
布雷顿森林国际货币体系的缺陷主要有:
一是美元对外负债增长快于美国黄金储备增长,造成美元兑换黄金的金本规则无法执行。
随着世界经济增长,美国要保证参加国不断增加的对美元储备的需求,但是要面临黄金因为生产因素供应不足的困境,使得美国陷入两难困境。
二是固定汇率刚性和参加国国际收支调节的不对称性。
为了维持汇率波动幅度,参加国无论顺差还是逆差都必须积累一定量的美元储备,特别是逆差国要牺牲其国内经济目标,然而美国却例外,它还可以通过输出美元弥补逆差,这种不对称性造成了各国利益矛盾。
这些缺陷伴随着美国经济相对衰落暴露出来,美元危机频频爆发,货币体系运行的前提和规则遭到破坏,在采取各种挽救措施无效后,最终于1971年停止了运行。
1.3牙买加体系
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主要西方国家货币开始自由浮动。
1973年,第一石油危机爆发,西方经济陷入混乱,浮动汇率却在衰退和混乱中表现良好。
1975年西方六国在首次首脑会议上纷纷表示接受现实,放弃重建固定汇率的尝试,形成决议要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修改章程,承认浮动汇率。
1976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理事会通过《牙买加协定》,承认了既成事实,正式开始了牙买加体系时代。
1.3.1牙买加体系形成的背景
当时虽然日本、联邦德国、法国等主要工业化国家经济实力快速增长,美国经济相对衰落,但是美国仍然是经济实力最强的国家。
特别是美国在工业生产等领域远远领先于其他国家。
同时美国仍然是世界上最有实力的政治大国、最先进的军事大国,综合实力居世界首位。
以雄厚实力为基础的美元仍然享有很高的声誉,仍然是国际储备货币的主体、国际信贷和计价结算标准、国际清算支付手段,没有任何一种货币能取代它的地位
1.3.2牙买加体系的运行机制
(1)本位机制。
牙买加体系的本位机制是国际美元制,美元与黄金脱钩,黄金不再是平价基础;美元是国际货币体系中心货币,同时国际货币多样化;各主要工业化国家直接将货币钉住美元;各国不再就黄金问题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履行义务。
(2)汇率安排机制。
各国根据情况自由作出汇率安排,汇率体系容纳单独浮动、联合浮动、钉住某一货币等混合安排。
(3)国际储备机制。
美元是最重要的国际储备货币,日元、马克(后来的欧元)、黄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作为补充,越来越呈现多样化。
(4)国际收支调节机制。
参加国可以通过基金组织贷款、汇率机制、利率机制、国际间政策协调、国际金融市场融资等多种方式调解国际收支平衡。
1.3.3国际货币体系的未来趋势
现有国际货币体系的不稳定必将呼唤一个新的体系诞生,无论这个新体系有没有理想模式,未来现实的国际货币体系肯定是当时世界政治经实力和权力利益较量的结果。
纵观国际货币体系100多年来的演变历史,实质上是国际货币形态和汇率制度的变化过程。
国际货币形态更替反映了经济霸权力量转移和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
汇率制度变化两次从固定走向浮动甚至无序,既反映出世界各国对于稳定货币秩序的渴求,也反映出各国特别是大国之间利益矛盾的不可调和性。
这样的矛盾还将在未来的国际货币体系演变中持续下去。
2、牙买加体系概况
2.1牙买加体系主要内容
(1)牙买加协议正式确认了浮动汇率制的合法化
承认固定汇率制与浮动汇率制并存的局面,成员国可自由选择汇率制度。
同时IMF继续对各国货币汇率政策实行严格监督,并协调成员国的经济政策,促进金融稳定,缩小汇率波动范围。
(2)推行黄金非货币化
协议作出了逐步使黄金退出国际货币的决定。
并规定:
废除黄金条款,取消黄金官价,成员国中央银行可按市价自由进行黄金交易;取消成员国相互之间以及成员国与IMF之间须用黄金清算债权债务的规定,IMF逐步处理其持有的黄金。
(3)增强特别提款权的作用
主要是提高特别提款权的国际储备地位,扩大其在IMF一般业务中的使用范围,并适时修订特别提款权的有关条款。
规定参加特别提款权账户的国家可以来偿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贷款,使用特别提款权作为偿还债务的担保,各参加国也可用特别提款权进行借贷。
(4)增加成员国基金份额。
成员国的基金份额从原来的292亿特别提款权增加至390亿特别提款权,增幅达33,6%。
(5)扩大信贷额度,以增加对发展中国家的融资。
2.2牙买加体系的运行
2.2.1储备货币多元化
与布雷顿森林体系下国际储备结构单一、美元地位十分突出的情形相比,在牙买加体系下,国际储备呈现多元化局面,美元虽然仍是主导的国际货币,但美元地位明显削弱了,由美元垄断外汇储备的情形不复存在。
西德马克(现德国马克)、日元随两国经济的恢复发展脱颖而出,成为重要的国际储备货币。
目前,国际储备货币已日趋多元化,ECU也被欧元所取代,欧元很可能成为与美元相抗衡的新的国际储备货币。
2.2.2汇率安排多样化。
在牙买加体系下,浮动汇率制与固定汇率制并存。
一般而言,发达工业国家多数采取单独浮动或联合浮动,但有的也采取钉住自选的货币篮子。
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多数是钉住某种国际货币或货币篮子,单独浮动的很少。
不同汇率制度各有优劣,浮动汇率制度可以为国内经济政策提供更大的活动空间与独立性,而固定汇率制则减少了本国企业可能面临的汇率风险,方便生产与核算。
各国可根据自身的经济实力、开放程度、经济结构等一系列相关因素去权衡得失利弊。
2.2.3多种渠道调节国际收支。
主要包括:
(1)运用国内经济政策
国际收支作为一国宏观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必然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
一国往往运用国内经济政策,改变国内的需求与供给,从而消除国际收支不平衡。
比如在资本项目逆差的情况下,可提高利率,减少货币发行,以此吸引外资流入,弥补缺口。
需要注意的是:
运用财政或货币政策调节外部均衡时,往往会受到“米德冲突”的限制,在实现国际收支平衡的同时,牺牲了其他的政策目标,如经济增长、财政平衡等,因而内部政策应与汇率政策相协调,才不至于顾此失彼。
(2)运用汇率政策
在浮动汇率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浅析 牙买加 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