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五单元第10课2《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2套.docx
- 文档编号:24942701
- 上传时间:2023-06-03
- 格式:DOCX
- 页数:15
- 大小:28.61KB
统编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五单元第10课2《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2套.docx
《统编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五单元第10课2《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2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编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五单元第10课2《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2套.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统编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五单元第10课2《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2套
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课
教案
授课内容:
必修下册第五单元第10.2课《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授课班级:
指导教师:
授课教师:
学校:
恋和对于马克思逝世所引起的感情上的矛盾与深重的悲哀;同时也说明了马克思遗容的安详。
第一自然段中不用“心脏停止跳动",而用“停止思想”,这不单是一般的因感情上的需要而用的“讳饰”的手法,而是为了突出马克思的伟大,因为他是一位卓越的思想家。
他的逝世,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失去了一个最睿智的、最重要的阶级的头脑。
第二自然段不用“和”,而并列用两个“对于”,从在无产阶级实际斗争中的领导作用和研究社会科学的成就两个方面突出了马克思的杰出贡献;同时,说明了从两个方面总领起后文的内容。
不用“巨大”,而用“不可估量"(无法估计和衡量),因为后者程度最高,强调了马克思逝世的损失之大,同时也赞扬了马克思主义对于指导革命的伟大作用。
不用''严重情况”,而用“空白”,因为前者语意含糊,而后者那么说明了马克思在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中的地位是没有人可以取代的,这是对马克思最确切、最富概括性的评价。
第二自然段两句话总领起后文对马克思无与伦比的丰功伟绩和卓绝的斗争精神的赞颂,突出了全文论述的中心,连同第一自然段,表达了对马克思逝世的无比沉痛和悲哀的感情。
板书:
述其哀
指导朗读第•局部:
要求体会文章用词的精确,深沉的哀悼情调。
语速:
消沉、缓慢。
先由学生各自朗读,然后指名朗读,酌情指导。
四、讲读第二局部第一层次(第3-6自然段)。
导读设计:
研读第3-6自然段,回答以下问题:
1.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开展规律”。
这个“规律”“即”“事实”,对不对?
为什么?
为什么要用达尔文的发现作比拟?
2.“不仅如此”的“此”指代什么?
马克思“还发现了”“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这里的“还”起了什么作用?
发现这个“特殊的运动规律”的重大意义是什么?
3.“两个发现"指代什么?
从写作方法的角度看,“两个发现”与“他所研究的每--个领域”的关系是什么?
为什么要这样写?
参考答案:
1.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开展规律”,这个“规律"不仅仅指“事实”,因为“即"不仅管到“事实”,而且管到由“事实”导引出的结论。
这里的“事实”是指“吃、喝、住、穿”与“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
谁是“首先”,谁是“然后”的客观顺序,它规定了物质与精神谁是第一性的,谁是第二性的。
即如果没有农民种地,工人盖房、织布,人们就根本无法进行学习和从事政治、宗教等活动。
“所以”标明由这个“简单事实”导引出以下的结论:
要解决“吃、喝、住、穿”,首先就要进行“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在这个生产中,人们就要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
这个生产关系标志着的“一定的经济开展阶段”就是“基础”。
“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都是从这个''基础”上开展起来的。
因此,“人类历史开展的规律”,不仅是指''物质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而且包括“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而这个顺序在过去却是“做得相反”的。
2.“不仅如此”的“此”指代“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开展规律”。
马克思“还发现了”“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
这个“还”在这儿说明围绕马克思的丰功伟绩这个中心,把文章的意思又向前推进了一步:
由人类历史开展的一般规律,进而发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规律”,这就是剩余价值(见注)规律。
这个特殊规律的发现,使那些一直“在黑暗中摸索”的经济学家(他们行不清资本主义的剥削实质)和社会主义批评家们(他们诅咒资本主义,空想社会主义)一下子"豁然开朗”了。
这-•鲜明的比照,说明了马克思这一发现有着划时代的伟大意义。
3.“两个发现”是指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开展规律”和“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
从写作方法的角度看,“两个发现”与“他研究的每一个领域”是“点”与“面”和“详”与“略”的关系。
这里“他研究的每一个领域”“很多”,而且“都不是浅薄”的,都有“独到的发现”,说明马克思作为一位科学家研究的领域之广、成绩之大,与马克思是“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相呼应。
小结:
三个段落,围绕马克思的科学理论环环紧扣,层层推进,高度精确地概括了这个方面的丰功伟绩。
板书:
赞其功
(一)
指导学生朗读第二局部第一层,理解其内容的丰富、深刻地体会其语言的概括和精当。
布置作业
表情朗读练习二中的四个句子,并按要求解答问题。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复习前课内容,讲读第二局部第二层和第三局部,总结全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前课内容
1.提问:
作为科学家的马克思,在理论上有哪些伟大建树?
2.检查作业。
二、讲读第二局部第二层(第6、7自然段)
导读设计:
研读第6、7段,完成以下练习。
1-马克思“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
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
其中''这”指代什么?
“主要的”究竟指什么?
2.“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这个过渡句作用是承上?
启下?
既承上又启下?
为什么?
3.第七段第二句中的判断谓语“是”的主语是什么?
宾语是什么?
这一句中“第一次”说明了什么?
为什么?
4.马克思的科学理论与他的革命实践的相互关系是什么?
参考答案:
1.“这”指代马克思的“两个发现”和“他研究的每个领域”的“独到的发现”。
但这“远不是主要的”,“主要的”还是指“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也就是说,比照马克思伟大的理论创造,他有着更为光辉的革命实践。
这里的“主要的”、“首先”,说明对马克思的功绩的表述再次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2.这个过渡句是既承上又启下。
“承上”是说:
由于马克思不是为科学而科学,他追求科学“在历史上的推动作用”,致力于科学的“实际应用”,说明他从事科学研究的崇高目的就是为了指导革命实践,所以说,“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
但这句话又是卜•文的论题,即他的光辉的革命实践的事实更印证着他对待科学的严肃态度和执着的追求,证明他“首先是一个革命家"。
3.“是”的主语是“使命”,宾语是两个“参加……事业”(动宾短语)。
“第一次”说明马克思亲身参加的伟大的革命实践,同他的理论创造一样具有划时代的伟大意义。
这是因为马克思不仅“热烈”地向群众宣传自己的科学理论(办报、编小册子),而且“顽强”地领导着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最后“卓有成效”地创立了“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引导无产阶级以战斗的风貌第-次登上了国际政治斗争的舞台,使无产阶级从自发斗争的阶级进步到自为的阶级。
4.马克思之所以能创立科学的革命理论,正是由于他卓有成效地参加了亿万奴隶摧毁旧世界和创立新世界的伟大革命实践。
革命实践是创立理论的基础。
伟大的革命理论反过来又指导和推动着伟大的革命实践。
所以,马克思首先是一个伟大的革命家,又是同样伟大的科学家。
板书:
赞其功
(二)
三、讲读第三局部(第8、9自然段)。
导读设计;研读8、9自然段,完成以下练习:
1."正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嫉恨和最受诬蔑的人”,其中“这样”指代什么?
两个“最”表达在什么地方?
马克思对此抱什么态度?
说明了什么?
2.马克思逝世,“整个欧洲和美洲……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这与各国政府和资产者对他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照,这说明了什么?
3.“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
”这里的“故人”和“私故”有何区别?
为什么说“可能”?
4.“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参考答案:
1.“这样”是指马克思的划时代的理论创造和革命实践。
两个“最”表达在两个“无论”上,无论性质怎样的政府,也无论什么色彩的资产者派别,都毫不例外地疯狂地嫉恨他,恶毒地诬蔑他。
马克思对此“毫不在意”,当作蛛丝“轻轻拂去”,说明马克思对敌人的极端蔑视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他高度的革命坚定性。
2.这个“对照”说明马克思是无产阶级最忠实的代表和导师,同时也说明他的理论和实践给了各国资产者以致命的打击,是资产者不可调和的敌人。
这个对照与开头呼应,深化了马克思在科学理论和革命实践中无与伦比的作用和地位。
3.“私敌”是指以我为中心,以“我”的利害区分敌友,这是剥削阶级个人主义的一种表现。
马克思没有这样的私敌,说明他不存私念。
他是坚定地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全力以赴地与形形色色的敌对分子作斗争,因而他有“许多敌人”。
这些敌人都是无产阶级的敌人。
这个评价含蓄深刻,高度赞颂了马克思光明磊落、大公无私的高尚的革命品格。
"可能”是以不肯定的语气表示肯定的含义。
4.恩格思最后庄严宣告“他的英名和他的事业将永垂不朽”这句饱含深情和敬意的结语,虽是一般悼词结语,但绝不仅仅是形式的需要,它照应全文,总结全文,是由马克思的丰功伟绩中引申出来的必然结论,表达了作者的心声,也是亿万人民的心声。
板书:
颂其德(三)
四、要求学生复看第二局部,找出段与段之间的关联词语,说说它们在围绕中心展开论述方面所起的作用,结合完成练习题一、三。
五、指导学生表情朗读第一局部和第三局部。
总结、扩展
分析文章的结构离不开对逻辑段的概括,而概括每段的大意又离不开对段内句间关系的分析,如分清解释和被解释关系,注意转折、因果关系复句等,当然理解句子的意思同样离不开对关键词语的理解。
悼词作为讲演辞的一种,具有讲演辞的特点:
1.内容要有针对性,中心要十分突出。
2.感情要深挚,语言要通俗形象。
3.结构上通常要开门见山提出全篇讲话的主题,以便听众抓住要领,然后围绕主题,或逐层深入,或分成几个方面来谈。
无论采用何种方式,在每-层次或每•方面的开头处,往往要先说明要点,结尾再加以重申,以使听众始终不偏离讲话主题,能对全篇讲话有个清晰的感受。
布置作业
1.课后思考和练习三、四
2.课外阅读列宁文章《卡尔•马克思》。
附:
板书设计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恩格斯
停止思想,不可估量,空白……述其哀
发现了……
还发现了……卓越的理论贡献
……都有独到的发现赞其功
参加……参加……毕生使命光辉的革命实践
斗争、宣传、组织
敌人嫉恨、诬蔑、诽谤、诅咒崇高的革命品质:
颂其德人民敬意、爱戴、悼念英名和事业永垂不朽
第10.2«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设计第一篇
课文简介:
本文是恩格斯为马克思写的悼词,深切缅怀了马克思的伟大人格和崇高精神,赞颂了马克思的历史功绩和光辉思想。
文章逐层深入,全面总结了马克思作为思想家、革命家的伟大成就。
我们可以从中获得人生启迪,汲取精神力量。
教学目标(核心素养)
1、语言建构与运用:
揣摩文中重点词语的感情色彩和表达作用。
2、思维开展与提升:
了解悼词的一般写法、特征,分析本文的逻辑结构。
3、审美鉴赏与创造:
领悟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敬重、哀悼、怀念等思想感情。
4、文化传承与理解:
学习马克思的优秀品质和伟大人格。
教学重点:
分析文章内容、情感。
教学难点:
理清文章逻辑思路。
课时:
2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背景知识1、作者简介
弗里德里希•冯•恩格斯(FriedrichVonEngels,1820年11月28B-1895年8月5日),德国思想家、哲学家、革命家,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是卡尔•马克思的挚友,被誉为〃第二提琴手〃,他为马克思创立马克思主义提供了大量经济上的支持,在马克思逝世后,帮助马克思完成了其未完成的《资本论》等著作,并且领导国际工人运动。
除同马克思合撰著作外,他还著有《自然辩证法》、《家庭、私有制、国家的起源》。
1895年8月5日,恩格斯因患晚期食道癌在位于泰晤士河边的寓所内逝世。
2、文体知识
悼词是对死者表示哀悼的话或文章。
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悼词指向死者表示哀悼、缅怀与敬意的一切形式的悼念性文章,狭义的悼词专指在追悼大会上对死者表示敬意与哀思的宣读式的专用哀悼的文体。
悼词是指向死者表示哀悼、缅怀与敬意的悼念性文章。
今天的悼词是从古代的诔辞、哀辞、吊文、祭文一步步演化而来的。
诔辞作为中国哀悼文体的最古形式,最早是一种专门表彰死者功德的宣读性的哀悼文体。
一篇悼词的内容一般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
1、点明悼念对象,通俗介绍其生前身份、简历、因何逝世、逝世时间、终年岁数等。
2、扼要地介绍逝者生前的事迹,突出其对社会的贡献,恰如其分地评价其一生。
3、对逝者表示哀悼,并勉励生者化悲哀为力量,以实际行动做好工作来纪念逝者。
悼词-•般由较有威望或地位的人宣读,国葬的悼词,在中国习惯上由继位者宣读。
二、预习检测
1、字音字形
繁芜(WU)
诅咒(zUzhou)
浅尝辄止(zhe)
诬蔑(wumie)
悼(doo)念
诽谤(feibang)
肤(fu)浅
空(kdng)白
卓(zhu6)有成效
嫉(ji)恨
拂(fu)去
豁(hub)然开朗
2、词语
浅尝辄止:
辄:
就。
略微尝试一下就停下来。
指不深入钻研。
豁然开朗:
豁然:
形容开阔;开朗:
开阔明亮。
从黑暗狭窄变得宽敞明亮。
比喻突然领悟了一个道理。
繁芜丛杂:
丛生的杂草多而乱。
形容内容、文字或种类繁多杂乱。
三、初读文本,划分层次第1自然段:
追述马克思逝世的时间、地点和情景。
第2-5自然段:
叙说马克思在科学(历史科学)方面的巨大成就,赞扬了马克思卓越的见识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第6-7自然段:
叙说马克思作为科学家和革命家,全身心投入到自己事业中的伟大精神。
第8-9自然段:
高度评价马克思的地位,并对马克思表达最深切的哀悼之情。
四、细读文本,重点句、段研读
1、第1自然段写马克思的死何以用“停止思想"“安静地睡着了”“永远地睡着了”这些短语来表达?
明确:
在这里作者采用了讳饰的手法(所谓讳饰,就是因为某个原因,不便直接说出某个意思,而是以比拟委婉而又含蓄的语言表达意思),表达了对马克思的无限崇敬和深切哀悼之情。
“停止思想了”一语的运用也切合马克思作为思想家的身份。
2、第2自然段在全文起何作用?
明确:
第2段是全文的总纲。
这段文字主要论述了马克思逝世造成的巨大损失。
从另一方面看,也概括揭示了马克思生前两方面的伟大贡献,即对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的指导和对社会科学理论的创立。
3、在第2段中,作者先说了“对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再说“对于历史科学",而在后面,作者却先写理论,后写实践,为什么?
明确:
和演说词有关。
为使上下文联系紧密,使听众容易把握作者的思路,又能重点突出,作者在总说时,采用了由主到次的方法,而在展开时,又注意到了内容的衔接并逐步推向高潮,直至顶峰。
4、第五段中“这样两个发现”指什么?
明确:
人类历史的开展规律和剩余价值规律。
5、“他作为一个科学家就是这样”中“这样”指什么?
明确:
指上文所说的马克思在很多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而且任何一个领域的研究都很深入。
6、“敌人"和“私敌"的含义是什么?
明确:
“敌人”指无产阶级的共同的敌人;“私敌”指与马克思的个人利益相冲突的人。
7、第8段采用了什么手法来评价马克思?
明确:
比照。
把资产者和无产者对马克思的态度作比照,充分体现了马克思的阶级立场和崇高地位。
第二课时
1、讨论:
作为一个革命家,马克思具有怎样的品质?
我们今天应该学习马克思的哪些优秀品质?
明确:
马克思对革命满腔热情,对无产阶级事业坚忍不拔,对工作卓有成效。
其思考一切,勇于创新,注重实践、科学求实,无私奉献等品质,都是我们应该学习、继承的。
2、观看视频片段,进一步了解马克思伟大的一生:
:
电影:
《青年马克思》动漫作品:
《领风者》
3、拓展阅读建议:
《伟大也要有人懂:
一起来读马克思》(韩毓海)
《回忆马克思恩格斯》(保尔•拉法格等)
《马克思的自白》(瓦•奇金)
《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马克思)三、布置作业
完成《同步练习》10.2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第二篇
【背景材料】
一、补充注释
[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1883年1月,马克思带着严重的支气管炎病从英国南部的文特诺尔回到伦敦梅特兰公园路41号。
这时并发的喉头炎使得他儿乎不能吞咽。
2月间,肺部发生脓肿。
经过一段时间治疗,气管炎逐渐痊愈,吞咽食物也比拟容易了,因此,死亡是意外地来临的。
3月“口下午两点多钟,恩格斯到马克思那里去,护理马克思的女仆海伦走上楼去看了一下,下来说,马克思处在半睡状态。
她随即陪同恩格斯一起上楼去。
当恩格斯走进马克思的卧室时,马克思己坐在自己的安乐椅上安详而毫无痛苦地长眠了(他的写字台上还放着《资本论》第三卷的第八次修改稿),这时隔海伦离开房间不过两分钟光景。
第一段最末一句的破折号的作用:
从语法意义方面看,它表示说话的暂时中断,后面的话对前面的作补充说明,同时意思起了转折。
它的修辞作用是反映了思格斯内心情感上的矛盾和巨大悲哀,他希望马克思是真正的,暂时的,像往常一样地“安静地睡着”,而不希望、不愿意想到并且说出“永远地睡着了”的话,但却又不能不说出这样的话。
这个破折号起到了“潜台词"的作用。
[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在写给他和马克思的亲密战友左尔格的信里指出:
“人类却失去了一个头脑,而且是它在当代所拥有的最重要的一个头脑。
无产阶级运动在沿着自己的道路继续前进,但是,法国人、俄国人、美国人、德国人在紧要关头都自然地去请教的中心点没有了,他们过去每次都从这里得到只有天才和造诣极深的人才能作出的明确而无可反驳的忠告。
”
[有机界]指具有生命及各种生活机能而为假设干局部或要素合成的自然物体的生物界。
[历史科学]这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指与自然科学相对的社会科学而言,与平常所说的"历史”不同。
恩格斯说:
“凡不是自然科学的科学都是历史科学”。
[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指英国的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等人。
他们“研究经济制度的时候奠定了劳动价值的基础”。
但由于他们的资产阶级局限性,不可能从根本上揭示资本主义开展的规律,而把资本主义看成是一个永恒不变的制度。
[社会主义批评家]指空想社会主义者,如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英国的欧文等。
他们抨击资本主义制度,但未能彻底揭开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找不到真正的出路。
[在巴黎、布鲁塞尔和伦敦各组织中的工作]1847年8月,马克思在布鲁塞尔领导成立了“共产主义者同盟’布鲁塞尔支部和区部,并担任支部主席和区部委员;1847年8月底他和思格斯一起组织了布鲁塞尔“德国工人协会”;1848年3月“共产主义者同盟”中央委员会在巴黎成立,马克思中选为主席;1849年8至9月,马克思在伦敦和以前的伦敦中央委员会一些委员重新组织了''共产主义者同盟”中央委员会;1850年1至2月,马克思在伦敦和恩格斯一起领导“共产主义者同盟”中央委员会,着手对同盟进行改组"
[保守派]这里指资产阶级中代表大垄断资产阶级和大地主贵族利益的派别,政治上极端反动。
[极端民主派]指资产阶级中代表中小资产航级利益的派别。
这种人钻进工人阶级运动中,总是代表机会主义路线。
二、关于马克思和恩格斯
科学共产主义的创始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卡尔•马克思,1818年5月5日生于普鲁土(德国)莱茵省特利尔市。
1843年迁居法国巴黎。
中学毕业后,先后入波恩大学,柏林大学研究法学,历史和哲学。
大学毕业后,就开始了他一生的政治活动。
当时的世界历史情况是:
资本主义制度己经开展到了最高阶段,英法两国无产阶级开始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1848年法国巴黎无产阶级的起义震动,整个欧洲。
就在这样的历史时代,1844年9月,马克思和思格斯在巴黎相见(恩格斯于1820年生于普鲁土莱茵省的巴门城)。
从此“这两位朋友的毕生工作,就成了他们的共同事业”。
他们在革命实践中共同战斗,在革命理论上共同创造。
1846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布鲁塞尔建立了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
1847年,他们参加共产主义者同盟,共同草拟了该同盟的纲领,即《共产党宣言》。
1864年,马克思在伦敦创立了国际工人协会(在第二国际成立后才称第一国际),奠定了工人国际组织的基础。
从1870年以后,马克思和恩格斯一直住在伦敦,“他们两人始终过着壳满紧张工作的共同的精神生活”。
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开展规律,发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特殊的运动规律,他的最伟大的著作《资本论》就是这方面研究的结晶;作为马克思完成伟大事业的终身战友的恩格斯,在马克思逝世以后,出色地完成了《资本论》第二、三卷的整理出版工作,卓越地领导了国际工人运动,直至.1895年8月5日因病逝世。
正如列宁所说,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革命友谊“超过了古人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在马克思之后,“思格斯是整个文明世界中最卓越的学者和现代无产阶级的导师”。
三、马克思的墓地
海格特公墓是伦敦北郊著名的墓地。
英国文豪狄更斯的纪念碑,英国哲学家、社会学家斯宾塞和女文学家埃利奥特的墓都在那里。
最闻名的还是马克思的墓。
马克思逝世后三天,一八八三年三月十七日,恩格斯在这里主持了葬礼,将马克思同一八八一年十二月逝世的燕妮葬在一起。
那时的墓很平常,碑文也很简单,仅有他们的姓名和生卒日期。
墓地的位置也不是很好。
一九五四年十一月二十三日,马克思的墓地被迁移到离原墓左后方约六十至七十米处一个较好的位置。
马克思夫妇以及后来跟他们埋在一起的外孙哈里•朗格、他们家的保姆海伦娜•德缪思,都被重新安葬。
此外还把原来不跟他们埋在一起的小女儿埃莉诺也迁葬在一块。
所以现在的马克思慕共合葬着五个人。
在原墓的位置上,仍保存一块石板,上面刻的文字说明,前述四人原曾埋在这里,于何年何月何日迁葬等。
可以明显看出,这块石板是曾被人破坏过乂补好的。
一九五六年三月十四日,马克思逝世七卜三周年时,由英国共产党发起修建的马克思纪念碑落成。
我先后三次瞻仰马克思墓。
第一次在去年十月。
第二次是同年十二月,钱伯斯博士陪我同往,当时不知道冬季下午四时停止开放,我们四点刚过到达,吃了闭门羹。
第三次是今年一月二十八日。
马克思墓和纪念碑的头像,在我的心目中,是马克思一生所建树的光辉业绩的形象总结。
站在这里,我很自然地想起了恩格斯一八八三年三月十七日的著名墓前演说。
恩格斯用十分精练的语言,对马克思的划时代的两大理论贡献、对他创立第一国际等革命实践活动,作了高度的科学的评价,并指出他的英名和著作将永垂不朽。
所以,马克思墓实际上有两块墓碑,一块是看得见的,碑文很简单;一块是放在人们心灵上的,看不见的,碑文就是恩格斯的演说。
这两块墓碑相比,后者也许是更重要的。
【示范教案】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在初中学习过的议论文写作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弄清观点和材料的关系。
2.初步了解演讲辞的写法。
二、能力训练目标
寻找并借助承递性的词句和过渡句段,明了段与段、层与层之间的逻辑关系。
三、德育渗透目标
了解马克思一生的伟大成就,学习他为全人类无产阶级解放事业奋斗不息的精神。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方法
本文教学重点是全文的结构层次,通过寻找承递性的词句和过渡性句段,把握全文结构特点。
本文难点是分析“讲话”所循的思路,理解其层次结构,弄懂各局部、各层次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采用讨论法解决。
本文教学疑点是某些结构复杂、含义深刻的句子的理解,采用练习与点拨相结合的方法予以突破。
教学时数二课时
第-课时教学要点
课题简介,检查预习,讲读第一、二局部。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课题简介: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加点局部板书,下同)这篇著名的马列主义文献是马克思最亲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统编 人教版 高中语文 必修 下册 第五 单元 10 马克思 墓前 讲话 优质课 公开 教案 教学 设计

链接地址:https://www.bdocx.com/doc/24942701.html